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四篇

时间:2022-04-18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篇

【篇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方针

3.符合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长征保持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5.使中国共产党有了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6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精神、组织的进步达到新高度

3、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4、巨大影响世界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以弱胜强范例,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

(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力量源泉)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又不惧怕战

【篇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七十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篇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杂谈辛亥革命

摘要: 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然而,辛亥革命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错综复杂,却激发了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大地再次重现光彩。本文从多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系列探讨。

关键字:辛亥革命 经济 政治 民族意识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上对于辛亥革命的探讨不曾停止,本文主要是对经济、政治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三个议题对辛亥革命进行研究综述。

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

(一)、讨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的关系,宋正在《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中指出辛亥革命所进行的现代化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且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两大创新。辛亥革命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引入了革命的概念,并在实践中确立了中国工业化,也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自己的道路选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解除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工商业,在中央政府设立实业部。在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时,借鉴西方国家工业化经验教训,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以遏制垄断资本的产生。1917—1919年,孙中山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案—《实业计划》,此外,结合《民权初步》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二)、沈渭滨在《论辛亥革命在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说,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

(三 )、陶用舒在《实业建国 教育兴国 政党治国—论辛亥革命后黄兴的政治主张》中写道,黄兴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经完成,故而提出了实业建国的主张。为实现民生主义,黄兴以铁路和矿业为中心发展实业,其次,黄兴强调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要“有所创造”、“翻新出奇”、“堵塞漏卮”、“畅销国货”,通过创办中央银行、国民银行,采取官商合作、海外吸取华侨资本,提倡合资经营等筹集资金发展实业。

二、中国近代政治革命浪潮

(一)、谢本书曾在《近代中国社会与辛亥革命》中针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救亡”与“振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救亡为振兴扫除障碍,而振兴是救亡的最终目的。辛亥革命为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必要前提,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也表现为此。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历程。对此,郑炳凯在《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中提及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的新制度文明,带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发展。辛亥革命打破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发展,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和传统政体的分水岭。同时,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合理化,引起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促进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沈渭滨在《论辛亥革命在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谈及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体制,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该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地区。

(二)、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时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为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吴爱萍在《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考量》认为在辛亥革命后的宪政实践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近代西方的宪政体制,并进行了法治创建活动,先后制定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参议院法》。

(三)、马烈在《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提及,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摧毁了皇帝制度,否定了君主立宪,初步建立起三权分立、国会、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和程序。袁世凯死后,《临时约法》恢复效用,共和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仍继续沿用。20世纪上半叶“制宪救国论”、“人权派”、“民主宪政运动”,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生命力一直存在。

三、论辛亥革命之失败

(一)、萧云岭在《论会党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说,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间的矛盾较为深刻,与下层群众距离较近,具有同情下层群众,关心下层群众并力图改变其生活状况的愿望。然而,革命派忽略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必要性而热衷于联络会党。会党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团体的基础,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生力军,但会党内的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流寇意识、无组织无纪律等必然带进革命队伍里。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这些缺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固有的弱点互相渗透,最终影响了整个资产阶级革命的结局。

(二)、在讨论辛亥革命败问题时,胡维革在其《半殖民地意识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领域所造成的强力不断向人们的心灵切入和内化,使近代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半殖民地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妥协让步的种种思想和行为,恰是半殖民地意识的表现和展开。因此,半殖民地意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深沉原因,中国人以传统的心理意识为精神支柱,却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土崩瓦解。

(三)、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最终没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其中也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在《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原因》里,张宁指出当时经济方面主因是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反对势力对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封锁及临时政府的财政措施失策。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就整个机器工业和手工工场业来说,其发展水平很低。同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过市场的争夺和投资侵略。封建政权的不稳固使民族工业存在着资金技术营销经验等多方面的困扰。并且,黄少坚在《浅论关税问题与辛亥革命失败》中论述在半殖民地化的近代中国关税属于财政关税,主要服务对象为外国侵略者,而海关则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机构。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一方面使临时政府财政陷入困境,一方面则失去了商人的支持与合作,民心大为所望,而这两个方面又是辛亥革命失败在经济与阶级基础上的具体原因。在关税问题上,可见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硬,革命党人与临时政府的相对软弱。

(四)、施学在《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原因》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是由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不充分所造成的。民族资本的基础薄弱和发展环境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自身难以克服的许多弱点,中国的民族机器工业,没有经过手工业工场阶段,更没有经过产业革命,而是通过引进国外机器跳跃式的进入了机器工业时期。可中国普遍的经济基础仍是封建的小生产,力量微小的民族资本主义处在封建经济的包围中,无根无基,极易倾覆,加之民族资本对帝国主义的依赖过大,此亦为民族资产阶级反帝斗争表现妥协的经济根源。中国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西方是大不同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是一种先天性的缺陷。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从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起就在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等方面产生的。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期,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始终未能摆脱萌芽状态,也就更谈不上形成足以破坏封建社会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力量。

