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通用5篇)

时间:2022-04-15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理解,汉语词汇,拼音是lǐ jiě,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一定的认知上了解,明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5篇

【篇1】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学生的多元需求。融合教育目前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纽西兰、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

融合教育的信念乃基于:所有的学生有权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即使对于障碍儿童。学校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容纳他们于普通班接受指导;其次学校和孩子的父母合作订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EP可能包含其他相关的服务,便提供适当的机会使孩子能达成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基本上融合教育乃采取一元的教育系统,教育的对象是班级内所有具特殊需求的学生,而由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分担责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其要点为:(一)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二)提供融合教育之普通班或学校足够且适宜的支援;(三)需针对特殊学生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四)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均蒙其利。

融合教育之内涵为强调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相似性,主张在相同环境中提供特殊方法、透过转介服务、合作咨询与教学,同侪指导,部分参与,以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使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能有最大的互动,又能使双方获益,让特殊学生尽早接触自然且真实的环境,普通学生养成接纳身心障碍学生的观念,以达到人性化的结合。

所以融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将特殊学生放在普通班级中,而是要经过缜密的计划,配合足够的支援系统,并能统合各项资源方得竟其功。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么样从他们的共同发展性和差异性着手,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融合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师方面绝不可孤军奋战,应更懂得寻求支援与协助,以使所有学生都能适性的学习,所以针对融合教育的实施,要针对教学方法,课程的调整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的落实才能将融合教育理念落实。

一、教学方法的改变:

(一)合作学习

融合教育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关系。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因素:

1. 积极的相互依赖;

2. 面对面的口语沟通(或其他的沟通方式);

3. 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不同的、个别的、能计划的工作,或完成团体的共同任务;

4. 学生要利用积极正向的一些人际技巧或是小组技巧。此时老师就要负责监控学生小组讨论之进行及小组互动的情形;

5. 在小组中能自我评鉴并了解整个小组运作是否具功能性,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

(二)适应性教学法

1. 教学法植基于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被正确的评量过,提供的材料及指示步骤都可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能力来学习;

2. 阶段性的评量强调给学生反馈以帮助成长;

3. 学生在评量个别能力,计划学习活动及评鉴自己专长上负有责任;

4. 替代活动或其他可选择的材料都是必备的,以提供学生更大选择自由;

5. 学生有选择自己的教育目标、表现及活动的权利。

二、课程上的调整

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参与一般学生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融合班在相关课程上也需作一些特殊安排:

(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

此即指同一课程领域内确认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可在同一课或同一活动中一起教他们。具体而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在普通教育实施时可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等六大领域。

(二)课程的重叠

课程的重叠其实是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的一种变化,当个别的教育目标在团体教育活进行中,必须从不同的课程领域中产生时,就出现了课程的重叠现象。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是在同一课程中选取不同水平的课程材料,而课程的重叠则是在不同的课程中选取性质相近或相关的材料,这在学科技能上尤其适用。

(三)结构化的社会接触

由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教室中安排结构化的情境,并鼓励普通生和特殊生正向的互动,指导他们互动的技巧、社交技巧,结果双方不管在社会接受度或学业成就上都有进步。

(四)人力资源合作

在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学生、同学、教师、家庭、专业助理、管理人员、相关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成功开展。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根据融合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融合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实现教育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需求更显的十分重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制定培养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制定后需要贯彻执行。在融合班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发展,也需要考虑到整个融合班的具体环境。实施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全面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以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教师若能针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善加运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按照个别教育计划提供有步骤的支持,可以使融合班的学生够得到更适合的教育,这样会让更多有身心障碍的儿童能够从融合教育中受益。

参考资料:

1、徐丽杰.美国应对融合教育的有关教学模式[J] .绥化学院学报,2012,8,31-33

2、吳淑美.融合班常用的教學策略[J].新竹師院國教世紀,2003,207,57-70

【篇2】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作者:龙安增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都在进一步要求贯彻公平正义,把它提到一个事关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去认识。然而正确地理解公平正义,则是贯彻公平正义的基础。

        关键词: 公平; 正义; 目标追求

        【中图分类号】D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89-02“公生明,偏生暗”,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是美好社会的标志。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公平正义。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到党的十七大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党对公平正义认识的深化和逐步重视。

