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合村并居4篇

时间:2023-07-14 12: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为什么要合村并居

  

  组织内部平衡理论下“合村并居”政策中矛盾的协调研究张滋晗(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浙江 宁波 315000)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合村并居”政策成为盘活乡村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地区迟迟不能推进到位,有的地区却“势如破竹”,顺利开展呢?本文聚焦于浙江省象山县,以巴纳德的组织内部平衡理论分析象山背后“合村并居”成功的原因,总结路径,为全国范围内的并村运动提供借鉴。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合村并居;组织内部平衡理论一、研究背景(二)微观背景:象山“合村并居”的基本情况象山县地处宁波东南部,北临象山港,南抵三门湾,东濒东海,西连宁海县。县内70%为山区,人口52万余,已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2004年初,象山县就已开展过合村并居项目,将713个村并为490个村,此次象山县开展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拟将继续合并140个行政村至350个行政村,被合并的村庄从行政村转变为自然村。与其他地方类似,此次调整的范围包括户籍7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局限于人口数就近就便合并有利的村、被城市社区同化或近期已列入规划需整体征收土地和搬迁的村。为鼓励并村和使工作顺利进行,县政府对合并的村有15万—30万不等的财政奖励,此外每年拨付3000万元项目用于全县合并村的后续发展。同时制定“四个不变”和“八大扶持”等相关措施确保并村顺利进行。虽然此次并村政府来势汹汹,但在早期也仍然存在许多的矛盾与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干部与村民群体中反对的声音不占少数,部分干部无所作为,认为并村后可能会使“乌纱帽”不保,占着领导职位,却毫无作为;而村民的小农思想则使他们担忧并村后自己家的财产会不会得到保障,与其他村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能否解决好这些矛盾成为并村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能更加透彻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引入组织内部平衡理论加以辅助分析。(一)宏观背景:“合村并居”政策1.政策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小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如沿途绽放的一朵朵鲜花在改革的号角下竞相绽放。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不断地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而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向非农部门转移,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另一方面,却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要问什么才是盘活乡村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活水源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和农村要想实现一体化平衡发展,农村要想赶上城镇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基于“三农”问题,彻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的全新发展模式。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农村建设首要推进的就是高效聚能,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整合起来。而现阶段,虽然过去30年已消失1/3的村庄,但我国目前还有57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且相当数量的自然村是极为分散的。调查显示我国不少地方的农村房屋闲置率已接近40%甚至更多。长期以来我国村庄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达到城镇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由此,“撤村并居”政策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向应运而生。它旨在将邻近的几个村庄整理合并成一个全新的村庄,以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创新发展。2.政策推行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当前村庄合并已在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20个省份及直辖市进行了试点运行,也涌现了众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模式。但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地方财政压力的作用下,存在部分地区不考虑实际需求而规模化地推进合村并居运动,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大拆大建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后续保障不到位引发农民愤懑等。原本是为百姓谋福利的政策,却本末倒置,百姓苦不堪言。寻求“合村并居”政策中的“最优路径”成为了当务之急。相较于其他省份,东部沿海地区并村的连续性和成果性更为明显。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同是并村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平稳?这些地方的经验是什么?于是我们将研究聚焦于浙江象山,以其找到其矛盾解决背后的成功之道。作者简介:张滋晗(2001—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主要研究方向:法学。二、研究路径(一)理论介绍1.组织平衡理论的提出组织平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巴纳德提出来的是关于组织存续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巴纳德非常重视组织中人的作用,他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开始研宄,认为人的需求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是促使人们开始协作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巴纳德对组织进行定义,认为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形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所有的组织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同一性,组织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研宄之后,巴纳德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对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他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维持组织平衡,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形成某种平衡系统,个人向组织作出贡献,组织向个人提供诱因,组织可以提供的诱因具有稀缺性,通过提供客观刺激、改变主观态度等不断去满足个人的需求,形成并维持组织的平衡。112.组织内部平衡理论的内容组织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不管组织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个人的协作意愿都是组织存在的首要条件,并提出,组织是否能够持续存在取决于其内外部是否能达到平衡。组织平衡理论主要内容可以细分为三个: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动态平衡。因本文需要,重点介绍组织内部平衡理论:组织内部平衡研究对象是组织内部的个体与组织整体,平衡具体指的是诱因与贡献之间的协调,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予个人的诱因大于个人所做的贡献,内部平衡才能得以实现。诱因,是指为满足个人需要所提供的一种刺激。根据巴纳德,在此过程中,县委书记带队深入基层开展专题研究20余次,示范带动34位县级领导赴联系乡镇开展包乡走村、一线指导。抽调152名县级部门干部组成18个县派工作组,分赴各地做好面上指导督导和蹲点联系新村融合工作。采取监管加执行的模式,确保并村的顺利进行。在制度层面上对干部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压有利于并村目标的顺利实施,避免了部分官员的“懒政”“懈怠”、思想。(2)激励性诱因。对于村干部,在此次并村行动中,象山县委办在村规模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中给出了政策支持,新并村的优先安排村级发展建设项目,并对“并村”和“并帐”即三资融诱因可分为客观诱因和主观诱因两类。客观诱因主要是客观存在于组织中,组织能提供的各项指标对组织内部成员的各类影响,又可细分为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经济诱因主要指物质条件等的满足,组织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以及其内部成员物质的分配都是至关重要的;非经济诱因的含义则非常广泛,超越于物质,包括组织内部成员的权力结构、权力分配;组织的共同理想;内部人员的关系协调,相互之间的心理交流等等。主观诱因一般指组织中的领导者对成员的说服,说服的方式又可分为三种:强制,即采用方式让内部成员达到“承认”和“信服”的效果;诱因的合理化,是通过技巧,向组织内部成员说明某项任务或活动所能带来的收益,并让成员主动地接受该项任务;第三种是动机的灌输,也即通过一些政治教育的方式,强化客观诱因,将组织的动机渗透灌输给员工,不断强化内部成员的组织认同感。

