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4篇】

时间:2022-04-17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战役是战争的一个局部,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 ,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直接运用战斗,也为战斗的成败所直接影响。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种、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津湖战役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长津湖战役4篇

第一篇: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一书读后感

  超越极限的血色军魂
  ——观《长津湖》一书有感
  原创黄爱民
  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战役长津湖战役的一部小说《长津湖》一直以来始终引起读者的广泛热议,我也抽空拜读了这部极具震撼力的心血之作,心灵受到极大震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对于书中所描绘的长津湖战役一直以来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中美两国军事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一直是军事研究领域的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长久以来,长津湖战役被称之为中美两国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上
  改变历史格局的一次强强对决,这场被称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因其背后所引发的我军在战役准备和展开阶段的仓促和局限,使得这段饱含志愿军官兵可歌可泣血战史一直鲜为人知。
  对于长津湖战役,网上各种媒体都有许多热议,但是当这部由军旅作家王筠倾其全部心血创作的小说,以艺术的写实手法再现了当年这段原本应该流传颂扬的战争往事,立即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一直以来,我们都普遍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打出了国威、军威,展示了中国人勇敢顽强的不屈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抗美援朝战争背后的种种深层次的故事,显然是一个禁区,我们一直在采取回避的办法对待这些有瑕疵的血泪之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部小说的火爆发售和热销,应该是一个正本清源的好事,值得一书。
  翻开此书,从字里行间跳跃出的是在那个朝鲜半岛叫长津湖的酷寒地带,毫无准备、几乎是仓促应战的我志愿军将士在冰天雪地的数九寒冬里,依然穿着春季的单衣单裤,吃着干硬的炒面,抓一团雪塞在嘴里,手里拿的仍然是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凭借着打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万丈豪情,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向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发起冲锋,杀出了中国军人令敌闻风丧胆的威风。
  心在颤抖,人在震撼。
  这样的战士,这样的军队,所拥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所有军人的荣耀,不愧是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这种不朽的民族精神应当大书特书,让先辈们的这种精神,去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树起我们民族的精神丰碑。
  本书所展示的是1950年冬天,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与美国海军陆战1师在长津湖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长津湖战役"在美国战史被称为"最艰苦的战役",而我们用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形容它绝不为过。
  历史上称这场战役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拐点,志愿军官兵一举打破了美国人试图在1950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功势"的计划,迫使当时世界上最为强悍的军事超级大国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
  令人可喜的是,这样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小说,并没有一味靠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志愿军某部前卫营一群可爱的官兵们的形象,以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雄的伟岸群像。
  书中的曹连长、孙友壮、老王头、李大个、吴一六、陈阿毛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带着胜利者的必胜信心,"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面对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美国军队,在极度寒冷的严酷冬天里,这群可敬的志愿军战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行进途中不断自我调整,在极其艰危的环境下仍然奋起抗敌。
  说这是一群可爱的人,是因为书中出现的是一群有着鲜活个性、生动活泼的年轻人,包括了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在内,原本都是三十出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在开拔的过程中,尽管明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生命的付出和一腔热血的喷涌,但仍然不失年轻人的天真和幽默的本性,于是才有了"在鸭绿江边撒开了尿",等战争结束之后再回到这里"每个人浇上一泡尿"的感人而细微的描写,使作品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有了更多的人间温情的微观描写。
  这种点面结合,融局部于全局之中的生动画面,使得每一个战士个体的形象更为凸显,也因此而更加为他们后面的极悲壮的牺牲场面所铺垫,阅读起来既颇具感染力,也有很强的冲击力。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要重提那些不愿被揭开的伤疤,只是为了永远铭记这样一群共和国的军人,他们用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新中国刚成立之后的朝鲜战火,让百废待兴的中国措手不及,而书中的我志愿军九兵团入朝参战显然是临危受命,极其仓促上阵。
  由于根本没有准备时间,陈旧的武器装备没有更换,过冬必备的棉装被都没有,加上许多官兵的心理状态还停留在打垮蒋介石军事集团的心理优势上,没有战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跟进,离开了这些原本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就让无数年轻的士兵在几乎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走出国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去和最强悍的敌人作战,可以讲,以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为首的志愿军某部前卫营官兵,近乎就是一支"裸战"的敢死队。
  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让读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很不平衡的战争对比心态,从内心为我们这些参战的官兵们提心吊胆,同时也为志愿军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绝世勇气与牺牲精神所折服。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作者是站在了人性的光辉上,努力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在极度艰难环境下所迸发出的超强意志力和忍耐力,传递了无坚不摧强的信仰力量。
  我们的志愿军官兵,在没有棉衣御寒、后勤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忍受又冻又饿的极端困难,在连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扑向长津湖战场,在三天四夜的激烈战斗中,虽伤亡惨重,部队严重减员,仍配合兄弟部队重创美军一个整团,反复攻占死鹰岭主阵地,击落美军飞机,他们依托的是无比坚强的钢铁意志与崇高品质。
  看看这样画面就知道战争的空前残酷与惨烈吴铁锤营长因部下伤亡太多主动放弃攻取的阵地,被降为连长后带领剩余的战士夺回阵地;战士吴大个和孙友壮等伤病员因等不到救援,便自行朝北方向一路爬去……
  最为心灵震撼冲击力的画面恐怕早已被人们熟知,以教导员欧阳云逸为首的一百多人抢占美军必经战略要地1081高地后,因遭遇罕见暴风雪突袭,仍然顽强的坚守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逃脱或退缩,最后全部以俯卧战壕的姿势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远不倒、巍然屹立的冰雕。
  当后来赶到1081高地的美军赶到志愿军守卫的阵地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一个地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此情此景也使美军的里兹伯格团长肃然起敬,"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我的浑身汗毛都竖立起来,人在颤抖,这种撞击心灵的画面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很久没有过这样的发至灵魂深处的震撼了,更没有因一部小说而长久的激动不已。
  许多时候,我一闭上眼就会浮现那些经典的冰雕形象,真希望能够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之生死于度外的革命乐观主义艺术而直观地重现在银幕和银屏上,让一代又一代后辈们永远不忘这些原本就不该被遗忘的英雄们。
  我要为那些长眠于长津湖山头的英雄们大声祷告,让他们不死的精神成为今天我们不可替代的支柱和丰碑。
  安息吧,先烈们!