        有道是:人世间的不幸来自于失衡,来自于天壤之别,来自于权贵对多数民众的剥削和压迫。渴望公平正义是人的一种天性。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义,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在为公平正义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也是在为追求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没有止境,生活条件的优化并不能削减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反而是社会越发展,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愿望就越强烈。显失公平正义,必将导致政局不稳,只有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贯彻公平正义,必须对公平正义有个透彻理解,不偏不倚,才能给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否则会适得其反。

        何为公平正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公平正义不是人云亦云,它有自己的标准。真正的公平正义,通俗地讲,就是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合情合理,即公道、平等、一视同仁。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没有偏向,没有偏心,不带部门利益,不带群体利益。做到法自民出,为民立法。执行政策法规符合其本意,出于公心,维护公益,执法为民,为民服务,摒除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态度公允,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实体、程序和效率并重。法规给社会每个成员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奖惩、居住、迁徙、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和尊重。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带来的成果,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

【篇3】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浅谈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学号:0934******* 姓名:任如意 专业:哲学

摘要:建立这会契约,制定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但如何制定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社会制度呢,这又是历来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争论的问题。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关于建立公平正义社会制度的两个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建立这两个原则的无知之幕和原初状体,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关键字:无知之幕 原初状态 正义原则 社会契约

约翰·罗尔斯是现代被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尤其是他提出的关于社会制度建设的两个正义原则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密切关注和讨论着。罗尔斯提出的这两个正义原则是从社会制度的意义上提出了关于个人义务的理论,因此这两个正义原则对于伦理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一、“无知之幕状”态下的原初状态

罗尔斯理论的核心就是关于构建社会制度的正义原则。在罗尔斯看来,社会的基本制度是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对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对它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只有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值得维护和生活在其中的制度,如果说一个社会制度失去了公平正义,那这个制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就像是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所说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们如何有效率,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那怎样的社会制度才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呢?或者说这种公平的社会制度我们应该怎样去建立呢,它有没有一个规则可以去遵守呢?我们又该怎样去从理论上去论证这种社会制度是公平正义的呢?

霍布斯、洛克等这些传统的契约论者一般习惯于将社会契约与实际契约等同,而签订实际契约内容的程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能保证契约内容的真正正义,因此他们不从签订契约的程序来论证契约内容的正义,他们只是针对正义的本身来论证正义,这也使得传统的契约论者常常陷入莫衷一是的形而上学的泥潭。而罗尔斯则欲传统的契约论者不同,他是从签订契约的程序入手,排除程序中的那些不稳定等的偶然性因素是他所关心的。他提出,只有立约程序的正义,才能带来立约结果的正义。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状态,即在“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同时他也认为这种原初状态不一定要真实存在,而以此为基础所订立的契约也只是人们认识自然权利体系以及理解组织国家程序的一种理想的合理化方法。

“无知之幕”通俗的来说就是一个厚厚的幕布,它在人们在参与某些决定时遮掩了人们关于自己的以及社会的任何特殊的事实,让参与决策的人们处在一个“无知”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幕布过滤掉了所有可能影响公平的功利性信息——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社会上的各种阶级等。不过这里所说的“无知”并不是说立约者对任何事物的无知,人们不知道的只是关于自己的任何功利性的特殊利益和偏见,不知道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如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是人们对于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知识如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政治事务和社会经济原则,以及基本社会组织的人类心理原则是知道的。这样就控制了一些偶然性因素对对人们正义观的影响。所以当人们处于无知之幕的状态下时,人们就是失去了争论的基础,不会让所做出的决定来迁就自己的利益,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也因此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公正的待遇就不得不尽可能让所有人的利益得到公正的待遇。

原初状态是指人们处于“无知之幕”之后的无知,无偏见状态,而处在原初状态中的人们没有任何有关他们属于什么时代的信息。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仿佛是神话故事中,经历了无数前世的记忆积累后的将要投胎转世的灵魂,他知道一些关于人类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也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将会投胎成为什么样的人,投胎后会有怎样的遭遇。如果让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制定或者选择社会契约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将来的遭遇,不能确定在不公正的制度下,自己是受益的那一方,还是受害的一方,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势必要考虑到所有的情况,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将成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此基础上,人们所做确立的制度也会尽可能的对每一个人公平。这也正是罗尔斯提出“原初状态”的目的所在,即建立一个公平的程序,从而达到制度的公平。

二、两个正义原则

“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是罗尔斯设定的如何才能让人们在立约时能够达到一个公平正义的程序,在罗尔斯看来,当人们处于“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时就会自然的选择这样的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又称为自由的平等原则,即每一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于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的与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它体现了罗尔斯所构建的正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应该遵循的原则。

