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8-04 15:5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校问题

  董庄小学

  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最新资料推荐…………………………………………………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

  ……………………………………………………………最新资料推荐…………………………………………………

  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12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三)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

  ……………………………………………………………最新资料推荐…………………………………………………

  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城乡教师同等待遇,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财政每年新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确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的投入思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捆绑使用。要吸取“普九”达标的经验教训,注重建设质量和长远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五)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把握招生导向,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辖的初中学校,并实行高中学校平行发展。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

  ……………………………………………………………最新资料推荐…………………………………………………

  落实划片招生,控制规模,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促进学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的问题。

篇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校问题

  董庄小学

  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

  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12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三)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

  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城乡教师同等待遇,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财政每年新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确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的投入思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

  目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捆绑使用。要吸取“普九”达标的经验教训,注重建设质量和长远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五)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把握招生导向,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辖的初中学校,并实行高中学校平行发展。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落实划片招生,控制规模,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促进学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的问题。

篇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整改方案

  X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整改方案

  2016年3月22日市教育局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我校针对反馈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力度。

  二、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设施设备未安装到位,不能得到有效使用。

  2、档案资料整理不齐全,不规范。

  3、环境卫生打扫不到位,迎检氛围不浓厚。

  三、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排查反馈的检查情况,我校高度重视,成立了整改领导小组

  组长:XXX成员:XXX那提牛新颖各指标负责人各功能室负责人

  四、制定整改目标

  1、各功能室建设、管理、使用预计在三月二十日前完成。

  2、档案规范整理到位预计在四月二十日前完成。

  3、环境卫生的整治及迎检氛围的营造预计在九月二十日前完成。

  五、整改措施

  针对查出来的主要问题,结合我们制定的整改目标,我校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商议并制定了如下措施:1、各种设施设备未安装到位,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问题,我校并制定了整改措施,各功能室负责人须在四月八前日完成.2、对于“档案资料整理不齐全,不规范”这个问题,学校组织档案组所有成员,根据我校评估发现的问题逐项进行整改,积极选派相关档案组成员到兄弟学校研究借鉴他们的整理经验方法,把档案资料整理齐全、规范。

  3、环境卫生的整治及迎检氛围的营造方面

  (1)、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卫生惯教育。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经常教育学生爱护公共卫生,做到不乱扔纸屑、果皮、杂物,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裳、勤理发、饭前便后要洗手。

  (2)、增强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到教室墙面洁净,桌凳、物品摆放整齐,学校大众场所做到“六无”,即“无纸屑、无果皮、无痰迹、无杂物、无污水、无蛛网”。打扫的垃圾及时运走,坚决根绝卫生死角。

  (3)、为了营造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迎检氛围,我校在校门口悬挂宣传横幅,制作迎检欢迎牌,准备水果、茶水等。目前宣传横幅数量不够,我们将再做几横幅悬挂在校园内部,大力营造迎检氛围。

  4、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监控设备没有完全监控学校重点部位,进一步完善监控设施建设

  我校将努力完善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整改,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祝则胜

  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

  要: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要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就是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满足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推行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只有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才能让中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社会大众化

  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每个人的享用教育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篇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校问题

  董庄小学

  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2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12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三)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3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城乡教师同等待遇,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财政每年新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确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的投入思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捆绑使用。要吸取“普九”达标的经验教训,注重建设质量和长远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五)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把握招生导向,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辖的初中学校,并实行高中学校平行发展。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4落实划片招生,控制规模,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促进学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的问题。

篇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人人受教育"的问题,进入了"追求质量"的时代。当前的问题是,为了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不少家长不惜以高昂的教育成本送子女到国外或北京、上海、厦门、泉州等地求学。先是高中,继而初中,现已发展到小学,先是城镇,现已发展到了农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如何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处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均衡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研,认为关键在于投入、师资、管理三大方面,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一)、关键词之一:投入

  1、投入总量不足。多年来,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法定要求,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是生均公用经费缺口大。部分县级政府没有按照省政府的规定比例全额配套资金,加之农村学校学生数少,公用经费仅能维持一般的日常开支,要修缮或更新教育设施就难以办到,致使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根本谈不上优质教育。

