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10篇

时间:2023-07-31 13:27: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适用范围1.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管理。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1.3本制度所指重大危险源分为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建筑行业规定的重大危险源。2重大危险源的定义2.1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28001)对中危险源规定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2.3《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来之于国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2.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28001)中危险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的区别:2.4.1《安全生产法》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所指重大危险源仅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类的化学物质。它的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建筑业等,也没有涉及存在能量的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2.4.2综合以上原因,本制度所指危险源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危险源定义,按

  照建设部建质安函[2006]145号转发《南京市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存在重大施工危险的分部分项工程。2.5公司在本制度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除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以外,还包括对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危险作业等。3工作主体职责3.1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3.1.1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要求;3.1.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隐患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分公司、项目部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控制措施;3.1.3综合协调和指导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可控在控。3.2分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3.2.1组织分公司、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3.2.2督促分公司、项目部做好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预案工作,组织落实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组织整改,做到可控在控。3.3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3.3.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及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3.3.2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危险源辨识知识

  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3.3.3负责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中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监督所属项目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3.3.4协助公司、分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及项目部研究制定和执行预防事故措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并督促落实;3.3.5根据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及时掌握、分析、评估公司、分公司系统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提出强化危险源管理措施,组织安全生产检查;3.3.6参与重要安全设施和设备的验收工作。3.4公司、分公司其他部门职责: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3.5项目部职责:3.5.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3.5.2按照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测、预警、预案工作,做好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3.5.3录入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数据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遗漏;3.5.4完善项目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落实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3.5.5及时如实报告重大危险源造成的各类事故;3.5.6重大危险源管理必须责任到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对项目部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在控。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确定施工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登记重大安全风险→危险源防控。确定施工作业过程,首要是划分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一般性原则可按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活动、施工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

  险有害物资储存场所来划分识别评估单元,使识别评估单元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5危险源的分类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5.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以及自然状况。包括动力源和能量载体以及具有危害性的物质本身。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和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5.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被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5.2.1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分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不安全行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危险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5.2.2物的因素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5.2.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如影响施工作业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5.2.4管理因素管

  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技术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等活动予以控制。6建筑安装施工危险源辨识6.1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6.1.1第一类危险源从以下方面进行辨识:a)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现场配电箱、空压机等;b)

  使人体或物件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机械、提升机械、坠落高度差较大的作业场所等;c)

  能量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d)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充满爆炸性气体氧气瓶、乙炔气瓶、低温液氧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空间等;e)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f)

  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

  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g)

  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氧气、乙炔、油漆、稀料储存设施等;h)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例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尖等。6.1.2.第二类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与临建设施危险源两类,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a)

  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集中表现在“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b)

  与物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使用等危险源中。c)

  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d)

  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表现为管理缺失,如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6.2危险源辨识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6.2.1选择施工现场或部门中的作业活动;6.2.2识别施工作业活动中的危险因素;6.2.3对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6.2.4确定重大风险。6.3.选取作业活动对象:6.3.1前期施工准备;6.3.2基础施工阶段;6.3.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结构安装阶段/设备安装阶段;6.3.4设备搬运/设备安装/调试、试车、运行阶段;6.3.5其他辅助活动(包括大型起重机械和施工升降机的安装拆卸、厂内车辆运输、供电和临时用电等)。6.4危险源的识别6.4.1危险源的分类:(根据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a)

  物体打击;a)

  2.

  车辆伤害;a)

  3.机械伤害;a)

  4.起重伤害;a)

  5.触电;a)

  6.淹溺;a)

  7.灼烫;a)

  8.火灾;a)

  9.高处坠落;a)

  10.坍塌;a)

  11.锅炉爆炸;a)

  12.容器爆炸;a)

  13.其他爆炸;a)

  14.中毒和窒息;a)

  15.其他伤害。6.5.危险源和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6.5.1.施工现场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1.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类比分析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和管理经验,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辨识出危险因素。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经验分析方法来辨识。2.材料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分析法了解施工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特性等。施工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危险性质加剧。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详见本制度7.5条款)。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L×E×C,D值愈大,说明危险性愈大,当D值超过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

  时,就认定为重大危险源。6.5.2.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辨识。由于危险性有潜在的特点和性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故在未发生事故前,如何辨识出潜在的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就至关重要,为了能迅速辨识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应采取如下预先分析方法:1.调查危险源(作业危险因素)。先对施工作业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较为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分析作业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人员受伤和物质损失的危险性。2.识别危险因素。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危险性存在具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应采取系统地去辨识它,才不会造成遗漏。3.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教训,进行综合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着主要的“五大伤害”,既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这五类事故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是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存在的常见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其他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还有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等。6.5.3.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主要做法。应针对建筑安装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根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充分辨识出本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控制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列出清单,并采用适当的分析评估方法,评估已辨识的全部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影响,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

  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确定为重大危险源。6.5.4.建筑安装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1.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可作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第4.1.1条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第5.0.3条为强制性条款,规定“当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的等级为不合格时,必须限期整改达到合格”。6.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对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别、发生部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也是辨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之一。6.5.5.重大危险源的认定。6.5.5.1.施工现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1.违反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2.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的规定检查,分项检查中保证项目得分不足40分或保证项目中有一项得分为0分的。6.5.5.2.存在重大施工危险作业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包括:1.施工现场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

  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中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基坑、沟(槽)工程;2.地下暗挖工程;3.水平混凝土构件横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工程以及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4.30m及以上高处作业与悬吊作业;5.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拆卸;

篇二: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及时辨识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职工生命健康、安全。

  《XX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

  《

  生

  产

  过

  程

  危

  险

  和

  有

  害

  因

  素

  分

  类

  与

  代

  码

  》

  (GBT13861-2022)

  实事求是,全面细致。

  各部门在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时,应对人、机、物、环、管五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辨识。

