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四篇】

时间:2022-04-17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4篇

第一篇: 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人民日报关于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系列启示文章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①——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杜耀峰,《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1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总把群众当亲人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置,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明岳思,《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③——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检测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詹勇,《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3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④——有“准备困难”,就有“事业成功”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风波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

    作者:孙东升,《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4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⑤——“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始终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除了“中国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释放的巨大活力,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接踵而来。质疑、批评、否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影随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没有一整套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亿人口的脱贫、成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可能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实现人民生活的总体小康?怎么可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怎么可能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挑战,从容面对社会转型风险,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放下理论层面的争议,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证。资本对制度极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吸引投资的能力,是公认的观察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晴雨表。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五百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外国媒体评价,这表明全球用资本对“中国制度”投了赞成票。

  经历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觉扬弃自己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神州大地上演绎的“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既吸收他人长处,又不放弃自身优势,更不固步自封,“中国制度”必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作者:陈家兴,《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4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⑥——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帜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作者:张铁,《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8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⑦——真思亡危方能存安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居安思危是执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执政者应有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警示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存在,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这些告诫与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防止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风险”,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积极破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从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从世界政治史来看,执政党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有效地预防腐败,才能保持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反腐倡廉,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方略不断完善,反腐斗争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和繁重的反腐败任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产生“消极腐败的危险”的深层背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的腐败,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无不或深或浅隐藏在权力之中。而权力的腐败,又源于权力的异化。不管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还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无不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造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

  事实证明,腐败往往是主观和客观防线双双失效的结果,没有自律的权力,必然走向异化;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化。也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底气。

  另一方面,“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既来自于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更来自于人民——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行使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是遏制腐败现象的利器。只有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可靠保障。

  危险的存在,既是警醒,更是鞭策。现实在考验,人民在期待,党员干部如何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党和国家如何剔除腐恶、气正风清,说千道万,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实效是最得人心的答案。

    作者:李永忠,《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9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⑧——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

  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

  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姜赟,《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2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⑨——拜人民为师

    (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能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根基、血脉和生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些发人深省的论述,既揭示了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的奥秘,也提供着开启全新未来的钥匙。

  拜人民为师,植根于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就是孔明”,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号召全党向群众学习,“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回顾90年历程,从抗日战争中地雷战、地道战等独特战法,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从创办乡镇企业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们党不断地将人民的创造连点成片、提炼升华,将一颗颗璀璨星辰铺陈开来,缀满了历史的天空,书写了改造中国、创造历史的辉煌篇章。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四种考验”复杂严峻,“四种危险”更加尖锐,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为强烈。在此背景下,执政者更加需要“拜人民为师”,从人民那里获得应对风险考验、再创发展佳绩的智慧和力量。

  为学莫重于尊师。拜人民为师,首先要对人民尊重和敬畏,从内心深处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政策、措施的标准。“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如果主仆错位而以“父母官”“官老爷”自居,为一己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为一己私利而大肆贪污腐化,则会伤害干群关系、损害人民利益,最终也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善学常成于好问。拜人民为师,就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发现、善于总结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难以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出主意、作决策就难免南辕北辙。只有走出机关、走出书本,少在餐桌酒店搞觥筹交错,多到田间地头话家长里短,才能接上地气、看透情况、摸清底子,才能找准症结、发现短板、明确对策。事实证明,信息越是公开,决策越是开放,人民的参与越是深入,干事创业就越是对路子、有成效、得人心。

  拜人民为师,既是历史的宝贵经验,也是现实的必然抉择。对于一个把人民利益铭刻于党旗上的执政党来说,向人民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加有力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最大的“学以致用”,也是我们党在未来发展中交出更精彩答卷的“学习秘诀”所在。

     作者:李朝晖,《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5日 04 版)

