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范文四篇

时间:2022-04-14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4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篇1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

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理想(社会主义)。

1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诞生时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控制之下,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有强烈的依赖性,并且与国内的封建势力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他们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面性原因之一,因此,自始至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依赖西方列强,规模也非常弱小。并且,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帝国主义会帮助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忽略了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本质。(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论据说明)

得出结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由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那么,民主革命的重任必须由更为先进的阶级领导,这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条件。

2 必然条件

(1)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2)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社会阶级

随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使中国革命开始有了新的领导力量。这表明中国的民主革命开始进入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阶段,革命的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还是属于资产阶级,这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

(4)指导思想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已有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但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而且将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前途。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3 无产阶级及领导中国革命

1921年,毛泽东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为现实。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 ;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5 个人感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篇2

1.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中认为:“‘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 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B. 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 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D. 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2.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3.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4.西南军阀中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或护国战争,有的人还曾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充当过革命的角色。但在同北洋军阀的武力对抗和纵横摔阖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这一状况根源于

A. 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B.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瓦解

C. 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D. 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5.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B.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6.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 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 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 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7.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

A. 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 B. 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 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8.《民国演义》记载:“自民国七年11月28日始,至30日,举行庆贺大会,居然有古时‘大酺三日’的遗意,无非是张皇粉饰。大总统亲至太和殿前,行阅兵礼。”“宾主交错,中外一堂,大家欢饮至晚,兴尽始归。”“商学界各发起提灯会,游行都市。”“唯是胜会不常,盛筵难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酺三日是因为国民政府参加一战获胜B. 太和殿是清皇帝举行盛宴和殿试的地方

C. 商学界的游行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盛筵难再

9.《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10.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新特点有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②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③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④工商业者相继罢市

A. ①②④ B. ①②C. ②④ D. ②③④

1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尚不准确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①革命前途②革命力量③斗争方式④革命对象

A. ①②③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的伟大中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其中“红船精神”源于

A. 五四运动B. 中共成立C. 国共合作D. 北伐战争

13.2017年10月31日下午,嘉兴南湖迎来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七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湖边,颇为感慨地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土地革命 D. 遵义会议

14.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 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B. 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C. 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D.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15.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6.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

A. 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B. 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7.“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还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了两广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B.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C. 国民党得到了英美国家支持D. 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契机

18.“……(一)联络北方国民军,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其固有实力;(二)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三)派员联络川、黔以牵制滇、鄂两军:(四)联合湘赣,作固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出兵之期限,以牵制吴军之南下……。”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B. 秋收起义C. 红军长征D. 北伐战争

19.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 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

C.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D. 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

20.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21.右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 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 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 成为了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22.1927年3月7日,蒋介石在公开演讲中说,“无论哪国以平等待我的时候,那末,我们随便哪一国都可以联合的”。同时又说,“若苏俄—旦不以平等待我,一样压迫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反对他们”。这表明将介石

A. 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B. 主张平等的对外政策

C. 明确反帝反封建目标D. 意图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23.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24.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①已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②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④揭开了走农村包阿城市道路的序幕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5.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6.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7.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28.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其目的为建设的组织、建设的宣传、建设的训练,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湔除,即本党青年党员之幼稚行为,亦须根本纠正。”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力图维护一党独裁 B. 全力围剿工农红军C.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D. 与共产党争夺民众

29.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这反映出

A. 红军取得长征中的战略主动地位B. 红军已找到完全正确的行军路线

C.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多数拥护D. 红军长征战略方针出现重大转折

30.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 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 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标榜民主,故B错误;“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说明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故C正确;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政治主张理想化,故D错误。故选C。

2.D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3.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4.A

【解析】近代军阀割据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经济的独立性,这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故A项正确;当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同盟会内部的争权夺利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不是根源,根源主要是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5.C

【解析】1911+16=1927,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期间深受农民欢迎的情形,故C正确;A、B、D时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民国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1911+民国年=公元纪年。

6.A

【解析】从国民政府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学生的要求明显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教育政策调整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C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并不是反对“救国运动”,并不代表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7.A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926年至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所以排除D选项。再从材料内容看,农民受到革命的重视,尤其是对农民进行政治上的宣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主要形式不是农民运动。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8.D

【解析】“民国七年11月28日始,至30日,举行庆贺大会”指的是1918年举行庆祝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一战取胜的活动,故A说法错误;太和殿是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故B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商学界的游行就是庆祝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一战取胜,所以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中国参加一战取胜意味着中国由此可以收回一战期间被帝国主义抢夺的中国主权,尤其是山东的主权,但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得这一正义要求遭拒,故D的说法符合题意,所以选D。

