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5篇

时间:2023-08-13 1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吉林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规范和指导全县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考核评价。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二)坚持整校考核、重在达标,发展为本。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二、考核内容

  校本应用考核侧重“整校推进”考核,重点考核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信息化教学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以及教师微能力通过率等。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制定科学性和有效性

  组建由校长领衔,主管校长或主任、学科骨干、信息技术教师等4-5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在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理论,瞄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校本研修计划,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制度,确保学校提升工程2.0培训规划得到有效落实。

  (二)校本研修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和教师微能力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性。学校要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和规划目标,制定校本研修规划,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规范》中选取8-10项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要涵盖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指导教师选择三项微能力,要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校本研修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在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情况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8-10项微能力为考核重点。教师根据所选的微能力,参加三项微能力(至少覆盖三个维度)考核。

  (五)学区教研示范引领和互帮互学情况

  以学区教研活动为契机,以微能力提升为重点,在学区成员校之间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幅射带动和学习借鉴的效果等情况。

  (六)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况

  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STEAM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方面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况。

  (七)乡镇中心校对教学点的帮扶措施

  乡镇中心校对乡村教学点通过走教、直播课堂,或引进网络公益课堂、互联网校等建立帮扶关系,通过现场帮扶、远程直播课堂、互动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进行精准帮扶的活动开展情况及效果对比等情况。

  (八)教师的微能力合格率等情况

  (九)校内培训资源建设情况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县域练功竞赛、教师微能力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相融合,遴选能破解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优质培训资源,校内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引领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

  三、考核实施

  (一)重点考核“整校推进”的实施效果。依据《永吉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标准》和《永吉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手册》对学校“整校推进”绩效进行考核。

  其中,教师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测——教师互学互评——县区校本应用考核”的路径。

  校本自测是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教学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确定的标准,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诊断。

  教师互学互评是指教师完成50学时(线下实践不少于25学时)后,向校本实践考核平台提交成果证明,在成果提交前,须依据平台的提示,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

  校本应用考核是指由县区组建考核专家团队,通过考核平台对教师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师的能力考核侧重于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要严格证据的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教师本人的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应视为无效证据。

  在组织能力考核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应用证据进行综合评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评为优秀等次;得分在60-80分的,可评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应为不合格等次。

  教师最终考核成绩由教师互评、专家评价两个部分构成。通过校本应用考核的教师,可在省管理平台中自主打印校本应用考核证书。

  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由教育局统筹,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组建校本考核专家团队具体负责学校的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四、考核管理

  要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一)学校要做好校本应用考核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以校本应用考核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督促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二)培训机构应配合学校要做好参训教师校本应用考核工作。重点做好教师学习记录

  与评价、校本自测、教师互学互评工作;要加强教师校本应用考核与所选课程模块的一致性管理,确保有效选学。

  (三)在全县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示范校、达标校活动。教育局负责组织管理全县的校本应用考核工作,对全县中小学校实施校本应用考核的监管,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纳入学校评选、校长绩效和督导评估中。

  (四)省工程办负责宏观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应用考核工作,利用省信息管理平台汇集各地校本应用考核信息,定期通报相关情况。

  (五)校本应用考核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要求进行。

篇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根据《XX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南(试行)》,为指导和落实我市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与内容

  (一)考核目标

  遵循成果导向、精准测评、以评促用的原则,通过校本应用考核,诊断信息化教学状况,引导基于课堂的实践与创新;检验校本研修效果,推动信息技术的常态应用,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水平。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能力,考核范围包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30项微能力。

  每位教师参加考核的内容为个人选定的3项微能力(市直学校教师选4项)。

  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考核内容在上级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前,暂时参照中小学教师。

  二、考核对象

  参加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含XX区级试点校教师)。支教、走教、轮教、借调等教师在原报名单位参加考核。

  三、考核时间

  每年分别于春、秋两季学期组织考核,具体时间根据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发布的考核公告确定。

  四、方式与流程

  (一)考核方式

  网络考评。通过XX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系统,进入“XX市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全员培训”项目,教师提交考核材料、学校组织校内考评、教育管理部门开展抽查审验等工作。

