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8-03 12: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县域经济以城镇为中心,以乡村和城镇为基地,各种经济模式,各种相关产业有机综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时代契机。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进杞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创新;产业

  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

  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相残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对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县域经济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重要环节。以县域经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乡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功能俱全,起活动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

  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种植业已形成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不断扩大。

  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积极用好国家和省里的财政、投资、消费等宏观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化项目带动,以重点项目建设促增量;聚焦水利、市政、交通、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继续谋划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里的大盘子;落实好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用好一般债、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时高效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项目实施效率。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对上协调争取专项债额度、政策性贷款;用好省重大项目用地、能耗指标省级保障政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库;以县、乡、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统筹县域用地指标,优先支持大项目、好项目。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落实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做大做强。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机制,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新能源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着力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提升规划水平,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认真做好北部片区、城南新区、开发区片区规划,编制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同时突出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保持“两违”治理高压态势,减少违建存量,杜绝违建增量。提升建设水平,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提升管理水平,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合理布局蔬菜批发、汽车销售、餐饮住宿等专业市场,规范沿街商店、流动摊点等经营管理,加快专职网格员选拔及下派工作,加强人员力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广“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保证粮食种植面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依托大

  蒜产业优势,推动大蒜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壮大扶贫产业,深化“十链百园千基地”建设,扎实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后续扶持等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收、储、运、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乡村建设水平大提升。

  越是外部环境复杂、困难挑战增多,越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优化国有平台公司资产结构。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收购储备制度;支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空心院整治,争取盘活更多批而未供土地。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继续向乡镇赋权,提升乡镇自治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目标,抓好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尤其是党员干部对乡村发展认识不到位。干部不领,水牛掉

  井。尽管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如果没有得力领导,这力量有时就是发挥不出来,如同一头水牛掉进了井里,有劲无处使。从当前发展分析来看,存在部分不具备长远发展目光、发展理念相对落后的县域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具备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群众热切盼望好干部、好班子、好支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就反映了这种心声。从一些发达村镇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条件禀赋千差万别,有的拥有资源,有的拥有技术,致富门路也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好“带头人”。

  有的领导干部平时无心履职,对主管和分管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问题有哪些、差距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措施怎么定,说不出个一二三,心中无数、脑中无策、手中无招,还不主动学习,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有的干部一天到晚多数时间呆在机关、呆在办公室里,既不下基层调查研究,不到一线去抓落实,也不愿意走出去跑项目、招商引资,坐等“天上掉馅饼”。

  观念老一套,抓工作按部就班,贯彻上级精神照搬照抄,不会改革创新,不学习先进经验,坐等中央政策,任职三年五年,说起来经验很丰富,实际上工作毫无起色。

  有的干部为了出成绩,盲目大干快上、乱铺摊子,还有的玩“数字游戏”,项目不够、数字来凑,投资不足、编造

  “加油”。这是坚决不允许的,我们要管住两头、抓住中间,杜绝此类现象。

  中层干部是上传下达、落实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干部作风和效率问题,工作抓落实的问题,难就难在中层。

  一些干部,任务完成不了,就讲困难、讲客观条件,更有甚者,接到工作任务,首先想的是推给谁办。我们现在开展工作都要求自己报节点计划,大家以后也要养成工作具体化、节点化、责任化的习惯,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一些人不求上进,面对工作压力一躺了之,还有的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但是大家心里要清楚,“躺平”往小了讲是自私,往大了讲就是失职,而且忽视问题、掩盖问题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积越大。

  有的干部热衷于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缺乏实干精神,对一些自己不了解的工作发表意见,听上去头头是道,其实不切合实际。

  三、发展县域经济破解基层干部思想的措施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攻坚克难。担当意识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时代胜利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明哲保身,不愿讲真话;信奉好人主义,不讲原则是非。不愿意承担较为艰巨复杂的工作任

  务,出现这些不良现象,说到底是思想出了问题,要端正态度,对标对表,立行立改,切实扭转作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要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留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对高基层干部要讲方法、讲效率、讲质量,讲方法,就是要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讲效率,就是要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讲质量,就是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不仅要有速度,更要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对关键领导干部提高站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高站位,就是不能满足于一般化,必须坚持高起点、好结果,为全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解放思想,就是要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治理效能的突出矛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学习他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革故鼎新的胆略气魄,学习他们察觉机遇、捕捉机遇、抢抓机遇的敏锐能力,打破思维定式、固有模式,变“事事找惯例”

  为“大胆创新例”。改革创新,就是要鼓励先行先试,凡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改,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对具体负责干部要抓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抓问题清单,就是要强化问题导向,梳理问题、列出清单、挂账销号,一项一项去推动解决。抓责任清单,就是要明确每一项工作的任务是什么、责任人是谁、什么时间完成、怎么考核等,明确下来、定清楚。抓负面清单,就是要针对每项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必须守住的底线,把规矩立起来,形成硬约束。

  要经常下基层,坚持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群众期盼,倾听群众意见,使研究制定的政策措施,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坚持深入基层坚持下基层宣传解读政策,建立政企间“政策直通车”,让企业和群众知道出问题怎么办、找谁办、在哪儿办。要坚持“一把手”作表率,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中层干部要挑重担,一般干部要不拖后腿、争当先锋。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有差距。乡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协调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不可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建设,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篇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一样,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县域有122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4.7%。研究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促进山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山东县域经济明显提速。2007年,122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21882亿元,占全省的84.3%,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占全省的48.8%,比2003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强县更强,弱县提速

  2007年,30个强县完成生产总值10014亿元,占全省的38.6%。在2008年7月份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山东有26个进入,其中荣城跻身前10名。而2000年山东只有21个进入百强县。强县更强的趋势明显。近年来30个欠发达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均高于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

  (三)“高效”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先全国

  多年来,山东农业产值和增加值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1990年以来,山东“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由此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山东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

  (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全省看,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胶东半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板块、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板块、鲁西现代农业板块、鲁南煤化工、旅游和现代物流板块等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板块。从单个县域来看,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县域生产力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县域经济布局结构愈加合理。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越来越高,2003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是16.6:52.1:31.3,2007年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为10.7:59.3:30,4年中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

  县域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撑。从全省看,2007年非公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4.1%,比2003年提高13.2%。

  二、现阶段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整体水平不够高

  在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山东与浙江一样,都是26个,江苏省25个。但是,与浙江、江苏相比,山东还有这样一些差距:首先,百强县在山东县市区中所占的比例低。其次,山东强县还不够强。最后,山东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化程度方面与两省仍有差距。

  (二)发展极不平衡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2007年122个县(市)中,过8000元及以上的有4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8个,低于4000元的还有3个。从2005年统计数字看,91个县市中GDP和人均GDP最高的与最低的都相差10多倍。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县域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绝大部分县(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个别县一产比重还在50%左右,很多县二产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三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依旧以粗放型投资为主。有些县受地方短期利益影响,对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仍很普遍,由此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布局看,一些县的主导产业还不突出;产业之间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四)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

  1、县级政府缺少必要的发展经济自主权。目前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限制了县一级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彻底,有些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放到位。

  2、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分税制下的县域财政,财源结构单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多数县市很难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3、融资难的问题突出。目前县域普遍存在融资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县域金融服务网点减少,民间金融机构又还没发展起来,金融机构单一。县级支行普遍没有信贷权,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县域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本身注册资本和信用等级不够。这些都导致贷款难。

  4、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用地指标紧张,从宏观看是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从微观看,一些县不注重项目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容积率,投资强度不够也是原因。

  5、高层次人才短缺。县域与省城及地级市相比,在综合配套、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当前人才过于向大城市集中,高层次人才匮乏、高素

  质劳动力短缺,由此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加快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基础层次,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打好这个基础至关重要。今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重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现阶段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应重点抓好分类指导:

  1、对各县域按照一定的、综合性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现有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经济实力将省内县级单位分为强县、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这种分类能够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水平。但这种分类方法是排名式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革的方向是主要依据经

  济发展实力、区域功能(主体功能区定位)、产业发展水平和历史贡献等对县域进行科学分类。

  2、实施重点突破。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要实施重点突破。对于经济强县和一般县份,要充分放权,尽快赋予其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对于特殊县,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大县、资源型县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县、生态县,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3、进行差别化考核。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因为分类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重点自然不同。因而,必须根据分类后的发展重点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构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1、建立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要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县域增加信贷投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创新贷款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新符合县域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设立的小额信贷组织。

  2、建立完善土地支持体系。一方面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省里在分配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可适当向县级倾斜。各县也可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

  3、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要落实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县域工作;加强对县和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广校等载体,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4、建立完善财税支持体系。继续实施省、市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的保障水平。调整县级财政专项配套政策。

  (三)深化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赋予更大的活力

  1、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推动乡镇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产

  权改革。推进县乡财政改革。大力推行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县(市)级财政的增收节支。

  2、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改革,把地级市的一些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强县扩权”效果明显。山东曾在2003、2006年两次放权,尤其是对30个经济强县给予了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强县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大放权的力度,可以考虑在全省17地市中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进行扩权试点,给予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事务统筹权、社会管理权等更大的自主权。在扩权试点县基础上,再逐步向所有县(市、区)放权。此外,建议省委、省政府赋予县(市)级对省直管部门更大的协管权。

  (四)继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转变县域发展方式

  1、继续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就是着力使农业出优质产品,培育优势产业,聚成优势竞争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做强工业就是着力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工业档次,保持工业强势发展。继续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同时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企业,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也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山东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省政府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3、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引导园区按

  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向园区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业兴城和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

  4、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临港经济。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

  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

  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

  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

  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

  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

  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

  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第三篇:天全民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直面挑战

  厚积薄发

  再创辉煌

  ——

  天全民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协调和服务,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使全县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营经济已为天全发展撑起一片蓝天。但也要看到,我县民营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一些政策性障碍还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并努力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利我县民营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天全GDP总量由1978年0.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88亿元,年均增长14%,民营经济在GDP的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天全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0.02亿元,只占当年GDP的7.7%,2000年占47.5%。2005年全县民营经济的增加值达到

  6.52亿元,占到全县GDP比重51%,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民营增加值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78.9%、3.5%和

  17.6%,发展到2005年的17.9%、50.8%和31.3%。由于起点较低,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2005年,全县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4%,高出同期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1978-2005年民营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3%,其中第一、二、三产

  业的贡献率为6.5%、23.2%、12.6%,民营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每年上升1.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三年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3年增长12.4%,2004年增长15.1%,2005年达到21.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为48.4%,2004年为51.3%,2005年为60.4%,民营经济的强劲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05年,天全县民营经济经省民营经济监测办公室考核评价,其综合实力在全省181个县(区)中排名第二十二位,在全省山区县中排名第二位,我县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显著跃升。

  二、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量结构情况

  1、民营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我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占全县GDP的比重为51%,增速高于全县GDP增速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

  2、个体私营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角。民营经济是伴随着个私经济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个私经济灵活机动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在全县经济中已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总体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5年,个私经济实现增加值4.9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8.5%,占民营经济总量的76%。2005年个私经济增加值的增速为22.3%,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速5.1个百分点。

  3、产业分布呈现“二、三、一”格局。2005年全县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18%;第二产业占50.7%,其中工业占44.9%;第三产业占31.3%。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这种“二、三、一”产业格局与全县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相同。

  4、民营工业地位作用不断强化。民营经济增加值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完成民营增加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1%,比上年同期增长30.5%。2005年,我县拥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

  28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90.3%,拥有资产7.4亿元,占全部的62%,拥有从业人员0.5万人,占全部的93%。我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为5.1亿元、0.96亿元、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4%、41%、37.3%,分别占全部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的77%、91%和83%。

  (二)发展特点

  1、规模进一步增强,实力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天全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由早期的分散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化发展,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420户,从业人员2.15万人,注册资本4.6亿元。其中,私营企业341户、注册资本4.03亿元,从业人员0.63万人。天全民营企业整体规模明显“长大”,一批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宏浩、金城、二郎山水泥公司、天民煤业、禾森集团、西部能源等企业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

  2、经营领域不断拓展,行业结构日渐多样化。天全民营经济的发展已从传统日用工业品生产、零售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到2005年底,全县从事工业的民营企业21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0.1%。而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交通运输和贸易餐饮业成为民营经济“跻身”的主要行业。原来以零售餐饮业为主,现又向新兴服务业进军,并开始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中个私经济的比重最高,达到92%;批发零售餐饮业比重超过80%;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比重也达到了70%以上。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从产业特征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兴起,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缓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产品结构正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

  4、空间布局逐渐走向集聚。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企业进入城镇的多种限制逐步放松,原先萌生于乡村的民营企业被逐渐吸入城镇

  体系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线两轴五区经济块,即沿“318”国道产业布局,以城厢、始阳为两个轴点,形成五个工业小区。城厢、始阳的民营三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县的三分之二,五个工业小区民营工业总量已占到全县工业总量的70%。

  5、消费品市场中民营比重稳步上升,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主体。在消费品市场中,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实现稳步增长。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为3.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

  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达到21.4%,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9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主体。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出口创汇53万美元,占全县出口创汇额的100%。

  6、吸收了大量的从业人员,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扩大就业是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增劳动者、国有企业分流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民营经济中寻得就业机会。近几年,民营经济依靠其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吸收了大量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有效地缓解了下岗多、就业难的社会矛盾。2005年末,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共计5420户,吸收从业人员2.15万人,比上年增长12.5%。民营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占总数的58%,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7、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民营经济在自身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2005年,我县私营经济纳税7197万元,比上年增长48.2%,比全部税收增长快23.7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82.6%。民营企业中一批纳税大户,已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8、优化了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民营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效应的不断显现,2005年我县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呈现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升的态势。全年民间投资达8.6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88%,同比上升9百分点。其中,作为民间投资第一主体的私营个体投资完成4.2亿元,增长4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37%提高到43%。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有待提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政策在很多方面忽视了民营经济最集中、最强烈的“公正、公平”要求,如市场准入、投资立项、用地用电、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应享有的待遇;二是某些政策已经明显滞后,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市场准入方面。当前,私营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禁区”:如对文化娱乐、音像制品、金融、保险、医疗等经营,对个私企业仍有控制。三是行业协会的职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涉足领域狭窄,传统行业仍是主体。从民营经济涉足的行业分析,传统产业仍然是聚集主体。2005年我县民营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占企业总数的40%,从事制造业的占到总数的15.2%,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占到总数的8.8%。而从事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物流业、仓储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娱乐业等行业的,总计占到

  4.2%。传统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等原因,一直是民营经济创业和发展的依托所在,要促进天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就必须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更应重视产业空间拓展的问题。

  (三)融资困难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

  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这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关注风险防范,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二是受当前国内大气候和信贷手续烦琐,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非常不易;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

  问题比较严重;四是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和认识上的误区,使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五是个别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导致民营经济资信度低,金融部门不敢为其贷款。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使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四)缺乏人才优势,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之间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缺乏人才优势是目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仅表现为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不足,产业工人特别是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短缺,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当今大企业大集团,无不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而目前我县民营企业研发费用仍然投入少、比例低,致使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不快、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26家规上工业企业没有一家有科技活动。企业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向县外市场、省外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在国内市场有影响、有竞争力知名品牌不多。

