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编制说明6篇

时间:2023-08-05 18:27: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说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渔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上做出相应重大转变。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加快社会主义农村渔区的建设,逐步实现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编制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宏观政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有利,但同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规划》正是基于对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确定了“十一五”我国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发展的战略上,《规划》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重点落实农业“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的精神,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渔业“走出去”战略和打造“平安渔业”作为“十一五”时期渔业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地拓展渔

  业经济、生态、社会功能,促进渔业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倡导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渔业;同时要拓展渔业二三产业,扭转渔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水产养殖、捕捞等资源消耗较大的第一产业的局面。在生态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推进《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实施,落实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各项保护措施,保护和积极恢复渔业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功能方面,《规划》力求发挥渔业在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基础中的作用,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社会发展,提高渔民的组织合作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生产力意识和防灾减灾和生产自救能力,构建平安渔业。

  从发展的目标上,《规划》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严格执法为保障,促进渔业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规划》在内容上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渔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出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突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质量安全等渔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调解决渔民维权、渔业生产力安全等渔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要求正确处理渔业发展与资源养护、渔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力求构建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渔业发展新局面。

  在编写的形式上,《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

  政策性,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在规划指标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期性和约束性目标,旨在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并通过加强依法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规划编制的特点

  《规划》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是本《规划》最鲜明的主题。《规划》注重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把提高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实现持续发展;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这五个坚持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渔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

  —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渔业实现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规划》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1985年以来,渔业率先实施了市场化改革,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了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渔业也完成了由“以捕为主”的狩措型渔业生产方式向“以养为主”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型,实现了渔业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加深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

  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推进渔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长方式转变。《规划》强调了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渔业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渔业由大国向强国战略发展的前提,同时提出了六项发展重点、八项重点工程和五项保障措施。

  —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划》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来加以解决。本《规划》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渔业科技水平的战略基点和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把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

  —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农村渔区协调发展,是《规划》要坚持实现的重点目标。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渔区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渔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以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规划》突出了着力解决涉及渔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措施,努力改善渔民生活,并以保障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提出打造“平安渔业”、构建和谐渔区的设想,目地是使全体渔民能够充分享受渔业发展的成果,享受中央“惠农”政策的沐浴,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分别对“十五”渔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渔业发展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发展重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形势与任务

  准确把握国内外渔业发展形势,正确认清“十一五”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规划》指出,“十五”是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生产资料大幅上涨、世界海洋制度变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了以养为主、以外向型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水产养殖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渔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海洋捕捞实现了“负增长”。2002年开始,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压减渔船1.4万艘,转产渔民8万人;扩大了国际渔业合作领域,涉外渔业管理得到加强,签署了中日、中韩和中越双边渔业协定,顺利实现了海洋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的过渡;实施了以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渔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渔业经济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基本完成。水产养殖是支撑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60%提高到“十五”末的67%。加工能力达1195.48万吨,较“九五”末增长59.68%;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比重由“九五”末的31%提高到“十五”末的46%,渔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十五”我国渔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在资源捕捞、水资源利用、鱼类养殖等方面存在着浪费现象,局部地区由于规划不合理、养殖设施过密,水域富营养化;二是水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比较普遍,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减船转产难度加大。违规造船现象屡禁不止、捕捞强度盲目增加以及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场拥挤、资源争夺激烈,涉外渔船管理难度加大。四是渔业科技滞后,良种、渔药、饲料等研发能力弱;表现为水产良种选育水平低,繁殖用亲本80%以上仍依赖野生资源;海水鱼养殖大量使用冰鲜小杂鱼,养殖滥用药物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导致资源浪费、水域环境恶化、养殖病害严重,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五是渔民维权难度很大。一些地方违背渔民意愿,对水域、滩涂进行招标拍卖,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大面积圈占水域,渔民失去传统作业场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陷入“种田无地,养殖无海、转岗无业、低保无份”的困境,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综合分

