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7篇

时间:2023-07-08 19: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

  一、蒙氏幼儿感官的意义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台梭利曾经在她的著作中写到:“我的方法的实施技术符合儿童身心自然的发展规律。”

  可分为三个部分:运动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对环境本身的照料和管理提供了基本的运动教育手段,而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则是通过我的教材实现的。

  通过开办“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发现,教育材料可引起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兴趣,只是他们进步的很慢,而正常儿童则会自然选择这些材料。因此,她不仅是提出了感官教育思想,还设计了完整的包括视、触、听、味、嗅觉等感官训练教具。

  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本质不是心理测量,并不是测量感觉的工具,而是为教育儿童的感觉而设,“我的教材给儿童提供了感官教育的途径”。在理论上,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与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具有各种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这就是儿童在某一时期学习知识较快的原因。而错过了这个时机,上述情况就会消失。蒙台梭利认为从出生到五岁是感官的敏感期,其中在2-3岁达到顶峰。

  感觉的敏感期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反应儿童的兴趣所指,而且由于引起了活动,能使儿童建立和完善感觉的功能,使感觉更敏锐,更精确。而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感觉就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因此,在这个时期,感官训练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法。

  二、感观教育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感官教育即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器官的感觉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

  三、感观教育的意义

  1.

  从智利的角度:智力是人心里发展的阶段,感觉又是基本初步的智力活动,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

  2.

  从美学的角度: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造型艺术;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与它们相关的艺术;有了嗅觉,人们才能去找好闻的东西;有了味觉,食物才变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的艺术。触觉,归根结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

  3.

  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发展。

  4.

  从完善人格的角度: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儿童,不仅能娴熟的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的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能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分类,又知道某种特性的等级,就可以明晰周围的环境。

  四、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的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到远。

  2.

  因人施教原则:根据儿童自身特点,应该单独进行。

  3.

  自我教育原则:蒙台梭利提倡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去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的环境。

  五、感观教育的目的1.

  通过操作感官教具,训练他们感觉器官的敏锐性。

  2.

  发展孩子认知的基本能力。

  3.

  在最大难度上使周围的环境秩序化、条理分明。

  4.

  使孩子认识到感觉器官的存在和作用。

  5.

  发展孩子的判断力。

  6.

  帮助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抽象逻辑思维。

  7.

  认识从左到右的方向性。

  8.

  发展对空间关系的理解。

  9.

  培养审美感。

  10.

  为数学打基础。

  六、感观教育的内容

  1.

  视觉教育:培养幼儿识别大小、颜色、形状的视觉能力的训练。

  1)

  大小: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

  2)

  颜色:色板。

  3)

  形状:几何图形版。

  4)

  其它:二项式、三项式、颜色和形状要素的应用。

  2.

  触觉教育:用手触摸物品的皮肤觉(触觉)温度觉、重量觉、压觉等教育。

  1)

  触觉板:粗糙、光滑。

  2)

  温度觉:温觉板(温觉瓶)热、暖、温、凉。

  3)

  压

  觉:轻重。

  4)

  实体认识:神秘袋。

  3.

  听觉练习:培养幼儿对声音强弱、高低种类的辨别能力。

  4.

  味觉教育:味觉瓶。

  5.

  嗅觉教育:嗅觉筒。

  感官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别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觉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例如:“嗅觉瓶”练习辨别气味浓淡,及各种气味间的感觉不同,让孩子经由,亲子的体验而有清清楚楚的辨别能力。

  所以感官的教育是:1.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感官本身的发展。2.形成幼儿“自发性”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让幼儿会自动地观察和思考。3.为使幼儿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因而必须先奠定他(她)们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从观察到试验的科学习性。

  这三种目标,都是在蒙氏教具的教育效果中产生出来的。例如:导师在以教具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从中辨别“相似物和对比物”,来诱导儿童进一步形成研判,在心智上“推断”,而能做成“决定的思考”和行为。

  再以典型的视觉感觉教具(圆柱组)说明:它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儿童能将每一个“圆柱体”放回适当的洞里,而是在精炼儿童的观察力,培养他们能辨别相同性(都是圆柱体)

  、相异性(或高度不同,或直径不同等)、次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引导儿童能够由“了解”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所以蒙氏教具操作,着重训练儿童的“工作历程(秩序观念和习性的培养)”,远比要求他的“工作结果(会做)”更重要。

  七、感官教具的操作方法

  1.

  构造:根据儿童认知的三要素,即配对、序列、分类。

  2.

  特性:孤立性、错误订正、美观、活动性、限制、尺寸。

  1)

  蒙氏教具不选用五彩杂陈的色泽,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因为它具有教育意义,所以通常用单色调,突显真正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孤独的特性。例如:彩虹塔的十块木头都是粉红色的。

  2)

  由于教具的最重要目标,是为了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所以在大小、尺寸上,以儿童的能力为设计重点。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可以搬得动。

  3)

  每项教具都有能够吸引小孩子的因素。例如:粉红塔的重量、颜色。

  4)

  教具的设计,以供给一个人操作为主要考虑目标。

  5)

  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并间接的培养其“内在纪律”。

  6)

  每样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

  7)

  在设计上,具有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能自己改正。既有助于孩子自己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亦能培养“知过能改”或独立、负责的品德,并有助于创造性思考和打开智慧窍门等多种利用。

  8)

  由步骤、秩序中培养孩子的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

  3.系统性:不依靠老师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的系统性。

  4.操作提示:

  1)

  三要素:配对、秩序、分类。

  2)

  提示顺序:准备、示范、分解动作、趣味中心、错误订正、整理。

  3)

  示范注意问题:先决定位置(成人在幼儿的右边)分解动作示范(培养专注力)语言简洁、动作正确且慢;提示错误订正地方,给儿童练习机会。

  5.名称练习(三阶段)命名,辨认,发音。

  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使孩子了解“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系。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

  第三阶段:类似物间的辨别(事物的确认和辨异)——当幼儿已经了解和记住了名称之后,就指各种类似物问幼儿说:“这叫什么?”他应该答出正确的名称“这叫XXX”。假若答不出来,再帮助他反复说到会为止(这样也同时训练了语言发展)。

  八、幼儿感官水平评价

  1.

