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产业6篇

时间:2023-08-01 15: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村特色产业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1X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

  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希望县委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篇二:农村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3篇)第1篇: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实现构建美丽幸福村,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总体目标

  在现有产业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收入上下功夫,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筑牢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发展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围绕产业兴旺,全面发展到户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发展以柴胡、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以干杂果、食用菌、养殖业为骨干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培育长中短结合、可持续增收的到户产业。引导农户发展种植柴胡1000亩,天麻60000窝,养殖生猪1200头,累计发展核桃600亩、板栗320亩,猪苓18000窝,养殖中蜂1500箱,实现农户收入稳中有升;二是建成的新型经营主体徐香猕猴桃示范园300亩,今年已挂果,预计产量近6000斤,积极协调帮参扶单位,待猕猴桃成熟后帮助销售,发挥帮扶干部消费扶贫的作用,实现猕猴桃种植农户稳步增收。三是扩大高

  山坪中药材种植项目规模,稳步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发挥支部书记带头发展产业的模范作用,落实支部书记种植柴胡10亩。

  (二)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农户厕所改造提升为整治内容,扎实推进“八清一改”,广泛动员群众清理“三堆”、治理“三乱”、实施“三改”和美化“三口”。全力实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黑山沟示范点,并有效带动周围村庄提升干净整洁度;加快安置点污水处理站施工进度,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常态化开展垃圾治理和清洁行动,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制定《村规民约》和村庄公共环境保洁制度,不断强化村民环保意识,倡导良好生活习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量。持续开展各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村庄和庭院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激励和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我村无害化厕所改造。

  (三)改善和提升村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项目资金,统筹推进村域内道路项目建设,力争本年度实施大路口至大块地7公里通组水泥路建设。二是加强村域内设施管护,落实公益岗位、村民小组长管护责任,加强对村域内砂石道路、水泥路、路灯、水利设施、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公厕、垃圾处理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建立、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四)加大帮扶力度,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力量,建立全村预警监测体系,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了以联村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村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成员,中心护长、网格员、信息员直接参与的防返贫动态监测体制,按照省、市、县防返贫动态监测“2531”工作要求,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形成互为补充、互相协同的方式,通过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的工作机

  制,对排查的问题、风险隐患每周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台账,对“三类人群”按要求启动监测识别认定程序,并根据风险点,针对性的落实帮扶措施开展帮扶工作。

  (五)持续推进“两业”增收项目,落实后续保障政策。实行“农村基层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骨干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同步推进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在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柴胡、天麻、猪苓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以中蜂、猕猴桃、嫁接板栗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转移就业***人以上,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稳步增收。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组织上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实施巩固衔接期内工作。

  第2篇: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近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平顶山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为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强筋壮骨、做大做强,强力构建以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平顶山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要求,出台《平顶山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2022年1月以来,按照市政府要求,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林业局、农科院等相关单位深入各县(市)调研涉农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认真学习《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平顶山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平顶山市绿色食品城建设意见》等文件精神,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了《实施方案》初稿,随后多次召集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进行深入讨论、修改完善,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3月25日,按照文件制发程序向市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部门发送了征求意见稿,结合各单位的反馈情况进行了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合法性审查后,2022年4月13日,经市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4月14日以平政〔2022〕13号印发实施。

  三、制定意义

  《实施方案》的出台,顺应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其进一步实施将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为绿色食品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四、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一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目标任务,到2025年,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三化”支撑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三产融合、三链同构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三方”联动的经营模式有效推广,“一县一业”的区域涉农品牌初步叫响,农业产业化主要指标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工作重点,从突出“一县一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四梁八柱;突出三产融合,推动

  优势特色产业强筋壮骨;突出龙头引培,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硬核支撑;突出品牌引领,筑建优势特色产业核心地标;突出科技赋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动力引擎五个方面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四是保障措施,从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督导考核四个方面,着力推动工作落实。

  五、涉农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

  为进一步加大涉农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有效激发大抓招商、大上项目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实施方案》的附件,制定了《2022年度涉农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范围、标准、内容等,定期召开例会,加强工作调度,年底考核奖惩,不断提升重点项目建设质效,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3篇: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办函〔2021〕84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落实支持政策、加大要素投入、加强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实施类型及对象