  析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影响因素,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是有利的。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渔业发展的“两个确保、两个促进”的主要任务,即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两个确保”反映渔业发展的基本功能,是渔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贡献的具体体现。“两个促进”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农业部实施的农业“三大战略”的要求,并结合渔业实际提出的,反映了我国渔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及平安渔业的要求,是我国实现渔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关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渔业在浅海养殖、稻田养鱼、盐碱地开发等领域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在大农业中,社会对渔业开发的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本规划在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上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立足于在科技创新上挖掘内涵,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立足于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渔业综合效益,实现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规划》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向,强调应着力稳定第一产业即养殖、捕捞业的发展,稳步增加产量,积极调整结构,发展第二产业,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规划指标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规划编制要求,按照市场机制能够调节并发挥作用的目标及其指标尽量减少的原则,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规划的功能与任务确定了渔业经济、外向型渔业、水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与推广、渔业管理五大类指标,其中经济类发展指标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实现可能性提出的。

  根据FAO预测,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在未来30年内将进一步增加,水产品供给的增加将主要来自于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国际水产品贸易将日趋活跃,全球年人均消费量从目前约16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19至20公斤。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主要是对高成本、高价值种类的需求和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将反映在高成本、高价值种类的出口和低成本、低价值种类的进口。中国将成为世界水产品的重要供应地,由于水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较高,居民家庭购买消费仍具一定潜力。我国水产品消费家庭购买的增长总体有2—3%以上的幅度,对水产品消费需求总量可达到5000万吨以上。另外以加工产品和以水产品为原料的副产品生产量的增加,也增加了对水产品的消费的需求,因此,《规划》经综合分析提出“十一五”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000万吨,渔业产值570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7200元,其他管理类指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是根据“十一五”时期渔

  业管理的中心任务确定的。

  (三)关于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对促进各地渔业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规划》主要根据我国“东部新跨跃、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部署,结合东部、中部和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渔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按照“强化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则,提出了各大区域以及城市和城郊区域布局,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发展重点。在养殖重点地区要控制生产规模,重点采用新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在西部地区要在适度开发的同时,注重养殖水面的利用效率,不要盲目开发荒水荒滩,以保护生态环境,如西北地区渔业发展要与改造沿黄低洼盐碱荒地相结合,开发冷水性鱼类生产;西南地区要进一步发展稻田养鱼及生态渔业。同时,规划强调要加大不同区域间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渔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远洋“走出去”战略、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等重点工作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渔业发展重点为: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建设;调整

  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经济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渔业;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构建平安渔业,提高渔业安全保障水平等六项发展重点,旨在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工作的指导方针。

  (四)关于重大工程和项目

  为确保渔业“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以现有的水产良种、动物疫病防治等基本建设规划为基础,同时考虑了加强水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需要建立和完善八大重点工程。

  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主要是加强我国优势养殖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品种选育能力建设,培育适应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养殖品种。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主要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基地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和防控保障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程主要是建立健全初级水产品质量监控网络,加强渔业标准化体系、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水产品预警预报、市场分析、信息发布系统。远洋渔业工程主要是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对远洋渔业发展扶持政策,进行渔船改造和作业结构调整,加强新渔场资源探捕与开发,打造一支装备精良、开发能力强的现代化船队。水产品质量监控工程主要是加强水产投入品残留监控、渔业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贝类)和渔业水环境质量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快与国际标准和管理接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主要是补充区域性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支撑体系,提高资源调查评估、环境监测和重大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控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实施渔业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渔业示范工程和渔民科技培训工程。渔港工程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渔港投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渔业防灾减灾体系。渔政基础设施工程主要是建设配套精良的渔政指挥系统,完善渔政执法设施,强化渔业执法手段。

  (五)关于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渔业发展战略任务的完成,《规划》在政策扶持、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和公共管理方面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旨在促进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渔业建设与管理,为“十一五”渔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组

  二○○六年十一月七日

篇二: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关于《xx县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关于《xx县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同志们:

  提请这次全委会审议的《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是在县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制定的。中伯同志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常委会、书记办公会,听取起草小组的专题汇报,讨论和研究“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20XX年10月,我们就开始筹备《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成立了机构,组建了队伍,收集了资料,进行了前期调查和分析。去年9月,我县又委托省国际工程咨询研究院承担《规划纲要(草案)》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的编制工作。今年1月,县政府召开了常务会,县委召开了常委会,广泛征求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改。现在提请大家讨论的《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是八易其稿。可以说,《规划纲要(草案)》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讨论形成的,是民主决策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我受县委常委会的委托,对《规划纲要(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立足点