  根据个体差异评价。

  2.

  真实活动中,对儿童评价。

  3.

  动态发展中,对儿童评价。

  4.

  注意儿童整体发张,进行评价。

篇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斯·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感官教育思想颠覆了当时的传统观念,对儿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蒙台梭利在《论儿童的情感成长》中提出的感官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实用为目标,让儿童学习逐步自主,掌握他们自身感官的活动的教育法案;它的特点是以最大的柔和细腻的方式,给予儿童一种优雅的学习形式。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思想启发人们认识到儿童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个性特点,从而合理配搭教育资源,培养发展儿童的特立独行能力,激发他们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种按照儿童生理发展及感官层次来安排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刺激并逐步引导儿童自行行动,不断丰富感官知觉的教育方法,无论是从理论上或者从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思想,是从婴儿和幼儿期角度出发,通过发展儿童的感官能力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探究和认知来引导儿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认为当幼儿的感官能力充分发展的时候,它们思维也将更加健全,也将具有更多的学习能力。这种感官教育思想也激发着学者们探究认知发展,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们更良好地发展他们的感官,为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蒙氏的感官教育思想极大的开拓了儿童的发展潜力,促进了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贴近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使其受益终生。

篇三: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会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4期

  摘

  要:论文对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幼儿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以蒙氏儿童觀为基础,分析感官教育同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了解感官教育的原则,掌握感官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文章认为,明确了解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掌握基本的原理,是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大胆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实施办法;幼儿

  一、感官教育法的源起

  本文就幼儿感官教育的理论和具体实施举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论述,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题大贡献不仅创立了蒙氏教育法,而且在予她以长期的宣传和实践推动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二、儿童发展观

  首先,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本身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按照遗传确定生物学规律发震。因此,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现,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应该尊重儿童,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成长。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敏感期里会有一些收获,并使他用一种特殊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于是,一切都变成是容易的、热情的和充满活力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力量的增加。”蒙台梭利也指出,这些阶段是过渡性酌,“当这些心理上的激情耗竭时,另一些激情又被激起。”在人的一生中,敏感期是获得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机。再次,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蒙奁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处予不同发展时期时,成人要为儿童提供不同的外界教育环境,以帮助儿童智力获取及时的自我的发展,另外,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把儿童最喜欢和最重要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认为只有工作才时儿童最喜欢的和最主要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

篇四: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着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分的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或称感觉教育,是蒙台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借助相应的教育具来完成。

  1.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而且把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触摸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为他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让儿童亲自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并使其活动中得到最初的发展。

  2.应该注意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在3-7岁时处于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成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应该使感觉教育的刺激孤立化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仅仅视觉就包含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主化“刺激孤立化”,并集中在“某种感觉”的“某种属性”上进行感觉训练,她所设计的所有感觉教育教具都是针对特定的刺激(长短、大小、颜色、声音等)予以孤立化,从而使每一件教具的目的都是集中训练儿童的某一感觉的某一机能,使儿童的精神完全集中在教育和训练的某一点上。

  蒙台梭利主张通过配对、排序、分类的三种操作方法帮助儿童运用教具实现感觉教育。

  P是从教具中找出相同的加以“配对”,G是把教具按照一定的序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排序”,S是对教具进行“分类”。配对(P)、排序(G)和分类(S)是儿童操作感官教具的原则,也是教具本身的属性,任何一种教具必须具备这三种属性中的一种。

  教具——工作材料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具是有准备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蒙氏教育方法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蒙台梭利将她创造的教具称之为工作材料。即在蒙台梭利眼中,她创造的后人称之为教具的东西,并非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是儿童自发工作的操作材料。这些工作材料与人们常说的玩具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有具有充分的教育意义,而非一般玩具所更多体现的娱乐性。

  蒙台梭利认为教具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功能。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首先因为教具能够唤起儿童的注意办,使其产生“专心”——当儿童自由地选择了教具以后,他就会专心的操作教具,并且重得练习一直到完成一个活动的周期,在这样“专心”的活动中,儿童心理得发展,人格得以形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专心’。……儿童必须发现如何专心,因此他需要可以让他专心的事物。这正是显示儿童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价值有赖于供人儿童的使用物体,因为儿童需要这样的物体以集中注意力”。①同时,蒙台梭利认为:“教上有如一种看不见的心智的钩子,可以联结后一阶段发生的事件。……虽然每一种材料都有期内在目的,但也包括了预示和预备其后将发生的事情。”比如“3岁半儿童在操作带插座的圆柱体时,必须以其拇指、食指与中指抓握圆柱体上面的小圆球……因为这是一个文明人即将学习写字的手。它可以作为握笔的间接准备。”

  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可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育。其中,以其感官训练教具是最具特色。

  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

  (1)刺激的孤立性

  蒙台梭利教具中,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以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大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刺激,得到纯正、清晰的感觉。例如,在触觉练习时,让儿童闭着眼睛(或给儿童蒙上眼睛)仅驻通过触觉器官来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以便排队视觉的影响。蒙台梭利强调,只有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地工作,才有最大的发展价值。为此,蒙台梭利在设计教具时,尽量一种教具突出一方面的特性。如色板的形状、大小、重量、触感及气味等相同,只是颜色有所差异,所以色板突出(孤立)的刺激(特性)就是颜色。

  (2)操作的顺序性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主要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训练。

  蒙台梭利教具操作的顺序性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由简单到复杂。

  蒙台梭利教具本身具有层次性。例如:带插座的圆柱体由直径的递减(第一组)和高度的递减(第二组)逐渐过渡到较得杂的高度与直径同时递减(第三组)和更复杂的高度递增直径递减(第四组)。因此,教具的使用也有层次性,或日渐进性。例如,数棒的使用可以由长短的概念→学习1-10的数字的概念→学习加、减、乘、除的概念;棕色梯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平方的概念;粉红塔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体积的概念→立方的概念。

  第二,由具体到抽象。

  首先,教具的操作由具体的抽象。以儿童对平面形状的学习为例:儿童通过触摸拼图橱中的几何图形感知形状→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开→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形的轮廓→用笔画出几何图形的轮廓。

