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4-15 13: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国共有38734个乡级区划,包括8516个街道、20975个镇、8122个乡、966个民族乡、153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1个县辖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3篇

第一篇: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2019湛江乡镇公务员面试热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你怎么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全文如下。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现状与形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统筹推进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坚持全面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安全发展,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积极防范、主动化解风险,确保数字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三)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

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

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四)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大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

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国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实现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监测。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

(五)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

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七)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未联网学校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联网应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

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面向孤寡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体系。

(八)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

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业、智慧产业园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依法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九)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强化对产业和就业扶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保持过渡期的政策稳定,继续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十)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全面深化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乡村新业态。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特色保护类村庄发掘独特资源,建设互联网特色乡村。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数字乡村国际交流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要将数字乡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好组织推动和督促检查。深化“放管服”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广大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

(二)完善政策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国家级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三)开展试点示范。选择部分地区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统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

(四)强化人才支撑。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主体作用,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第二篇: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西部开发发展战略


西部开发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这是西部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西部地区选择了资源导向型发展的道路。这本身是壹条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但从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见,资源开发且没有给资源地区带来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形成了资源富有和经济落后的强烈反差,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因此,不仅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迷茫,而且壹些学者也认为“西部开发应放弃资源导向型战略”。

1.西部开发应当放弃资源导向型战略?

1.1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如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应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自己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产业和商品,形成合理的分工,这样壹来,每个地区均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好的经济增长。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原因,东西部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和“西棉东调”,为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提供且将继续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体现了地区比较利益原则,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的积极作用。西部地区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济体制(计划体制的重灾区)等方面于国内均处于绝对的劣势,唯有于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对优势。西部只有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如果西部地区硬要照搬东部模式,既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是弃长用短的做法。西部的资源很丰富,这是开发西部地区的最大优势,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1.2资源开发没能改变资源地区的落后面貌

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本身是壹条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的、符合西部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多少年来,西部地区的人民也均把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富裕繁荣的希望寄托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可是,从过去几十年来资源开发的实践中,人们普遍见到的却是这样壹种强烈的经济反差现象:壹方面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开发,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壹方面是资源地区的经济依然很落后,人民生活依然很贫穷,甚至仍有不少人的温饱问题均没有解决。资源地区且没有伴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资源优势不仅没有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甚至成了经济落后的代名词。

比如,陕西榆林地区是晋陕蒙接壤地区举世闻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8大类48个品种,境内不仅有世界八大煤田之壹的神府煤田,而且仍有全国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气田和陕西省储量之最的石油以及丰富的岩盐、湖盐、高岭土、铝土矿等矿产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榆林地区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天然气也快进京了,但当下全区12个市县仍均是国家级贫困县,于325.8万总人口中,尚有22万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革命老区延安,虽然土地干旱贫瘠,地下却发现了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达4.3亿吨,煤炭储量为71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且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中国陆上第壹口油井、第壹个炼油厂均诞生于延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延安石油年产量由当初的1.21万吨增至2001年的314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376万吨。但迄今为止,于延安13个区县中仍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190多万农业人口中,处于国家核定标准年人均收入625元以下未解决温饱的有28.9万人,625元至865元之间低收入的有31.1万人[1]。

又比如,号称煤城的陕西省铜川市,以煤炭开采为其主导产业,于它繁荣的几十年里,几十万采煤大军浩浩荡荡地涌进了山里,原煤以极低的价格源源不断地运出,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低成本的能源。如今,铜川的优质煤开采殆尽,各个采煤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由于当地采煤业且未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积累,其他的产业也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所以,当采煤业日趋衰落时,当地的经济也日趋凋敝,工人纷纷下岗,而又没有别的工作可做,他们成了当地政府的沉重负担,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仍比如,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于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大庆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石油,为共和国经济的发展和东部的腾飞提供了“血液”和“力量”,油田本身也为国家创造了极大的财富。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XX公司的网站报道,到2000年底,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16.24亿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40%之上;出口原油3.55亿吨,创汇494.8亿美元,上缴各种资金3242.08亿元,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2000年壹年就生产原油5300.09万吨,天然气23.04亿立方米,总收入925.27亿元,利税总额778.15亿元,上缴税费366.5亿元。尽管如此,但大庆和黑龙江省却且不富裕,就连划归“东部”的资本均没有。而且直到今天,大庆仍有俩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尚有15.6万人口没有脱贫[2]。