  三、促进天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继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民众的创业精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够深入了解政策,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和最佳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土地使用、投资准核、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建立起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商会、行业协会等与民营企业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向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鼓励民营企业在追求利润

  最大化的同时积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二)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强化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搞好“窗口”行业的管理。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同企业的沟通,定期征求企业的意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完善信息支持体系,集中各行业生产经营情况、业务发展、技术、市场信息,适时发布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有关行业发展方面的信息,以弥补市场信息不充分的缺陷。引导民营资本向现代服务业流入,鼓励其进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医院、教育产业,拓展主业链条,发展衍生服务,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使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要结合天全的实际,加快市场环境的治理和

  建设,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政府和金融、财税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要积极扶持产品结构合理、企业信誉高、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尽可能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紧张的困难。民营企业自身也要通过改制等方式吸引、鼓励职工参股、控股,诚信经营,提高自身信誉,广泛吸纳不同渠道的资金,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重视引进和培养管理技术人才。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民营企业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才引进和培养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企业民主、科学、公平的用人机制,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本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要掌握企业发展

  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核心技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缺乏先进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民营企业必须积极拓宽视野,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走技术开发与自主知识产权,专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研究人员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将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开发人员的奖励挂钩,强化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430223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

  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

  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第五篇:关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2004年以来,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口号的提出和政策的落实,福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福建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其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总体不大、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优化环境,消除障碍,提高素质,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福建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

  发展.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毫无疑问,建设海西我们必须发挥民营企业这个主力军的作用。但综观全国,我们不难发现,福建的民营企业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长三角的江浙沪、珠三角广州深圳相比,我省的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甚至不如近几年迎头赶来的山东。因此,在建设海峡

  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作用,就有必要进一步认识福建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扬长避短,全面发挥民营企业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加快福建经济的发展,为2010年福建的GDP突破10000亿的“十一五”目标多作贡献。

  2.福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的民营企业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沿海多,内地少,而且在沿海地带分布也不均匀,大都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三地市。而在漳州和莆田分布就相对少了很多。虽然在以上三地市,民营产业的集群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宏观上讲是制约福建民营经济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省民营企业集群的未来发展1。

  2.1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是集群企业的低进入壁垒。民营企业群的产品档次一般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因此,企业进入障碍低,过多的竞争对手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竞争问题严重。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群属于单一部类产品生产群,产品同质性较高。第三、部分业主经营行为短期化,竞争手段低劣。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等低劣的竞争手段。

  2.2集群内同行业产业结构重复建设现象多,企业间严重缺乏合作。同行业企业由于在一定的空间内共享着电力,人力资源,信贷等资源和在市场份额上的争夺以及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合作低度化。进几年泉州地区,特别是晋江市制鞋企业和石狮市纺织服装企业出现民工慌及产能的相对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上因素一种体现。

  2.3产业链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产品市场销售分散。交通相对于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省份发展滞后,产成品运输成本高。

  同时,原辅材料供应链也比较缺乏,许多材料都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购买,产业间密切度低,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更是缺乏风险抵抗能力2。

  2.4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这个是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关卡,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泉州,厦门和福州,其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但受限于日益紧张的土地供应,这些地区在近几年也开始出现企业外逃的现象,特别是在泉州地区。而在2007年3月份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福建代表练知轩等向大会提出建议:扩大福州台商投资区现有范围,将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大到琅岐岛。而同在闽南的漳州,其民营经济就不那么充分了,倒是与台湾对接的现代农业搞得不错。而在龙岩,三明,宁德,南平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如何加强政府的引导,进一步规划产业的合作分工是政府必须马上面对的难题。

  2.5城市规模狭小,市场受限。在福建只有一个福州城市人口的超过100万,其他的城市人口规模都不足百万。福州的人口在几十年前就超过百万了,而到今天它的人口也不过150-160万。不足以对其它周边城市如宁德,南平等产生辐射作用。而严重的是它的城市规模限制了所在地的市场规模。纵观其他省会城市如沈阳,成都、郑州等地,庞大的城市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大消费市场。其本身可以为当地的企业提供一个广大的空间。再看看近几年在构建的大泉州湾城市群,泉州人口有700多万,但市区常住人口只有70万,晋江,石狮,南安等地的人口更是分散。这样的城市效应难以支撑一个发达的民营企业群的发展。

  2.6税收机制不合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过重。民营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实行补贴,对外商投资企业各种减免税优惠措施,而民营企业则不能享受。结果外商实行税率为15%左右,而民营企业则达到33%,两者相差悬殊,使得民营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此外,有些地方税标准比邻省要高。如玩具业,由于福建省玩具主产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税收成本要比广东澄海高得多,产品在价格竞争上缺乏优势,致使客源转移较为严重3。

  2.7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交易成本较高。服务业最重要的作用

  是降低交易成本。但福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福建发展缓慢,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8%,与发达国家70%的比重相距甚远。而与第三产业发展较充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福建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也是没有优势的。

  2.8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借贷困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能正常开工生产,许多民营企业只好从民间高息融资。民间融资现已是福建民营企业获得生产资金一个重要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对民间资本活跃的福建、浙江、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六个省市进行的调查,2004年福建省民间融资额为450亿元,仅次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其中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比例高达98.3%,居各被调查省市之首。

  2.9人才流失、招工难对民企影响大。福建民企做强做大,最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目前许多中、高级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更愿意去上海、深圳等地发展,而对福建的福州、泉州、莆田发展兴趣不大。据莆田市民营企业反映,引进同样的一个人才,在广州只要花费5万元,在莆田却要花15万元。目前,福建人才外流严重,引进不足,形不成合理的人才储备梯次,中高级技术、生产管理、营销企划人员尤其稀缺。与此同时,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福建企业由局部出现“招工难”演变为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3.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注重县域产业链的培育。在目前全省已逐步形成了的以晋江鞋业,南安水暖、石狮休闲服装、莆田仿古家具、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泉港石化、长乐纺织、福清电子、青口汽车制造、福安电机等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形成。在这点上我省的各级政府已经在招商引资中着力做了规划和调整,但培育这样的产业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

  3.2围绕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著名教授余世维在给江苏移动做咨询的时候说,21世纪谁控制了物流谁就

  控制了市场4。开放性产业群要求强大物流业的支撑。要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以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为平台,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的企业平台。加快建设港口和改造公路、铁路、机场等货运枢纽,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物流枢纽城市和专业

  物流中心。借助这几年国家财政对海峡西岸交通网络建设的大里支持,向山区、内地延伸辐射,以适应即时、快捷、优质、多样化运输的需要,形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及大型商贸集团。结合物流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构建不同层次、互为补充、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6。

  3.3尽快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瓶颈”问题。这主要是转变地方政府的服务观念,树立起大企业,小政府的大局。这就要政府带头促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设立名符其实的信贷部门。同时吸收民间的闲散资金来更好的为企业的再生产服务。根据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对我省民间资本的调查显示,我省的晋江市有超过1000亿的民间资本。促进民间资本的有序流通,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扶持是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企业的福音。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中小企业企业投资的资金渠道,在重点项目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者的积极性。鼓励中小企业向国有企业投资参股和控股,发行股票、债券和项目抵押融资等。此外,还要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和中外合资等形式,增强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7。

  3.4建立透明的税收机制,完善政府服务。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税收处境是最为尴尬的:交得最多,但是得到的却是最少(特别是信贷这一块)。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常常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而衰落下去。因此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一要通过对集群内较大型企业的扶持,增强其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拉动集群发展的增长点。

  二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三要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5关于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问题。在现在的中国,如果说你找不到人才,那证明你的人才战略有问题。自从1997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家每年都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缺人才,大体上是因为留不住人才。本人以为,福建的民营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吸纳人才。首先将企业的“选贤纳士”的对象面向大中专院校。大中专院校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且当前国内正处于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这样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买方市场。其次,向企业下岗职工敞开大门。国企改革使得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职工下岗待业,他们无疑是一些中小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再次,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条件,为降低人才利用的成本,还可以临时聘用人才。比如通过私人关系,按法定程序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等人才8。二要留住人才。经营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善于与人才沟通,了解人才,让人才有一种“同志感”,而非单纯的上下级的管理与被管理。要用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及价值体系的总和,一直为大企业、名企业所津津乐道,事实上企业文化的打造也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还有一个就是创造团队协作精神。中国自古就注重“人和”的效用。中小企业人员少,沟通容易,就更应创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形成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使人才对企业有种归属感,这样的企业魅力是无形的,但绝对是强有力的。

  3.6企业信息化问题。在我省的中小企业中,信息化程度偏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的企业认为,信息化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也高。因此企业界有人总结了这样的一句话:不上信息化,等死;上了信息化骤死。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显然,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是极为不利的。信息化的优点在于,首先,它降低了营业成本。其次,信息交流的效率提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快速了

  解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网页迅速把自己的企业产品信息推广出去。再次,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使企

  业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事实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并不高,完全在中小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能否信息化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意识,只有经营者真正的认识到信息化能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属中小企业才能进行信息化或加快信息化的进度。值得提醒的是,中小企业在进行软件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程序,否则信息化的优点将难

  以发挥到极至9。

  3.7关于政策问题。福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人才政策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出台新规大力引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具体规定有:工资待遇自行协商确定,可实行年薪制或以专利、发明等要素参与分配或技术转让;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闽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及专业技术人才年项奖励基金;引进到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两院院士可享受副升级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待遇;引进华侨、华裔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参照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办理;经认定为华侨华人身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视同归侨享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所赋予的权利和待遇等10。在税收政策上更应该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加大扶持力度。可以仿效去年温州出台的《温州市培育企业上市和扶持上市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对企业在税收,融资和项目审批上进行扶持。逐步缩小福建中小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技术创新上与外资、国企的差距。而振幅这些方面的作为可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3.8关于异地投资和境外投资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福建民营企业有效转移产业优势的重要选择。当前,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截至2005年,福建省有236家民营企业在香港等地设立境外贸易网点,占项目总数的54.5%。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

  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11。另外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是在东南亚许多国家或者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当地政府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及税收支持。除了这一政策优势之外,福建省财政厅、外经贸厅联合颁布的支持闽企“走出去”的四大财政政策还包括:对年带动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企业,每个项目由财政补贴10万元,用于开拓市场前期费用补贴;对福建省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取得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或外汇贷款的,予以全额贴息;对境外设贸易网点场地租赁费、设立企业费、工作人员交通费等给予补贴12。企业在当地的用人成本也比福建的地区的用人成本少。通过“走出去”,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全球化新视野和跨国经营新思维,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也为培育福建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

  3.9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如同企业的品牌一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社会的各个群体打交道,做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可是个很好的榜样。远的不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假如我们的企业能捐出一部分的利润来做慈善事业,用这笔钱可以为企业赢得很好的社会声誉,这相当于在为企业做一个很好的广告。而在税收这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实惠。这相当于企业本来要用利润及税收的形式缴纳给国家的钱,现在捐给了社会,塑造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并且企业有权利指定自己所捐金额的80%的资金去向。这无形当中又可以润滑与当地政府的社会关系,比如说当政府采购时可能就会优先考虑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一个响应和谐社会号召的运作应该是企业值得参考和模仿的。.结语

  虽然省内的民营企业在结构,规模上比不上同在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在资金,信贷上遇到许多的问题,但近几年来省内在民营企业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泉州特色产业集群,厦门做为福建的窗口,漳州承接台湾的农业产业化转移,厦门做为福建的窗口,做为闽南金三角的门面,其外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福州机电产品,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三明的钢铁重工业、煤炭工业,龙岩的铁路枢纽地位等等。可以说福建已经初步规划好了产业结构,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此时的长三角16个城市正在重新规划它们的混乱的产业布局,可以说福建取得了后发优势。随着“十一五”规划的不断完善,我们将继续关注福建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关注福建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和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国际上有益的企业改革发展之路,为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1]姜志诚,胡大立,郭智玲.我国民营企业集群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06.10[2]龙冬艳.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促进福建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2006年第7期(下).[3]方向明.福建非公经济发展存在四大问题[J].作者单位:福建省企业调查队专项处.[4]余世维.成功经理人讲座---余世维江苏移动讲座(视频).[5]余世维.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视频)

  [6]李碧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福建为例[J].2006.03[7]张国云.中小企业,痛苦并快乐着[J].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8][9]李洪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004.20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10]新华社.福建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J].2000.06.09[11]陈奇.福建民营企业“走出去”及政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5期

  [12]巫望群.闽企“走出去”,往哪儿走?怎么走?[J]海峡财经导报/2005年/12月/1日/第004版

  ConcerningtheproblemandthecounterplanresearchofprovincerunbyprivatecapitalinFuJianeconomicdevelopmentLibraryScience,SchoolofSociologyandHistory122522003024YeYuMinTutor:ZhangYunjin

  【Abstract】Since2004,alongwithconstructiontheeconomicareasloganofthestraitswestcoastputforward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policy,privateenterprisedevelopmentinFuJianquick,theeconomicgrowthwhichbecomeshavingvitalitymostordersit.RunbyprivatecapitalinFuJianiseconomictodevelopalthoughobtainedhugeresult,itisinfast-lythedevelopmentalsoexisteveryplaceareadevelopmenttheunbalance,businessenterprisescaledon’tgreatlyistotal,margindifficultyetc.manyproblems,needfurtherliberationthought,robtograspopportunity,excellentturnenvironment,removeobstacle,raisecharacter,acceleratethedevelopmentstepofrunbyprivatecapitaleconomy.【Keywords】FuJianPrivateenterpriseRunbyprivatecapitaleconomyDevelopment

篇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湖北主要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黄石通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集群。4个重点县域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400家,培育形成了10多个特色民营工业区,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快速发展的新平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黄石提出了“三园一带”的发展概念,即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区工业园、沿江经济带。据统计,“三园一带”动工的项目投资达253亿元,一大批项目已经入驻或正计划落户。截至2009年11月底,黄石施工项目数1321个,同比增长24.86%,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8个,同比增长52.11%。

  随着宝钢酸洗冷轧系列改扩建,福星铝业家用电器铝材,新兴管业铸管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达效,到2009年12月末,黄石完成工业投资152.89亿元,同比增长35%。

  (二)襄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襄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7个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襄樊市县域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7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6个重要指标再次超过市区,成为襄樊县域经济亮点之一。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达到56.6%,比2008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79亿元,同比增长16.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56.67亿元,同比增长6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54亿元,实现利润21.31亿元,上缴税金1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3%、77.44%和30.41%,工业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7亿元,同比增长71.73%,高于全市增幅17.93个百分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60.84%,7个县(市)区2009年实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10亿元,同比增长128.26%,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13%。

  (三)荆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把“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比较优势,加强园区建设,精心策划项目,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以上重点产业进入全省60个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为荆州市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产业保证。荆州区石油机械产业聚集了35家规模企业和100多家区内外协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监利县新沟镇被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将成为打造食品深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的新起点。石首市提出着力培育医药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固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和轻工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的目标,改变过去依靠1至2个产业支撑的局面。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聚集了160家企业23类275个产品。

