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翻译现状7篇

时间:2023-08-01 14:1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浅谈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中国不但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而且引进和出口了许多诗歌作品。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这段历史,人们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各方面作了全面而系统地创新研究。本文陈述了中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特点、研究主题,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翻译

  诗歌

  功能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如何把中国古诗介绍到国外去,关系中国诗歌乃至中国的形象;学习英语的人熟悉、阅读英语诗歌,可以开阔文学视野,增长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增进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素养。因此,诗歌翻译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现状

  现存的中国古诗英译本,有外国译者译的,也有国内译者译的。外国译者的译本大多数在1889-1946年间问世,watson的译本可谓当代英译本的代表。国内译者的译本,大多是在近二十年间出版的。如今,国内外的译本,加在一起也不在少数,但真正好的译作仍然罕见,不少还是成仿吾在数十年前曾经指出的那样:“这样的译诗,除酿成一般人对于诗的误解与表示译者的肤浅之外,是丝毫没有益处的。”(罗新璋,384)。而粗劣的译品越多、越泛滥,则越有损于中国诗歌的灿烂形象。英译中国古诗本应是由英美翻译家来做的事

  情。国内翻译家之所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主要原因是英译中国诗极难。后来者有借鉴先行者的方便,watson的译作的确改正了不少过去译本中的“误译”。然而,至少从现存译本来看,即使是出之国内译者之手,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英语表达,也很难说一定超过外国译者,尤其是像herberth.giles那样的早期译家。换言之,尽管身为中国人,又可以借鉴外国人的译作,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甚至还存在不少出于缺乏中国诗歌基本知识的误译。

  中国翻译文学最早面世的是诗歌,在我国数千年的译介长河中,这个历史并不算太长,但诗歌翻译及其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晚清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年期”到80年代的“成年期”后,发展至今,无论是在翻译诗歌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可谓百花竞放,成果颇丰。

  从目前的状况看,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都在寻找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在形式理论与功能理论的选择上,功能理论更加受欢迎,原因主要是它与翻译的目的相吻合,都是从交际的角度出发。据我们的观察,很多翻译研究者对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情有独钟,他们都试图用这个理论阐释翻译中的问题。

  二

  诗歌翻译研究的特点

  1古诗翻译研究为主

  诗歌翻译研究素材广泛,从古至今、由国外到国内,数以亿计,但通过阅读名家、学者的译著以及翻译批评,可以发现所用之例大

  部分选自古代诗人写的古诗,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黄水仙》(thedaffodils),克莱尔的《夜莺之巢》(thenightingale’snest),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围成一圈玫瑰花,来跳舞吧》(ringaringofroses),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的代表作《天真之歌》(songsofinnocence)与《经验之歌》(songsofexperience)等;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有人译为drinkingwine),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2研究视角多样化

  在翻译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最有影响的研究视角有:

  (1)“译格律”研究

  诗歌翻译中的多元化格律观广义上讲,诗的格律包括节奏、音韵及其他乐感手段三大部分。它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诗区别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之一。译诗虽非译格律如此简单,但“诗有别裁”,格律问题始终都是诗歌翻译中的一道难题。在格律问题上,译诗者及其研究者彼此间有共识之处,也不乏歧见。共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还不曾有人成功且全面地否定过诗歌翻译中格律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二是译诗应追求节奏效果,这似乎不独为“格律派”所遵循,而是大家所普遍认可的。中国科研网上有关诗歌翻译的论文中,80%是有关诗歌格律翻译与欣赏方面的。

  (2)功能理论研究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这三种功能分别属于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halliday,1985)。

  halliday在“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1985)一书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黄国文,2001)。

  目前,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展了用功能语法指导诗歌翻译的研究,如黄国文曾经对杜甫的诗歌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评论;曾博曾经写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热恋的牧羊人〉及其和诗》。此外,还有刘美莲的《试评王维〈送别〉英译文的人际功能》、姚勇芳的《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等论文。

  (3)诗歌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所谓诗歌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是指不遵循单一的某种模式,而是结合其它学科,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交际学等。

  如在诗歌研究中将翻译同信息传播科学结合,运用信息科学研究

  的最新成果诠释翻译的过程,注重研究源语与译语间的信息传递,整个翻译过程包括阅读(解码)、分析、转换和译文输出等不同阶段的过程。

  再如,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诗歌翻译,克罗奇在1936年出版的《诗论》中,明确地阐述了三种诗的区别:一为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为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是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三种诗中,他认为第一种才是真正的诗歌。我国著名典籍翻译学者张保红在其《文学翻译的多角度及其美学效果》一文中,就曾提出将美学概念运用到诗歌翻译评论中来。诗歌翻译离不开“求美”,要再现美,就必须弄清什么是诗之美?在这一点上,人们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定势,常借助于一些审美概念来说明问题,如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入神之美、和谐之美等,其结果都是字眼的“空转”。如果我们用一个命题来表述,就是诗之美乃x之美。这里的x不仅包括审美客观层概念,如诗之结构、韵律等,而且还包括主观层和审美评价层概念,由此可见,诗美内涵的开放性、模糊牲和非理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笔者认为,诗歌翻译中的“求美”问题恰如曾虚白所言:“因为我们不应该相信原文在我们内心的弦线上所拨出来的声音会同别人一样的……他(译者)的笔若能把他所认识的‘神韵’巧妙地表现出来,他就尽了翻译的能事”(1984:153)。

