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名师课堂7篇

时间:2023-08-13 08:27: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汉寨内中心小学

  “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实施方案

  教育部在2020年3月发布了《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给在疫情情况下的农村薄弱学校送来了及时雨、雪中炭。疫情虽然暂时延缓了学生返校的进程,却为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教育部准确把握在线教育发展态势,适时发布《指导意见》,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继续实施“三个课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特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实施“三个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以“导学、研学、促学”为载体的“先学后教,训练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激励教师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上进一步更新

  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特色。

  二、正确解读“三个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定位”

  我们认为

  “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虽然都包含“课堂”二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下课堂,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连接的“空中课堂”。

  1、“专递课堂”有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堂”有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教学策略。

  我校针对“名师课堂”的共享性,决定重点实施。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师资水平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以校为本的读书、学习、反思、研究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听课、评课、研讨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常规做法是推荐部分教师现场上示范课、研讨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和研讨的样本。然而,受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限制,这样的示范课年复一年地开展,在专业上很容易进入平台期和倦怠期。通过网络共享“名师课堂”,研究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授课特点,不仅可以让教师走出“平台期”,也可以让教师在更高起点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学习并运用“名师课堂”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

  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1、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

  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三、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艳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好、底子厚、悟性高,并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学习和借鉴先进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成为先行者。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五、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助指导和请校外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六、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参与课堂互动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七

  、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

  “三个课堂”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堂”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堂”及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陈腐,又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欠缺;既有大文化环境的污浊,又有经济条件的制约,种种。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上级领导和各届人士的理解、帮助和支持,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堂”工作顺利推进的办法。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堂”应用工作开展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4、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5、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6、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

  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堂”建设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决定响应上级号召继续实施“三个课堂”。

  一、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艳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三、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在实施“三个课堂”及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助指导和请校外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五、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

  “三个课堂”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堂”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堂”及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堂”工作顺利推进的办法。附赠材料

  优秀的教学是练出来的在上一堂课里,你已经学会了区分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的区别。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这一概念。在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呢?是的,这个灰色地带确实存在。如果能带领那些还不够高效的教师们进人这一中间地带,那也是很大的进步。当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出教师的最大潜力,以最终实现高效教学。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最终会发现学生的表

  现有了显著的提高。

  显而易见,教师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教师越

  优秀,学生的表现就越好。

  课程: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如何区分高效和低效教学上一节课,我已经要求你总结出自身存在的弱项,并且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今天,请你仔细思考,在下面列举的教学情景中高效和低效的教师将如何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实践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和其他学生聊天。他这个举动非常明显,必须及时制止。面对这个情形时,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出声响,这个声音越来越吵,

  并且影响到了班级里的其他学生。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总是没有完成课后布置的家庭作业。对这个学生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学生总是随便讲话。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她讲话,同学们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她讲话,午餐之前大家都应该安静等待的时候她也在讲话,在类似的其他场合她也经常随便讲话。面对这个情形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学校准备开展一个新的教学项目,大家都不清楚这个项目效果如何。为了顺利实施该项目,部分教师将被挑选出来进行培训培训过程很可能十分艰苦。面对新项目的挑战,低效的教师会如何应对?高效的教师又会如何应对?

  当你回答完这些问题时,你一定会明白:高效的教师一定是个冷静、专业、细心的教师。你愿意做这样的教师吗?

  如果愿意,那么就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吧!实践:

  将你今天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哪些是低效的手段,哪些是高效的手段。在这之后,你的教学技能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篇二: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课堂指的是

  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篇三: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关于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0〕3号)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转变,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以下简称“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与推进5G应用相结合,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全县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统筹做好“三个课堂”开设。以乡镇、学校为单位分学段、分年级、分学科进行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精准分析每一学段师资和教学情况,统筹组织安排“三个课堂”的开设。依托城乡帮扶共同体,运用“三个课堂”建立帮扶共

  同体学校教学新模式,提高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推进常态化应用。镇、校根据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制定本区域“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系统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鼓励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组建实体机构以“联校网教”的方式集中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实践。各学校要因地制宜,通过“网络双师同步课堂”解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不足问题。