  1、人的因素

  在对人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心理、生理因素

  主要辨识员工在作业负荷、健康状况、禁忌作业、心理

  状况、五官辨识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行为因素主要是辨识员工在指挥、操作、监护以及遵

  章守纪等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2、物的因素

  在对物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物理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机械设备、建造设施、工器具、附件、防护

  设施、电气设施、信号设施、标志、光照以及噪音、振动、辐射、动能、热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化学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危(wei)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

  输等存在的安全风险。

  3)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或者存在导致产生致病微

  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安全风险。

  3、环境因素

  在对环境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室内、室外和地下

  三方面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主要包括气

  温、湿度、压力、光照、气流(风速)、通风及有害物质浓

  度等作业条件指标。

  4、管理因素

  主要是辨识在组织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

  以及执行落实制度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安

  全风险。

  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各部门应严格依据下列程序开展辨

  识工作:

  1、罗列作业活动清单,编制辨识记录表格

  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列出工作清单或者生产作业活动

  清单,根据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的操作说明,结合一线作业

  人员的阐述,写明作业活动的具体内容,作业过程中涉及的原辅料和设备设施,制定辨识记录表格。

  2、安全风险辨识

  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依据辨识记录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分

  析和辨识,将生产作业活动或者区域内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

  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及管理上的缺陷等安

  全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型,详细的罗列汇总

  并记录在表格内,作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的依据。

  3、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步骤

  安全风险评价是在安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来分析评估安全生产总体状况的管理

  性的安全活动。

  1)选择风险等级评价方法

  根据我公司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考虑,各

  部门在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确认时,可依据不同的条件选

  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作业条件危(wei)险性评价法(LEC)、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安全风险现状的评价和分级。具

  体选择条件按照如下要求进行:

  (1)对某项工作或者具体某环节作业活动潜在的危(wei)险性

  进行辨识评价时,可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亦可

  选择其他两种评价方法。

  (2)对某个作业区域、岗位等的安全作业条件进行危

  险性评价时,可选择“作业条件危(wei)险性评价法(LEC)”,也

  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3)需要系统的评价作业区域或者装置、设备的运行系

  统等的安全状况时,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2)评价单元

  各部门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的特

  点和需要,将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设备设施等划分成若

  干个类型的评价单元来进行评价。

  3)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

  各部门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组织包括部门负责人、班

  组长、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工代表在内的相关人员,按照评

  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计算评估,确定评价单元的危(wei)险性等

  级,并从组织、管理、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风险源的管控

  措施。

  公司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活动应严格按照本法规定的程

  序按照下列频次组织落实:

  1、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对

  公司的双控管理制度、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措施等符合

  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完善,确保各类安全风险的管控

  措施及时有效。

  2、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任应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

  识,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及时完

  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3、班组长应每天对各岗位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及时

  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4、当公司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专项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1)发生险肇事件或者安全生产事故。

  2)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主要负责人变更、作业场所位置变更等。

  3)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

  4)进行动火、吊装、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附则

  附录:生产过程危(2022)wei)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摘自GBT13861-

  代码

  名称

  人的因素

  说明

  11心理生理性危(wei)险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

  1101110101体力负荷超限

  听力负荷超限

  指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的负荷超限

  110102110103视力负荷超限

  其他负荷超限

  110191102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11031104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

  110401110402冒险心理

  过度紧张

  11040311049其他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1105110501感知延迟

  辨识错误

  11051211059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行为性危(wei)险有害因素

  121201指挥错误

  指挥失误

  120221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的指挥

  120222违章指挥

  其他指挥错误

  120221202操作错误

  误操作

  120221120222违章操作

  其他操作错误

  120291203监护失误

  其他行为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29物的因素

  21物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210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210101强度不够

  210102刚度不够

  210103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

  包括重心过高、底

  稳定性差

  座不稳定、支承不正确等。

  指密封件、密封介质、设备附件、加工精度、210104装配工艺等缺陷以及磨损。

  变形、气蚀等造成

  密封不良

  210105的密封不良

  耐腐蚀性差

  210106应力集中

  21010指设备、设施表面的尖角利棱和不应有的凹凸

  外形缺陷

  210108部份

  指人员易触及的运动件

  外露运动件

  指结构、尺寸、形状、位置、控制力不合理及

  21010控制器缺陷

  21011控制器失灵、损坏等

  制动器缺陷

  210111控制器缺陷

  21019其他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2102防护缺陷

  210201无防护

  指防护装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可靠性差,包

  210202防护装置、设施缺陷

  括防护装置、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失效、失

  灵等

  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

  防护不当

  210203用不当。不包括防护距离不够

  210204支撑不当

  包括矿井、建造施工支护不符合要求

  指设备布置、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

  防护距离不够

  210205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

  其他防护缺陷

  210292103电伤害

  210301带电部位裸露

  漏电

  210302210303静电和杂散电流

  电火花

  21030421039其他电伤害

  噪声

  2104210401机械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210402210403流体动力性噪声

  其他噪声

  210492105振动危害

  210501机械性振动

  电磁性振动

  210502210503流体动力性振动

  其他振动

  210592106电离辐射

  包括X

  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

  210非电离辐射

  210701紫外辐射

  激光辐射

  210702210703微波辐射

  超高频辐射

  210704210705高频电磁场

  工频电场

  210706210运动物伤害

  210801抛射物

  飞溅物

  210802210803坠落物

  反弹物

  210804210805土、岩滑动

  料堆(垛)滑动

  21080621080气流卷动

  其他运动物伤害

  21089210明火

  211高温物质

  211001高温气体

  高温液体

  211002211003高温固体

  其他高温物质

  211092111低温物质

  211101低温气体

  低温液体

  211102211103低温固体

  其他低温物质

  211192112信号缺陷

  指应设信号设施处无信号,如无紧急撤离信号

  无信号设施

  211201等

  信号选用不当

  211202211203信号位置不当

  指信号量不足,如响度、亮度、对照度、信号

  信号不清

  211204维持时间不够等

  211205信号显示不许

  其他信号缺陷

  包括信号显示错误、显示滞后或者超前等

  211292113标志缺陷

  无标志

  211301211302标志不清晰

  标志不规范

  211303211304标志选用不当

  标志位置缺陷

  21130521139其他标志缺陷

  有害光照

  2114包括直射光、反射光、眩光、频闪效应等

  219其他物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22依据GB13690中的规定

  化学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2201爆炸品

  220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203易燃液体

  220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

  品

  220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2206有毒物品

  2207放射性物品

  2208腐蚀品

  2209粉尘与气溶胶

  2299其他化学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23生物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2301致病微生物