9.A

【解析】从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表明一战使中国人也彻底走出“天朝大国”天下唯我独尊的封闭心态,中国力图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已获得”“高度认可”;C项错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失败;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是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

10.C

【解析】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在北京时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排除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排除③,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工商业者相继罢市,②④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的新特点,故选C。

点睛:注意把握题目要求“新特点”,应该是前面不具备,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才拥有的特点,联系所学,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转到上海后发展为“三罢”斗争分析解答。

11.B

【解析】材料“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反映出中共一大纲领对民主革命的力量和对象的认识的不准确,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2.B

【解析】“红船”是指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中共一大曾与此召开会议,标志中共成立,B正确;A是1919年;C是1924-1927年;D是1926年。

13.B【解析】浙江嘉兴南湖上的游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就是中共一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五四运动主要地点在上海和北京;C选项土地革命不在船上进行;D选项遵义会议的召开地点在遵义。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D选项直接就可以排除,遵义会议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在遵义召开的。C选项也可以排除,土地革命不会在船上进行,之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4.B【解析】根据题干“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可以知道,这是立足与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因此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的修改说明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要掌握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的背景、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的分析,结合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背景、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15.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错误。故选D。

16.B【解析】从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中可以分析出,1924年孙中山认为反封建、反帝和反军阀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故AD项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C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的理解是关键。

1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变得强大是因为国民党与苏联和中共的合作,得到苏联的财力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兴办黄埔军校,故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C,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两广地区之后,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阀混战,而是强调国民党的强大主要是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结合国共合作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8.D【解析】根据材料“北方国民军”可知是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根据“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可知是和苏俄合作,根据材料“以牵制吴军之南下”中的“吴军”是指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故可知是北伐的方针和应付的策略,D项正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反对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红军长征的信息,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9.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军事行动是指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部队,重创了张作霖,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B项正确。辛亥革命基本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C。渡江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与题干北伐战争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意思“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可知是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战争,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0.B【解析】据材料“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问题,不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故A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选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基础和前提,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1.A【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过程,即从广东出发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A选项正确;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井冈山时期,不是北伐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敌后抗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选项错误;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是解放战争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地图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地图所反映的信息,从图中可以发现,战争的起点是广东,区域扩展到湖南、湖北、江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北伐战争的过程路线,再据北伐战争的影响即可正确判断。

22.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蒋介石客观标准就是对自己的态度,拥蒋者即为“平等待我”,反蒋者即为“不以平等待我”,这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1927年3月7日”。

23.C【解析】1927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1928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是1927年时的原因;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依据材料图表中1927年工人所占比例到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的变化说明共产党关注农民运动,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也是斗争反动派,建立军队的开始,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工农革命军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才出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序幕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坚持革命城市中心论,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是清楚的,但革命道路是模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中心论表明还未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26.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

27.A【解析】据材料中“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可以得出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中共中央指出”可得出与国民党无关,故B项排除;左倾在1925年还没有出现,故C项排除;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排除。

2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维护一党独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8年2月尚未开始全力围剿工农红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建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而非与共产党争夺民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9.D【解析】“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说明红军不在实行根据地建设,而是实行战略转移的策略,D正确;此时红军还没有掌握主动权,A错误;B和C是遵义会议之后。

30.A

【解析】我们从名称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们逐步摆脱苏维埃这一称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D选项错误,一直以来共和国观念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的,没有发生改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篇3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㈡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内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去寻找宏观知识、微观知识的呈现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中共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必然现象。

2.认识任何真理必须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3.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体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的历程,进一步树立为中华新崛起理念,认识无论是民主革命还是今天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1.教的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图示法、辅助多媒体教学

2.学的方法:讨论法、讲演法、发现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在诗的背面镌刻着的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展示PPT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碑文讲述了中国近代人民英雄的抗争历史。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近代史的划分引入新旧民主革命的概念。并对新旧民主革命进行具体的比较以便于概念的理解。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出结构,给学生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大致的体系)

师:同学们先不要看课本,和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经过分前后,注意前后对比,强调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结果释、罢、拒。)然后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核对。再看课本52-53自然段,奠定了什么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师:有了这些基础,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还通过了党的纲领。(展示PPT,一大纲领。体会一大纲领的局限性,进而引出二大彻底翻地反封的纲领。)