  (二)考核流程

  1.教师按要求通过培训平台自主提交材料参加考核,学校组织校内考评,开展自评、互评和总评,根据校内考评结果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交合格等级名单、优秀等级推荐名单。

  2.市、县(区)教育局审验材料,对合格者予以确认并反馈学校及教师本人;按规定比例逐级上报优秀等级推荐名单。

  3.自治区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审验推荐材料,确定优秀名单。

  五、考核规范

  (一)评定等级。教师申报参加考核的各项微能力,均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予以评定。

  (二)评判标准。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详见附件2)中各能力点的评判要求执行。所有证据的评价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考核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则最终考核测评结果为不合格。单项微能力测评不合格者,可在当轮考核时间期限内并经考核管理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按要求撤回考核材料,重新提交新材料,也可参加后续轮次的考核直至合格,已合格的其它单项能力测评结果持续有效无需再测。

  (三)认定机构。合格等级由学校评定,汇总送审,县级查验认定,市级备案;优秀等级由学校推荐,市、县分别按比例筛选逐级上报,由XX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评审认定。对未能通过市县筛选或上报后未能获得XX区优秀等级认定者,市县级教育部门根据实际予以认定相应级别优秀并给予相应鼓励。

  六、学时要求及学分认定

  (一)学时要求。每位教师每5年应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

  (二)学分认定。总学时中的实践应用部分由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按本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三级教师研修计划组织、有序开展,按校本研修标准认定学分,所考核的微能力每合格1项可认定3学分;通过补考所获学分计入补考当年的继续教育学分;因各种原因未参加考核者,其实践应用学时学分不予认定。

  七、工作职责

  (一)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根据XX区考核指南制定本市考核实施方案,对本市考核工作做出规划,提出要求,细化考核规范,加强工作指导,理顺学分认定流程、强化认定条件、奖励优秀成果、激励应用推广。

  2.查验市直学校考核结果,按每校考核人数随机抽查及审验不少于10%的申报材料,核准认定学校考核结果;汇总审核市直学校和县区报送的优秀推荐名单及材料,按不超过50%的比例筛选并上报推荐名单。

  3.提供实施考核的网络平台支持,统一考核人员网络评审操作规则。

  (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制定本地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以县级培训团队为基础组建考核团队,明确考核人员职责与工作要求,建立集体审核、分组工作机制,细化网络审核流程,确定学校考核结果认定方式。

  2.持续提升考核人员组织能力、评判能力和指导能力;统筹指导各校制定校级校本应用考核办法,提高各校自评互评科学性及准确率。

  3.按每校考核人数随机抽查及审验不少于10%的申报材料,核准认定学校考核结果;汇总审核各校优秀推荐名单和材料,按不超过30%的比例筛选上报市教育局,宁缺勿滥。

  (三)学校职责

  1.制定基于整校推进方案的校本应用考核办法,包括明确校内考评管理部门与人员职责,确定校内考评流程与环节、自评、研修共同体互评、学校总评办法等内容。

  2.公平公正组织校内考评,认定并上报合格、优秀推荐名单及考核材料,其中优秀推荐名单不超过本校参加考核人数的20%(市直学校按不超过8%的比例直接报送市教育局)。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参加培训当年达到或超过50岁的教师根据考核情况予以激励而不受约束)。凝练推广典型经验,发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形成可借鉴模式予以推广。

  (四)教师职责

  1.按要求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并积极参与,完成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内各项任务。

  2.提交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证据,积极参加校本应用考核,认真参加自评、互评,主动配合校内考评各项工作。

  3.将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成果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检验研修成果,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八、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级校本应用考核经费投入,确保考核工作顺利推进。

  (二)人员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年参加考核的教师人数安排考核评审人员数量,市级建立考核专家团队(成员名单见附件1),考核评审人员原则上从专家团队成员中选取。加强考核评审人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合理分工、高效组织,保证考核有序开展。

  (三)奖惩措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真优,保护诚信,杜绝虚假,宁缺勿滥。市级在严格评审规范公示基础上,对市级优秀等级获得者公布名单并颁发证书;对获评优秀等级的材料编辑整理、公开发布、广泛宣传、促进应用。对虚假现象及时处理,防微杜渐,对严重弄虚作假的学校和人员严肃