第二篇: 长津湖战役

揭秘志愿军长津湖战役失利的原因

战后,宋时轮向彭德怀发电报检讨:“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战1师及第7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未能彻底完成上级赋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拟在战斗结束后召集各军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总结了五点主要原因:对作战环境调查研究不够;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察不清楚,尤其是敌情不明;二十六军南调时间过迟,兵团二梯队军使用不及时;缺乏必要的对美军作战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应作战需要。敌人对第九兵团士兵的评价是:“中国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渗透到骨髓之中。”美军自兴南撤退后,联合国军司令部马上就第九兵团挥师南下增援西线志愿军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命令海军立即查明第九兵团的动向,一直未能查到。当时美国朝野对志愿军恐惧到极点,一度考虑在中国军队攻击下撤出朝鲜。而美军最为担心的就是第九兵团三个军加入西线作战,但第九兵团没能参加1950年12月31日开始的对第8集团军的强大攻势。“在这次强大攻势中,中国军队占领了汉城,联合国军被迫后退到平泽至安城附近,如果第9兵团的12个师参加这次战役,说不定能取得更大的或者决定性的战果。”“给濒临危机的第8集团军最后一击已经丧失了时机。这样,长津湖战役就给以后的战役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军由此慢慢得出结论,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损失惨重,美国人开始从对中国志愿军的恐惧中摆脱了出来。因此,1951年2月26日,第四次战役还在进行时,美国《时代周刊》就得意的发表社论:“第1陆战师突破自诩不败的中国军队的重围到达兴南,带着装备、伤员和俘虏起航去釜山时,朝鲜战争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样式了。长津湖作战的消息、照片和电影等对决定合众国的政策,比大辩论(关于中国军队正式介入后,美国应采取的政略和战略进行的辩论问题。)的所有言论作用都大。美国人民和得到加强的第8集团军,现在决心留在朝鲜。”以上,是当时的人做出的评价。现在我们自己来看。先看美军。美军的问题在之前讲过了一些,美军各个高级指挥官都没能正确分析战场形势。这一方面是能力水平的问题。麦克阿瑟在第一次战役时就看不到志愿军暴露出来的问题,到了第二次战役还是看不出。一次是偶然,两次就是能力了。当时在西线,美军确实惨败了;但在东线,真实的战场局势对美军极为有利。12月4日至6日,陆战1师的一部1万余人,吸住了第九兵团几乎全部的力量。而此时美韩军其余地面部队还有8万多兵力,第九兵团当时只剩下89师、78师、94师281团可以应对这8万多美韩军,特别是左翼,只有94师281团在掩护,而这个方向的美韩军是美7师主力和韩首都师、3师,如果麦克阿瑟敢于从这个方向突进,第九兵团反过来会被切断后路,反被美军包围(阿尔蒙德命令美7师撤退时,居然都没尝试过对赴战方向发起试探性攻势,真是奇怪也哉)。至于为什么麦克阿瑟看不到这点,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美军上下从他到普通士兵已经完全被志愿军吓破了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都被吓破了胆);二是美军的战场侦察做的并不好,这主要是陆战1师的问题,光靠空中侦察是不够的,想知道志愿军的详细情况得进行大胆的战斗侦察,陆战1师从头到尾都没有这个勇气(这点也可以看出来,美海军陆战队战史数字胡编乱造,陆战1师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杀伤多少志愿军,美军对第九兵团伤亡惨重的判断是3个月后才做出的);三是西方军队对侧翼的重视到了病态的程度。在当时的美军理念中,一旦侧翼受威胁或者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就会怕的要死,只知道撤退撤退再撤退。(参见《隆美尔》那篇文章)我们之前二十六军不敢动,除了后勤原因,其实就是怕我们自己的左翼--赴战岭方向,美军从这个方向突击,威胁二十军和二十七军的后路,当然也包括从惠山方向进行大迂回。