  3研究的主题

  (1)诗歌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问题一向是翻译界研究的中心问题,并通过研究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功能对等”等等。目前对诗歌翻译标准出现了以下两种新的观点:①诗歌翻译标准是由诗的意象结构中的意蕴与审美价值所决定的,至近而意远,意境成了诗歌翻译的灵魂。境生于象外,使象与象之间互相规范涵盖,互相融通生发并超越自身的限定性而获本真的生命。这一本真生命之象,流光溢彩,”意味生”而“神境出”,无画处皆成妙境;②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2)诗歌翻译的方法

  译诗应当也是诗,译诗应当忠于原诗。首先,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诗的形式和韵律、节奏。要根据我们的入诗原则,入于诗,出于诗,真正再现出原诗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3)诗歌翻译的欣赏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没有想象,是没有这种再创造的。诗歌欣赏的方法很多,如:对比欣赏法、背景分析法、语言学习分析法、艺术分析法、“翻译欣赏法”,每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修养不同,其欣赏的角度则各有侧重。

  4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中国有几个机构在出版的文献的数量和对诗歌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方面成绩显著,堪称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如:南开大学翻译中心,刘士聪教授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崔永禄和王宏印教授任副主任,成员包括翻译专业教学人员和在读博士生近40人;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该中心是集学术研究和翻译教学于一身的科研教学型单位。翻译理论研究是该中心的研究重点与特色。该中心有提出“翻译研究与文化对比研究、符号学研究相结合”的陈宏薇教授,有研究变译理论的黄忠廉教授。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翻译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等。

  三

  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展望

  诗歌翻译研究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有:

  1研究对象太狭隘

  诗歌翻译研究要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严密,必须扩大它的研究范围,不能局限于研究有限的古典诗歌,而要扩大到所有诗歌类型;不能局限本国,或两国诗歌的研究,而要扩充到世界各国诗歌的对比研究。这样才能成为“放之皆准”的研究成果。

  2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解与支持

  诗歌翻译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单一的翻译学分支研究进入了系列跨学科研究,但同其他发展更为成熟、学术地位较高的学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研究人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并应用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本领域的研究发展。

  3缺乏研究的动力

  翻译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有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研究,而诗歌翻译属于后者。此外,由于诗歌翻译研究所得的经济回报远远低于其他类的翻译研究,因此,很少有人敢于或者愿意问津该项研究。然而,正如上所述,翻译研究正朝着更具科学性和跨学科性发展。要使跨学科研究不至于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做到学科交融,诗歌翻译界不但要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要竭尽全力帮助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加入到自己的研究行列中来。

  “我们正处在译学研究的分水岭,各种思想得以不断重估和修订”。在研究中,笔者始终感觉到,面临着译论流派异彩纷呈、此消彼长的局面,诗歌翻译迫切需要一个方向。这不仅是诗歌翻译研究与时俱进的前提,也是综合创造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对传统诗歌翻译理的总结和深刻反思,对当代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运用对译诗理论的多元化探讨和体系构建,是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每个诗歌翻译研究者的使命。本文对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只不过是浅尝辄止,稍作涉猎,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应用研究》(09xsk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余富斌、卢艳丽:《诗歌翻译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中

  国翻译》,2005年第5期。

  [2]张保红:《谈诗歌翻译批评的再批评》,《外语与翻译》,2002年第1期。

  [3]刘世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张保红:《外语语言与教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韩礼德,彭宣维等译:《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年版。

  [6]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作者简介:沈国荣,男,1977—,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及教学,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篇二: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我国史学与文学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

  中国史学及文学在文化史、政治史以及社会史等各领域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典籍三代至今有众多著述者,文化知识也富厚而丰富。

  自清末开始,以外国语言译写中国史学及文学典籍的工作便不断进行,在20世纪西方文学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这一运动得到了大量的关注,相关著作数量也不断膨胀。如,张金英《满洲史记》是由外国语言译写的第一部中国历史著作,整部史记根据历史典籍编纂而成;此外,由卢维基编写的《中国历史》是第一部书面叙述中国历史的西方语言文献,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比如马塞尔?勒莱莎的《中国史》,以及一部又一部的译著,都受到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20世纪以来,除了文学启蒙运动激励下的完整历史纪迹,还有越来越多的对中国文学巨著的翻译。如,秦芾《诗经》、汪曾祺

  《围城》、郑立英《梦溪笔谈》等代表性文本,在汉语学研究者新型历史学视角下系统性翻译,不仅丰富了世界语言中的中国文学文献库,也拓展了跨文化交流与研究的领域。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我国史学及文学典籍的外译历史与当前发展情况,都受到了欧美学者的热心关注,并且译著籍籍无穷,中外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际史学文学研究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所以,借助西方技术发展、研究资源共享等技术优势,我国史学文学的研究水平可期待大幅提高,对跨文化学习及讨论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篇三: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2017年第4期 双月刊(总第167期)

  中国古代四大 名著的维文翻译及研究现状 秦瑞英 (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6)

  【摘要】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这四部脍炙 人口的小说不但深受广大汉文读者的喜爱,而且也备受国外读者以及我国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的少 数民族读者的青睐。自问世至今,业已被译成多种民族文字,据考,清代已有《三国演义》的满文版和蒙文版。

  维文译本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进行广泛的翻译和研究工作,特别是2010年之后更是小有成就。综 述我国四大名著维文译版的发展以及学界研究现状,不仅能为我国维汉问的文学互译和研究工作提供一些 资料上的参考,而且也更有利于增加民族认同和促进文学翻译工程的更快更好发展,从而使更多的维吾尔族 同胞能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四大名著;维文翻译;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7)04-—0O68—04 【作者简介】秦瑞英,喀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我圜公认的古代四大名著为《三国演义》《水浒 持和人民文化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民族出版社“于 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长篇 1958年6月出版了维吾尔文版的小册子《j顾茅 小说的高峰,凝结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胸怀。,庐》,该书选自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据人民出版 研读四大名著,是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也是 社1955年3月版翻译,36开本,8000字,l8页。”

