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2-04-15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体会,读音为tǐ hu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体验领会,出自《朱子语类》卷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3篇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篇1

学党史跟党走心得体会党史心得体会一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初叶,大地又一次被黑暗吞灭,神州笼罩血雨腥风.那位传说中的盘古老人累了,他早已没有回天的神力,而此时,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的盘古,在黑夜与血火中诞生了.

  他紧握镰刀铁锤的大手,要完成又一次开天辟地的事业,他大步跨出南湖的红船,一片灿烂的霞光,如母亲分娩的血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涌.1921年7月23日,中国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鲁迅写道: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轮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

  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领导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中国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促成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创建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风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是决定战后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希望和平的意愿、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的形势下,中国以扭转乾坤的恢弘气魄,领导人民进行了3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取得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最重要的历史前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又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怎能不礼赞新的盘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迅速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各项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全面推进了新主义的各项建设.在此基础上,党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利实现了由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篇2

学党史心得体会200字学党史心得体会

  九十一年历史的变迁对于人这不是序幕的结束,而是辉煌的开始.通过学习、反思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我觉得我们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得起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学习

  一、要敢于冲锋,敢于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一种进步精神.要勇于向困难发起冲锋,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一种光荣,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一定会比一个重不失败的人强,因为他勇于创新,勇于突破.

  二、在失败中学习.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不停的跌倒.

  如何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总结别人的优势和我们的差距,重新改进我们的差距,然后再次向他们发起冲锋.要向失败的经验学习,我们每失败一次,就要提升我们自己一次.

  失败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失败中学习是人最重要的学习技能之

  一,过去我们的学习主要是从书本上来的,书本上带给我们的是基本的知识,但人最重要的学习技能是总结能力,这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败教训的总结.

  三、在自我批评中进步.失败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批评.

  推托责任,出了事情捂盖子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批评,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血淋淋的解析自己,分析自己的错误,总结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误,只有敢于自我批评、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能进步.从泥坑里爬起来的就是圣人,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让我们相互鼓励,在失败中学习,在失败中进步.同志曾经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们要运用它们来提高自己,不断增强大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提高大家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

  他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通过这次学习,我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也深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警世真理.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心得体会篇3

课 题:美术作品中的线

课 时: 1课时

课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本课时欣赏课。线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线都有所接触,但他们对美术作品中线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用各种有色颜料勾画出来的可见的线条上,而对艺术家利用线条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这一功能了解很少。

本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体会作为主要造型要素之一的线的功能和审美特征,为后面的实践课程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线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传统。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对于线这一艺术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对线这一艺术语言的认识及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东、西方线造型艺术的比较,了解我国的传统绘画。

教学方法:

1.教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提问法。

2.学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东西方不同风格的线描作品。

学具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引入新课(4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及其分类,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一个问题讲的是美术的定义,那么什么是美术呢?(生答: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2.第二个问题讲的是美术的分类,哪几类呢?(生答: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

3.那请大家看看这两幅是什么画?(出示两幅绘画作品:油画《拾穗》、国画《朝元图》)这两幅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油画是通过面的转折和光影的变化来塑造形象,而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

4.以线造型是我们中国画的艺术传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线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34分钟):

(一):什么是线。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线,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线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举例来说明。(是用丝、棉、金属等制成;细长可任意弯曲。如棉线、丝线。)

2:(归纳学生的答案)生活中的线是细长可以弯曲的,那么美术作品中的线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有平面的(绘画、图案)、也有立体的(雕塑、建筑、工艺),因为表现形式不同,所以线的形式也不同。那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下书。仔细阅读课文,请一个同学回答。

3:从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线,又叫线条,它在各类美术作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要素。因而它是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

(二):美术作品中线的作用。

1:让同学们看图片《克里特壁画》和《缠枝牡丹纹梅瓶》,来了解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以此来总结线的第一层涵义,线条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要素。

2:下面我们来看两幅画(一幅由直线组成,一幅由曲线组成)。看见这两幅画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讨论:直线让人感到平静,曲线让人感到动荡。)