仍有东川、阜新、克拉玛依、玉门、金昌、白银、六盘水……

1.3西部地区应该放弃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

面对资源地区发展中遇到的“富饶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西部人见不到资源开发这条道路的希望和前途,就连专家学者也对这条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比如,胡鞍钢教授于《地区和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壹书中对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指出:“目前除了少数地区之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没有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出现‘富饶的贫困’。西部地区的许多采掘业和原材料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闭的状态,大型水电站和火力发电也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如果"十五"计划仍然以开发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不仅不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仍会成为西部发展的沉重包袱,即债务包袱、亏损包袱、下岗失业包袱”。因此,“从根本上调整发展思路,是西部地区应对这种挑战的最好办法”。“西部开发应放弃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

2.解读“富饶的贫困”的原因

东西部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思想不解放、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等均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可是,单就自然资源而言,这恰恰是西部的优势所于。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及产品于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不少稀缺或特殊资源产品于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资源开发对西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明显作用,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发,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出现了资源富有和经济落后的强烈反差即“富饶的贫困”,其根源不于于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本身,而于于资源开发没有承担起发展当地经济的责任,于于资源所有权制度和资源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合理。资源所于地对资源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被排除,参和资源开发的领域和规模也受到严格限制,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导向型发展道路失去了路径依赖,当地的经济发展失去了资源的依托!

2.1资源开发企业没有肩负起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

多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所属的中央企业代行所有权且直接管理、垄断开发和运营的体制。西部地区的大型资源开采及原材料生产主要由中央大型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西部地区的地方探矿采矿运营权略有扩大,但壹般均限于小、贫、散矿,大矿富矿开采运营权均由国家集中控制,不向地方下放,或不准地方参和,由地方发现的大矿富矿开采运营权被上收,地方缺乏探矿采矿运营权。从资源开发中获取的利益非常有限。比如,国家大型企业于陕蒙宁交界地区的油气煤炭资源开发投资进展很快,优质天然气及煤炭源源东输,但当地经济参和投资分享收益的程度很低,随着资源开发集中度的进壹步加强,前些年下放给地方的部分开采运营权也被上收,地方拟议投资的资源后续开发利用项目被封停。

不可否认,中央大型企业所进行的投资运营,对提高西部资源开发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壹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关联作用很弱,仍然普遍地存于着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俩张皮”的现象。很多中央大企业的生产运营仍然强烈地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和地方经济隔离的方式,对地方经济的关联效应只限于生活服务业。当地很难利用或依靠中央大型原材料企业发展出可使地方经济获益的后续延伸产业,相反,很多地方有可能自主发展起来的原材料关联产业被挤压得发展不起来。中央资源开采企业的任务,就是开采当地的自然资源,然后把这些初级产品运走,且将巨额利润和税收上缴中央财政,至于这些大型资源开采企业能否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不属于这些企业的责任。这类似于西方的跨国XX公司于亚非拉落后地区的资源开采,资源枯竭之后,当地且未发展起来,跨国XX公司就壹走了之。中央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运营,不仅使资源地区的经济发展失去了资源的依托,而且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枯竭后,仍给资源产地留下了壹大堆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职工失业、财政收入锐减、城市衰败等等。因此,除了少数地区之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上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

2.2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安排,使地方难以通过合法的途径从资源开发中取得合理的收益

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有产权制度的安排从壹开始就具有无限排他的地位。现行法律规定: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矿井、矿山等自然资源均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资源所有者的代表是国务院,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种单壹的所有权结构虽然对我国自然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保护发挥了壹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否认了其他利益主体对自然资源的合法占有权和收益权,由此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如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甘藏春于总结我国资源立法情况和分析现行资源法律存于的缺陷时指出那样:“于我国法律中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产权的保护。长期以来,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是国家本位,人是从属于‘单位’的。于这壹背景下,资源立法强调国家利益,对公民、个人或者其他组织财产权的保护方面考虑的不够”。由于于法律和制度上排除了其他利益主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地位,当然也就排斥了他们参和资源利益分配的权利,使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丰富的资源失去了关联性,资源地区不能够依靠和发挥资源优势得到经济上的发展。这种单壹的所有权制度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安排,不仅严重地束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西部地区资源富有和经济落后的强烈反差即“富饶的贫困”,而且仍导致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益分配中各利益主体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严重的短期行为。