  处理,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凡被认定的虚假材料达到报送材料总量20%的学校,取消该校当轮所有考核成绩。

  (四)制度监管。实行年度登记审核制度,将年度考核学校数、年度考核教师数、年度考核合格率、年度考核优秀率纳入登记范围(50岁及以上教师考核情况不列入登记、统计范围),按市、县、校三级予以审核,考察校本应用考核进展情况,市教育局根据登记情况对区县教育局实施督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督导评估范围。学校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

  附件:1.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团队成员名单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

篇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内容是什么?

  一、目标任务

  到2022年,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网络研修20学时、校本实践应用30学时),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一)立足整校推进,形成整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模式。组建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定并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校本研修主题,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发展规划领导力和信息化指导能力。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新机制,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聚焦教育扶贫,建立提升“两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体系。以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对口帮扶“两区”乡村教师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面向革命老区,通过帮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模式。面向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建立“双师工作坊”带动形成“双师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三)推进教学创新,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以名校长和名师为培育对象,引导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名校长和名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领导力和教学创新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四)强化校本应用,形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引领,中小学校要对照能力标准找准方向,教师要对照能力标准找准问题,整校推进中要以方向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在校本研修中去应用,在校本应用中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优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教师选点、选学、应用、测评的工作机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的形成。

  二、主要措施

  (一)突出应用指导,打造各级培训团队。由高等学校专家、教师培训机构专职培训者、教研员、电教技术人员、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校长及学科骨干教师等专兼结合,组建省、市、县三级培训管理指导团队。由校长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主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整合“国培”、“省培”、“市、县培”等培训资源,采用分级负责、分批分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对培训管理指导团队和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市、县培训管理指导团队负责指导学校制定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学校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

  (二)突出示范带动,建优建强试点学校。建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跟进、注重实效的示范带动体系,省、市、县分级遴选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试点校要涵盖不同类型、不同技术环境、不同发展水平的城、乡(镇)、村学校,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目标,精心打造,生成经验,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有示范引领,实施有经验借鉴。构建“学校有规划方案、教研组有研修计划、教师有学习任务”的整校推进机制,建立“应用驱动、成果导向、骨干引领、教师选学、组内互助、学校推动、整体提升”的混合研修新模式,形成教师应用能力、教研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的新经验。

  (三)突出经验推广,分批推进全员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教师培训机构,指导培训管理团队总结试点校经验,通过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分享成果,形成示范带动、分批推进、分类指导、全员覆盖的有效机制。2019年试点先行,省教育厅遴选100所试点学校实施整校推进、全员参训,打造试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和未来教育引领团队。2020年分批推进,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由试点校带动小规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培训。2021、2022年按照试点校带

  动与批次间结队滚动相结合方式,大规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培训。2023年兜底总结,力争完成全员培训任务。

  (四)突出问题解决,提升校本应用能力。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学校制定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和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个人自诊问题点、自定技术应用点、自主选学课程,学科骨干指导,教研组同伴互助,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创新融合,推动信息技术校本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突出精准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遴选一批优质学校依托研修平台,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的方式,对100所革命老区学校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根据老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帮助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帮扶老区学科骨干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指导能力,指导老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推动老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模式,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以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采取乡村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分类别、全覆盖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通过市(县、区)优质学校与贫困地区乡村学校“结对子”的方式,建立100个“双师工作坊”,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开齐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突出教育创新,探索智能教育模式。面向学校信息化基础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强、教师信息素养高的地区,遴选50位名校长和100位名师,开展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示范培训。采用项目驱动、深度体验、行动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及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校长、教师的信息素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迭代开发、优化升级,形成100个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教学优秀示范案例,完善研修课程,融入最新技术内容和应用成果,形成“产、学、研、培、用”为一体的多方协同参与机制,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引领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

  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培训。通过实施专项培训、组织多校协同的跨学科教学研修活动等方式,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培育100所跨学科教学示范校,建设一批优秀的本地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