第二篇: 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精品文档★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七一重要讲
话精神
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起来看看吧!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于7月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总书记胡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作为一施工员,从事建筑行业,在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后,使我对党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书记讲话中“紧紧依靠人民”,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忠于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把阐明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地位,革命地位,同阐明党的宗旨相结合,一切为了人民,这就是党的无私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党的宗旨。
总书记讲话反复强调和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年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活动,反腐倡廉,践行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是明确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学习了“七一”讲话,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一身正气,一心为他人。我会把胡总书记的话牢记在心,用此来做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我知道我很难全部做到,但我会不懈的努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3

★精品文档★
讲话中专门提到了青年问题。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胡总书记要求我们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只有牢记并坚定不移,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13

★精品文档★
如何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如何对照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找差距,改进自己,着力解决“不在组织、不守规矩、不起作用、不像党员”,以及“不敢为、不善为、不会为、不作为”等一系列问题,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做一个优秀的人,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要在学习中“提内秀”。努力增强践行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理论自觉。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学习,切实增强践行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理论自觉。要以“实干”的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落实学习方法、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实效。要以苦学积立德之涵养,摈弃“优越思想”,放下“傲慢偏执”,争做熟读历史典故的求知者、熟谙时代精神的好学者、熟用创新经验的借鉴者,把自己磨练成学问精湛、德行高尚、涵养深厚的表率,解决各种“不适应”的问题。要以精学蓄立功之本领,讲政治、守规矩,对标看齐,严守规则,保持定力,解决“不会干”和“不敢干”的问题,积极探索,重点攻业务难点,提高超前谋划的能力,掌握要领,学会方法,把自己培养成见解高明、行动高效、本领高超的实干家。要以深学养立言之才气,识大势、懂全局,抓重点、破难题,解决“干不好”的问题,把自己打造成认识独到、看法独特、思路独有的理论精英。通过学习,丰富知识,储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3/13

第三篇: 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一、深刻认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的宣言书,是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总书记重要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而使党的思想理论既一以贯之,又开拓创新,对我们的认识具有指导性.
(二)总书记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总结了我们党90年创造的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对从历史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具有科学性.
(三)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深入阐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回答了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二、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于领会和把握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领会的把握讲话的新观点、新要求.
胡总书记报告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第三部分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加强六个深刻认识:
(一要深刻认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二要深刻认识三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思想.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

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三)要深刻认识四个坚持.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进行了阐述,得出了四条重要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
四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四要深刻认识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
总书记在讲话中分析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提出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指出我们党存在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五要深刻认识五个必须: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五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第二、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

第四篇: 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党课

/p>
我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

摘要: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以后,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节课“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习近平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坚持习近平同志的所说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键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习近平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俄国十月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然而俄国式的“城市包围农村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南昌起义”后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共产党人分析形势,最终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取得了胜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时代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不能准确预见的。今天,资本主义似乎没有马克思说的那样坏,社会主义也没有马克思说的那样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只有几十年历史,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在中共二大上,就确立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95年来,一代代共产当人为之不懈奋斗。如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明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正是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人,我们的名族才能独立,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铭记这些烈士,不忘继续实现他们未完的伟大理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没有了理想信念,精神支柱便会坍塌。我们看看这些年落马的“老虎”“苍蝇”,哪一个不是从丧失理想信念开始的,于是便开始做违背“初心”的事,做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情。所以说,理想信念对一个党、一个人太重要了。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我们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GDP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成就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认为别人的东西,就是要比我们的要好。新文化运动不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吗?全部摒弃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极大的伤害。我们不能抛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悠久的


历史,其中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不得不说,共产党具有一些瑕疵,但这不是主要矛盾。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相信党会带领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的总局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今天改革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今天,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不能让不同群体同等程度的受益,如果利益受损就有人一定会反对,改革难就在这里。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党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方案,并逐渐贯彻落实。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党之所以能取得执政地位,是因为党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与拥护。历史上许多战役都是军民合作打赢的,如淮海战役被誉为“小车退出来的胜利”,讲的就是军民一心,虽然处在艰难时刻,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党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许多政策方针都是围绕人民制定的,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

3



推荐访问:党课 重要讲话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