  其次,教具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以数棒为例:幼儿在经常使用数棒的过程中,逐渐知道“2”是由2个“1”、“10”是由10个“1”组成的。开始,儿童的“1”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最短的数棒;“2”这个数棒和两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10”这个数棒则和十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渐渐地,儿童便懂得了“2”中包含2个1,10时包含10个1……。再如,筹码的使用是在写“1”的地方放了1个筹码,写“10”的地方放10个筹码,这是开始学习数量和数量间配对关系的方法。逐渐地,儿童理解了数的组成和数的实际意义,获得了较为抽象的概念。

  (3)工作的趣味性

  蒙如梭利教具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内部——能够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这以一教具的外面并非相当吸引力,但它却常常可以吸引幼儿长时间重复将圆柱体从圆穴中使出、放入的动作,不断地体验着成就感知秩序感。成功和秩序是儿童内心的追求的东西,是他的内在的需求,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秩序所带来的喜悦又会变为动力,促使儿童又一次去尝试。

  (4)教育的自主性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教具来自我学习。幼儿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决定选择哪一个教具,在哪个层次上进行操作;根据自己敏感能力的发展情况决定采取何种学习速度。幼儿通过教具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通过与圆柱体直径、高度相对应的圆穴的帮助,粗的圆柱体无法放入细的圆穴中,细的圆柱体放入粗的圆穴中会转动,长的圆柱体放短的圆穴中会凸出圆穴,短的圆柱放入长的圆穴会凹进圆穴。这些幼儿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现象便提示幼儿操作不正确,应再进行尝试,这样幼儿便可以靠着自我修正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幼儿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则说明他还没有发展到适合操作这一教具的阶段,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幼儿操作较为简易的材料,等幼儿发展到适合阶段再操作这项教具。

  在蒙台梭利论及所有教育内容中,感官教育尤为重要,被视为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小儿童和环境的交流或相互作用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幼儿期既是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时期,又是感觉活动和智力形成联系的时候,如果这一儿童的感觉发展不充分,就会影响以后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为引,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以在发展感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促进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

  尽管蒙如梭利的感官训练的基本做法受许多批评,但她重视幼儿的感觉经验,注意根据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提醒我们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逾越发展的年龄阶段,不拔苗助长,不“人为加速”儿童的发展。正如苏联着名儿童发展和早期教育专家查罗塞兹一贯主张的,“肯定儿童各阶段质的特征和长征价值,以及他们为形成相应心理过程和特征所创设的唯一机会”,“合理地指导儿童的活动方式,合理地指导他们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那么,发展的必须逻辑就是产生新的心理品质,并最终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④

  蒙台梭利教育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对此,后人本不应该过苛求。但由于蒙台梭利教育仍活跃在今天世界学前教育的舞台,因此,正视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性,同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一样重要。

  第一,感官训练带有孤立性和机械性。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把感官训练当做她全部教育内容的核心,并设计了独到的感官训练教具。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思想和教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观.她设计地每一感观均是针对以哥特定感观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观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观上,能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间上仅具有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时不存在的,人在认识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观训练也许合适那些有智利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其次,蒙台梭利的的感观训练方法时机械的。蒙台梭利虽在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感官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时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要地练习,这与她主张的“自由教育”是相矛盾的,不利于儿童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更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再次,蒙台梭利希望通过感官训练进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尽管感性试验高级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从感觉经验的简单重复和积累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升华出人类高级的智慧才能。查保罗塞兹在批评蒙台梭利感觉教育体系的形式主义性质时,特别指出,只有引导儿童的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外部特征与隐蔽的内部特征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时,才可以提高儿童知觉过程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篇五: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篇六: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蒙台梭利感官教学内容

  第一篇:蒙台梭利感官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感官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以发展儿童各种感觉能力为出发点,把感官教育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教育(另外,基于教学需要,本书收录了“书写前的感官准备”一节。)通过这些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觉能力,使之处于更令人满意的状态,比如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为进一步的数学和语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视觉教育

  视觉,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的感觉,视觉教育即培养儿童形成辨别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等视觉能力的教育。蒙台梭利设计了一套关于大小、形状、颜色的视觉区别的教具。

  大小

  插座圆柱体组—高-低、粗-细、大-小

  粉红塔—大-小

  棕色梯—粗-细

  长棒—长-短

  彩色圆柱—和插座圆柱体同

  在教室里,幼儿可以在一张桌子上玩,并互相交换以增加多样性。粉红塔、插座圆柱体组对3岁幼儿最有吸引力。

  颜色

  色板—颜色的种类、明暗(明亮度)

  最初,蒙台梭利用3种鲜明的颜色,如将两套红、蓝、黄6块色板摆在幼儿面前的桌子上。从中拿出一种颜色的色板,请幼儿从混杂的色板中找出与此相同的另一块。把这两块并排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6块色板成对地摆成两行。游戏中,色板的数目可增加到8块或16块。最后增加到64块。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连3岁幼儿也能把64块的所有的颜色按层次摆出来。在此之后,可以让儿童进行记忆颜色的练习。

  形状

  几何图形嵌板—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这些嵌板的构想源于伊塔,塞贡也用过。蒙台梭利首先应用于缺陷儿童,进而经过创新应用于正常儿童。

  几何学立体—基本的几何学立体(球体、立方体、长方体、三角柱、圆椎、四角椎等)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及三角形的组合(辨别与组合)

  其他

  二项式—颜色和大小的要素的应用

  三项式—颜色和大小的要素的应用

  二、触觉教育

  对幼儿各种触觉,如手接触的物品的皮肤觉(触觉)、温度觉、重量觉、压觉等教育的教具包括:

  触觉

  触觉板—物体表面的粗糙-光滑

  布盒—布的种类与触觉(手指)温度觉

  温觉瓶—热的、暖的、温的、冷的温觉板—物体本身的温度

  压觉

  重量板—重-轻

  实体认识

  实体认识袋—触觉及肌肉感觉的同时配合,靠手的触觉来了解物体

  几何学立体—基本的几何学立体(球体、立方体、长方体、三角柱、圆椎、四角椎等)

  蒙台梭利认为触觉和温度觉(热觉)训练是紧密联系的,必须同时进行。首先可以从洗手开始,请幼儿感觉水的温度,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其次让幼儿在触摸时闭上眼睛,告诉他们这样能更好地辨别感觉,并鼓励他们这样做,引导他们不借助视觉来区别触觉产生的变化。幼儿学得快,并且乐于做这种练习。