  经济诱因

  物质条件的满足

  客观诱因

  非经济诱因

  权力、理想、关系协调、心理交流

  诱因

  主观诱因

  说

  服

  强

  制

  诱因的合理化

  动机的灌输

  图1组织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组织中只有当诱因足够,也即大于或等于个人的贡献时,组织成员的潜力与热情才能被充分调动与激发,上级的意愿才能被更好贯彻,任务能够顺利施行,更好实现组织内部的平衡。三、理论分析(一)组织内部平衡模型建构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组织内部平衡模型分析象山的合村并居,可以较好地破解其成功的要领。而首要的则是精准地构建组织内部平衡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们将并村中所有的主体视为标准事件下组织内部的成员。政府在其中充当决策者的身份,而最后真正将并村落到实效则是组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这其中,分析诱因及其与贡献的平衡尤为重要。1.诱因分析(1)强制性诱因。在接到上级并村文件后,象山县第一时间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了《关于开展行政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对并村的阶段性时间安排做出了详细部署。在制度层面要求干部“有令并从”,为并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夯实的政策保障。12合给予不同的财政奖励,并将并村工作纳入干部的绩效考评中,把行政村人口的规模作为核定村干部报酬的的重要依据,以此起到激励作用。而对于村民,首要的则是让其能充分领会到“并村”的意图,即收益是人人共享的。象山县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报纸、广播等新旧平台,通过专题专栏报道、新闻发布、答记者问等形式,线上线下全媒体联动宣传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典型案例等内容,全面营造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的浓厚氛围。在宣传、思想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让每一个村民获益”的切实举措必不可少。在其中,首要的就是破解“三资”的融合难题。象山县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撤并村资产差异不大的,采取直接融合,明确新村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撤并村资产差异相差较大的,采取协商融合,通过“统一核算、承认差别、定向使用”的方式,核定基准数,超基准数部分由原村社享受,或按原村人均股权配比基数进行量化融合,逐步实现全面融合。这样一来,既不会显失公平,又确保每个村能在合并后得到更好的发展,村民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除此之外,政府还特别设立财政专项资金,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4000万元用于新村建设,并按照人口规模大小及竞争择优原则确定项目扶持资金,全面调动村干部、农民群众积极性。2.动态平衡,长效发展明晰象山县合村并居过程中所采取的诱因后,也就不难解释,村干部与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最终并村同意率高达98.3%。但是,组织在内部平衡中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毕竟这种平衡只是一个短暂的状态,外部环境一旦变化,如果不加以应对,这种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组织的外部环境在实时变化,不同阶段要求采取不同的原则与措施。也就是说,并村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但我们都深知,在未来,村庄合并后领导班子的建设、具体项目的实施、人心的团结与统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其中,要想达到长效发展,把控好组织的动态平衡,就必须预先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这其中既包括软性的人员配备,有包括完善的硬性规章村约及制度设计。在当前,并村后的干部人员配备上行政力量干预强,由乡镇直接选定,择优选派,原有的村监督委员会等则并入新村。行政力量的强制是保证并村期间稳定的必然要求,然而就长期来说,村干部的选举权仍应当交还于村民,按照《选举办法》施行,既要充分体现民意择优选择,又要确保在此体系中具备足够的检查力度以防止其他势力的干预。“暴力”