  准确认识、全面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9.54亿元,是“九五”的1.31倍,“八五”的2.17倍,年均增长15%以上;全县财政总收入4.21亿元,是2000年的3.15倍。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培育得到加强。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46.7:23.9:29.4调整为35.3:35.5:29.2,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型向“二一三”型的历史性转变。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效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益明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4%以上。生猪、葛薯、水果、蚕桑四大特色产业扎实推进,特色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7亿元,是“九五”的3.45倍。相如大道、抚琴大道、周河路及河会路改造、工业开发区等重点工程陆续竣工。金溪航电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快速推进。四川核电新建工程首选厂址落户xx。抚琴小区、紫苑小区快速建设。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公益项目有序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明显提升。四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五年共改制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73户,盘活存量资产7.82亿元,安置职工15000余人。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并得到巩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xx,为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五是群众疾苦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财政出、社会捐、干部帮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困难群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众“生活难、行路难、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致富难、文化生活难、子女入学难”等具体问题,社会和谐程度明显增强。去年末,全县储蓄余额达到27.75亿元,是2000年的2.39倍;城镇职工年均工资收入达到101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8元,分别是2000年的1.86倍和1.61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扎实开展,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是我县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五年。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为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十一五”面临的发展机遇。《规划纲要(草案)》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县“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一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趋好,经济全球化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县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纺织品等配额制度取消,有利于我县丝绸纺织等产业的复苏和发展。二是从国内政策看,国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三是从区域经济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南准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使我县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日趋良好,有利于我县融入大经济圈中实现开放式发展。四是从产业转移看,随着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业梯度转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高载能型产业纷纷内迁,给我县开放式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我县较大的消费市场、较优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也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新一轮新发展新跨越。

  (三)“十一五”面临的挑战。《规划纲要(草案)》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因素。一是产业培育还刚刚起步,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缓慢,企业融资渠道窄,经济核心竞争力弱。二是发展观念滞后,发展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道路交通严重落后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扭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转。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教育、科技、卫生等投入不足,体系不健全,布局不合理,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困难群众脱贫增收、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问题压力大。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是我们前进中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更广的思路、更实的作风,设计好、实施好“十一五”规划蓝图,全面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根据中央、省、市的部署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和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奋斗目标,准确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遵循“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的发展思路,构筑“一城三线四片”区域经济布局,打造四川集水电和核电于一体的电力能源基地、西南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川东北休闲旅游渡假胜地,建设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屏障,促进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其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旗帜、是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灵魂、是根本。以继续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和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奋斗目标为主线,这是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以构筑“一城三线四片”区域经济布局,打造四川集水电和核电于一体的电力能源基地、西南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川东北休闲旅游渡假胜地,建设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这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以促进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根本出发点,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规划纲要(草案)》突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突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突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突出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这五个方面的重点。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我县今后1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地方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达到国内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当时中下等收入水平,基本实现非农化,初步实现城镇化,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这一总体要求,《规划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地方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初步建成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大县、商贸旅游旺县、民营经济新县、绿色生态靓县和财税收入富县。这里,我着重就主要指标作简要说明: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XX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9亿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0870元,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2.3:48.9:28.8,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4%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1933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900元以上。这些指标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既体现了加快发展的要求,也考虑了实际可能。主要指标既体现了我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要求,又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和进一步延伸,各项指标都落实到了具体的产业和具体的项目,目标是

篇三: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关于《仙桃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仙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1月5日

  尊敬的主席、各位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常委:

  按照本次政协常委会议安排,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作如下汇报和说明:

  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10年2月正式启动,根据统一安排,成立了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前期课题调研和规划起草编制工作。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指导全市规划编制情况;共形成15项前期课题调研成果,18个领域21个专项规划;建立“十二五”规划项目库,策划和储备重大工程项目274个,总投资2141亿元;10易其稿,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收集各类建议和意见200多条。12月下旬,市委出台《规划建议》,我们加紧修改和完善,并在省发改委组织召开了仙桃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会,推进规划编制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已形成《仙桃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文本,待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好“五个衔接”:一是与国家宏观政策相衔接。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两型”社会建设和城

