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4篇)

时间:2023-07-29 19:0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

  

  20224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编者按]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局,立足中国新发展阶段大局,从战略层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刊以“上海经济论坛”的形式,特邀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江飞涛副研究员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李湛等多名学者,从产业发展、政策协同、科技创新、财政金融等领域进行了分享。【主题发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发展格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刘志彪1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强化市场基础制度、推进市场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等多方面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这一文件,是中央关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道路、确立竞争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当中的基础地位的宣言书,也展现了向世界宣告的决心,绝不是要走恢复旧计划经济的老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中央统一计划经济有本质的区别。统一大市场并不是由统一计划来进行管制的市场体系,而是由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或者主要机制的一种经济体系,是开放化和竞争化的。在经济转轨中,中央计划的主要形式是中央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它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与竞争政策相对应,一般来说,产业政策是增长取向,非均衡的;竞争政策是讲究公平正义、讲究平等竞争。可以断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味着我国已由过去追求高速经济转向注重公平正义追求效率,发展高质量经济。针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 [作者简介]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0100220224第一个问题——对“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概念的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实际上就是三个词汇构成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它不是区域性市场;大市场,实际上就是强大的国内市场。现在问题最大的争议在“统一”这个词,很多人把“统一”理解为国家对于经济的统一管制、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但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整体概念看来,统一大市场更多接近于一体化市场的意思,比如欧盟、RCEP、东盟、WTO等等,都是在统一规则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的经济体系。因此,这里的“统一”,更多地是指在中央制定的规则和政策的主导下,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二个问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这要理解过去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加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进而取得了巨大的全球化红利。这样的全球化是客场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发生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国际代工环节,产品最终是进入西方市场。因此,我们的全球化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利用发达国家的市场,是一种客场全球化,以全球市场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那个时候的中国市场不是统一大市场,它是一个行政化的市场、分割性或者碎片化的市场。这种分割性的市场容量狭窄、信用不良、交易成本高,很难得到规模化利用。而现在,我们的双循环所要推进的全球化是利用国内市场来实现的主场全球化。利用中国的市场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要素,来发展创新经济,产品最终不仅销到国内市场亦可进入国际市场。同时,我们也可以依托国内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就是在双循环下利用中国市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来实现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客场全球化向主场全球化转换的过程中,凸显了国内统一市场的重要性。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投资,整个循环过程都需要国内统一大市场来支撑,否则在生产的循环就要中断。从这个意义上,主场全球化的核心、载体、基础、前提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如文件开篇所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尽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用新发展格局来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中国国内市场的不完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出口,因为国内市场容量、信用条件、交易成本等原因,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当中出现很多不适应,因此它们更喜欢跟国外的厂商客商打交道。由于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很多企业喜欢进口出口,而不喜欢跟国内市场打交道。所以,扭曲的国内市场在彼时的条件和体制下,反而成了鼓励出口的工具。中国从加入WTO开始,其嵌入全球化的程度是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在历史发展当中,或者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中都是罕见的现象。因此,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可以将之理解为客场全球化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伴随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反复冲击以及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社会的大事件,促使我们考虑原有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和态势是否还可持续的问题。其实,党中央早就知道这样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因此提出了要实现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这种战略,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利用国外市场为主,变成利用国内市场为主;把客场全球化变成主场全球化,就是用中国的市场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同时利用中国的市场为世界经济提供增长机会,为世界的各种要素找到新的发展机会,使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做贡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为了实现主场全球化,利用国内市场推动中国增长,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建设市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目前的市场还是分割的、体量规模小、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运行堵点多,依托这样的市场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循环,更谈不上用国内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由此,急需打通国内市场的堵点、推动创新来实现全国统一市场的运行格局。因此,在这一历史阶段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基本背景,就是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内需来引领和推动外循环,以实现五个目的:第一是集聚资源,包括向内和向外集聚。其中向内集聚资源,就要利用统一大市场所创造的市场机会,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特别是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要素等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发展中国创新经济;向外集聚资源,就是要用中国的依托,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利用本地的技术、人才和资源要素,为中国市场发展服务。第二是激励创新,因为只有内需,才真正可以成为激励本国自主创新的工具和动力。在现在的出口导向经济中,我们做的都是国外研发设计好的订单,我们只是纯粹的加工制造。因此出口需求很难培育出自主创新技术。另外,来自国内需求的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消费者的挑剔、市场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的变迁,都会不断的引导社会进行创新。第三是优化分工,因为只有大市场才更有利于实现分工,这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市场的容量决定分工的程度;没有一定的市场容量,社会分工是不可能实现的。第四是推动增长,没有足够大的市场,产能肯定就是过剩的。第五是强化竞争,由于统一市场中的规则一致,因为统一市场会促进公平正义的有效竞争。第三个问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阻力和政策重心问题。与一般印象不同,现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并非都是统一的。虽然,在19世纪末美国就通过了一系列反垄断法扫除了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障碍;同时,也通过全国性的铁路、公路实现了全国的联网,为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一直到现在,它的电力市场也不完全是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它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所分割的。目前,我国总体依旧处在转型的过程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更重。我国的市场运行当中存在很多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不在于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而更多的在于行政力量的作用,这种行政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在横向方面,主要来自在改革当中形成的准市场主体地位的地方政府。国内竞争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地方之间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中国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重要的体制优势。