  最后,政府的权变意识十分重要,政府不仅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动态,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内部村民的需求变动。对政府的职能在更高层面上提出了要求。好的基础;政府创新执行,形成善治思维,浙江政府在宏观治理与具体执行中不断推陈出新,“权责分开”“宁海36条”“最多跑一次”讲效率更求公平;参与式治理,培育主人意识“村民说事”“民主恳谈”遍地开花,如同一道好风,助浙江的政策达万里青云。而支持制度层面更内核的精神层,则是浙江精神,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开放的市场培育了民众理性、平等,活力与秩序并存的精神;政府以人为本,在创新中给予人民最深切的关怀,将权利充分赋予给了人民,形成了善治思维,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这大概就是象山并村能够平稳推进的内核支柱,是丰盈浙江每一寸土地最强大的力量。四、路径总结象山的成功在现有的阶段为全国范围内的并村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而从组织平衡理论来看,经验自是一目了然。(一)找到诱因,激发动力从某种层面上,并村中的各个主体各执一词,部分干部与村民基于自己的利益不肯让步,使得整体的政策无法推行。首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了解并整合各项诉求,将各类诉求合并,以此确定共同的目标,并将其放入政策制定中。例如,对于上层政府诉求而言,并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途径;对于中层干部诉求而言,并村作为上层的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在贯彻中央精神的同时又需要通过并村来实现县和镇乡的有效治理,促进基层经济发展,从而获得上级的认可;对于下层百姓诉求而言,老百姓的务实性特点要求并村能够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其次,在充分了解诉求后,要重点找到症结所在。困扰全国很多地方的并村难题,无非是主体间利益的冲突。部分干部无所作为,认为并村后可能会使“乌纱帽”不保,占着领导职位,却毫无作为;而村民的小农思想则使他们担忧并村后自己家的财产会不会得到保障,与其他村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最后,针对症结,对症下药。针对问题所在,找到不同的诱因,全方位、多角度的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部分地区因为处理不好干部与村民的关系,“一刀切”强暴施策,造成干部肩上责任与负担较重,而这不仅激化了干部的逃避心理,更使得在落实过程中偏离初心,所谓“为官欺民”就是由于部分干部传达了错误的政策思想。而村民的不配合与不理解更是成为并村中最大的难题。所以,诱因的寻求十分重要。根据内部平衡理论,诱因连接着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总体目标,只有当诱因足够有效,才能使得所有成员的贡献“拧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目标一起奋斗。