  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二是与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体现全省对仙桃的总体定位,使仙桃的发展定位与全省整体规划协调一致;体现省委省政府对仙桃发展的更高要求,积极进取、率先发展。三是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全面回顾“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基础依据。四是与内部专项规划相衔接。加强总体规划与各部门各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市一盘棋。五是与中央和省项目库相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十二五”规划笼子,用实在的项目来支撑规划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关于“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挑战,努力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新仙桃,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8.9亿元,年均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24.6%,是期初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8.5亿元,年均增长21.4%。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期初的24:42:34预计调整为19:48:33;食品加工、无纺布、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五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期初的68%提高到77%;财税收入结构趋于合理,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三是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以南城新区建设为龙头,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市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在“十一五”期间相继开工或筹备开工。四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11.8%,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到67万人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的扎实工作,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根据市委《规划建议》,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工业强市、城乡一体和民生优先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城市战略定位,即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出了“四基地一中心”的产业发展定位,即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无纺布及制品制造加工基地;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食

  品加工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路板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总体战略和发展定位,《规划纲要》围绕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四个方面设置32项指标。依据“积极进取、高于全省,实事求是、基本可行”的基本原则,到2015年主要指标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总收入翻一番以上,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18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年均增长2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倍以上,达到8亿美元,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达62%;森林覆盖率达15%;总人口控制在153万人以内;5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00元以上,年均增幅均达到12%;

  四、关于“十二五”规划发展重点领域

  《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八大重点领域,分别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创新与全面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突出了质量、效益、统筹、生态等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三次产业发展,构建以优势

  主导产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实施“千百工程”,到2015年,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产值总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增加值过1亿元的企业100家。二是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节能环保装备、新型材料、电动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制造业比重达到2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中介服务和其他新兴服务业,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四是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名特优水产、优质禽畜、绿色蔬菜、优质粮棉油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聚。

  (二)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较为完备的城镇体系框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城区规划形成“一轴两核四区”,城乡体系规划空间结构为“一心三带六重点”。二是加快城镇化发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水平;加大以彭场、毛嘴、沔城、张沟等乡镇为重点的城镇试点建设工作,壮大小城镇实力;出台鼓励集镇改造、加快引农入城等优惠政策。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巩固和扩大仙洪试验区建设成果,积极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庄整治;努力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三)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抢抓重要战略性机遇,强力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城市承载能力成倍扩张,重要领域实现零的突破。一是推进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总量显著增加。完成汉宜铁路及客运站建设,开工建设长荆线至仙桃货运线站、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线;公路总里程达到5300公里(是2005年的近3倍),全部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升级汉江航道82公里,新建大型码头1个。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南水北调补偿、汉江和东荆河堤防整险加固、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三是强化供电供气供水支撑。到2015年,全市电力总负荷由30万千瓦提高到60万千瓦,年供气量由2500万标方扩容到1亿标方;日供水总规模由20万吨增加到40万吨,以满足市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开工建设热电联供、生物质能发电等能源产业项目。四是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改造升级,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打下良好基础。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城区与镇(场)新增建设用地每亩投资强度分别控制在150万元、100万元以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

  要逐步降至每天每人150升以内;中心城区建成备用水源地一处;城区公交和出租车天然气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重视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期末,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以上;对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全面实施分类收集和处理,有毒有害、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三是建设南城低碳新区。率先建立有利于“两型产业”发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实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三重跨越,努力将南城新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3.81万公顷;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五)改革创新与全面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实施开放创新战略。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抓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投资体制改革;在社会事业改革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体制、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改革。二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推进全民创业。

  (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力争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四是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中心、江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文化资源。五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十二五”期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拆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9000套。六是高度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篇四: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2]240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规划委(局)、园林局,深圳市城管办,新疆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更好地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我部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今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按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城建司。

  附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二年十月十六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投”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文本

  一、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六、树种规划

  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八、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九、分期建设规划

