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五篇】

时间:2022-04-19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书:朝鲜国王下达的一种文书教书:汉语词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5篇

第一篇: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秀丽先进事迹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秀丽,行不行?”她立下了军令状:“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1850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6倍,建筑面积翻了4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85个。2013年6月16日,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底交付使用。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年3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17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第二篇: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

2019全国教师育人楷模事迹简介_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9月3日,第35个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公布了2019年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今年是第10届,每年推出10位。今年产生的10位,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如下:
  1.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贾利民
  2.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许军则
  3. 上海宋庆龄学校封莉容
  4. 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张俐
  5. 中南大学桂卫华
  6. 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范徽丽
  7.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李琳娜
  8.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顾昌华
  9. 自治区双湖县协德乡完全小学拉姆
  10. 西北师范大学王宗礼
  2019全国教书育人事迹简介
  1、王宗礼
  王宗礼,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他扎根西北,30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当作毕生使命。他专注教学,倡导和践行问题导向式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的同时,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课程19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他潜心钻研,以西北多民族社会为对象开展学术研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板块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为解释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农牧民政治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曾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2、许军则
  许军则,男,汉族,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教师。他23年坚守在平凡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既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又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他精研教法,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和“高中英文作文四步推进法”等,获得广泛认可。他寓教于乐,通过绕口令、剧本表演、经典诗文赏析等丰富形式,打造精彩课堂,充分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收效良好。他大力倡导养成教育,组织丰富的课桌文化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山西省模范教师等荣誉。
  3、李琳娜
  李琳娜,女,回族,1960年6月生,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教30年,她视讲台如生命,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最佳结合点”,推动商科类“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打造综合实训平台和配套的“看、学、做、用、觉、悟”六度学习模式。她作为专业带头人,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她极力拓展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渠道,创新性地将教学活动与公益活动、企业服务、精准扶贫相结合,带动多元合作育人,为海南电商扶贫、新农村建设助力。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本学期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深化“向王仁老师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集体学习了优秀教师王仁的感人事迹,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王仁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听着他的事迹,有数次眼眶湿润,被这位优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所感动。他的光辉形象时刻浮现在眼前,同样是人民教师,他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那么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感觉自己与王仁老师相比还差甚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学习王仁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职,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王仁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辍学时,是王老师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家访,直到学生上学为止;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王仁老师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王仁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这些学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如今,王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那高尚的师德,以及对教育教学执著的奉献精神,在我们这些教师的心中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他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航标,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谱写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周贤怡的先进事迹,我看后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优秀教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从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
  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在今后的
  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十佳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他们的事迹动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钻研和甘做人梯。下面,结合这次学习谈谈我的体会。 一、端正态度,努力工作。
  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高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这辈子,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首先要静下心,沉下气,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不受外界的干扰,潜下心来工作。 二、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材上。教师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材,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爱生,
  就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那种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不对的,不仅会伤害大多数学生,而且会使少数学生滋长优越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
  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它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的钻研。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
  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第三篇: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当指育人,授业当指教书。(从授业这个词语来看,古人比我们更注重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更贴近生活)解惑当兼而有之。

  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本应是所有的学生对知识都如饥似渴,老师除了教他们怎样学好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帮忙他们规划未来的蓝图,设计人生的辉煌方案。教者就是解他们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惑。教的同时也是育。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而且这距离还很让人为难,甚至悲哀。这源于由社会纠结多个方面而构成的复杂原因,最终作用于学者(相对于教者而言,即学习的人)和教者两个方面。