  (1)利用“专递课堂”帮助农村学校开全开足开好课程。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各镇中心校要调查统计本区域内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开设情况,尤其是对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的学校,形成调查报告。龙头学校每学期由优秀教师为帮扶式学校开设课程,每学期统一排课程表。依托集团化办学,建立帮扶共同体信息化工作交流新模式,共同提高城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丰富集团化办学的内容。

  (2)利用“名师课堂”发挥好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名师课堂”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

  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探索开设校内名师课堂,要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充分利用“三个课堂”推进网络教研,发挥名师带动作用,在名师引领下,利用线上线下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解决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县教体局组建全县学科网络教研骨干团队,对网络教研内容进行课表化、流程化教研。利用名师网络课程实现区域内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全覆盖,提高区域内教学成效,有条件的可实现单元、章节、知识点全覆盖。要做好“名师网络课堂”录制工作,经过教研人员审核上传XX县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发挥好优质资源共享。“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梳理本县内“名校网络课堂”学校之间的关系,完善学校之间的名校课堂服务体系。“名校网络课堂”要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齐头并进,将集团化办学、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进行融合。鼓励与省内外、国内外名校联合,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健全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三个课堂”的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三个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对“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建立“三个课堂”应用进展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及时掌握和通报工作进展与应用成效,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由县教研室牵头,统筹实施“三个课堂”教学工作,不断增强“三个课堂”的共享性、互动性。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教师在“三个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对应用能力强、使用效果好的学校和教师要予以通报表扬,做好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评定。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镇、学校要分别出台“三个课堂”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督导评估,组织制定实施和考核办法,为“三个课堂”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明确制定队伍选拔机制,要分学科、分年级搭建教师队伍。以学校为单位编排以学期为时段的课程表,统一进行教学安排。使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并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二)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等部门支持,对“三个课堂”设备采购、购买服务、资源配置、教师培训、教学应用、考核激励等提供经费支持,扶持农村学校改善信息化办学条件,不断增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

  (三)技术保障。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平台建设,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推进“三个课堂”与智慧校园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健康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县内建立技术保障队伍,及时有效的前置服务,帮助学校搭建好“三个课堂”教学环境。

  (四)安全保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三个课堂”网络安全责任。各学校应要求“三个课堂”相关服务提供方,规范数据的全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篇四: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三个课堂”应用总结

  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的进程中,我校以“三个课堂”建设应用为重要抓手,坚持“四个到位”,强化“三个保障”,实现“三个常态”,不断缩小校际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一、坚持“四个到位”,为“三个课堂”建设保驾护航

  1.是安排部署到位

  经过多轮分析、研判,立足实际,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宏观抓方案制定、教研组下沉抓组织实施、年级组教师重点抓落实执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2.

  是课程打造到位

  包学科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研组合理制定学科计划、直播计划,确定直播年级、直播学科,备课组组织团队精心筛选教学资源,全程跟踪指导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磨课研课等环节,实现了集体备课、集体研课、集体议课、集体反思的教学目的。

  3.是技术支持到位

  学校信息管理员抓实抓细技术保障,会同教育局信息管理中心取得资源供给、技术支持等工作,每节课互动前3分钟分别进行设备对接测试,全面保障在线课堂高稳定、低延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是宣传总结到位

  坚持抓点带面的工作原则,总结经验,典型带动,形成案例共享的良好态势。利用专题片、美篇、微信公众号、信息报道等方式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三个课堂应用、创新素养教育等进行宣传报道,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赞誉。

  二、强化“三个保障”,为“三个课堂”实施加油助力

  “三个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资源,协同推进,才能确保“三个课堂”落地生根。

  三、实现“三个常态”,将“三个课堂”应用落到实处。

  实施“三个课堂”应用的常态化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现捆绑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组建校级联盟,通过一师多校在线走教的方式,解决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1.是开好“专递课堂”,支撑线上教学应用常态化