地方竞争常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争取优惠政策,利用各种补贴,来创造吸引要素流动的政策洼地——通过把资源吸引到本地,然后推动本地的增长。这样的手段虽然能为当地赢得增长机会,但同时也造成了包括市场分割、债务高筑、产能过剩、发展粗放等诸多副作用。在纵向方面,主要是一些部门政府实施某些有违于市场政策的条例、规定、措施等等,也会对统一大市场产生分割效应。条块分割的矛盾的存在,势必阻碍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另外,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步显示出它们也能形成巨大的、垄断性的、分割市场的市场势力,如处于双边垄断的平台企业行使垄断性行为攻击竞争对手、制定歧视性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0300420224政策、损害中小企业等,但这些力量跟政府的超经济强制的行政力量相比较,依旧处于弱势地位,它无法长期扭曲市场。所以,形成统一大市场,从纵向政策来讲,首先,就是要求大幅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各个部门及生产要素的直接控制;第二,减少以纵向权力制造横向政策特区,形成政策洼地,导致地区间竞争条件极度不平衡;第三,逐步废除以等级制和分类管理国民经济的传统做法,统一按照中国企业概念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我们的企业是有等级、有身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按地区、行业、所有制、大小,有无数的分类方法进行管理。分类方法越多,创造的等级越多,等级越多越不平等。最典型的就是把企业按所有制分类进行管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把统一的中国企业的概念给抹杀了,这是对企业分类管理的最大问题。如果按照“只要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的法律原则进行管理,同等对待,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趋于统一。从横向政策角度来讲,最重要的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对地方政府分割市场的行为制定负面清单。重点就是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外地企业竞争,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第二,要禁止利用地方通过干预司法权力为本地财政和企业谋利益,动用司法力量为本地的财政和企业谋利益,就是最大的分割市场的政府力量。第三,要严格禁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税大户,利用司法权力干预经济活动的不公正行为。可以考虑在实施国家区域战略的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成立区域性上诉巡回法院,执行国家统一的竞争法,防止本地企业利用行政权力来干预本地司法、为本地企业谋利益的行为。这是跨地区一体化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我们有四个推论。第一,地方政府以创造政策洼地参与竞争的方法,它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和限制,光是靠优惠政策来参与竞争的方法,在统一大市场下肯定是行不通的。第二,地方政府用行政垄断的方式来为本地财政谋取利益,也会受到统一市场的政策管制,尤其受到中央政府的管制。第三,地方政府挑选输家和赢家的产业政策能力降低,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和执行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业政策功能和能力会提升,即地方政府直接决定资源分配的能力会下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会呈现出“极化-扩散”效应。一开始,统一大市场建设会产生极化效应,因为资源会往营商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流动,但是这个地方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不经济情况,之后出现扩散现象。而且,随着其他地区的投资营商环境变好之后,要素流动就会加快出现扩散效应。因此,未来中国地区之间的平衡,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会呈现出跟过去不一样的先极化、后扩散的效应。营造优良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成为未来地区获取经济发展业绩的主要渠道和方法,而不是主要体现为争取优惠政策,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第四个问题——市场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识误区。首先,务必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启动新计划经济。其次,需要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再认识。过去以追求增长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地区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可能会变为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地方经济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体系。由于统一大市场下全国市场的规则是统一的,因此竞争必然是高效率的竞争,增长必然是高效率的增长。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是简单的GDP、财政收入,更多的可能是与新发展理念有直接关系的高质量参数,如生态环保、技术补短板拉长板、破除壁垒障碍对内开放等。所以说,不是地方政府之间不要竞争了,而是它的竞争内容变了,形式也变了。竞争内容转化为高质量增长的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模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适应了从高速度经济转向高质量经济的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如果对地方政府的这种增长目标当中输入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参数,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估,必然会出现高质量增长的态势,从而实现新发展格局。第三,厘清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市场的关系。在未来,我们要破除的是行政区经济,而并非不要建设区域市场。破除行政区经济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步骤。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必须分阶段、分难易程度来推进的长期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开始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逐步消除行政区经济的基本特征,然后再把其好的经验往全国推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在建设区域性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来实现。区域统一大市场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间过程。目前看来条件最适宜的就是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历史和文化的相似性,还是经济发展条件的均等性,长三角地区都应该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任。第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中小企业依旧有其发展空间。统一大市场有助于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中国未来的产业形态,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产业组织形态上必然会形成寡头垄断的基本竞争格局。但是,这一格局并不排斥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位置。未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就是要形成这样的产业组织形态。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随着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发挥,企业的收购兼并活动将会扫除大部分无效的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收购兼并运动,统一大市场的产业基础将基本形成,表现为在某些产业中,垄断竞争的寡头是产业链的链主。这是一个判断。另外,由于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管制趋严,必然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力度。此外,传统中小企业最好的策略,是不要在最终品市场上与大型特大型企业发生直面竞争,而是深耕它不能做、不愿做、做不好的领域。中小企业可以从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入手,选择做产业链链主的上游,为它做中间投入,也就是说做大型、特大型企业的上游专精特新企业,就是那些隐形冠军,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五个问题——关于外贸企业如何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很多外贸企业在双循环条件下面临着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的问题。在开拓国内市场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国内市场不够透明。一是,与欧美市场的消费环节税不同,国内采取增值税,因此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要增税,拉高了企业成本;二是,国内市场线下交易成本太高,欧美市场多采取包销制,国内不光有销售扣点还有店面租金压力,往往一个新的品牌尚未培养出自己的消费群体,就已经被商场淘汰了,这也就导致目前线下市场更多倾向于短平快,忽视品牌的长期培育。三是,国内市场商务环境的基础规则有待加强,在利益保障机制和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亟需改善。另外,国内市场中企业的回款时间长、与政府沟通条线复杂等痼疾,也影响了企业国内市场的生存环境。四是,中国外贸企业本身的能力也要加强,无论是自有品牌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0500620224构建,还是应对电商市场的冲击,都需要企业转换思维,尽快适应国内环境。通过上述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市场资源也是中国未来巨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它是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当然也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才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和载体,才能确立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主题发言】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江飞涛2李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同步推动配套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构和监管模式的调整,而以竞争政策为主导推动政策体系重构是其中关键所在。从理论上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另一方面要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效率,而以可竞争市场创造、垄断行为规制和经济政策竞争性转型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竞争政策体系则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全面的路径支撑。