  先说学者,就目前我们所应对和以前应对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不能算是理想中的如饥似渴者,这就给教增加了难度,使育的任务更加艰巨。而且,这育也是外因,是后天的,是苍白无力的。只要是应对现实敢于说真话,真心关注教育教师学生而不是一味强调教师没有教好学生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如果只是一味归咎于教者,学生知识潜力有问题,是老师没有教好;学生厌学不学,是教师没有育好。那教师无话可说,因为当今教育理念已经十分理想,教师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教师无话可说,缄口不语,就会把教书育人做好了吗不见得,他满腹怨言,满腹委屈,能把潜力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做到吗所以,真心关心教育、爱护学生的专家和领导就应把教育意识层面的理念、社会舆论、法规政策等,制定得不要太理想化,稍稍降低接近现实一点。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物质生活优裕得让学生只明白享受却不明白创造,只明白快乐和顺利不明白困难和挫折,退化到十分脆弱的地步,稍微不慎就会身体骨折甚至心理骨折,更有少数甚者生命骨折;文化生活贫乏得却只有电脑和手机,不明白雷锋、焦裕禄、毛泽东是什么东东。应对如此孺子,教师努力育之教之、教之育之。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想尽千方百计,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一会在前召唤引导,一会在后鼓励鞭策。你的召唤引导久而久之会让他迟钝麻木,你的鞭策也不能太轻或太重,太轻他毫无感觉乐彼不疲;太重就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嫌疑。轻者受到家长领导的责问,重者走向法庭的被告席。这鞭策只好不轻不重,况且这轻重的标准不好把握,因为标准完全在于学生那敏感而又脆弱的承受潜力,在能理解与不能理解之间就是教师所要研究掌握的教育艺术。

  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生涯中,度过了宝贵的学生时代,熬成了家长。成了家长后忽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反过来逼迫学生好好学习。如此循环,代代相传。人们啊,学生啊,为什么只有在付出几十年的代价之后才明白呢为什么前人以几十年的生命为代价体验到的深刻教训,我们不能汲取呢难道只有自己也和前代一样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之后才明白老师和家长说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吗这是谁的杯具呢

  再说教者。一个教师首先就应是一个学者,是一个博学者。花费自己所能花费的时间、精力,投入自己所能投入的情感、智慧,努力学好文化精髓,并且有自己个性的心得和感受,准备传授给学生。并且还要终身学习,以汲取不断更新的知识。人类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光大起来的。教师就是这继承、光大、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使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灵魂,为世界为人类打造一缕缕阳光。然后,教师还就应是个博爱者。教师具有真挚而且广泛的爱心,不仅仅仅是出于对学生身心的呵护,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因为教育家已经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儿童。从这个角度说,学生无论在行为、心理、学识等哪个方面出点问题,都就应是教师的爱心不够甚至是没有认真负责所导致的。所以,教师要有发自内心的深厚的广博的爱心,而且这爱心要有教室将要倒塌时最后救自己儿子的无私,还要像阳光一样照遍每一个角落。再者,教师还就应是一个艺术家,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把教书当作工作,而是当作自己所钟爱的艺术(首先,你要爱艺术)。最后教师是一个圣人,因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塑造健康的心灵,有了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本应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说神圣是因为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用心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应试教育的原因,修正灵魂、打造阳光的神圣使命枯萎,甚至退化萎缩。变得现实、浅近、低俗了,变成为考上高一级学府而教,这本是教育的副产品,却成为的主产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没有做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者提出的忠告: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留意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这位高明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恶化的预言如此真切而又细腻!我最后把学生教育到他老人家担心的地步。但是,社会(尤其是上级教育行政机关)评价教师是这个标准吗是看我的学生血液里有没有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吗这当然是软件,无法量化,无法把握。最终淡化、退化成一些堂而皇之、人人具备、可有可无的政治条件。

第四篇: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秀丽,行不行?”她立下了军令状:“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1850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6倍,建筑面积翻了4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85个。2013年6月16日,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底交付使用。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年3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17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谢小双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好教师 

  ——记上海市杨浦区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有一种爱,叫师爱;有一种关心,叫坚持。面对管教失败、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以父爱般的真诚感染他们,一个都不放弃。他,就是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救火校长,用强烈使命感创造特殊教育奇迹 

  那一年,辛灵中学突发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家长带来极大冲击……谢小双临危受命,从包头中学调到辛灵中学,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谢小双踏进辛灵的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学生中来自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占63%,低保家庭的占1/3。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不良、学习困难,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沉湎网络、小偷小摸的情况经常上演…… 