  230101细菌

  230102病毒

  230103真菌

  230199其他致病微生物

  2302传染病媒介物

  2303致害动物

  2304致害植物

  2399其他生物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包括室内、室外、地上、地下(如隧道、矿井)、3环境因素

  水上、水下等作业(施工)环境

  31室内作业环境不良

  指室内地面、通道、楼梯被任何液体、熔融物

  3101室内地面湿滑

  质润湿,结冰或者有其他易滑物

  3102室内作业场所狭窄

  3103室内作业场所杂乱

  3104室内地面不平

  包括楼梯、阶梯、电动梯和活动梯架,以及这

  3105室内楼梯缺陷

  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包括电梯井、修车坑、门窗开口、检修孔、3106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

  孔洞、排水沟等

  3107房屋基础下沉

  3108室内安全通道缺陷

  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

  3109房屋安全出口缺陷

  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

  3110采光不良

  指照度不足或者过强,烟尘弥漫影响照明等

  指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风量不足或者气流

  3111作业场所空气不良

  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3112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3113室内给、排水不良

  3114室内涌水

  3199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2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包括风、极端的温度、雷电、大雾、冰雹、暴

  3201恶劣气候与环境

  雨雪、洪水、浪涌、泥石流、地震、海啸等

  包括铺好的地面区域、阶梯、通道、道路、小

  3202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

  路等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冰雪覆盖或者

  有其他易滑物

  3203作业场地狭窄

  3204作业场地杂乱

  包括不平整的地面和路面,有铺设的、未铺设

  3205作业场地不平

  的、草地、小鹅卵石或者碎石地面和路面

  3206巷道狭窄、有暗礁或者险滩

  3207脚手架、阶梯或者活动梯架缺陷

  包括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3208地面开口缺陷

  包括升降梯井、修车坑、水沟、水渠等

  3209建造物和其他结构缺陷

  包括建造中或者拆毁中的墙壁、桥梁、建造物;

  筒仓、固定式粮仓、固定的槽罐和容器;

  屋顶、塔楼等

  3210门和围栏缺陷

  包括大门、栅栏、畜栏和铁丝网等

  3211作业场地基础下沉

  3212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

  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

  3213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

  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

  3214作业场地光照不良

  指光照不足或者过强、烟尘弥漫影响光照等

  指作业场地通风差或者气流过大、作业场地缺

  3215作业场地空气不良

  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3216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3217作业场地涌水

  3299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3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不包含以上室内、室外已列出的有害因素

  3301隧道/矿井顶面缺陷

  3302隧道/矿井正面或者侧壁缺陷

  3303隧道/矿井地面缺陷

  3304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

  包括通风差或者气流过大、缺氧。

  有害气体超限

  3305地下火

  指井巷(采场)周围的岩体(如煤体)等在外

  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能,当力学平衡状态受到

  3306冲击地压

  破坏时,瞬间释放,将岩体、气体、液体急剧、猛烈抛(喷)出造成严重破坏的井下动力现象

  3307地下水

  3308水下作业供氧不足

  3399其他地下(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39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指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或者作业位置不符合人

  3901强迫体位

  类工效学要求而易引起所业人员疲劳、劳损或者

  事故的一种作业体位

  指两种以上作业致害环境因素不能分清主次

  3902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

  的情况

  3999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

  4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4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

  43善

  4301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

  4302操作规程不规范

  4303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

  4304培训制度不完善

  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

  4399全

  4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4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49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篇三: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管理制度三篇

  篇一: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管理制度

  1.目的持续对公司范围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依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南》制定本制度。

  2.术语与定义

  2.1危险有害因数: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2.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2.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2.4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进行分析。

  2.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职责

  3.1公司主要负责人组织本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工作。

  3.2安全办是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3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和分析按评价过程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安全风险。

  4.2危险源的辨识

  4.2.1各部首先摸底排查部门的岗位和各岗位作业活动内容,工段填写《作业岗位清单》和《岗位作业内容清单》。根据清单所涉及内容

  进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辨识应考虑以下方面:

  4.2.1.1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公司管理和作业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开停车、抢修等)。

  4.2.1.2公司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公司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燃料、设备设施等。

  4.2.1.3公司所有工作场所的设备设施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4..2.1.4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低温、照明等。

  4.2.1.5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五中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四种状态

  ⑴五种典型危害

  a有毒有害化学品危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电气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和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管理不良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⑵三种时态

  a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现在: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⑶四种状态

  a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b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c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d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巡检、测温、设备检修、装卸车、包装、库房叉车运转、输送皮带检查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器仪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4.2.2识别的方法

  ⑴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河北省轻工行业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

  ⑵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⑶通过收集其他要求(如:客户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⑷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开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的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4.3风险评价方法

  4.3.1矩阵法

  作业风险分析方法—风险矩阵,就是识别出每个作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然后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

  其中:

  R---代表风险值;

  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

  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L和S取值参照《秦皇岛中轻啤酒原料有限公司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方案》确定。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4.4.1各部门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安源辨识统计表》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4.4.2各部门根据“矩阵法”,对已识别危险源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评价表》“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的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将重大安全风险汇总填写《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4.4.3各部将《风险评价信息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上交安全办。安全办对各部的《风险评价信息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进行审核和确认,汇总编制公司的《危险源辨识结果统计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以及《风险等级分布信息》。