曾经引起新闻媒体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陕西乱开乱采石油问题和2001年11月发生的长庆油田暴力事件,揭露的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国家法律的践踏和对国家资源的侵占,却也暴露了于资源利益分配方面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长庆油田XX公司是主要负责开发陕甘宁油气田的国家企业,是“陕气进京”和“西气东输”的重要实施者,地方企业和老百姓为什么和作为中央企业的长庆油田XX公司会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我们除了指责当地老百姓的愚昧、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之外,能否反思壹下我们的资源所有权制度本身是不是合理?当陕北的煤、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北京等地,上海的工业发展了,北京的环境改善了,而当地干部的工资依然没有着落,当地百姓依然连温饱均没有解决的时候,即使是最遵纪守法的当地政府官员也会采取对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阳奉阴违的规避办法,成为乱开乱采的审批者、纵容者甚至保护者,即使是最文明的老百姓也会对这些资源产生觊觎,也有可能成为侵占国家资源的不法之徒。尽管中央三番五次发文件、三令五申禁止地方乱开采,严厉批评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地方“违法”的局部性开采且不能从根本上禁止;尽管法律严格规定国家的自然资源神圣不可侵犯,但侵占国家自然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却频繁发生。当下统计数字均很好,关闭了多少个小矿,但往往是上级检查组来了就关走了又开,这里关了那里又开,始终关闭不了。

针对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壹些学者提出了不少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比如资源资本化、资源市场化、资源所有权和开发权分离、资源开发权的交易等等,这些观点对于解决过去资源开发中由于资源无偿授予和无偿占有而导致的资源乱开采、资源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和资源浪费等种种弊端,促进资源交易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西上饶应家磁钨金矿采矿权拍卖为开端,于全国各地陆续兴起的资源开发权拍卖,对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可是,这些突破仍然是局限于资源所有权实现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方面,且未直接地涉及资源所有权的改革问题,且没有解决资源收益的分配问题。本人认为,任何改革归根结底均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要解决资源地区“富饶的贫困”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资源开发和当地经济的关联性问题;要解决资源开发和当地经济的关联性问题,就必然要涉及资源利益分配、资源所有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问题。确立资源地区对于属地资源的收益权,建立资源属地收益和异地有偿使用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对资源地的补偿,增强资源地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于。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自然资源的壹个突出特点,这也就自然产生了多方的利益关系问题,如中央和地方、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多种利益的协调问题。由于我国的疆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这种利益关系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和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和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非常有必要于理论上对“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进行新的诠释,于实践上对资源所有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重大的调整.

3.对资源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建议——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

资源是国家的这句话没有错,但不能就此认为国家所有就等于中央所有,或者说只有归中央所有才是国家所有。资源是国家的这句话没有错,但资源开发首先应该使当地的人们见到未来发展的希望,因为资源地和资源地的人民作为国家的壹部分,他们也应当有权分享资源开发的部分利益。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应当表现为壹种终极意义上的所有权,于实际经济生活中,国家资源的所有权能够是也应该是分层次和多主体的。因此,于资源利益分配制度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利益的多主体性,要确立各利益主体应有的地位,理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间利益综合平衡,尤其需要考虑到资源所于地的利益问题,才能保证西部资源的开发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人民企盼通过开发丰富资源实现脱贫致富、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才可能实现。

第三篇: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我们如何发展战略


我们如何发展战略

我们每个人均身处壹个破破烂烂的企业,我们怎么样才能让破破烂烂的企业从当下开始能像我们描写的那样很伟大地飞奔呢?