  诱因

  组织目标

  个人目标

  贡

  献

  图2关系图(二)在“变”与“不变”中动态发展这里的动态发展,不仅仅对于某个地方的并村行动适用,对于全国整体并村一盘棋来说也同样重要。纵向把握时间变化过程中的不同并村要求十分重要。在并村的每一阶段具体的任务都不一样。在准备阶段,需要充分排摸各个行政村的具体情况,对于问题与难处需向上级及时汇报;前期阶段,需要确保各方及时接收到政策意思,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在施行阶段,需及时召开座谈会了解与跟进实施进程,对于政策上的偏差做出及时纠正;而在收尾阶段,则需要建立与通过长效机制,以确保后续村庄的良性发展。除了纵向,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并村的政策也不应该一样;浙江藏富于民,私营经济发达,市场精神滥觞,贡献的税收和就业对政府产生极大促进作用,肥沃的经济土壤为并村打下了良在浙江良好的土壤帮助下并村行动能够的以顺利进行,但各个省份发展的实情毕竟是不一样的,各个地方特色也不相同。要把握好各地区优势产业,从内核上挖掘合适的并村方案,方能达成效果。五、结语本文聚焦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合村并居运动,并尝试以巴纳德的组织内部平衡理论对其的成功原因加以分析,试图为全国范围内的村庄合并提供经验借鉴。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内部平衡理论,只有当组织给予个人的诱因大于个人所做的贡献,内部平衡才能得以实现。在内部平衡中,诱因连接了内部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集体目标,好的领导者要给予内部成员足够的诱因以此充分挖掘其潜力,为组织共同目标做出贡献。从这个层面来说,象山的合村并居成功之道不难分析。从强制性诱因来看,象山有严格且因地制宜的政策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给干部施加了任务压力;从激励性诱因来看,对于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干部的绩效考评与村庄合并效果相挂钩;对于村民,则是在思想上采取广泛宣传的方式使得并村深入人心,在行动上彻底平衡三资问题,保障公平与利益分配。而要想这一平衡达到持久,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长效机制,在干部竞选、村民人心合并等方面确保其良性发展。归根结底,各个地区环境不同、土壤不一,切不可“一刀切”,照搬套路,要在把握好深层逻辑内核后,因地制宜、群众优先地制定政策,实施“合村并居”运动,为乡村振兴增添光彩。参考文献:[1]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2]王良.城乡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现状的比较调查研究——基于山东部分城乡的实证考察[J].东岳论丛,2015.04:25.[3]王萍.撤村建居过程中的群体分化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8.02:36.[4]孙丽雪.城镇化背景下合村并居社区建设--以德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2:88.[5]董腾云.组织平衡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和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6]李昌平,马士娟,曹雅思.对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的系统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03:54.[7]刘元胜,崔长彬,唐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撤村并居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71.[8]杨钉.撤村并居视域下农村社会新型治理困境与优化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4:21.[9]蔡阳平.我国政府公务员行政不作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组织平衡理论[D].2017.[10]王立新.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09):542-543.[11]罗忠仁.论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在科协团体管理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2(05):10-19.13

篇二:为什么要合村并居

  