(五)、宋新夫在《辛亥革命对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中指出,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国民对半殖民地意识与“欧化主义”进行深刻反思,从而给国民注入了彻底的人格独立意识、维权意识和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辛亥革命对国民思想观念的洗礼,对中国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他还认为辛亥革命党人在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三纲五常的同时,把矛头直接指向孔子,批评儒学,此即表现为政治、伦理的民主,也表现为学术的民主,进而引起意识形态的解放,使中华大地迎来新的历史气息。辛亥革命是国粹派思想和欧化主义者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扬弃,是国民从迷茫中清醒,主义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四 、结束语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为政治民主化创造了一个可能性,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也传播了民主、共和、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由于封建经济的逐步瓦解,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在中国经济领域中逐渐出现端倪,加之政府在政策上对于经济建设的支持和鼓励,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虽然革命最后的胜利果实却未能始终掌握在革命领导人手里,而是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最终也未能实现对立宪君主的保留,但是也绝不能否认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五、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宋正著,《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论辛亥革命在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沈渭滨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实业建国 教育兴国 政党治国—论辛亥革命后黄兴的政治主张》,陶用舒著,安徽史学,2001年第04期;

4、《近代中国社会与辛亥革命》,谢本书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01期;

5、《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郑炳凯在著,《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考量》,吴爱萍著,《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马烈著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17卷6期

8、《论会党与辛亥革命的失败》,萧云岭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9、胡维革在其《半殖民地意识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10、《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原因》,张宁著,《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1、黄少坚在《浅论关税问题与辛亥革命失败柳州师专学报>> 1994年9卷1期 12、施学在《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原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13、宋新夫在《辛亥革命对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02期

【篇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历史论文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摘 要: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揭开了我国近代历史篇章,无论是从国家内容还是在外部而言,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本文主要针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辛亥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辛亥革命在人类精神解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为我国民主革命道路发展指明方向。针对于史学界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不科学的观点,本文从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自身进行的合理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历史上的每次制度的革命或者改良,并不一定都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革命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历史。但是社会历史是在不断的革命和改良过程当中发展前进的,革命是历史所需。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关系西方民主革命的种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思想上整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也为后来进行的革命斗争奏响了前奏曲。

  (一)封建统治的没落性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急于寻找一条强国之路。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中国人民昭示只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加快缩短中西差距的步伐。从当时的几代皇帝来看,他们大多懦弱、守旧,没有革命的勇气和能力。从当时政府大臣来看,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他们思想腐朽、具有强烈的民族狭隘、自私心理。最终得出结论是:清政府是一个狭隘、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不能通过自身的改革达到自立、富强的目的,所以辛亥革命的体制改革革命是应运而生。

  (二)革命力量的薄弱性

  从甲午运动以后,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数次改良运动。但是运动的主体无论是在政治势力上还是在经济势力上,力量都显得十分薄弱。这些比如维新派在思想上缺乏有说服力的改制理论,在政治上缺乏领导核心,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得到群众的大力拥护,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面对着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面对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死胡同,辛亥革命的代替改良运动,成为一呼百应、震撼世界的壮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历史前进的特殊性

  清朝政府在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和对外事务中,采取民族失败主义和民族头像主义,不断地割地赔偿,实行半殖民地政策,对内不断压榨中国人民。使得人民大众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发动了数百次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清政府的瓦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自身进程的合理性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家的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势力也逐渐扩大。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阶级、独立的政治力量。另外国外的华侨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依靠力量。中国的经济结构朝着多元化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一个薄弱而必要的政治基础,并且为民主运动指引了正确导的方向。

  (二)社会群体结构的演变与思想舆论的准备

  20世界初,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主要由三部分的力量组成:一部分是维新派的知识分子,以及受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二是国外的留学生,具有先进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三是国内新型学校培养出来的具有先进思想的学生。这些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腐朽历史的冲击下,在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发展必须推翻封建旧制。他们具有强烈地民族责任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发表文章等手段,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体现了革命发展的规律

  从古今内外的革命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革命都是反复推进的,这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国情复杂,来自个方面的阻力也很大,既有封建势力的反扑,也有帝国主义的破坏。而新兴的革命势力相对薄弱,缺乏斗争经验,辛亥革命受到挫折和反复也是符合规律。

  三、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性

  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完全取得胜利,留下了一些遗患,但是它扫清了革命的某些障碍,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治体制的巨大更新。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使得中国的历史产生了质的飞跃。第二方面国民观念的深刻转换。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越发强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第三方面对于中国近代的经济有了大力推进作用。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崛起,工商业发展迅速,使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四、开辟了民主政治新篇章

  促进民主政治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政治事业的重任,辛亥革命将公民权利思想引起我国,从此之后,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以确立民主政治为基础,辛亥革命将改善民生、扩充民权、发展民主密切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打破了以往仁政的局限性。且辛亥革命没有任何的宗教色彩,实现了从君权到民权的转变,虽然从结果来看,辛亥革命并未重塑出一种与之相应的政治文化,但是对于促进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辛亥革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一次革命,改变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光霞.简议孙中山先生对湖北两大宏伟梦想的历史意义[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

  [2]房冲.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必然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李庆英.应对辛亥革命概念作科学的界定兼谈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的矛盾评价之由来[J].探索与争鸣.2011(11)

  [4]孟玲洲.百年审视与反思:近两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进展[J].南方论丛.2013(03)

  [5]刘启明.辛亥革命是不必然,不必要的吗?试论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和重大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