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10篇

时间:2023-08-03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展开全文

  张璟

  陈洁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18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

  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

  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

  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篇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治理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难题。

  一、问题

  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效益低。多年来,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生产中仍以散户生产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效益低,导致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足。

  2.传统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多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3.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财富,但由于管理和利用不当,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产能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4.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足,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最终导致农村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解决对策

  1.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扶持、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积极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村收入。

  2.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政府和农民可以加大对现代化农业、高效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丰富农村产业结构。

  3.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政府可以制定土地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完善土地资源的管理体系,推动大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强化人才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高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专业化农业人才等政策,吸引人才回到农村、留在农村,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创新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建立农村经济特色产业。政府可以与农民合作,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农民的产业发展规划,带动特色农产品的产生,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总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不能被忽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策略性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振兴。

篇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第16卷第13期Vol.16No.13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2年7月Jul.2022卢景润.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3):29-33.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卢景润(广西农业科学院桂林分院/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6)摘要近几年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产业规模化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乡村产业各具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特色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融合得到全面发展。2021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亿元,增加值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3元,同比增长9.5%。分析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缺少总体规划、产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建议“从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品牌,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多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促进桂林市乡村产业振兴。关键词乡村产业;乡村振兴;现状;问题;对策;桂林市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09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3元,同比增长9.5%[1];粮食播总产量排名广西第二;水果种植面积264800hm2,产量887.4万t,水果栽培面积、产量、产值、果农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为全区第一,其中沙糖桔、金桔、月柿的栽培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第一;蔬菜播种面积228733.4hm2,产量562.2万t,面积、产量为全区第二;中药材种植面积23533.4hm2,产量达27.39万t,其中罗汉果种植面积超11466.7hm2,产量约达到16.3亿个,占全国罗汉果产量的85%;食用菌栽培面积3872.03hm2,产量34.18万t,产值达24.21亿元,栽培面积、产量和产值全区第一。畜牧方面:生猪出栏分别居全区第三;肉羊出栏22.07万只;禽蛋产量429万头,家禽出笼1.47亿羽,肉牛出栏19.29万头,4.54万t。水产方面:水产品产量10.8万t,稻鱼综合林已成为广西最大的集装箱养殖基地,共有养殖集装箱55个。1.22021年,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3个,乡村产业格局各具特色中图分类号:F32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桂林市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乡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基于此,结合桂林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策部署。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种面积34007hm2,总产量179.16万t,粮食播种面积、1.11发展现状加值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9%;农村居民收稿日期:2022-03-222021年,桂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亿元,增乡村产业规模化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种养面积32333.4hm2,稻田养鱼产量接近1.5万t。桂作者简介:卢景润(1978—),男,广西都安人,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研究。E-mail:*************。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0个,绿色食品认证76个,2第16卷第13期Vol.16No.13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2年7月Jul.2022有机农产品认证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9个。打造了桂林沙糖桔、桂林葡萄、阳朔金橘、永福罗汉果、荔浦芋、桂林桂花茶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荔浦沙糖橘入选全国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形成了每个县(市、区)都有1~2涌现出荔浦沙糖桔、恭城月柿、阳朔金桔、兴安葡萄、资源红提、灌阳黑李等一批特色明显的水果主产县、水果专业村屯[2]。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250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40个(五星级4家),实现了特色产业县(市、区)、乡镇全覆盖,排名全区前列。1.32021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45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0多个广西星级农家乐[3]。建成2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其中桂林市恭城县“瑶韵柿乡”田园综合体围绕月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列入自治区第一批创一家荣获中国农民体协授予的“亿万农民健身示范基地”称号。个主导果品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建试点;全州“康养大碧头”田园综合体为全国第2.12存在的问题桂林乡村产业以自由式发展、家庭式分散经营为缺少总体规划,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主,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缺位,缺少种植、养殖、加工等乡村特色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指导,很多乡村产发展。产销对接问题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如沙糖桔产业,2018年以前效益非常好,跟风种植严重,导致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一度成为桂林中南部乡村的支柱产业,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造成效益大幅下滑,增产却不能实现稳定增收。无序发展导致的产业过度集中也加大了黄龙病扩散的风险。以罗汉果产业为例,本世纪初,全市到处发展种植,很多地方由于气候、土质及管理达不到要求,导致罗汉果品质达不到要求,损坏了罗汉果品牌,造成了市场滞销。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特色产业品质就无法保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产业链不全、不长,造成特色农产品销售困难。2.2目前桂林市各县产业发展很不平衡,产业项目零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企业209家,其中以力源粮油、莱茵生物、桂柳家禽、业战略定位不准,跟风种养一度盛行,造成产业无序桂林吉福思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值高、辐射带动力较强。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42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8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60家。1.4中北部毛竹、永福罗汉果、永福山葡萄、荔浦特色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融合得到全面发展308家,市级示范社194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2516芋、荔浦沙糖橘、恭城月柿、恭城油茶、全州禾花鱼、灌阳雪梨、资源红提、资源猕猴桃、资源西红柿、兴安葡萄、平乐沙田柚、平乐石崖茶、灵川蔬菜、阳朔金橘等已经成为桂林的特色农产品。临桂腐乳、灵川狗肉、全州红油米粉、荔浦木衣架、荔浦马蹄罐头、龙胜滑石矿、兴安、资源的矿产等已经成为桂林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临桂、雁山、灵川地处桂林市区乱,部分乡村尚未形成较成熟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的原因,一直未能做大做强,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如平乐淹菜、淮山、阳朔茨菰、荔浦茭白、灵川百香果、全州禾花鱼等,产业都不大,形成不了品牌。由于项目分散、规模不大等问题,无法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的发展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信息、市场和技术等诸多要素都会形成制约,产业规模小,受市场冲击就更大,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利益受到很大影响,失去了30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业覆盖180多个重点村,规模小而散。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由于多方面周边,森林茂密的山沟正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独具特色的农庄成为市民聚会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灵川的杨梅山庄、大境山庄、临桂的十二滩、義江园等山庄,每年接待大量的市民前往度假避暑。各县城周边的度假农庄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体育度假逐步兴起,各县都建设了自行车道;漂流、徒步都深受市民喜爱。在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背景下,以灌阳、全州、兴安为主线的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发展的信心,特色产业也就不能持续发展。