  谢小双的震惊,不仅因为学生偏差的行为,更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他知道,每一名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一定遭受过伤害;他们的经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他更知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于是,谢小双立下了这样的目标——让人人成功,人人成才。他对教师们说,这个“成功”的定义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好公民。 

  从此,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校园时,谢小双的身影便会出现;每周伊始,当学生照例到校开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时,谢小双就会出现在某个学生家门前接他(她)上学;每月下旬,当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时,谢小双就会召开质量分析会,细致分析每个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状况,给出对策。 

  夏天,谢小双冒着高温,四处奔波,精心策划,建立起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并不断完善。他说:“育德要育心,有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就有了全面的支持系统。” 

  冬天,谢小双带领教师顶风冒雪走访每个学生家庭。这让家长感动:好多年没有老师来家访了,何况还是校长?这也让学生踏实:原来家访不是告状,而是一股寒冬里的暖流。 

  为了系统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谢小双主动去华东师大进修特殊教育学。为了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他携手杨浦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布置法制教育展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他请求区心理教研活动中心组配合,组织有心理辅导、咨询资质的志愿者举办“我的明天如此美丽”心理咨询活动;他联合社区,合作召开了“杨浦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确保杨浦平安而积极探索…… 

  在谢小双不懈的努力下,辛灵中学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学生从刚进校时不愿意来发展到初三毕业时不愿意走,每年初三告别会,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满含热泪拥抱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开,甚至有的学生毕业了还要求再回学校住一宿! 

  这一切,都源自谢小双的“一个都不放弃”! 

  司机校长,用深沉师爱拨正失足少年的脚步 

  学生晓黎,因为抽烟、逃学、沉迷网游、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被家长送到了辛灵中学。那年,她升初二,进校时染着黄发,穿着奇装,走起路来耳环、挂饰叮当响。 

  九月进校,“十一”长假后,晓黎就逃学了。当谢小双踏进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母女俩蜗居在一间小屋,家徒四壁,一片凄凉。原来,晓黎自幼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可母亲没有正当工作,靠低保生活,对这个不听话的女儿更是无力管教。谢小双心里很沉重:“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回头。”于是,谢小双将她“请”回了学校。 

  可是两周后,晓黎故态复萌,再次逃学。谢小双再次家访,晓黎的母亲过意不去,劝谢小双“算了吧”。但谢小双不放弃,反而决定每周一早上,自己开车到晓黎家把她接到学校。 

  一次、两次、三次……从此,每周一的早上,晓黎都会享受“公主待遇”,校长开车接她上学。由于成绩不好、行为偏差而经常遭人白眼的晓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呵护。这是校长对一个学生的爱,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终于有一天,这个叛逆、执拗的女孩提出不需要接了,她能按时到校。之后,她再也没有逃学。 

  校长谢小双的深沉师爱为晓黎筑起一座坚固的堤坝,抵挡住所有不良的诱惑。初三毕业,晓黎考进了理想中专,而两年前刚进校时,她5 门课总共才100多分。 

  信使校长,用如山父爱解开失亲少女心结 

  《诗经》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学生莎莎就是这样一个弃婴,不知亲生父母是谁。独自抚养她的养父多次违法犯罪,并染上毒瘾。为此,少年莎莎饱受歧视和欺辱,不得不用拳头维护自己仅剩下的尊严,于是她被送到了辛灵中学。 

  进校后,莎莎依然孤僻、不合群,总是沉默地呆在角落里。家长的过错怎能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承担呢?谢小双常常找莎莎谈心、聊天,节假日,谢小双也会带上水果、礼物上门看望他,给她父亲般的关爱,并告诉她,家庭不能选择,但前途可以靠自己创造。 