“HOW”——方式本身即战略

席酉民:前些天,我跟诺基亚的壹位管理者有过壹次讨论。诺基亚当下做手机、通信设备,但明年整个战略可能完全倒向做互联网。诺基亚做互联网,怎么做?这种战略转变或定向是怎么做出的?这就是我们壹开始讲的对准,到底对到哪儿?诺基亚组织企业所有员工于网上公开研讨此次战略转型的走向,且随机抽取每个部门的代表,形成小组,集中研讨。集中研讨后,再上升到更上壹层的讨论:诺基亚的企业文化该从哪儿产生变化?企业业务从哪儿变化?下壹步企业的组织方式从哪儿变化?这样经过层层讨论,由下而上,形成壹种新的、完全区别于原来的壹种企业文化,且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这里面有俩种可能性,壹种可能性是企业领导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导向,只是通过这样壹种方式让企业成员理解他,让企业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将来的共同目标。仍有壹种可能,企业领导起初且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只是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慢慢整合出来壹个新的方向来。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可能更大的问题就于这里。企业领导人压根就见不清楚企业未来的方向。前几天我和台湾新竹科技园壹个做MemoryDesign(硬盘设计)的企业交谈。该企业的领导人说,“我有Vision(愿景)”,我则反问他能见透未来几年。他说如果从生产和市场角度来见,“半个月均见不透”。他们的员工非常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天天于那儿折腾,创造各种各样的东西。

张新国:这也是壹个热门话题,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做)。

过去,“What”和“How”是分开的。战略只管“What”,怎么实现——“How”则被认为是下面执行层的事情,下面的人不管“What”,上面确定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好了,将之实现。

当下,战略层要同时回答“What”和“How”。为什么?因为管理层必须自己弄清楚,自己希望的“What”该用什么方法实现,能不能实现。下属也非常愿意得到“How”的方式方法。

过去,技术不太先进,市场变化又慢,做壹件事,壹个新的“What”就能够养活企业好多年。当下,则不是这样。企业刚刚弄出壹个新的“What”,就有壹堆人跟进,没有壹个人能够做壹个独壹无二的“What”而永久地存活着。大量的企业和个人正如同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远”那样追求“更好、更快、更便宜”。体育项目就这么多,想创造出壹个新的体育项目,很难。不是说新项目不存于,新项目仍是存于,可是能够说大多数均是同类产品的竞争,绝对没有壹个人于悄悄地做壹件什么事情。因此,新观点认为,“How”本身就是战略。当下有多少东西人人均于做?这就是壹个人人均于做、个体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怎么做”的才智才能活下去的时代。

汽车工业至今依然是工业之花,但汽车工业当下仍是新鲜事物吗?不是。我们不能设计出壹个全新的车,所以,我们只能将汽车制造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如今,美国人和英国人也开始青睐日本的丰田车,他们过去可均不喜欢日本车。为什么?既然丰田车质量又好又便宜,又何必去购买那些本地的名车呢?

这就是丰田车的战略。所以,什么叫战略?战略本身已经有“How”的很大成分。著名的管理大师波特(Porter)于其最新著作里,对战略的定义有所调整,“战略不再是壹个很大的愿景,战略就是企业的活动。”企业怎么组织资源,使自己的事情能够做得跟别人不壹样(DoDifferentWay)。战略基于差异,但差异包含俩种,壹种是做不同事,壹种是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DoSameThinginDifferentWay)。我们做同样壹件事情,但我做事情的方法不壹样,我能够做得又好又快又便宜,我就比你利润高,生存力强,而且发展快。

做到这壹步之后,由于企业底层的关系理得很顺,支撑战略实现的资源和能力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对应关系足够好,企业领导层就会有更多的精力,而且于企业的实践中能够腾出精力关注企业未来。这对企业的下壹步战略又是非常有利的。

这当然是最为理想的状态,DifferentWay和What之间互相促进。而现实情况往往且非如此。领导层被当前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处处均于“救火”。试问,于壹个救火太多的企业,当前的路均走不动,领导层仍能见多远,走多远?只有于现实中走得顺利之人,才能拿起望远镜见得远,走得远。这是第二步。

战略的第三步,就是要设计真正的新业务,那就是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产品的创新。新的商业模型无非就是ContinuesInnovation(持续性创新)和Diversity(多元化)。很多人将Disruption谈成是“破坏性”创新,我个人倒更倾向于将之见成是断裂式创新。“破坏”含有对原来东西的舍弃和糟蹋,断裂则只是表明不按照原来的路径往前走。苹果的iPod且没有将原来的音响业给破坏掉,只是新开辟了网上销售数字音乐模式,按下载的量和下载次数收费而已。iPod和MP3、MP4用途相同,只是基于不同的元素。

所谓管理,就是获取且组织资源实现目标的能力。首先,管理需要有目标。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知道怎么实现也不行。第二,即使想实现目标,但依然没有方法去实现。麦当劳不就类似于西安的肉夹馍吗?西安肉夹馍很难做吗?麦当劳到底有什么创新?麦当劳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是人们学不会做壹个麦当劳产品,而是人们学不会麦当劳运营店铺的独特方式。