从实践层面来看,以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要以组织体制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另一方面要以产业政策分类改革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为关键点,推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调。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内涵和战略要点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市场的两个重要维度,我国依靠人口优势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均收入增长,培育出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市场需求分散、对产品质量要求较低。所以,从市场质量维度来看,我国市场优势并不是突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就是要推动我国市场优势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全面提升市场效能,充分激发市场机制对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从理论上来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市场机制的本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信号和供求关系等内在机理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前提是要在各领域中确立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2[作者简介]江飞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成为大多数领域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依然存在一些领域市场机制作用还没有深入。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首要战略要点就是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推动非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领域向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转型,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看,包括如下几方面路径:一是在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领域推动竞争性改革;二是在劳动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市场化改革滞后的领域,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于产品市场而言,我国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不仅存在市场机制作用缓慢的问题,还存在区域市场分割严重等问题,因此要推动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第二个战略要点是要提升市场机制的作用效率。目前,虽然市场机制已成为大部分领域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政府的不正当干预还存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较低的现象。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着力提升市场机制的作用效率,具体路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统一的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市场效率的提升要以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基础市场制度的建设为前提,基础制度越完善,市场效率越高。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角度来看,不仅需要完善基础制度,还需要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基础制度的统一和对接,构建无差异的基础制度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主体具有追求垄断利润的强烈动机,这就决定了市场主体可能通过寻求垄断、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式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降低了市场机制的效率。所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有效规范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三是约束政府行为。高效的市场机制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政府的过度参与可能又会扰乱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清晰的界定政府的角色,厘清政府作用,防止政府行为妨碍市场竞争。以上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统一”,统一的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体化市场,无空间、制度差异的市场,具体内涵有如下几点:一是物理空间上的联通,即可以使得要素、商品等可以低成本地在区域中流动;二是信息在市场之间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高效率传递,即提升市场信息的对称性和公开性;三是市场制度、规则的统一。物理空间、信息的流动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对此《意见》第三部分“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本文不再赘述;市场制度和规则的统一则暗含在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和市场机制效率提升中,所以下文重点研究竞争政策通过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效率的内在机制。二、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路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涉及配套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构、监管模式创新等内容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政策体系方面,确立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以竞争政策和竞争理念为基础重构政策体系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又在于要从理论上厘清竞争政策的内涵和体系,明确竞争政策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路径和机制。早在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确立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但至今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以及竞争政策促进统一市场建设的效能仍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就在于,尚未厘清竞争政策体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00020224系和作用路径。与发达国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竞争政策以规制企业垄断行为为主不同,我国是转型经济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妨碍市场竞争的政府行为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结合我国特色的竞争政策体系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点,本文认为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和机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参见图1)。图1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和机制(资料来源:作者绘制)第一,通过可竞争市场创造型竞争政策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可竞争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存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市场进入方面还存在差异化待遇。这些问题决定了我国竞争政策的内涵不仅在于规制企业垄断行为、防止市场垄断行为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更广泛层面上引入市场竞争,创造可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拥有同等进入和竞争权利的。本文称这类政策为可竞争市场创造型竞争政策,主要包括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结合上文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点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发现,可竞争市场创造型竞争政策主要通过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来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第二,通过垄断行为规制型竞争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效率。垄断行为规制型竞争政策是竞争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竞争政策的核心,主要是规制企业垄断行为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规制型竞争政策的对象是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这类政策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效率,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第三,通过经济政策竞争性转型的竞争政策体系规范政府行为,防止其他经济政策和政府干预妨碍市场竞争,进而促进市场效率提升。当前,我国经济政策和政府行为还存在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很多妨碍市场竞争的地方,一是我国实施的产业政策仍具有选择性、特惠性的特征,与公平竞争原则存在冲突;二是地方政府制定支持、保护本地企业或者招商引资的各类优惠政策或偏向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不利于公平竞争;三是部分严格控制产能、投资甚至控制产量的政策存在限制甚至排除竞争之嫌;四是部分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限制或者排除竞争的产业政策措施来实现的,例如对于市场准入与投资的严格管制。在此背景下,竞争政策还要担负协调产业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防止其他经济政策和政府行为损害市场竞争的作用,本文将这类政策界定为经济政策竞争转型性竞争政策,目前主要政策工具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角度来看,经济政策竞争转型性竞争政策主要通过规范与约束政府行为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竞争政策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实践建议以竞争政策为核心推动政策体系重构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实践中的关键点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确立并强化竞争政策在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推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调。