  视界观

  OBSERVATIONSCOPEVIEW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合村并居应选好宣传切入点刘裕李兰中(胶州市广播电视台,山东,胶州266300)摘要:2020年是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收官之年,山东自上而下开展的合村并居工程日前却被省委省政府紧急叫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分布实施战略的停顿,一个阶段以来,各级媒体实际宣传效果差,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如何选好宣传切入点,做好宣传配合,是全省主流媒体应该共同探讨的命题作文。关键词:宣传切入点;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水到渠成;民心工程近一段时间,山东合村并居工作成了全国各级媒体和自媒体关注的热点。一时间各种评论,各种反对声不绝于耳。不少媒体报道和学者撰文指出,山东多地在推进合村并居过程中出现了补偿标准只能被迫接受、赶农民上楼等问题。除了有些地方,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我们整体工作的被动外,似乎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也存在欠缺。那么合村并居在山东到底该不该合,应该怎样合,笔者认为,作为省内各级舆论宣传媒体,我们的工作已明显明显滞后了,或者说之前的正面宣传没能起到应有的理想作用。合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搞合村并居?我们的宣传真的讲明白了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宣传的切入点找对了吗?群众对为什么至今对合村并居政策还是不够了解,对未来生活目标方向还是模糊不清,这即使不能怨我们的宣传没有跟上,也至少说明我们宣传的切入点找的不好,导致群众没能从心里认可这项举措,更谈不上理解和支持了。我们不但不能回避矛盾,还应该主动发声。据了解,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央农办等5部门下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年底完成村庄分类工作,2020年年底完成村庄布局,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为遵循乡村振兴规律,统筹考虑山东的自然地理禀赋,针对平原、丘陵、山区的不同情况,根据村庄特点和实际,体现乡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脉络,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乡村风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山东有关部门提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稳妥推进、坚持效果导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推进,还是有了不和谐的声音[1]。据了解,山东农村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数量6.95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国居倒数第二。随着山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空间布局分散,导致了配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成本高,不经济,需要全域考虑,优化布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省领导一再强调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特别是在拆迁补偿、安置区选址、安置住宅户型等关键环节,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尊重民意,落实民意。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农民群众说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实施,不搞强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农民负担。作为宣传媒体,如何把这些政策掰开揉碎让老百姓听懂252www.sjgzzs.cn弄通,不能仅靠会议报道,更不能仅靠一字不差的照搬领导讲话,要靠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要把已经改好的社区环境,改善的交通通讯,提高的就医就学条件拍给群众看,讲给群众听。要让受益的群众出来讲话,他们的话强过媒体百遍自说自话。要通过我们的宣传让老百姓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对于主流媒体来讲,可没有那么简单。没有可靠的政策托底,过硬的数字对比,我们的宣传就难免成为缘木求鱼。好在我们的百姓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做到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只要讲清道理,说明利害,群众心中自然有杆秤。在这方面,我们胶州市有过成功的类似经验。当时,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要陆续搬迁几十个村庄,首期要拆迁的村庄就有十几个,乡镇干部当时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也有群众故土难离,也有群众担心日后生计,但架不住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前,到位的舆论宣传工作在后,那段时间,胶州广播电视台每天都有来自拆迁一线的报道,再加上速迁奖等激励政策的宣传到位,及时兑现实施,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成果,从一个侧面讲,群众是从我们的宣传中,看到了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以致胶州拆迁才创出了前所未有的“胶州速度”。之后的几期拆迁也都顺利开展,如今,装饰一新的4F级胶东国际机场已初展风姿,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不日将实现转场运营。一座航空新城已徐徐铺展开来,胶州的明天就像我们当初在宣传中为百姓描绘的那样,蓄势待发,充满生机。据说,在机场建设后期,作为为胶东国际机场做出过贡献的胶东镇搬迁村民,也一直有着优先参观的权利,他们可以自豪地说,他们曾经的牺牲,曾经的付出,永远记入了胶州发展的史册。综上所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自古以来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说,乡镇合村并居方案规划,有关部门应该设身处地反复进行论证,甚至应该搞出几套并行方案,让当地村民代表从中选取,他们多数人认可的方案。我们的宣传也不能之报喜不报忧,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对比帮农民搞对比做决定。土地货币化补偿,也应该按照当地能够给出的最高标准执行,不能让老百姓感觉,我们的宣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都是为了有关领导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让群众通过我们的宣传,看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帮助他们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短时间群众看不懂,想不通的现实问题,有关部门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宣传媒体也要正视目前存在的急功近利、急躁冒进问题,切实按照省委刘家义书记的要求,考虑如何宣传,如何造势才能有助于更加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更加稳妥有序、深入扎实地把这项工作推进下去。参考文献:[1]范毅,通振远.合村并居助推乡村振兴亟需规范和创新[J].人民论坛,2020(22):62-63.