  温度觉(热觉)训练使用一套金属带盖的容器,内盛有不同温度的水,容器带有一个温度计。触摸容器的外面,就可以获得所要求的不同热度的感觉。还可以让儿童把手和脚浸泡在冷、温、热水中。

  关于压觉训练(重量感觉),蒙台梭利成功地运用了一些

  8×6×1/2cm的3种不同木质(紫藤木、胡桃木和松木)的小木板。重量分别为24、18、12g,逐个相差6g。木板表面涂有清漆,以免板面粗糙,并保留木质本色,这使儿童看到木板颜色就知道它们的不同重量。当儿童闭上眼睛时,就需要纯粹靠压觉区分重量,而不是靠看颜色。儿童对这种“猜测”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

  立体感觉(实体认识)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的帮助来识别物体。以这种联合感觉为基础,蒙台梭利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惊人的教育效果。她的第一套教材由福禄培尔砖块和立方体组成,请幼儿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首先,请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准确地感触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言语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借由触摸,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最后,请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幼儿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够完全不出错误。通过这个“游戏”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蒙台梭利曾经观察到一名3岁的女孩,对这个任务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完成得很轻松,左右手都能灵活使用。这种练习还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硬币、玩具兵和小球等小物体来进行,甚至还可以使用玉米粒、麦粒和稻粒。不需要用眼睛看就能区别各种

  物体,这正符合“触觉是我们的另外一双眼睛”的心理理论。

  三、听觉教育

  听觉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种类(乐音的音色)的辨别能力。声音的种类有无数种,难以制作特别的教具。可对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或各种乐音进行分辨练习。实际上,听力训练没有严格的教学法,蒙台梭利结合了德国和美国的聋哑人听觉训练材料,训练儿童集中注意力去区别别人说话声音的变化。区别声音训练的目的是使幼儿习惯于区别轻微的噪音和正常的声音,使对噪音或杂乱的无间是非事情以厌烦。这种练习具有训练美感的价值,也是培养实际纪委的有益方法。众所周知,幼儿的叫嚷和摔打东西的噪音会破坏教室的秩序。练习首先需要单独对幼儿进行训练,因为安静是绝对的条件。其次,没有中间介质告诉幼儿听力是什么,也就是说应该是在反复和自己较劲中练习听力。专门的教具包括音筒和音感钟。

  四、味觉和嗅觉教育

  蒙台梭利请小朋友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然后蒙上他的眼睛,将一束紫罗兰凑到孩子的鼻子下让他猜出是哪种花。为了区别花香的浓淡,花的给予量逐渐减少,最后只给一朵。吃饭时可以训练味觉,道理同嗅觉训练一样。还可以用舌头接触各种味道的溶液,苦、辣、酸、甜、咸都行。练习结束后,可以让幼儿漱口。教具包括味觉瓶和嗅觉筒,基本味道(甜—咸—酸—苦)

  第二篇: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商丘市教育系统

  优秀论文评选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姓名

  班

  晓

  莉

  单位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日期2013-4-18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内容摘要: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本文从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特点、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论述分析。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自由

  从事蒙氏教法教学多年,深感蒙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谈蒙氏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蒙台梭利本人: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她早年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之后,在罗马的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并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此期间,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束缚,力求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实践,蒙台梭利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她的这套教育法运用在“儿童之家”的孩子身上,经过几年的教育,使这些孩子的心智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个成为了自信的、懂事的、全面发展的英才少年。后来人们给她冠以“幼教之母”的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来谈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划分为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这六大领域。其中,感官教育领域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她看来,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2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另外智能的培养首先得依靠感觉,所以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都特别敏锐,而且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充分的感觉训练,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接着我们来谈谈感官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感观教育的内容

  那么感官教育究竟让幼儿都做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感官,即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那么感官教育就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教具来培养她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谈谈:

  1、视觉:通过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来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2、听觉:通过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3、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以及形体。

  4、味觉、嗅觉:通过让幼儿尝、闻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3觉的灵敏性

  (二)感官教育的特点

  刚才谈到感官教育即通过让幼儿观察、辨听、触摸教具来培养他们的不同感觉。那么感官教育的特色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犯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知道了;我做了,我就记住了”。可见蒙台梭利对幼儿操作教具的重视。下面我们来说说感官教育的实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插座4圆柱体:共四组圆柱,第一组和第二组均是高度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三组直径相同而高度不等,第四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底座上的相应小孔中。这个教具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对高低、粗细、大小的认识以及敏锐度。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具,并反复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结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自创的教具能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这套教具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插座圆柱体,如果幼儿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中,则放不进去;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中,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这就说明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要重新调整,已达到玩全正确。所以说这套教具给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其进行自我纠正。

  最后我们来谈谈外界对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些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又像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5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

  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

  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所以蒙氏感官教育还需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适应大社会的全优儿童。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刘文,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

  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实验》田景正,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5.《蒙台梭利幼教法》李继勇,延边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一、什么叫感官教育

  所谓的感官教育是经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外界刺激传讯给大脑,再经由大脑传递给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发展他的观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感官教育包括了视觉教育、嗅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以及触觉教育等。感官教育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则,感官教育主要以儿童自主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导。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特点。

  二、感官教育的目的一是生物学的观点。三到六岁是幼儿感觉形成期,此时若能把握住机会帮助幼儿感官的自然发展,将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二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一般人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自生存。那么在幼儿期适当的刺激孩子的感觉,将帮助他容易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而且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因此,感官教育的目的将帮助幼儿:

  1、认识物性

  2、发展感官知觉

  3、帮助概念形成

  4、建立逻辑思考能力之基础。

  5、培养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

  这与日常生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同步进行,并为写、读、算做准备。

  三、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

  1.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2.味觉、嗅觉:通过让儿童去尝、嗅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觉的灵敏性。3.视觉: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4.听觉: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四、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刺激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并把儿童的感觉期分成了五个阶段:

  ①秩序感觉期:三岁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看到东西放乱了便会吵闹,放得整齐便

  会高兴,喜欢把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②细节感觉期:1——2岁的孩子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枝节上,最初注意艳丽的物体,各种光彩夺目的颜色、图案。

  ③使用双手的感觉期:18个月——3岁的儿童喜欢抓东西,把东西打开、关闭,把物体放进容器中,一会儿又倒出来,还喜欢堆积物品。

  ④行走感觉期:幼儿学习行走,类似第二次降生,儿童在学习行走的时候,总是带着自豪的心理走来走去。

  ⑤语言感觉期:儿童有一种接受语言的天赋,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不论儿童生长在什么地方,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是相同的。从咿呀学语到单词句阶段、双语句阶段,以后进入更复杂的句子结构阶段。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和重视他们感觉发展的敏感期和相应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各种感觉敏感期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感觉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与读、写、算等数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渡。

  2.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是独立地不断发展着的完整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并解放儿童。为此,她为感官教育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儿童自己来动手操作的教具,并且在教具中设计了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限制教师对儿童过多的干涉,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五、蒙氏感官教育思想方法

  蒙台梭利以人的五种基本感官为基础,精心设计了适合于训练儿童五类感觉的系列教具——圆柱体、触觉板、音筒、味觉瓶、嗅觉瓶等等;同时将感觉训练细分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每种感觉进行单独训练。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但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都不相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木盘上的相应孔中。另外,蒙台梭

  利还在这一套教具中设计了一个“错误检验”系统,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以提高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蒙氏感官教育的特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频率高低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规范使用不当的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

  “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七、蒙氏感观教育的意义

  1.从智力的角度:智力是人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又是基本初步的智力活动,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2.从美学的角度: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造型艺术;

  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与它们相关的艺术;有了嗅觉,人们才能去找好闻的东西;有了味觉,食物才变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的艺术;有了触觉,归根到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

  3.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发展。

  4.从完善人格的角度: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儿童不仅能娴熟的使用

  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的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能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分类,又知道某种特性的等级,就可以明晰周围的环境。

  八、蒙氏感官教育存在的不足

  1、对蒙氏感官教育的元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在操作、应用上的中国化、本土化研究比较少。

  2、相关研究中对感官教育教具的研究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对现有教具的理论分析,而没有关于教具创新的研究。

  3、在有限的关于蒙氏感官教育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教具入手,而很少考虑教育内容等其他方面。

  结语

  蒙特梭利非常注重感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而设计了许多训练感官的教具,她认为这些教具可能为儿童未来培养较正确清晰的思考及创造力。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拥有一套完整的蒙特梭利教具,就能够达到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配合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以及掌握她的原因并帮助儿童能够经由自身的经验当中去追寻教育以及生命的答案。如此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第四篇:家庭蒙台梭利教育-感官

  家庭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感官

  1.

  分类游戏

  目的:通过品尝,对干果和水果食品进行分类。

  道具:

  干果拼盘(开心果、榛字、杏仁),水果拼盘(草莓、葡萄、橘子),眼罩一个,牙签若干。

  要点:1、讲干果、水果拼盘放在桌子上,引导孩子分类品尝,并说出味道和名称。

  2、戴上眼罩,家长任取一种干果或水果,放入孩子口中。让孩子

  品尝后,说出干果或水果的名称及类别,如:“我吃得是橘子,橘子是水果”。

  提示:

  要积极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并适时予以鼓励。

  蒙氏心语:

  感官训练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者,适应现在的文明时代,更能实现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认蛋游戏

  目的:

  通过味觉,识别各种蛋的味道及认识名称。

  道具:

  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盘子3个,刀子一把。要点:

  1、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分别放在三个盘中。向孩子介绍每种蛋的名称。

  2、分别剥开三种蛋进行品尝,感知蛋的味道。

  3、把三种蛋切块并混放在一盘中,请孩子任取一块品尝,品尝后请孩子说出蛋的名称

  提示:

  进行品尝蛋与认识相应字下的活动。

  蒙氏心语:

  我们不能回到生命的初期,而在敏感时期获得的知识、能力将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

  3.

  吃饼干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味道的饼干,并能够说出名称认识相应的字卡。

  道具:

  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各一盘,相应字卡各一张。

  要点:

  1、请孩子品尝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后,引导孩子认识饼干的名称。

  2、请孩子品尝三种饼干,并说出名称。

  3、混放三种饼干,请孩子任取一种。品尝后,说出饼干名称病认识相应字卡。

  提示:

  增加或更换饼干的品种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个周期性的刺激,将带给儿童无限的欢乐与乐趣。

  4.

  找牙膏

  目的:

  通过嗅觉,能在几种物品种中找出牙膏。

  道具:

  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各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1、拿出牙膏的萍钙,让孩子闻味儿并记住名称。

  2、把装有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同时放于桌子上,让孩子带上眼罩,逐一去闻三种物品,并找出牙膏。

  提示:

  1、牙膏、护肤霜、洗发膏最好为同一颜色。

  2、变换物品的种类,让孩子通过嗅觉去辨认。

  蒙氏心语:

  当我们把羁绊孩子的人为事物,以及自以为是用来教导孩子规矩的暴力放置一旁时,我们就会看见孩子崭新的一面。

  5.

  水果与写字

  目的:

  通过嗅觉,识别水果并记住名称及相应字卡

  道具:

  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若干,果盘4个,字卡一套。

  要点:

  1、分别把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去闻,并根据水果的味道说出名称。

  2、引导孩子通过嗅觉认识相应字卡。

  3、通过嗅觉引导孩子进行水果与字卡的对应练习。

  提示:

  增加或更换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必须容许孩子自由选择物品,它可以让原来的发展得以持续,沟通孩子和孩子尚无意识的心智之间的障碍。

  6.

  辨认调料

  目的:

  通过嗅觉认识几种常见的调料,并说出其名称。

  道具:

  大料,花椒,姜(切片),蒜(去皮),小沙布袋4个,盘子1个。

  要点:

  1、把大料、花椒、姜、蒜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闻味儿,并记住其名称。

  2、闻味游戏:把以上四种调料分别放入纱布袋中,逐一让孩子闻,通过嗅觉辨认病说出名称。

  提示:

  增加调料的种类,让孩子闻味辨认。蒙氏心语:

  利用不同的感官刺激,有条不紊地将注意力引导他们的活动里,即便是嗅觉也可以被理解的方式来训练,而成为他们探索环境的器官。

  7.