  (一)项目实施类型

  1.到户产业项目。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且需要巩固产

  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科学选择奖补项目清单(详见附件1)中的项目实施。

  奖补项目清单中没有标明的其他符合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由乡镇政府上报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研究同意后,也可组织实施。

  2.村集体产业项目。由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配合,乡镇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项目实施对象

  1.到户产业项目: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且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攻坚成果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及具备条件的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根据到户项目奖补清单,严格资格条件和奖补标准,应补尽补。

  系统标注“已脱贫(不再享受政策)”脱贫户不得享受到户产业项目奖补政策。

  2.村集体产业项目:具备相应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条件的脱贫村和一般村。

  三、项目操作程序

  到户产业项目坚持“户申请、村级初验申报、乡镇审查验收、县级复核审批”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脱贫户申请。脱贫户在实施奖补项目清单中的项目时,如实填写申请书,及时上报村(居)民委员会。

  (二)村级初验申报。村(居)民委员会收到脱贫户申请书后,及时进行审核,并向乡镇申报立项花名册,落实全程跟踪服务责任人。在项目符合申报条件时,村级组织实地现场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填写申请审批表和花名册,经会议研究、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上报乡镇。

  (三)乡镇审查验收。乡镇政府组织审核材料,并开展实地现场验收,经验收合格、会议研究、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上报县农业农村局。

  (四)县级复核审批。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人审核材料,并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按照不少于申报项目数量的**%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复核,经抽查复核合格、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县农业农村局审批。

  (五)资金拨付。经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审批,报县分管领导签批同意后,乡镇运用财政补贴“一卡通”系统编制录入补贴花名册并同时进行乡镇、村两级公告,县农业农村局将所需奖补资金拨付到有关银行打卡发放到户。

  村集体项目操作程序按照省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四、项目资金来源及分配原则

  (一)项目资金来源。县乡村振兴局和县财政局下达的有关财政资金。

  (二)项目资金安排原则。鼓励各村(居)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高效、有潜力、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项目,鼓励支持脱贫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统筹资金、足额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一名负责人具体抓,建立部门协调、分工明确、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体制,保持工作队伍稳定,落实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强技术指导。继续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指导服务制度,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联系服务2个实施自种自养项目的脱贫户,重点做好关键农时季节指导服务,全年入户走访10次以上。乡镇要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对实施自种自养项目的脱贫户及带动主体进行培训指导,每年不少于3次。

  (三)加强产销衔接。脱贫户奖补项目产业必须要有稳定销路,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带动主体帮助销售与自行销售相结合,确保特色农产品销得畅、销得好。

  大力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实行“订单”化生产,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更好地发展特色种养业。

  (四)加强风险防范。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害、价格波动、产品滞销、带动断链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户、边缘户,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帮扶。深化“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改革,开展特色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和若干选项民生保障自选保险的“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加强保险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五)加强督查考核。将“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纳入对乡镇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督查考核脱贫户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情况、主体带动情况、园区建设完善情况及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县农业农村局将开展不定期督查通报。

  (六)严肃工作纪律。加强产业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骗取、套取产业奖补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其他事项

  (一)耕种面积确定。特色种植项目的耕地面积,原则上以该块地的土地确权面积为准,如未确权或确权地块仅有部分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就以实际测量面积为准,实际测量的数据要据实记入《乡镇和村级验收意见书》;对种植非本户的耕地,需提供村(乡镇)证明或乡镇经管部门审核的流转合同。

  (二)奖补上下限。每户每年享受到户产业项目奖补最高不超过3**元,最低不少于**元。

  (三)申报奖补时间。今年从4月份开始,各乡镇每月10—15日向县农业农村局集中申报。

  本方案如与省、市相关政策规定不符,将另行调整。

篇三:农村特色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当地资源、技术和文化特色,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乡村特色产业的开发是联动式的,需要借助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农民等多方力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有机会参与,从而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普及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工艺,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也增加了农民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乡村特色产业涉及到土地的利用、水利设施的建设、环保的要求等多项投入,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政府还需要对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在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保障。这些投入在产业发展成熟后,将带来高额的税收和就业带动效益,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乡村特色产业的开发需要吸引市场的眼球,使市场能够认识到这些特色产品的独特之处。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多种途径,引导消费者形成对乡村特色产品的需求和购买意向。这样一来,就可以逐步扩大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稳定的市场销售体系,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保障。