  中考前,谢小双得知莎莎因想念正在服刑的养父变得很忧郁。为了解开莎莎的“心结”,谢小双决定做一回“信使”。那天,他带着几位老师去青浦监狱看望莎莎的养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告知。看到心爱女儿的照片,莎莎的养父流下了眼泪。“我在大墙里几年,都不知道孩子已经初三了!”他对谢小双说,“孩子跟着我没出息,我也没有能力照顾她,就托给你们学校吧。”由于担心女儿毕业后没人照管,养父甚至想让她留级,继续待在辛灵中学。 

  回到学校,谢小双将养父的话转告莎莎。心结解开了,莎莎的脸上露出了花季少女应有的笑容。谢小双又买了好多书送给她,让她和好书交朋友。校长的如山父爱支撑着莎莎考入了一所中专,彻底走出了生活阴影,迈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终身老师,用无疆大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份爱,不会因毕业而消散,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辛灵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对毕业生要继续跟踪回访至少一年。这个惯例,让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关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谢小双和老师们也因此继续资助和帮助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学生。对家庭困难、单亲甚至失亲的学生,谢小双会在每年春节请他们回到学校吃年夜饭,还给他们压岁钱。 

  直到现在,谢小双每月还给晓黎和莎莎充手机费。“我要和她们保持联系,万一她们的手机因为欠费而停机,我就找不到她们了。”谢小双说。因此,谢小双第一时间知道了晓黎的母亲因违法行为被判刑,没有人给她付学费。得知消息的谢小双立刻前往晓黎的学校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学费减半,剩下的学费则由辛灵中学和谢小双共同承担。 

  谢小双给学生们的又何止是手机费、学费?没有父母呵护,没有经济来源,柔弱的小鸟如何抵御外界的风雨和诱惑?而每次接到母校校长的电话,都让这些学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她们说:“谢校长,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永不会再走歪路!” 

  辛灵中学的毕业生们都记得谢小双说过:“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那年,毕业一年的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并要求回校住几天,重温在教师百般呵护下的集体生活并参加新一届毕业生的离别仪式,谢小双一一答应。在毕业离别仪式上,其中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眼含热泪对谢小双和全体老师说:“谢谢你们,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那一刻,全场动容。 

  成功校长,用科学发展观培养整个教师团队 

  谢小双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合作,才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美好局面。所以,他很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他让教师们坚定两个信念。 

  “一个都不放弃”。谢小双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生太差”、“教不会”的说法以及畏难情绪,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抛弃“等、靠、要”的做法,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全体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上达成共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练兵活动,针对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与每一个学生“手拉手,结对行”,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学生增强自尊,提升自信。 

  “人人都会成功”。谢小双利用各种场合宣讲,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转变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消除一个社会隐患,引导教师培养和发扬“爱心、耐心、信心、尽心、恒心”,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精雕细刻,通过赏识教育,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转变,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谢小双让教师发扬三种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献大爱。 这三种精神似乎与崇尚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特殊教育的教师却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在辛灵,学生住宿在学校,教师是24小时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谢小双要求教师把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习上还有哪些不足,随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生活、主动学习。 

  在辛灵,教师的节假日也属于学生。节假日,谢小双会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全情投入“结对、帮困、助学”活动,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满怀挚诚地走进困难学生家庭,送上慰问品,开展家访活动。此外,学校还成立关护小组专程陪学生到监狱探望服刑的家长,为家长的改造及学生的成长献出一份爱心。 

  在辛灵,学校的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不仅属于辛灵的学生,还会整合区域内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活动,送教上门、开设讲座,促进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杨浦区检察院、团市委先后在辛灵中学揭牌成立杨浦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杨浦区“青苹果”课堂,使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区的教育辐射功能更为强大,惠及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谢小双让教师们转变四种观念。 

  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区别于普通学校和以往的工读学校,谢小双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管理,从内务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钟的内务整理作为学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变“单纯的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育人教书的氛围中,谢小双引导学生参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探究成果用绘画形式渲染在墙面上;谢小双将《弟子规》作为拓展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领悟,绘制成画,张贴在楼道,创设出适合两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不开口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人尽其才,增强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变“老师爱学生、学校爱学生”为“学生爱老师、学生爱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爱在校园,谢小双主持建设了健身形体房、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业余生活的需求。谢小双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仪式教育,利用各个契机寓教于乐。这些举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由衷的挚爱。学生们不仅在毕业离别仪式上泪眼婆娑与老师难舍难分,毕业之后更是难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几晚,重温辛灵美好时光。 

