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时作业本3篇

时间:2023-08-06 19:1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语文课时作业本

  

  ()/高一

  〔高一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

  【一】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D.*如不能举

  解析:选D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倍:通“背”。C项,郤:通“隙”。

  2.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河北,河南:古

  义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是指我国的两个省。B项,细说: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地说”。D项,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是“异乎寻常;十分,很”。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解析:选CC项,均为副词,趁机。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臣活之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解析:选B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②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③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④籍:名词

  15作动词,登记;⑤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⑥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大王来何操

  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沛公奉卮酒为寿

  解析:选B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省略句;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2)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C

  15(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

  15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精读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与高祖俱隐隐:隐藏在乡间

  (2)麾樊哙去麾:招呼

  (3)沛公事几殆殆:危险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持铁盾入到营乃:副词,于是,就

  (2)何其壮也何其:副词,多么

  (3)臣死且不辞且:连词,尚且

  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2)项羽目之

  目:名词作动词,注视

  (3)暴师霸上

  15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露宿

  4.分析下面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句式: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

  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

  [仿真考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让:责备

  D.吾适丰沛适:到

  解析:选BB项,“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哙乃排闼直入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高帝笑而起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解析:选DD项,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项,①由,通过;②趁机。B项,①连词,来;②介词,用。C项,①副词,15于是,就;②副词,才。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选C①⑥都不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

  15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解析:选DD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错。

  11.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参考答案: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译文:

  解析:重点解释“从”“因”“谢”。

  参考答案: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②项伯常屏蔽之。

  译文:

  解析: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

  参考答案: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

  ③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15译文:

  解析:注意“且”“特”的意思及句子的语气。

  参考答案: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

  15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三、语言表达专练

  1512.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与前后构成排比句。

  《鸿门宴》一文,太史公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范增无奈的心情。

  解析:根据前后句,应该结合《鸿门宴》一文的内容来概括人物的基本性格。

  参考答案:张良机智的谋划刘邦圆滑的表演樊哙忠勇的行为

  13.空缺部分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请从正反两方面来概括。(50字左右)

  当年刘邦夺取咸阳后,听从大臣们的劝告,把秦王朝的金银财富一概封存,同时约法三章,撤出咸阳闹市,还军霸上。刘邦此举,使项羽的谋士范增大为惊惧,从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可判定刘邦其志不小,有取天下之心。历也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历经苦难之后经不住腐朽生活的侵蚀,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的悲剧值得我们警醒。

  解析:概括时一定要注意联系本段的主要内容,要符合段意。

  参考答案:一个不慕富贵而甘守清贫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相反,一个贪恋于荣华富贵、“珍馐佳肴,花天酒地”的人,必无远大志向。

  1115【二】

  解释:

  沛公欲王关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旦日飨士卒妇女无所幸

  距关,毋内诸侯籍吏民,封府库

  至鸿门,谢曰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沛公起如厕会其怒,不敢献

  道芷阳间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选择:

  1.下列各句子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请入,与之同命则与一生彘肩

  B.起,立而饮之劳苦而功高如此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窃为大王不取也

  D.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

  3.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1215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亚父者,范增也。

  4.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客何为者?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

  5.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献(之于)大王足下B.竖子不足与(之)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D.沛公安在(军中)

  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举,刑人惟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解释:称王/使……称王/用酒食犒赏/封建社会指妇女受到帝王宠爱/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登记/道歉/料想/去,往/适逢/取道;由小路走/拜两次

  选择:

  13151.D(连词,来。A介词,和;动词,给。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介词,替;动词,认为)

  2.B(动词,去,往。A于是;趁机。C于是:才。D疑问代词,哪里;副词,表反问,怎么)

  3.B(陈述句,“者……也”用以加强语气,表肯定。ACD均为判断句)

  4.A(状语后置。BCD均为宾语前置)

  5.D(“安在”为宾语前置,不是省略句)

  翻译:

  1.秦朝时(他)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急事,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2.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攻打刘邦的事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3.秦王有虎狼那样的心肠,*好像唯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好像唯恐不能用尽*,天下人都反叛他。

  4.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

  5.干大事不必顾及细小(的礼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14151515

篇二:语文课时作业本

  

  语文课时作业本背记手册

  语文课时作业本背记手册

  一、四字成语

  1、信笔涂鸦:信心满满,像写信一样勇敢前进。

  2、虎符转起:强势上台,动作极富迅捷之势,叱咤风云。

  3、落叶归根:不忘本源,把握归宿。

  4、九牛一毛:看清事物本质,把握到最关键的精髓;

  5、方寸之间:见解一分,深切细致,勤奋不懈,成就丰收。

  二、古诗词

  1、《句芒》:夜静溪流冻,月上松梢寒。偷时只听鹤,数声振树根。

  2、《别董大》:乌啼分飞鸿,秋声入霜钟。星汉灿烂夜,欲买桂花价。

  3、《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成语故事

  1、《木犀》:清朝年间,洪武帝臣大可去湖北为政,他依然一片心疼木犀的忧愁。由于种植的木犀,当洪武帝得知木犀已全部被他的臣子种植,心情激动,称这事是“木犀之绪”。

  2、《穿衣成话》:据说,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每当他正在洗澡的时候,他的仆人就会把新衣服放在了他的浴室外。在得知仆人做的事情