  4.5风险控制

  4.5.1风险控制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4.5.2重大安全风险控制

  ⑴在一段时期内需要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⑵紧急情况下的重大安全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⑶建立和完善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⑷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⑸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⑹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4.5.3一般风险控制

  对一般风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车间及相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4.6危险源的更新

  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⑴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⑵在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

  ⑶开展新的活动前(如新建公司等);

  ⑷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⑸采用新的物质。

  ⑹发现新的危险源时。

  各部门根据补充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填写新增《风险评价信息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报安全办备案。

  4.7管理体系培训考核

  4.7.1安全办负责公司管控体系培训考核工作,对各部门的安全风险负责人培训,各部门负责人对其内部人员培训讲解。

  4.7.2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的奖惩按照公司《安全奖证制度》执行,安全办对各部的风险辨识工作完成及辨识管控记录进行检查考核。

  5.记录

  5.1《作业岗位清单》

  5.2《岗位作业内容清单》

  5.3《公司风险源辨识标准》

  5.4《公司危险源辨识结果统计表》

  5.5《风险评价信息表》

  5.6《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5.7《风险等级分布信息》。

  ********公司

  年月日

  篇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一、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风险的辨识范围、方法、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评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全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安全风险预控责任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

  (一)危险源辨识。

  1、年度危险源辨识

  (1)每年底由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队进行一次重点对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爆破、机电运输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辨识;

  (2)危险源辨识前由培训中心组织全体职工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3)辨识范围要覆盖全矿所有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也可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结合本年度的安全工作情况及下一年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对发生风险性质、危害、原因、易发地点、预兆、应采取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估,并形成初评报告,并于当年10月15日完成分管领导与总工初步审查,上传矿QQ工作群。

  (3)年度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所有

  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

  3、专项危险源辨识

  (1)专项危险源辨识前由专项危险源辨识组织人安排相关科室组织相关职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3)辨识范围要覆盖所有涉及到的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要与现场实际相符,具体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2)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

  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重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1次专项辨识;

  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综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

  发生死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进行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二)风险评估

  1、危险源辨识完成后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职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各相关科室对职责范围内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要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风险评估应采用依据风险矩阵表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MES)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各业务科室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评估办法建议,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风险源分以下几个等级:

  评估结果分级

  ①蓝色风险\5级风险:轻稍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岗位人员应引起注意。

  ②深蓝色风险\4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班组、队应引起关注。

  ③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业务科室、安全科)应引起关注。

  ④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煤矿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

  ⑤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2)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①新改扩项目前;

  ②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③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④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⑤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⑥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⑦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

  年度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所有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

  专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相关组织人员组织,有关有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参加及相关队职工代表参加。

  (三)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1、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②各业务科室组织对提炼出的风险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③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④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⑤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或分管领导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

  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五)公告警示

  1、由安全科负责在井口公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2、由各相关科室负责在分管范围内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区域的显著位置地点公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3、由各相关队负责在各岗位公布各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六)分级管控

  1、分级管控

  ①蓝色风险\5级风险:轻微危险由岗位人员自己注意。

  ②深蓝色风险\4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由班组、队应进行监管。

  ③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由业务科室、队进行监管,安全科登记关注。

  ④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由各分矿领导、安全科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

  ⑤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

  2、各业业务科室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

  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3、及时完善相关标准、制度

  (1)各相关业务科室要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会议形成的决定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2)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要根据年度辨识评估结果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调度中心与技术科要根据辨识评估结果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3)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专项辨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根据辨识评估结果及时完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布置生产系统、对设备设备进行选型、确定劳动组织等。

  (4)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专项辨识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根据辨识评估结果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5)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综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产前专项辨识识评估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

  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将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6)发生死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的专项辨识完成后、各相关科室要及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根据辨识结果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七)风险管控

  1、管控措施

  (1)每年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组织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实施方案,确保人员、技术、资金有保障。

  (2)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手段,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符合相关规定

  (3)对划定的重大安全风险区,由风险管控领导组根据具体情况划定作业上限人数。

  2、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

  ①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

  点,明确责任分工。

  ②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2、现场检查

  (1)所有带班矿领导要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与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填报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表。

  (2)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3)场安全员、瓦斯员要对当班所管区域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八)保障措施

  1、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1)各级要保证职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各级要保证职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班组长要明确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并确保不职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班组长必须组织当班职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及时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5)各级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教育培训

  (1)所有入井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2)培训中心每半年至少组织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1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第二次必须于10月份前完成。

  3、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1)矿长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2)财务科对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3)后勤副矿长负责对安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

  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4、安全文化保障

  (1)煤矿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

  (2)培训中心要认真组织各科队推行一岗双述安全工作法。

  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员工准入管理

  劳资科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和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2)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安全科要认真制定三违处罚管理办法,对煤矿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并严格监督实施。

  (3)员工培训教育

  培训中心要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档案,认真制定年度培训方案,并严格进行落实。

  6、制度保障

  (1)各相关科室要认真组织制定与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

  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①各相关科室负责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

  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完成后相关科室要及时与培训中心联系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

  ③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各项制度的培训监督。

  ④质量标准化办公室负对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的监督检查进行考核。

  2、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三)办公室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1)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2)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7、技术保障

  技术科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1)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2)及时根据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实际制定或安排相关科队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8、各业务科室要加强对各生产要素的管理

  篇三: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

  (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

  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5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4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3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2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1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环境污等法律、法规