  变“单一强调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以开设适合学生的拓展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来带动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此,谢小双在学校特设剪纸刻画、形体瑜珈、素描绘画、电子阅览、心理导航、影视欣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静心,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谢小双的努力给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近五年,《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内参、《环球时报英文版》、《青年报》、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刊物《东方社区》杂志、上海中学生导报《学生导报》、《东方教育时报》、《杨浦教育党建》以及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共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辛灵中学创造的奇迹…… 

  就这样,谢小双校长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都不放弃”的教育理念,用 “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挽救着一个又一个迷途的孩子。就这样,谢小双带领着辛灵中学的教师团队,坚守着“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的信念,坚守着“对社会负责”的使命,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风雨兼程,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三、俞国平 

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俞国平

  俞国平,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山沟里走出的特级教师,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成为民办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忆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国平感慨地说:“事在人为,如果不是艰难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这片热土,如果没有温州、浙江良好的发展环境,恐怕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选择:留下与出走 

  1990年,俞国平从乐清师范毕业后选择回乡任教。当时,校舍建在一间祠堂里,条件很差,学生辍学严重,俞国平接过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时,该班平均分数仅有37.2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俞国平凭着青年人的热情,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为他们补习功课。 

  为劝说辍学的小鲍入学,俞国平5次进行家访,终于感动了孩子和家长;为了照顾孤儿小西,俞国平数次垫钱给他买学习用品;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每个周六周日俞国平都免费为学生辅导。那时候没有好的设备,所有的资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来给学生做……一年下来,学校五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当时的统考中名列大荆区前三,被大荆教办领导誉为“智仁小奇迹”。 

  在山区的几年,俞国平始终不忘学习。资源少,他就自己找;经费难,他就自己干……教学第三年,21岁时就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的称号,成为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被称为“山沟里飞出的小凤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荣誉,俞国平在乐清教学界有了一点小名气。适逢育英学校初创,想到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以及专业的发展的前景,在董事长黄纪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国平选择来到了极富挑战的育英学校。 

  困境:坚守与突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的质疑。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老师工作就是牛一样苦”;“老师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很差的,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 

  的确,由于是新生事物,当时的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管理上完全是“摸着石子过河”,教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艰难。作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一些人觉得俞国平来民办学校工作不值,会贻误前程,有人向他投来惊异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对社会的质疑,俞国平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学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国平带领教师研磨课堂,探讨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得有声有色。1995年,俞国平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以及教务处、质管处职务,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重,面对挑战,俞国平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俞国平深知这一道理。如何发展专业,真正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带动团队建设?他从自己做起,一是积累,向录像学习。俞国平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观看,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着录像,琢磨着教学设计。二是请教,向名师请教。乐清当年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登门拜访温州特级教师缪笑竹、周望潮。三是尝试,不断讨论改进。他带领团队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即一个课例不断研讨改进,就像把雪球越滚越大,由此辐射取得“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这在当时是相当有先见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改革的措施。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俞国平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生态的改变。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国平开始了坚守后的突围。1999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在专业上重新梳理、建构,从语文主动学习的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俞国平如饮甘露。那一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他以《白杨》一课技惊温州,获得第一名,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温州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 

  1999年,俞国平担任学校小学部的业务副主任,同时兼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的课堂风格。2000至2005年间,俞国平以出色的业务被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省青年科研标兵,省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课题《小学学科“互补”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优质课《我的名片》获浙江省二等奖。 