  第16卷第13期Vol.16No.13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2年7月Jul.20222.3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的带动和辐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种、新技术的引进,以抢占新市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加大科技投入,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3.1根据产业和市场发展情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作用发挥有限,对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4家。家庭农场尚未形成规模,尚无国家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相对松散,部分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化现象,示范覆盖面有限。目前仍有部分乡村产业缺乏特色,处于有产无业、有品无牌,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欠缺,大多是出售以鲜果为主的初级产品和粗浅加工的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缺乏竞争力,产业带动和辐射能力偏弱。2.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仍有很村集体缺少“造血功能”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全市到乡镇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和调控。例如,立足以荔浦市、永福县、阳朔县、灵川县、临桂区为中心的桂林沙糖橘产业带,以兴安县、资源县、灵川县为中心的桂林葡萄产业带,以永福县、临桂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桂林罗汉果产业带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带[4],精准选择产业,构建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体系,聚力建设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突出特色,做强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2通过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实现打造品牌,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多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即使有点收入的,也是依赖出租土地或林场,或者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单一,无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前景黯淡,根本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乡村振兴需要做好的公益事业更难以开展。2.5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县乡基层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区域品牌效应,从而通过品牌产品带动乡村产业化发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展。继续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加快标准化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从事规示范基地和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建模经营的青壮年农民更少。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尤其是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带领者非常稀缺。县乡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人员老化,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有效指导,农业技术普及不到位,新品种、先进技术很难推广到田头地尾,再加上设,把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统筹推进。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强桂林桂花茶、灌阳雪梨、恭城月柿、桂林罗汉果、桂林沙糖橘、全州禾花鱼等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支持做大做强做优名牌产品,依托各地的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县域特色产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低,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群众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品种集中,对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荔浦沙糖桔等优势和传统做法操作。特色产业优先发展、优先扶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经营水平,提升整体规模效益,培植壮大本土特色产业规模。3.3能力推动产业化经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3对策建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推动优质农产品走绿色无公害发展道路,注意新品31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须大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品牌效应,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综合性农业公共

  第16卷第13期Vol.16No.13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2年7月Jul.2022的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优先保障“三农”资金要素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加大对现代特色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奖励与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与民俗文化,大力开展农耕文明传承、农事传统体验等活动,开发田园观光、赏花踏青、鲜果采摘、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城郊景区、周边村寨、远郊古村落、特色农业基地等典型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生态旅游是桂林的一大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桂林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富,有着巨大的农旅融合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以农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全产业链发展,旅融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重点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后端链条培育,如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等能力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从而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如恭城县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提质、富硒柿子加工等全产业链项目,进一步做大月柿产业,新发展月柿、甜柿面积430多公顷,开发出柿叶茶、柿果酒等产品,产品畅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3.4多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如荔浦沙糖桔休闲园区、龙胜梯田景区、灌阳县“红色记忆·梨李飘香”田园综合体等,以及阳朔县的渔火节、恭城县月柿节和桃花节、兴安县的葡萄节、龙胜县的红瑶“红衣节”、典型。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7],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范围覆盖的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灵川六县,红军长征沿线迎来红色旅游大好时机,要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用好国家政策和资本投入,鼓励居民参与生产,比如开发“红+绿+古+农”多元文化旅游景区,把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将生态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种养向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构建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值。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化经营,资源县的河灯节等节庆旅游品牌都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借鉴临桂区“义水中庸”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成立村投公司,以整村资源作价,由政府担保引入社会融资作为投资本金,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5],积极探索“合作经济”“集体股本”“农旅融合”等多元化鼓励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将村级集体的各类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参股农民合作社或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实现村集体就是要将农业农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休闲、旅游、文化产品与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销售融为一体,推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融合[6]。依托桂林山水景观、乡村风情、田园风光、民族村寨、花海果林等地方农业、渔业资源、民族村寨发展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经济,转变,促使村级集体、村民与资本经济红利共享,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3.5断充实基层农技、畜牧、农经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制定和完善桂林市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提高科技人员服务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和效率。发挥乡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充分拓展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功能,围绕生产、加工、存贮、销广、育种育苗、田间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全程市场化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统筹行业部32资产保值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旅融合发展,售等关键环节,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

  第16卷第13期Vol.16No.13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2年7月Jul.2022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联合机制,把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结合起来,推动问题攻关、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8],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参考文献:[1]桂林市统计局.2021年市县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202201/t20220129_2220747.html,2022-01-29.可支配收入[EB/OL].http://tjj.guilin.gov.cn/tjsj/jdsj/[5]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89%,位居全区前茅[EB/OL].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6453773.shtml,谢灵忠.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桂2020,35(5):1-4.2020-09-26.林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西农学报,[6][7]刘俊.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走广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J].广西农学报,2020,35(4):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2][3]张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桂林山水间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N].桂林日报,2022-01-06(01).桂林市委党校第34期县处班第2调研组.桂林乡市委党校学报,2021,21(4):37-40.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2/05/content_5458839.htm,2019-12-05.02-25(09).村产业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共桂林[8]孙志刚.加快发展乡村产业[N].人民日报,2021-(责任编辑:易婧)[4]蒋碧娟,周凌辉.桂林市稳步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上接第28页)4结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以产业兴旺为抓手,在[3]王薇.基于短视频的农产品品牌推广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以北京密云新城子镇巴各庄云岫苹果品牌推广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1(15):28-30.产业振兴中,品牌经济贯穿于“三农”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打造区域品牌,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金钥匙,而推广区域品牌,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应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的带动下,依托当地桑蚕产业优势,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创建鲜明的农产品品牌,推动蒙山县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参考文献:[1][2]朱柏翰.数字时代下的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1(26):172-173.孙娇,陈建.基于SWOT分析的德州市特色农产品50-51.[6][7][8][4][5]潘晓晴,张大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推广策略[J].湖南包装,2021,36(5):161-163.李琳,窦慧萌,夏康耀,等.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技,2021,32(4):116-117.尹小娟.乡村旅游中特色农产品开发及推广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1(12):58-61.侯银莉“互联网.+农产品”型网络营销体系构建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1):68-70.方农业,2021,15(14):165-166.周建容.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销售模式探究[J].南(责任编辑:易婧)营销分析——以信阳毛尖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品牌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32):33

篇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应对策略

  作者:张岩

  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

  摘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人力、资金、信息、数据、管理、土地等要素的优化和重塑引领建构全新的生产力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造新型城乡关系。这几方面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点,亦是现实问题的集中点。现阶段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问题突出体现在外部效应滞后、资金投入波动大、项目的关联度与多样性不足等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结合“十四五”规划关于强化质量导向的政策要求,从普惠性提升、农民职业教育、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几个方面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076原05基金项目:2021年中共丹东市委党校重点调研课题“十四五时期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问题与应对”;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2020dfdxzddykt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1]对乡村产业的振兴提出了“质量导向”的关键要求。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代表的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人力、资金、信息、数据、管理、土地等环节可以通过重新布局释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以产业为纽带引领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维度的振兴,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2021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2]产业振兴居于乡村五大振兴的首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与此同时,从实践角度来看,乡村产业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扮演交汇点、联结点、融合点角色,即交汇资源要素,又联结城乡经济,还能融合三大产业,起到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完善强化内循环、助力构建“双循环”的利好效果。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实践功能都显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本文从问题导向出发,梳理出乡村产业几个重要功能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找出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给出适宜的对应策略以供参考。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点梳理