当二十六军向下碣隅里投入战斗后,我们的防备兵力就不足了,美军的机会就来了。试想,如果此时麦克阿瑟命令美7师32团、17团向赴战方向突击,韩首都师跟进;韩3师保护侧后对付已经消失的朝鲜人民军。美3师7团咬住89师,65团向古土里急进。第九兵团怎么来对付这些部队?当然了,麦克阿瑟已经吓的魂飞魄散,只知道撤退了,这个问题就不纠结了。但是,真的在战场上,不可能把希望寄托于敌人愚蠢上。再看陆战1师,前面说过,当时陆战1师消极怠工,导致东线美军的战线成一条斜线,如果陆战1师像美7师一样发展进攻,第九兵团根本来不及进至预定地域,甚至可能出现二十七军来不及入朝,二十军就得和陆战1师单独交战的局面,整个战役部署会被完全打乱。而且就不会第九兵团偷偷对其形成分割包围的态势。该师师长史密斯因为不信任陆军,又每到一处就留兵把守,最后出现了处处留兵,兵力分散在兴南、咸兴、真兴里、古土里、下碣隅里、柳潭里,成一字长蛇状,首尾不能相顾。后来因为陆战1师一路奔逃,之前留下的部队起到了救援掩护作用,史密斯被夸成了一朵花,这真是滑稽了。这明明是自动分割孤立自己的部队,导致在柳潭里、下碣隅里被包围的原因。如果陆战1师不分兵,韩26团在社仓里不归建,美3师以7团跟进在陆战1师之后,陆战1师3个团战斗群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拳头。如果15日陆战1师进至下碣隅里后(此时仅有二十军先头部队两个团赶到阻击),不在此逗留8日之久,而是在16日或17日,以两个团战斗群前进至柳潭里;陆战1团战斗群跟师部进至下碣隅里,以一个营进至后浦为警戒保护下碣隅里,二十军会很难受,它必须在这时就发起攻击,以保障二十七军向战区开进。这样一来,仗就难打了。不过史密斯又是消极怠工,又分散自己的部队,最终导致美军没能争取到战场主动权,反而陆战1师被包围,陷入极大被动。再看志愿军方面,除了第九兵团自己总结的。现在流行的观点是,第九兵团应该先打下碣隅里。我们重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我的观点很简单,认为应该先打下碣隅里是错误的,凡是持这种观点的都不懂军事。原因很简单。这么提的人都没去考虑第九兵团各师在开战前机动的位置和能力。我在《诸葛亮北伐》那篇文章就讲过了,打仗这个事并不是个复杂的事,首先要看的是敌我部队机动的能力,在什么时间节点能有多少部队到达指定位置。按照二十军和二十七军的机动能力,开战前各部到达的位置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如果首先要拿下下碣隅里,就必须以二十军集中主力部队来围攻下碣隅里。那么至少要有两个师攻击,两到三个团做预备队。实际能到达指定位置的只有59师和60师,58师都来不及赶到。这样就带来下一个问题,59师和60师能不能拿下下碣隅里?之前说过,彭德怀选择这一线为预定作战地域,原因就是美军会被长津湖的地形天然的被分割。美军会被分割,那么我军也会被这地形分隔开来。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美军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被二十军、二十七军分割包围。两个侧翼是社仓里和赴战。那么1个师必须去切断古土里到下碣隅里的道路,防止正面的美军北援。下碣隅里到柳潭里的道路必须有1个师切断,防止柳潭里美军回援。社仓里和赴战方向必须有1到3个团的部队去保障侧翼。这样一来,60师在古土里、下碣隅里之间,59师在柳潭里、下碣隅里之间,58师没赶到,89师必须拿出1到3个团去社仓里,变量只有89师能拿出1到2个团,60师不要预备队,可以拿出1个团。请问怎么集中二十军主力围攻下碣隅里?(如果以后大家和别人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可以让二十七军来切断各通路,二十军集中力量来打下碣隅里。大家可以这样问他?请问二十七军进至哪个位置了?他们有没有能力进至你想象的位置?)所以,从毛泽东到彭德怀到宋时轮都计划从北向南攻,最后由二十七军协助二十军拿下下碣隅里。这就是基于对我们机动能力、战场地形、我军各部位置而形成的通盘考虑。问题出在宋时轮使用二十七军不当,把柳潭里作为主攻方向。当时的情报是新兴里美军1个营,那么柳潭里自然是将近2个团战斗群。宋时轮摆出的攻击阵型是79师、89师267团攻柳潭里为主攻,80师攻新兴里(81师242团起的作用和59师是一样,是截道部队),58师攻下碣隅里,试图3点开花同时攻克。这个错误都不用我解释,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这又是轻敌,想着一口吃掉美军;又是主攻方向不对,没选薄弱环节;又是平均使用兵力,违背我军基本原则。