  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

  十、规划买施措施

  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

  十一、附录

  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意义

  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三章

  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指标

  第四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一、规划结构

  二、规划布局

  三、规划分区

  第六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入》GJJ/T85-2002执行)

  二、公园绿地(G1)规划

  三、生产绿地(G2)规划

  四、防护绿地(G3)规划

  五、附属绿地(G4)规划

  六、其他绿地(G5)规划

  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于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第七章

  树种规划

  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二、确定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三、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比例、木

  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并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确定绿地植物名录(科、属、种及种以下单位)。

  四、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

  五、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

  第八章

  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一、总体现状分析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含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规划)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第九章

  古树名本保护

  第十章

  分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中、远三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匡算等。

  第十一章

  实施措施

  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

  第十二章

  附录、附件

  规划图则

  一、城市区位关系图

  二、现状图

  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和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等。

  三、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四、规划总图

  五、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

  六、绿地分类规划图

  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

  七、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注: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1:5000~

  1:25000;城市区位关系图宜缩小(1:10000~1:50000);绿地分类规划图可放大(1:2000~1:10000);并标明风玫瑰。

  绿地分类现状和规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达。

  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

  第二节

  经济及社会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目标、人口状况、各类用地状况

  第三节

  环境保护资料

  城市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与其他环保资料

  第四节

  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第二章

  城市绿化现状

  第一节

  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

  一、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面积及其景观结构

  二、各类人文景观的位置、面积及可利用程度

  三、主要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深度、水质及利用程度

  第二节

  技术经济指标

  一、绿化指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建成区绿地率;4、人均绿地面积;5、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

  2、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流量

  二、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

  三、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

  第三节

  园林植物、动物资料

  一、现有园林植物名录、动物名录

  二、主要植物常见病虫害情况

  第三章

  管理资料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机构名称、性质、归口

  二、编制设置

  三、规章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人员状况

  一、职工总人数(万人职工比)

  二、专业人员配备、工人技术等级情况

  第三节

  园林科研

  第四节

  资金与设备

  第五节

  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附

  件:

篇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同志们: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因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区委规划建议,区政府开始抓紧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各部门形成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纲要》初稿;区政府召开了常务会议,对《规划纲要》进行了研究、充实和完善。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精神和《市十一五年规划》。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作简要说明。

  一、“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1.8;财政收入达到1938.3万元,年均增长21.8。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区形成了煤炭生产经销、粮食加工、食品酿造、木材加工、陶粒等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区属煤矿从20xx年的几户发展到现在25户,相继新上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中煤中煤牡丹江鹤岗分公司选煤厂、均源型煤厂,双鹤冶金铸造厂,长起机械1/制造厂,北京现代建筑材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油厂等诸多项目。特别是中煤牡丹江鹤岗分公司选煤厂,是我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年洗煤6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创税1000万元,是我区立区企业。它的建成将为**区经济迅速崛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容区貌显著改善。住宅建设开工30万平方米,新建维修公厕45座,标准化水洗公厕一座。新建了**商贸市场和峻德商贸市场。新建设政府机关办公楼。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又有新进展,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修建了**广场,新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建设通乡公路8.3公里,扩建了兴东路等30条城市主次干道,新修了沿河护坡。

  三是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普遍提高。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强化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信访工作合力攻坚,群众满意。宗教、侨务、档案、双拥工作等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虽然,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小,立区企业少,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财政实力较弱,城区基础设2/施建设严重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煤矿安全压力大,各项社会事业有待提高等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但总体上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做好面对困难、应对风险的准备,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就能够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上一个新台阶,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规划纲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区委“经济增速,财政增长、人民增收、社会和谐”的总体精神,以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积极有为、科学可行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和措施。

  在《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把握“一个统领”,坚持“四个原则”。

  把握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加快发展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不懈、不遗余力的快发展、大发展。坚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员就业多3/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坚持工业兴区原则。工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立区产业和主体财源,占整体经济一半以上,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支撑和左右着

  12下一页《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经济全局,承载着**加快发展的希望,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兴区的主体战略,走资源开发、资源精深加工道路。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于**板块经济的实际,必须立足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两大国有煤矿、地方工业企业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单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联动,构建资源共享、产业相依、产品相联共同繁荣发展新格局。四是坚持以民为本原则。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规划纲要》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城区建设、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等。这里,我就二个主要目标做一些说明。