  (一)挖掘自然垄断优势,缔造耀眼地理标识

  城乡产业间的差異表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不同,本质上则是城市与乡村背后不同文明特点导致的不同外显特征。城市产业对应的是统一、制式化的工业文明,产业、行业之间和内部竞争的基础是同质化产品服务在品质上的异质化,即相同的产品、工艺,不同的质量与服务。乡村产业对应的则是多元化的生态文明,“不同”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点,而造就“不同”的成因中,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等自然因素占据较大比重,即自然垄断优势。具备自然垄断优势的地区往往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出产的特色农产品,从而在同质化竞争的大环境中以“错位竞争”的方式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丹东市的草莓、蓝莓等小浆果,黄蚬子、银鱼、梭子蟹等海产品,以及山野菜、林蛙、石柱参等山货均具备本地区独有的自然垄断优势。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资源、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本地区的自然垄断优势,迅速打造耀眼、独有的特色生态产品地理标识。在没有产业作为基点时,特色产品的知名度、营销网络等影响范围非常有限,甚至难以走出本地区为外界所知。例如螺蛳粉是广西柳州市著名的地理标识,但是螺蛳粉在没有大规模生产、推广、营销、运输、仓储组成产业集群之前,其名气与地理标识是不显著的。[3]换而言之,螺蛳粉作为柳州市的地理标识名片是基于其产业的大发展背景下的。

  在缔造并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协同带动旅游、康养、教育、加工、物流等相关或配套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更多的“专属名片”。辽宁省丹东市在拥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基础上还拥有“抗美援朝英雄城市”“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轻工业明星城市”等各类标识,在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缔造相关标识名片的推广,从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关注度,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整合梳理分散资源,畅通要素流通渠道

  现代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活动的主要生产要素抽象分为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管理)四个大类。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的小农经济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在劳动力上分散不集中,在资本上量小且不持续,在土地上配置不合理,在管理上粗犷不科学。通过发展现代化的、高质量的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代表的乡村产业可以发现:(1)在劳动力上集中年富力强、创造力强、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优质劳动力于一处,在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同时打造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变现”平台,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从而起到引进人才的正向循环。(2)在资本上通过集中资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引领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在具备规模产业的基础上可以吸引更优质的投资,带动引领资本下乡,同时也可为进一步融资提供更坚实的信用、物质保障,促进农村金融回归本源,并以金融为纽带联通城乡发展,缔造新型城乡关系。(3)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可通过合作社等经济合作

  组织以土地流转方式将分散的、不同作物类别的土地在生产、管理、销售、养护上实现统一、科学、集约化的运作,在提高产能的同时降低平均投入,充分挖掘、释放、升级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等价值。(4)在管理上可以通过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组织构建和运作提高管理者、生产者、销售者等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为更高素质的企业家提供更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平台。例如辽宁省丹东市存在多处草莓产业集群,当地现有产业规模会带来相应的技术外溢效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加入,在形成产业集群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经合组织会应运而生,在实践层面上会培养、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家,从而形成企业家才能的正向循环更替机制。

  (三)引领产业融合升级,提供创新发展动能

  现有特色在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之后会迎来一个收益高速增长的机遇期,主要是针对“错位竞争”带来的局部市场的空白填补。当附近区域的局部市场出現空白时,特色产业的发展就会进入瓶颈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此阶段要么通过打造流量IP、打造电商营销网络、建设仓储设备、配套包装物流产业等营销导向途径进一步寻找需求空白市场或创造引致需求;要么在现有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延伸打造相配套的第二、第三产业,例如在农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相应的食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将本地的主导产品由生鲜向生鲜+初加工+深加工+文化体验等多维度产品与服务升级,缔造新一轮的“错位竞争”机遇;要么就是在现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产品门类,根据市场的变动即时发现并填补新的需求空白……总之,无论在转型期选择哪一种策略,其本质逻辑基础是关联产业的升级和配套产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无论初始状态是产品生产类型还是服务供给类型,在发展到一定质量和处于特定现实、政策环境中时必然能够起到相应作用,这在辽宁省丹东市的很多集体经济强村当中(例如大梨树村[4]、岔路村[5]等)均有体现。

  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以丹东为例

  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在区位条件、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均有差异,乡村产业发展亦各有特点,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地区特点导致的个性问题。本文以丹东市为例,梳理一下制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类突出实践问题。

  (一)空间分布集中连片,项目多样性不足

  丹东市具有三县三区的行政区划,其中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是三个市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是位于市区北部的山区,以农林业为主导产业,东港市临海,以渔业、特色农业为主导。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稳定,增长了3.5%,其中畜牧业增幅最大为13.8%,农业次之为6.5%。从发展适用层面看,渔业集中于东港市以及宽甸满族自治县的部分沿江乡镇,畜牧业、种植业、食品加工业等则广泛分散于境内各县区,具体农林牧渔项目的预期收益较为可观。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各乡镇、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呈现出局部高度集中的态势。一个村、镇通常只有少数几种高度相近类型的乡村产业,相邻的村镇

  由于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因素,通常也会呈现出发展模式和项目选择的趋同性。局部生产力的过于集中会导致地区产业多样性的不足,在降低稳定性的同时会挤占更为重要关键的配套产业链条延伸,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对外的比较优势,而导致较高程度的内卷化、同质化低效率竞争结果。

  (二)同类竞争占据多数,项目关联性不够

  三县三区的气候分布呈现出一种比较分明的壁垒,东港市与振兴、振安、元宝三区靠近鸭绿江边,空气湿润气候温暖。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北部,与本溪市、通化市相近,平均气温比前者低2~3℃,山林居多。因此在种植业方面,地区呈现出较为泾渭分明的品种分布。[6]东港市传统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居多,柳林、越光等品牌是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品类。[7]特色农产品的代表是东港99草莓,[8]在全国远近闻名,是本地设施农业的典型代表。[9]宽甸县和凤城市以山林居多,农民普遍以玉米作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但由于玉米产量不高、收购价格较低[10][11]等原因,在近些年普遍被农民所放弃,但苦于不知道以何种作物替代能够在技术学习、资源投入和收益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而“重拾玉米”。因此丹东北部两县区的农民对于种植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自家耕地不知种些什么更能赚钱,或者是有想法,但是投入—回报周期长、见效慢,而且还需要大量地学习和实操才能适应新产业,综合来看玉米省时省力,虽然收益低,但能生产一些口粮同时不让自家土地荒废了。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全域内的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尚少,对于周边村庄劳动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并且个体经济多、集体经济少,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与其他产业的衔接上效果尚不显著。本质原因是项目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异质化程度不够。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同时协同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食品加工业、营销推广行业、物流配套行业、包装加工行业等多不同类型的互补配套行业,既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又有利于现有产业价值链条和产销网络的发展壮大。

  (三)正外部性滞后明显,项目预期度不高

  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多数集中于冷、暖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在东港市、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暖棚居多,草莓、蓝莓、小柿子为主导项目,群众对于这些已有的、运营若干年限的设施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预期。但是,对于近期刚刚落地的新项目,预期显著降低。一方面原因是现有的同类项目规模较高,本地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在没有外地营销渠道的前提下定位于本地市场的暖棚项目通常不被看好;另一方面原因是对本地优势产品比较优势存续状态的考量,不清楚未来一段时间草莓、蓝莓的价格能否维持在预期价位,同时投入成本较高,故而不敢轻易投资;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技术层面的,一些特定类别的水果如蓝莓通常并不能在投入的第一个年头出产,因为苗木生长通常需要两至三个自然周期才能稳定出产,因此需要一定的等待期,会天然降低短期回本的预期。[12]在凤城市、宽甸县,除了存量较高的水果蔬菜暖棚外,在最近几年有大量作为流量而集中落地的冷棚,多以食用菌的种植销售为主。相比之下,在项目的预期上,近几年的冷棚项目要多于暖棚项目。第一是冷棚建设成本较低,具有更低的投资门槛;第二是食用菌比草莓、蔬菜更容易长期贮藏,可利用冷库、烘干车间等配套设