  项目建设为荆州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争取中央拉动内需投资15.1亿元,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5亿元,增长23.8%,美的电器、三安弘晟光电、雨润食品、草本工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交通完成投资28亿元,水利完成投资12.8亿元。

  2009年,荆州市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77.0亿元,县域一般预

  算收入提高到13.7亿元;县域GDP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3.9%。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14家,其中县域达到768家。

  (四)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房县近两年来共引进钻石水泥、润田矿泉水、湖北华尔靓硅铁矿等亿元项目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

  6县市以产业对接、环境建设、项目服务为抓手,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使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堰市政府从土地出让、财政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了20项优惠政策。

  (五)孝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孝感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613.42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总量的90%孝感将坚持创新发展县域经济不动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全面实施重点工业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能源、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医药、建筑材料等11个工业产业,同时,扎实推进7个县管省级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县域产业集中带。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优先考虑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总部经济招商,做好“回归工程”招商,并注重引进绿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六)荆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本土企业的长足发展,荆门的潜在优势逐步焕发出物流、生产、市场经济优势。资料显示:2009年,荆门GDP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八成。

  通过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式聚集。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6条首尾相联、共生耦合的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了荆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确立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休闲文化旅游特色理念。形成了京山山水休闲、钟祥文化休闲、中心城区运动休闲等三大旅游板块。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3.5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0.28亿元。

  (七)随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州抢抓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湖北“两圈”建设和“襄十随”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区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90.3亿元,占全市的83%,县域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州各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0.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8%,创造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县域经济在州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98.2%。

  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

  在产业兴州的征程上,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去年,全州接待中外旅游者663.6万人次,增长4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增长20.9%。

  依托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资源,恩施州开发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项目。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公司、华新水泥(鹤峰)公司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投产运行,全州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56.6亿元,同比增长26.9%。

  (九)天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天门市实现生产总值208.99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5亿元,增长55.2%。

  工业向园区集中,新型工业化引领经济腾飞。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增长45.5%,占全市比重57.3%。集聚效应催生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

  农民居住向集聚区集中,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荷沙线小城镇带为纽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30万人;规划撤并40%的自然湾,并选择10个村开展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实施农民居住、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布局“四个集中”。

  二、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集聚群趋势明显

  黄石等五个市(州)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应的经济园、经济带或是具有较强联系的产业链,将众多相关企业、工业集聚,增强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经济园区的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各个经济园区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园区内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投资增长水平绝大多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拉动了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主要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支撑或是拉动。通过新建或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对已有的优势工业,企业加大投入,改造一批缺乏活力的工业企业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不断上涨,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加重,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各经济园区的工业企业能有效的吸引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的增长显著,工业项目投资占了主要部分。

  (三)对矿产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

  湖北县域发展中,一些工业企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各个州(市)都发展建设或引进了重型工业,如十堰的二汽、黄石的宝钢酸洗冷轧系列,孝感的能源、金属制品,荆门的水泥行业都需要充足的能源作

  为支撑;或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冶金,电力的产业。这批工业或矿业企业都耗能较大,对能源或相应的矿产资源有很高的要求。

  三、低碳环境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紧跟国家政策,贴近市场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必然性。湖北发展县域经济要紧跟潮流,准确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政府方针,估计国家可能出台的有关限制碳排放的政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整改将来可能违反国家政策方针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低碳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将发生变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注意各种产品的需求变化。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尽量实现供需平衡,既要避免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产品积压,出现无效供给,既浪费

  能源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又要避免严重的供小于求的发生,白白失去机会,使该赚的钱没有赚到。

  (二)迎接变革挑战,抓住变革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发展,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或是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地政府要积极面对出现的变化,认真寻求解决的办法改变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同时,低碳产业的出现也给经济的发展带了机遇。由于低碳产业刚刚起步,前景十分乐观,一批新兴的低碳产业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产业,低碳经济的到来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视一批能为低碳产业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潜力,建立前向型的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要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

  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耗油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针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的特点,积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碳排放量。

  (四)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调整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构就对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其它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因此在现在的能源格局下,化石能源方面应该加速发展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在条件允许下加大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利用或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工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五)扶植低碳产业,鼓励新兴技术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对低碳排放量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植一批有前景的低碳产业,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对其进行补贴或是给与减免税等有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德措施,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减少经济发展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平衡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同时,由于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发展这些清洁能源,使之成为新型的能源产业,实现经济与科技两手抓,经济和环境同步走,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又推进了低碳技术的前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篇: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8月27日

  来源:XX党政办公室

  【收藏本文】

  浏览910次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07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

  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06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

  %。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和

  %;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04年为11:66:23,2005年为10:69:21,2006年为7:73:20,2007年为7.47:71.2:21.33。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

  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内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东方、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内赫赫有名、站在行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3家,1亿元以上的30家:一是小家电产业,以鞍兆电器、安铂尔为代表,2007年产值约28亿元,税收约9000万元。二是日用制品产业,以隆成、易惠、易利等为代表,产值约23亿元,税收约8500万元。三是建筑材料产业,以三和管桩、盛兴幕墙等为代表,产值约24亿元,税收约8000万元。四是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以中顺纸业、正业包装等为代表,产值约20亿元,税收约7000万元。五是五金灯饰产业,以创英灯饰、和润五金等为代表,产值约21亿元,税收约6500万元。六是塑料化工产业,以新冠胶粘、联冠胶粘等为代表,产值约16亿元,税收约5000万元。七是装备制造产业,以力劲机械、正洲气门、中勤机械等为代表,产值约22亿元,税收约4500万元。八是办公家具产业,以东方家私、中泰龙、东港家具等为代表,统计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500万元。九是纺织服装产业,以祥兴制衣、利达针织等为代表,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000万元。

  实践证明,XX这种不以一种单一产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虽然没有“一镇一品”式区域经济的“经济名片”响亮,产业特色不鲜明等,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初步壮大起来的优势产业,在自身拥有的市场抵抗力、引资吸引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魅力”。

  (四)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发展后劲强而有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XX迎来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XX通过全力打造“政策‘低’、服务‘高’、环境‘优’”三大品牌,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一是数量大幅增长。2004年,全镇个体工商户有3865家,私营企业893家。至2007年底,个体工商户达4039家,新增503家;私营企业1298家,新增134家;外资企业189家。二是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是规模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企业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镇规模企业达到325家,其中属于民营企业的有200多家。另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目前,XX拥有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龙头企业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参与制修订各类国家级行业标准8个,特别是中顺纸业、三和管桩、盛兴幕墙3家企业跻身“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行列。

  (五)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在强化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XX主动承接港澳台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和“乡情招商”等有效做法,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并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活力也明显增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了充分利用拥有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XX强化三产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去年6月,投资达35亿元,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奠基,该项目占地2200亩,预计建成后每年配送药品的金额可达800亿元,可为XX每年带来10多亿元的税收。二是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成主角。通过提供诸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增资扩产成为不少优势企业的自觉行动。2007年新上增资扩产项目79个,占新上项目总数的73%。其中,三和管桩、三和建材就增资415万美元,推动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做强集团。三是外资企业发展迅

  猛。如首家落户XX的欧洲企业鞍兆电器,自2003年投产以来,仅3年时间就壮大成为全镇十大纳税大户之首,2007年产值突破10亿元,今年又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向更大规模迈进。四是骨干企业谋求上市。重点培育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提升工业的实力。目前,盛兴股份、中顺纸业上市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顺纸业可望今年年底在上海A股市场上市,盛兴股份力争明年上市。同时,积极推动三和管桩、利华整染、丽景房地产等一批骨干企业分期分批上市。

  (六)创新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树立产业新标杆。

  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并以此为龙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目前XX共获得1个“亚洲品牌500强”、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8个省名牌名标(工农业类),名牌名标数量位居全市第三。中顺纸业坚持“品牌兴企”策略,先后创得“C&S”、“洁柔”、“太阳”三个品牌,其中“洁柔”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技术攻关,也拉动企业跻身于省清洁生产企业、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行列。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企业申报科技立项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新热潮,2007年申报省级项目为历年之最,也居全市前列。其中,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家企业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三是启动技改贴息,推动产业大升级。启动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安排100万元财政预算作为启动企业技术改造的专款,开创了我市首个镇区运用技改项目促企业扩容的先例。近三年来,全镇共启动29个市级技改项目和20个镇级技改项目,项目累计总投资10亿元,增加经济总量60亿元。在2007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XX3个科技项目受到市表彰。全年全镇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将会突破3亿元,比2006年增加1亿元以上。2007年技改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以设备投资为主。设备投资达1.12亿元,占总投资的74%,比2006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其中实施“零土地技改”的项目有7项;另一方面项目技术含量高。其中高新技术项目2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项目3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4项。四是专利工作全力推进,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来,XX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隆成被认定为2006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的“婴童车(高脚)”获得中山市2006专利金奖;中顺申报的“一种卫生纸纸卷”、佐敦音响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遥控器”获得专利优秀奖等。五是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结硕果。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目前XX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认定了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3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了技术难题206项。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环境切实改善。

  环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要素,也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XX依托硬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的改善,带动服务环境的提升,实现了发展环境的整体进步。去年7月,考核鉴定组通过严格考核一致同意XX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9月,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镇。一是强化外部环境建设,增强硬实力。近年来,XX以创建国家、省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以“三纵五横”路网建设为依托,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并举,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已经步入了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城镇环境改善最明显的新时期。目前城区道路硬底化达到98%,下水道管覆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人均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落实保洁制度,主要街道16小时保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密封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还投入2000万元,改善全镇村居民住宅区的道路。据调查,群众对XX的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场所和厕所卫生等项目的满意率达到96.15%。二是强化社会环境建设,增强吸引力。作为省市平安镇试点的XX,以建设“平安XX”为总目标,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和工作站,启动平安镇试点方案,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和防控

  “三张网”即警防网、民防网和技防网,加大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及投资者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同时,彻底整治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消除安全隐患。据最新民意调查,群众对XX的社会治安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是强化服务环境建设,增强凝聚力。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XX实际,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对办事程

  序进行再审视,能去掉的环节坚决去掉,能精简的坚决精简,能归并的坚决归并,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强镇要求的快捷、高效办事程序。

  (八)历史债务全面化解,轻装前进谋求跨越。

  由于历史原因,XX在2004年所承担的直接和间接债务就超20亿元,其中欠银行债务约12亿元,欠企业和私人的债务约10亿元。巨大的债务成为XX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相当长一段时期无法也无力进行更多的经济社会建设。2004年镇党委班子主要领导调整后,将化解历史债务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处理工作组,镇委书记欧万洪亲自主抓,多次召开协调会,采取果断措施,化解债务。一方面,对属于XX应收的债权,想方设法积极收回。如已全部收回早年在澳门投资地产的1.65亿地价款和澳门联生围1300万股权款、浦发工业机械有限公司930万股票款、在江门投资地产的3750万地价款,大大缓解了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协商,获取债权人谅解,用小量资金顶抵大量债务,并成功收回星光锁厂等物业。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向司法部门提出XX经济发展总公司、坦背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法律破产申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今年8月可望化解所有历史债务。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由于受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XX镇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须大力解决:如整体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等。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体系不够优化,经济结构有待改善。

  综观XX产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产业结构问题

  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虽有改善,但仍需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而从XX2004年以来的数据看,农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至2007年已经下降到7%;第三产业的比重2007年为21%,但还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70%左右;且与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7%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充分说明XX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然不高,还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需要突出强化提升。而且,根据XX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推动XX经济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为什么呢?关键在于XX拥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方面是XX具有其他镇区所不能比拟的自身禀赋。即以轻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以及临近港口等为一体的高效综合运输网络,以及拥有比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空间比较大,这些优势成为XX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引进了物流龙头,打通了现代物流业的闸门。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的引进,既将XX过去“小而杂”的市场提升成为“大而专”的超级物流巨鳄,有力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又推动物流业、专业市场成长为XX经济增长的优质特色板块,培育出了再造XX发展新优势的源泉,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山的医药、生物产业的完整链条,加速推动中山向全国的食品医药强市迈进。二是产业链条缺乏有效延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小家电、造纸、童车、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不错,但主产业还不十分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只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一落户,相关的配套产业才会“结伴而来”,上伸下延,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产业堆头做大。比如在火炬开发区,围绕宏基电脑,就有4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积聚效应。这是XX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科技创新参差不齐,工业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专利建设、名牌建设和研发中心组建等科技创新方面,XX的规模企业特别是几大集团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普

  遍较弱,导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下面,仅以专利和名牌建设情况为例:一是专利建设方面。从XX目前的态势来看,专利主要由一

  批龙头企业主导,它们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占全镇的70%以上,其中2005年隆成以48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市企业榜首。而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甚至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名牌建设方面。至目前,全镇虽荣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2个,在全市排第3位。但都是以中顺、三和、盛兴等优势骨干企业为主导,仅中顺系列产品就获得包括中国名牌产品在内的8个名牌名标,直到2005年才开始向其他一些规模企业延伸,除了农业的两个省名牌外,工业类的很少见中小企业的身影。

  (三)缺乏产业总体规划,产出效益有待提升。

  规划是龙头,是促进产业集聚的指引。从各地的例子来看,没有规划的发展是无序的发展,是有失科学的发展,严重的会导致失败。从XX的实际来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体规划缺失,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其一是功能区分不明,未现“扎堆”发展势头。由于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和产业布局,科学引导的力度不足,导致产业“遍地开花”,失去了有效的集聚效应,也给外界一个产业主体不突出的“假象”。现在,不少地区都进行了一些产业区分性质的规划,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家电产业园等,不局限于一个村、镇或市,并积极主动地依托这些功能区分明确的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配置,达到主体突出、规模增大、链条延伸、效益凸显的目标;其二是针对性引资力度弱小。由于规划的缺失,导致招商引资时缺乏针对性,往往不是根据功能区分也就是产业规划进行有目的的招商,而是奉行有什么项目就要什么项目,只要能来投资就可以的“低水平引资观”,“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既导致引资的效益不好,还可能引进了一些低产出、高耗能、重污染的劣质企业。二是效益观念缺失,产出能力未达极值。据统计,XX目前的1000多家工业企业,占据了2万多亩的土地,2007年税收达8.22亿元,已立项工业园区产出强度为平均每亩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但从全镇的角度来看,产出效益却不

  容乐观。我们重点引进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占地2200亩,建成后年税收高达10多亿元。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占地仅为前者1/10的亚太却可以创造出超过前者所创造价值的总和还要高。这说明,规划后的引资是科学的,高效益的。

  (四)建设项目年年投入,财政压力有待缓解。

  近几年来,XX步入了大投入、大建设的新时期,地方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是创建省市教育强镇。2004年来先后投入2.3亿元巨资新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目前建成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3所、规范化学校6所。二是创建国家和省卫生镇。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共投入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仅以“三纵五横”为公路骨架的道路路网的扩建和开通就投入上亿元,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卫生镇,2007年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并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军。三是改善百姓民生,打造公共财政。重点放在保证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文化、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性项目的支出。仅2007年全镇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教育、科技、卫生、公益及其他社会事务支出达到2.5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66.8%,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位居全市前列。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地方财政的投入压力也日益增大,建设资金也成为了XX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城镇发育程度不高,聚集功能有待强化。