3:从这两幅画的组织上你能感觉到画家的心情吗?(学生回答:一种是平静,一种是激动。)
4:那画家的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是线条告诉我们的。)
5:(总结)那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了,线条的确回“说话”。所以我们说线条也是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语言。

6: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线条作为艺术语言也和口语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他的内涵了?我们来看这两根线。(在黑板上画出一根曲线和一根直线)

7:当你看见这两根线的时候,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学生答:曲线联想到棉线、垂柳,直线联想到木棍。)

8: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直线硬直线软。)

9:线除了具有软硬这种物理性质外,还具有感情的色彩呢。下面我们看下书上的范画《缠枝牡丹纹梅瓶》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你们体验到了什么,是如何理解作品中的线的?(讨论,发言)

《缠枝牡丹纹梅瓶》运用柔和、流畅的线条勾出瓶体修长的轮廓,周身布满相互牵绕的牡丹花,整个作品以曲线特有的含蓄、优美、流动感给人以和谐的阴柔之美。(归纳)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内到外均用直线,以直线特有的坦率、刚毅、沉稳感给人以和谐的阳刚之美。

(三):东西方线的造型艺术比较。

1:线作为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形式因素和造型手段,在中外美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在国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线做为主要造型手段是国画的特点之一,他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

2:展示《人物夔凤图》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产生于战国时期,叫《人物夔凤图》,距今已有几千年,画面的形象代表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但国画已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已非常明显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国的画家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使线从最初仅用来描绘物象的轮廓,发展到表现物象的质感,传达人的情绪,抒发人的情感,大大提高线的表现能力。

美术作品中,以线作为造型手段,在东西方是相通的,但他们的形式美感却不同。东方注重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特别是我国的传统绘画,画家往往是借助笔墨来抒发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3:展示徐渭《墨葡萄》

这是我国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他开创了我国花鸟画大写意的画法。他是具有进步意识的画家、诗人,但因其刚正不阿,一生空有报国之志,得不到重用而穷困潦倒。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葡萄藤的线,错落低垂,左右摇动。

提问:那这种线表达了徐渭一种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4:展示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和毕加索的《女人像》。

比较《太白行吟图》和毕加索的《女人像》,看看用线造型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东方绘画注重的是表现情感,特别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就拿这幅《太白行吟图》来说,全画就寥寥几笔,就把那诗仙李白的那种傲然不逊,才华横溢的风韵刻画的活灵活现。而西方的传统绘画,则追求的是写实风格,如毕加索的《女人像》,他造型精细严谨,只有通过深刻的观察,才能勾画的那样准确。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与东方的绘画相比,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

(四):东西方线的融合。

美术作品中的线由于欣赏习惯、传统观念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但他作为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要素,在美术作品中也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

大家看看下面这幅画

展示《流民图》

这是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在1942年画的,这幅画长26米,高2米。描写了在日本统治下中国人民苦难的生活。画中塑造100多个难民的形象,他们的悲愤、疾病、贫困、绝望被画家集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家看看这幅画和之前我们看见的那些画在用线上有什么变化?(讨论回答在继承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的“传神”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明暗”画法。使之产生一种劲健挺拔的感觉,进一步加强人格表现力。)

(五):课堂实践(6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课本中的作品,体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区别及融合。(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代表谈下体会)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2、今天我们认识及理解线这一艺术语言。我们知道,线的含义及线的作用,即线有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两个作用。我们也分析的比较了东西方线造型艺术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我国的传统绘画,画家往往是借助笔墨来抒发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注重情感,线条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而西方绘画中的线却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虽然由于欣赏习惯、传统观念的不同,美术作品中的线形成不同的风格,但线作为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要素,在不同美术作品中具有同样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结合一件美术作品,分析线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课 题 (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的线

一、什么是线

二、美术作品中线的作用

1、创造艺术形象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

三、东西方线造型艺术的比较

1、东方:注重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

2、西方:较强的理性特征

3、东西方融合

举例区

推荐访问:美术作品 党史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