  备储存以控制产量、稳定价格预期;第三,食用菌的生产周期短,例如香菇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出产,可持续至入冬(冬菇品种在冬季可继续出产[13]),并且以日产模式增收,经营者每天都可以获得即时收益。

  (四)投资不够持续平稳,入市信心不稳定

  从辽宁省近年来的总体投资数据来看,各地区关于农林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固定资产上投资总体波动较大。从丹东市1999—201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14.37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34.264%。后者增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但是从投资稳定性角度来看,以投资增速的标准差为参考,总标准差为0.277,后者为0.501。显然,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根据全省14个地级市历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均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波动。主要原因集中在产业项目受技术、气候、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发展波动,例如草莓等设施农业的投入期与市场利好期的错位会导致现阶段的创业者处于“踏空入市”阶段,在产品价格的低谷期入市导致难以获得预计的收益,从而降低本人及周边观望者的“入市”信心,影响下一阶段的投资预期。

  (三)引领产业融合升级,提供创新发展动能

  现有特色在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之后会迎来一个收益高速增长的机遇期,主要是针对“错位竞争”带来的局部市场的空白填补。当附近区域的局部市场出现空白时,特色产业的发展就会进入瓶颈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此阶段要么通过打造流量IP、打造电商营销网络、建设仓储设备、配套包装物流产业等营销导向途径进一步寻找需求空白市场或创造引致需求;要么在现有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延伸打造相配套的第二、第三产业,例如在农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相应的食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将本地的主导产品由生鲜向生鲜+初加工+深加工+文化体验等多维度产品与服务升级,缔造新一轮的“错位竞争”机遇;要么就是在现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产品门类,根据市场的变动即时发现并填补新的需求空白……总之,无论在转型期选择哪一种策略,其本质逻辑基础是关联产业的升级和配套产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无论初始状态是产品生产类型还是服务供给类型,在发展到一定质量和处于特定现实、政策环境中时必然能够起到相应作用,这在辽宁省丹东市的很多集体经济强村当中(例如大梨树村[4]、岔路村[5]等)均有体现。

  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以丹东为例

  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在区位条件、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均有差异,乡村产业发展亦各有特点,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地区特点导致的个性问题。本文以丹东市为例,梳理一下制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类突出实践问题。

  (一)空间分布集中连片,项目多样性不足

  丹东市具有三县三区的行政区划,其中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是三个市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是位于市区北部的山区,以农林业为主导产业,东港市临海,以渔业、特色农业为主导。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稳定,增长了3.5%,其中畜牧业增幅最大为13.8%,农业次之为6.5%。从发展适用层面看,渔业集中于东港市以及宽甸满族自治县的部分沿江乡镇,畜牧业、种植业、食品加工业等则广泛分散于境内各县区,具体农林牧渔项目的预期收益较为可观。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各乡镇、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呈现出局部高度集中的态势。一个村、镇通常只有少数几种高度相近类型的乡村产业,相邻的村镇由于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因素,通常也会呈现出发展模式和项目选择的趋同性。局部生产力的过于集中会导致地区产业多样性的不足,在降低稳定性的同时会挤占更为重要关键的配套产业链条延伸,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对外的比较优势,而导致较高程度的内卷化、同质化低效率竞争结果。

  (二)同类竞争占据多数,项目关联性不够

  三县三区的气候分布呈现出一种比较分明的壁垒,东港市与振兴、振安、元宝三区靠近鸭绿江边,空气湿润气候温暖。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北部,与本溪市、通化市相近,平均气温比前者低2~3℃,山林居多。因此在种植业方面,地区呈现出较为泾渭分明的品种分布。[6]东港市传统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居多,柳林、越光等品牌是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品类。[7]特色农产品的代表是东港99草莓,[8]在全国远近闻名,是本地设施农业的典型代表。[9]宽甸县和凤城市以山林居多,农民普遍以玉米作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但由于玉米產量不高、收购价格较低[10][11]等原因,在近些年普遍被农民所放弃,但苦于不知道以何种作物替代能够在技术学习、资源投入和收益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而“重拾玉米”。因此丹东北部两县区的农民对于种植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自家耕地不知种些什么更能赚钱,或者是有想法,但是投入—回报周期长、见效慢,而且还需要大量地学习和实操才能适应新产业,综合来看玉米省时省力,虽然收益低,但能生产一些口粮同时不让自家土地荒废了。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全域内的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尚少,对于周边村庄劳动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并且个体经济多、集体经济少,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与其他产业的衔接上效果尚不显著。本质原因是项目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异质化程度不够。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同时协同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食品加工业、营销推广行业、物流配套行业、包装加工行业等多不同类型的互补配套行业,既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又有利于现有产业价值链条和产销网络的发展壮大。

  (三)正外部性滞后明显,项目预期度不高

  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多数集中于冷、暖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在东港市、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暖棚居多,草莓、蓝莓、小柿子为主导项目,群众对于这些已有的、运营若干年限的设施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预期。但是,对于近期刚刚落地的新项目,预期显著降低。一方面原因是现有的同类项目规模较高,本地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在没有外地营销渠道的前提下定位于本地市场的暖棚项目通常不被看好;另一方面原因是对本地优势产品比较优势存续状

  态的考量,不清楚未来一段时间草莓、蓝莓的价格能否维持在预期价位,同时投入成本较高,故而不敢轻易投资;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技术层面的,一些特定类别的水果如蓝莓通常并不能在投入的第一个年头出产,因为苗木生长通常需要两至三个自然周期才能稳定出产,因此需要一定的等待期,会天然降低短期回本的预期。[12]在凤城市、宽甸县,除了存量较高的水果蔬菜暖棚外,在最近几年有大量作为流量而集中落地的冷棚,多以食用菌的种植销售为主。相比之下,在项目的预期上,近几年的冷棚项目要多于暖棚项目。第一是冷棚建设成本较低,具有更低的投资门槛;第二是食用菌比草莓、蔬菜更容易长期贮藏,可利用冷库、烘干车间等配套设备储存以控制产量、稳定价格预期;第三,食用菌的生产周期短,例如香菇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出产,可持续至入冬(冬菇品种在冬季可继续出产[13]),并且以日产模式增收,经营者每天都可以获得即时收益。

  (四)投资不够持续平稳,入市信心不稳定

  从辽宁省近年来的总体投资数据来看,各地区关于农林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固定资产上投资总体波动较大。从丹东市1999—201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14.37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34.264%。后者增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但是从投资稳定性角度来看,以投资增速的标准差为参考,总标准差为0.277,后者为0.501。显然,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根据全省14个地级市历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均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波动。主要原因集中在产业项目受技术、气候、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发展波动,例如草莓等设施农业的投入期与市场利好期的错位会导致现阶段的创业者处于“踏空入市”阶段,在产品价格的低谷期入市导致难以获得预计的收益,从而降低本人及周边观望者的“入市”信心,影响下一阶段的投资预期。

篇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内容,它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不足,现代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低。因此,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未来要从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引