师:其实一大的召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由于帝国主义的介入,逮捕与会成员,导致会议中断,最后一大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圆满结束的。(展示PPT,播放南湖的船党的摇篮视频,引出问题“为什么说自崇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答案: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民主革命纲领、奋斗目标。)

师:无论时代的车轮走向哪里,总会有一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闪烁,他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昆仑之巅、长城之墙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是他笔下的纸;黄河之水、长江之浪是他纸上的墨。他的诗蕴含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浪漫主义的风采,他就是---毛泽东。他的诗词记录着中国革命的足迹,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下面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词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展示诗词)

师:这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下的诗词。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列强侵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军阀混战,“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1925年的中国,谁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做出回答,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

师: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那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呢?

生:国民党一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师:中国工人运动的失败清楚地告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仅靠无产阶级,不进行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的,国民大革命便应运而生了。近代以来,多少有识之士为谋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继,国民大革命是一次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他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走向了失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到底何去何从,成了不少人思考了一个焦点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又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呢?(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问:“你能说说军旗军徽的来历吗?”)

生:介绍南昌起义概况。

师: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展示诗词,提示学生找出关于秋收起义的信息)

师: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在文家市做出决策,向农村挺进,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的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展示PPT,归纳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到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执行了错误的路线,致使红军损失严重。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展示PPT,问:“诗中那些地方值得一去?除了诗中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一去?”强调遵义会议的意义 。)

师:1934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师:在红军长征胜利不久后,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时间,那就是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又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展示PPT,毛泽东诗词,问:“天翻地覆慨而康”,中国的大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生: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师:通过近三年的解放战争,特别是1948年底到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最后简单的给学生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信息稿篇4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探索时期

这一阶段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的阶段。

1、时代特征:

政治上: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无产阶级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表现出较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思想上:国民党一大会议上新三民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发展成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怀着对农村实施改造与建设的良好愿望,做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如胡适关于走哪条路的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等,但是由于他们并未抓住改造与发展农村的关键,因而农民仍摆脱不了贫穷与悲惨的命运。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统治,所以国内存在有民主与独裁的辩论,同时依然存在有中西文化之争,即“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论争。

社会生活上: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方物质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风尚,兴起一批大城市,比如大上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的总特征:

政治上: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共对峙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等。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思想,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些特权逐步被取消,但截至1946年,治外法权才最终完全废止。

社会生活上:曾发起新生活运动,对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

(新生活运动:1934年-1949年。是一次试图改变人们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政治运动,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为目标”,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这场精神领域的变革,因为没有良好的物质土壤做根基,以失败而告终。)

3、改订新约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先后收回了一些租界,取得了关税自主权,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一个重大进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改订新约运动停止,此后一直到1946年,中国才基本完成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政治统一的基本实现和国民党人坚持建设独立主权国家的政治立场,是改订新约运动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法币改革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四、规定法币不予兑现,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

  法币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它所产生的正、负历史效应都是巨大的。法币改革后,政府用不兑现的纸币代替银币,为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提供了方便条件。

  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将越来越看清法币改革所带来的历史正效应。

  第一,以法币统一全国的货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二,法币改革的成功推动了经贸和国内生产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法币改革后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法币改革成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五,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货币制度,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5、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大体上有以下三种分期观点:

第一种:1840——1949年称“中国近代史”,将1949年以后称“中国现代史”。

第二种:1840——1919年称“中国近代史”,将1919年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称“中国现代史”。

第三种:1840——1911年称“中国近代史”,1912——1949年称“中国现代史”,1949年以后称“中国当代史”。

—摘自王奇生《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中国当代史的“革命史”意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一个观点进行

论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一:以1949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理应为中国近代史。此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逐步摆脱这一悲惨命运的时期;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是各阶级阶层进行抗争探索的历史;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而1949年以后理应为中国现代史。此时期是中国经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之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示例二:以1919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1840-1919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逐步加深的历史,此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抗争探索均以失败告终。1919年以后是中国逐步摆脱半殖半封社会、走上独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示例三:以1911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以1949年为界划分中国现当代史。1840-1911年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加深的历史,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912-1949为中国现代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一时期是中国逐步摆脱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1949年以来为中国当代史。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完全摆脱了半殖半封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6、重要概念或名词:

政治上:五四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 国民大革命 宁汉合流 南昌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 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四次大会战 百团大战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治外法权 改订新约运动 重庆谈判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三大战役 北平和谈 渡江战役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法币改革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推荐访问: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