  一是关于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在20xx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4.56亿元,年平均递增14.87。这个目标是经过反复调研、仔细测算、科学分析得出来的,这样一个总量和增幅是我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虽然近年来我区的整体经济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这是在全市都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实现了,同市内先进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赶超,4/只有依靠更快的发展速度,这就是现实要求。从我区目前发展速度较快、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的实际情况看,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关于财政收入。《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财政收入在20xx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财政收入达到3877万元,年均递增14.87。从我区实际看,今年财政收入实现1938.3万元,比20xx年翻了3倍多,增长的速度很快;我区主体资源煤炭的市场价格在未来几年将相对平稳,不会出现大幅下滑;我区新上的一批大项目,将陆续达产、达效,仅中煤公司一年就可创税1000万元,这些都将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主要是,1、培植立区工业企业。通过招商引进、联合立项,扩大再生产等方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到20xx年要培植发展利税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户,100万元以上的企业5户。形成一批带动力、创税能力强的立区骨干工业企业。2、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就是要稳步发展煤炭基础产业,着力培育矿山配件、金属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扶持酿造等传统产业,提升壮大煤炭精深加工支柱产业。3、积极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地域交通物流便利、集市贸易畅通、位于旅游交界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仓买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4、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完善招商载体,扩大工业园区,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5/二是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要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工程,完成“一河三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与城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城区供水排水工程,完成所有危厕的翻建、改造,每年修建20座公厕,完成40万平方米城区开发建设。并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

  三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要使教育事业有新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有新气象,人口素质有新提高,卫生防疫、医疗、妇幼保健事业达到新水平,社会低保、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等民政事业得到新发展。

  四是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并不断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反映社情民意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人文明热情,诚实守信,创新务实,拚搏进取的新形象。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完善道德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鹤岗市妇女发展规划》和《鹤岗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6/五是构建和谐文明**。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监督监管,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完善调解工作制度,促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团结,努力建设和谐新**。

  总的看,《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宏伟,确定的任务艰巨,要实现这个蓝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此《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制订配套政策、建立实施机制、落实重点环节等一系列保证措施。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勤奋工作,更有**十万人民凝聚在一起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7/7

篇六: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关于武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10年12月22日在武川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武川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兰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提交大会审议的《武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纲要》)作以下说明。

  《纲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自治区八届十三次全委会,市委十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和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开门编制、民主决策、严谨有序的原则,紧密结合武川实际研究制定的。整个《纲要》形成的过程,既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又是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的过程,集中了各方的智慧,明晰了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纲要》在规划体例、规划内容、规划重点等方面都力求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一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七个统筹,明确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二是体现区域开放发展理念,既将武川县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又对区域资源整体思考,统筹推进;三是体现政府职能,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内容列为规划重点,同时注重客观规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四是体现继承和发展,在总结“十一五”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五是体现务实精神,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和发展形势对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作出了明确翔实的规划设计。

  一、关于“十二五”的发展基础和总体形势

  《纲要》第一部分认真总结了我县“十一五”发展成就,科学分析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过去五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首府“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着力构建和谐武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全面、超额、高质量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纲要》从发展机遇、优势条件、不利因素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县“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历史机遇。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走势,国家将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产业政策调整力度将逐步加大,自治区、呼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为我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备三个方面的坚实基础,一是以城镇、水利、交通、电力、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独特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日益突显,教育文化、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二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经济增速和运行质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三是以科教文卫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在拥有难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与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矛盾日益突出;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优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较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顺应潮流、趋利避害,积极应对挑战,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根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武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纲要》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首府“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为助力,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武器,以县域六大资源(即:硬资源、风资源、光资源、绿资源、冷资源、软资源)和一大区位优势为载体,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立县、特色产业兴县,走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强县、特色生态农牧业大县、特色文化旅游名县的创建步伐,加快建设清新秀美、宜居亲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首府卫星城,打造首府后花园,注重和保障民生,建设民富县强繁荣和谐的绿色武川、文明武川、幸福武川。