从陆战1师从柳潭里突围那段战斗来看,当时的主要作战力量79师和59师仅以2个师多一点的兵力就打掉美军两个团战斗群近半。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当时手上5个师又2个团的机动兵力,第九兵团是有绝对的能力吃掉陆战1师师部和两个团战斗群的。现在的情况是下碣隅里是截断敌军的要点,我军虽然暂时无法攻取,但既然情报是新兴里美军为一个营,就应该集中二十七军主力以此为主攻方向,在此打开战役突破口,以79师、80师围歼敌军,81师监视赴战方向并以1个团为前两个师的预备队,58师监视下碣隅里美军,打击其敢于向各个通路出击的部队(主要应放在柳潭里方向)。二十七军得手后直接南下发展进攻,再与58师一起围攻下碣隅里,来切断柳潭里美军退路。89师267团和59师一部向柳潭里佯攻,接着59师全力阻击柳潭里美军回援。如果柳潭里美军回援,命94师从北向柳潭里进攻,配合59师阻击。(89师也可视情再加入1个团作战)这样,一旦二十七军主力得手,再以58师协助,3个师全力拿下下碣隅里,柳潭里美军插翅难飞。这里就要求59师必须能肃清通路上两个美军连,并持续阻击柳潭里美军,所以我在之前就说59师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一旦柳潭里美军试图回援,考虑267团不归建,配属给59师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就说到这,战役中具体指挥的问题之前的文章基本都讲到了,有的讲的简略的部分就不再说了,长津湖战役的篇幅已经太长了。最后一个问题,还是来说说二十六军。二十六军在战后是作为主要责任者的,军长张仁初在志愿军总部做检查,88师师长吴大林和政委龚杰都被撤职,吴大林更是因为指挥失误、行动迟缓、中断与军的联系及走错方向致脱离部队一天等原因(还被人揭发美机空袭时躲到废弃坦克里逃命),被指责为“右倾消极畏战情绪”,差点被枪毙,后经多方说情,被解职送回国内。归结起来就一句话,第九兵团除了二十六军外一致认为战役失利的责任在二十六军,于是二十六军认为主要在88师。而88师官兵的看法是:“为从来没打过这么窝囊的仗,为从来没遇见这么窝囊的指挥而痛苦。”我个人觉得,全部把责任推到二十六军头上并不对。第九兵团是12月2日命令二十六军于3日晚进攻下碣隅里。按照当时的战场态势,如果这一设想能实现,还是有很大可能攻克下碣隅里的,此时柳潭里突围美军才进至福克斯高地,距离下碣隅里还有一定距离,中间还有81师243团在阻击美陆战5团、7团战斗群。如果能在3日晚,一晚上攻克下碣隅里,突围至半途的美陆战5团、7团战斗群将进退维谷,定会被志愿军歼灭。可问题是,12月1日,二十六军才进至袂物里、西德里一线,位于长津湖北,各部距离兵团指定的攻击下碣隅里的位置有40公里至75公里。在空中美机威胁空前强大的情况下,要求二十六军各部一日夜强行军这么远的距离实在是有点强人所强。导致的结果就是,二十六军各部为了执行兵团命令及时到达预定地域,被迫在空前强大的美机威胁下强行军。76师、88师师部被炸,军炮兵团和军后勤的汽车被炸了个精光,各战斗部队也是损失惨重。结果还是无法在12月3日晚按兵团命令发起进攻。实际上,只要错过这一天,后面再打已经没有意义了,柳潭里美军在4日已经全部进入下碣隅里。战机已经消失,但这个战机的消失责任并不在二十六军,而在第九兵团兵团部。不过,二十六军自己的问题也很多,他们作为预备队在后方待了好几天了,从后面的情况看,可以肯定是没有好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各部在开进途中不断迷路,地形完全是一点都不熟悉,也不吸取前面部队的经验,防寒防冻防饿工作做的都很差,有的机关瞎指挥,导致下面有个营按指挥走错了路,几乎全冻没在一座山上,战前的针对性教育训练估计也不咋滴,有的部队居然把美军坦克当成房子去冲击。部队的畏战情绪也比前面两个军强,有个营长带头往回跑,被宋时轮亲手枪毙。军在作战指挥上又厚此薄彼,让距离最远的从三十军过来的88师去下碣隅里南边打阻击,而不是让距离最近的76师去,结果76师4日就到下碣隅里北指定地域了,后面部队却没法跟上,自然无法组织攻击。如果76师到下碣隅里南担任阻击任务,美军突围没那么轻松,三个师能够在6日同时攻击下碣隅里美军。即使有天气、后勤、装备上各种原因,但如能正确指挥还是能够做到歼灭美军的。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第九兵团未能歼灭美军,自己却付出了:战伤伤员14062、冻伤伤员30732、战斗死亡7304,总减员52098的惨重代价。直接导致第九兵团无法在第三次战役中使用,敌人的事后分析那是相当正确的。第二次战役东线确实没打好,还是来看西线吧。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

