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范文(通用3篇)

时间:2022-04-17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时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í qī,意思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如:上古时期、远古时期、萌芽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少年时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3篇

第1篇: 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课讲稿(提纲版)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实质

二、改革开放的内容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

四、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

第五部分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四)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

(五)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

第六部分 改革在路上-全面深化改革

第2篇: 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课讲稿(提纲版)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一、改革开放的实质二、改革开放的内容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四、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第五部分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四)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五)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第六部分 改革在路上-全面深化改革

第3篇: 改革开放时期专题党课

第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制建设

拨乱反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一国两制”

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

外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等

维护周边安全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过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意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改善,物质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大众传媒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由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小康生活时代。

2.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等。

主题1| 经济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1.(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2.(2013·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导学号:02792131】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备选真题]

3.(2016·上海高考)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B [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时间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与二者有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命题猜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所以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题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

1.(2016·德州模拟)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

【导学号:027921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C [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6·马鞍山质检)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自给自足三者结合为其主要特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农村地少人多而不是地多人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关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些关键信息从侧面体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故D项正确。]

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命题猜想]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影响等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3.(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成为明确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导学号:02792133】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违背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主张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筹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从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角度命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命题猜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80年的经济特区到1984年的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及内地而全面展开。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历史概念分析。

5.(2016·唐山二模)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导学号:02792134】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6.(2016·岳阳质检)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了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

主题2| 政治上: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2.(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从基础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命题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命题猜想]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也是持续的社会热点。高考多是隐性考查与国家统一有关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复习备考时,适当拓展,链接古今中外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1.(2016·石家庄一模)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导学号:02792135】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C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两岸经济贸易往来,而非两岸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主题3| 文化上: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A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1.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

时间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1966年

曲折中前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1976年

遭受严重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命题猜想]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如恢复高考、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等。解题时一般需要结合所学史实解答即可。

1.(2016·临沂模拟)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  )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A [材料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的,故A项正确;职业教育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材料中并未体现国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理念,故B项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才开始改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而影响发展,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6·北京西城区二模)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  )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D [根据表格“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可以推知教育改革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主题4| 多维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1.(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 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80年”及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由此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作答。注意要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1.(2016·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36】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B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备选习题]

2.(2015·锦州质检)“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A [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在当时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文革”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

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推荐访问:党课 改革开放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