  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党和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今,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明确了方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与重要遵循。我们要按照这一部署,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被排在首位。因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内容,它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将分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探讨乡村产

  业面临的困境,最后就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出对策。

  一、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2015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2016年联合发改委等14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2018年又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指导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据统计,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总额为3000亿元,随后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62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06.7%。2017年,第一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在浙江安吉召开,在大会上,农业农村部推介美丽休闲乡村150个,公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16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70条。

  (二)农村电子商务如火如荼

  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乡村产业的应用。2016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等8部门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乡村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乡村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互联网+乡村产业”呈良好发展局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201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2015年增长96.1%,达到3530亿元,2016年增长153.4%,达到8945亿元。2017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449亿元,而且全国农村网店已经达到了985.6万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169.3万家,增长率为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淘宝村只有3个,到了2015年发展到780个,而到了2017年淘宝村数量上升至2118个,呈爆发式增长。

  二、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

  “同质化”是指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外观设计与营销方式等方面相互模仿,以至于不同品牌商品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而这类商品之间的相互竞争行为则称为同质化竞争。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产业也在遍地开花,但是,在乡村产业不断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千业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产业不兴旺等问题。以江西的乡村旅游为例,虽然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是,这些地方开发出来的旅游项目呈现同质化现象,以古村古镇为主的旅游,也开发出许多赏花项目,以赏花为主的旅游,也开发出许多古村古镇项目。乡村产业特色不明显的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市场上“特产不特”的现象。出差或旅游时,人们习惯买一些当地特产,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特产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特产市场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产品缺乏真正的地方特色,许多厂商发现市场上什么产品畅销,就找厂家代工,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号称当地特产。

  (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

  在我国乡村产业经营中,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是市场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生产者数量众多且生产规模小的生产经营模式通常会导致生产者各自为阵,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落后,质量检测监控跟不上,产品质量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另外,生产者数量众多且生产规模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加大了政府的监管难度与监管成本,所以,市场上经常出现政府监管缺位、错位与不到位等现象,这无形中也降低了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因而有些生产者经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品牌效应。以西湖龙井为例,虽然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是,市场上的西湖龙井真假莫辨,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消费者难辩别真假,所以,在茶叶市场上,有一句话叫做:“万家中国茶企利润之和不及一个立顿”。

  (三)科技创新不足,现代化程度低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乡村产业来讲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越来越重视,虽然乡村产业技术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偏低。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支出中,第一产业的R&D支出为158亿元,占比仅为7%。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地区的农业科技才可能有原始创新,该地区的农业才可能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25%,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其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地域特征、基础性和公益性、转化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受体类型多样等。又由于农业技术转移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因此,目前我国很多乡村产业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层面,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偏低。

  (四)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低

  在我国乡村产业中,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链短,产业融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低。例如,农产品生产类产业则主要提供初级农产品,很少进行加工与销售,并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式发展。即使有些乡村产业存在着产品加工,但是其规模通常比较小,设备与技术也比较落后,缺乏深度与精度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不高,产品销售也主要停留在本地市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产业则以“农家乐”、自然风景观赏、历史古镇古村游览等项目为主,其形式比较简单,产业链条也不长,产业融合低。例如,“农家乐”主要以餐饮、住宿、水塘钓鱼、农产品采摘等为内容,缺乏真正具有乡情乡韵特色的农作劳动体验。自然风景观赏也比较单调,易受季节因素、天气状况影响,与之相应的产业

  项目开发不足。历史古镇古村也存在开发深度不够的问题,许多古镇古村旅游主要停留在“游览”层面,“门票经济”现象突出,新元素、新产品与新业态引入不足,生活、生态、文化体验型旅游模式还没形成,产业链条有待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三、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对策

  未来要从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一)打造特色产业

  根据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实现乡村产业兴旺,2018年4月,在海口考察时曾表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色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乡村产业到底兴不兴旺关键在于其产业有没有特色。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第一步就是要打造特色产业。

  首先要抓准对象。一个乡村可能有多个产业,选择哪个产业作为本地区所要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这个对象要抓准。抓准对象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是成功打造特色产业的前提,产业选择对了就会事半功倍,产业选择错了就会徒劳无功。选择对象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鲜明为准则来进行。另外,抓准对象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资源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合作,创造出特色产业。

  其次要重视产业的规划与布局。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打造特色产业,政府的引导、规划与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区域间的乡村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模式,现在的竞争更多的是依靠产业集聚和平台建设。乡村之间的产业竞争实际上是产业集聚的竞争,是平台的竞争,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至关重要,它能够快速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平台优势,构建良好的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第三要注入文化要素。“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也须注入文化要素。文化是产业的“魂”,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技术和管理制度均容易被模仿,但是,文化是模仿不来的。文化能够孕育出乡村产业的“特色”,减少替代品所带来的威胁。因此,只有注入文化要素的乡村产业才会具有不可模仿性,才会创造出自己的“蓝海市场”,才会形成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产业注入文化要素要注重文化与产业的相互统一,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要重视传统与现代的一致融合。

  第四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壮大与繁荣需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要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引领效应和聚集效应。另外,“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因而“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是比较适用于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它能够将培育龙头企业与扶持小农户有机结合为一体,实现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能够较好地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民的增收。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通常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例如,在土地、资金、税收、技术与人才方面,对于龙头企业或者未来有可能成为龙头的企业,政府要优先给予支持。

  (二)加强品牌建设

  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曾讲:“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从温饱型转向高质化和品牌化,所以,加强乡村产业的品牌建设是顺应社会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品牌往往代表着商品所特有的属

  性,是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载体,借助品牌能够提高商品的市场辨识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品牌建设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选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品牌定位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目标市场与产品特色。通过市场调研,一定要清楚市场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产品是不是市场所需要的?同时,还要确定自己产品的“特色”与竞争者是不同的,是具有竞争力的。简言之,要做到目标市场与产品特色两者的统一:产品的“特色”确是与众不同的,产品的“特色”的确是市场需要的。

  其次要制定好标准化,保障产品质量。品牌就是产品品质的象征与保证,如果产品没有质量保障,品牌建设就无从谈起。保障产品质量,标准化是关键。“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标准化要抓住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标准制定要科学;二是执行要到位。标准化意味着在生产与管理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流程,都有着固定的操作程序与行为准则,不能随意更改。

  第三要做好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在当今信息爆炸与市场竞争激烈并存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用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才是现实写照。一个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刚上市,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模仿。那么,如何让你的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记住你、选择你,此时,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做好乡村产业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关键在于拓宽营销渠道,打造个性化营销平台。

  (三)提升产业现代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也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产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现代化,乡村产业的兴旺必须以产业现代化为载体。乡村产业现代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

  撑,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技术对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资源的替代,实现绿色发展;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贡献;能够促进乡村产业高利用率、高制作效率、高品质地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激活各个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关键在于解决科研和市场之间的脱节,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其次要深化农村改革。众所周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深化农村改革能够为乡村产业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持。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盘活资源要素,如何激活市场主体,其核心问题是合理处理好农户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处置不当,它也可能成为农民获得更高收入的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关键就是要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乡村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以及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丰富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由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其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因此,市场上需要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增加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二、创新抵押担保制度。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阻碍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许多好的乡村产业项目由于缺少抵押物与担保,而不能获得信贷,因此,需要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可抵押品的范围,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当增加乡村产业的信用贷款。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有利于培育农村新业态,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形成集聚效应,它是实现