罗尔斯的这两个正义原则并不是毫无顺序的共存的。第一个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处理的是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问题;第二原则——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处理的是有关公民的社会经济利益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正义原则是有先后之分的。自由平等原则要优先于第二原则,即要在充分保证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自由以后,才能够来保证公民平等的问题。就像一般的观念认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平等的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由两个正义原则可知,在罗尔斯看来社会结构可以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即保障公民的平等和自由;和保障公民的经济和社会的机会相等的不平等,而这两个正义原则是适用于公平社会结构的基本制度原则,即他们可以调节权利和义务的分派,也可以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

在我看来,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和无知之幕、原初状态的提出都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础之上的。首先,在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下,人们是理性的,无知仅仅是在利益结构和自己地位的对应性上。他们仍然是功利的,即使在原初状态下,他们所做出的所谓的公平的决策也都是建立在尽可能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条件之下。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所假设的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有一定的理想性,或者也许是无法实现的,罗尔斯也是承认这一点的,但是罗尔斯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这些,他只是在抽象的含义之下为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合理化的建议,以及论证理想的正义原则是依赖于理想的选择处境,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决策程序。同时他所提出这种理想公平的决策程也开创了从人性,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开创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的方法,是对契约论的最重要的继承和发展。

【篇4】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2017年秋季学期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

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公平正义

学生姓名:付莹

专业班级:金属一班

结业论文评分标准

论文要求:

1.结合所给材料,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论文题目中要含有材料中规定的关键词。论文摘要100-200字,关键词2-3个,论文后面要附有至少三篇以上的参考文献。

3.论文必须使用Word文档打字,格式符合论文规范要求,页面设置为A4纸,论文题目宋体四号字,加粗;摘要、关键词宋体5号字;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25磅。

4.学生论文完成后,要自己到大雅相似度分析网站( >

【篇5】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龙潭镇放马坪完小 王丽琼

现如今,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自私、冷漠、怯懦、缺乏正义感的人悄悄增多了,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莫管他人瓦上霜,只管自扫门前雪。”的想法也越来越泛滥了。这无疑成了助长犯罪分子为非作歹的“催化剂”,他们越来越胆大妄为。因而在社会生活中重振“正义感”这面大旗,迫在眉睫。从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也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设置情境,换位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很重视延展课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例如:在上四年级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汤姆的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优良品质,更深刻的体会到正义感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我延展课堂时设置了一个情景:假如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几个大男生正在欺负一个小女生,你会怎么办?大多数女生都表示不敢管,有的甚至说:“假装没看见,悄悄走开。”我就让他们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那个被欺负的小女生,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学生通过换位思考领会到:自己在危难之时,希望得到别人的援助,同样别人在危难之时,也希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二、抓典型,论危害

去年某台焦点访谈中,报道一位60多岁的老人,被公交车擦伤后,司机无情的将老人抛在路边,扬长而去。老人的亲人跪地寻找目击证人,以求公道,可是却无一人敢站出来伸张正义。我抓住这件典型事件,让学生谈谈无正义感的危害。学生很是愤慨,痛骂司机惨无人道、冷漠无情,抱怨目击人的自私、怯懦、无正义感,同情老人的不幸遭遇。学生还联想到生活中其他无正义感的事件,学生通过述说、讨论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无正义感的危害。深刻的领悟到:无正义感不仅给社会、个人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害,还助长了坏人嚣张的气焰,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三、让身边的正义感发扬光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要降低要求,并不一定要舍己救人才叫伸张正义。只要他有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鼓励。例如:我们班有个女生学习好,又泼辣,谁也不敢惹她。有一次,一个学习差家里又穷的学生,被他破口大骂冤枉为小偷。有一个男生勇敢的站出来替那个同学说公道话:“在事情还未查清楚之前,请不要乱冤枉人。”经过调查,大家发现那个学生被冤枉了。我知道后,公开的表扬这个勇敢而富有正义感的男生,并把他树立成富有正义感的模范形象。他成为正义感的“星星之火”,点亮了大家的正义感之灯。

四、开展活动——给身边的正义感形象打分

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说说身边的正义事件,再写下来。在评讲作文时,让学生给身边的正义感形象打分。学生通过讲、写、评、比、赞,充分认识到正义感对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有正义感的人是多么令人敬佩,从而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向他们学习

总而言之,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个家长、每个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它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推荐访问:浅谈 正义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