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重塑有利于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实现的组织机制。确立和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根本上还是要推动竞争政策组织体制变革和治理模式重构,理顺竞争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权范围和关系,构建与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相适应的组织体制。首先,提升竞争政策制定和实施主体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加大竞争政策对其他经济政策的统领和协调作用。确立竞争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就是要用竞争政策来统领和协调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就是要实现所有的经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及其经济活动,都受到竞争政策的约束。但当前产业政策主管机构、行业监管机构的强势地位制约了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确立。建议将现有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转型为国家竞争政策委员会,通过委员会成员扩充和强化委员会职能的方式夯实竞争政策实施的顶层制度基础。在机构职责方面,竞争政策委员会要突出竞争政策的统筹制定和不同政策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竞争政策委员会下设竞争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反垄断领导小组和经济政策协调小组,分别负责可竞争市场形成、企业垄断行为规制、竞争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协调工作。其次,理顺中央与地方竞争政策主管机构的关系,打通推动竞争政策自上而下实施的堵点。目前,地方竞争政策主管机构直接受地方政府领导,国家竞争政策主管机构(市场监管局)只是业务指导单位。在此条件下,地方竞争政策的实施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竞争政策实施主体很难对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妨碍竞争的行为形成实质上的约束和限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建立区域性的竞争政策派出机构,负责统筹负责区域反垄断执法和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的推进,强化对地方政策行为的约束作用。为保证独立性和权威性,竞争政策派出机构的“人、财、物”和工作应由国家竞争政策主管部门配置和监管,也可以从各地区市场监管局抽调人手,但需要统一接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领导和调配。第二,以竞争为导向对产业政策实施分类改革,分类分步推动产业政策竞争性转型。我国产业政策的工具手段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投资审批、目录指导、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政府采购、产业投资基金、人才培养和引进、产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等。这些产业政策工具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产业政策(比如投资审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00120224批、落后产能淘汰)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而有些产业政策工具(比如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损害市场竞争,而有些产业政策(比如补贴、税收优惠)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取决于具体实施过程。面对这些复杂的产业政策,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而是应该根据这些产业政策工具对竞争的影响对其进行分类,确定产业政策的竞争性,在此基础之上分类推动产业政策竞争性改革。建议将产业政策工具分为竞争友好型产业政策、竞争不确定型产业政策和竞争损害型产业政策三类,其中竞争友好型产业政策工具指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对市场竞争产业损害,不会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比如,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竞争不确定型产业政策是指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影响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工具,但是通过实施过程的调整可以消除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比如产业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工具;竞争损害型产业政策是指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公平市场竞争,造成市场集中扭曲的产业政策,比如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行政审批政策等。对于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要大胆的予以应用,充分发挥其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潜力;对于损害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其使用;对于可能损害也可能促进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工具,要调整其实施过程,使其向着有利于市场竞争,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型。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减少一部分,转型一部分,加强一部分”,即在竞争政策思想的指导下,以“最小损害”为原则,减少损害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转变竞争中性的产业政策工具的实施方式,加强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工具使用。第三,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尤其是提升公平竞争审查的权威性与执法效率。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则是确立和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根本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存在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仍较为尖锐,并由此带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政性垄断、优胜劣汰机制受阻等问题。具体可以考虑如下措施:一是于全国人大下设具有法令起草权的公平竞争审查专门委员会。以专门的公平竞争审查委员会统揽公平竞争审查的全局工作,并指导和组织全国各省市的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审查。二是将国家反垄断局升格为国家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总局,并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脱离出来,并将公平竞争审查的职能并入到国家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总局中,并可考虑赋予国家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总局更高的级别,以此解决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不足问题。三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机构的人员配备与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公平竞争审查部门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公平竞争审查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向立力、俞四海,2017)。四是在公平竞争审查例外或豁免方面,应尽快制定出更为明确、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别标准,并严格限制例外领域(江飞涛,2021)。参考文献:[1]向立力、俞四海.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理论梳理与完善建议[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7,(3):29-33.[2]江飞涛.中国竞争政策“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兼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21,(05):30-39.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交流分享】从要素配置视角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李湛3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做出重要部署,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之后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2022年4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确定了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这些系列意见,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加快建立全国完善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要立破并举,从六个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立”的角度,要抓好“五统一”: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要求。统一市场是发达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3 [作者简介]李湛,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中心、科技金融、创业投资基金。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1101220224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要从要素配置的视角,深入开展研究。一、沿着市场、交易到要素这条主线来深入研究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抓的一个核心研究角度,或者是研究的主线应该是什么?一般来讲,研究统一大市场,比较容易从过去经常探讨也比较熟悉的竞争理论、产业政策等等这些方面着手,当然这些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是,建设统一大市场,市场是干什么的?从一般的经济活动角度来讲,市场主要是解决交易问题。而主要交易什么东西?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什么呢?就是生产和经济的要素和商品。这是一条研究的主脉络。研究怎么建设统一大市场,还是要落在经济要素的配置和开发利用上。其他的问题,包括竞争问题、产业政策问题,只是涉及要素配置问题的某个方面的因素。很多问题,不单纯是竞争问题,不单纯是产业政策问题,更基本的可能还是要素配置和开发利用问题。我们正在开展研究的几个问题,一个是农村土地的常年大量抛荒,尤其是在南方,这个问题怎么得到解决?另一个是正在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聚变理论,就是说一个地区外部资源集聚到什么程度,可以带来这个地区在一段时期里面发生一种突变性的相对高速的增长。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资源和要素的配置集聚问题,和统一大市场建设密切相关。