  人

  级

  及其他要求

  (万元)源消耗

  财产

  停工

  染、资本公司

  形象

  部分装违反法律、5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套)或设备停工

  2套装置置(>2大规重大国模、际、国本公司内影响

  外

  行业本公司内、集内严重团本公污染

  司内

  本公司潜在违反法丧失劳动能4规和标准

  力

  >25停工、或设备停工

  不符合本公截肢、骨折、司的安全方3针、制度、慢性病

  规定等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轻微受伤、2作程序、规间歇不舒适

  定

  <10乎不停工

  没有停1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工

  受影响设备

  听力丧失、>10停工或1套装置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本公司不大,几装置范及周边围污染

  范围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20-25巨大风险

  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15-16重大风险

  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9-12中等

  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4-8可容忍

  定期检查

  轻微或可忽<4略的风险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实施期限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

  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潜在事序危害

  号

  果

  12件及后级

  设备

  风险等置、工艺、施

  求限制

  人

  部门、装改进措人力资源需负责备注

  操作、技术评估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篇四: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可编辑

  XXXXXXXXXX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一、辨识目的及时辨识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职工生命健康、安全。

  二、辨识依据

  《XX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三、辨识原则

  实事求是,全面细致。

  四、辨识内容

  各部门在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时,应对人、机、物、环、管五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辨识。

  1、人的因素

  在对人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

  心理、生理因素

  主要辨识员工在作业负荷、健康状况、禁忌作业、心理状况、五官辨识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

  行为因素主要是辨识员工在指挥、操作、监护以及遵章守纪等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2、物的因素

  在对物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

  物理性因素

  .

  可编辑

  主要是辨识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工器具、附件、防护设施、电气设施、信号设施、标志、光照以及噪音、振动、辐射、动能、热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

  化学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等存在的安全风险。

  3)

  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或存在导致产生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安全风险。

  3、环境因素

  在对环境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室内、室外和地下三方面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主要包括气温、湿度、压力、光照、气流(风速)、通风及有害物质浓度等作业条件指标。

  4、管理因素

  主要是辨识在组织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以及执行落实制度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五、辨识与评价程序

  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各部门应严格依据下列程序开展辨识工作:

  1、罗列作业活动清单,编制辨识记录表格

  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列出工作清单或生产作业活动清单,根据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的操作说明,结合一线作业人员的阐述,写明作业活动的具体内容,作业过程中涉及的.

  可编辑

  原辅料和设备设施,制定辨识记录表格。

  2、安全风险辨识

  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依据辨识记录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辨识,将生产作业活动或区域内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及管理上的缺陷等安全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型,详细的罗列汇总并记录在表格内,作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的依据。

  3、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步骤

  安全风险评价是在安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来分析评估安全生产总体状况的管理性的安全活动。

  1)

  选择风险等级评价方法

  根据我公司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考虑,各部门在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确认时,可依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安全风险现状的评价和分级。具体选择条件按照如下要求进行:

  (1)对某项工作或具体某环节作业活动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辨识评价时,可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亦可选择其他两种评价方法。

  (2)对某个作业区域、岗位等的安全作业条件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可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也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3)需要系统的评价作业区域或装置、设备的运行系统等的安全状况时,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

  可编辑

  2)

  评价单元

  各部门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的特点和需要,将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设备设施等划分成若干个类型的评价单元来进行评价。

  3)

  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

  各部门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组织包括部门负责人、班组长、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工代表在内的相关人员,按照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计算评估,确定评价单元的危险性等级,并从组织、管理、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风险源的管控措施。

  六、辨识频次

  公司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活动应严格按照本法规定的程序按照下列频次组织落实:

  1、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对公司的双控管理制度、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措施等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完善,确保各类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及时有效。

  2、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任应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及时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3、班组长应每天对各岗位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4、当公司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专项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1)

  发生险肇事件或安全生产事故。

  .

  可编辑

  2)

  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主要负责人变更、作业场所位置变更等。

  3)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

  4)

  进行动火、吊装、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

  可编辑

  七、附则

  附录: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摘自GBT13861-2009)

  代码

  11110111010111010211010311019110211031104110401110402110403110491105110501人的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

  体力负荷超限

  听力负荷超限

  视力负荷超限

  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

  冒险心理

  过度紧张

  其他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感知延迟

  .名称

  说明

  指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的负荷超限

  可编辑

  11051211059121201120101120102120191202120201120202120291203129212101210101210102210103辨识错误

  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指挥错误

  指挥失误

  违章指挥

  其他指挥错误

  操作错误

  误操作

  违章操作

  其他操作错误

  监护失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强度不够

  刚度不够

  稳定性差

  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的指挥

  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包括重心过高、底座不稳定、支承不正确等。

  指密封件、密封介质、设备附件、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缺陷以及磨损。变形、气蚀等造成的密封不良

  指设备、设施表面的尖角利棱和不应有的凹凸部分

  指人员易触及的运动件

  指结构、尺寸、形状、位置、操纵力不合理及.210104210105210106210102101021010密封不良

  耐腐蚀性差

  应力集中

  外形缺陷

  外露运动件

  操纵器缺陷

  可编辑

  操纵器失灵、损坏等

  21011210111210192102210201210202制动器缺陷

  控制器缺陷

  其他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防护缺陷

  无防护

  防护装置、设施缺陷

  指防护装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可靠性差,包括防护装置、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失效、失灵等

  210203210204210205210292103210301210302210303210304210392104210401210402210403210492105210501210502防护不当

  支撑不当

  防护距离不够

  其他防护缺陷

  电伤害

  带电部位裸露

  漏电

  静电和杂散电流

  电火花

  其他电伤害

  噪声

  机械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流体动力性噪声

  其他噪声

  振动危害

  机械性振动

  电磁性振动

  .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不包括防护距离不够

  包括矿井、建筑施工支护不符合要求

  指设备布置、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

  可编辑

  2105032105921062102107012107022107032107042107052107062102108012108022108032108042108052108062108021089210211211001211002211003211092111流体动力性振动

  其他振动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紫外辐射

  激光辐射

  微波辐射

  超高频辐射

  高频电磁场

  工频电场

  运动物伤害

  抛射物

  飞溅物

  坠落物

  反弹物

  土、岩滑动

  料堆(垛)滑动

  气流卷动

  其他运动物伤害

  明火

  高温物质

  高温气体

  高温液体

  高温固体

  其他高温物质

  低温物质

  .