  后,他深感赞赏,从此把“因穿衣成话”用来形容一件事情能够做成就该表彰的人优秀的行为。

  四、古文辞藻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项羽

  2、“洪荒之力,孰能抗衡;威猛之英,必当谨行!”——樊元英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妙绝三国。”——谢灵运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卢纶

篇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四篇】

  导读:本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列夫?托尔斯泰》答案

  积累运用

  1、黝锢滥尴炽颔

  2、(1)鹤立鸡群

  (2)正襟危坐

  3、(1)茂密

  (2)粗劣

  阅读理解

  (一)

  4、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5、具有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6、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具有那种能

  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7、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也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

  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准确的,甚至引起了统治*的恐慌,而且他敢

  于批判自己,无情地剖析自己。

  (二)

  8、“过失”指“我”拒绝戴母亲给“我”做的棉手套,而要买时髦手套。“感情巨债”指母亲对“我”的慈爱和宽容“我”无法回报。

  9、提示:围绕“我为自己买了时髦手套而高兴,也为花费了家里一星期的生活费而内疚和

  自责”写。

  10、母亲花了精力和时间做那副手套;母亲认为那副手套很保暖,她很满意;那副手套里面

  含有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疼爱;手套意味着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认为值得怀念。

  11、提示:注意经历的意义和价值、语句的流畅和简洁。

  体验探究

  12、二者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的人”常是痛苫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

  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

  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

  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我的童年》答案

  积累运用

  1、sui第四声dan第四声

  ni第四声jian第三声

  塾籍琐疏

  2、C

  3、(1)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我”的童年生

  活非常贫穷、艰苦。

  (2)指哑巴小从来不到官庄作案。

  4、略

  阅读理解

  (一)

  5、三四岁时,“我”每天跑到村里,吃举人太太留给“我”的半个白面馒头;四五岁时,“我”跟着

  邻居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穗或者谷穗;“我”因偷吃白面饼子被母亲追着打,跳到水坑

  里继续吃白面饼子。

  6、(1)表现“我”对白面馒头的珍惜和喜爱。表达“我”对举

  人太太的感激之情。

  (2)表现“我”能巧妙逃避母亲而吃到白面饼子的满足、得意之情。

  7、童年琐事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快乐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等。这些能激励

  “我”前进,鼓舞“我”振作,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不被物质所累.

  8、略

  (二)

  9、水牛犁田儿童牧牛

  10、(1)对牛有一种痴迷的感觉。

  (2)牛在水中只露出头和部分身体,牧童们在其间嬉戏击水。

  11、童年的乡村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由此影响到“我”艺术创作的风格。

  12、(1)牛郎织女

  (2)示例:汗牛充栋九牛一毛对牛弹琴气吞斗牛庖丁解牛

  《雪》答案

  积累运用

  1、粘烁旷褪弥

  2、(1)漂亮艳丽

  (2)学识广博

  (3)消融,溶化

  3、野草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理解

  (一)

  4、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5、坚决、果断的语气。代指前半句描述的朔方的雪桀骜不驯而又孤独的品格和操守。

  6、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

  进行了生动的措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雪”的出

  场作铺垫。

  (二)

  8、百合之所以要“开出美丽的花朵”,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向世界默默地奉献“美

  丽”,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9、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性格。

  10、不好。标题以“心田上”三字来修饰“百合花”,强调了

  百合花“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的作用,突出了百合花精神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抒发了作者从内心深处流露

  出来的赞美之情。改动后的标题则没有这样的表现力,而且“一株”与文末“满山的百合花”

  等情景不符,“顽强”则不能完全概括其特征。

  11、读出了野草嫉妒的心理,看到了野草狭窄的心胸。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会鼓

  励百合说:“既然已经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那就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吧!”我会批评野草说:“看到别人有了成绩,千万不要嫉妒,更不能肆意诋毁,要有宽

  广的胸襟,要学会欣赏和鼓励别人。”

  体验探究

  12、(1)示例:①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示例:喜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

  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富有浪漫色彩。

  《雷电颂》答案

  积累运用

  1、虐秽咆迸犀

  2、(1)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3)摆布。

  3、B

  4、(1)屈原历史(或“话剧”)内心独白

  (2)舞台说明

  阅读理解

  (一)

  5、(1)反问和比喻。反问的表达效果:以责问的语气,怒不可遏地斥责无德无能的统治

  者;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反动统治者是一切黑暗的罪魁祸首。

  (2)反复。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6、诗人以“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人世间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7、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

  的浩然正气。

  8、不好。用第二人称不仅符合屈原被囚禁在神像林立的东皇太一庙正殿这一实情,而且使屈

  原对黑暗势力的斥责更加直接,与黑暗势力的矛盾更加激烈,更能表现屈原怒不可遏的斗

  争情怀和短兵相接的战斗勇气。

  (二)

  9、窒息、惊恐。

  10、写听觉: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写嗅觉: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作用:给人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领略到大自然多姿多

  彩的美。

  11、前者比喻瓢泼大雨,后者比喻小雨。

  12、意在衷现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体验探究

  13、(1)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相传为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在这一天投江而死的。

  (2)《离*》、《九歌》。主要写了屈原一生忠于楚国,最终为楚国而死的事迹

推荐访问:语文课时作业本 作业本 课时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