篇三:为什么要合村并居

  

  圆园21年第13期总第471期耘悦韵晕韵酝陨悦砸耘杂耘粤砸悦匀郧哉陨阅耘经济研究导刊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471晕燥援13袁圆园21合村并居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贺桂华,王琛(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4)合村并居是近年来部分省份为推进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集约土地发展经济而进行的要:摘改革和探索,但合村并居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强拆、“一刀切式”等侵害农民权益的并居方式,揭示了对相关农民合法权益进行保障的必要性。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合法权益在合村并居中的有效保障问题再一次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从农民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分析在拆迁补偿、公民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村并居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路径完善对策。合村并居;农民权益;困境;对策关键词: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2021)文章编号:1673-291X13-0025-03农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农民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2005年农村人口超过占全国人口的64%,农民利益问题与国家根本问8亿,题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民从长久居住的集体土地中脱离出来,本应得到合理安置,却因合村并居的政策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健全等原因,成为合村并居中的利益受害者。中共十九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加之某些地区合村并居中引起的舆论关注,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因此,建立健全合村并居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一、合村并居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困境探析各地在合村并居过程中关于农民权益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农民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难行使合村并居政策宣传不到位,未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是农民权益无法有效保障的问题所在。因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政策告知及需求表达阶段阻断了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的行使和表达诉求的途径,新社区的建设方案、建设时间、补偿措施及标准等无法及时了解,社区选址、建设方式等与农民切身相关的重要内收稿日期:2020-09-07容无法参与决策,再加之政府在合村并居过程中一贯强势的地位,农民的合理诉求表达困难。总之,现有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难以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二)补偿标准低,拆旧建新负担重,农民主动退出积极性不高如何对农民进行拆迁补偿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合村并居补偿项目一般由相关机构评估确定,但评估标准并未公布,实践中政府往往主导补偿标准的制定,相关机构并未实际参与。同时,城乡拆迁补偿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结合当地房价作为赔偿参考,农村拆迁补偿依据当地规定的补偿标准,即使房屋面积较城市房屋大,赔偿标准也低于城市。以滨州市袁家村为例,袁家村拆迁补偿标准为正房偏房200~300元/m2,安置房的置换价500~700元/m2,格为1100元/m2,不足部分按1800元/m2的价格置换。拆旧建新后,农民旧房的拆迁补偿价格与新房差价大,农民要在拆迁补偿款的基础上负担新房的政府合村并居政策的积极性。(三)社保安置体系、配套设施不健全,农民生活缺少保障完善的社保安置体系、健全的配套设施是农民合村并居后生活得以保障的关键。合村并居后,农民进入楼房,除工作方式外,生活等方面与城镇居民无异,但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保政策跟进缓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然是双轨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资金是支撑合村并居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关系到农民安置和社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一些地区推进合村并居政策的原因之一是通过该工程释放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缓解债务危机,这也导致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农民的拆迁补偿不能落实,社会保障难以顺利进行。社保安置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农民社会保障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合村并居过程中因强拆以及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农民上访事件不断,根本原因是合村并居过程中并未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农村生产方式单一,农民转型难度大我国的农业产出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作物的种植、流通、加工等各环节并未实现有效链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规模化程度有限。受生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受教育水平不高。2015年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受教育人数开始大幅度下降。普通高中94.19%、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下降比例分别为科和研、究94.67%生,最、终94.53%导致农,其业中下从业降人比员重受最大教育的分94.27%程度别普为本、遍偏低,限制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升级。合村并居后,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受自身教育水平等条件限制,务农、务工等生产生活方式并未改变,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及其他产业过渡仍存在很大难度。二、合村并居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路径完善对策针对合村并居中阻碍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为更好地构建和完善权益保障体系,需要基于现阶段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尊重农民主体性,保障农民充分行使“话语权”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各地合村并居方案并允许农民充分参与,不仅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也能提升农民配合政府政策实行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当围绕合-26-村并居项目的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建设方式等内容,建立村民参与的规范化程序,通过组建合村并居农户的民主议事机构和项目监督机构,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在政策告知及农民需求表达阶段,通过农村广播、入户宣传等形式,使农户对合村并居的政策、拆迁方案、补偿标准以及新社区建设等方面有详尽了解,农民有权对已有的拆迁、安置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同时,有关重要事项决策,以村民会议为载体,召集村民代表对新社区地址、建设方式和工期等内容进行表决,并对决策结果进行公示。在合村并居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监督程序,建立以村民代表为成员的监督机构,村民代表监督为主,全体村民监督为辅,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除进行第三方是第一位的,以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覆盖农民社会保障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在法律法规法规制定方面,充分听取各方尤其是农民意见,考虑好农民诉求,同时,农民上楼后,其生活方式与城镇居民无异,但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仍存在差距。因此,提高农民的社保标准,从医疗、养老、就业、生活等多方面对农民进行全方位保障,使其社保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其基本生活。提高农民社保标准,构建全面覆盖农民生活的社保体系,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环。现阶段,农村社保的缴纳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融合了三个筹资渠道,地方政府是合村并居工程的主导,应当在制定关于拆迁安置项目的财政预算时,专项列支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在政府专项资金补贴的基础上,村集体应将部分集体资产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以减轻农民的社保压力;农民作为农村社保的直接受益者,可从安置补偿款中负担一定比例的社保资金,三方协调才能更好地拓宽农民的社会保障渠道。社保制度的运行中监督和问责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民权益受损害的重要原因,应当从法律层面给予现有监督管理制度以强制力的保障,明确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和问责范围。同时,发挥有关监督部门的作用,对社保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监督,重点听取和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保证社保制度顺利运行。(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多途径保障农民权益以就业促保障,完善现有就业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逐渐完善城乡劳动市场的准入规则,加强针对农民的就业服务指导,在就业信息、参考文献:就业政策宣传和市场职位介绍等方面实现公平对待。同时,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公平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民的非农化转型。同时,以农村城镇化推进为契机,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集中现有土地,保障农业生产用地,在政府政策指导下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收益。以农村合作社为桥梁,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对接模式,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实现生产到消费的直接对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有效对接,通过线上农产品宣传、销售,多途径拓宽农产品生产、销售及消费途径;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培训体系,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保护合村并居后农民的合法权益。结语农民是合村并居过程中的“利益让渡者”,在该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应当得到保障。随着合村并居的不断推进以及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仅关系到其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农民在合村并居过程中的有效安置,并在该过程中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有效保障农民的应得利益,应以制度保障为基础,农民充分参与了解政策和决策,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和激励机制,同时

