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三篇】

时间:2022-04-19 14:45:04 来源:网友投稿

设计,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3篇

【篇1】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糖果、水果、小棒、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辨析,感知“平均分”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以参加春游活动的情境引入,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旨在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使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一份一份分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生3:我还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活动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设计意图: 教师十分明确动手操作,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操作、交流、展示)使之体验到“分”,“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2、判断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外延。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教师提供规范化的数学表达模式,非常有必要。学生运用数学化语言进行表达,要经历一个模仿、尝试的过程。]

3、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机的生成。教师注重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信息的捕捉、判断与选择,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通过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是源于不同的思考方法,并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①学生动手操作分;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③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做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依据对“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时学生就会围绕“平均分”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展示思维个性的舞台。]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1、练习三第1题

(1) 动手分一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 3个花瓶里插花。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 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好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选出每个花瓶插同样多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 3个花瓶里。

[设计意图: “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一说分得结果)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画有梨的卡片平均放进4个纸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你想说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

四、总结回顾,整理“平均分”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平均分有什么要求?我们在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一些提示性问题,随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提问,可提高总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篇2】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第一和第二个红点。
教材简析: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串。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 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梅花鹿、小青蛙,还有大象,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3.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为了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心理,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去参加森林聚会的童话故事,还制作了一张生动有趣、有动感音乐的动物聚会课件,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3.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板书:大熊猫  5   4  3   8   9   10
        小熊猫  5   6  7   2   1   0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同样多(引导: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是不是同样多?那么我们就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我画了两张大熊猫的图片--欢欢和乐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并且一目了然,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经过老师的引导与提炼,总结出平均分定义。】

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
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学生分竹笋。) 
2.请你们拿出自己喜欢的6个学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学具?还是这6个学具,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学具呢?(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摆一摆,互相检查一下)
3.练习:狮子大王说:“小朋友们,你能说出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吗?(课件出示)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4.小结: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巩固平均分定义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只是表面上的,没有彻底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所以在这个时候设计几道练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三、分桃子
1.提问:就在大熊猫津津有味的吃着竹笋的时候,其他小动物们着急了。你看,它们也要求把食物平均分着吃,请你想想,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打开课件)
2.强调:要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想一想,先要把桃子分成几份?每份分几个桃子?请小组合作,继续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注意: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用我们刚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虽然分法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每只小猴子4个桃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均分。(课件出示)这时候,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也想吃饭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同学们,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一分它们喜欢的食物吗?好,赶快用你手中的学具帮助他们平均分一分。
动手实践四、分萝卜、分松果
活动四:分萝卜
     1.(出示课件)看大屏幕。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小结:通过你们的帮助,小兔吃的非常开心。(课件)这时小松鼠在旁边喊:“朋友,还有我们呢。”同学们,小松鼠想让你们怎样分?那每只小松鼠分了几个松果?突然,从旁边又跑过来两只松鼠,它们也想吃松果。这时候,又该怎样平均分松果呢?
活动五、分松果
1.生动手分一分,交流。
2.小结:你们真棒,帮助小松鼠解决了一个小难题,小松鼠说谢谢你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明白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时,狮子大王说:“同学们表现的真棒,我要送一件礼物给你们。(每个小组分一个礼品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六、自主练习
1.狮子大王考考你:
大王说:“请每组的小组长打开袋子,每个组员一件礼物,这时你会发现每人有一张画有苹果和果盘的数学题,原来狮子大王要考考你。请看题: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果盘里,每盘画几个?还是这12个苹果,如果平均放在3个果盘里,每盘画几个?如果平均放在4个果盘里呢?下面听好要求:请你按照狮子大王的要求,平均在果盘里画苹果。现在开始。
师转着看,选两份在投影仪上订正答案。狮子大王说:你们真棒,希望你继续努力。这时,大力士大象遇到了问题,走,咱们去帮帮它吧。(看大屏幕)
2.大象分椰子
问:看图,9个椰子,平均分给3头大象,你想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继续用学具分一分。)
动手实践五:分椰子
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师:你是怎样分得?
3.分鲜花
把12朵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你想怎样插?
4.小鸟吃虫子
参加聚会的动物们都在大口吃着鲜美的食物,突然,听到空中传来了声音:同学们看,谁在说话?它们在说什么?谁想读一读?生读:“我们6个小伙伴,一起来捉虫子,我发现了18条虫子。”同学们,你想想看,每只小鸟会吃到几条虫子?生谈。
5.青蛙分气球
这时,小青蛙也蹦蹦跳跳着来了,他说:我也想考考大家。(看大屏幕)10个气球,平均分成()束,每束有()个。
师:你们学的真好。
6.小猪吃西瓜
就在这时,小猪肥肥也扭着屁股走来了,他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也想考考大家,看看谁最爱动脑筋。有12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猪,每只小猪有几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3只小猪,每只小猪有几个西瓜?如果平均分给4只小猪呢?师:小猪肥肥说:“你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这5道自主练习题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第一个自主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苹果,以往的自主练习题都是以圈一圈、连线等形式出现,我却创造性的让学生画一画,往盘子里画苹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余的几个自主练习也都是围绕着情境串展开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活动七:回顾整理
1.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他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邀请你们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呢高兴吗?那这节课你有没有感到遗憾的地方?生自由谈。
2.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学会了怎样解决平均分问题,同学们感到很快乐,因为你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 
     课后反思: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第一和第二个红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 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自主练习中包括:狮子大王考考你、大象分椰子、小鸟吃虫子、小猪分西瓜、青蛙分气球,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 ,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

【篇3】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3例3。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理解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学生能够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相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相关除法的知识准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虽然准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能够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  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实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准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实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实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准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准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实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实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教学例3,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交流、实行思路分析,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实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实行理解。】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实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的实际问题实行对比编排,第1题,给学生提供了示意图,让学生借助图形实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情况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完全是文字题,要求学生读题,从语言文字上实行分析,能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提升解决除法问题的水平。】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道题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对比编排,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作为一道开放的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除法 二年级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