  阅历中圜古代之社会历史、人文风俗、政治地理以 是四大名著维文版最早的节译本。1974年6月新疆 及立身处事的知识宝库。因社会历史原因,四大名 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文学翻译和语言问题座谈会,成 著自问世以来,最先译作的是满文和蒙文,“据史料 立翻译组翻译四大名著:维文版《红楼梦》由新疆人 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曾令达海等人用老满文将 民出版社自1975年7月开始陆续出版,截至1979 《孙子兵法》《一目演义》等翻译成满文”『1l。蒙古族 年3月全部出齐,共计8卷。维文版《水浒全传》也由 大作家尹湛纳希摘译过《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新疆人民出版社自1976年至1978年3年问全部出 清末,四大名著的不同汉文版本曾在西藏、新疆、青 齐,共计8卷。进入新时期以来,四大名著的维文译 海、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集聚区流传,部分懂得汉 本更是层出不穷,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维 文的少数民族读者也有幸能一睹为快,(云南在刀国 吾尔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全译本,该社还将新 仁主持下用德宏傣文翻译过《西游记》《水浒传》《三 维文版《水浒全传》转写为老维文出版,并于1999年 国演义》的著名片断。)f3怛惜未能有维文的译作出 再版。1998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维吾 现。四大名著维文译版的规模出现始于新中国成立 尔文全套四大名著连环画册。2000年新疆人民出版 后,并随圜家政策支持和人民文化需求的增长呈递 社再版了维吾尔文《三国演义》。2005年7月,民族 增趋势。而相关的研究论文除《红楼梦》起步较早之 出版社出版了维吾尔文缩写本四大名著。[5]2006年 外,其他三部著作的研究均大致出现并集中于2015 新疆人民出版社再版《三国演义》,2011年新疆科技 和2016这两年。

  出版社再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翻译出版的 一、四大名著维文译著的概述 四大名著连环画册,201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插图版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翻译及语言政策的支 四大名著等等。

  一68一 

  二、维文版四大名著的学术研究综述 相比较译本的出现时间,对译本的学术研究起 步更晚,据检索,最早的一篇涉及《红楼梦》研究的学 术论文是廖泽余1994年刊发在《语言与翻译》的 《(红楼梦)维译本熟语翻译抉微》,探讨了熟语翻译 的借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以及视情况灵活多变、相 机翻译的原则,并以例为证,从小处对维译本的熟语 翻译作了一番探幽抉微的工作,并权衡熟语翻译中 的利弊得失,探索熟语翻译的特殊规律。2008年伊 明?阿布拉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民族语文翻译 概述》,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自清初至新时期各少 数民族(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傣族、锡 伯族等)对四大名著纸质书籍以及影视作品的翻译,并对翻译概况作了简要评述。虽涉猎较宽,不是维吾 尔译著的专门论述,但其对版本研究的开拓功不可 没。此后对四大名著的学术研究零星散见,.EL多集中 于对《红楼梦》的研究。四大名著的学术研究集中出 现在2015、2016两年,研究主体主要是新疆区内大 学的高校老师和硕士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7年6月,知网专门涉及《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的论文分别有4篇、6篇、6篇、42 篇。此外还有4篇涉及四大名著中多部作品或其他 文学名著的学术论文。

  (一)《红楼梦》的研究状况综述 在维译版四大名著的学术研究中,对《红楼梦》

  的研究论文起步早、数量多、涉猎广。主要有熟语(成 语、歇后语等)、双关语和称谓语等维译方法研究,服 饰词、仿词、饮食词以及民俗词的维译方法研究,文 化图示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比喻修辞等方法关照下 的维译方法研究等。

  1.熟语、双关语和称谓语等维译方法研究。巩晓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其维译方法研究》《(红楼梦)

  中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和《汉维文化差异 对成语翻译的影响》这三篇论文,分别对《红楼梦》的 维译成语实例作了借用、直译、意译、仿译等方法下 的具体分析;通过考察同一成语在维译本中不同语 境下的翻译方法,探究同一成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 变通翻译;立足文化视点,从历史、宗教、饮食文化等 方面探讨维译汉中的深层文化心理机制。相关的还 有狮艾力《维译本(红楼梦>歇后语翻译初探》,认为 翻译要变通地解决语言和文化双重障碍。李媛媛《浅 析(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技巧》对喻义类和谐音 文化 类歇后语的维译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总结。

  赛文娟《(红楼梦)中的地名、人名双关语及其维 吾尔语翻译》和《(红楼梦)中的双关语及其维译研 究》,分别分析了《红楼梦》有代表性的地名、人名双 关语的具体译文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因“弦外之音”难 以表达而造成的信息丢失;针对双关语蕴含丰富,译 介困难的问题,在分析维汉双关语传统和作用基础 上,对《红楼梦》双关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描述。

  张研哲《委婉语及其维译研究》通过对委婉语的 功能和分类进行辨析,在其基础上归纳维译过程的 归化、异化、引申法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达到在翻 译过程中用具体适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展现源语中 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赛文娟《<红楼梦)中有关死亡的 委婉语及其维吾尔语翻译》从汉维对死亡的不同的 委婉语表示,探求翻译过程中的,在具体语境下合适 的词语对应关系。

  李少平《<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的语用学分析》 从语用学视角分析《红楼梦》维译本中的称谓语、委 婉语和熟语的翻译,认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填补语言间囚文化差异而 产生的语言空缺,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凑者能够获 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等值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实现语 用等值。

  徐江《(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维译》探讨翻译 中语境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阿孜古丽?卡哈 尔《(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讨 论了汉维称谓语各自的系统、据情况采取的不同翻 译方法以及汉维称谓语差异产生的原因。阿依努尔?