  (七)突出应用考核,促进校本应用实效。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统筹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本应用考核工作,制定《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省抽检市、市抽检县、县普查校、校测评教师”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省、市重在抽检所属地区各级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应用研修方案和教研组计划落实情况,检查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研修成果。县区普查重在抓严进口、抓实出口,“进口”采取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应用方案报备审核制度,严把质量关;“出口”依据《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对教师应用能力、教研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进行严格考核。抓实校本应用考核,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评促提升,保障整

  校提升实效。根据抽检和普查结果,及时调整和干预实施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八)突出过程监测,构建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应用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通过测评系统,充分利用教师网络空间、教育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等开展测评。重点考察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及教研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课堂应用效果、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等能力,使发展测评成为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过程性监测评价体系。

  (九)突出成果导向,实施“十区百校千人万课”工程。培育10个示范县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分类打造100所示范校,探索在不同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遴选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培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标杆,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成果,遴选10000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生成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促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成果,出版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通过开设专栏、召开现场会、举办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进行成果推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负责过程管理和支持服务等工作,组建能力提升工程

  2.0省级专家指导团队,为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规划、评审、验收、评奖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提升工程2.0列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项目的组织管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培训规划,做好与中小学教师其他专项培训的融合与衔接,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范围。

  (二)明确主体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整合培训、教科研、电教等机构资源,建立县级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指导团队,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打造本地骨干培训者和项目示范校,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示范带动、分批推进、分类指导,确保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严格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规划和校本应用研修方案备案审核制度,严格普查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应用实施情况和培训实效,推动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提升。

  中小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规划和信息技术校本应用研修方案,指导教研组制定研修计划,指导教师自诊课堂教学问题、自选技术应用点、自主选学,组织全员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支持。要严格检测评价过程,制定“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校总评”的工作实施细则和评价量规,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效,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落实经费保障。省级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重点支持省级试点校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依托省级财政资金保障省级能力

  测评抽检和全省高中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市、县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四)建立制度保障。省教育厅将各地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和教师教育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能力提升工程2.0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范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训情况和运用水平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评选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和命名整校推进示范校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项目实施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有效实施。

  (五)做好监管评估。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报教育厅审核备案,省教育厅采取专家评估、参训教师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测、督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县级培训机构和信息化管理团队,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应用培训进行过程性督导和质量评估。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承训单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各市县参训学员选送率、报到率和结业率等情况,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实施效果等作为教师教育项目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

篇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总5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整体为单位推进,以能力认证课程学习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种能力为核心内容,按照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体推进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所有教师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三种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全覆盖,达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实施路径

  (一)明确职责,逐级规划

  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市教育局依据《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我市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实施工作,做好管理监测、检查评估。

  2.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县区教体局结合省市提升工程实施总体目标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按照“统筹规划、尊重差异、分类设计、注重创新、精准指导、均衡推进”的原则,全面掌握辖区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明确提升工程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的时间表、路线图。

  3.学校职责

  (1)校级管理职责。学校依据市县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际,制定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测评能力体系,综合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发展梯度、教师年龄、学科特点等因素,尊重教师发展规律,梯次确定教师全员研修计划。信息化教学基础好的学校,要鼓励教师选择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考核。

  (2)教研组职责。学校教研组根据校级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教师全员研修计划,确定本教研组研修主题和任务,指导教师进行环境和能力点的选择。

  (3)教师职责。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研修主题和任务,自主选定研修内容,按要求完成不少于25学时的线上研修任务,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方式,完成不少于25学时的线下实践活动;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有关要求,完3成不少于2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监管服务平台”。

  (二)聚焦实施,打造团队

  1.打造工程实施团队。县区教育局统筹区域内电教、教研、进校等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力量,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本级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实施团队。做好工程实施团队培训工作,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研修指导、测评考核等多方面能力。

  2.打造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等3—5人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各级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指导下,聚焦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抓好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线下实践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三)试点先行,分批推进

  1.建好整校推进试点校。打造试点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程跟进,指导其依据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落实校本研修计划,推动学校教师全员提升;及时总结试点学校整校推进经验,举办整校推进高级研修班,交流推进经验,分享试点成果,为县区提供可以借鉴的提升工程整校推进实施示范。