  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抓手。

  首先要优化产业链。优化产业链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延伸产业链。通过向前延伸、向后延伸或者增加中间环节等方式延长产业链,形成包含研发、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甚至休闲旅游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模式。二是提升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是指在不延长产业链的情况下提升现有产业链的整体质量,使得现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进行转变,从而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该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孵化新业态。三是整合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就是以市场竞争力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加减法则对原有产业链进行重新整合,重塑产业链,衍生新产业。

  其次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产业融合会使参与主体复杂化,因而只有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协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实现“1+1>2”的局面。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要遵循激励相容原则,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则。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要使得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要使得各参与方的利益与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使得整个系统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此外,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还要遵循互惠共赢原则,使得各参与方均是产业融合收益的共享者,尤其是要保障农户参与者获得应有的利益。

  第三要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就会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加强配套服务设施:一、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产品才能运出去,人才能走进来,产业才能融合,农村才有发展。二、加快农村物流设施建设,破除农村物流中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产业融合。三、完善乡村产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尤其是加大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交易效率,提升产业融合质量。

篇六: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绩溪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溪县是安徽省中部山区的一个县,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绩溪县特色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1.元素平衡问题

  百年耕作,绩溪县土地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元素,但资源的利用却不平衡,造成大量肥料浪费和子元素缺乏,不仅导致土地老化,还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

  2.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由于年轻人大量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这对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3.品牌建设和宣传不足

  绩溪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不足,缺乏行业标准和品牌知名度。虽然产量不少,但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市场,导致销售收益较低。

  二、对策建议:

  1.土地保育和资源利用平衡

  要加强土地的保育和元素平衡的利用,通过科学施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达到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加大工业化肥料的政策支持,推广生物有机肥料,通过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土地的老化,保障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利用。

  2.发扬农村人才和绩溪县本地文化特色

  要增加对农村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对于参与特色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同时,要结合绩溪县本地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开展文化教育,树立农村新风尚,激发村庄的活力。

  3.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

  要注重绩溪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同时,拓宽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建立消费者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连线。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品质的监管,保障产品的可全程跟踪和追溯,从而提高销售收益和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要实现绩溪县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让绩溪县特色农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升级和提升,促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重庆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R

  —以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为例张明玖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摘要: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为例,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乡村要根据市场需求,县域产业布局,以一村一品为主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

  一、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价值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结合,是现代农业经济的特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和促进城乡统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以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转变成为以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化经营。推动农业走向产业化经营的另一个原因是农产品生产的单位盈利水平有逐步下降,使农业生产者不得不考虑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续接,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由此来重新分配农产品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益,使农业经营者获得或部分获得农产品或食品产、供、销过程中的利益,以克服单纯从事农产品生产收入增长缓慢,收益低下的缺点。这一变革过程使农民由初级产品供应者逐步演变成为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商。

  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结合,是现代农业经济的特征。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而特色农业的壮大也将进一步加速农业产业化【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的进程,从而使产业化进程中各利益主体均享现代农业的收益。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可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推动和引导居民消费,扩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特色产业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以资源条件为基础,创新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为条件,制造或提供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或行业。农业特色产业的决定因素是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基础产业、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区域所特有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村社发展特色农业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途径。但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做优,必须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在生产形式上变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为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规模经营,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区域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建立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区,而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建立又会进步加速产业化的进程,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二、重庆市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障碍及成因

  林湾村位于双江镇西面,距双江镇场镇8公里,属四川盆地浅丘地区,土壤以侏罗纪中统遂宁组厚层泥岩母质发育形成的红棕紫泥土和红棕紫色水稻土为主,富含钙质,土壤化学性质较好,费力较高,但是保水能力弱。地貌主要有馒头状浅丘及冲沟组成,村内沟谷纵横,群丘密布,平均海拔350—450米。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40.8℃,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992.9毫米。全村幅员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76亩(其中水田1680亩,旱地1896亩),耕地仅占林湾总面积的1/3多点,其余为林地和草山。【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该村东西向一条河流穿过,穿越三组、四组、七组、八组、九组,一组、二组、五组、六组有大型灌溉塘堰,水资源比较丰富。交通、电视、供电、通信畅通。当前全村共715户2679人,现仅有800余人在村,在家人口中,0~18岁有202人,18~60岁325人,60岁以上284人。

  20RR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玉米、红苕,经济效益低下,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20RR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重庆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产业调整正着手进行。目前有200多头奶牛的千牛奶牛场,6800只七彩山鸡养殖的养殖场、小养猪场、土鸡养殖场、波尔羊养殖和长毛兔养殖,莲藕种植。虽然林湾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其具体表现为:

  (1)主导产业不突出。当前机遇下,林湾村的产业发展思路仍然不够清晰。莲藕、鱼类、柠檬、奶牛、七彩三鸡、土鸡、生猪、兔子、羊、竹笋等,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上,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没有找到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的支点。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划相脱节,一边在想发展什么产业,一边是在改变基础设施面貌,做基础设施的不知道这些设施支撑什么产业,产业发展的不知道这些设施如何支撑产业发展。

  (2)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更由于近年来林湾村发展萝卜、梨、南瓜种植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使农民更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就更愿作壁上观。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3)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惟有200多头奶牛的养殖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奶牛场就是引进来就了事,没有发挥奶牛养殖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其次就是200亩莲藕种植,但就这规模的莲藕种植,分布在9个社,且大多数是政府连劝带送发展起来的。鱼类、柠檬、七彩三鸡、土鸡、生猪、兔子、羊的养殖更是零星分布。虽然这些种养殖都实现了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4)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林湾村的在家人口共811人,其中0-18岁有202人,18-60岁有325人,60岁以上有284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在附近村镇或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5)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林湾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着林湾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政府对该村产业的规划也只能是上面送什么就要什么,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乡村发展特色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莲藕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官带头种植、请来专家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有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3)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抽水电费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400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前林湾大稻谷请人收割250元一亩算,那就只有近两百元的收入,将劳动再算成本,农民种水稻就完全没钱赚,就相当于所有的劳动投入只换来一口饭吃。而林湾村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玉米和红苕。由此导致很都年轻人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哪怕在外只有不到每月一千元的工资。再加上通过升学等手段出去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再踏上农业的道路,进一步恶化了村的人力资源形势。

  (4)商业运作不熟悉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首先,林湾村在产业规划中,只留意到当期的投入,忽视产业链条的培养。没有谋划后期产品【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更没有注意到突出品牌重点,发挥品牌效应。在品种的选择上仍然是人有我跟,将自己定位于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其次,林湾村没有留意到如何融入市场体系中去。林湾村一方面没有注意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大多数村民的眼光还停留在双江市场、潼南市场。

  (5)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资源优势不明确。由于产业思路的不清晰,导致对发展产业该利用什么资源、该村的哪些资源该发挥作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林湾水资源丰富,一万一千多亩地的村只有三千四百亩田土,其余就是林地和草山,非常适宜于发展水产养殖、水田蔬菜种植和林下畜禽养殖。可当前的土地资源开发中,仅仅停留在对300多亩田的开发,忽略了对土、林地和草山的经济价值开发。