  乃比江《(红楼梦)中称谓语及其维译研究》对汉维各 自称谓系统、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中的制约因素进行 了研究。

  2.服饰词、仿词、饮食词以及民俗词的维译方法 研究。李雅雯《(红楼梦)中服饰词维译研究》以金陵 十二钗的汉维服饰词为研究基础,探讨现今服饰词 语翻译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热依拉?艾比不拉《汉 语~维吾尔语颜色词翻译对比研究——以小说 (红楼梦)汉维文本对比为例》从颜色词的基本义和 引申义出发,根据不同颜色词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 的异同,总结出维吾尔语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丰富了维吾尔语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赵曼《(红楼梦)

  中汉语仿词的维译研究》对《红楼梦》中汉语仿词和 相应的维语翻译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译者翻译时的 一69— 

  2017年第4期 双月刊(总第167期)

  动态标准和手段,总结仿词翻译经验。苏梦洁《(红楼 梦)维译本中的饮食词汇研究》从饮食文化差异性出 发,对总称类饮食词汇和非总称类饮食词汇进行了 汇总分析,总结出《红楼梦》维译本饮食词汇以归化 翻译为主的翻译特点。张娜《<红楼梦)中物质生活民 俗词汇及其维译研究》对《红楼梦》前六十回的民俗 词汇归类并与相应的维译民俗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汉维词汇中存在对等的民俗词汇和无对等词 汇时应分别采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3.文化图示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比喻修辞等方 法关照下的维译方法研究。王文敏《文化图式理论与 (红楼梦)典故维译》和《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 梦)典故维译》,结合文化图式理论和统计方法,认为 文化图示与典故翻译的传神性息息相关,并考察了 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情况时的翻译策略和经验。

  热依汉古丽?图尔迪《多元系统理论在汉维翻译 中的启用——以小说(红楼梦)的汉维文本为例》从 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对《红楼梦》的维汉文本进行 比较分析,通过实例找出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方 法的异同,并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考察了五类文 化因素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和翻译过程中对六 类翻译方法的运用等。

  马晓红《汉语与维吾尔语比喻辞格差异原因探 析——以(红楼梦)维译本为例》归纳汉语、维吾尔语 比喻辞格的分类及结构形式差异,进而分析得出比 喻辞格差异原因。《汉维比喻修辞格的对比与翻 译——以(红楼梦)的汉维文本对比为例》探讨汉维 比喻辞格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归纳出汉维比喻 辞格翻译的主要四种模式。运用奈达的对等理论对 《红楼梦》中比喻辞格的维吾尔语译本进行了分析,并大致归纳出汉维比喻辞格互译的五种主要方法。

  徐佩《<红楼梦)中意合形合复句的维译研究》选 取《红楼梦》中典型的七种复句对比对象,通过意合 形合典型例句分析汉译维时意合形合的特点和组织 规律。此外,尚有张红英《(红楼梦>中书名的维吾尔 语翻译》,钱星《浅析(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维语翻译》 以及孟博文《<红楼梦)中塑造王熙凤性格的语句翻 译分析》,于庆伟《(红楼梦)维译本中园林建筑的翻 译方法分析》,祈玲《“什么”在维译本<红楼梦)中 的译法》和周楠《<葬花吟)维译本修辞风格传递 管窥》等。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维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 一70一 熟语、双关语和称谓语等维译方法研究,其他服饰 词、仿词、饮食词研究角度或运用文化图示理论、多 元系统理论、比喻修辞等方法之落脚也多在词语上。

  只有徐佩《(红楼梦>中意合形合复句的维译研究》一 篇针对复合句进行分析,孟博文《<红楼梦)中塑造王 熙凤性格的语句翻译分析》虽落脚在句子,实质却是 对译作人物能否传达原作味道的尝试,是对译作更 深层次的文化探讨。总体来看,虽研究宽泛但却鲜少 涉及更宏观层面的研究视角,如探讨维汉版本问叙 事视角的异同,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化传播功能和 版本优劣,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维译本在 维吾尔文学中的地位等等。

  (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研究状 况综述 1.《三国演义》的研究状况综述。王智《(三国演 义)中古代军事语的维译研究》探讨了《三国演义》中 古代军事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以及古代军事语 的文化差异及处理。麦合木提江?卡日《(i国演义)

  之人物绰号及其维译研究》认为翻译最终目的是准 确传达文章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肖长林《<三国演 义)回目名称的维译研究》对回目的维译方法、翻译 技巧以及维译中的误译等进行了分析。景治强《文化 翻译学视角下古典名著历史文化词翻译研究——以 (三国演义)维译本官职名称为例》论述了官职的翻 译方法以及译作中官职名称的偏误和产生偏误的原 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西游记》的研究状况综述。邹爱璇《(西游记)

  中佛教称谓语及其维译研究》分析了佛教称谓语在 汉维对等和不对等策略以及维译中的误译现象,并 提出宗教文化差异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谢瑾《论(西 游记>回目中专有名词的维译研究》对回目中的人 名、地名和佛教词汇的进行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 略分析。贾义龙《浅析维译版<西游记)中佛教词汇的 翻译》分析了维译版《西游记》中佛教词汇的翻译策 略,并举例“善哉”的翻译例证。布海丽且姆罕?麦提 斯迪克《(西游记)中神魔名称及其维译研究》概述 《西游记》中的神魔名称的分类,举例分析维译本《西 游记》神魔名称在翻译过程中所用方法并提出在维 译本中一些值得探讨之处。还有努日曼古丽?买买提 江的《<西游记)维译本人物名称翻译研究》,严治平 《(西游记)维译本中妖怪名称的翻译分析》等。