  蜕变:教书与育人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活动,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年仅35岁的他也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作为特级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努力实现自己从“教书,教课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转变。为此,俞国平不断思考、实践。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 “婴儿”思想——“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来教学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近几年,俞国平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育人研究,为此他广泛阅读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师借智慧。他在论文《“儿童语文”应有的价值追求》开头即阐明:“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回归儿童,还儿童自己的语文生活既是传统精神的烛照,也是语文教学的力点。”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是比较特殊的,俞国平担任一线教学数十年,见过太多的特殊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忙于事业,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而缺少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沟通。许多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孤僻、暴力、浪费……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对孩子嘘寒问暖之外,俞国平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还孩子以童年。他不断研究课例,研发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课程,将儿童语文的理念融入课堂之中。 

  在教学《爱心树》绘本读写课时,当课堂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创作漫画,推想故事的结局”时,学生小卢创编了这样一段结尾:“最后的树桩也被这个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当他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树坑成了他的坟墓!”显然,小卢创作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尽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逻辑。俞国平是了解小卢的,因为父母长期远在云南,一年才见一次面,进入五年级之后他显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于是,俞国平和他结成了帮助对子。面对小卢的“报复”色彩的观点,俞国平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而后进行延迟评价,组织讨论:同学们,你们对小卢创作的故事结尾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好,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结尾似乎太残忍了,更有孩子认为,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们给他这样的结果反而显示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这样总不太舒服。最后俞国平请小卢自己再来谈谈,小卢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俞国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结尾,两相对照,同学们对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了。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责任:小我与大家 

  俞国平自1999年担任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以来,正是浙江尤其是温州民办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民办学校往往师资良莠不齐。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让孩子真正得到优质的教育?俞国平开展了多元建设。 

  俞国平担任小学部主任后,就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倡导老师们开教学博客,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俞国平担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后,每学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他总要提出总的研讨目标,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做到开展一次,攻克一个难点。 

  每逢有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俞国平总要同他们的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对他们进行全程指导。几位年轻教师参加温州市的优质课竞赛,从校内试讲、到市里比赛,俞国平全程跟踪,最终,参赛教师全都获得一等奖。 

  逐一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计划也是俞国平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01年,陈传敏从泰顺来乐清育英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教师。实践中,俞国平发现他综合素养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长,大胆让其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帮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并督促他朝着这个目标发展。2005年,陈传敏实现了目标,被评为乐清市和温州市教学骨干,并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此后又获得了“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类似陈传敏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团队中迅速成长,十多年来,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学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2011年一年,小学分校有近十位老师获得“温州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成为了“育英现象”,在温州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特级教师之后,俞国平深知特级教师自身水平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为此,他研究不止,几年来,发表论文案例百余篇,多次赴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讲学,执教国家、省、地县级公开课、讲座百余场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俞国平还利用育英学校以及温州市俞国平名师工作室这些平台,经常组织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老师的发展。 

  俞国平结对乐清农村学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学近十年,结对瑞安红旗小学等近六年,还被聘为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城南小学等名校的教学顾问。他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不遗余力地辅导一个个“大龄学生”——青年教师,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满腔热情地接待。几年来,俞国平所指导的外校青年教师不下百余人,不少人都成为温州小语界的青年新锐。 

  将责任带向更远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俞国平积极捐款献爱心,并且发动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40余万元。为支援青川灾区教学研究,他主动接受省教育厅支教任务,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周。青川老师、学生的坚强让他深受感染,他写下万余字手记,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报》平台进行宣传。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第一个到校,晚上迟迟离开。同事们总是这样说:“他太忙了,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总是他,如果6点多收到短信,准是俞校长发的。”尽管累,但俞国平却乐此不疲,孩子每天亲热喊着,他就开心;学校老师获奖,他就高兴;家长满意,他就欣慰;存在问题,他也直面……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义的,怎么能偷懒呢?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不忙反而觉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种责任,也是生活的充实。” 

  俞国平说:“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后有个人的发展,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杨小玲 

点亮聋哑孩子的人生

——记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 

  在她的引领下,8名学生登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璀璨耀眼的舞台,更多的残疾孩子或上大学继续深造,或走入社会,正常就业。 

  她就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默默的付出也赢得了认可。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 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推荐访问:教书育人 楷模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