  由于105国道贯通全境,过去XX的城镇建设就以国道为依托,沿国道两边进行“线性式”建设,这在当时是一种可行的规划,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纵深推进不够,城镇张力弱小。城镇只沿国道铺开,国道两边一定范围内可以得到辐射,但更大范围和更广的空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城镇缺乏集聚力和承载力,功能弱化。而且,XX系由原XX镇、原坦背镇合并而成,诸多原因导致两地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坦背片城镇建设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来XX镇从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加大了坦背片建

  设力度,拟将原坦背镇的中心区整合好,成为XX次中心区,辐射

  整个坦背片,带动坦背片的全面发展也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进行全镇统筹规划,坚持两翼并进战略,打造新的城镇已成为XX必须全力破解的一道关乎XX长远发展大计的时代命题。

  (六)体制性矛盾多存在,发展难题有待破解。

  主要表现在:由于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XX采取召开银企联谊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行、企业合作桥梁,但企业贷款融资难题还是十分突出。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项目因用地指标问题难以落实,如亚太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和生物医药科技城两个项目总共用地需要4000多亩,把全市的指标拿来也不够。而且随着一些部门职能上划,实行垂直管理,镇委、镇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自主权越来越小。此外,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

  (七)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由于XX建镇的特殊性,致使XX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依然存在。一是XX片与坦背片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从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对比,XX片经济雄占全镇70%以上。而且,规模企业多数仍分布在XX片。在这种不平衡中,我们也看到了坦背片的后发优势,XX未来镇域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在坦背片。这也是近年来XX班子着力建设坦背次中心区、实施两翼并进战略的初衷所在。二是村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XX片的村社区发展速度和效率很好,坦背片的村社区明显不平衡。

  三、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建议

  镇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农村“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只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性,创新思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才能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才有希望跨入全市镇区第一集团前列。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发展规划。要认真研究本区域的特点,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抓好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体现和谐发展内涵,坚持高起点规划,为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立足长远,把好环境关口。发展镇域经济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大力发展高效能、低消耗经济,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防止污染项目、耗能耗水高的项目转移到乡村。招商引资时,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并重。倡导发展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再利用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三是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活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在目前珠三角镇域居民中还占据相当比例,发展镇域经济,应当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一是坚持三产互动发展。要结合实际,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二是走精细发展农业之路。要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水产渔业调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要进一步培养以“东裕牌”脆肉鲩、“鸥风牌”南美白对虾等中国名牌农产品,脆肉鲩、南美白对虾

  等5大示范基地,市渔农产冷冻厂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的农业模式,发挥“中国脆肉鲩之乡”的名片效应,着力提升主导农业的富民成效。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要依托亚太医药配送中心,以中江高速、太澳高速出入口,广珠轻轨XX站为“枝”,以初具规模的新中心区为“杆”,形成“枝”“杆”一体的物流商圈。既发扬“枝”的特色,发展医药配送、办公家具流通、五金商品集散等专业物流业,又一展“杆”的集合力,发展综合商品批发流动,积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互相配合呼应,并形成一个品种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至大、效益最优的新兴特色现代物流业基地。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抓好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引导和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XX投资创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中,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应该成为我们重点扶持的对象,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在政策、融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大力培育亿元级梯次企业群。同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围绕九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树立形象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名牌创建、科技创新和专利建设等方面,更要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放在九大支柱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上,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逐步上市,提高资本运营水平。

  (四)以招商选资为重点,拓宽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和三产是重点,招商是关键,项目是要领。XX要把招商选资作为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实现招商选资新突破。一是主动出击,有力承接当前国内外优质产业的加快转移。要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围绕大项目抓招商,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重点是依托现有的九大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对招商选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已落户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真正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促其充分发挥“以资引资”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既引进项目、资金、企业,又引进机制、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法;既引大引强,又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提高效益,实现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引进投资回报率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清洁、能增加镇财政收入的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大环境。

  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机遇、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建设、树立“发展大环境”观念,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XX城镇发展规划编制调整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XX特色的城镇,特别是要认真搞好

  坦背片与XX片的协调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镇群,确保两翼并驾齐驱。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并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全力深化推进以“三纵五横”为主体的道路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不断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营造优良的发展大

  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涉及镇域经济发展的部门,要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市场管理,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投资创业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办法,解决好土地、资金等难点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千方百计促进优质项目落户XX。

  (六)以科技强镇为依托,提升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不竭动力。特色技术及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的专业化领域,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XX要充分利用我市“创新中山”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在吸取传统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现产品由低档次、低附加值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效应。要深化技改贴息政策,提升品牌和专利建设水平,全面推行研发中心组建和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的深度上,还要在广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我镇目前已拥有32个名牌名标,并被认定为办公家具科技创新专业镇试点等。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XX必须进一步深化名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培育。一方面要加大培育、扶持和奖励力度,使产品名牌数量实现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其为龙头把分散的中小企业结成有机整体,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他们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积极动员企业共创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形象,提高产业和区域知名度,使产业和区域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模式。目前XX仅30多家企业走产学研路子,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206项。这说明组建研发中心、走产学研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值得推广。今后要进一步利用市镇有关扶持政

  策,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升科技进步水平。

  (七)以激活民资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紧张是目前各地在发展镇域经济中遇到的两大“瓶颈”。特别是近几年XX的大手笔投入建设,资金压力十分巨大。为此,必须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激活民资。据统计,至2007年底XX银行存款达40.85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因此,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闲散资金,优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把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善银企关系,加强银企联手,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银企双赢。要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设用地,在千方百计提高已批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即旧城改造腾出一批,开发整理增加一批,清理存量盘活一批,用活闲置土地再生一批,用好政策向上争取一批,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切实解决发展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同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土地“瓶颈”制约谋发展,特别是诸如办公家具等一些销售在外、税收在外的“两头在外”的产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将总部留在XX,这样就腾出土地,发展更大规模、更加优良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

  (八)以完善发展机制为前提,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合力。

  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发展镇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整体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放开手脚抓发展。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壮大镇级财政实力,缓解镇财政投入项目多、开支大的局面。加强组织创新,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三年来,XX在发展镇域经济上投放的土地不足1000亩,但每年仍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说明XX的镇域经济发展是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探索借鉴。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独有经济要素的体现。当一个区域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独有区位、独有资源、独有技术、独有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元素,而且这些优势元素无法仿造、难以迁移从而不可替代时,就具备了产生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但是,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优势,实际上都只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因素。从理论上说,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资源一般应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配置,但实际上并不是具有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都能顺利的发展起特色经济,而不具备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无法培育起自身的特色经济。例如东莞的一些镇并没有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特色经济却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大朗镇本身并不出产羊毛,区位优势也不是十分突出,却能成为年产毛衣2亿件(套)的“中国羊毛衫名镇”。这些事例说明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只是镇域特色经济率先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XX,一头连接市中心区,一头连接经济重镇小榄,自身禀赋还是优良的。同时,XX坚持实施“适者生存”的产业发展策略,不搞结构单

  一、风险较大的产业,而是依托已有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即“复合型”经济体,镇域经济得以稳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坚持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是壮大镇域经济的关键。

  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富民强镇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是镇域经济的主力,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XX始终坚持民营主导方略,以民营企业领衔镇域市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引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了镇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规模化。一是加快开放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措施,全面落实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力求在“降”和“实”上下功夫。“降”就是在严把环保关、效益关和科技关的基础上,降低一

  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放手让民营企业家施展才能;“实”就是让所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如较低的税赋等落实到每家民企,让民企真正得到实惠。通过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调整优化镇域民营产业结构。坚持走出镇域找市场,把镇域版块建成城市工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原料转化基地和城市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基地,增强镇域民营经济的生命力。

  (三)坚持政府引导培育是壮大镇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镇域经济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引导,政府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使优势特色经济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现和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是体现在政府的前瞻意识。政府能够始终保持开放、前瞻的意识,敏锐地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是关键。二是体现在政府创新发展的能力。XX优势产业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

  创新着力点,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共同合力下产生效益的,这些创新对培育和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体现在政府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在产业选择及规划的基础上,在组织管理、投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足功夫,形成高效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体现在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如果说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镇政府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在产业初具规模后,政府主动介入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逐步涌现出来,增强了镇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体现在政府政策的连续性。XX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各个阶段,均围绕发展壮大产业这个诉求适时地调整政策措施,对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均表现出贯彻始终的专注。

  (四)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力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象XX镇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债务重、社会治安较差的“合并镇”,正是通过“平安XX”建设,强化社

  会治安环境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经济也才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增强了城镇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招商选资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依托优势产业有针对性招商选资。在当前土地资源等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只有依托镇域经济优势,即依托主产业、主产品进行招商选资,推动主产业、主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能耗低、污染小、占用资源小、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产业,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创新招商选资方式。通过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等有效做法,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三是搞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跟踪服务,注重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努力提高履约率、投产率,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第三篇:村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人民政府

  简报

  第1期

  **************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2012年2月7日

  早规划转思路谋发展——******镇民政村调研纪实

  2012年2月7日上午,******镇镇长*******带领副镇长********等共8人,来到******镇民政村,采取看现场、听汇报、开座谈的形式,对民政村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现就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民政村基本情况

  ******镇民政村位于******镇南大门,总人口1312人,其中劳动力740人,截止2011年底外出务工529人,根地面积1226亩,开荒面积180于亩,根地总面积1400于亩,其中水田1100于亩,主要集中在5、6、7组,因其他原因常年无法种植水稻面积为50于亩。1受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限制,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正值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占71.5%(保守估计2011民政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为1500万元),种养殖业发展主要靠留守老人,村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如5组的道路建设,2、8、9组的用水困难等;

  2、村民自身投资种养殖业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外部投资较少。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1、抓基础,认真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民政村地理条件,王小军镇长指出,村两委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规划:

  (1)经济发展规划。要立足农业大镇定位,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辐射,因地制宜滚动”的路子,坚持科技兴农。重点巩固发展基地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优质高效专用农业。在统筹规划上,继续做大做强水稻育种。

  (2)产业布局规划。要区分山区组、平原组和中雁路沿线各村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在经营方式上,要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引导农民主动接受龙头企业辐射,走合作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一

  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生态、水、林等丰富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促其成为农业新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招商引资载体,推动公路沿线加工业、种养业、旅游业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规划先行、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镇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完成全村各组的中心组改旧建新规划,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我镇的各项政策,滚动发展,加快民政村基础设施建设。

  2、抓落实,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全村党员干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整思路,主动出击,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做到“有侧重、可操作、包完成”。

  (1)有侧重。以“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为基本工作思路,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果茶、食用菌、蔬菜、水产品、花卉、禽畜、用材林等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紧跟世界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潮流,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2)可操作。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

  标,并根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3)保完成。为村民承诺的事情,承诺一件,完成一件。

  3、抓保障,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全村上下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发展势头,构造良好的干部融合机制,激活干部的热情干劲,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改革创新、作风深入、埋头苦干的村级干部队伍。

  第四篇:仙女镇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仙女镇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分析

  仙女镇地处枝江市北部,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1公顷,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万余人。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以建设“工业强镇、物流重镇、生态休闲旅游名镇”为目标,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服务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园区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扎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我镇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1-6月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659.88万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04.88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18.13万元,地税完成611.75万

  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7900万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34.5%。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新增规模企业1家(宏昌公司),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4家。另外,瑞克实业、雅丰公司、强劲公司3家企业正积极筹备进规。1至6月,全镇生猪出栏46100头,同比增长3.04%;家禽出笼105612只,同比增长6.2%;夏粮总产量2871吨,同比增长2.94%;油菜总产量7576吨,同比增长1.54%;蔬产总产量7328吨,同比增长4.79%。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年出栏1000头肉牛养殖大户达到3家;柑橘打蜡、销售大户达到2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按照市政府规划我镇主要以建材、包装为主的工业园。目前我镇招商储备的项目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大项目少,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税收贡献率的项目更少,很难形成定向招商。未能把良好的交通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在三大特色农业方面投入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

  2、城镇开发经营处于规划阶段,相对比较滞后。

  3、由于仙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村与村之间差异较大,农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4、园区建设方面的困难。镇级财政收入压力较大,无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配套建设落后,往往是项目在前、配套在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临主干道两侧的房屋拆迁难以推动,导致项目落地进度慢。企业招工难,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做法

  1、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镇以李家茂为会长的肉牛养殖大户已达到3家,以周代年为代表的柑桔打蜡、销售大户已达到200多户,以胡光平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2、今年来我镇加大了老周场集镇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启动“示范一条街”建设。完成了枝当路与仙一路交叉口至老周场集镇三公里的路灯架设,安装高杆路灯68盏;投资34万元,对老周场集镇新正街两侧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铺设新型人行道板1400米;启动老周场集镇街心花园和仙女经贸区仙女农贸大市场建设,并更新老周场集镇和仙女经贸区的环卫设施。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努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紧依托仙女工业园平台,围绕新型建材、包装产业进行定向招商,进一步把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

  2、稳妥推进城镇开发经营。积极顺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仙女新区发展规划,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紧临枝江主城区的实际,适时提出了高速公路以南激活“一方热土”,建“工业新区”;高速公路以北保持“一方净土”,建“生态新区”的思路,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仙女。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的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老周场集镇和仙女新区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意识,打破城乡壁垒,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对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与覆盖,努力形成产业互动、城乡共荣的良好局面。

  4、加大拆迁力度、加快仙女工业园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强仙女工业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内道路网络日趋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对现有在建项目,重点有国泰科技、日威食品、仙女服饰等三家企业,要采取倒排工期,加压紧逼等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

  第五篇: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重点就村域经济的现状特点、农业基础设设施、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体系、劳务经济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调研报告已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2008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2009年1878.8万元1139.6万元3846元

  增加508元5.1%2010年

  前10月1878.1万元1039.3万元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

  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08年1630亩1378张9万元68.3万元4.1%2009年1698亩1386张12万元84.6万元23.8%2010年

  前10月1998亩1496张16万元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2835头293万元6.5%988.9元

  2009年3484头359万元22.0%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3139头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1028人556万元51.5%1876元

  2009年1039人612万元53.7%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615万元

  55.6%2075元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8年290317011202102867335.4%23.2%41.4%2009年290317011202103966235.8%22.8%41.4%201年

  前10月290317011202119250941.1%17.5%41.4%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

  偏小,经济效益不高,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

  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

  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加大对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开辟输出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建议要加大在村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农林、蚕桑、畜牧部门在财政预算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培训经费,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各部门每年到村进行专业培训达到3次以上,对产业大户的入户技术指导不低于大户总数的90%。

篇四: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篇一】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监测范围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区)10县市(**、**、**、**、**、**、**、**、**、**,**包含在**);**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

  (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

  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年的1.83倍,其中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47.0%,较**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年**区生产总值306.81亿元,是**的1.77倍,其中工业增加值83.64亿元,是**年的1.46倍,占生产总值的27.3%,较**年下降5.7个百分点。