  互动课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远程互动,有利于资源共享,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课程老师紧缺的现状。探索“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教学模式,发挥标杆校的引领示范作用,2.是开好“名师课堂”,确保优质课程资源应用常态化

  我校积极与教育局信息管理中心、市教研室协调,发挥我校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合作学习”环境下的“三学五环”教学模式。

  3.是开好“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线上学习常态化

  与本市3所捆绑学校,通过线上直播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将在“三个课堂”应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探索解决“三个课堂”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实现“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不断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篇五: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XX中学“三个课堂”建设应用

  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工作实施方案》,现按照文件通知制定XX中学“三个课堂”教学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作为被帮扶乡村学校,能够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但要开好课程自身的力量还是有些薄弱,利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其它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对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是一种有效举措。XX中学要充分利用XX学校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以此促进学校的教育水平,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学习“三个课堂”

  基本内涵

  本实施方案中的“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基本内涵是: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三个课堂”技术环境。

  XX学校和XX中学开展“三个课堂”所需的技术装备、网络环境条件、师生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法、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建设“三个课堂”管理平台,XX中学由微机室管理员XXX老师专人负责设备维护,为“三个课堂”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落地实施,推动应用普及

  制定“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根据XX学校确定的时间表,系统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学校要结合实际,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制定“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实施细则,使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

  (二)健全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激发应用活力

  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把“三个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

  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明确我校作为接收端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我校作为接收端和输出端的线下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统筹优化本地教师队伍结构,把教师在“三个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三)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增强应用能力

  加强培训者开展“三个课堂”相关培训的能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三个课堂”应用的基础能力。积极参加XX学校组建的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新兴技术为支撑,开展以“三个课堂”应用为主题的校本研训活动。

  (四)优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改善应用条件

  学校全力补齐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加强“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融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

  (五)开展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提升应用效能

  加强对“三个课堂”的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三个课堂”教学质量。依托XX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平台,通过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

  (六)专递课堂的使用

  依托已建成的XX学校录播互动教室,我校农村常态化录播互动教室,依托县教育资源云平台和学校试点使用专递课堂教学模式;以城乡教学联盟为基础,充分发挥“专递课堂”资源共享优势,XX中学、XX学校联合编排课程,统筹安排教学,以网络同步直播,远程互动教学,在线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将XX学校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同步到我校,做到学生同步上课、同步分层作业、同步接受辅导,教师网上共同备课、上课、辅导、检测。

  (七)名师课堂使用

  依托XX学校名师工作室,接受每位网络教学名师向县教育局资源云平台上传优质课程,下载后认真观看和记录,提高利用率。运用教育云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网络空间,积极参加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研修交流模式。利用好搭建的教育云数据中心,下载使用本地化微课、一师一优课资源,县级资源,各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XX学校互联网直播方式,为我校学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课后自主学习平台,强化过程化管理,我校教师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XX中学教师要全面介入使用

  “名师优课”活动网站,教研室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看优课、学优课、上优

  课活动,跟着名师上优课,巧用微课资源突破重难点,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八)名校网络课堂使用

  县教育局确定XX学校、XX小学、XX小学等4所具有网络特色的学校,依托新APP云教育和县教育局资源云平台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建设。XX学校带动XX中学中学部,XX学校带动XX中学小学部。XX中学要在县教育局资源云服务平台和APP云教育下载使用优质课和微课。要在下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发展学校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学校课堂革命,转变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育人方式,发展有质量的教育教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组长XXX校长落实专项经费,副组长XX副校长安排负责此项工作,成员教研主任XX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具体安排各项工作任务,教导处主任XXX提炼典型做法,微机室管理员XXX负责技术装备、网络环境的维护。

  (二)积极参加专项培训。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和电教部门负责制定“三个课堂”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加教育设备应用培训和技术与学科融合专题培训。

  六、工作要求

  (一)学校于6月底前完成

  “三个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添置和网络环境建设,7月份开始启动“三个课堂”的实施工作。学校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研讨“三个课堂”开展

