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青春的眼睛

时间:2022-03-09 22:13:15 来源:网友投稿
  散文:青春的眼睛

  被采访的消息来得有点突然,事先没有一点点征兆。这是平生第一次接受正规的采访,并且是在全国范围发行的《燕赵都市报》,栏目是《活法》,采访的关键词是“热爱”,缘由是如何从十年前的孤身一人到建立一支业余排球队走南闯北的心路历程。

  和报社张记者通过电话后,内心又开始习惯性的波涛汹涌,可能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吧,这些年一直行走在用文字抒情感怀的节奏中,大多时间需要走进他人的世界,因此常常处于打动自己的情感形态里,也就对人、对人生多了一些细微的体察,这似乎成为我目前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但这次有些意料之外的“被采访”还是没让我淡定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集中群众智慧,我知道,和我一路走来的球友们点子多,创意多,会帮我出些主意。因为我了解自己的短处,云山雾罩还行,用心行文也算清晰。可只要遇到这种“讲述”的情形时,一定会是口和心不在一个频率上,所表达出来的多半是颠三倒四、重复不停、病句不断、忍不卒听的篇章与段落。

  接受采访那天的一整个上午,接二连三的总结、发言稿、通讯约稿一直没让手和脑停下来,也就没有时间为采访做“彩排”一类的准备。最为致命的是我根本不知道对方要问什么?后来想到小球友涛涛提示道:你这一路积攒了那么多文字,多真实多生动多感人,把那些文字念给她听就够用。人小鬼大的涛涛啊,一语惊醒有些焦头烂额的我。

  下午两点,准时与张记者在一家小咖啡厅如约而至。张女士足足高出我小半个头,目测该有175公分。如我提前想到的画面一样,从她温和的眼神中我阅读出眼前这位瘦小中年男士怎么看也不像追梦人,更不像追“排球梦”的。寒暄过后,这次长达四个小时的漫长的访谈在阴云中的午后展开。毕竟是从事三十年的专业记者,一上来,笔记本、录音笔就摆在面前铺着蓝白相间桌布的小方桌上,更职业的是她很会掌控气氛,没直接上来就奔入主题,而是像朋友似的谈起工作、气候、甚至七拐八拐找到我们之间能攀附上的熟人,看来在这之前,她已经做了非常细致的功课。几分钟过后,距离就在这些类似家长里短的聊天中拉近了。张女士抽烟,抽的是那种很细很长的如早期“摩尔”的那种香烟。每隔十分钟后,就接上一支。她喝咖啡,是那种上面飘着一层浓浓泡沫的“摩卡”。

  我也抽烟,抽的是“黄鹤楼”一类。也喝咖啡,喝的是不加糖的咖啡。“追梦”的访谈在烟雾飘渺和咖啡香气中渐渐没有了“采访”的痕迹,无需我刻意应对很多“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最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类我事先觉得肯定要问到的俗问题。因为她要求很简单,只需要我按时间的顺序层层剥开“追梦”之路,她只是在关键的节点上抛出“我打断一下,当时如何如何……”印证性的提问。

  我经常不按时间顺序出牌,因为讲着讲着就不由自主的提到“现在”,提到“每周不管刮风下雨都准时奔赴球场,提到“我们已经开始筹备成立协会……”在我的“现在”和她的“当时”交叉错落中,谈话显得轻松而跳跃。当然,我无法回避很多“当时”的回忆,那些都是刻在生命中的烙印,是时不时就让你对岁月感慨的酵母,即便不问,我也无法遏制这些记忆中的片段在眼前挥洒弥漫。要描述一个“正能量”的人物多半要凸显“咬牙坚持”“无所畏惧”一类高大上的闪光点。可惜,我这副面孔与这些词汇相距甚远。但我还是从容地回应道:走到现在,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多,我提到了孤身一人独闯唐山、天津的壮举,寒冬腊月的平泉之行,寻找场地、自制器材的艰辛……但是,让我唯一或是直到现在最有底气的是这一路的跋涉中一直没有放弃过“将排球进行到底”的执着。“十多年的时间你一直没有过动摇?”她问。“一直没有!”我答的干脆。“是单纯的因为热爱还是觉得有一种责任?”她接着问。“二者都有,但我更愿意接受热爱这个说法,这是原动力,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初心。因为这个初衷让我一直觉得勇气不过就是在困难面前多一点坚持,忙碌、寂寞并快乐着。但走到现在,格局该有所改变,无形中有一种传播精神、传递能量的使命感。”说这番话时我丝毫没有觉得不自然,毕竟这是一路走来内心真实的写照。烟灰缸里已积满了烟蒂,咖啡渐渐失去了浓郁。我瞟了一眼那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我们刚才的谈话。望着窗外阴沉了一天的天空,脑中竟无故地窜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曾一度让我我觉得特别矫柔造作的句子。临分手时,张女士在谢谢之余,再度很认真打量眼前的“追梦人”:“我发现你们这些喜欢运动的人,眼睛都很年轻,至少比同龄人显得年轻。”我笑了,这话当真有人说过,不止一次。原话是“你们的眼睛很青春!”细想,果然。我们这群长期在球场上摸爬滚打的人脸上都有一双坚定的、青春的眼睛。

推荐访问:散文 眼睛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