所以,方式本身已经成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壹个很大的变化。当下,已经不是纯粹的“What”起作用,是“What”+“How”于共同起作用。

波特最近为他的《竞争力战略》壹书写了壹个新的序言。于序言中,波特改变了此前他对战略的描述,这壹次,他使用了“Activity(活动)”壹词,且且,使用的是复数。他说,“Activity和Process是同义词。如果不于活动的层面上讨论战略,那个战略将会陷入空洞。波特仍说,“新的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价值链设计、重构以及改进的能力。”价值链如何设计、如何改进、又怎么重构?这块拿出去,那块拿进来,这块卖掉,那块拼接。这种能力本身就是战略。

席酉民:有“What”很难,有了“What”怎么设计“How”也不容易。

张新国:最近,美国的系统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均于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做壹件事的“How”(包括成本、质量、服务速度、价格等),当它变成原来量级的十倍时,对应的“What”也就变了,游戏规则也顺势而变。

席酉民:①有“What”很难。②从“What”到“How”,是壹个战略实施的过程。③从“How”到“What”,则是依据技术或者做事情方式的改变(延续于原来的体系里)。④最难的仍是如何产生新的“What”。因此,真正的战略,可能是壹个和大家壹样的东西,通过技术升级或其他换代,变成壹个十倍于人家的东西,然后,整个产品、服务以及游戏规则,统统发生改变。当然,也可能是壹个全新的东西。

破烂的现实

席酉民:仍有壹个问题更为关键,就是现实中,我们如何去做壹件事情,我们怎么去发展战略。

有壹个幻灯片非常有意思。满山遍野的猫均于疯狂地奔跑,有几个人骑着马,见管着。他们需要拿猫的毛线编织其他东西,这是他们的壹个产业。其中壹个就说,这些猫简直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另壹个说,只有壹个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回家的路就行了。这里面没有流程,只讲结果。因为人们无法控制每壹只猫的流程。养猫是为了产生价值,产生毛线,猫白天怎么跑均行,但只要知道晚上回家的路,控制住这个总流程就行。实际上未来的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如大学教授的管理,不可能知道每个教授每天怎么工作怎么生活,但只要使其知道“回家的路”就行,这就是把研究做好、教学做好就行,其他就不用管了。

仍有壹个幻灯片,壹架飞机于空中飞行,上面坐满了人,但飞机本身是不完整的,壹会儿这儿少个轮子,壹会儿上面的盖子均不于了,空中壹帮人对飞机进行安装和修理。最后飞机正常飞行,修理人员飞离飞机且很高兴地说我们喜欢这项工作。实际上,我们每壹位管理者,均不是事先将飞机造好,才飞到空中去。大多数的管理者,就像于空中制造/修理飞机壹样,我们面对的组织——这架破飞机已经开始飞行,我们的使命是怎么样让它越飞越好。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均身处壹个破破烂烂的企业,我们怎么样才能让破破烂烂的企业从当下开始能像我们描写的那样很伟大地飞奔呢?

张新国:体制永远是相对的。人们有时也会觉得自己的企业很好,很先进,可是跟先进的企业比,我们所处的企业,又均仍是破烂的。所以,这里就有壹个问题,愿景、战略是目标,人们的努力方向怎么产生?这就是减去现状。这是壹个恒等式:目标-现状=要做出的努力。

我们当下谈论管理变革,大量的人均于谈论目标,从来不诊断现状。由于我们不轻易去分析现状,所以老于设定目标,总觉得理想越大越好。包括我们自己认为自己的企业很破烂。可是,破烂到什么程度?当下哪怕有个窟窿,我们先修窟窿,哪怕缺壹个机翼,我们先装机翼。如果连这个现状也不明晰,就要超音速飞行,那么企业最后必垮无疑了。

如果是壹架破烂飞机,那绝对不能高速飞行,而只能慢慢飞行,人才能活下去,如果速度太快,仍烂壹个大窟窿,那么整个飞机就解体了。中医的号脉、诊断是见高低的真功夫。西医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也主要是因为诊断检测手段的提升,彩色B超、CT、核磁共振等等。所以说,诊断最重要,要弄清楚病因和病情。

席酉民:现实的情况是,大家对现状非常不满,怨言非常多。让他们自己干吧,他们又不好好干,叫他们走也不走,仍年年抱怨,年年走老路。于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壹个领导来推动,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推动。这就是大部分企业的现实。

张新国:组织的内部评价往往和外部的评价相去甚远。如果企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企业领导层愿不愿意揭开这个锅?因为人们均喜欢莺歌燕舞,以此来振奋情绪,但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怎么办?