  《纲要》立足实际,把握趋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定位: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园区发展平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强县、特色生态农牧业大县、特色文化旅游名县和中国绿色名县建设进程,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强县,以“一城四区四乡镇”(一城:县城,四区:东部旧城区、西部新城区、南部工业区、北部商贸物流区,四乡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得胜沟乡、二份子乡)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呼和浩特后花园”和“首府卫星城”。

  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充分体现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较好地反映了我县的特色和实际,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纲要》提出了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建设规模等几个方面。主要指标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11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财政收入达到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56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建成一定规模的新城区,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达

  到2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万人。提出这样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几点考虑:一是与“十一五”期末国民经济运行水平相衔接,为2016年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等指标;三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分类、分层次设置指标。《纲要》提出的指标,有的是导向性的,如工业增加值,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有的是预期性的,如地区生产总值,政府拟通过经济调节和政策引导,努力争取实现;有的是约束性的,如生态环境质量,是政府对社会做出的承诺,拟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对“十二五”发展目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测算、研究分析,有较为充分的事实和科学依据,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产业布局

  《纲要》第三、四、五、六部分集中阐述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产业布局,包括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这里重点归纳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纲要》从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等方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大基地”(马铃薯外销生产基地、无公害胡麻和油菜籽良种繁育生产基地、特色种植基地、高品质奶源基地和标准化肉羊育肥基地)和“三大示范区”(山区乡特色种植示范区、西北部风沙治理种植示范区、中东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绿色农牧业产业带,扩大畜禽养殖业、特色养殖业发展规模,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不断培育和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强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依托三大园区,合理整合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原则,《纲要》明确了三大园区的建设思路、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整体改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实际,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积极整合资源,扶大扶强,进一步培育壮大冀东水泥、永业生物科技、国金矿业、华能新能源、中国国电、中国风电、抽水蓄能、三联淀粉、塞宝燕麦、蒙奇药业、凯富隆矿业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消费拉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我县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不足。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实行投资消费双向拉动战略,在加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注重扩大社会消费,大力扶持发展各类服务业。《纲要》着重从旅游业、商贸物流、供销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规模不够、发展水平不高,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

  济发展优势。今后,必须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来培育,依托特色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特色文化旅游名县创建步伐,以大青山为轴心,辐射条块景区,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打造淖尔梁、南山历史创意产业生态园、卯独庆水上乐园、得胜沟、井尔沟、金三角旅游商贸城、五道沟农家乐等景点和旅游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保护和建设生态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纲要》提出了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要完善生态系统,加快草原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步伐,按照“一点两带三线”(一点即可镇园林绿化,努力打造精品样板工程;两带即沿大青山北坡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绿化带,沿大豆铺—上秃亥建设中部农田防风林带;三线即沿呼武公路、省道101和武召线两侧建设区域景观绿化带)生态格局,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绿色旅游通道、城镇园林绿化等项目,有效控制西北部风蚀沙化和丘陵区荒漠化,大青山一线构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6.5%。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纲要》从人才培养、社会保障、民政、科学技术、人口、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这里着重说明几点。一是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必须在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环节上寻求突破,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注重调整人才资源结构,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年均增长10%。二是社会保障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平等;扩大城乡养老覆盖面,巩固“两个确保”,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同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三是科技创新方面,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科技兴县步伐。四是人口计生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人口管理信息化水平,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五是教育事业方面,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此外,《纲要》对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也分别进行了明确。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采取以工代赈、易地移民等政策措施,以农村道路、住房改造、饮水安全、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

  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步伐,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

  (五)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过程,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纲要》从城镇布局、职能结构、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45%左右,城镇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建成较为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四、关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为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纲要》第七部分对“十二五”规划组织实施的保障机制作了专门阐述,注重组织协调、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从思想认识、软环境建设、项目带动、对外开放、信贷融资、实施机制、职能转变、人才队伍、法人治理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规范、有序、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二是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健全完备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推进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管理。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四是实施动态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确需调整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定程序,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各位代表,我县“十一五”发展成就令人鼓舞,“十二五”发展前景催人奋进。我们相信,经过这次会议的审议,《纲要》将成为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武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规划纲要 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