  嗅觉游戏

  目的:

  发展孩子嗅觉的灵敏性。

  道具:

  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眼罩一个。

  要点:

  分别取来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去闻。并告诉孩子名称。

  让孩子戴上眼罩逐一闻杯中的液体。根据闻到的味道说出液体的名称。

  提示:

  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增加品种。

  蒙氏心语:

  在我们的方法里,导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将物品的正确名称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

  8.

  闻水果

  目的:

  培养孩子初步的嗅觉能力,通过嗅觉了解水果,记住水果的味道。

  道具:

  苹果、橘子各一个,果盘一个。

  要点:

  1、取苹果、橘子各一个,放在果盘里。

  2、家长取苹果闻一闻说“这是苹果”。然后放在孩子鼻下,让他闻一闻,告诉他说“这是苹果”。

  3、以同样的方法闻橘子。

  4、同时拿出两种苹果,引导孩子用嗅觉辨认何是苹果、何是橘子。

  提示:

  可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增加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导师必须做双向学习:他必须对他要做的工作很熟悉,又要了解教材的功能——发展的工具。

  9.

  尝菜汁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菜汁的味道。

  道具:

  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

  要点:

  取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请孩子品尝。

  请孩子品尝胡萝卜汁后,告诉孩子菜汁名称。

  3、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另外两种菜汁。

  提示:

  将菜汁与相应的蔬菜配对。

  蒙氏心语:

  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它很可能就此熄灭,永远再没办法点燃。

  10.尝味游戏

  目的:

  增强孩子的味觉能力

  道具:

  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小勺三把

  要点:

  取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放在桌子上。

  取一勺牛奶送到孩子口里说“这是牛奶。”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米汤、糖水的尝味。

  提示:

  对稍大的孩子可以利用尝味与子卡进行。

  蒙氏心语:

  孩子好比一个继承者,他对自己所拥有的宝藏毫无知觉。他殷切的希望用职业鉴赏家的知识去赞叹、分类和编录那些宝藏。

  11.

  猜歌名

  目的:

  1

  欣赏歌曲,说出歌名。

  2

  增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道具:

  录音机、歌曲磁带五首熟悉的歌曲,字卡歌

  曲名字。

  要点:

  猜

  歌

  名

  提示:

  孩子可独立听歌曲,找歌名。

  蒙氏心语:

  旧式的教学法好像用大拇指压在已经停摆的齿轮上要安开始起动。

  12.找声音

  目的:

  增强孩子的听力,学会辨认声音的方向。

  道具:

  小铃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找

  声

  音

  提示:

  可用其他的发声物代替铃铛和孩子进行此项游戏。

  蒙氏心语:

  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技巧会适时和有效地融入孩子的活动中。

  13.什么乐器在唱歌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道具:

  手铃、木鱼、铃鼓各一件,眼罩一个。

  要点:

  什么乐器在歌唱

  提示:

  1.

  可增加乐器种类。

  2.

  可使2~3种乐器同时发声,让幼儿说出乐器名称。

  蒙氏心语:

  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孩子的智能活动和他的心理发展。

  14.

  倒水听音

  目的:

  1认识音的长、短。

  2发展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道具:

  装有不同色水的茶杯、空杯各两个,色水水位

  分别是黄色1/4、红色1/2。

  要点:

  倒

  水

  听

  音

  提示:

  装色水的杯子最好是透明的。

  蒙氏心语:

  听力及视力是开启心智之门。

  15.猜动物

  目的:

  1

  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通过听动物的叫声辨认动物。

  道具:

  动物玩具或图片猫、狗、鸡、羊、牛2录有以上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录音机一台。

  要点:

  猜

  动

  物

  提示:

  长可教小朋友唱不同的儿歌,最好选用那些

  能描述某种动物叫声的儿歌。

  蒙氏心语:

  所有幼儿教育都必须以促进孩子的自然发展为目的。

  16.听音瓶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

  道具:

  矿泉水瓶3个,其中一个不装物品,另外两个分别装有豆子和水1/3瓶。

  要点:

  听

  音

  瓶

  提示:

  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让他她把听到的声音

  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比较,并表达出来。

  蒙氏心语:

  教育幼儿的目的是在帮助他发展而不是拿知识来填充他。

  17.图形分类

  目的:

  通过触摸,给几何图形分类。

  道具:。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卡片若干,布袋一个,贴有三种图形标记的小筐各一个。

  要点:

  图

  形

  分

  类

  提示:

  增加图形的种类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感觉的训练能增长孩子的智能,加上持续和影响很大的练习,会使孩子变得更为成熟。

  18.玩水

  目的:

  通过玩水让孩子感觉水的特性,如: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

  道具:

  清水一盆,瓶子一个,海绵一块。

  要点:

  玩

  水

  提示:

  增加更多的玩水工具,进一步让孩子感觉水的特性,如:水的浮力等。

  蒙氏心语:

  无意识的心智必须通过工作,以及通过在外部世界获得的生活经验才能转变有意识的。

  19.触觉板

  目的:

  通过触摸感知粗糙与光滑的不同。

  道具:

  粗糙的砂纸板一块,光滑的木板一块,洗手盆一个,毛巾一块。

  要点:

  触

  觉

  板

  提示:

  引导孩子说出与摸砂纸,木板感觉相同的日常用品。

  蒙氏心语:

  新生儿用手摸嘴,表示他正经验一个重要的个人参照点。

  20.摸水果

  目的:

  通过触摸,让孩子辨别不同种类的水果。

  道具:

  苹果、橙子、香蕉、洋桃、小西瓜各一个,布袋一个。

  要点:

  摸

  水

  果

  提示:

  用同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摸干果、摸蔬菜。

  蒙氏心语:

  对小朋友而言,自由选择是一个有趣的新活动。如今他们可以依据本身特殊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1.摸球

  目的:

  用手感知球的大小,发展触觉。

  道具:

  大小不同的球三个,布袋一个。

  要点:

  摸

  球

  提示:

  加入大、小字卡,进行实物与字卡的对应练习活动。

  蒙氏心语:

  照儿童自己的喜好挑选特定的材料这样能增加他们的分析能力增进他们的动作技巧。有这些材料的帮助,他们能学会做事的专一性。

  22.抓悬挂玩具

  目的:

  通过触摸物体,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道具:

  支架一个,悬挂玩具若干不同软硬、大小的玩具。

  要点:

  抓

  悬

  挂

  玩

  具

  提示:

  低龄幼儿不适合抓玩悬挂毛绒玩具。

  蒙氏心语:

  尽管小朋友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但他们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有纪律。他们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安静地走来走去取放物品。

  23.滚球

  目的:

  通过滚球让孩子观察球的滚动速度和方向。

  道具:

  大、小球各一个,长丝带一根终点线。

  要点:

  滚

  球

  提示:

  此活动适合户外进行。

  蒙氏心语:

  美学和道德教育必须和感官教育密切的配合。

  24.印手印

  目的:

  通过印手印的活动,增强孩子分辨颜色的能力。

  道具:

  广告色三种,盘若干,抹布3块,白纸若干。

  要点:

  印

  手

  印

  提示:

  引导孩子把印手印的颜色与身边日常用品的颜色进行比较。

  蒙氏心语:

  母亲对婴儿感觉及需求的反应,是互相了解的结果。

  25.色水游戏

  目的:

  分辨三种颜色,并学会配对。

  道具:

  透明杯子分别装上三种颜色的水每种两杯要点:

  色水游戏

  提示:

  在孩子认识水色的基础上,进行调色的活动。

  蒙氏心语:

  声音、微笑和眼神成为彼此间沟通的特殊载体。

  26.认衣服

  目的:

  区分不同颜色的衣服。

  道具:

  5件不同颜色的衣服红、黄、蓝、绿、黑要点:

  认

  衣

  服

  提示:

  随孩子辨别颜色能力的不断加强,可换成其他物品玩游戏。

  蒙氏心语:

  孩子能独立活动时,父亲可带领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27.找光

  目的:

  锻炼孩子视觉的灵活性。道具:

  手电筒一个。

  要点:

  找

  光

  提示:

  1

  户外阳光强弱适宜时,带孩子玩找影子的游戏。

  2

  手电光柱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

  蒙氏心语:

  儿童首先发挥功能的器官是感觉器官。

  。,滴管3支。

  28.认气球

  目的分辨颜色(红、黄、蓝)

  道具:红、黄、蓝气球各一个

  要点:

  1取来红色气球,家长说:“孩子你看,红气球多好看”。边说边轻拍气球,吸引孩子去看。

  2以同样方法认识黄、蓝两种气球。

  提示:

  当孩子熟悉三种颜色后,可把这三个气球挂在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吸引孩子用视觉寻找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蒙氏心语:

  新生儿需要感觉

  第五篇:蒙台梭利感官数理教1蒙台梭利感官数理教育

  蒙台梭利感官数理教育专门为2、5——6岁适龄宝宝设计。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智力称为“数学的思想”,孩子具有天生的数学倾向性,新爱婴的课堂为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孩子的抽象概念,循序渐进地组织了一系列影响他们思想发展的感官印象和逻辑印象的课程。蒙台梭利数理教育课程通过促使孩子观察、自己动手进行探索和对抽象概念的想象,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有关分类、排序和归纳等能力,来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人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通过教具操作来知道它。借助于有秩序的、持续的、正确的环境准备,他们就会得出抽象的概念。课堂上所配置的整套蒙台梭利教具和专业教学流程,就是为他们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所提供的环境设置。在数理教育课程中,通过系统严谨的学习,您的孩子将主要获得以下多方面的进步:

  感官认知:通过对孩子感官能力的训练达到知识的增长。借助蒙台梭利专业教具的操作,他们认知形状、大小、粗细、色彩、光滑粗

  糙、软硬、冷热、听觉、味觉、嗅觉、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等基本经验与知识,进一步完成分类和辨别的能力,完成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每个人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都是依靠自身的各种感官所获得,感官能力越强、感官经验越丰富,孩子积累的经验越多,孩子的知识量也就越大。数学实践和体验:对孩子来说,蒙台梭利教具是最好的玩具,它能够调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反复摸索和实践,从而使自己头脑中模糊、混乱的概念清晰化、条理化,进而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数理教学首先帮助孩子把抽象的概念感觉化,又在重复的、多样的教具操作中得到数与数量、十进位、基础运算等知识。每一次课程教师都会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完成情况,并相应的实行个别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进度,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语言发育:在蒙台梭利数理教育中不仅强调孩子对教具的探索获得经验,也注重简洁、准确的语言把经验概念化,达到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孩子掌握了语言的本质,就更容易学会使用和发展语言。

  专注力与意志力:课程操作在设计上注重训练孩子手和手指的活动,用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与耐心。教具功能、尺寸和色彩上适合孩子的兴趣,符合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让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心智集中。反复操作自己的工作会使他们保持更大的兴趣和耐心在自己的工作上。专注力和意志力对他们未来学习与工作都非常重要。

  纠错能力:蒙台梭利教育强调“错控”,即错误控制。每一个教具都被设计成孩子自己可以修改自己的错误。课堂上教师鼓励孩子自己探索教具,并在出现的挫折中开动脑筋,碰到困难时学会观察、分析与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养成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是儿童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工具之一,同时儿童时期是数学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如果能够抓住时机,针对孩子不同时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予正确、适当的刺激,即提供必要的教具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数学能力就会迅速发展,且受益终身。反之,错过敏感期或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则会造成较差的学习效果,甚至造成孩子惧怕甚至厌恶

  数学的结果。顺利衔接小学教育:新爱婴数理教育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之前的全部基础数理知识,为以后接受小学教育做充足的准备。

篇七: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摘要: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倍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试验的主要部分。论文对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进行了的论述,分析感官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阐述感官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关键词:蒙台梭利

  幼儿

  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同时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官教育法的源起