  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期间,10个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6.97亿元,是“**”的4.39倍;**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3.71亿元,是“**”的3.59倍。

  3、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期间,全市1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9亿元,是“**”的2.24倍;**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14亿元,是“**”的2.38倍。

  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期间,全市10个县市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43.6%提高到**年的48.6%,提高了5个百分点;**区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44%提高到**年的49.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年11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0元,**年县市区均超过23000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个县市区超过5000元,为5854元,**年11个县市区均超过7000元。

  6、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期间,全市10个县市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的2.95倍;**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94亿元,是“**”的3.39倍。

  (二)“**”县域监测综合排位情况

  1、综合排位偏后,且呈后退之势。从下表可以看出,**年外,其它各年排在40位以后的县市均在5个及以上,县市在全省综合排位整体偏后,且呈后退之势,**年,我市10个县市在全省82个县市中排在60位以后的有6个(**、**、**、**、**、**),**年仅**排60位后。**区**年在全省排19位,**年上升到13位,之后连续下降,**年又降到19位(表一)。

  2、个别县市退位幅度大。**年,**县在全省排70位,较**年后退17位,退位幅度居全省第2,**县排64位,较**年后退15位,退位幅度居全省第4(表二)。

  (三)**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423.74亿元,增长7.1%,非公增加值552.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74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22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5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2个区实现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增加值139.04亿元,增长6.3%,非公增加值18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82亿元,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6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9000元以上。

  三、县域经济发展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市差异较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一是从综合排位来看,**年我市排位最好的**在全省排第2位,排位最差的**排第74位。和**年比较,渭南进位最多的是**,前进了3位,进退位居全省第21位,退位最多的是**,后退了17位,其次是**,后退了15位,退位幅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按进退位分别居全省81位和79位。二是从经济总量来看,**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311.29亿元,而最低的仅

  为36.55亿元,二者相差27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三是从发展速度来看,**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0.5%,最低的县市仅为6.0%,相差4.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13.3%,最低的县市下降12.5%,相差悬殊。四是从**年主要数据来看,GDP增长最快的**增长11.7%,最慢的**仅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增长31.6%,最慢的**下降30.9%,**下降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29784元,**最低,仅25495元,相差42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12400元,**最低,仅8302元,相差4098元。

  2、发展思路不清,特色经济未成规模。一些县市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3、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6:50.6:33.8,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比较高,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较大,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少。

  4、产业类重大项目少,发展资金保障不力。项目方面,一是特大项目少,特别是影响当地生产力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额在1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的大项目就更少;二是科技项目少,普遍存在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不强的问题,表现为自主品牌不多、终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少。资金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二是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5、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工业化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城市扩容及撤乡并镇使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渭南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渭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属典型的大市弱中心,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年全市县市城镇化率为40.8%,较全市水平低1个百分点,10个县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16%,其次为54.67%,其它8个县市均在40%左右,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6、**年度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很不乐观。近两年,我市部分县市县域监测综合排位靠后,个别县市排位大幅度下降,而且从**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部分指标不理想,如,**年全市6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其中**仅增长1.4%,**仅增长0.1%;3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超过10%;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下降,其中6个降幅超过20%,**降幅超过50%;3个县市区污染物排放未减反增,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年监测排位,受其影响,部分县市排位可能下滑,应引起高度重视。

  7、一些县市和部门对县域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县市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不够重视,心中无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思路不清,放任自流。一些部门的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县域监测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事,和本部门没有关系,不重视监测工作;个别部门指派一些不懂业务的人员来应付,业务人员业务不精通,报表差错多;有的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数据查询不理不睬,直接影响监测工作。

  四、抓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夯实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县域监测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负责县域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报表人员,并严格执行县域监测报表制度,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准确及时地上报监测报表。各

  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本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监测考评中的排位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积极督促本县市区相关部门,认真完成县域监测报表,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制度,推进监测工作。一是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协调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议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尽快出台加强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实现追赶超越,建议尽快出台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

  3、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做亮特色经济。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努力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招大引强,以强带弱,以大促小,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产业类重点项目。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改善银企关系,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担

  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突破资金瓶颈。加快重点项目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协调好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对处于报批审批阶段的项目,要加快完善手续;对年内应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要加强督查,促使其尽快开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其资源优势兼顾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彻底改变矿产资源依赖型工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交通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研发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发展,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中介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

  【篇二】

  **年**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切实抓好县域地区的增长,**市县域经济呈现筑底企稳的态势。

  一、县域地区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年**市县域地区(**区、**区、**县、**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2.4亿元,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5.3亿元,比上年下降2.6%,所占比重为14.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所占比重为36.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所占比重为49.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县域投资进一步加大

  **年**市县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1.5亿元,比上年减少36.2%。

  **年**市县域地区亿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达361个,其中**县海螺型材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区中德工业园五期、卓达建材产业园等新建亿元以上项目就多达46个。长发构件、瓮福产业园,全民健身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的强的项目相继开工。

  (三)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年**市县域地区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快于全市6.5个百分点。其中,**区完成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区完成26.9亿元,增长15%;**县完成14.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市、**市完成10.0亿元和10.8亿元,分别增长了7.5%和11.3%。

  税收收入完成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区完成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区完成22.8亿元,增长12.9%;**县完成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市完成6.5亿元,下降了12.2%;**市完成8.5亿元,增长11.8%。

  (四)工业发展企稳向好

  **年**市县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880个,总产值为20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9.8%。在**,**热电厂并网发电,金冠电气、修正药业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有效实施,区属规上工业企业达68个,总产值为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8%和25.9%;在**,规上工业企业达286个,总产值为75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6.8%;在**,规上工业企业达210个,总产值达46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0.7%。在**,规上工业企业达206个,比上年增长32.1%,成功推动大成、德大、达利、都邦等一批骨干企业改造升级,扩大产能,总产值实现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五)农业生产稳中有降

  **年**市县域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平衡的发展态势,去年由于干旱少雨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对农业生产略有影响。县域地区一产增加值实现205.3亿元,下降2.6%,其中种植业占55.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林业占0.7%,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畜牧业占43.2%,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渔业占1%,比上年增和长0.1个百分点。

  (六)服务业、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年,县域地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4.6亿元,同比增长14%,高于全市增幅5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现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5亿元,同比增长19.9%,高于全市增幅9.6个百分点。其中**区76.8亿元,增长10.2%;**区152.6亿元,增长10.1%;**县158.6亿元,增长18.9%;**市160.1亿元,增长10%;**市162.4亿元,增长54.4%。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县域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占比较小。**年,**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122.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仅为32.5%,所占比重比**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9.4亿元,占比仅为15.4%,所占比重比**年增加0.4年百分点。基本上都与上年持平,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两点建议

  (一)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决定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要坚持工业强县、特色兴县。工业园区发展要引入新思路,要在继续围绕“工业强县”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突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和创新的理念,狠抓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县域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专业突出、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助推城镇化。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合理性地域功能、改善农村面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有效途径,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县域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三】

  摘要:当前我国迎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关键时期对于**的县域经济来说既是一个发展契机,也是一项重大挑战。本课题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深入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继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市6县1市(**、**、**、**、**、**、**)县域人口425.1万,占我市常住人口的近八成,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54.5%。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对增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

  义。近期,**市委党校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全市上下坚持“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各县市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机制,采取灵活多样措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外向型和民营经济,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年,**市县域完成社会生产总值1764.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54.5%,与“**”之初的**年相比,是当年县域GDP的1.6倍(见表1)。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50.1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8.7%,是**年的3倍。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2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1%,是**年的2.1倍。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趋于上升。**年,**市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322.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3.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9.52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2%、35.9%、45.9%,与**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5个百分点[①]。**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时期28.4:34.1:37.5调整为

  18.2:35.9:45.9,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比重趋向合理且内部结构持续改善。

  (三)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通过园区攻坚战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帮扶十条、“1115”工程等“组合拳”持续发力,工业经济在艰难环境中逐步回升。园区平台不断夯实。**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42.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为258.11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1.11亿元(见表2)。**工业集中区获批为省级高新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烟厂、金健米业、恒安纸业、**烟机等重点企业运行平稳,飞沃新能源、德人牧业、溢多利等成长性企业来势喜人。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年开工建设重点项目500多个,烟厂易地技改、中联重科起重机械等项目加快建设,中锂二期、力元新材、昊晖光伏、晋煤金牛等项目建成投产。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农业逐步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年,**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2.7亿元。全市有四个园区进入“国家队”,分别是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产品供给区域布局明显优化。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入省级项目库,**有序推进富硒产业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生物谷科研中心封顶,**获批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0个以上,其中省级示范园达36个[②]。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跟过去相比,**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与国内省内经济发展强县市相比,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

  从**年全省县域经济强县排名来看,全省十强县中,**有**县、**市、**市3个,全部进入了全国50强[③];经济总量小于**市的**有**县和**市2个,**有**县、**市,**有**市,**市有**县,**市有**市[④]。目前,**市没1个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年排名最靠前的**,居全省第16位。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年,全省GDP过300亿县(市)22个,我市只有**、**2个[⑤]。其中,**县GDP1431.1亿元,相当于近4个**的总量。**年,**市3个县完成GDP4020.65亿元,而**市7个县市完成GDP1764.84亿元,远远低于**市。无论是在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还是在工业总产值、园区工业产值方面,都远远低于全省前三强县(见表3)。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市经济的“软肋”,与**市经济总量全省第三的位置极不相符。我们经常讲“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市与标兵比,差距在于县域经济,与追兵比,压力也来自于县域经济。

  (二)县城经济发展不足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平台,县域的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县城,包括县城建成区和开发区。从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看,县域的工业发展主要靠开发区,商贸发展主要靠城区的大型综合体。比如昆山开发区,**年完成GDP1600亿元、工业产值5184亿元、进出口总额近657亿美元,面积只占

  昆山的1/9,却贡献了全市45%的GDP、57%的工业产值和79%的进出口总额[⑥]。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1493.2亿元,成交额为全球小商品市场最大[⑦]。县城工业和商贸的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五流汇聚”,带动了县域的发展。从**市来看,差距还比较大。第一,园区经济总量偏小。**年,7个县(市)工业园区完成产值1142.2亿元,而**一个县的园区生产值就达到1224.45亿元。总量最大的**县园区产值215.1亿元,只相当于**县园区产值的18%,远远不能相比(见表2)。第二,消费市场需求不活。7个县城都还没有大型商业综合体,整个社会消费的总量也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大的**为164.27亿元,只相当于**县的52%、**县的34%(见表3)。由此可见,**市的县域经济发展乏力,主要原因就是县城经济的总量不大、首位度不够,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

  (三)县城城市化步伐不快

  县城这个核心平台要做优做强,必须首先加快县城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吸引投资,拉动消费,繁荣经济。从**市来看:一是县域城镇化率低。据统计,**年**市城镇化51.6%,远远低于全国58.52%[⑧]、全省54.62%[⑨]。而县域城镇化率中如**城镇化率是41.2%,**城镇化率是46.5%,**县的城镇化率是44%,显然县域城镇化率低是影响我市的短板。二是县城规模小。目前7个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没有一个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集聚度低,没有一个县县城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三是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弱。在市政公用设施上市政管网建设还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现在我们国家迎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关键的时期对于**的县域经济来说既是一个发展契机,也是一项重大挑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关键,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才能提高全县居民的收入,实现“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战略目标。

  (一)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实现战略对接具体化

  国家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要主动搞好政策设计和对接,用政策杠杆撬动地方发展。

  一是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纵观整个长江流域,其产业落差明显,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势能。**各县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积极承接沿江产业尤其是长江下游的产业转移,并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双赢之路。

  二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近期可借用**直达欧洲和中亚的国际物流新通道——“湘欧快线”扩大出口;中长期可在重庆设立联络处,并依托“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利用重庆这个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走出国门。与此对应的,在**市域范围内,还可以依托**的德国工业园和德国汉诺威的**中心,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与经贸往来,力求在开放的视野中去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是积极申报对外开放平台。加快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桃花源临时航空口岸,争取开通**到韩国的国际包机,谋划建设泛湘西北地

  区航空产业园。在申报国家开放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全省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发挥**和德山现有公共保税仓功能,并对出口企业给予一定的物流成本补贴。

  (二)加快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改革创新的实验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财政税源培植的重要抓手。因此工业园区兴则县兴,工业园区强则县强。

  一是培育产业“主心骨”。产业错位发展是特色园区形成的先决条件。各县市应对自己工业园区的产值进行数据分析,重新对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长远性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相应的特色产业主导工程,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扶持县域内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议新上工业重点项目无特殊情况一律向园区集中,在园区发展。各区县市要重点围绕骨干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龙头带动型集群和小企业群生型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配套协作,加强项目引导。

  二是引入资金“造血剂”。针对“土地财政”背景下,开发经营公司融资举债空间小、难度大的客观实际,加快推进园区资源资产化步伐。园区应以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为抓手,通过土地二级开发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滚动发展,有效提高公司盈利偿贷能力,逐步由“财政输血”走向“自主造血”。地方政府和管委会要积极对闲置的标准化厂房进行清理整顿,作为固定资产划拨至园区开发经营公司,将闲置的发展资源转化为公司的优质资产。

  三是构建项目“大动脉”。强力推进项目,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产业、联系项目制度。对有眉目的项目尤其是签约项目一定要抓好跟踪、抓好落实、抓好对接,确保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产能落户。同时,围绕机场,着力发展临空产业,积极向省政府申报空港经济开发区。围绕高铁,打造万户新居工程。对事关市与县、县与县交通连接的重大项目,比如**铁路,都要加快推进。围绕高速,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积极争取一批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快速干线项目;各个县(市)城区要按照“长藤结瓜”的模式,围绕**干线来规划县城骨架和交通网络,真正把**干线建设成为产业长廊、绿色通道、城镇集群。

  (三)创新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发展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就是水、路、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法制、政策、政府效率等多方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创新发展环境,以经济环境创新的吸引力来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域的聚集,是增强**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以项目建设促进县城城市化,加强项目策划、项目开发、项目推介和项目落地。细分城市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建立项目库,进行项目发布、项目运作和项目招商。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超前谋划一批集贸市场、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供水供气等民生项目,量力而行谋划一批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区建设项目。推进“完美社区“建设,让市民在县城住得下,住得好,住得舒心。

  二是提升县城创新创业活力。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入改革户籍制度,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和农民、集体、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公益性项目由政府直接提供,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面向社会公开选择建设和管护主体;经营性项目按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运作经营”的思路,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和经营,国有融资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准经营性项目要积极推进向经营性项目转化。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加强人才兴县,让城市成为市民创业,兴业的平台。

  三是提升县城聚散能力。聚散能力即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集聚主要依靠平台,辐射主要依靠交通。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县城对外交通组织体系。重点是:城内城市交通干线,尤其是县城环线建设;出入城交通节点建设;县城与**市城区通道建设;县城与中心镇通道建设,真正做到以交通保证流通。