  3.《水浒传》的研究状况综述。艾尼瓦尔?艾合买 

  文化 提江《(水浒传)称谓语维吾尔语翻译研究》概述汉维 以及《水浒传》时代称谓语的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 维译《水浒传》中称谓语的翻译方法。韩琼《(水浒传)

  维汉章回标题翻译特点探析》分析章回标题结构特 点和规律,并探讨不同句式的翻译策略。韩利峰《(水 浒传)中传统兵器名称的维译研究》探讨了传统兵器 名称的维译原则、标准和翻译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翻 译实践策略。李梦皓《(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人物绰号 样,对维吾尔译本的文学批评来说,精通两种语言两 种文化背景也是批评家的基本素养。故此,我们也要 看到,当前研究虽均能立足文化视角,但对文化的深 挖仍大有作为,维译本文学批评若要达到一针见血,寻求更大的发展,在批评中不仅要守住文化底线,更 要深扎文化土壤,以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学术创新,成 为督促四大名著维译版进~步优化的动力,也才能 为四大名著维译版的文化交流使者功用添砖加瓦,维吾尔语翻译研究》介绍维汉以及《水浒传》绰号的 命名方式、特点,总结维译版的绰号翻译方法和技 巧,并对人物绰号维译的成功和问题之处进行了分 析。杜银萍《(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及其维译研究》 论述绰号的翻译原则和标准,译文中因对原文考证 不足、不恰当转换等带来的翻译问题。甘露《(水浒 传)中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探析》对《水浒传》中 108人的绰号维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了 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阂演义》维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军事用语、绰号、官职等词语研究,《西游记》维译 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词汇、神魔名称和回目中 专有名词的研究,《水浒传》维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绰号、兵器、回目研究。总体来看,三者的研究有交 叉有特色,比如都有涉及回目的研究论文,也都有基于 著作自身特色的论文,如《三国演义》的军事用语、官制 研究,《西游记》的神魔名称、佛教词汇研究,《水浒传》

  的人物绰号研究等。但是无一例外都处于词语、回目 这类细节研究阶段,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学术空间巨大。

  三、总结 总体来看,四大名著的维吾尔文翻译和对译本 的学术研究虽小有成果,但是与英文版研究相比较 仍是起步晚、成果少,尚不成规模。与英译版四大名 著研究的势均力衡相比较也存在学术研究力量失 衡,呈明显倾向于《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在研究内容 上,又多着眼于细节,重在维译词语的研究,有研究 视角单一化之嫌。虽存在种种不足,但研究者均能立 足文化视角,分析维译本对原作的传神和缺憾之处,对维汉翻译研究所做的贡献同样是值得肯定的。鲁 迅先生说过:“创作难,翻译也不易。”阎同样的,翻译 难,批评也不易。诚如奈达所论“对真正成功的翻译 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叫司 从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增进民族融合,实现费孝通 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中华文 明观点。

  因此,四大名著的维译工作以及相应的学术研 究推进依然任重而道远。对四大名著学术研究的未 来发展而言,要求我们一要立足高远,有更广阔的文 化视野和胸怀,二是要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此。人 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也只有不断持续的人才投入 才能逐渐汇聚起研究的大潮。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在 保持《红楼梦》研究势头的基础上,加大对《三国演 义》《西游记》《水浒传》的研究。因《红楼梦》研究起步 早、涉猎广、视角多元,其健康稳定发展无疑会为《了 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本。而《红楼梦》本身在已 有的学术根基之上也更容易推陈出新。在四大名著 的研究内容上,要在精通汉维文化基础上,借鉴英译 本四大名著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宏观的层面开 拓新领域,注重对文本的美学、叙事学、传播学等方 面的分析,力争全方位多元化解读文本。再者,注重 对版本的研究,特别是青少年版、简化版研究,在研 究基础上完善青少年版和简化版的质量,给更广大 受众以文化上的沾概。同时,还要促进学术成果向翻 译领域的转化,真正为维汉互译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为双语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2J【3】[4][5】伊明。阿布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 名著民族语文翻译概述[J].民族翻译,2008,(2):50、50、51、52、53.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I.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5:185.

  【7】景治强.文化翻译学视角下古典名著历史文 化词翻译研究[J].昌古学院学报,2016,(10):77.

  责任编辑:杨伟民 一71— 

篇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中国现当代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自己独特的话语表现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中国的对外翻译传播现状探究的,欢迎阅读借鉴。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就是要让中国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尤其是走向西方世界。近年来,中国“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政府对于作为“软实力”范畴的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出版与传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考察。比如,耿强(2010)考察了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杨宪益主编的“熊猫丛书”对外翻译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情况;郑晔(2012)研究了《中国文学》杂志自创刊到停刊(1951-2001)期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英国爱丁堡大学杜博妮教授(BonnieS.McDougall)(2011)在其专著《现代中国翻译区》(TranslationZonesinModernChina)中,以外国专家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和探讨了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传播总体上来说正处于困境,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进程始终步履蹒跚。一厢情愿的命题式推销,在“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强烈诉求下,难以真正进入国外传播渠道,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难被海外读者接受。中外文化立场的差异,以西方为中心的偏见,强权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得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出版很难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形象在海外的建立构成较为消极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出版不仅涉及翻译出版本身,还与其背后的传播语境、接受语境,以及西方的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存在哪些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现状