第三篇: 长津湖战役

《冰血长津湖》观后感

高二五班 辛利民

今天晚上在学校看了一部电影,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名叫《血战长津湖》。电影主要说了1953年一天,在朝鲜人民过着平净的日子时,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他们的房子,中国志愿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东部战役,是朝鲜战争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当时,志愿军一九兵团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包围了美国陆战1师和第7师共约3万人,但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等原因。志愿军未能达到全歼陆战师战的目的,并付出了伤之六万与人的惨痛代价。

而对战局的突然变化,中国急调当时在山东整顿的九兵团约15万官兵冒着严寒对美国陆战1师和第7师的第31团发动了进攻。

在电影中有个志愿队叫“北极熊“在领导看着搬运伤员时发现了有一位志愿军叔叔举着红旗站在美国废弃的坦克上,他已经冻死了,领导和两位战士向他敬军礼,在早上,他们埋伏在靠近美国军队的营地上那时零下40度,志愿军叔叔们美国侵略者用手榴弹炸开冰面,美国军队沉了下去。中国志愿军取得了胜利。

在早上,他们埋伏在靠近美国军营地的雪山上,那时气温是零下40度,志愿军衣服单薄,冷的时候用哈气来暖和,到了晚上九点,志愿军的队长吹起了冲锋号,所有的志愿军从四面八方开始进攻,他们拿着炸药包赶来,有的竟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枪声中,志愿军鲜血洒满战场,这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才流下的。

队长使用了电报,要求派兵支援。美国军打不过志愿军了,坐飞机到了长津湖,包围了美国侵略者长津湖,用手榴弹炸开了冰面,美国军队沉了下去,中国军队赢得了胜利。

在电影中有个志愿队叫“北极熊”,在领导看着搬运伤员时,发现有一位志愿军举着红旗,站在美国废弃的坦克上,他已经冻死了,领导和两位战士向他敬军礼。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又想哭又生气。要是没有志愿军,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谢谢你们。

我们以后也一定会像你们一样坚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不被欺负!

第四篇: 长津湖战役

说句老实话,我一贯地不愿意去写朝鲜战争中具体的战例。因为实在写不下去。几十万血肉之躯,哪一个都是爹妈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一个不被爹妈寄托了无限的希望?结果,枪声一响,爹娘白养,都躺在朝鲜冰冷的泥土里,还被他们用血肉之躯保住的金日成掘了一次墓。俺自己的两位堂兄就是志愿军战士,一个舅舅在志愿军空军,另一个舅舅也从朝鲜负伤归来,虽然他们都没有葬身朝鲜,但也从他们的口述中知道曾经的惨烈。既然如今有那么些躺着说话腰不疼的家伙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意淫,只好说几句。