  (6)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减弱助推力。农民投身产业在资金投入本上一直就是个大问题,一般都迫切需要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可是财政仅停留在对政府大力推动的产业的扶持上给予支持上,其他的种养带头人则全靠自己奋斗。另外,小额贷款限额的政策也从两个方面限制种养大户扩大规模。一是金额限制,即使是申请贷款的大户用资财抵押也只能申请固定限额的贷款资金;二是外地户口或本村迁出户口到本村发展产业不能申请小额贷款,哪怕是有家人担保都不行。政策的不灵活一方面不能有效刺激村民的种养激情,另一方面制约产业的迅速成长壮大。

  三、重庆市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重庆市乡村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分土地类别的一村一品”的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区域产业、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资源,完善市场、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流转土地,以“公司+大户+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合作组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引导农户遵循生态循环原理,促进种养良性互动,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在推进工程中注重协调镇域、县域产业规划和当地其它资源的联合开发,并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策略来强化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金和其他行业资金流入农村,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发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农业区基层政府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工作抓手,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部门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宣传单、讲座、光碟、书刊等宣传工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2)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各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有义务在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规律,找准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重抓示范点、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来不断扩大产业覆盖面。同时,要对产业的推进实时跟踪,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规划实施期内,每年制定奖助标准,对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追踪,对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3)培育产业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农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村级产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村资源优势,认识本村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或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4)注重市场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能让农民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政府要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信息引导。同时在产业成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先进农技的推广,由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新技术。再就是要聘请产业专家组,聘请农业院校或市县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总监或“顾问”,定期到村调研,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5)注重财政引导,加强信贷支持。产业调整初期,需要财政有倾向性的引导来带动,对于合乎村情的产业,在示范阶段应该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帮扶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多渠道保证金融资源的供给,灵活财政和信贷政策,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通过财政和信贷,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6)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充分认识本村的自然资源,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合适产业发展。林湾村丰富的水资源、土资源和山地资源加上当前最具特色和规模的奶牛养殖,可以结合养牛场的畜牧兽医条件积极发展肉牛养殖。同时可以开发的土和林的利用价值,发展特色种植和林下养殖,不断提升特色产品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李长云.刘畅.赵淑华.美、日、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比较(J).商业研究,20RR(12):203-205.[2]高煦照.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RR(12):10-12.[3]秦富.钟钰.张敏.王茜.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RR(8):4-7.[4]王洪清.三峡库区农业化发展对策实证研究--以昭君故里湖北省兴山县为例(J).特区经济,20RR(11)165-167.【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篇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村因其特性,在振兴进程中难免遇到难点,暴露出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升短板,对症治疗,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的积极推动、因地制宜。“振兴乡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根本逻辑。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一、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二、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及意义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

  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由区县干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篇九: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就拿肉鸽产业来说,在顶哈肉鸽项目取得经济效益之后,这种模式被很多人复制效仿,导致产业同质化,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发展,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市场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2.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各种资源。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化项目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其次,我国农村普遍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在乡村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不足。

  3.乡村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对于乡村产业化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都需要从良种培育、种养殖基地、粗加工、深加工、品牌、市场、渠道、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目前的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比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比较少的问题。

  4.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在农村,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表现出的特点是“产品特色不明,企业品牌不响,竞争实力不强”。双定镇许多农业企业品牌价值有待挖掘,比如南宁市顶哈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有影响力的优质肉鸽养殖品牌企业,但是在打造全国乃至知名品牌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制约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拿农产品加工业来说,我镇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因为此类企业在产品研发、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大,财务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过日子。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现规模化经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实现土地的流转,引进产业资本和新技术,实现经营模式的变革。要加快乡村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只有实现规模化、集

  约化经营,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走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清除各种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为农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必须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化发展之路。

  3.建立发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农产品在生产出来后,要进行加工、储运,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增值。要建立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从育种、栽培、种植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应用现代科技。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

  4.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企业法人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范化、市场国际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家队伍,担当起新常态引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任。同时,建立健全现代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开展龙头企业与电商对接,缩短供求距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变革消费模式,使供求便捷畅通,催生跨区跨境远离市场的田间与餐桌的近态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市场动态信息化,用网络连接一体化。

篇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产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一、焦点1、我们需要通过乡村产业振兴解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含通过产业振兴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

  制更多地给农民带来好处。2、乡村的产业振兴是焦点。产业振兴的产业项目需要具有造血功能,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由此可以实现扶

  贫项目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那么在今天之前的部分产业项目不一定都会具有造血功能,有些估计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临时做的事情。比如

  说农家乐和民宿,需要加以关注。3、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三产密切相关。实际上,目前有些解决了所谓产业选择问题的项目,只是更换了种植品种

  而已,比如花草改为种林木果树,或者发展林下经济。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产业振兴的范畴。4、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果当然要惠及所有农民。但是,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包含: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转移支付,惠及缺乏劳动力的农民家庭,实

  现普遍富裕。这个转移支付无论从产业规模需求还是利税再分配等,只有县域(及以上行政单位)才有可能。5、以上可以实现扶贫成果和乡村产业

  振兴、农民增收、普遍富裕的衔接。6、但问题在于,产业谁来做?怎么做?在乡村做产业,需要什么条件?乡村产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之间是什

  么关系?二、痛点和对策通过乡村产业振兴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含以乡村振兴衔接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建立产业富民的长效机制,需要满足以下条

  件或者是需要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当然,这里需要解决的问

  题即痛点就包含着悖论。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要跳出“小农经济”思维。在基础设

  施和人力资源处于不利状态的乡村做大做强产业,需要借助于外部(含政府)投融资、企业和人才的支撑。由此,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考虑用什么

  政策工具和金融服务、企业带动等的相关措施。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资源布局,是很难做产业的。其次,在产业选择上要避开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产业,虽然多数产业离不开农业,但是肯定不能仅仅拘泥于所谓的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土地少怎么办?全国七十万个行政村,水果就那么几种,鱼就那么

  几种,茶叶就那么几种,怎么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怎么做规模经济的产业?一村一品牌是可以的,一地一体验是可以的,一村一产品是做不到的。2、除了国家粮食安全事先画红线之外,乡村产业振兴应该是跨界的发展,既然产业发展是跨界,是不是应该由产业界(企业界金融界联合)来主

  导,而不局限于农业口的人?3、选择具有可持续性的某种产业,带动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增长。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估计都和农业有关,但是要把国

  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别开来,因为粮食安全是全国的事情,不是属于可选择的产业振兴范围。4、要实现乡村产业富民,政府在产业

  初始阶段和提升阶段都需要有部分投资(以拉动社会资本参与);因此,建议政府成立国家级的产业振兴母基金和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产业投资基金。

  同时,要激发部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微利投资”。也就是说,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部分产业只能是微利的,需要国企

  和民企参与。5、在选择做大产业的同时,力争通过资源整合和投

  融资机制创新,使已有扶贫相关产业项目都具有造血功能。通过在乡村推动具有造

  血功能的产业项目带动的农民普遍收入增长和农民出外打工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后者不属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范围)。从增加收入的角度来说,出外务