  最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增加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民会逐渐从传统的生产者、从业者状态中走出来,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生产者和企业家。这样一来,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文化、乡土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让农村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由此,农民的自尊心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了脱贫攻坚的自信和决心。

  综上所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于脱贫攻坚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乡村特色产业直接关系农民的就业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的支撑力量,形成独特的集群效应,也会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贫困和落后的束缚,带动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并促进更多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篇四:农村特色产业

  

  专题专栏·乡村振兴2021·01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普苑香(迪庆州农村能源与农业环境服务站,云南香格里拉?674400)摘要:迪庆州坚持以“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木本油料、食用菌、蔬菜、青稞(藜麦)七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20年5月实现整州脱贫。关键词: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一县一业;农村活力;易地搬迁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3江并流腹地、滇川藏3省区交界处,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国家确认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有常用耕地面积3.13万hm2,天然草场95.87万hm2,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迪庆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抓住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机遇,深入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重点发展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七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全州农业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迪庆高原特色农业呈现持续稳步发展态势。2019年末,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亿元,农业增加值15亿元,培育葡萄面积1333.33?hm2,中药材面积8666.67?hm2,生猪养殖31万头,牦牛肉牛养殖18万头,养鸡147万羽,养蜂6万箱,食用菌种植266.67?hm2,青稞(藜麦)种植4666.67?hm2,蔬菜种植(含糯山药)2666.67?hm2,核桃面积5.33?hm2,油橄榄面积1333.33?hm2,花椒面积2666.67?hm2,青刺果面积2000?hm2。紧紧围绕七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74个,涉农企业30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3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亿元,生物产业总产值达51亿元。“菜篮子”“米袋子”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合格率稳步提升,粮食、油料、肉食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了21、28、21、14、16个百分点,构建了具有迪庆特点、品系均衡、优质安全、保障有序的粮油、蔬菜、肉食品供应体系,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019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46元,比2015年的6487元,增加了2959元,增幅达到46%;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9?553户74?139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08户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4.59%下降到2019年底的0.53%。2020年上半年全州3县(市)均已脱贫摘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64元,预计年末将突破万元大关,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已全部实现,为迪庆州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一、突出顶层设计,加强全州统筹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哲理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但不能没有诗意;行进中可以没有道路,但不能没有前进的脚步。32021·01专题专栏·乡村振兴力。依托贫困村自然资源和贫困户自有发展条件,加大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全州贫困户均有1~2项增收产业,产业覆盖比例达100%。四、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发展水平制定了《迪庆州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建立了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挂联制度,组建了产业发展指导和技术服务组,对全州重点贫困村开展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出台了《迪庆州关于建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工作方案》,从农林牧科技推广队伍中选派426名产业指导员,面向全州147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2018-2020年累计开展产业扶贫技术培训1882场次,培训农民83?343人次;全州干部群众的农业科技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五、强化主体带动,提升组织化水平按照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贫困户的“双绑”工作要求,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养殖小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等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州扶持建设加工车间、冷库、厂房等扶贫车间54个,目前已投入使用50个。2020年,全州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639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7?951户65?512人;全州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至少由1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带动比例达100%。维西县“扶贫资源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紧扣“扶志、扶智、扶制”的“五个紧跟、三个紧扣”工作法,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格里拉森吉达尼达有限责任公司、德钦县旭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维西兴维农畜产品开发公司、香格里拉市富盛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德钦县云岭乡红坡仁达农民专业合作社、维西县贡玛水果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带贫效果明显的市场经营主体和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老鸦树组脱贫户李龙云为代表的致富能手及迪庆州农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迪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等文件。编制下发了《迪庆州农业产业扶贫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1234567”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坚持走高原特色差异化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水平,建好河谷地区以葡萄、蔬菜为主的示范产业带,山区以中药材、木本油料为主的传统产业带,高原坝区以青稞、特色畜禽、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带;打好特色牌、科技牌、绿色牌、高端牌,提升五凤山松茸园区、箐口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区绿色生物园区、维西生物园区、德钦葡萄园区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实施产业强基工程、产业集聚工程、产业融合工程、主体培育工程、品牌创建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发展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成立了迪庆州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和7个产业推进组,各产业推进组按照“一个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发展意见、一个专项规划、一个考核办法、一笔工作经费”的工作要求,形成了州级行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县(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搭建全链条、宽领域的产业扶贫工作平台。二、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保障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抓住国家支持“三区三州”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产业扶贫。2018-2020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6亿元,其中2018年全州产业扶贫资金投入达到6亿元、2019年全州产业扶贫资金投入达到9亿元、2020年目前到位产业扶贫资金7亿元预计年底达到11亿元。3年来全州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占涉农整合资金的比例均达到30%以上,每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达5300万元,可承受15万亿元以上的灾害风险,险种已增加到11个。三、加大产业覆盖,增强发展能力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导向,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更加重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40农事百科菠菜为叶菜,需要较多的氮肥及适当的磷、钾肥。???