志愿军在朝鲜,包围美军一个团以上兵力的战例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战役中长津湖之战(美韩方称为下碣隅里之战);另一次是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砥平里之战(我方亦称横城反击战)。而我们的文字宣传资料包括彭德怀的谈话,都说,志愿军歼灭美军一个整团的惟一战例就是长津湖作战,且美军第7师第31团的团旗也挂在军博,似乎无懈可击。

1950年11月28日,毛泽 东电令彭等,并转九兵团宋时轮等:“此次是我军大举歼敌根本解决朝鲜问题的极好时机,西线争取歼灭五个美英师及四个南〔朝〕鲜师,东线争取歼灭两个美国师及一个南〔朝〕鲜师,是完全可能的”;12月4日电令:“敌已下令由下揭〔碣〕隅里以飞机撤走被围之美军五七两团,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揭〔碣〕隅里飞机场不使敌军撤走,并对五七两团之南撤部队予以歼灭,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区之固守部队围而不歼,以利钩〔钓〕鱼。”同日,毛亲笔写的新华社新闻稿向全世界宣布:“东线方面,被朝鲜人民军及我国人民志愿军在咸兴北面长津湖一带地区所切断和包围的美侵略军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两个师的主力,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又咸兴向北面增援的敌军,已被数次击溃,并受到歼灭性的打击。”该稿件当晚广播,次日见报。不过广播里还说:“歼灭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到战役结束,17日,毛致彭、宋等电:“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为了恢复原〔元〕气,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提议该兵团在当前作战完全结束后整个开回东北,补充新兵,修整两个月至三个月,然后再开朝鲜作战。”(以上引文见《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一册,P689,P708,P710,P724。)仅根据上面电文,我们不难判断:长津湖一战,老毛歼灭两个美军师加一个南朝鲜师的命令变成“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而宋时轮的九兵团“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不得不调回国“补充新兵”了。

战场情况如何呢?所述美海军陆战一师、陆军步七师确已被九兵团3个军包围,这三个军应属加强军,每个军配备四个师。将第30军88师、89师和第32军94师分别调入九兵团所属三个军,使各军均下辖四个师,并将在苏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数百名青年学生和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董宋珩部约1.5万人分别补入九兵团各军,基本达到了每师一万人,每军五万人的标准,全兵团共十二个师约16万人。

美陆军第三师由咸兴北上增援,沿着海边前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认为自己可以突围,陆三师便沿着海边布防接应阵地,未投入作战。这时有一件小事:九兵团从福建开进朝鲜,着装仍是夏装。为了赶着投入战斗,入朝前发给棉衣棉裤,无内御寒服装。而美军前线要求空投弹药,美军司令部方面分析认为:弹药补充是次要的,御寒装备是主要的,首先保人身安全避免冻伤为主。如果没有弹药作战,可以投降。但冻死冻伤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空投了御寒装备而非弹药,这是两种军队生命观念差别的体现。1942年11月,鉴于一个姓苏立文的家庭有五兄弟同在一艘军舰上服役,而此舰在对日作战时被击沉,五兄弟同时葬身太平洋。美国国会通过《苏立文法案》,严禁同一家族的兄弟全部上前线。《拯救大兵瑞恩》描述的就是执行这个法案的一个案例。在一位美军阵亡战士的墓碑上刻着他母亲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我,你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读罢报纸上曾经大力宣传过的,黄继光母亲送另一个儿子参军的事迹,如何理解这两种境界?

作战时气温下降至零下二十多度至零下四十五度之间,九兵团冻死冻伤极其惨重,美军缴获的我军第27军战场总结称:“食物和居住设施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这就发生非战斗减员达1万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的使用也是一个原因。战斗中,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和手等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弦也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手脚冻得不好使了。迫击炮的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我们战术呆板。对敌估价过低,分散了兵力,上级部队过于分散,小部队过于集中。机动过程中,先头3个师之间距离太大营和连那样的小部队又太密集,兵力展不开。再有侦察不周密,因此,投入敌人的火网,受到重大损失。”美军缴获的第26军作战总结称:“士兵饿了吃冷食。有的人两天中只吃几个山芋。因此,不能保持战斗所需要的体力。而且,伤员也不能后送。我们的火力根本不足,想使用火炮也没多少弹药,而有不少炮弹还是不爆弹。”绝了,电影《甲午风云》里的场景在长津湖作战中重现了,苏联老大哥卖的军火!该总结描述美海军陆一师:“步兵、坦克、炮兵和飞机间的协同,惊人地密切。不仅纵深地使用了重火器,而且与轻自动火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也都做了协调一致的配置。这些火器都是隐蔽配置的,所以在我军接近至70-100米时,突然开始射击,使我步兵难于展开,并造成了伤亡。”缴获的第20军总结道:“我们分割包围敌人是成功的,但在逐次歼灭敌人上却是失败的。下级部队没有执行上级的命令。例如,由于没有歼灭柳潭里之敌,也没有歼灭下碣隅里之敌。下级部队提出提前开始战斗,各个歼灭敌人的意见,由于上级没有批准,就给敌人以突出包围圈的机会。我军的通信联络是不顺畅的。例如,从上级司令部得到指示需要2天以上。由于敌情变化迅速和我通信联络迟缓,我们就失去了有利战机,上级命令也无济于事。”眼瞧自己的部队伤亡惨重,宋时轮伤心至极,要求辞职,毛只得派宋的老首长陈毅亲自去安抚。这次团团包围美军的我军第九兵团已失去作战能力,撤回东北,直至3月18日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才重返朝鲜。(本节参阅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下部第1-110页。)