  2.支持开展校本活动。遴选具有提升工程实施经验、围绕测评能力体系30个能力点开发有丰富资源的培训机构,通过骨干引领、4教师选学、团队互动等形式,支持学校开展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校本研修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应用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测评,实现教师全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形成分批推进机制。县区要根据本地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需求,从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整校推进、分批进入、全员覆盖等方面整体规划,精准施策,有效实施。充分借鉴提升工程整校推进试点校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省市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按年度分批次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提升。

  (四)严格程序,强化考评

  考核按照“校级初评、县级复核、省市认定”的流程进行。教师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后,由学校组织测评员,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成果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提交成果进行评价。初评完成后,由县级测评员对学校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复核按照学校教师数的10%进行抽查。省市级测评员对县级复核评价结果按比例进行抽查复审,确认教师考核认证结果。

  三、实施要求

  (一)各县区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实施的重要性,规范工程实施,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将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督导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参与情况、教师全员校本研修与校本应用实践情况纳入5教学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将教师考核认证结果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专家团队遴选、骨干教师评选等。

  (二)各县区要依据省市提升工程整校推进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加强教师校本研修督导,规范学时学分管理,确保教师实学实用、学用结合。

  (三)学校要在县区教育局指导下,认真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测评能力体系,指导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高质量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的提交,为校本应用考核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习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篇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XX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整校推进XX区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基础

  1.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日趋完善。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本构建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截止2019年底,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均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到班到课。普通教室交互式“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100%,智慧课堂标准教室XXX间,配备教师畅言教学系统XXXX台套,学生平板近XXXX台。智能录播教室覆盖全区各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室覆盖全区各中学,各类创新实验室30多个。

  2.智慧学校应用系统基本覆盖。立足区域实际,通过深度调研、应用打磨、科学实施,打造了基于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通过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应用系统、教与学互动系统、名

  师课堂、校本资源库等XX区特色“平台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用——管”四位一体的网络化应用平台,逐步形成开放、共享、交互的良性智慧教育生态圈。

  3.教师信息化素养持续提升。区教体局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国培”和“省培”,到2018年底,有XXXX名教师完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1.0),XXXX名教师通过XX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我们仍应看到,教师教育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待提升,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化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计划,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是当前中小学校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目标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推进思路,建设信息技术专业化团队,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机制,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三、实施流程

  1.试点先行。2019年,遴选6所中小学校为试点,积累工作经验,探索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2020年,XX区中小学、幼儿园将全面推进。

  2.打造团队。区教体局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团队(项目办),分管局长任组长,局人事科、教研室、电教馆主要负责人,首批试点校校长为组员。负责选拔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电教员,聘请有关专家等组成区级培训团队,打造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培训队伍。组织培训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区级培训,提升培训团队组织研修、指导校本培训、开展微能力考核的水平。

  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分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具体实施。

  3.制定细则。区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依据《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和《XX省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等,制定《XX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和《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试行)》。

  4.线上学习。区培训团队会同学校团队引导教师选择符合本校发展特点的微能力认证点,利用省培训平台完成网络研修学习(与测评整合共计完成30学时)。

  5.线下研修。试点学校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围绕打造“技术创新课堂”,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作为主要研修内容,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采取信息化教学探索的方式开展典型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完成30学时线下研修任务。

  6.分级测评。按照“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原则,抓实出口。各试点学校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依据“能力测评与学时学分管理实施细则”,选择线上微认证点的学习,结合测评完成共计不少于30学时的能力认证点测评。试点校学科专任教师应全员参加“微能力、微认证”测评。区管理团队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考核和利用平台随机核查,核查人数不少于参加试点教师的70%。

  7.总结推广。各试点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在试点结束后上报区项目办,区项目办根据各校试点情况,总结经验,提炼成果,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同时完善《XX区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健全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运行机制,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推广。