  情况,帮助解决教师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二)技术环境。学校微机室管理员XXX教师专人负责设备维护与管理,每次“三个课堂”开课之前,XXX老师要提前到位,做好调试工作,保证正常使用。

  (三)教研活动。教研室要通过网络系统开展远程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课例研究,听课评课,积极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管理。XX中学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检测和辅导各环节中全力投入。

  备课。要根据XXX学校课时安排也要列入学期教学计划,教研室要安排好参与“三个课堂”的各学科教师。在优秀工作团队完成“三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微视频的同时,XX中学的各学科教师也要备相同学科相同课题的教学设计,在听课时对比不同点,找差距,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上课。帮扶学校上课形式是实时在线课堂,同一时间同一堂课结对学校实时授课,或是同一堂课以录播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等手段实现同步授课。我校教师要及时掌握班级学情,教学进度,针对两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教学,精准辅导。

  作业。我校教师可以根据在线布置同步作业,同时也可以线下布置同步分层作业,结对学校老师各自及时批改,借助网络交流、探讨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并将其记录,把好经验在研讨会中分享。

  检测。两校教师通过网络共同命制试题,根据学生差异设

  置分层试题,供学生、老师选择,采用在线测试或者网络联合阅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检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科学诊断,自动生成学生和班级学情分析报告,及时在检测中找不足,补差距。

  辅导。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在线个别、小组或全体辅导,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推送微课等网络资源辅导,实现个性化学习。

  (五)总结和推广经验。XX中学总结梳理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案例,11月参加全县“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工作总结会议。

  在此次“三个课堂”活动中XX中学一定依托“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利用XX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XX中学要充分利用XX学校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以此促进学校的教育水平,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

  XX中学

  2020.6.28

篇六: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Vol.31No.62021“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

  郑旭东

  饶景阳

  贾洋洋

  (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三个课堂”是中国教育信息化20年来扎根本土之实践探索的结晶,其演进历史集中展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中国智慧。文章指出,“三个课堂”的战略价值集中体现在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三通两平台”深化发展和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提供战略支撑、推动教育与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文章还提出,当前“三个课堂”应用日益呈现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构成了一个耦合发展、良性循环、相互赋能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以“互联网+在地化”理念为引领,借助“双师协同”策略,以推进课堂革命为核心,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词: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课堂革命;“互联网+在地化”【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21)06—0014—09【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1.06.002*

  “三个课堂”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统称,是中国教育信息化20年来扎根本土之实践探索的结晶,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教育部在《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常态化按需应用”的发展目标。而全面把握“三个课堂”20年来演进发展的基本脉络,科学理解“三个课堂”的概念内涵,充分认识“三个课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战略价值,阐明“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农远工程到教育信息化2.0:“三个课堂”的演进历史

  1《科尔曼报告》以降:“三个课堂”创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发布的《科尔曼报告》(TheColemanReport),成为教育公平研究的起点[1]。其后,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展开。但社会学研究揭示的影响教育公平的绝大多数因素都来自教育系统外部,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学界开始把目光从教育系统外部转向内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干预在教育系统内部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技术对学校所提供的设施、课程和服务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科尔曼报告》揭示的教育机会公平的概念开始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发生越来越频密的交互[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实践的不断扩展,“三个课堂”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也应运而生。

  2从“农远工程”到“三个课堂”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个课堂”发端于21世纪初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下文简称“农远工程”)。农远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大规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3],开创了农14Vol.31No.62021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当时采用的三种模式成为“三个课堂”最早的雏形,有效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4],缓解了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和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5]。201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在农远工程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创新应用。2012年以来,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三个课堂”的应用在更深层面上得到了发展,涌现出多样化的应用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机制,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发彰显。

  卓有成效的基层实践不断取得的成果逐渐开始向政策转化。2012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首次提出要重点做好“三个课堂”,提升偏远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三个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个课堂”是推进网络条件下精准扶智的重要方式。2020年3月5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是国家层面第一个专门针对“三个课堂”应用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的目标。至此,“三个课堂”应用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3“三个课堂”彰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中国特色