篇四:为什么要合村并居

  

  新农村建设之“合村并居”改革刍议——基于浙江省“合村并居”改革试点的思考

  王立山

  【期刊名称】《嘉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24)2【摘

  要】“合村并居”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开发与集约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试点.浙江省的“合村并居”试点工作启动于2003年杭州地区各县市部分乡镇及其他地区的个别乡镇.“合村并居”是否真正有益于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合村并居”后村级领导班子的构建.然而,“合村并居”后村级领导班子构建的不尽理想及由此带来的在村级民主管理、村民民主参与等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合村并居”之于中国农村实际、村民民主意识、村干部素质、村级管理重点等角度剖析个中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合村并居”有效治理模式的对策思考.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

  者】王立山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321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0.3【相关文献】

  1.合村并居后的村“官”角色[J],刘艳霞;张朝雄

  2.鲁北平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合村并居社区建设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以博兴湖滨镇龙庭花园小区为例[J],穆聪

  3.影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

  ——基于"合村并居"实践和讨论引发的思考[J],朱守银

  4.集体行动视角下合村并居动力机制的研究——基于皖北地区H村的个案观察[J],蔡龚涛

  5.关于白洋淀上游农村人居环境的报告——以保定市唐县葛公村、白合村及西大洋村为例[J],解兵;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为什么要合村并居 要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