  二、结合中国实际,针对中国模式特点,建立中国理论方法来深入研究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问题。过去我们开展研究,总是习惯于完全运用西方的一些经典经济理论。但是,一是时代不同了,西方的经典理论,也要面临新情况考验;二是中国有中国的特点和特色,有不同的模式,含义不一样,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西方经典理论不一定解释得了。所以,既要借鉴西方的理论,但是又不能局限于西方的,我们要很好地应用一些能够解释中国的特征、中国的发展模式,而且通过有针对性、有参考意义的理论方法来进行研究。过去经常谈的自由市场理论、公平竞争理论,以及价格理论等,有些不一定适合我们的问题,也不一定解决得了我们现在的问题。三、紧密联系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来深入研究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营商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是否有关联?我的观点是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要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这与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脉相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推进全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市场统一性建设,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以更低成本、更低风险进行配置,提高商品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向“强”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如何将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用以促进创新发展?如何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创新收益,使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之间不是矛盾对立关系。我国疆域辽阔,各地有各自的禀赋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抹杀各个地区的区域优势,而是各个地区利用各自的禀赋优势和特色产业来发展经济,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互通有无,分工协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推进路径分析刘亮4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涉及市场规则的建设、市场标准和平台的建设等,同时,围绕市场规则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治法规予以保障,来寻找各地区之间利益平衡的交集,从而形成既考虑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原则,同时能够考虑到各个地方和各类型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互利共赢的统一市场规则。第二个原则是政策中性。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间和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国家在前几年已经注意到了政策中性的问题,一再强调竞争中性和市场中性,强调政策的普适性和营商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一个适合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市场环境来达到激励创新发展的目标。第三个原则是政策的普适和普惠性,即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中性和无偏的问题,因此,在政策设计中,往往更多关注于对生态环保、对技术创新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支持,让市场在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和过程完善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未来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实现过程中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考虑市场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因此,除最终目标外,要设计一些中间目标和阶段性建设目标,避免在制度4 [作者简介]刘亮,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产业链金融,金融政策。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1301420224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冒进风险和畏难情绪,要在放和管之间寻求政策的平衡,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政策实施难题。二是要把握好市场、产业和企业的边界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新产业革命发展,市场的边界在不断模糊,企业的边界也在逐渐扩大甚至消失,在这个市场主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产业政策方法和手段上的变革,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这需要政策制定部门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事实上,在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边界和内涵都可能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各地完全一模一样的市场。由此,建立在新的产业边界和市场边界基础上的政策边界和监管边界需要深入研究,这可能直接关系未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态。三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区域、部门之间的平衡问题。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地区差异,必然导致在政策制定、政策落实和监管过程中的标准不同,进而形成市场主体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监管套利。如企业会因为在不同地区进入门槛不同而选择在一个门槛比较低地区进行注册或者经营,进而进入一个门槛高的地区,这种监管套利和由此形成的监管真空如何解决,是考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问题。此外,监管过程中间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部门、各个条线的规则统一起来,涉及各个部门之间利益和监管权责的重新划分,这也需要进行对比和深入研究。推动监管数字化转型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蒋媛媛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数字化已成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先进的工具,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通过持续稳定的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保障相关的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持续迭代创新,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而言,我国监管数字化发展还存在一系列挑战:一是加强科学监管。我国对于平台经济监管过于严苛,采取高压态势。为了维护公平5 [作者简介]蒋媛媛,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家在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层面,对平台进行强力监管,对此,需尽快运用最新技术手段,运用AI赋能,实施大数据监管,以智慧监管维护良好的产业生态。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政府自身数字化能力建设也提出高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互联网+政府服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国家政务平台已上线三年。联合国在2020年出台电子政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核心指数排名跃升到全球第九位。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同时强调,要推动政府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建立健全政府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字化政务服务的效能。2022年4月,中央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推动政府的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加入政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超过半数的省份出台了数字政府建设相关的“十四五”专项规划,或者是在各地的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有所体现。在上海的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场会上,李强书记指出,“要把治理数字化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水平”。然而,道阻且长,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意见和建设标准指导我国数字化建设方向,建立统一市场,仍关系到一系列标准制定和出台,包括市场标准、规则制定和产业发展标准等。另一方面,涉及平台兼容性,包括地方政府的政务平台和国家的政务平台对接,还有省市内部各个层级平台的建设和对接、数据打通,这是一个庞大又具体的系统性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的交换,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公共大数据的交换、共享,产业数据监测以及数字化监管的实施。三是在思维转变方面,目前我们政府的数字化思维相较于产业界和企业界而言,还是偏滞后。政务数字化发展,就是要打破部门的分割,实现数据的共享,所以在思维上也需要进一步统一,打破部门的分割,形成一种包括内部业务的协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同的推进的良好局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文旅业发展思考于秋阳6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6 [作者简介]于秋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1501620224要举措,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文旅产业领衔“五大幸福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又彰显促进消费、惠民利民的综合功能。当前,我们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步入“十四五”的开局阶段,文旅业经历了艰难的大考,但同时全国文旅业市场也在持续复苏,压抑已久的出游需求亟待释放。立足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的潜力,也为文旅业开展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提供了全新机遇和重要指引。一、加大文创与科技注入,提升要素配置能力与全产业链建设水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要求企业主体通过创新驱动增强自身能力与韧性。从需求趋势来看,文旅市场体现出“物质+精神”“产品+服务”以及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转向,市场群体定制化、小众化、自助化特征明显。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数字藏品、微度假、云旅游、露营休闲等产品广受青睐,元宇宙、在线新文旅、全程无接触式旅游等新业态也已广泛布局,这就要求我国的文旅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加大创新与转型力度,凭借“文创+”“互联网+”与5G等技术手段,提升对文旅资源、技术、环境的要素吸纳、重构与再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探索新的旅游组织方式,拓展自身产业链的宽度与深度,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新业态注入与产品服务升级挖掘弹性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二、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目的地全域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系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自身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旅游市场中的客群流动态势取决于异地文化的吸引力和特色体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的地运用多维视角和多元手段加强对自身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结合“活态化”的内容与载体加以传承与转化,从而形成特色IP及其衍生体系,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在传统营销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渠道,发挥创意的力量加大目的地文化演绎和品牌形象重构,激发旅游者的情感共鸣,打造全域化的目的地营销体系,是提升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力,赢得旅游市场的必要手段。三、强化一盘棋思想,优化区域一体化机制促进市场共建共享建好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在跨区域的文旅运营与监管中,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进一步打破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同时,文件中特别指出,建设统一大市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从文旅业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要进一步构建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文旅大循环,一方面要破除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桎梏,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信息咨询、智慧服务、市场监管、疫情等危机响应机制和标准体系,促进区域内文旅公共服务的全空间贯通和全部门协同,提升要素流通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区域文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旅品牌和产品共建,加强技术和市场平台联动,推动区域特色文旅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共建共享,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并形成示范推广,引领全国统一文旅大市场建设。