  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

  可编辑

  211101211102211103211192112211201211202211203211204211205211292113211301211302211303211304211305211392114219222201220222032204品

  低温气体

  低温液体

  低温固体

  其他低温物质

  信号缺陷

  无信号设施

  信号选用不当

  信号位置不当

  信号不清

  信号显示不准

  其他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无标志

  标志不清晰

  标志不规范

  标志选用不当

  标志位置缺陷

  其他标志缺陷

  有害光照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

  等

  指应设信号设施处无信号,如无紧急撤离信号

  指信号量不足,如响度、亮度、对比度、信号维持时间不够等

  包括信号显示错误、显示滞后或超前等

  包括直射光、反射光、眩光、频闪效应等

  依据GB13690中的规定

  .

  可编辑

  220522062202202202292323012301012301022301032301923022303230423931310131023103310431053106310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物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粉尘与气溶胶

  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细菌

  病毒

  真菌

  其他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

  室内作业环境不良

  室内地面湿滑

  室内作业场所狭窄

  室内作业场所杂乱

  室内地面不平

  室内楼梯缺陷

  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

  房屋基础下沉

  .

  包括室内、室外、地上、地下(如隧道、矿井)、水上、水下等作业(施工)环境

  指室内地面、通道、楼梯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结冰或有其他易滑物

  包括楼梯、阶梯、电动梯和活动梯架,以及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包括电梯井、修车坑、门窗开口、检修孔、孔洞、排水沟等

  可编辑

  3103103113111311231133114319323201室内安全通道缺陷

  房屋安全出口缺陷

  采光不良

  作业场所空气不良

  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室内给、排水不良

  室内涌水

  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恶劣气候与环境

  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

  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

  指照度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照明等

  指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风量不足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包括风、极端的温度、雷电、大雾、冰雹、暴雨雪、洪水、浪涌、泥石流、地震、海啸等

  包括铺好的地面区域、阶梯、通道、道路、小路等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冰雪覆盖或有其他易滑物

  包括不平坦的地面和路面,有铺设的、未铺设的、草地、小鹅卵石或碎石地面和路面

  包括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包括升降梯井、修车坑、水沟、水渠等

  包括建筑中或拆毁中的墙壁、桥梁、建筑物;筒仓、固定式粮仓、固定的槽罐和容器;屋顶、塔楼等

  包括大门、栅栏、畜栏和铁丝网等

  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

  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

  指光照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光照等

  指作业场地通风差或气流过大、作业场地缺.3202320332043205320632032032032132113212321332143215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

  作业场地狭窄

  作业场地杂乱

  作业场地不平

  巷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

  脚手架、阶梯或活动梯架缺陷

  地面开口缺陷

  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

  门和围栏缺陷

  作业场地基础下沉

  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

  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

  作业场地光照不良

  作业场地空气不良

  可编辑

  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32163213293333013302330333043305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作业场地涌水

  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隧道/矿井顶面缺陷

  隧道/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

  隧道/矿井地面缺陷

  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

  地下火

  不包含以上室内、室外已列出的有害因素

  包括通风差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

  指井巷(采场)周围的岩体(如煤体)等在外3306冲击地压

  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能,当力学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瞬间释放,将岩体、气体、液体急剧、猛烈抛(喷)出造成严重破坏的井下动力现象

  33033033933901地下水

  水下作业供氧不足

  其他地下(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强迫体位

  指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或作业位置不符合人类工效学要求而易引起所业人员疲劳、劳损或事故的一种作业体位

  39023994142434301善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

  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

  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指两种以上作业致害环境因素不能分清主次的情况

  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

  可编辑

  43024303430443944454全

  操作规程不规范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

  培训制度不完善

  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

篇五: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准确地辨识出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进行科学评价分类,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组织培训考试,从源头控制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及管控。

  三、引用文件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四、职责

  4.1安全管理部门:制(修)订制度,组织危险源的辨识评价管控活动及评审,汇总、核实各部门的危险源,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工作。

  4.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识别评价管控,组织培训考试。

  五、内容

  5.1危险源辨识范围

  5.1.1涵盖全公司所有范围。

  5.1.2所有人员,包括部门员工、相关方。

  5.1.3所有活动,指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5.1.4所有设施,包括(自有的和租用的)建筑物、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等。

  5.2危险源识别条件

  5.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时的开机、停机、检修等情况;紧急态:

  指发生事故等重大突发情况。

  5.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和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和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5.2.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和生物能。

  5.2.4三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含作业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

  5.3危险源辨识步骤

  5.3.1将岗位活动划分为具体工作步骤。

  5.3.2列出具体工作步骤的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能源的输入输出。

  5.3.3分别识别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突发事件和相关方等各种类型的危险源,填入《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登记表》。

  5.4危险源的评价准则(参见本公司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5.5重大危险源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中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有重大危险源,应向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5.6危险源的整理、评价

  5.6.1各部门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对本部门存在危险源辨识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录入《危险源辨识评价管控登记表》中,提交安全管理部。

  5.6.2安全管理部对各部门上报的危险源及评价结果进行整理、汇总、核实,形成公司的《重要危险源清单》,并送总经理批准;有重要危险源的单位,实行三级安全管理控制,即:班组检查1次/天,车间(部门)安全检查1次/周,安全管理部检查1次/月。