  (四)推进县城城市化,振兴县域经济发展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加速推进县城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突围的主路径和动力源。抓县域经济必须抓县城经济,抓县城经济必须抓县城城市化。

  一是加强城市设计,打造特色县城。当前县城城市化的普遍问题是个性丢失、特色丢失、传统丢失,归根到底是城市设计缺失。要树立城市设

  计指导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的工作理念,用城市设计引领特色县城建设,重点是县城城市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轮廓设计。

  二是改善城市风貌,打造靓丽县城。县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生态,与存量城区的关系。加大对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对老城区重新塑造,赋予新的品位。要高度重视整个县城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防止脱离资源环境条件盲目开发建设。

  三是挖掘城市记忆,打造故事县城。县市要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文化的历史传承,让城市记得住乡愁,讲得了故事。比如,绍兴市在历史街区改造保护利用中,创造了“绍兴模式”,深度挖掘和保护名人故里,碧水绕城,古桥连绵的古城记忆,推进了绍兴“城旅一体化”。在**所辖区县,有桃花源、城头山、壶瓶山等旅游品牌。**可以统筹规划,打造休闲度假胜地。

  结语: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发展**市县域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幸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五: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和乡镇为依托,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经济的整体发展基本依靠于本地农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同时包含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在当前的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农业人口占比重高达78%;县域平均的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占县域GDP的38.7%,并且主要是围绕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和交换的活动建立起来的,这些都体现了现阶段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明确提出了

  “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并指出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统筹城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活力,通过打造优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区的工业化步伐,以实现微观经济的活跃,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间接提供经济支持。当然,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还存在诸多问题:

  1.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很低。各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还存在城市化水平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

  2.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产业结构滞后,大多数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大,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经济类作物推广率低,农业生产率呈劳动投入过多的低水平状态。

  3.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多是中小企业或个体合伙等,其经营比较分散,获得信息的能力较低,这使其生产经营的决策不能够通过及时的信息收集和市场调查来掌握市场的供需情况变化,而只能凭借传统思维模式通过以往的“经验”和上一年的市场行情来进行决策,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迎合市场变化,经营的风险性加大,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集约化生产能够缩减成本提高经营者的效益。而同样限制于县域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分散性,使得集约化产业群数量很少,已有的大多规模小、档次低,无法发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效益优势。

  4.政府职能尚未转变过来,服务与管理意识淡薄。政府的经济决策和调控方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支持,使人才、资金、信息等在产业结构中合理地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益好的产业方向流动,从而推动各县域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当前的政府职能定位脱胎于计划经济,因而政府多沿袭了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导致现行政府重“权力”轻“服务”,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障碍,盘活微观经济,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新农业结构,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的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

  2.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通过工业化着力解决农业问题。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加工工业。县域工业的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其资源优势兼顾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

  的产业链条使农业与工业联结,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壮大县域经济。同时,要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装备农业、把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管理办法移植到农业,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3.适应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经济市场化、一体化的挑战,县域政府的职能必须转换到遵守WTO规则,为国内外市场微观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包括:首先,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县域政府必须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和要求对公共部门的职能、管理法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总的原则是收缩权限,回归政府管理本位,把市场和个体自治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有效解决管理中推诿扯皮的问题;其次,加大改革和监督力度。提高公共行政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加强依法行政、监督,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法制政府。

  4.以特色经济为主导方向,发掘本地区潜在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具体来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必须立足县情,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确立本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使农产品市场多元化,减少同类产品内耗式竞争,营造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平衡的双赢局面。其次,从宏观角度分析市场需求,找准本区域市场定位,遵循市场规律掌握发展态势。正确评估本县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依托本地优势要素,逐渐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战略产品体系。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经济服务工作。政府一是要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县域经济规划、协调和监督工作;二是要变“权力政府”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实现由单纯指挥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引导企业和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优惠贷款等多种政策措施;四是要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篇六: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研报告

  2020年4月19日

  县域经济现状的调

  县域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和扩散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经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承接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83155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县域经济实现484624万元,增长30.6%,是

  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比上年加快15.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0亿元,增长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增长29.5%;农民人均收入5407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0599元,在全省县级率先迈上万元台阶。

  二、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1、县域农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基石。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24915万元,同比增长53.0%,其中农业产值实现351666万元,同比增长55.3%;牧业产值实现61942万元,同比增长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5.2%;林业产值实现3160万元,同比下降3.2%。全年完成播种面积320580公顷,同比下降0.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232公顷,同比下降1.0%;粮食总产量947808吨,同比增长45.9%,是历史以来我县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

  2、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XX县着力加快工业建设,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使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几户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大幅度拉动所致,全县工业总产值全年实现112299万元,同比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566万元,同比增长26.0%。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3196万元,同比增长3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40万元,同比增长37.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9.9%。

  3、农村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9%,同比上升0.91个百分点。全县城乡居民预期消费心理稳定,市场供应充分,消费品销售趋旺。但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全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额为5925元,而县域主体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额仅为

  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3.9%。一些大件消费品,在城市已趋饱和,在农村拥有水平还相当低。差距就是潜力,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非常大。当前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最具潜力的是农村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是农民。

  4、各项收入稳步提高。

  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30171万元,较同期18213万元增加11958万元,增长65.7%。全口径税收收3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入完成22943万元,较同期16194万元增加6749万元,增长41.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09万元,较同期9296万元增加8613万元,增长92.7%。

  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较同期5.9%增加0.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达到65.7%,较同期13.1%增加52.6个百分点。

  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7920元,同比增长3.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7元,同比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1元,同比增长24.1%。

  5、招商引资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重头戏”。县原有的国有、集体、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经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1个,到位资金12.0亿元,增长99.4%。县口径非公有制户数发展到6560个,比上年增长5.5%;从业人员21300人,比上年增长6.5%;注册资金3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增加值15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总产值61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收入625700,比上年增长9.2%;利润2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税金168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

  4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XX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全县三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和效益较低,高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不利于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短期内不会得到改进。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预计仍在80.0%以上。在重工业中,能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的行业比重较大、增速较快。从生产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预计仍在70.0%以上。从投入看,煤炭、水泥投资增幅预计均超过30%。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和投入较快增长,导致总体耗能规模随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扩大。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给节能减排工作也带来较大压力。

  3、国际金融危机对财政及农民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铜制品及铜原料价格下降幅度达43%,北泰铜业销售收入减少近2亿元,减少税收近1000万元;煤炭价格下降幅度达25%,减少税收近500万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民5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银行自

  11月27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按

  贷款额计算我县减收营业税140万元。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南方一些企业倒闭,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劳务收入减收。另外,农业虽然丰收,国家保护价格收购,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因水分超标等问题没能出售,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入低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景气,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能采取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眼光,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

  一是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建设攻坚6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年”活动要求,重点推进项目。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上,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世行贷款奶源基地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矿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推进大多铜矿、锗矿、北泰铜业二期和轻体承重节能建材项目建设,开发铜、锗等矿产品的下游加工产业链,实现矿产资源过腹增值;实施二道水库及北部山区供水、多金属矿开发、煤矿项目建设。在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上,扩特色经济林果、食用菌种植;搞好特色养殖和格林纸业前期对接,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科技产业带。

  二是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看,在全县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乡镇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较大,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确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推进农村经济实行重点开发展。围绕实现20亿斤粮食总产目标,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做好旱涝保收田项目区建设。在土地规模经营上,经过加强引导、产业推动、强化服务和培植典型等措施,力争实现大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大豆、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奶牛和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在提高农7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业机械化程度上,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提高科技化含量。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经过良种补贴直补措施,保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10项农业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50万亩次,标准化实施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建设100万亩全国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全国大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万亩高淀粉马铃薯和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2.65万亩高糖甜菜生产基地、3万亩北药和2万亩燕麦生产基地。

  三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转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经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经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要做好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围绕城区环境改进,完成城区道路改造;完成城镇供水厂收尾、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建设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供排水管网建设,确保年末实现东污西排;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启动殡仪馆堤防建设。围绕棚户区改造,重点抓好基本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经济适8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房和廉租房在商业开发中的配建比例,提高廉租补贴标准。

  四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实施组团推介,搭建部门间“无障碍”投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产业和项目,经过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推动招商;组织招商小分队广泛联络,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经过重点拜访实现上门招商;委托在外我县籍人士为招商员,开展家乡宣传推介;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吸引更多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借助县域内投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商家来投资兴业。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项目库,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改进招商综合环境,实行挂牌跟踪服务,严格兑现招商承诺,激励和调动客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全县人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形成“亲商、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拓宽发展渠道,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近年来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正是强在乡镇经济。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矿产之乡”美誉,现已发现矿产62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45种,现已开发9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利用19种。优势矿产: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0.1℃,资源优势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支持、服务乡镇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加快资源整合,发挥当地特色工业的集聚效应,集中生产要素,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并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切实解决好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和对农业基本土地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销售中介组织不发达是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县委、县政府应该鼓励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发展,特别应支持乡镇商贸企业的发展,使农业成果成为社会的财富。

  102020年4月19日

篇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地区经济发展稳步上升,有的地区则依然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状,给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虽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经济不断扩张,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速不尽人意,出现过稳定停步的现象。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标准不一。不同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好,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

  2.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比如,一些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优势明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较重。

  3.投资环境良好程度不同。一些地方政策优惠措施多,吸引了许多投资,而一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相比之下差强人意。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列举一些具体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着力解决金融问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资金缺口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设立专项投资基金等措施,加快项目建设。

  3.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投资,提高县域经济的多元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投资、培训企业和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

  5.建立协作平台。不同县域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协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经济、人文等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总结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影响了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综合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这样,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积极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县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篇八: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1—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03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0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2001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2005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01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01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01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1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55.7%,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05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工业税收5.8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6倍、5.1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43%、38.5%、39.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1年的78户发展到196户,增加了1.5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1年的5.7%提高到17.1%,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05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

  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2005年家禽出栏量突破1亿只,比2001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17万亩、72.4万亩,设施栽培达到1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05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76.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1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是2001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2.3%。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3亿元,其中2005年达到18.6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4%。今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同比增长134.9%,高于全市22.6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我市县域经济与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个县(市)排名中,肥西、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4.1%和60.8%。与百强县最后一名莱西市相比,GDP最高的肥东县不及它的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肥西县仅有它44.4%,人均指标相差更多。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90.4%,而我市为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肥西县要比莱西市低21.9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04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1家,总数比莱西市还要少1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15.5亿元,只及莱西市59.6%。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长丰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莱西市的14.9%、25%和18.5%,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莱西市的31.3%、20.9%和7.4%。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04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5.4%。长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11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1%。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2004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55.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1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11.7%,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2.2%,远远低于莱西1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04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0.07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2006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54842户,注册资金仅为7.28亿元,户均仅1.3万元;私营企业3854户,注册资金5.6亿元,户均仅14.6万元。实现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70%以上的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

  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

  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141”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

  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十一五”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合肥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如何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调研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得以长足发展,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和要求,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未充分循环利用,因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群众上访等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1、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是煤电副产品管理无序、浪费较大。××市是江南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每年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灰渣、泥煤、煤层气、废水、热尾气(水蒸气)等煤、电副产品。煤矸石、灰渣、泥煤等煤、电副产品长期处于无序管理、任人随意占用的状况,利用率不高,2005年粉煤灰、煤矸石、煤层气、废水等煤、电副产品的年利用率分别为60%、71.5%、20.6%、85.4%,热尾气(水蒸气)利用更少,几近浪费;丰矿有陈年矸石山13座、约1300万立方米,近年来,每年新出窿煤矸石44.6万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还占用了土地。二是废旧物资利用率低。我市是废旧物资的聚散地,具有丰富的废旧物资资源,但由于加工方法粗放、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经营方式文秘杂烩网“买进卖出”,效益不高;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小而杂”,铜、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率2005年仅为11.7%,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环境污染较突出。我市是全省的重点产煤县市,煤矿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煤灰、煤矸石、瓦斯气,这些副产品在未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对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煤矿酸性废水、煤碴山淋溶水对我市地表水水质影响十分重大,酸性废水污染最严重的曲江、上塘等乡镇外排废水、煤碴山淋溶水ph值均在4以下,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受纳水体,其中,曲江范围的毛坊湖水ph值维持在5左右,达不到国家农田文秘杂烩网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此外,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没有经过科学循环加工利用,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农业生产。

  3、信访矛盾压力大。由于可利用资源没有充分地循环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显现出来,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的信访矛盾压力也加大。如:小煤窑环境污染问题信访到国家信访总局,河洲废旧物资市场、小冶炼加工生产污染等方面的信访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科学、有效地利用可利用废旧资源提出强烈而紧迫的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和优势

  1、丰富的循环资源。一方面,××市是江南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除生产主产品外,每年还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热尾气(水蒸气)、煤矸石、煤层气、废水等煤、电副产品——可利用资源,其中:丰电每天排放1500多吨粉煤灰,每年排出50多万吨粉煤灰,年排出蒸气25万多吨;丰矿现有陈年煤矸石13座、约1300万立方米,且每年新出窿煤矸石44.6万吨;有煤层气(瓦斯)储量约50亿立方米,每年抽放量约1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市又是江南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废旧物资回收综合利用产业是其特色产业。我市河洲围里再生物资大市场每年可供利用的“废旧物资”达20亿元;“全国羽绒之乡”——拖船镇蛟湄村发展了以华阳、鑫辉、冰达、剑隆4家规模以上羽绒企业为龙头的大小羽绒加工企业30多家,企业在外地设立了羽毛收购网点50多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年加工羽绒原毛量达6000多吨。所有这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

  2、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遵循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建设了一大批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循环利用性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电厂的粉煤灰、余热蒸汽引进了同济丰宇、恒天实业、峰华豆制品、天缘油脂等企业;依托丰矿的煤层气、煤矸石开发了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民用等项目;为有效利用废旧物资,专门建设了河洲废旧物资大市场,市场内

  已集聚经营户200多家,同时,扶持投资建设了荣盛金属、宏源铜业等金属冶炼加工企业,三维化纤、兰丰塑业等新型塑料制品企业,华阳、鑫辉、冰达、剑隆等羽绒加工企业。全市已逐步形成了废弃物利用产业,冶金制造、羽绒加工、废旧塑料利用等以废弃物和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产业集群。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的经济总量约有20%来自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

  3、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都非常重视,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市的工业园区和××矿务局分别被列为全省的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园区和省煤炭集团公司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所有这些都必将为我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循环经济蛋糕创造优越的条件,提供难得的机遇,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循环

  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强化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举措:

  1、积极探索推进多层循环。以建设示范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着力放大循环经济圈的“半径”,以综合措施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由企业小循环向园区中循环、再向城市大循环梯次推进。一是“小循环”抓生态企业。把培育生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步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二是“中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对丰源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入园企业的生态标准,防止引进污染项目。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园区内的废物排放;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搞好工业项目的规划和布局,构筑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将生态工业园模式扩展到整个城市,构建多个生态工业链,形成城市生态工业系统。三是“大循环”抓城市生态经济。在抓好生态工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构筑××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