  国家机构在中国大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起着主导作用。1951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叶君健同志受命创办《中国文学》杂志,致力于向国外译介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面貌,杨宪益和戴乃迭承担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中国文学》杂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外国瞭望中国文学的最主要的窗口。1981年,中国外文局推出“熊猫丛书”(PandaBooks),面向西方国家翻译出版中国文学和文化,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但这套丛书“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个别译本获得英美读者的欢迎外,大部分译本并未在他们中间产生任何反响。”[1]

  1987年,中国文学出版社成立,专门负责“熊猫丛书”和《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工作。不过,到2000年底,中国文学出版社因陷入种种困境被撤销,《中国文学》杂志被迫停刊,“熊猫丛书”也几乎停止出版。虽然此后外文出

  版社接手了“熊猫丛书”的出版,但并没有继续翻译出版中国文学,2009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所带去的40种“熊猫丛书”都是以前译本的重印本,并无新的译本。这表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还有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阵地是香港的《译丛》(Renditions)杂志。这份英文刊物是197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创办的,旨在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文学,宋淇、高克毅、孔慧怡等先后主编该刊,已翻译出版了众多作家的作品,其译者绝大部分是外国人,在国外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由外国汉学家翻译、通过国外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一个很好的模式。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白睿文(MichaelBerry)、蓝诗玲(JuliaLovell)、杜博妮(BonnieMcDougall)等翻译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使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一度促成了“中国小说翻译的繁荣景象”.[2]

  葛浩文更是被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他翻译了萧红、老舍、巴金、冯骥才、贾平凹、苏童、毕飞宇、李锐、王朔、虹影、刘恒、马波等作家的几十种小说,他为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中国文学图书版权输出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总体上并不成功,缺乏一定数量的读者群,在海外没有产生多少影响。从在国际文化市场的表现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图书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覆盖面上十分有限,大部分流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在欧美图书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低,几乎没有存在感可言。中国文学引进与输出严重失衡,引进远远大于输出。

  近年来,国际英文图书市场90%的书籍的作者是外国人,由外国出版社出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基本上没有打入国际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出版机构共购买了美国出版的3932种图书,但是美国出版社只购买了16种中国出版的书。[3]2009年,美国共出版了348种外国文学作品,但其中只有8种中国文学,只占美国翻译出版的国外文学总数的4%.[4]

  作家毛丹青有这样的直观感受:在西方国家大城市的书店中,中国作家的译本一般要么被“竖列插放”,要么“干脆就找不到”,而“日本的文学作品却享受着平摆陈列的待遇”,并且拥有醒目的“M”标识作为招牌。[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销量普遍偏低,甚至出现“出一本赔一本”的情况。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处于世界文学视野的边缘地位,备受冷落,影响力有限,其海外读者集中于海外华人群体和汉学研究者,这些图书印数很少加之读者范围狭窄,文化传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真正来自异质文化的普通读者少得可怜,国外对中国现代文学仍然普遍缺乏了解。

  二、出版发行与传播不力的原因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出版发行与传播不力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很多根源性的痼疾。

  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对外翻译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面临的困境,还有利于提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民族体认与文化自觉,乃至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中华民族新时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学交流。

  1.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偏见

  当今世界,是强势文化,处于中心地位,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使西方立场成为文学与审美价值的主导,西方读者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学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制约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西方媒体和读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充其量是“中国的宣传资料”,就是“枯燥的说教”,属于“现实主义”.“中国当代小说不仅少有人知,也缺少文学价值,很难吸引读者,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不予重视。”[6]

  甚至有些西方专业人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印象仍停留在“停滞封闭的乡村、政治迫害或扭曲性爱”上。[7]

  长久以来,西方的“傲慢与偏见”阻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误导了西方对中国当代人们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形成了负面的影响。

  2.机构推广决策的失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过程中,机构推广机制定位失当。杜博妮很熟悉《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的运作机制,她指出:“政策制定者对外语知之甚少,对文学译本的实际读者缺乏重视,而只关注专业读者(如出版商、编辑、文学官员、审查员、批评家、学者)的可接受性。”

  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操控,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带有强烈的对外宣传色彩,本质上的对外交流转化为一种命题式的硬性推销,译本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逐渐失去对外国读者的吸引力。

  出版发行渠道不畅也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很难在西方的主流出版机构出版,许多译本都是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很难拥有大众读者,在市场上没有销路。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有关对策

  1.选题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要与人类价值、普世情怀、世界品格联系在一起。莫言的作品以家乡山东高密为中心,书写了当代中国的面貌,同时又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作品中还充满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福克纳的诡谲、肖洛霍夫的恢弘、拉伯雷的狂欢等世界性气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的作品的这种既有本土性、民族性又融合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2.加强对海外接受环境的研究

  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主动地译介西方文化,从清末民初开始就兴起了引进西方文化的热潮,而西方则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比较主动地译介中国文化。这使得相当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很多读者都能理解翻译成中文的西方文化,而西方读者一般不容易接受译自中国的文化。当今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中国作品的接受水平只相当于我国清末民初那个时代阅读译自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那时候,西方文学作品的中国普通读者的接受水平很低:译介自西方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大幅度的删改,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小说里的心理描写、风景描写往往被删去,小说要被改造成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章回体的形式,还要给每一回加上对仗形式的标题,在每一回的结尾处通常要加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原作的第一人称被改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第三人称。有些译者还明确表示:

  “译者宜参以己见,当笔则笔,当削则削耳。”[9]

  只有经过这样的改写,中国读者才能接受。因此,在现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出版与传播,要立足于这个现实,不要一味求全,如果都一步到位,出全译本,外国读者肯定很难接受,可以先出些节译本、改写本,让外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一般的外国人要掌握汉语并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难的,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读者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在国外培育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群体问题。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自己独特的话语表现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些独特的文学话语走向世界,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需要。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外译介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要本着交流、对话的态度,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少地从政治角度考虑,较多地从文学价值本身考虑,保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外文学的汇通与融汇,中外携手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学。

  :

  [1]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Heller,S.AtranslationboomforChinesefiction[N].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0-09-08.