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规划与土地政策的破与立胡映洁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进行了重要的表述。过去我国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重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竞争”,但地方政府竞争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机制。但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口增长与传统产业发展减速,这种竞争中低效无序的部分更多地暴露出来,地方之间的竞争反而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阻力。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从根本上要求破除这种恶性竞争,并且引导地区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互动与合作。这个背景对理解规划政策与土地资源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空间规划作为调配空间资源的一种重要公共政策,在过去地方政府竞争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表现为,以低价工业用地吸引投资以促进GDP增长。而以出让居住用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土地财政”模式。该模式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有不少学者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的“底线竞争”,发现在竞争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仅仅倾向于出让更大规模更低价格的工业用地,甚至还造成土地在实际中出让给了更低质量的企业。原因可能在于只要工业区开发区开始投入建设,GDP就会增长,而后企业的真实产出反而可能不是当任官员最为关心的。而当后续需要继续增长时,地方官员又会寄希望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也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地方政府倾向于做大城市规模,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这是过去多年各地从“开发区热”到“新城新区热”的背后隐含逻辑。在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城市规划师有着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和确定城市用地规模的各种科学工具,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期和愿景,通常可以得到多个方案,但最终城市规模的确定仍是一个充满博弈的过程。但需看到,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确实带来了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涌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空间和公共服务。这个过程中,我国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各地也出现了大量重复投入和重7 [作者简介]胡映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更新与土地政策。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10120224复建设,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到低效的发展中,并未集中到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上。一些并不适宜大搞建设的地区,也在土地粗放投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耕地侵占、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从破除地方壁垒,避免恶性竞争的角度来看,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全国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建设统一的土地市场,更是借由规制上的统一,实现土地要素投入以及规划政策参与地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次转变。近年来,规划与土地领域的改革正代表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不断整合,国土空间规划整合了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用地的边界划定和规模上限有了更加统一的明确的红线,以“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来保障生态空间、基本农田等不适宜开发的空间范围。这种整合和转变,从多个方面有助于实现新的地方发展模式。一是建设用地指标更加刚性,倒逼地方政府放弃低效的建设开发和重复投入,更加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并促进低效工业用地的退出与升级,在存量用地的再开发中追求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二是促使地方政府寻求低成本用地之外的方式去吸引产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包括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改善营商环境等等,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良性的竞争。三是有助于改变过去地方政府间零和博弈的局面。在刚性保护之下,一些生态敏感、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区域,看似失去了更多土地发展权,实则促进这些地区退出不适合的竞争,转而寻求更适宜自身资源禀赋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当然,是否应该对类似的区域实施“生态补偿”,是否有可能通过土地发展权的地区间交易来有效地实现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议题。统一大市场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贾婷月8改革开放后,财政分权制度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地方竞争格局,并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区域块状分割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经济进入新发展格局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对劳动力和资本区域间流动的联动影响。中国在长期块状分割的发展模式下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地区市场完善程度、营商环境、产业规模结构、产业升级进程都存在极强的异质性,根据数据的拟合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各地区制造业相对差距的影响机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省份市场化程度完善,基8 [作者简介]贾婷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人口流动、制造业升级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吸引劳动力向东部省份净流入,同时,劳动力的流入还会进一步带来资本的增长,在基本公共服务对要素流动的吸引下,东部制造业相对其他省份的差距表现出了扩大的趋势;中部省份由于存在大量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对钢铁、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依赖较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所虹吸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提高中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该地区制造业相对其他省份的地区差距的影响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对西部省份制造业相对差距的改善不是以要素流动为主要机制,而更多地表现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改善省与省之间差距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了国家为改善西部省份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积极战略举措。因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应该首先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区域发展差距,尤其是产业升级阶段上的缩小。未来若要完善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对要素配置作用,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中西部省份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让生产要素能够真正促进中西部省份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二是要打通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壁垒,完善人才落户机制,发挥劳动力集聚的知识外溢和吸引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三是发达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而中、西部省份还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全覆盖;四是要进一步推动中部省份产能过剩产业的改革与升级,在人才吸引上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医疗体系的配套政策以扶持中部省份高端制造业发展,降低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中部制造的发展瓶颈。如何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紧迫性郭家堂9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起了学界热烈讨论。事实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国内市场非统一问题,并且做了不少研究和政策建议。这一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分布《意见》,意味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了。正如《意见》开篇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我们可以从国际政治、国内经济、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四个方面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紧迫性。第一,国际政治方面。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视中国的发展为战略竞争对手,频频发起“贸易战”和“科技战”。近期发生的俄乌冲突,也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快速演变。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提醒我们,需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和外部冲击。9 [作者简介]郭家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经济。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1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020第二,国内经济方面。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提升效率是关键。过去不少地方政府利用分割内部市场的方式激励企业出口,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表面上的地方经济收益,但是对效率的损害也是巨大的。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部市场,有助于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效率改善。第三,社会变化方面。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社会运行模式。疫情暴发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做了大量的投资工作,特别是高铁建设。但是,由于防疫需要,地方政府在行政地理边界上设卡查验,必然同时也影响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目前来看,疫情短期内难以完全褪去,因此不仅需要对地方的防疫设卡查验进行规范,避免防疫政策层层加码,更要防止地方政府借“疫情防控”之名,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因此,需要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事先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动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第四,技术发展方面。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数据成了关键生产要素。但是,对于数据要素流动还未形成统一规则,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暂居前列,可借鉴的国际经验较少。因此,需要利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会,促进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总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应对各种国内外因素挑战的必然要求。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