  教育科技事业,强化发展生态经济的科技和文化支撑。建设生态住宅小区,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2、科学规划定位发展战略。围绕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按照×ד一城四区”总体发展思路和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科学定位××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低成本开发、高效率利用、高效益产出的理念打造花园式、生态型××循环经济区,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布局。一是规划、建设循环路。重点规划、建设好东接正在筹建的剑邑大桥、西接新梅高等级公路、横贯整个丰矿中心地带的长约30公里的丰矿大道,使我市的新城区、老城区、丰源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区通过剑邑大桥、105国道、赣江大桥、新梅公路、丰矿大道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车程约1.5小时的循环路,实现“一城四区”的宏伟蓝图。二是规划、建设好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花园式、生态型的发展要求,搞好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产业规划,将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划为4个分区,即:以现有的局行政大楼、上塘镇、总医院、工程处、机修总厂、丰矿一中及商业网点等部门和单位为主的中心区;以现有的曲江大井和正在兴建的瓦斯发电厂、曲江工业广场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曲江区;以现有的建新、坪湖煤矿及其洗煤厂、坑口发电厂和正在筹建的福建辉业制砖厂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建新、坪湖区;以现有集丰焦化、赣丰水泥厂、明华玻璃球厂、民生泡花碱厂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的特色园区。三是规划、建设好四个生态工业园区。即:以现有工业园内以蒸汽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园区;以拖船现有的羽绒加工产业为基础,规划建设集羽毛收购、羽绒加工为一体的羽绒园区;依托河洲再生物资大市场,使其改造成为聚集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产业的废旧塑料加工园区;在孙渡街办丰乐公路旁规划建设以废旧金属综合加工利用为主的冶炼产业发展基地——冶金园区。

  3、因地制宜确定产业重点。立足我市实际,建设××循环经济区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以煤层气利用产业为主攻点,做强做大“煤——气——电”产业链。着力抓好正在筹建的瓦斯

  发电厂,使其尽快竣工投产;切实抓好丰矿、××城区居民生活用瓦斯的新增扩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瓦斯的利用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积极探索煤层气地下气化技术;积极开发与煤层气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煤层气资源的附加值;上海斯米克集团建设陶瓷项目落户××,促使煤层气用量的不断做大。二是以集丰焦化产业嫁接为强攻点,拉长加粗“煤——焦——化”产业链。突出抓好集丰焦化投资2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明华玻璃球厂投资1亿元的玻纤网格布项目建设以及赣丰水泥厂、民生泡花碱厂的增资扩产,着重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最大限度地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对煤气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精深加工,提炼煤焦油、粗苯、二甲醚等化工产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三是以煤矸石、粉煤灰利用产业为突破点,稳步推进“煤——电——建”产业链。加大煤炭的洗选力度及现有洗煤厂技术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洗精煤、洗块煤、喷吹煤等洁净动力煤的市场占有额,努力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加大丰矿电厂的技术改造力度,调整燃料结构,减少原煤配比,增加煤矸石、煤泥、中煤等劣质燃料的配比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的利用量;努力服务好福建辉业公司投资1.8亿元的矸石砖厂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煤矸石建材产品生产;积极扶持同宇公司投资1亿元搞好新型墙体材料二期工程和兰丰水泥公司投资2.8亿元完成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粉煤灰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粉煤灰建材产品生产。四是以矿井水利用、土地复垦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清洁、美观、大气的新丰矿。在矿井水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大型矿井水集中处理系统和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分级利用,节约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减少对矿井水的破坏,开展采矿与排水对环境影响研究,积极探索保水采煤技术的工业性试验,限制和降低煤炭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破坏。在土地复垦方面,既要加大陈年矸石山的利用力度,尽可能地复垦占用土地,对复垦的土地及时复耕、绿化或美化;又要减轻地面沉陷,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五是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为切入点,努力构筑“资源——产品—

  —可利用资源利用”产业链。大力发展废旧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建立统一、规范的废旧金属冶炼加工市场,逐步形成以宏成金属制品公司、京九合成公司、荣盛金属制品厂等企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使回收来的废旧金属加工成成品,提高其附加值,加快废旧物资的转化利用步伐。着力提升羽绒加工产业,做强做响“全国羽绒之乡”品牌,以拖船镇蛟湄村为产业基地,聚集以华阳、鑫辉、冰达、元隆、剑隆等为龙头的羽绒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尤其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走园区化发展道路,促使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做强做大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依托三维化纤、兰丰塑业、恒泰塑业等新型塑料制品龙头企业,发展废旧塑料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以废旧物资为生产原料的企业一律以环保企业的标准看待,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以废旧塑料为主要原料的新兴产业,做强、做特、做大废旧塑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塑料制造业,不断延伸再生资源链条。

  4、扶优扶强提供政策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必须以强有力的举措和优惠的政策作为保障。一是以优惠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循环经济项目所需土地应优先据实安排;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应优先核准;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优先推荐申请国债资金,优先和优惠申请银行贷款;完善财税政策,对区内循环经济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增值税在核定税率的基础上按比例减征;设立循环经济补助基金,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实行补贴,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补助;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改项目优先组织认定,并及时对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以优势项目为载体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确定延伸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从××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和基础来看,要以焦化、瓦斯发电、煤层

  气开发利用等企业和项目为依托,大力引进用气、煤矸石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焦副产品深加工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在确定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要求,边规划设计,边整合资源,边包装项目,边招商引资,积极争取早日列上国家第二批试点单位。三是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丰矿矿区煤矸石、灰渣、泥煤等可利用资源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的强硬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整合循环经济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同时,加大对现有粘土砖生产厂家的清理整顿力度,逐步限制、淘汰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我市非公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对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发展非公经济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

  见》(国发20053号)。今年,省政府配套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610号)。为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决定将原“××省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更名为“××省促进非有制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为了表彰先进,出台了《××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考评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彰活动。为落实部门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职责,出台了《省直部门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项目分工方案》的文件。我省非公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正在来临,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顺应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大势,才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勇立潮头。

  一、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强动力,积极推动全民创业,把主攻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切入点,把落实各项举措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着力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全市非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最主要的力量。据统计,2005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6849家,注册资金93.92亿元;个体工商户76849户。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01年的48亿元到2005年的102.5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7.5%,年均递增19%;实现销售收入文秘杂烩网由2001年的145.6亿元到2005年的328.3亿元,年均递增17.7%;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609家。仁和集团、高安运输集团、青龙集团、江特电机、华伍电器等一大批本土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本地企业快速崛起的奇迹。××仁和集团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从一家小小的普通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3.6亿元,23家子公司,员工2600余人,集科工贸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省内外知名的大型民营医药企业集团,成为××本土企业快速发展的杰出代表。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1%,上交税金6189万元,同比增长80.1%。高安市汽车运输业被人们誉为“田野里跑出的大产业”,据统计,高安全市有10万农民参与了汽车运输业,长途货运车辆突破万辆,组建了168家汽运公司,年营运收入20多亿元,年上交地方税收3200多万元,缴纳各种规费8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运输县级市,列全国汽车运输“四强县市”之首,演绎了“有路就有高安车”的传奇故事。丰城市在全国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的美誉,全市注册资本超过50万元的收购企业就有20多家,收购网点遍布全省各地及周边省份,1万多农民从事废旧物资收购,先后兴办了以

  废旧塑料、羽绒、废旧金属为原料的企业30余户,仅废旧金属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纳税1500多万元。该市的拖船镇还被命名为“中国羽绒之乡”。宜丰县外出从事旧货行业的人员达2万余人,店铺达9000多家,每年淘回近3亿元的“金元宝”。奉新县的竹产业占全省的1/3,加工能力和销售市场占全国的10%,全县有40家竹加工企业。此外,袁州区的药业、樟树市的盐化工、药业、保险柜业,高安市的建筑陶瓷业和建材业、上高县的食品加工业和鞋业、万载县的花炮产业、、宜丰和铜鼓的小水电产业、靖安县的果业和旅游业等,都是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产业。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生产企业之一的宝成鞋业成功落户上高,谱写了全市大项目招商的新篇章。2005年,全市共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内资工业项目21个,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工业项目10个。宝成鞋业、匹克鞋业、新加坡(××)工业园、济民可信、蓝恒达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我市,不仅加快了我市工业化的进程,也为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形成了医药、建材、食品、机电、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和纺织服装、化工两大后续产业,2005年,共有能源企业418家,营业收入13.15亿元,税收8243万元;医药企业114家,营业收入

  第四篇: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8月27日

  来源:XX党政办公室

  【收藏本文】

  浏览910次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07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06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

  %。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和

  %;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04年为11:66:23,2005年为10:69:21,2006年为7:73:20,2007年为7.47:71.2:21.33。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内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

  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东方、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内赫赫有名、站在行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3家,1亿元以上的30家:一是小家电产业,以鞍兆电器、安铂尔为代表,2007年产值约28亿元,税收约9000万元。二是日用制品产业,以隆成、易惠、易利等为代表,产值约23亿元,税收约8500万元。三是建筑材料产业,以三和管桩、盛兴幕墙等为代表,产值约24亿元,税收约8000万元。四是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以中顺纸业、正业包装等为代表,产值约20亿元,税收约7000万元。五是五金灯饰产业,以创英灯饰、和润五金等为代表,产值约21亿元,税收约6500万元。六是塑料化工产业,以新冠胶粘、联冠胶粘等为代表,产值约16亿元,税收约5000万元。七是装备制造产业,以力劲机械、正洲气门、中勤机械等为代表,产值约22亿元,税收约4500万元。八是办公家具产业,以东方家私、中泰龙、东港家具等为代表,统计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500万元。九是纺织服装产业,以祥兴制衣、利达针织等为代表,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000万元。

  实践证明,XX这种不以一种单一产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虽然没有“一镇一品”式区域经济的“经济名片”响亮,产业特色不鲜明等,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初步壮大起来的优势产业,在自身拥有的市场抵抗力、引资吸引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魅力”。

  (四)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发展后劲强而有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XX迎来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XX通过全力打造“政策‘低’、服务‘高’、环境‘优’”三大品牌,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一是数量大幅增长。2004年,全镇个体工商户有3865家,私营企业893家。至2007年底,个体工商户达4039家,新增503家;私营企业1298家,新增134家;外资企业189家。二是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是规模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企业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镇规模企业达到325家,其中属于民营企业的有200多家。另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目前,XX拥有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龙头企业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参与制修订各类国家级行业标准8个,特别是中顺纸业、三和管桩、盛兴幕墙3家企业跻身“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行列。

  (五)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在强化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XX主动承接港澳台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和“乡情招商”等有效做法,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并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活力也明显增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了充分利用拥有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XX强化三产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去年6月,投资达35亿元,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奠基,该项目占地2200亩,预计建成后每年配送药品的金额可达800亿元,可为XX每年带来10多亿元的税收。二是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成主角。通过提供诸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增资扩产成为不少优势企业的自觉行动。2007年新上增资扩产项目79个,占新上项目总数的73%。其中,三和管桩、三和建材就增资415万美元,推动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做强集团。三是外资企业发展迅猛。如首家落户XX的欧洲企业鞍兆电器,自2003年投产以来,仅3年时间就壮大成为全镇十大纳税大户之首,2007年产值突破10亿元,今年又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向更大规模迈进。四是骨干企业谋求上

  市。重点培育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提升工业的实力。目前,盛兴股份、中顺纸业上市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顺纸业可望今年年底在上海A股市场上市,盛兴股份力争明年上市。同时,积极推动三和管桩、利华整染、丽景房地产等一批骨干企业分期分批上市。

  (六)创新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树立产业新标杆。

  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并以此为龙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目前XX共获得1个“亚洲品牌500强”、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8个省名牌名标(工农业类),名牌名标数量位居全市第三。中顺纸业坚持“品牌兴企”策略,先后创得“C&S”、“洁柔”、“太阳”三个品牌,其中“洁柔”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技术攻关,也拉动企业跻身于省清洁生产企业、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行列。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企业申报科技立项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新热潮,2007年申报省级项目为历年之最,也居全市前列。其中,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家企业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三是启动技改贴息,推动产业大升级。启动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安排100万元财政预算作为启动企业技术改造的专款,开创了我市首个镇区运用技改项目促企业扩容的先例。近三年来,全镇共启动29个市级技改项目和20个镇级技改项目,项目累计总投资10亿元,增加经济总量60亿元。在2007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XX3个科技项目受到市表彰。全年全镇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将会突破3亿元,比2006年增加1亿元以上。2007年技改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以设备投资为主。设备投资达1.12亿元,占总投资的74%,比2006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其中实施“零土地技改”的项目有7项;另一方面项目技术含量高。其中高新技术项目2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项目3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4项。四是专利工作全力推进,质量稳步提

  升。近几年来,XX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隆成被认定为2006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的“婴童车(高脚)”获得中山市2006专利金奖;中顺申报的“一种卫生纸纸卷”、佐敦音响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遥控器”获得专利优秀奖等。五是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结硕果。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目前XX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认定了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3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了技术难题206项。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环境切实改善。

  环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要素,也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XX依托硬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的改善,带动服务环境的提升,实现了发展环境的整体进步。去年7月,考核鉴定组通过严格考核一致同意XX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9月,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镇。一是强化外部环境建设,增强硬实力。近年来,XX以创建国家、省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以“三纵五横”路网建设为依托,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并举,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已经步入了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城镇环境改善最明显的新时期。目前城区道路硬底化达到98%,下水道管覆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人均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落实保洁制度,主要街道16小时保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密封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还投入2000万元,改善全镇村居民住宅区的道路。据调查,群众对XX的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场所和厕所卫生等项目的满意率达到96.15%。二是强化社会环境建设,增强吸引力。作为省市平安镇试点的XX,以建设“平安XX”为总目标,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和工作站,启动平安镇试点方案,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和防控“三张网”即警防网、民防网和技防网,加大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及投资者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同

  时,彻底整治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消除安全隐患。据最新民意调查,群众对XX的社会治安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是强化服务环境建设,增强凝聚力。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XX实际,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对办事程

  序进行再审视,能去掉的环节坚决去掉,能精简的坚决精简,能归并的坚决归并,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强镇要求的快捷、高效办事程序。

  (八)历史债务全面化解,轻装前进谋求跨越。

  由于历史原因,XX在2004年所承担的直接和间接债务就超20亿元,其中欠银行债务约12亿元,欠企业和私人的债务约10亿元。巨大的债务成为XX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相当长一段时期无法也无力进行更多的经济社会建设。2004年镇党委班子主要领导调整后,将化解历史债务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处理工作组,镇委书记欧万洪亲自主抓,多次召开协调会,采取果断措施,化解债务。一方面,对属于XX应收的债权,想方设法积极收回。如已全部收回早年在澳门投资地产的1.65亿地价款和澳门联生围1300万股权款、浦发工业机械有限公司930万股票款、在江门投资地产的3750万地价款,大大缓解了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协商,获取债权人谅解,用小量资金顶抵大量债务,并成功收回星光锁厂等物业。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向司法部门提出XX经济发展总公司、坦背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法律破产申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今年8月可望化解所有历史债务。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由于受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XX镇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须大力解决:如整体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等。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体系不够优化,经济结构有待改善。