  二是教师收入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后,学校经费渠道来源减少,用于调节教师之间工作量差距的奖金几乎没有了。加之地

  方的教师培训经费不到位,教师除了参加"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费用不用自己支付外,参加其他方面的培训经费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由于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待遇等方面存在区域差距,一些优秀教师流向外地任教、调入其他单位或考取公务员,致使本地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不足。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大部分学校资源严重短缺,一些农村学校连普通教学使用的录音机、幻灯机等基本设备都不够,要想配齐电脑这些现代教学设施更是遥遥无期。学校运转举步维艰,不必说发展。

  2、投入不均衡。过去几年中,教育资源持续不断地向城区集中,城区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从而拉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一是教师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待遇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断向强校、向城区流动。这种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的现象,使校际间的教师力量配备差距扩大。

  二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教师不足,设备不全,课时安排不足,必要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不断向城区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三是学校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城区生源暴增、农村生源日益减少。

  (二)、关键词之二:师资

  近年来,通过"素质提升工程"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这一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1、教师的师德素养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职业倦怠,出勤不出力,敷衍应付现象日见突出,更有的教师以家教为"主业",以学校工作为"副业",缺乏责任心,参与赌博,品行低下,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德师风呈滑坡趋势。

  2、教师教育素质偏低。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总体素质比城区差,相当一部份教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仅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

  3、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乏。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相当多的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师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小学教师超编较多,另一方面一些学科缺少教师,一些学校不仅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综合科科没有专职教师。

  4、教师培训质量较低,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由于培训经费未落实,培训方式单一(多采用以会代培方式),培训时间短,培训层次低,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培训的成效不明显,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的状态未得到明显改观。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占统治地位,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制

  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研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不少学校教研队伍里有一批学科带头人,但更多的教研人员面临着观念更新、理论提升、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有个别人还不具备最基本的学科学业监测命题能力。少数人教育观念仍跟不上课改的进程,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在培养教师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所起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关键词之三:管理

  1、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任用上,尊重教育工作的专业特性,让懂教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经历和责任心的担任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科学规范教育管理,推动当地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一些校长不善于理性思考,跟不上新的发展形势,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缓慢,难以把学校办成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策略

  不断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一个强化,谋求两个均衡,探索三条道路,建好四支队伍"。

  (一)、坚持一个强化: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监管力度。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强化政府的责任。要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

  "两个提高",按政策、按标准将义务教育经费

  落实到位。

  1、是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2、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政府按比例分项目分担经费的责任,要坚决防止"挤出效应",不能因为中央、省里加大了投入,就将原本应有的投入挪作他用,绝不允许在经费投入上搞"上进下退"。

  3、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落实"三个增长"的执法检查和质询工作。要接受审计监督,建立专门的审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投入公示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新机制实施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反响;加强纪律监督,对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和教育专项资金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谋求两个均衡:谋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和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优化城乡校网布局。要按照"优化布局、创建名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要求,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要按城市发展规划、人口分布情况和未来生源数的测算,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规划。要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使优化教育资源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过程,让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高位平衡,形成与新一轮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协调、结构完善、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优质高效校网布局。

  2、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制定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分期分批地逐步实施。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并逐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寄宿制学校的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的住宿、饮食问题,强化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寄宿管理水平。

  4、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5、强化教育督导。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督导评估体系,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6、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一是构建教师队伍生力军。积极引进一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人到教育队伍,并让他们迅速成熟起来,成为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二是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

  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制度性地推动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域师资的有机融合和均衡配置。要逐步建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四是组建优秀教师为主的名师讲师团,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共享融、优秀资源共用、有效成果同享。

  (三)、探索三条道路: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的路子

  1、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校际联动、示范辐射,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与释放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借鉴名校集团化的成功经验,推广名校长管理兴校经验,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推进各类学校的"校际联动",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由名校带薄弱校。