  

  经济努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张福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优先开展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竞争和深化分工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国内市场规模和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从而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打通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变革,涉及我国经济社会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各个部分,它们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大系统。然而,当前我国打通国民经济循环梗阻面临诸多挑战,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都存在不少“断点”“堵点”。例如,我国仍存在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分配矛盾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顺利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等问题。通过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制约市场主体壮大、市场效率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等方面的关键堵点,从而扭转供需结构错配、促进收入公平分配、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不断扩大内需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使得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构建09/202233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克服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不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然而,我国区域之间部分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对突出,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产生了严重“梗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打破区域割据,消除市场壁垒,既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也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而是形成全国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规模宏大的市场,达到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目的。通过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为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保驾护航”。推动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挖掘强大国内市场的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中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并通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可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要忽略国际市场,而是要将国内市场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基本3409/2022盘,通过内外市场规则和标准相互融通,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吸引国际中高端要素资源向我国汇聚,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从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涉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我们党对科学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进行的深刻总结,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顺应国内改革发展新变化和国际环境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营商环境的公平透明,既要在市场主体保护、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等方面出台有效的政策法规,也要在开放型经济中加强与国际通用规则标准等方面的有效对接。从国内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和提升监管治理水平等基础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各级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扎根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从国际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方面,推动相关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平等地对待国内外所有企业,从而稳定外商投资预期,不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反垄断监管。然而,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垄断、竞争失序、无序扩张等问题逐步显现,严重影响到市场公平竞争、抑制创新活力和损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有效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防止出现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平透明的竞争规则。通过制定或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对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做出全面部署,夯实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依法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查处社会反映强烈的头部平台企业垄断行为,依法严格审查平台企业并购案件,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要把“看经济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结合起来,两者既要有边界,即各有分工、侧重点不同;又要有结合,不能割裂开来,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统筹发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全国范围内要素和商品自由流通的实现,最大化地提高各经济主体的效率水平,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和不断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效率,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通过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加快建设高标准的统一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提升宏观调控效力,让“看得见的手”有为善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政府监管效能,要着力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理清责任链条,提高履责效能,严肃问责追责。”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统筹推进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金融监管,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市场由大到强加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09/202235经济通过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与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锻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韧性。锻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韧性,既要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要通过经济系统自身调整形成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经济不断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构建基础牢、韧性强、领域宽、覆盖面广的大国市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市场动能,逐步形成供求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强劲、软硬件环境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的大国市场体系,更好地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强韧的市场基础,而且还能够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锻造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以自身发展的最大确定性来抵御外部的不确定性,有效提升应对外部干扰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加快培育强大的内需市场。培育强大的内需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应对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的底气。近年来,我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明显下降,从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消费驱动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驱动力。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性所在,尤其是网络零售、在线诊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平台经济、智慧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3609/2022通过培育强大的内需市场,不仅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内需市场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且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把握和顺应新型消费创新发展的市场规律,从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到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撬动市场的强大支点,推动市场由“大”向“强”转变,科技必须要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秉承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高精尖科技中所起到的“孵化器”作用,加强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科研攻关,掌握一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杀手锏”技术,突破目前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瓶颈,并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不断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利用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为“卡脖子”技术全力攻关提供大规模应用场景与持续迭代机会,有利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责任编辑:肖景华