  工和创业(商业,比如沙县小吃)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最直接的。而且它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悖论方面的,就是造

  成乡村劳动力的流失,二是它和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产业项目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回乡创业不能作为可复制的模式(创业很难,回乡创业更难),而是要通过大企业的产业项目带动劳动力回流乡村。6、选择的产业项目(企业)要具有成长性,能够让就业人员的收入稳定增长。选择产业(业

  态)很重要。不是可以任意选择产业,有些产业因为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限制是做不到的。总书记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指导工作时说:产业选准了,路才走得长,走得远。不过,一个村的集体经济是很难选择产业的,必须企业带动。7、确保有若干产业项目的收入(含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土地增

  值收益)能够帮助解决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入增长。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入增长问题将更加突出。建议国企参与乡村产业投资

  发展,不过,如果是国有企业主导项目投资和运营的情况下,其考核标准是贡献多少利税,而不是国有资产增值多少。国有资产增值不能带动农民收

  入增长和转移支付。8、产业项目要创新业态。要解决传统业态中产品增量不增收问题(比如粮食水果丰收但价格下跌)该产业或者对农业一二三

  具有带动作用,比如通过文创带动农业成为农业文创。9、选择产

  业项目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高。比如有技术和IP结合的农业文化体验园和农业

  文创电商,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要更高。10、解决以上的产业问题,多数不是一个村或者一个乡能够独立解决的,可以转为以县(区、市)为单

  位做产业振兴。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贫困地区,一村一品或者一乡一品只能停留在传统农产品、农作物种植或者农产品初级加工,形成不了产业振兴

  持续提升收入。11、需要有产业项目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部分在此前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镇经济只能作为借鉴,不能作为效仿对象(包括某

  些做得好的村镇因地理条件等因素也是不能效仿的)。如果引入社会资本,寻找外部投资主体,如果项目投资额度在千万级以上,就需要解决投资退

  出机制:很多时候必须购买建设项目用的土地而不是仅仅租赁土地;如果租赁土地,在退出时就没有资产可言,只能是舍弃而不能真正退出,或者转

  让项目就没有较高的价值。因此,产业项目需要解决建设用地问题。12、乡村产业振兴缺乏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必须确保城乡一体化(城镇

  化)惠及农村,城市不得摊大饼而不反哺农村(转移支付)。今后成交用地的土地出让金要拿出类13、乡村缺乏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乡村产业振兴

  必须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与提升问题。所以,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乡村产业振兴要广泛动员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以乡村文旅产业

  为例,需要将农产品做成文创产品和农业文创电商,需要将农业观光旅游做成农业文化体验园。三、对策及建议以乡村文旅产业振兴为例乡村文旅产

  业振兴可以做“十个一工程”(抓手)。(一)乡村文旅(康养)

  产业振兴规划1、按照产业振兴规划的高标准要求,规划县域(市、区)及地级市

  乡村文旅产业(含康养和农业文创产业)发展目标、路径、重点项目和配套政策措施。2、对已有文旅康养和文旅扶贫项目做总结提升,包括提出可

  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3、设计若干个重点文旅项目和文化体验项目。4、结合运营主体做商业模式的设计。5、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之后,力争成

  为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的全国示范基地。1、打造一个文化体验园,作为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内容可以是或者包括“家庭文化、城市文化、农业文化

  ”,也包括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内容。2、建议打造以IP为核心、包括夜间旅游体验项目的文化科技体验园。可复制该项目。而且该体验园可以作

  为研学旅行基地。3、该体验园的配套内容可以包括特色夜间旅游项目、民宿、沉浸式婚礼中心、沉浸式餐饮中心等。4、可以选择打造一个以乡村

  健康旅游基地为核心的康养旅游基地,并且成为可复制性项目。(三)打造一个夜间文旅体验项目1、打造一个以上的新型夜间旅游体验项目,发展夜间经济。2、丰富夜间特色文化旅游内容,满足家长游客和儿童游客的需求。3、夜间旅游与研学和日间观光项目、旅游体验项目结合,项

  目包括拥有配套的民宿、消费品和体验产品。(四)打造研学基地1、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研学旅行基地。2、研学旅行基地的主题包括:区域特色

  文化;农业文化(农业文化科技);人工智能及安全教育;红色文化;等。3、研学基地要做好课程建设和民宿等配套基础设施。4、一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可以打造若干个重点研学基地,面向省内外的中小

  学生。(五)实施IP驱动的农业大文创电商计划1、以促进农业文创大发展为目标,为各个城市和区、县分别打造一个故事IP。2、实施“农业文创促进品牌强农”工程。3、以故事IP为每个县打造一个产业门类的系列农业文

  创品牌:包括区域产业品牌(如安吉白茶)、企业品牌(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个人品牌(手工艺人品牌)。4、以品牌做定制农业和大农业文创

  电商。(六)打造一个人才培训基地。1、培养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经营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营销能力,培训基层干部在文旅和农业文创电

  商、新媒体方面的专业领导素质。2、开展短期培训;课程名称为“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经营管理研讨班”,初步课程设置如下:(1)乡村文旅与

  农业文创的商机(2)乡村文旅、康养与文创政策解读(3)品牌、IP与文创产品营销(4)乡村文旅项目运营模式创新(5)工艺美术和非遗产

  品的设计与开发(6)数字文旅与夜间旅游项目开发(7)品牌强农与农业文创(8)乡村文旅研学旅行基地运营模式(9)民宿经营与营销(10)乡村文旅康养与地产开发3、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营销实训基地。4、培训对象包括企业人员、项目运营人员、产品设计人

  员、营销人员、部分高校师生、基层干部等。5、该基地可以分批次培训全省(市)从业人员和基层干部。(七)打造乡村文旅与农业文创的双创

  基地。1、按照现有双创基地要求,打造一个高质量的乡村文旅(含健康旅游与农业文创)产业的双创基地。2、对入驻基地的企业和个人(工作

  室)进行孵化指导,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引入行业资源,促进发

  展。3、通过新媒体培训指导,实现企业、项目对于区域的文创电商服务水平。(八)打造一个新媒体增值服务平台1、乡村文旅(健康旅游)线上线下产业链的核心是游客资源的持续开发。2、可以与各地旅游集团或者文投集团合

  作,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范围内做一个新媒体增值服务平台,成为乡村文旅、文化IP与农业文创电商的新平台。3、通过内容提供和文创电商服务,引导游客进入新媒体增值服务平台,做游客资源的持续开发。(九)举办乡村文旅大会和文旅产业博览会1、每年在一个省的某个县、市举办一次“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大会”。2、大会含文旅示范基地实训教学基地的考察。3、含各地示范项目推介。4、每年突出一两个主题。5、大会期间同时也举办一期为期三天的培训。6、在全国或者每个省市自治区,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乡村文旅产业博览会。2021年的首届乡村文旅产业博览会即将开始招商。(十)经验总结与案例分享1、总结各地乡村文旅产业(含健康旅游与农业文创)的发展经验,在全国做推广。2、总结各地乡村文旅、文旅科技与康养项目的成功经验,以企业为主体在全国做复制和连锁经营。1

推荐访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对策 乡村 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