  四、重点工作

  1.加强两支团队建设。一是区级培训团队建设。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区级培训指导团队。二是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学校团队负责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和校本考核。区培训团队将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整体推进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水平。区教体局将对试点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抓好校本研修。学校在区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的指导下,落实自主规划,抓实自主研修,强化应用实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团队的统领作用,建立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管理机制,把信息化领导力落到实处。要基于本校实际情况,针对问题与需求,制定可提升、可检测、可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年度实施计划。自主研修重在建机制、保实效,要立足“整体提升”,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研修机制,确保整校提升有效推进。要立足“问题解决”,建立实践应用的激励机制,形成“骨干指导、教研组研讨、学校交流”的应用研磨机制,推动教师应用,确保实践应用学时确有实效。

  3.抓实质量监测。重点加强对学校整体提升工作的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价。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校提升评估指标和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规范学时学分管理。建立学校整体提升考核电子档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以评促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完善主体责任,健全机制,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区教体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校校长是本校项目推进第一责任人,要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目标以及发展规划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切实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2.强化考核。区教体局将把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项目。出台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建立推动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

  3.经费保障。区教体局将设立区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考

  核。试点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要求,为落实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提升XX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推动一线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打造一流的信息化研究、培训和教育团队,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思路

  依据工作部署,积极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于“专人组织,选树典型,目标激励,全区推广;整校推进,创新应用,激活内驱,全员参与”的实施思路和途径,立足全区统筹推进,加强各校(园)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保障全区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培训不少于60学时。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内驱力,开展以信息化提升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开展校

  (园)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工作,促进教师终身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一)区级层面

  1.设立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办,创新管理机制。成立以教体局分管局长为组长,局人事科、教研室、电教馆主要负责人、首批试点校校长为组员的管理团队,结合我区信息化发展实际,将信息能力提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校长期发展相结合,健全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运行机制。

  2.组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凝聚专业合力。在高校专家、教研员、电教员、学科骨干教师中遴选专、兼职培训教师,组建高水平的XX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从全区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层面,顶层设计培训内容、研修方向、考核评价等。

  3.落实区、校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凸显以点带面。加大培训力度和实效,落实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试点校管理团队的分层培训,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督促学校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全方位培训。

  4.建立能力提升项目考核统计平台,实现过程动态管理。开展以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核心的研修、实践活动,建立专业平台,基于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精准诊断、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促使教师信息能力提升有目标、有过程、有实效。

  5.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实施细则,落实量化考核。出台详细、可执行度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考核细则,指导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的有效开展,加大考核过程的可控、量化,使其成为认定培训学时、认定考核学分和验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重要量表。

  6.加强对试点校的指导和帮助,强化整体推进。制定、出台试点校整校推进的工作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实施流程、职责分工、考核要求等,明晰工作任务,指导试点学校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对优秀论文、案例、课例等汇编成册,在全区内推广试点经验。

  (二)学校层面

  1.组建校级信息化管理团队。成立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基于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教师应用能力提升需求,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明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主题和计划,并报送项目办审核备案。

  2.指导教师自主选择微能力。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本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完善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从四个维度在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中,选择符合自身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微能力。

  3.开展基于应用的教师培训。围绕信息能力基础项目及教师自主选择的微能力,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信息化实践与应用专题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4.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依据考核标准和要求,以学科教学信息化为重点,围绕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项目和教师自主选择的微能力,组织全体教师参与

  “基础项目+微能力”的双考核,分层推进,考核结果报送至区考核平台进行认定。

  5.总结信息化管理团队经验。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要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提炼成果,按要求报送整校推进工作案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秀课例、优秀应用经验、论文等。

  (三)教师个人层面

  1.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前置调研,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完成信息技术应用基础项目的培训和考核。

  3.自主选择合适的微能力并参与线上线下培训。

  4.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研修计划。根据微能力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学科信息化教学互助研讨、“技术创新课堂”应用、常规课堂的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等活动,在研修与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针对自选微能力,参加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修满相应学分。

  6.收集整理培训及实践过程资料,及时反思实践过程、总结经验,并将微课、课件、课例、论文等作品,按要求报送到相关平台,及时进行注册、认证。

  三、培训实施

  (一)搭建两个核心团队

  组建区级培训团队,打造专业团体。由区教体局组织遴选并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区级培训指导团队;优先鼓励培训团队成员参加国家、省、市级专项培训,定期开展区级培训团队集中研修、交流,提升培训团队在规划方案、校本研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等方面管理和评价能力。