  回望“三个课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一窥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一些基本特点:①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三个课堂”始终面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早期以公平为主的简单均衡到其后公平与质量并重的高位均衡,“三个课堂”的发展之所以在风云流变的教育信息化大潮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其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三个课堂”首先追求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构建理论。②体现了实践和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三个课堂”的发展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形成了同频共振,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独特的中国智慧。信息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6]。顶层静态的战略规划与基层动态的变革管理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引领教育信息化的航船穿越教育变革之海的惊涛骇浪,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二

  推进课堂革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个课堂”的战略价值

  1公平与质量:对“三个课堂”战略价值的回顾与展望

  “三个课堂”作为扎根于本土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探索,热切地回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和“质量”这两大时代主题,不管对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回顾过去,“三个课堂”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保障教育的普惠、公平等方面。过去20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在东西差别和城乡差别短期内无法迅速弥合的大背景下,“三个课堂”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价值不是通过学术理论上的建树得以彰显,而是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获得普遍认可。

  立足现实,“三个课堂”为“三通两平台”的深化发展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提供了15Vol.31No.62021战略支撑。“三通两平台”是过去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7],而网络学习空间是当前推动“三通两平台”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突破口[8]。“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提供了多样化场景,成为深化“三通两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未来,“三个课堂”的战略价值还体现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进入教育信息化2.0的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优质、均衡的教育不仅需要优质资源的科学配置,更需要以此为支撑的教与学变革,而这种变革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的革命上。

  2“三个课堂”撬动的“课堂革命”:内涵与逻辑解读

  课堂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规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场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如果课堂不变,很难说学校会变,更难言教育会变。课堂的变化并不仅仅只是空间环境和技术装备等物质层面的变化——这往往被称为“有变化而无改良”(ChangewithoutReform)[9];更为深层的是,课堂内部和课堂之间因作为教育生产资料之教育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发生改变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变化。从内部来讲,课堂变化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从外部来看,课堂变化则是课堂与课堂之间关系的重组。

  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正在通过改变课堂实践推动教育变革[10]。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课堂”在推进课堂革命进而推动教育变革上蕴含的巨大力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三个课堂”为课堂教学构造了一个新时空场景。传统课堂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成了相对封闭和单一的教学时空,而“三个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室围墙的局限,实现了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跨时空流动[11]。这种课堂时空场景的变化直接影响教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育教学生态的重构。具体来说,这个新的时空场景塑造了新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呈现出网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它不同于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所形成的点状放射结构,如图2所示。同样的结构还可以被用来隐喻课堂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教学实践中,课堂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课堂与课堂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表现为一个集中式的点状放射结构。但在“三个课堂”的实践中,这种结构发生了改变:课堂与课堂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个分布式的网状拓扑结构,一对多的“专递课堂”就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例子。

  图1网状拓扑结构

  图2点状放射结构

  16Vol.31No.62021教育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论和生态学视角为我们审视技术在课堂和学校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12]。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与集中式的点状放射结构相比,分布式的网状拓扑结构不仅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还具有更强的进化能力。这既有助于理解“三个课堂”给课堂教学和学校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助于解释“三个课堂”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

  三位一体、和而不同:“三个课堂”的关系解析

  1“三个课堂”的异同与特色

  “三个课堂”中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同出一源,即都源自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实践,但又各具特色:①“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它面向学生,通过技术手段引入外部优质资源或优良师资,解决缺少师资和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问题;②“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通过技术支撑的网络研修共同体,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的问题;③“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优质学校资源的全方位、系统性应用,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学校发展的问题,涉及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上可以看出,“三个课堂”面向的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因此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没有一定之规。其中,“专递课堂”专门为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入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优良的师资资源,以提升教与学质量;“名师课堂”打破时空局限,通过组建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之间隐性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的流动和共享[13],扩大名师资源共享的范围,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名校网络课堂”则通过“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形式,帮助学校更好地吸收和利用优质资源,将优质资源转化为促进自身学校发展和转型的内生力量。如果说“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主要考虑的是技术融入如何支持教学和教研的问题,那么“名校网络课堂”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融入观点,关注的是学校发展的数字化转型[14],因此其复杂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名校网络课堂”以优质资源的全方位、系统性应用为主要特色的原因之所在。此外,“三个课堂”在实践中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存在不同:“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主要由政府推动,具有更强的教育公共服务性质,公益色彩更加浓厚;而“名校网络课堂”的市场化特点更加明显,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汇聚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优质资源,来促进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2“三个课堂”的应用与发展