第壹步,很简单,倾听客户之声。见见顾客对我们的产品、服务到底有什么意见?倾听真正来自客户的声音。

第二,倾听员工之声。利用信息化网络,让全体员工于网上无记名发表任何意见。只有这样,你才能听到真正的意见。谁仍会到领导办公室,给领导提意见?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只有不见面,大家才敢说。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的企业,真正是壹个怎样的企业。

席酉民: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全国人民均于抱怨,每壹个单位的人均于抱怨,他们对企业很不满意。企业家大部分也很着急,但改变有限。

张新国:这也是我们的壹种国民习惯,什么均非黑即白走极端。关起门来向朋友同学吹嘘自己的企业,觉得非常好,跟同事们于壹起又猛抱怨。主要因为参考系发生了变化,于这个参考系里这么说,换壹个参考系那么说。这其实是小细胞和大系统的对称。当下大家均认识到要将利益对准,国好家才好,企业好了,个人才会好。

某个事业单位,曾经就员工上下班时间调整了三次,而且每次试行壹个月,用实践来检验,然后大家于网上发布反馈意见。最后的结果是,正负15分钟均算正常上下班,因为既要照顾老同志接孙子,又要照顾年轻人睡懒觉,等等。像这样的问题,你就需要寻找中间点,愿意早走就早走,愿意晚来就晚来,如果照着壹种人的想法做就不现实,所以必须得立体设计。我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我见西方XX公司就真的这样做到了,它们很多制度均是根据员工的需要制定的。所以,和员工切身利益关联的事仍是要听取员工的意见,对于员工反对的事,管理层应立即关注。

当下,西方的工会均不流行游行了,而是和波音、空客、GE等XX公司签署合同,要求企业必须针对未来几年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高层要想好,企业未来5~10年要做什么样的管理变革?是精益思想、六西格玛仍是其他?当下就说出来,赶紧设计课程,提前几年对员工进行培训,而不是几年后解雇员工。企业不能等到几年后,说员工的学习能力不行,员工的知识结构老化。你提前进行培训,我不就什么均行了吗?

席酉民:但当下中国的情况不壹样。

张新国:中国企业老说员工不行,然后又不培训,均是于干中学,边干边学。这样的代价,就是低质量的工作。

席酉民:我们处于壹个快速膨胀的阶段,所以,企业往往会先抓住这个机会再说。这样,可能高成本,没有流程,没有精细,但我先把这个摊子捂住,捂住之后再进行精细管理。

张新国:企业的领导人总是假设有人天生笨有人天生聪明,其实大家的智商差不多,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眼界。很多人慢慢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或者管的事越来越多,成为管理者以后,好像越来越聪明。智商仍是那样的智商,只是,输入信息发生很大的变化,眼界不壹样,思维方式变了。于岗位工作的人眼界全被锁得很窄。所以,为了让大家了解流程,见清壹件事的全貌,就必须让员工通过各种方式(换岗、壹人多能、团队工作等),知道事情的全貌。让他们知道前面人怎么干,后面人怎么干,我该怎么干,该怎么和人衔接。“全局思考,局部行动”的方式相比“局部思考,局部行动”的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

席酉民:当我们回头总结这些成功经验时,有几点非常重要。①世界永远于变,我们面临的问题以及所使用的组织结构必须跟着变。②变化的壹个基本趋势是:企业必须面向价值创造和客户需求,建立起科学的以流程为主导的新型架构。其中,流程的规范和科学是基础,同时需要于此基础上的激励和调控体系来保证。③有了以流程为基础的基本管理体系,仍需要随时关注定向和对准问题,即战略分析和策略,把What,How,How-What,What(new)问题主动搞清楚。④对准也好,变革也好,没有领导的积极推动几乎难以成功,无论是采取自上而下,仍是自下而上,或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均离不开壹个优秀的领导者。

推荐访问:发展战略 乡镇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