中国的文人们有大量描述长津湖作战的故事,例如王树增所著《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这些作品善于描述具体的作战故事,用某一个局部如何威风八面地打了什么漂亮仗之类,甚至不吝笔墨大写杨根思之类英雄以壮行色。说到具体伤亡,则用“中国军队在东线战场的损失没有公开的确切数字记载”作最好的搪塞,就连毛电报里“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也不算数了。

美军又如何呢?各国随军记者分别记录、拍摄了作战实况,女记者希金斯后来还出版了《朝鲜战争》一书,详细地报导了长津湖作战的每一个进程。这些介绍丝毫不隐瞒美军艰难困苦的作战以及准确无误的伤亡记录,也有他们胜利的记载。史密斯少将在接到退却命令后,从容地告诉记者们:“退却,是被敌人所迫,向友军保持的后方地域转移。但是,这次作战,后方也被敌人占领着,而且,打垮敌人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不是退却,只是要对不同的方向实施进攻。”就在毛广播宣布陆一师“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之次日,美军运输指挥司令丹纳空军少将飞抵下碣隅里,建议用C-47“空运撤退全部兵力”,史密斯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只同意运走伤兵,其余的部队随他作战前进,从地面执行麦克阿瑟的撤退命令。陆战一师从兴南港登船撤离的人数是22215人,还有约1000名重伤员已直接空运日本。最后统计损失:阵亡83人,负伤后死亡20人,失踪7人,伤506人,合计616人,主要是师辎重队的伤亡,作战部队基本无损。这就是老毛广播的“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的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

根据美军战后公布的资料,陆战1师从10月26日至12月15日的伤亡情况(从元山登陆进入东线战场到从兴南登船撤出整个东线作战,而非仅指长津湖之战)是: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和消化不良,但在战役期间大部就已伤愈归队。此外陆战队飞行员还有8人阵亡,4人失踪,3人负伤。这样的伤亡数量对与1个编制人数为2.5万人的作战师来说,能称得上是重创吗?

关于美陆军第七师,其受到攻击的主要是第23团1营、第31团3营和第32团1营,这3个营即彭德怀说的惟一全歼的第31团,军博那面旗就是第31团的。这三个营分别坚守长津湖附近三个阵地,以掩护陆军第七师撤退。战斗中第31团团长麦克莱恩阵亡。激战过后,这3个“被全歼”的营原有人数2500人,此战后归队1050人,损失约3/5。在这三个营的掩护下,第七师顺利突围抵达兴南港。(亚历山大著《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396页。)

麦克阿瑟先是拒绝承认中国军队介入朝鲜战争,甚至第一次战役打击了美军,有诸多志愿军官兵被俘的情况下仍认为是小股部队。11月24日再次发起攻势后,遭到中国大规模军队的迎头痛击,这时麦克阿瑟转而惊慌失措,匆匆下达全线撤退命令。此举造成美国朝野人心惶惶,美军也遭到从未有过的大溃败。就连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认定败退,杜鲁门慌乱之中于1950年12月15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甚至说出使用原子弹的话来,引发西方盟国一片混乱。美国国内则认定美军陆军第七师与海军陆战第一师注定要被全歼,当然,这与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闻稿不无关系。然而,就在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当天,已被毛宣布“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的海军陆战第一师、陆军第七师,以及未加入战斗的陆军第三师,总兵员10.5万人,连同朝鲜难民9.1万人,车辆1.75万辆,其它军事物资35万吨,以完整建制安全撤离北朝鲜,24日撤离完毕,全部抵达釜山。尤其是海军陆战第一师,这个被各种不详的流言环绕的部队基本无损地抵达釜山,随即又投入了抗击第三次战役的作战,而围歼他们的第九兵团却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回国修整。严格地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观造成的不同结果,不给武器给寒衣,美军从容地应付了严寒的袭击,而第九兵团甚至有成建制的士兵冻死在阵地上,惨不忍睹。