  从应用地域来看,“专递课堂”主要被用于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而“名师课堂”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发展更好,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相对独立发展的局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和教师发展相比,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燃眉之急,只有初步解决了学生因缺师少教导致的学习问题,教师能力的提升才会被提上日程。

  仅就“专递课堂”来说,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单向递送”,即早期“专递课堂”的应用主要以输出端教学的单向递送为主,这解决了教学有无的问题,但质量显然不高。②第二个阶段是“双向交互”,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专递课堂”应用中输出端的教师和接收端的学生可以进行即时交互,这有助于优化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15]。但在这一过程中,接收端的教师被边缘化了,主要从事的是技术系统使用和教学秩序维护工作,1Vol.31No.62021而不再参与教学,这既不利于“专递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在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可能的效应:第一种是替代效应,第二种是增强效应[16]。针对教师这一主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追求的是技术为教师赋能而不是替代他们。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递课堂”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③第三个阶段是“双师协同”阶段。“双师协同”作为教师合作的一种形式,其重要价值在于:强化教师之间围绕教育教学的劳动分工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构造更加均衡、和谐的工作关系,促进教师专业资本的流动共享[17]。而“专递课堂”中的“双师协同”,是指本地教师在技术支撑下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与主讲教师密切协同,提供本地化的即时教与学支持服务,这样既有助于通过即时的教与学支持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让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要在“专递课堂”中顺利实施双师协同教学,课前的协同备课和课后的协同教研不可或缺。这样一来,本来相对独立发展的“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也就借助双师协同开始了相互融合的新征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双师课堂”并不是一个和“三个课堂”并列的新概念,而是“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展现出融合发展之新趋势的结果。

  “三个课堂”应用发展到今天,这种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逐渐形成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大系统,共同推动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专递课堂”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为“名师课堂”开展教研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名师课堂”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专递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师资保障——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教学、教研齐头并进和一体化发展,同时还为“名校网络课堂”优质资源的全方位、系统性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反过来,“名校网络课堂”也持续推动着“专递课堂”和“名师课堂”的深化发展与创新应用,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耦合发展、良性循环、相互赋能的生态系统。

  图3“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而是在实践中逐渐生成的,因为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专递课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引入外部数字化教学资源或优良师资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既有教师资源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影响本地教师的1Vol.31No.62021可持续专业发展。而教研和教学不可分,“名师课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脱离真实教学的教研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教师协同发展手段和名师资源共享形式,“名师课堂”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形成教师研修共同体,围绕“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研,不仅可以解决自身面临的如何基于真实的教学开展教研的问题[18],还可以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更有助于提升“专递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名校网络课堂”以“互联网+”的方式全方位、系统性地快速汇聚,并共享包括优良师资和数字资源在内的一切优质教育资源,既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问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与教学这一核心业务相关的学校管理与发展问题。在新愿景的引领下,在领导力的加持下,各校应以数字资源为支撑,全面转变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架构和学校管理模式,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打造“创新型数字学校”[19]。

  四

  理念引领:“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概念框架的构建

  历经多年探索,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推进路径日益清晰。这一推进路径在概念上主要表现为以“三个课堂”为手段,以推动课堂革命为核心,以“互联网+在地化”理念为引领,以双师协同作为贯彻“互联网+在地化”理念的具体策略,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概念框架,如图4所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互联网+在地化”理念和“双师协同”策略。