篇三: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我国要素禀赋条件近年来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创新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市场竞争不充分,要素资源流动不畅通、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地方保护“画地为牢”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及规模效益的发挥。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循环”,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我们以庞大的内需市场引领和推动外循环,积聚资源培育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助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促进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从利用外部的市场转变为向全球提供和开放自己的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内外平衡、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

篇四: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

  

  短板。

  三是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通市

  场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加速器”和“助推器”。长期以来,我

  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普遍存在,流通产业未能有效发挥其基

  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流通基础设施尚且不健全、流通速度慢、流通

  成本高、渠道不畅通、模式陈旧、管理监督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成

  为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梗阻。

  四是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在经济循环中,供需结

  构性失衡表现在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一

  方面是供给与需求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在供给侧表现为低端无效供给

  占比大、高端有效供给占比小;在需求侧表现为内外需求结构失衡、消费投资结构失衡以及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结构失衡。另一方面是供

  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国内生产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国内

  短板。

  三是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通市

  场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加速器”和“助推器”。长期以来,我

  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普遍存在,流通产业未能有效发挥其基

  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流通基础设施尚且不健全、流通速度慢、流通

  成本高、渠道不畅通、模式陈旧、管理监督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成

  为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梗阻。

  四是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在经济循环中,供需结

  构性失衡表现在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一

  方面是供给与需求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在供给侧表现为低端无效供给

  占比大、高端有效供给占比小;在需求侧表现为内外需求结构失衡、消费投资结构失衡以及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结构失衡。另一方面是供

  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国内生产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国内

  个环节,确保流通体系高效运转,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

  第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

  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与递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既要扭住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提高供给质量;又要注重需求侧

  管理,持续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市场

  需求能力;还要强调供给和需求的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

  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五,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要建立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相匹配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治体

  系,在立法、司法、执法中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努力营造

  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

  全相关立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强化监管执法,完善

  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市场参与主体守法意识,自觉维护公平

  竞争秩序。

推荐访问: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论文1500 大循环 一大 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