  [3]桑禀华。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说:论英译中文小说[A].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汇编[C].2010:138.

  [4]孟晓光。理智看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9-23.

  [5]毛丹青。收拢汉学家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的途径[N].中国图书商报,2006-12-04.

  [6]Lovell,J.GreatLeapForward[N].TheGuardian,2005-06-11.

  [7]王杨。译介传播:推动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周五版),2010(32).

  [8]Medougall,B.LiteraryTranslation:ThePleasurePrinciple[J].中国翻译,2007,(5):22-26.

  [9]谢天振。译介学[M].增订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63.

篇五: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文学翻译可以与市场的需求进行一定的良性互动,但是,如果在行业的学术性及行业的严谨性方面的缺失,文学翻译的道路将会呈现出越来越窄的问题。

  其次,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的断层化。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才是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在高校,通过设置英语翻译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但是,从具体的培养方向上来看,以文学翻译为主要翻译方

  向的人才翻译方向还比较少。即使在英语翻译学习的过程当中,初期选择了文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后期,由于生存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了放弃或者选择别的方向翻译工作者也大有人在。这种翻译人才在数量与质量层面的严重不足在客观上造成翻译人才培养的断层。因此,在今后的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如何从翻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不断促进其翻译体系的不断完善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而提上了议事日程。

  再次,文学翻译的创新力度有待提升。一直以来,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与欢迎,除了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也发挥了比较突出的价值与作用。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在语言层面与原文进行很好的对接和匹配,还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翻译作品的再创造。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对翻译工作者的创新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这一点也是当前现当代文学翻译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提升。

  最后,文学翻译的国际视野有待开拓。文学翻译虽然是针对某一文学作品而展开的翻译活动。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要跨越现实的文化层面的国界来

  进行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当前,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围绕文学翻译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国际层面的探讨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毕竟,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智慧的象征,需要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层面来进行夯实与提高。只有建立在国际视野层面的文化交流,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问题对策分析

  首先,文学翻译的民族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题材是体现其民族化特色的主要因子。作为一种文学表达的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与创作者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性。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因此,在油画创作中中就会出现一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题材。例如,作品《活着》,这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它的成功除了作者自身高超的创作手法之外,也与作品在题材选择层面的中国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文学翻译的民族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民族化。

  其次,文学翻译的人文化。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一定层面上也是一种思想及创作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文学作品创作者所在的地理及人文文化环境,一些文化体系的内容将成为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思想依据。所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历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也在渐渐

  的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使其在创作与翻译的表现中逐渐的具备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例如,在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作品中,都会欣赏与领略到其所传递的那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一些文化思想精髓。

  再次,文学翻译的创新化。围绕联盟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然后进行论证的系统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脑袋一热所出现的新想法,没有经过科学实践的认证而出现的新的翻译理论或者是方法,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新。所以,基于此,在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创新中,要将正确的创新思想与创新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在今后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中要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角度不断的探求其内在的诉求与时代发展的相关性。只有将其与现代的文化理念进行很好的互补,其在今后的现当代文学翻译与创作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最后,文学翻译交流的国际化。在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发展层面,要在保持文学翻译发展严谨与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地从文学翻译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探究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解决路径。在理论层面,可以尝试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学术机构中,建立定期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学术探讨来将其今后的文学翻译方法及相关

  理论的发展更好地聚焦。同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学术互动组织,更好地将文学翻译的相关标准与突破实现国际层面的接轨。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

  首先,文学翻译的文化使命将会更加突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扮演着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这种精神的艺术呈现与表达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方向,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撑。因为,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本质上来看,其最主要突出的是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的气息与底蕴。所以,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一方面,需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综合的的研判与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在文学翻译中糅合了很多知识方面的内容,需要将这种翻译技巧与艺术文化诉求进行一定程度的互补。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文化的整合主要倾向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优秀的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借鉴。另一个是不良的文化要素的剔除。文学翻译在内容层面比较庞杂,因此,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发展中要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角度不断的探求其内在的诉求与时代发展的相关性。只有将其与现代的文化理念进行很好的互补,其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创作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其次,美学原则在翻译中的使用。美学原则追求的就是一种差异美感。这种差异美在文学作品中就体现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行为举止以及生命历程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对比之后的美感才会更加的突出。例如,在我国的经典小说《水浒传》中,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就是通过对比原则来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与立体。无论是林冲的隐忍,还是李逵的鲁莽,浪子燕青的潇洒等等都体现了对比美学原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在诸多的美学原则中,对比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使用是最为突出的。一方面,在对比的作用下,作品中的人物与形象更加的丰满而有质感。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的使用,作品在情节的设计与叙事的张力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发展余地与空间。所以,从对比美学的层面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则更容易理解与领悟作品在文学创作中所使用的创作技巧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最后,翻译作品中凸显和谐思想。无论是对生态的平衡的追求,还是对自然与人文的追求,这些理念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要想从根本的层面上进行改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爱自然,感恩自然。我们爱自然,因为自然馈赠了我们太多。我们依赖自然,倡导在翻译作品中的生态与人文理念,因为从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所有的梦想都如同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所以,当前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都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控制。

