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时间:2022-04-20 1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5篇

【篇1】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作者:
来源:《绿色中国》2018年第04期

        2018年三月的北京,暖意融融、生机盎然。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庄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五星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这个春天的盛会,为新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心声交汇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凝聚起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

        汇集智慧,凝聚共识。十几天来,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深化医疗、教育改革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代表们讨论报告,提出议案建议,以拳拳之心议国是。

        掌声传民意,誓言展担当。十几天来,经历过无数次历史性时刻的人民大会堂,继续见证着历史,雷鸣般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在万人大礼堂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中,汇集起的是民心、民意、民智……

        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是一次体现人民意愿、凝聚新时代共识、鼓舞亿万人民朝着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大会。大会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了过去5年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明确了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大会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大会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使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必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大会选举和决定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结构更加优化、活力更为增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大会审议通过的监察法,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新时代的气象更加恢弘,新时代的征程更加壮阔。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篇2】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

心得体会: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对我国各个领域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好全国协调发展一盘棋更是意义重大。

一、区域发展的历史回顾

回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演变,从“七五”开始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理念,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从深圳特区的设立到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建立,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到成渝、中原、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的建立,从上世纪80年代对十八个重点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到2011年确定十一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以及对西藏、新疆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扶持,无不体现中央对区域发展的高度重视。经过若干年的布局与培育,我国已经形成国土开发格局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城市群。为培育区域发展增长点增长极,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健康快速和平衡发展,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促进经济和社会相关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流动与配置,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近百个区域发展的规划及政策性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发展的支撑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为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以城市群、经济带、重点经济区为支撑的区域功能更加清晰,不同区域优势得到发挥,地域分工和产业分工更趋合理,区域特色更加鲜明,区域发展的短板也正在逐步消除之中。实践证明,我国区域发展的布局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地推进和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的宏伟设想正在逐步实现。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就已经显现

在优化区域布局和中央政策影响下,各区域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从数据统计情况看,2016年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尤其是几个重点区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江西、贵州、湖北、重庆、西藏等中西部省份在区域政策支持下,其增长速度仍然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其中,除东北地区投资30642亿元,下降23.5%以外,东部地区投资24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中部地区投资156762亿元,增长12.0%;西部地区投资154054亿元,增长12.2%。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中西部地区的短板,在区域政策支持下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民生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架基本形成,贵州、河南等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无电地区基本消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服务水平与可及性不断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提高。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增速比全部农村居民收入快2.2个百分点。易地搬迁安置人口超过240万,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全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58万户。在政府支持下,纳入危旧房改造的赣南老区农户,住进了安全宽敞房。

 三、重点经济带、经济区发展并驾齐驱

“一带一路”战略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表示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签署若干共建与合作协议。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走廊、合作区、人文合作等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通往欧洲班列密度逐年增加,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双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出口增长0.5%,进口增长0.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沿线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新设立的企业2905家,增长34.1%,直接投资金额458亿元。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增长9.7%,占到了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47.7%。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顺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以来,在中央指导下京津冀三省市加强联动,率先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领域协同发展突破。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消灭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断头路瓶颈制约,京张、大张等轨道交通全面开工,京津保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联防联控联治力度不断加大,散煤治理、煤改气、空车节油、治污减排措施不断加大,北京蓝天逐步增多。在产业转移合作方面,产业转移与项目落地承接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此外要素市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人才交流、技术转让加快,高校合作、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共建,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互通共享。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建成,雄安新区的建设启动将有序有效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有序推进。

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党中央决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年来,在《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沿江各省围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实现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的定位目标和任务。坚持理念先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别是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加强黄金水道污染防控措施、开展沿江化工污染整治,整治清理非法码头,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修复,沿岸27个城市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积极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手段,改善长江水道航运条件,建成三峡升船机,改善翻坝运输能力,实现江海联运服务,沿线高铁及货运铁路加快建设。沿江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发展力度空前,沿江下游产业向中上游转移、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初步形成。长江经济带合作进入新阶段,12个直属海关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后,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已经开始起舞。

区域发展进一步增加协调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快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步伐,呈现出东西携手、南北互动的大好局面,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得到增强。在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的区域政策指导下,各区块表现不同特色。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确定了“五纵两横一环”开发格局和“五纵四横四出境”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任务;加大内陆地区和延边地区开发开放,设立不同形式试验区,开展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建设试点及跨境电子商务十点等;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西部特殊类型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支持政策将对稳定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培育东北地区新兴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对内对外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可喜成果。中部崛起战略实施1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部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型城镇化重点区、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全方位开放支撑区的战略定位正在逐步形成;支持赣南中央苏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政策进一步落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了老区人民。继续打造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新高地。东部的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外贸易的龙头,科技发展与创新高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在已形成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基础上,沿海地区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入探索发展方式,推进制度创新,大胆实践。上海自贸区成果不断在全国复制推广,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不同类型的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合作区、创新区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各省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程中,经济发展速度即稳又快,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经济总量仍排全国前四位,广东经济总量已达79512万亿,跨越1万亿美元大关。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轮大改革、大发展的高潮已经来临。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框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发展板块,支持老少边穷、特殊类型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已经展开,政策已经明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篇3】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

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心得体会:改革再出发

《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启示录》,文章以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宏阔视角,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阐明了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启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改革把脉问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的航船已经扬帆起锚。这是一次光荣的航程,必将在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是共产党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出路。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用不断创新与变革破解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创造了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要紧紧抓住改革这个重大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改革的航船破浪前行,到达胜利的彼岸!

【篇4】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

最新《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心得体会七篇合集

篇一: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题: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启示录》中,深刻揭示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我们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使中国正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然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老龄化的蔓延,环境破坏严重等影响我国发展的难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新时代改革开放意识,并且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焕发改革热情,投身改革实践。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全面改革,改革者应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要在百姓所需,人民所呼上多下功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乡村振兴发展等,各领域改革应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开辟改革新局面,彰显改革新时代。

改革潮涌,风帆高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简政放权,河长制,三权分置等无一不是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深入”“全面”,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新开拓、新水平,新时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二:改革——自我革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举起改革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一场新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席卷神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由此步入崭新境界、结出丰硕果实。《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启示录》深刻阐述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呈现出的新气象,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景象。

改革是自我加压,也是形势使然,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的发展,紧紧把握时机,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只有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才能使我们国家紧跟世界的步伐,通过改革让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改革让我们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昌盛。新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的理论为指导,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的成果确实惠及到了每一个人,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更好了,使国家更加的繁荣了,改革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改革也提升了人民的自豪感。改革使自我的革新,是谱写新时期新篇章的重要手段,以改革促发展。

【篇5】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1000字


调研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三农”发展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山区、原战区”为一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增强“三农”发展动能,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显得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一、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块短版,戮力同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现代化成果。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这充分表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提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和决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加快补齐“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但必须看到,“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重要表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推进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更是为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和平衡,能够更好地补齐乡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短板。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指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一项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牢牢把握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国情看,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坚持重农固本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既是对我党一以贯之的重农固本方针的继承发扬,也是对新时代全党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精准定位,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各项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劳动力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中之重的基础性作用。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乡村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看,就是要以实现让农村成为充满活力的区域,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兴旺发达的产业,用中国实践、中国创新改写发展经济学对农业概念的释义和定位。
(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路径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双轮驱动、一体化发展。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始终有条不紊推进,城乡、工农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农村要素资源向城镇流动的单向趋势,已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要素在更大时空分布及优化配置转变。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藩篱仍未完全拆除,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促进城乡融合


推荐访问:新篇章 谱写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