  图4“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概念框架

  1“互联网+在地化”理念

  所谓的“互联网+在地化”,是指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快速汇聚优质资源,然后进行本地转化,使之成为能够推动本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互联网+在地化”理念包括“互联网+”和“在地化”两个基本点:①过去往往对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汇聚资源并辐射应用的关注较多,但实践表明汇聚来的外部优质资源并不意味着就是自己的,如果不经历本地转化,很难变成内生力量。而如果不能变成内生力量,那么不仅需要持续性的外部输入,而且应用效果也难以保证。这样一来,本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过去“三个课堂”的应用主要是在“互联网+”理念的驱动下展开的,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短时间内汇集优质资源并向资源欠缺1Vol.31No.62021的地区大批量、全方位输送,资源欠缺地区往往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这种做法前期资源递送的直接效果明显,但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优质资源递送的速度和总量远远超过薄弱地区的“消化能力”,因而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盲目使用的现象。要想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就必须考虑区域实际,将汇集的优质资源通过本地教师进行内部转化,使其成为满足当地教学需求的可用和能用资源。②“在地化”是指基于本地需求,面向特定情境,对外部输入资源进行“再境脉化”(Re-contextualisation)[20]。以“在地化”理念为引领,可以实现由“输血式扶智”向“造血式扶智”转换,从而实现外部资源的本地化发展。然而,“互联网+在地化”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要想使其真正落地,就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此外,外部资源的本地转化关键在人,即通过本地教师将外部输入的优质资源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资源,从而推动本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双师协同”践行策略

  在“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中,贯彻落实“互联网+在地化”这一理念的具体策略就是“双师协同”。具体来说,就是输出端的教师和接收端的教师在“三个课堂”这一新的时空场景中密切合作,开展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教研,以“三个协同”实现双师合作的闭环,并在外部优良师资的帮助下,由本地教师在这一闭环中完成对外部输入之优质资源的转化、吸收,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校和薄弱校基于专业资本流动与共享的协同发展。“三个课堂”应用中的“双师协同”是一种跨时空的教师合作,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很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介可以有效促进专业资本流动,不仅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优化以教师为核心的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也非常关键[21]。

  以“互联网+在地化”理念为引领,“三个课堂”中的“专递课堂”围绕教学、“名师课堂”围绕教研,借助“双师协同”策略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教学教研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体,为“名校网络课堂”的高质量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撑,不仅促进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融合发展,而且还可以全面提升“三个课堂”的应用水平,真正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推动教育创新,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把握。《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22],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判断义务教育是否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其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在回答“三个课堂”能否切实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个问题上,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方法,即把教育作为一个“黑箱”,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从输入的角度,看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输出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否更加可持续,即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了持续的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否在不断进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三个课堂”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

  五

  结语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三个课堂”的创新应用,必然会展现出新的特征与路向:2Vol.31No.62021从技术层面来讲,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三个课堂”中的融合应用,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并为大规模的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提供有力手段;从应用层面来讲,各种新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持续融入,必然会给“三个课堂”应用模式方面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使其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特点的同时时刻保持时代性。而“三个课堂”之所以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固然是由于技术进步赋予了强大动力,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其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地追问“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历史新征程,“三个课堂”对激活内生动力、选择跨越式发展路径、提升特色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一地一案、分区推进”和“一校一策”局面具有重要意义[23],在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价值上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注入新内涵。