  2、创办一批特色学校。要鼓励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挖掘潜力,进行规划与设计,塑造学校文化与个性,创建特色学校,从而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上淡化学校等级评估,强化学校特色评估,鼓励学校在办学规范化的基础上向个性化发展。

  (四)、建好四支队伍:教育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员队伍

  1、加强教育行政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应选用爱教育、懂教育、对教育有一定研究和工作经历的行家里手担任教育行政管理干部。要着力建设结构和分工合理,有凝聚力的高水平教育行政领导班子。

  2、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要尝试校长公选和校长考核聘任制度,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完善校长抓科研做课题制度。加强校长培训,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鼓励优秀青年校长增长才干和脱颖而出的机制。定期举办校长学习班或研讨班,充分发挥名校长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加快校长的培养教育等,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中小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教师是中小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2)、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择优汰劣的选用机制,把更多的致力于中小学教育事业,并且具有任教资格的社会志士按实际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其次,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师队伍中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三,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实行合理动态调控。

  (3)、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第一、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第二、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学教研室的"研、训、管"的作用。第三、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进行

  深入研究。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4、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教研员工作岗位责职、竞聘、评价的保障机制。完善定期岗位竞聘,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方式,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出制度,激发教育科研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要制定教研员具体工作规则。对教研员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三是要增加对教研经费投入,为教研员培训学习考察提供保障。

篇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满足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推行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只有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才能让中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社会大众化

  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每个人的享用教育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三)存在择校社会现象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四)学校性质布置不规范

  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受教育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资源的机会,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为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运作,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维护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是义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优质教育不均衡。

  (一)教育资源要均衡配置

  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级中学;将原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师资进行重组,调配到原薄弱中小学去,加强薄弱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强带弱,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各校资源均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就近免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没有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各校均衡发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为子女避免进入差学校而四处择校,学生也不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为考上一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奔忙于各种辅导班而失去了本应快乐轻松的童年。

  (二)推行义务教育为素质教育

  人人皆知义务教育的发展要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只要推行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此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孩子。为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公平教育,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均衡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教育要迈向社会化、公开化、合理化、均衡化发展,必须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篇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强化政府责任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有的地方概念模糊,以为只要把发展水平搞上去,均衡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地方只满足于低水平均衡,缺少整体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动力,对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地方未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有些地方教育经费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摆在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地位,做到政府行为“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二是投入到位。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法定增长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三是工作到位。对照国家标准,结合地方实际,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均衡发展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工作的动态性,做好长期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坚持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确保兜住底部

  有些地方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有一定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学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备相对陈旧,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相对不足。二是一些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任教,教师数量不足、结构短缺,水平相对较差,使这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无法迅速有效提高。三是一些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由于原有规划不足,城市建设中配套学校建设不力,加之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产生了新增入学压力,使得这些主城区学校出现了资源紧张,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以及大班额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一是突破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调“雪中送炭、抬高底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原则,将各级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各地各学校存在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薄弱环节。二是提升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对策,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的硬软件配置,全面优化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三是正视新问题。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多部门协作,积极解决老城区教育用地和校舍建设问题。

  三、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校际间资源配置与办学水平仍有差距,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普遍存在,均衡发展复杂性加剧。一是在有些地方,“择校热”现象未能有效遏制,重点校、重点班及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或变相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尚有一定阻力。二是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关爱体系仍需加强和提高。虽然各地努力实现“两为主”,但在一些地方,相当数量的孩子仍在民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整体条件和水平相比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教师交流存在体制障碍,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教师聘任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实际情况出现城乡倒挂,城乡教师工资存在差距,对流动到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的补贴极少。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落实国家要求,创新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一是继续探索有效机制。进一步探索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交流的覆盖范围。二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对民办教育给予关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于企业、部门、高校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应纳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设立机动编制,用于教师交流”,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四、进一步完善督导制度,保障目标实现

  目前,教育督导机构的行政监督地位和职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尚未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问责机制,影响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深入贯彻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一是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逐步理顺教育督导机构职能与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关系,以便于发挥督导职能,强化督导权威。二是加强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经验丰富、能充分适应现代教育督导工作任务的各级督学队伍。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 均衡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