  组建校级管理团队,打造信息化核心。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业务副校长、教务部门、总务部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3-5人构成的校级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重在推动一线教师的普及培训和常态信息化的应用探索。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应视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并针对基础项目、微能力开展专题培训;校级管理团队应建立校级培训电子档案,收集信息化的过程性资料,形成学校整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打造统计考核专业平台

  优化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学习内容。通过遴选专业培训机构课程资源、整合一线教师的优秀实践案例、推荐高质量的国家慕课课程资源、自主研发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丰富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库,满足研训需求。

  完善考核平台建设,突显过程考核。围绕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和考核内容,立足信息能力的基础项、微能力的学习、考核,结合学时、学分与考核等级的要求,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三)强化整校推进培训

  立足整校推进,落实全员培训。各校针对信息技术能力基本项目、微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微视频自主学习、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式,全员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及考核,加强培训过程性评价,提高培训效率。

  打造“双线联动式”培训模式。遴选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推动教师应用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内容的研修,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在日常实践教学应用和特色校本研修中凸显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双线联动式”培训模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立足研修,强化应用与研讨。各校要以学科教学信息化深度应用为目标,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基于微能力的小课题研修,将微能力作为课堂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

  堂实录分析、课堂教学评比、展示等活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让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变量。

  (四)形成动态发展趋势

  基础项目过关考核。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项目的全员培训、考核,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助手,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有效实施打好技术基础。

  基础项目主要包含:Word排版、PPT课件制作、Excel基本应用、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图片的简单处理、互联网素材的搜集、计算机文件管理、畅言教学通软件的使用、PDF文件的阅读与创建、其他教学平台的运用。

  微能力“2+2”探究。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初期,试点校结合四个维度、三种课堂模式的30个微能力,采取“必备2个微能力+分学科自选2个微能力”的方式,开展学习培训和考核,学校应对学科教师进行30个微能力的介绍、培训,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能力开展学习。

  教体局将在全区各中小学(园)逐步推动基础项目、微能力的学习、应用和考核,形成动态发展,让信息能力提升覆盖全区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

  微能力的全面普及应用。项目线束后,各校应继续组织教师围绕微能力开展培训、考核,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考核评价

  (一)考核方式

  信息能力基础项目普及制。学校自主开展基础项目考核,教体局随机抽取不少于全校教师总数的20%,进行现场考核,考核不合格将进行通报。

  微能力学分注册制。每名教师根据自主申报的微能力考核项目进行线上注册报名,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再参加考核,每个微能力考核合格即可拿到相应学分。

  微能力认证合格制。项目初期,每名教师的微能力总学分超过20分以上,视为合格。项目后期,根据教师个人学分设立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并对各校等级人数进行统计。考核不合格的,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重修。

  (二)考核流程

  根据项目进度,先进行基础项目的校级全员考核与区级部分抽查;再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中,学校按照“学校规划—教师申报与实践—学校评审—区级监督”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学校规划。根据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规划目标,结合学校特色,教研组协调落实,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确定微能力研究内容,明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方向。

  2.教师实践与申报。教师围绕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

  标,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培训和研修,找准能力短板,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3.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或委托区级培训团队),依据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考核标准,对教师提交的材料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4.区级监督。区教体局采用专家抽查(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

  (三)考核结果应用

  1.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认证证书。

  2.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3.区教体局将把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项目。

  4.项目后期,对于微能力认证全员合格的单位、微能力认证优秀等级最多的单位及微能力深度应用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1、整校推进,促使全员参与。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要把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提升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提升

  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次良好契机,提高参与面,使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项目。

  2、创新举措,实现长效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基本功,将信息能力提升工作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紧密结合,实现长效机制,提升教师的参与激情,,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扎实开展。

  3、强化监督,突出过程管理。要紧密结合实际,增强信息化提升工程的针对性、实效性,试点校中两两抽签结对互学互助。并邀请政府教育督学、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将活动落在实处。

  4、统筹兼顾,加大宣传报道。加大对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在信息提升工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和事要及时整理上报,对优秀经验、优秀单位要及时予以宣传、推广。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