  专题专栏·乡村振兴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员提布等一大批产业扶贫“领路人”。六、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产品竟争力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州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89个,原产地地理标志6个。迪庆香格里拉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央坷藏红花”被评为“云南10大名药”;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智圆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维西县康邦美味绿色资源开发公司被评为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2019年德钦县被评为省级葡萄产业“一县一业”特色县;香格里拉松茸、香格里拉葡萄酒、中甸牦牛肉、青稞啤酒、尼西鸡、香格里拉藏药等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不断增强。七、搭建发展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组织成立了迪庆州农业产业商会和迪庆香格里拉中药材、食用菌、葡萄、果蔬、特色养殖、花卉产业行业协会,引导农业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统筹集中连片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区,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搭建好了政府与市场的桥梁。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成功举办了2018年云南省深度贫困地区迪庆州、怒江州品牌农产品对接招商会、组织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参加2019年北京“三区三州”产销对接会、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农业产业扶贫对接会、2019年香格里拉“四省”涉藏地区产销对接会、东南亚南亚商洽会等,签订框架协议9个,协议金额达8亿多元。维西县青莲生猪养殖项目、德钦县蜂蜜加工厂建设项目、贵澳·香格里拉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等顺利推进。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查数量7.4万个,完成确权(合同)面积4.6万hm2,确权地块数量39万块;完善土地承包合同7万份,颁证7万本,颁证数占调查承包方数量的95%,摸清了集体资产家底为21亿元,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建了条件,不断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州级行致富2021·01业部门、各县(市)进一步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2016-2019年累计投入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7亿元,财政支持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全覆盖。2019年全州193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143个村(社区、办事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5万元的行政村有44个。2020年预计全州190个村(社区)均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九、培育易地搬迁后续产业,确保稳定住、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要求,制定了易地搬迁点后续产业扶持“一点一方案”,整合各类资源,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搬迁户持续稳定增收。截至7月,全州7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发展培育7项主导产业;投入后续产业扶贫资金0.5亿元,实施后续产业扶贫项目215个,受益搬迁群众3922户14?053人(其中贫困户2711户10?504人)。全州集中安置点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有社员1083户4569人(其中贫困户713户2832人);搬迁群众中至少加入1个经济合作组织的有1921户7360人(其中贫困户1554户5882人);有33个安置点建立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81万元,受益搬迁群众2604户10?524人(其中贫困群众1828户7355人);安置点周边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厂、?车间)3个;有42个安置点建立了后续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22个,受益搬迁群众2157户38?548人(其中贫困群众1465户5924人);搬迁贫困家庭至少享受1项帮扶措施的有3263户;安置点搬迁群众搬迁后继续享受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补贴的有1638户1558万元(其中贫困户1099户1157.03万元);搬迁群众有1份稳定权益或资产收益的有3689户(其中贫困户2697户)。迪庆州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找准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实现全面脱贫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收稿日期:2020-10-18哲理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41

篇五:农村特色产业

  

  农村特色产业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23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

  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培植特色产业集群

篇六:农村特色产业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推动火龙果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某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聚焦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联合体、打造数字产业化标准体系和积极探索完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四大举措,赋能火龙果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破解火龙果产业发展机制不全、品牌竞争力弱、价值链不高和农企交易联结不稳定的难点问题,铺就了“火红”产业发展之路。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产业规划为导向,打造火龙果产业特色化集群