长津湖作战的战略意义是一扫美国上下的悲观气氛。美国《时代》周刊社论写道:“第一陆战师突出自诩不败的中国军队的重围到达兴南,带着装备、伤员和俘虏启??去釜山时,朝鲜战争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样式了。长津湖作战的消息、照片和电影等对决定合众国的政策,比大辩论(注: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进行是否撤军回国的辩论)的所有言论作用都大。美国人民和得到加强的第8集团军,现在决心留在朝鲜。”

1951年1月1日凌晨,毛力斥彭德怀的异议(彭认为志愿军经过两次连续的战役,迫切需要修整,从政治意义上亦不应跨越三八线),下令发动了第三次战役,为的是消灭三八线:“所谓三八线在人们脑子中存在的旧印象,经过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李奇微却采取了节节抵抗,消耗敌方有生力量之后便后撤的战术,放弃汉城,一直撤退到37度线附近。与此同时,联合国内诸多其它国家提出停战方案,均遭毛拒绝。然而,当志愿军攻势稍停,李奇微立即命令展开局部追踪反攻,主力则设置37度线附近的防卫阵地。双方均无包围及反包围之情况。1月31日,李奇微下令进行大规模战斗侦察,不给中朝方以重新编成的时间,2月3日进占砥平里。11日,中方发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13日,志愿军3个师包围美军第23团加一个法国营。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撤出砥平里的建议被李奇微否决,李下令死守,决不允许中朝军队夺回砥平里,否则美第九军右翼空虚,一旦遭袭,必然危及整个防线。美23团团长弗里曼率部布置环形防线,准备死守。彭德怀则严令包围砥平里的第39、40、42军主力全歼守敌,拿下砥平里。血战进行了三天两夜,在付出重大牺牲以后,援救砥平里的美军第五骑兵团突破打援部队的层层防线,突进抵达砥平里,它的抵达使23团振奋起来,显示出更顽强的战斗力。18:30,彭德怀只得下令撤军。此战乃志愿军入朝以后联合国军首次击溃志愿军竭尽全力的攻势,坚守住了阵地。须知,除了打援部队之外,我军3个师围歼美军一个团加法军一个营结果却失败了。而美军抵达的增援部队实际上只有五辆坦克搭载着23名步兵,且其中13名是伤兵,弹药也打光了。志愿军仅遗弃在砥平里的尸体便达几千具,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吴书亦在此战牺牲。另有数百人投降,当了战俘。直至1989年,美国历史学家考察砥平里,还发掘出来19具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李奇微认为,砥平里战斗是整个朝鲜战争的转折点,美军中关于志愿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尤其是对于联合国军其它部队,鼓舞作用非常强大。事实上,此战过后,志愿军再也没能包围美军的任何部队,甚至连像样的仗也没打成过,只剩下拼命一着。相反,60军180师却在五次战役中被围歼。5月26日,毛致电彭:“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以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到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也就够了。”电文下面就是毛关于歼灭一个整营的办法,列举了解放战争时期如何打蒋介石的战例。这与本文开头引用的一战要歼灭美英军七个整师之电令,判若两人。因为朝鲜战争中毛的所有电报都必须禀报斯大林,而斯大林5月29日给毛的答复讥讽道:“还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认为,英美军会像蒋介石那样愚蠢,使你们能够按照你们的选择每次歼灭敌1个整营地歼灭其军队。”(引文参阅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册,第772、774页。)

但是,美军的反攻节节挺进,在上述电文来往的几天里,到六月初,美军攻占预设的“怀俄明线”。而毛已经心虚了,6月3日,派高岗陪同金日成到莫斯科请求苏联出面呼吁停战,这与年初坚决拒绝联合国停战提案又判若两人了。13日,斯大林复电:“关于停战。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事实上,五次战役我军全线溃败,尽管范弗里特暴跳如雷要求至少攻占平壤,但杜鲁门宣布:“在这次战争中,我始终不变的坚定信念证明,联合国不允许侵略者将以不良的行为得到的成果据为己有。但是,我认为美国的真正敌人是克里姆林宫,而且不会忘记,只要这个敌人在幕后操纵,就不能浪费美国的力量。”不允许范弗里特越雷池一步,朝鲜战争于是进入谈判阶段。

(未注明的引文参阅:王树增《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纪事》;国防大学译著《美国兵在朝鲜》1,2,3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年谱》等出版物。)

推荐访问:战役 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