篇六: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这个韦斯莱家族显然就是在对?巷的那个??苍?的男孩说过的魔法世家之?了”———这样古怪的句?,连我都要看上好?遍,才能明?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九岁的孩?读起来,其吃?程度也就可想?知了。从语法规则上看,这句话不见得有什么?的错误,它却属于?错?古怪的现代汉语。翻开?年来?红?紫的系列畅销童书《哈利·波特》的中?版,随便就能找到这样的句?。  《哈利·波特》的翻译算是好的,?少很多媒体都这么说,它的译者如今已经被称为“翻译家”,它的中?版的翻译和出版速度,在各语种的译本中,也堪称世界第?。《哈利·波特与混?王?》7?16?英?版上市,预计10?中?版出版,仅需短短3个?的时间。此书其他主要语种译本的上市时间,都要?中?版晚上数?甚??年。俄语读者?概会在2006年新年前后,法国和德国的孩?会在明年春天看到各?的译本,??本?朋友恐怕?要多等?年了。  根源在出版界的功利之?  改?开放使中国出现了“五四”以来的第?个翻译出版?峰,并持续?今。出版的繁荣却与译?的质量呈反?发展,对翻译质量的质疑和批评之声?益?涨。我们越来越经常地听到来?读者、学术界,甚?原作者对译?质量的抱怨。译得快,译得多,未必也能译得好。民谚?:萝?快了不洗泥,就是这个道理。当前译者的中??平不?,译?稿酬过低,当然也是重要的因素。但是,造成?学翻译质量?跌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出版界弥漫的急功近利之?。?版本的译著,常常能在译者署名的后?,看到校订者的名字。但?前,译著扉页上“校订”的字样已越来越少,?近灭绝。是译者的?平有了长?的提?,以?于不需要请?校订了吗?恐怕不是,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才是真正的原因。  然?,当前译著出版急功近利的?为,远?仓促翻译?种。有些劣?之烈,已经开始让?怀疑某些出版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某些译者或编辑,托?从港台买来繁体中?译本,连译带抄之后,便以??的新译出版。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译者却羞于在译序或后记中承认参考了别?的译?。还有?前市场上充斥的各种“名著新译”,有些分明就是拿着别家的数种译本,改写拼凑?成。这类书的“译者”,想必连ABC都不?认识,便可胜任。更要不得的是所谓的“编译”,是“编”还是“译”,完全是混淆视听,掩盖侵权与抄袭的本质。此外,假译著也开始抬头。从2004年年中开始,出版界??打假之声,?头所指,便是所谓的“伪书”。?当其冲者,是?本名为《没有任何借?》的书。此书假托洋?之作,实由内地隐?写?攒成。  中国现代作家远离译笔  去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本讲述外语学习的?书《语?家》,作者斯蒂夫·考夫曼来?加拿?,已经熟练掌握了包括汉语在内的9种语?。他的这本书原以英?写成,中?版的译者却并?由出版社选定,?是考夫曼??通过?个翻译站找到的。“那地?好极了。什么语?、什么价钱的译者都能找到。”去年在北京,考夫曼对我说。  他的办法堪称简单有效,甚?经济实?。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站,?量的译?和翻译公司出没其间,买卖双?甚?不?见?,就可以在上谈妥价钱。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并没有?够的外语功底,译稿拿来,??逐句与原?校读,能做到中?句顺?通,就不错了。  国外的很多?作家,同时也是很好的翻译家。近年的?位诺贝尔?学奖得主,如爱尔兰的谢默斯·希尼、匈?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都屡有译著出版。但在中国,有成就的作家,通外语,同时也愿意译书的,已经不多。

  20世纪80年代,作家韩少功译的《?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风靡?时,虽然由于版权的原因,这?译本现在已成绝版,却仍然是很多?的珍爱。诗?西川、王家新本来是外语专业出?,同时是不错的译者。再往前,很多的?翻译家并不都是学外语的,有些?原本就是作家、学者,如冰?、杨绛、费孝通,只是因为在“*”期间被剥夺了写作与研究的权利,才半路出家,埋头搞起了翻译。再??辈的,鲁迅、梁实秋和巴?这样的?坛泰?级?物,也都有?量译著传世。

  “迷失于翻译中”  ?前中国当代?学最负盛名的英译者,?圣母?学教授葛浩?莫属。此公所译,包括?舍、巴?、莫?、苏童、冯骥才、贾平凹、阿来、刘恒、张洁、王朔,甚?还有春树等?的?量作品。但是,半年来,我在《华盛顿邮报》和《星期?泰晤?报》上读到的两篇书评,论及葛?对莫?《丰乳肥臀》和苏童《我的帝王?涯》两篇?说的英译,均对其译笔多有微辞。  对翻译质量问题的指责,世界皆然,??中国独有。去年,多位美国学者联名抖出?起翻译旧案,指责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的?权主义名著《第?性》50年来在美国出版的惟?英译本,错误百出,甚?有多处关键论述,完全被劣质的翻译歪曲了作者的原意,在此译本上开展波伏?研究的英美学术界,所受连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纽约时报》报道《第?性》的翻译公案时,?了“迷失于翻译中”作为标题,此句借?了美国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部电影?名“LostinTranslation”(汉译多作《迷失东京》)。汉语与西?语?之间,结构机理迥异,“翻译中的迷失”固难避免,若纯属技术上的失误,或可原谅,但在翻译出版中,以求利为?的,以粗制滥造的?化垃圾蒙骗读者,骗取钱财,乃?欺世盗名的种种“道德上的迷失”,便应群起?共讨之。

篇七: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校园英语/翻译探究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对策邵阳学院外语系/李爱【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让我国在国际文坛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不菲贡献。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各国对话、交流,使中国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因此,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保障我国强国策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基督教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渠道,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2]王建开.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J].上海翻译,2014,04:1-7.-231-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中国文学 现状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