  (一)盘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火龙果种植。近年来,紧扣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以“特色火龙果促发展”为思路,通过完善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扶持政策,培育农业市场主体,鼓励农民土地集中流转,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实现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促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壮大,基本形成了以火龙果为主导的特色水果产业体系,全县发展种植火龙果18万亩,年产火龙果约25万吨,特色水果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火龙果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

  (二)突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火龙果产业蝶变升级。以优化水果产业结构为契机,借助良好的特色产业优势,以火龙果作为全县特色主题农业产业来打造;全力构建一个产业平台、一个示范基地,树立一个行业品牌。积极打造特色水果优势区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特色火龙果产业园,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火龙果丰收的红利,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塑造品牌效应,打造火龙果产业振兴典型样板。在培育产业的同时,某县深挖地域特色打造火龙果系列品牌,按照产业化、品质化、品牌化运作的要求,先后引进优良火龙果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并结合本地气候生态条件,精心选育火龙果品种,探索排架式火龙果种植新方法,培育出挂果率达92%以上、高品质和耐贮运的新品种系列火龙果。通过举办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参加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介会以及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多方位立体地宣传介绍火龙果,树立起火龙果品牌形象。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建立火龙果产业标准化体系

  (一)数字赋能,搭好产业“信息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信息化的触角也不断向农业产业延伸。在上级的引导下,某县积极抢抓数字浪潮中的机遇,以数字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火龙果产业园区聚焦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引进智慧农业云

  —2—

  平台,依托5G物联网技术优势,实现成千上万亩火龙果的生产、水肥一体化和产品溯源的管理工作,推动火龙果数字化种植。完成6万亩标准化火龙果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冷链物流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等核心区的建设,产业园区每天能够产生大量的火龙果生产数据,真正实现了数字资源赋能传统产业从“靠经验”到“靠数据”转型升级。

  (二)科技赋能,栽好富民“智慧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新突破特色水果种植新方式,依托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技术,推动互联网与火龙果产业深度融合,让火龙果产业乘着“互联网+平台”的东风,焕发出科技变革的新活力。一方面推广运用溯源系统,使产业信息可视化,溯源系统将抓取生产管理系统里的各类监测信息和火龙果生长过程信息数据,实现成千上万亩产业自动灌溉,精准施肥和补温。一方面依托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火龙果示范区每亩地每年可以节约成本1200元,每年可增加4期挂果期,火龙果年产量大大增加。科技赋能实现了火龙果从传统粗放种植到规模化种植再到科技化发展的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全县火龙果种植方式的转变,科技化种植一头连起了农民百姓的“智慧果”和“钱袋子”,一头连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三、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推动火龙果产业联合体发展

  (一)突出利益联结,实现多元化主体共赢。在推动产业振兴的措施中,某县聚焦“红利共享”,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围绕“农民增收、合作社创收”的目标,以家庭农场

  —3—

  和种植大户为基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纽带,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式”利益联结,解决了农户以往单打独斗销售农产品的不利局面;采取“扶优、扶强、扶大”的政策,重点做强做大产业带动型、加工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提倡建立“股金+租金+薪金”的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筑牢企业与村民合作社、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关系。

  (二)突出龙头带动,壮大特色产业联合体。强化特色产业联合体规划建设,继续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壮大产业联合体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连接广大农户,形成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目前共创建特色农业基地650个,其中获省、市星级认定92个,县级认定376个,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97个,家庭农场425家。

  四、以强链补链为路径,激活火龙果产业发展新动能

  优化产业链发展思路,延伸产业链条。深耕农产品市场让特色火龙果种出“新花样”,一方面着力抓好上游整合火龙果种植资源,另一方面要推动下游整合火龙果销售、加工,着力缔造集火龙果科研、种苗培育、生产种植、采后处理、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既带动火龙果种植产业的发展,又解决了农户火龙果增收问题。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建立火龙果+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推进文旅产

  —4—

  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等乡村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打造有“千亩火龙果秀灯光”、“万亩火龙果灯海”等网红打卡地。

  —5—

推荐访问:农村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