  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她借鉴了法国残疾儿童医生兼教育家让·伊塔(JeanItard)和爱德华·赛根(EdouardSeguin)的做法。伊塔是最早尝试探索系统的听觉教育的人,并且成功地把这种教育方法应用到所有感官治疗上,赛根吸取了伊塔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发展了感官教育思想。蒙台梭利对两者的感官教育思想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同时在意大利国立特殊儿童学校不断实践,正如蒙台梭利本人所言,“我这10年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伊塔和赛根40年工作的总结。”她坚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官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得到发展,而且,适用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也可用于正常儿童。1907年,蒙台梭利应邀在罗马贫民区办起了第一所“儿童之家”,这是蒙台梭利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她把对缺陷儿童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正常儿童,开始了对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感官教育也同时被应用到了正常儿童的教育活动中。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实施的感官教育,“实际上已进行了50年的积极准备。”

  二、感官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幼儿感觉器官要比高级智力活动发展的早,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幼儿早期发现某些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影响智力发展的感觉能力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因此,我们应该系统地给予儿童直接的感觉刺激,刺激产生的感觉能帮助感官合理的发展,为其发展认知活动奠定基础。

  感官教育通过儿童对教具的操作培养了儿童配对、序列、分类的能力,感官教育亦是数学教育的预备课程。感官教育的工作材料,不仅仅让儿童掌握了形状的大小、长短、轻重、温度、颜色等要素的关系,通过配对的操作无形中建立了数学中“等于”的概念;通过序列建立数学中“大于”和“小于”的概念;通过分类操作促进幼儿对“全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感官教育在完善感官功能的同时又促进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能力。

  学期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器官活动的形成期或发展感官能力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不同,当然儿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感官教育主要是抓住儿童感官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适当地感觉训练。儿童的敏感期分为五个阶段: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在各个敏感期里,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难以弥补,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至为重要。

  三、感官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是由感觉教具作为实施的媒介,通过有针对性、分步骤的反复练习与强化,去增进幼儿各种感知能力,获得认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各种概念。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由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听觉教育,味觉与嗅觉教育所组成。

  (一)视觉教育

  视知觉统合能力,并非一般所说的有没有看见、近视或是远视等等视觉上的问题,而是指眼睛对于线条、角度、图形…等的判断、记忆、辨识是否能够整合的能力。倘若幼儿视知觉统合能力没有达到同年龄儿童所应具备的水平,那么他将会产生对线条、图形、文字…等无法辨识、记忆的问题。蒙台梭利的视觉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儿童学习分辨物体体积、颜色、形状的物理特性。用来实施视觉教育的教具包括: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圆柱体组(带插座)、彩色圆柱体组、色板、几何图嵌板箱、几何立体组、构成三角形以及二项式与三项式。蒙台梭利和卢梭一样,在视觉中加入触觉的辅助;例如,在运用视觉来认识不同几何图形时,蒙台梭利以触觉来辅助儿童认识形状,先让儿童以右手食指来触摸几何嵌板的轮廓,然后让他触摸相应镶孔的轮廓。这样的辨认能力是结合视觉、触觉对形状的知觉而形成的,这种结合触觉和视觉的训练方式,对于图形的认知与记忆帮助非常大。

  (二)触觉教育

  在触觉教育方面,除了对物体表面的触摸之外,还包含了对温度、重量与实体的辨认。其教具有触觉板、温觉筒、重量板、装有各种质料的布盒、几何立体等教具。在进行触觉训练之前,蒙台梭利会要求幼儿将手浸泡在温水中,因为温暖的手其触觉会更加敏感,同时教给孩子清洁卫生的原则--不要用不干净的手去触摸不干净的东西。触觉训练通常是由右手食指与中指指尖的部位来进行。另外在训练幼儿触觉时,通常会让幼儿用布蒙住眼睛或是将物品放置箱子内,让孩子不依赖视觉功能来练习。这样就使儿童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落在右手的触觉上,触觉将变得更敏锐。

  (三)听觉教育

  听觉教育主要使儿童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在区别声音训练时,有一套听觉教具叫发声圆柱体,即在6个木制圆筒中,各盛以谷实、亚麻仁、沙砾、等物,分别将圆筒震荡于儿童耳畔,使之辨别声音。蒙台梭利在发现儿童一书中提到,“听觉教育的课程我是如此进行的:我要教师先让教室安静下来,接着我继续这工作—把安静导入更深沉的境界。”蒙台梭利教导儿童辨别声音时,先让儿童做“静默训练”,她认为只有在绝对的肃静中,儿童才能体验噪音与正常声音的不同,进而对悦耳的声音认同,初步培养儿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听觉教育也可以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简单而且原始的乐器适合用来唤起儿童心灵的音乐。”

  (四)味觉与嗅觉教育

  味觉与嗅觉教育着重在于提高幼儿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因此蒙台梭利在训练孩子嗅觉时,利用“嗅觉瓶”练习,使其辨别气味浓淡,以及各种气味间的不同感觉。另外。还利用不同的花、香水、杏仁、薄荷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体放在幼儿周围,以吸引孩子注意,并以蒙住眼睛的方式来辨认各种气味。味觉教育,主张孩子去品尝酸、甜、苦、咸四种容易的味道。在品尝味道之前,要先漱口,以免味道混淆,同时也提供了卫生教育的机会。蒙台梭利建议儿童由三餐中去练习味觉和嗅觉,认为那是训练两种感觉最自然的时机。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首先,感觉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以肌肉练习为感觉训练的基础,重点发展各种感觉,而且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达到由易到难的过渡。其次,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在感觉训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进行自由选择和独立操作。所以,蒙台梭利所设计的教具中带有“错误检验”,使儿童在具体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与此同时,要通过限制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加幼儿的主动性。但是要注意到幼儿在自由选择教具时并不会选择所有各种教具,总是选择一些明显偏爱的东西。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自由选择,蒙台梭利强调说:“每一样东西不仅应该井然有序,而且应该跟儿童的需要相适应;只有消除了教具混乱的情况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儿童的兴趣和专心才会油然而生。”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处于更加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为发展他们的认知活动奠定基础,因此,在幼儿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1][2][3][4]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4.第83页.第83页.第16页.第193-194页;[5][6]MariaMontessori.TheMontessoriMethod.TranslatedbyAnneE.George,N.Y:FredrkAStokeCompany,1912,P205,P207;[7]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著、马荣根译.单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4.第126页。

推荐访问: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与方法 感官 理论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