  ————————参考文献

  [1]KantorH,LoweR.Introduction:WhatdifferencedidtheColemanreportmake?[J].HistoryofEducationQuarterly,2017,(4):570-578.[2]JacobB,BergerD,HartC,etal.Cantechnologyhelppromote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ies?[J].RSF:TheRussellSageFoundationJournaloftheSocialSciences,2016,(5):242-271.[3]陈丽雯,陈耀华,陈琳.以现代远程教育提升教育公平的政策支持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8,(11):80-85.[4]刘名卓,郭赛.政策导向下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8):73-79.[5]汪基德,冯永华.“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2):65-73.[6]CubanL.Oversoldandunderused:ComputersintheClassroom[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145.[7]杨宗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51.[8]杨现民,赵鑫硕,刘雅馨,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4):30-36.[9]LitkeE.Insidetheblackboxofclassroompractice:ChangewithoutreforminAmericaneducation[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2013,(3):534.[10]KozmaRB.Technologyandclassroompractices:Aninternationalstudy[J].Journalof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2003,(1):1-14.[11]谭积斌,杨满福,罗俊.用科学方法与适切技术实现课堂变革——马祖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涵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20,(4):39-45.[12]ZhaoY,FrankKA.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usesinschools:Anecologicalperspective[J].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2003,(4):807-840.[13]KrishnaveniR,SujathaR.Communitiesofpractice:Aninfluencingfactorforeffectiveknowledgetransferinorganizations[J].IUP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2,(1):26-40.[14]ReigeluthCM,JosephR.Beyondtechnologyintegration:Thecasefortechnologytransforma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2,(4):9-13.[15]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等.专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崇阳县小学美术专递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8):90-96.[16]CollinsonV.Intellectual,social,andmoraldevelopment:Whytechnologycannotreplaceteachers[J].TheHigh21Vol.31No.62021SchoolJournal,2001,(1):35-44.[17]HargreavesA.Teachercollaboration:30yearsofresearchonitsnature,forms,limitationsandeffects[J].TeachersandTeaching,2019,(5):603-621.[18]黄巨臣.肯尼亚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动因、措施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21,(3):89-96.[19]Ilom?kiL,LakkalaM.Digitaltechnologyandpracticesforschoolimprovement:Innovativedigitalschoolmodel[J].Researchandpracticein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2018,(1):1-32.[20]WileyD,BlissTJ,McEwenM.Openeducationalresources:Areviewoftheliterature[A].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C].NewYork:Springer,2014:781-789.[21]CokerH.Mediatingtheflowofprofessionalcapital:ThepotentialoftechnologyforruralteachersprofessionallearninginScotland[J].AustralianandInternationalJournalofRuralEducation,2019,(3):39-55.[22]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23]杨小微,游韵.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视角[J].教育研究,2021,(3):135-148.“Threeclasses”PromotingtheQualityand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

  EvolutionHistory,StrategicValue,ConnotationInterpretationandConceptualFrameworkZHENGXu-dong

  RAOJing-yang

  JIAYang-yang(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Facult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Wuhan,Hubei,China430079)Abstract:“Threeclasses”istheculminationofthepracticalexplorationofChina’seducationoverthepast20years,anditsevolutionhistoryhighlightedtheChinesewisdomof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topromotethequalityandbalance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Thestrategicvalueof“threeclassrooms”wasmainlyreflectedinrealizingtheequalizationofeducationpublicservice,providingstrategicsupportforthedeepeningdevelopmentof“threesuppliestwoplatforms”andtheinnovativeapplicationofe-learningspace,andadvancingtheinnovationofeducationandteachingmode.Itwasalsopointedoutinthispaperthatthecurrentapplicationof“threeclasses”increasinglyshowedthetrendoftrinityandintegrateddevelopment,andformedacouplingdevelopment,virtuouscircleandmutualempowermentofecosystem.Theecosystemwasguidedbytheideaof“Internet+localization”andtookthepromotionofclassroomrevolutionasthecorewiththehelpofthestrategyof“double-teachercooperation”,promotingthequalityand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Keywords:exclusivedeliveryclasses;famousteacherclassroom;famousschoolnetworkclasses;classesrevolution;Internet+localization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MCM201806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郑旭东,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邮箱为****************.edu.cn。收稿日期:2021年2月15日编辑:小新22

篇七: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三个课堂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石门县教育局报送的《网络联校手牵手,城乡共筑教育梦》桃源县漳江小学报送的《城乡互动,联研相长》、武陵区第一小学报送的《以科技之力,让名师课堂为未来教师发展赋能——基于“三个课堂”的名师课堂实践探索》等。

  通过大力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经验,有效促进我国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进一步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互联网环境下汇聚、融合、创生的成效,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为各地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助力推进互联网赋能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

推荐访问:三个课堂名师课堂 课堂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