  综观XX产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虽有改善,但仍需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而

  从XX2004年以来的数据看,农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至2007年已经下降到7%;第三产业的比重2007年为21%,但还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70%左右;且与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7%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充分说明XX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然不高,还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需要突出强化提升。而且,根据XX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推动XX经济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为什么呢?关键在于XX拥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方面是XX具有其他镇区所不能比拟的自身禀赋。即以轻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以及临近港口等为一体的高效综合运输网络,以及拥有比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空间比较大,这些优势成为XX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引进了物流龙头,打通了现代物流业的闸门。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的引进,既将XX过去“小而杂”的市场提升成为“大而专”的超级物流巨鳄,有力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又推动物流业、专业市场成长为XX经济增长的优质特色板块,培育出了再造XX发展新优势的源泉,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山的医药、生物产业的完整链条,加速推动中山向全国的食品医药强市迈进。二是产业链条缺乏有效延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小家电、造纸、童车、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不错,但主产业还不十分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只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一落户,相关的配套产业才会“结伴而来”,上伸下延,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产业堆头做大。比如在火炬开发区,围绕宏基电脑,就有4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积聚效应。这是XX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科技创新参差不齐,工业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专利建设、名牌建设和研发中心组建等科技创新方面,XX的规模企业特别是几大集团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导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下面,仅以专利和名牌建设情况为例:一是专利建设方面。从XX目前的态势来看,专利主要由一

  批龙头企业主导,它们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占全镇的70%

  以上,其中2005年隆成以48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市企业榜首。而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甚至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名牌建设方面。至目前,全镇虽荣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2个,在全市排第3位。但都是以中顺、三和、盛兴等优势骨干企业为主导,仅中顺系列产品就获得包括中国名牌产品在内的8个名牌名标,直到2005年才开始向其他一些规模企业延伸,除了农业的两个省名牌外,工业类的很少见中小企业的身影。

  (三)缺乏产业总体规划,产出效益有待提升。

  规划是龙头,是促进产业集聚的指引。从各地的例子来看,没有规划的发展是无序的发展,是有失科学的发展,严重的会导致失败。从XX的实际来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体规划缺失,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其一是功能区分不明,未现“扎堆”发展势头。由于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和产业布局,科学引导的力度不足,导致产业“遍地开花”,失去了有效的集聚效应,也给外界一个产业主体不突出的“假象”。现在,不少地区都进行了一些产业区分性质的规划,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家电产业园等,不局限于一个村、镇或市,并积极主动地依托这些功能区分明确的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配置,达到主体突出、规模增大、链条延伸、效益凸显的目标;其二是针对性引资力度弱小。由于规划的缺失,导致招商引资时缺乏针对性,往往不是根据功能区分也就是产业规划进行有目的的招商,而是奉行有什么项目就要什么项目,只要能来投资就可以的“低水平引资观”,“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既导致引资的效益不好,还可能引进了一些低产出、高耗能、重污染的劣质企业。二是效益观念缺失,产出能力未达极值。据统计,XX目前的1000多家工业企业,占据了2万多亩的土地,2007年税收达8.22亿元,已立项工业园区产出强度为平均每亩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但从全镇的角度来看,产出效益却不容乐观。我们重点引进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占地2200亩,建成后年税收高达10多亿元。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占地仅为前者1/10的亚太却可以创造出超过前者所创造价值的总和还要高。这说明,规

  划后的引资是科学的,高效益的。

  (四)建设项目年年投入,财政压力有待缓解。

  近几年来,XX步入了大投入、大建设的新时期,地方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是创建省市教育强镇。2004年来先后投入2.3亿元巨资新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目前建成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3所、规范化学校6所。二是创建国家和省卫生镇。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共投入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仅以“三纵五横”为公路骨架的道路路网的扩建和开通就投入上亿元,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卫生镇,2007年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并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军。三是改善百姓民生,打造公共财政。重点放在保证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文化、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性项目的支出。仅2007年全镇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教育、科技、卫生、公益及其他社会事务支出达到2.5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66.8%,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位居全市前列。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地方财政的投入压力也日益增大,建设资金也成为了XX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城镇发育程度不高,聚集功能有待强化。

  由于105国道贯通全境,过去XX的城镇建设就以国道为依托,沿国道两边进行“线性式”建设,这在当时是一种可行的规划,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纵深推进不够,城镇张力弱小。城镇只沿国道铺开,国道两边一定范围内可以得到辐射,但更大范围和更广的空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城镇缺乏集聚力和承载力,功能弱化。而且,XX系由原XX镇、原坦背镇合并而成,诸多原因导致两地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坦背片城镇建设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来XX镇从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加大了坦背片建

  设力度,拟将原坦背镇的中心区整合好,成为XX次中心区,辐射整个坦背片,带动坦背片的全面发展也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进行全镇统筹规划,坚持两翼并进战略,打造新的城镇已成为XX必须全力破解的一道关乎XX长远发展大计的时代命题。

  (六)体制性矛盾多存在,发展难题有待破解。

  主要表现在:由于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XX采取召开银企联谊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行、企业合作桥梁,但企业贷款融资难题还是十分突出。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项目因用地指标问题难以落实,如亚太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和生物医药科技城两个项目总共用地需要4000多亩,把全市的指标拿来也不够。而且随着一些部门职能上划,实行垂直管理,镇委、镇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自主权越来越小。此外,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

  (七)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由于XX建镇的特殊性,致使XX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依然存在。一是XX片与坦背片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从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对比,XX片经济雄占全镇70%以上。而且,规模企业多数仍分布在XX片。在这种不平衡中,我们也看到了坦背片的后发优势,XX未来镇域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在坦背片。这也是近年来XX班子着力建设坦背次中心区、实施两翼并进战略的初衷所在。二是村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XX片的村社区发展速度和效率很好,坦背片的村社区明显不平衡。

  三、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建议

  镇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农村“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只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性,创新思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才能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才有希望跨入全市镇区第一集团前列。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发展规划。要认真研究本区域的特点,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抓好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体现和谐发展内涵,坚持高起点规划,为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立足长远,把好环境关口。发展镇域经济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大力发展高效能、低消耗经济,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防止污染项目、耗能耗水高的项目转移到乡村。招商引资时,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并重。倡导发展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再利用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三是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活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在目前珠三角镇域居民中还占据相当比例,发展镇域经济,应当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一是坚持三产互动发展。要结合实际,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二是走精细发展农业之路。要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水产渔业调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要进一步培养以“东裕牌”脆肉鲩、“鸥风牌”南美白对虾等中国名牌农产品,脆肉鲩、南美白对虾

  等5大示范基地,市渔农产冷冻厂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的农业模式,发挥“中国脆肉鲩之乡”的名片效应,着力提升主导农业的富民成效。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要依托亚太医药配送中心,以中江高速、太澳高速出入口,广珠轻轨XX站为“枝”,以初具规模的新中心区为“杆”,形成“枝”“杆”一体的物流商圈。既发扬“枝”的特色,发展医药配送、办公家具流通、五金商品集散等专业物流业,又一展“杆”的集合力,发展综合商品批发流动,积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互相配合呼应,并形成一个品种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至大、效益最优的新兴特色现代物流业基地。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抓好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引导和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XX投资创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中,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应该成为我们重点扶持的对象,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在政策、融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大力培育亿元级梯次企业群。同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围绕九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树立形象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名牌创建、科技创新和专利建设等方面,更要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放在九大支柱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上,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逐步上市,提高资本运营水平。

  (四)以招商选资为重点,拓宽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和三产是重点,招商是关键,项目是要领。XX要把招商选资作为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实现招商选资新突破。

  一是主动出击,有力承接当前国内外优质产业的加快转移。要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围绕大项目抓招商,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重点是依托现有的九大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对招商选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已落户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真正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促其充分发挥“以资引资”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既引进项目、资金、企业,又引进机制、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法;既引大引强,又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提高效益,实现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引进投资回报率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清洁、能增加镇财政收入的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大环境。

  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机遇、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建设、树立“发展大环境”观念,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XX城镇发展规划编制调整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XX特色的城镇,特别是要认真搞好

  坦背片与XX片的协调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镇群,确保两翼并驾齐驱。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并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全力深化推进以“三纵五横”为主体的道路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不断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营造优良的发展大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涉及镇域经济发展的部门,要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市场管理,整顿规

  范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投资创业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办法,解决好土地、资金等难点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千方百计促进优质项目落户XX。

  (六)以科技强镇为依托,提升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不竭动力。特色技术及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的专业化领域,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XX要充分利用我市“创新中山”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在吸取传统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现产品由低档次、低附加值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效应。要深化技改贴息政策,提升品牌和专利建设水平,全面推行研发中心组建和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的深度上,还要在广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我镇目前已拥有32个名牌名标,并被认定为办公家具科技创新专业镇试点等。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XX必须进一步深化名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培育。一方面要加大培育、扶持和奖励力度,使产品名牌数量实现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其为龙头把分散的中小企业结成有机整体,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他们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积极动员企业共创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形象,提高产业和区域知名度,使产业和区域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模式。目前XX仅30多家企业走产学研路子,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206项。这说明组建研发中心、走产学研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值得推广。今后要进一步利用市镇有关扶持政策,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升科技进步水平。

  (七)以激活民资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紧张是目前各地在发展镇域经济中遇到的两大“瓶颈”。特别是近几年XX的大手笔投入建设,资金压力十分巨大。为此,必须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激活民资。据统计,至2007年底XX银行存款达40.85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因此,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闲散资金,优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把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善银企关系,加强银企联手,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银企双赢。要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设用地,在千方百计提高已批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即旧城改造腾出一批,开发整理增加一批,清理存量盘活一批,用活闲置土地再生一批,用好政策向上争取一批,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切实解决发展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同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土地“瓶颈”制约谋发展,特别是诸如办公家具等一些销售在外、税收在外的“两头在外”的产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将总部留在XX,这样就腾出土地,发展更大规模、更加优良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

  (八)以完善发展机制为前提,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合力。

  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发展镇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整体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放开手脚抓发展。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壮大镇级财政实力,缓解镇财政投入项目多、开支大的局面。加强组织创新,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三年来,XX在发展镇域经济上投放的土地不足1000亩,但每年仍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说明XX的镇域经济发展是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探索借鉴。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独有经济要素的体现。当一个区域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独有区位、独有资源、独有技术、独有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元素,而且这些优势元素无法仿造、难以迁移从而不可替代时,就具备了产生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但是,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优势,实际上都只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因素。从理论上说,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资源一般应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配置,但实际上并不是具有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都能顺利的发展起特色经济,而不具备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无法培育起自身的特色经济。例如东莞的一些镇并没有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特色经济却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大朗镇本身并不出产羊毛,区位优势也不是十分突出,却能成为年产毛衣2亿件(套)的“中国羊毛衫名镇”。这些事例说明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只是镇域特色经济率先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XX,一头连接市中心区,一头连接经济重镇小榄,自身禀赋还是优良的。同时,XX坚持实施“适者生存”的产业发展策略,不搞结构单

  一、风险较大的产业,而是依托已有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即“复合型”经济体,镇域经济得以稳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坚持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是壮大镇域经济的关键。

  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富民强镇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是镇域经济的主力,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XX始终坚持民营主导方略,以民营企业领衔镇域市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引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了镇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规模化。一是加快开放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措施,全面落实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力求在“降”和“实”上下功夫。“降”就是在严把环保关、效益关和科技关的基础上,降低一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放手让民营企业家施展才能;“实”就是让所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如较低的税赋等落实到每家民企,让民企真正得到实惠。通过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

  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调整优化镇域民营产业结构。坚持走出镇域找市场,把镇域版块建成城市工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原料转化基地和城市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基地,增强镇域民营经济的生命力。

  (三)坚持政府引导培育是壮大镇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镇域经济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引导,政府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使优势特色经济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现和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是体现在政府的前瞻意识。政府能够始终保持开放、前瞻的意识,敏锐地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是关键。二是体现在政府创新发展的能力。XX优势产业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

  创新着力点,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共同合力下产生效益的,这些创新对培育和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体现在政府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在产业选择及规划的基础上,在组织管理、投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足功夫,形成高效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体现在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如果说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镇政府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在产业初具规模后,政府主动介入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逐步涌现出来,增强了镇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体现在政府政策的连续性。XX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各个阶段,均围绕发展壮大产业这个诉求适时地调整政策措施,对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均表现出贯彻始终的专注。

  (四)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力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象XX镇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债务重、社会治安较差的“合并镇”,正是通过“平安XX”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环境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经济也才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

  互促共进;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增强了城镇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招商选资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依托优势产业有针对性招商选资。在当前土地资源等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只有依托镇域经济优势,即依托主产业、主产品进行招商选资,推动主产业、主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能耗低、污染小、占用资源小、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产业,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创新招商选资方式。通过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等有效做法,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三是搞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跟踪服务,注重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努力提高履约率、投产率,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第五篇:村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人民政府

  简报

  第1期

  **************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2012年2月7日

  早规划转思路谋发展——******镇民政村调研纪实

  2012年2月7日上午,******镇镇长*******带领副镇长********等共8人,来到******镇民政村,采取看现场、听汇报、开座谈的形式,对民政村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现就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民政村基本情况

  ******镇民政村位于******镇南大门,总人口1312人,其中劳动力740人,截止2011年底外出务工529人,根地面积1226亩,开荒面积180于亩,根地总面积1400于亩,其中水田1100于亩,主要集中在5、6、7组,因其他原因常年无法种植水稻面积为50于亩。1受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限制,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正值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占71.5%(保守估计2011民政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为1500万元),种养殖业发展主要靠留守老人,村域经济发展比较缓

  慢。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如5组的道路建设,2、8、9组的用水困难等;

  2、村民自身投资种养殖业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外部投资较少。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1、抓基础,认真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民政村地理条件,王小军镇长指出,村两委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规划:

  (1)经济发展规划。要立足农业大镇定位,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辐射,因地制宜滚动”的路子,坚持科技兴农。重点巩固发展基地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优质高效专用农业。在统筹规划上,继续做大做强水稻育种。

  (2)产业布局规划。要区分山区组、平原组和中雁路沿线各村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在经营方式上,要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引导农民主动接受龙头企业辐射,走合作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一

  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生态、水、林等丰富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促其成为农业新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招商引资载体,推动公路沿线加工业、种养业、旅游业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规划先行、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镇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完成全村各组的中心组改旧建新规划,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我镇的各项政策,滚动发展,加快民政村基础设施建设。

  2、抓落实,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全村党员干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整思路,主动出击,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做到“有侧重、可操作、包完成”。

  (1)有侧重。以“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为基本工作思路,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果茶、食用菌、蔬菜、水产品、花卉、禽畜、用材林等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紧跟世界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潮流,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2)可操作。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

  标,并根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3)保完成。为村民承诺的事情,承诺一件,完成一件。

  3、抓保障,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全村上下继续保持团结协作的发展势头,构造良好的干部融合机制,激活干部的热情干劲,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改革创新、作风深入、埋头苦干的村级干部队伍。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