  5.6.3安全管理部组织重要危险源评审1次/年,对去年的重要危险源回顾讨论,并依据评审讨论决议修订重要危险源及管控措施。

  5.6.4各部门将部门内存在的危险源组织各岗位人员学习并考试。

  5.7危险源的管控

  5.7.1对于识别出的所有危险源,按照安全技术及科学管理的原则,应从技术措施上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标志和提示等进行危险源的管控,及通过管理上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等系统地控制人、物和环境因素,有效地控制危险源。

  5.7.2重要危险源从人方面、物方面和管理方面建立控制措施,确定管控责任人。

  5.7.3一般危险源控制措施须写入安全操作规程固化。

篇六: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风险管控,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总体目标要求、职责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公司着手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1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建设。各部门在安环部的组织下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编制大纲要求,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

  2.2工作目标: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按要求实施开展,同时,每三年开展一次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页

  第

  14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篇七: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xxxx有限公司

  制度页数

  编制人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制度

  核人批准人

  发布日期

  2017年7月25日

  生效日期

  2017年8月1日

  主办单位:安全管理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有效控制作业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物和环境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评价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与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活动中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活动。

  第三条术语

  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组合。

  3.4风险评价:对危险源所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第四条职责

  4.1公司安委会是安全风险辨识及分级管控的最高机构,其职责为:

  4.1.1组织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4.1.2组织制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标准;

  4.1.3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4.1.4通过分类、梳理、评估,确定各岗位的安全风险等级;

  4.1.5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

  4.1.6绘制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4.1.7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

  4.1.8实施安全风险公告、公示、警示;

  4.1.9组织员工培训,使全体员工熟悉掌握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内容;4.1.10对安全风险管控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1.11负责重大风险的信息上报。

  4.2公司主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组织公司安全风险的辨识、分级与管控工作。

  4.3公司安全管理处负责A级安全风险的辨识、分级与控制管理。

  4.4公司各单位正职负责组织本单位安全风险的辨识与控制管理。

  4.5各作业区作业长负责本作业区安全风险的辨识与控制管理。

  4.6各单位班组长负责组织本班组安全风险的辨识与控制管理。

  第五条管理内容与要求

  5.1风险辨识的方法

  5.1.1风险辨识按作业场所、设备、岗位进行辨识,并结合现场观

  察、查阅有关记录和资料、询问和访谈等识别出有关的风险。

  5.1.2风险辨识条件

  5.1.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

  5.1.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5.2安全风险评价的步骤:

  5.2.1确定各作业活动及场所的风险;

  5.2.2对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5.2.3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级别;

  5.3风险评价方法

  5.3.1依据河北省冶金行业安全风险分级与管控指南进行定性分级。

  5.3.2采用作业条件危害性评价法(LEC法)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公式:D=LXEXC

  公式中:D——危险等级评价标准分值,取值见表四;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取值见表1;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见表2;

  C旦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值见表3。

  表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

  分值数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0.50.20.1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是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表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值数

  1063210.5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仅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CC)

  分数值

  140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15731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表4风险等级评价标准(D-LXCXE)D值

  >320风险等级

  危险危害程度

  A级

  极其危害,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害,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害,重要控制

  措施要求

  停止作业整改

  立即整改

  重要加强控制

  保持控制措

  0?70D级

  一般危害,需要控制

  施,加以关注

  160?320B级

  70?160C级

  5.4.2分厂组织经验丰富、懂安全生产技术的人员组成分厂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小组,负责对班组、作业区上报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情况进行审查,并进行补充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分厂安全风险管控重点。然后将各班组风险登记表、车间风险登记表一并上报公司安全管理处审定。5.4.3公司安全管理处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风险辨识、评价表进行审查、确认、汇总,对其重新进行辨识、评价,形成公司风险辨识评价汇总表及公司重要风险清单。

  5.5风险控制及标识

  5.5.1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再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

  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作为最后的手段。

  5.5.2安全风险分级颜色标识:A级用红色标识,B级用橙色标识,C级用黄色标识,D级用蓝色标识。具体图样如下:安全风险分级标识卡

  源危险名称

  梯造分厂L5吨电弧炉

  出制〔除渣)坑

  风险辨识

  坑内潮湿.积水,导致溶液(爆渣)遇水爆炸

  风险级别

  (1)

  主要防范措施

  在出钢和陈渣区域应避免有积水r万一发生水雅混.应采取各种播施清除出钢和除渔区域的所有积水.并果

  取措施烘干炉坑“(2)

  坑周边应设置橱栏或加盖保护,城内无积水、积袖r

  责任部门

  其他爆炸

  铸造分厂

  贵任人

  厂长

  5.6公司级风险点(A级)的管理:5.6.1安全管理处建立公司安全风险分级与管控台账,并下发各单位认

  真落实。

  5.6.2公司A级风险点由安全管理处每月组织检查一次。发现事故隐患,立即下达事故隐患通知单,通知责任单位整改。

  5.6.3分厂对A级危险点每半月组织检查一次,分厂对B级危险源每月

  组织一次全面检查,作业区每周对A级、B级、C级危险组织一次全面

  检查,班组每天对A级、B级、C级、D级危险源检查一次,做好检查

  记录,并对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组织整改。

  5.6.4第十五条

  当危险源(点)潜在危险度增加或减少,应按照危险源(点)等级划分和确认程序,组织鉴定评价,经批准办理升降手续,并同时更换标志牌。

  第十六条

  当危险源(点)通过技术改造,工艺的改善,消除了危险度,应及时按照“危险源(点)等级划分和确认”程序,组织鉴定评价,经批准办理撤销手续和更换标志牌。

  第十七条

  新建、改造项目符合A、B级危险源(点)的要立即纳入管理范围,并上报公司安全管理处备案。

  第十八条危险源(点)的升降级或增减,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原则,报上一级安全部门备案。

  第八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制度的附件有:

篇八: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明确安全风险辨识职责、方法、范围和内容等,更好的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不遗漏任何风险,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工作。

  3职责

  (1)总经理负责风险辨识领导、组织、协调、分工等职责,由总经理批准发布《重大风险清单》。

  (2)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负责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与监测工作;审查风险评价,制定《重大风险清单》,必要时及时更新清单。

  (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

  4工作程序

  4.1风险辨识的范围

  (1)公司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生产、起重、运输、登高、高温、维修作业、办公活动等)。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外来人员)。

  (3)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包括租赁设备或设施)。

  (4)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5)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6)危险因素分类

  ①按能量分七种: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心理、生理)。

  ②可参考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代码》六种类型分类。

  ③可参照GB/T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二十种类别分类。

  (7)按层次辨识:厂址、厂区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等。

  4.2风险点确定

  4.2.1风险点划分原则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

  晰的原则。如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操作及作业活动: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4.2.2风险点排查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

  4.3危险源辨识

  4.3.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4.3.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1)首先正确区分第一类危险源或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指活动中可能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工作环境因素,前者是伤亡事故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后者是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因此,风险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危险源,然后再辨识第二危险源。

  (2)公司采用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对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等方法较直观地辨识风险。

  5附则

  (1)风险定义: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危险源定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风险点定义: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凡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公司安全考核制度给予处罚

  (5)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九: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风险管控,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总体目标要求、职责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公司着手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建设。各部门在安环部的组织下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编制大纲要求,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

  工作目标: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按要求实施开展,同时,每三年开展一次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指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职责

  1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负责组织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2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收集汇总分析识别风险点,组织实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确定重大危险源清单;

  3其他职能部门及车间负责本单位工作、作业活动的危害识别、评价与更新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安全环保部;

  4承包商应对承包公司项目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安全环保部。

  四、术语及管理要求

  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引自年《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风险点

  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蒸馏设备、装卸车作业、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危化品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风险评估/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我省风险定为“红、橙、黄、蓝(深蓝、浅蓝)”四级。

  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可包括5级风险和4级风险。5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4级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该级别及以上的风险,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对于该级别风险,只有当风险已降低

  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重大风险

  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五风险点辨识范围

  风险点识别范围

  辨识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风险点识别内容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六.风险评价方法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作业活动的划分

  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

  (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

  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成型包装、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铁路槽车洗车、输煤机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安全检查表编制分析要求

  (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按照风险矩阵法(作业风险分析法)进行风险等级判定。

  各部门在完成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负责对本部门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报公司安环科,安全科组织风险分级小组共同审核和逐项评定,最终完成风险分级。

  七.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不仅要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八.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为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及事故纵深预防效果,公司对风险分级管控制定实施内部激励考核方法。激励考核办法另行公布。

  九.危害因素、风险信息的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为三年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安全环保部应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对危害、风险信息进行更新,并更新相应的记录。

  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发生变化;

  b)公司产品、活动、服务发生了较大变化;

  c)组织机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e)有新、改、扩建项目。

篇十: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风险管控,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总体目标要求、职责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公司着手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1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建设。各部门在安环部的组织下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编制大纲要求,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

  2.2工作目标: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按要求实施开展,同时,每三年开展一次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2.3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指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职责

  1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负责组织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2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收集汇总分析识别风险点,组织实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确定重大危险源清单;

  3其他职能部门及车间负责本单位工作、作业活动的危害识别、评价与更新

  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安全环保部;

  4承包商应对承包公司项目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安全环保部。

  四、术语及管理要求

  4.1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2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引自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4.3风险点

  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蒸馏设备、装卸车作业、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危化品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4.4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4.5风险评估/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4.6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我省风险定为“红、橙、黄、蓝(深蓝、浅蓝)”四级。

  4.7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可包括5级风险和4级风险。5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4级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该级别及以上的风险,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对于该级别风险,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4.8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4.9重大风险

  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4.10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五风险点辨识范围

  5.1风险点识别范围

  辨识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5.2风险点识别内容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六.风险评价方法

  6.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作业活动的划分

  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

  (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成型包装、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铁路槽车洗车、输煤机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6.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安全检查表编制分析要求

  (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按照风险矩阵法(作业风险分析法)进行风险等级判定。

  各部门在完成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负责对本部门风险等级进行评定,报公司安环科,安全科组织风险分级小组共同审核和逐项评定,最终完成风险分级。

  七.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不仅要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

  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八.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为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及事故纵深预防效果,公司对风险分级管控制定实施内部激励考核方法。激励考核办法另行公布。

  九.危害因素、风险信息的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为三年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安全环保部应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对危害、风险信息进行更新,并更新相应的记录。

  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标准规范发生变化;

  b)公司产品、活动、服务发生了较大变化;

  c)组织机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d)发生的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

  e)有新、改、扩建项目。

  十、附录

  1附录一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2附录二

  危害识别与风险度评价准则

  附录一:

  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成立安全风险分析

  确定评价范围、对象

  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选择

  更新

  危害因素确定

  风险矩阵法

  形成风险点一企一策

  附录二

  风险矩阵法(LS)判断准则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5标

  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4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3格按操作程序

  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2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财产人

  损

  失/万停工

  员

  元

  部分装置死>50(>2套)或设亡

  备

  丧2套装置失劳动>25停工、或设备能力

  停工

  截肢、骨1套装置折、听力>10停工或设备

  丧失、慢性病

  轻受影响不微受伤、<10大,几乎不停间歇不工

  舒服

  无无损没有停工

  伤亡

  失

  等级

  5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企业形象

  重大国际影响

  行业内、省内影响

  地区影响

  潜在违反法4规和标准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3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不符合企业2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公司及周边范围

  形象没有受损

  完全符合

  表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风险度

  20-2515-169-124-8<4等级

  1级

  2级

  巨大风险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实施期限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需保存记录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重大风险

  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中等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表4风险矩阵表

  3级

  4级

  5级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严

  重

  性

  可

  能

  性

  112345123452246810336912154481216205510152025

推荐访问: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 辨识 管理制度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