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2年)范文五篇

时间:2022-04-14 16: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5篇

【篇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2020-2022学校安全工作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师生安全 , 建设平安校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的安排部暑,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推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学系统、全面规范、职责明确”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体系,为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 完善校园内部安全管理体系。

1. 压实校内安全工作责任。 督促指导学校牢固树立安全是办学

底线的理念,承担起校内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学校对照《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健全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个岗位安全职责并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师生教育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家校协作 , 建立风险预防、管控与应急处置机制。各 类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培训机构和课外班等 , 由属地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承担安全监管责任,督促举办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 责 任单位 : 校办公室 、 各年级班主任 )

2. 完善人防体系建设 . 采取“学校招聘、相关部门培训、教育使

用“方式,为学校配齐配强保安、宿管、校医等人员 . 保安人员按照学生规模 500 人以下 2 至 3 名、 500 人至 1000 人 3 至 5 名, 1000 人以上不低于学生总数 3%o 的比例进行配备。寄宿宿舍至少配备 2 名专职保安员,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每增加 300 名寄宿生增配 1 名保安员 . 校园保安员须通过购买服务从专业保安服务公司聘谤,不得自行招聘保安人员。校园保安员必须符合《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原则上年龄须在 20 至 50 岁之间。校园保安员应 急处置装备须按照“八小件 " 防护器材 ( 器件 ) 标准配备齐全 . 配备 1 名校医,学生规模超过 1000 人的配备 2 名校医,每增加 600 名学生增配 1 名校医 . 加大对教职员工的法治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不少于 1 期安全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 ( 责任单位 : 人事处、财政处 、 总务处 、治保会 )

3. 完善物防体系建设设置不低于 2 米的图墙或其他实体屏障 , 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 在校园门口设置隔高栏、隔高墩、减速带、升降柱等设施。学校视频监控室、财务室、实验室、档案室、保 密室等重点部位要加强防盗门、防盗窗等“三铁“建设,各项防范措施落实率达到 100%. ( 责任单位 : 总务处、财政处 )

4. 完善技防体系建设 . 推进学校智意安防系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要不同断进行图像采集且保存时间应不少于 90 天,做到公共区域无死角,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要做到校门等重点场所全覆盖 , 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要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安装校园周界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等系统 . ( 责任单位 : 总务处、信息室、财政处 )

5. 完善校内安全防范制度调整优化校门、教学楼、实验室、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管理措施, 严格执行校园封闭化管理和学生谤销假制度,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和安全检查制 度,内部人员、车辆出入证制度,家长接送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迹可查 . ( 责任单位 : 总务处 )

6. 完善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园安全课程与资源建设 , 推动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新生教育、进课程教育、进课外实践活动。由专职法制副校长 ( 辅导员 ) 履职惰 况由其任职学校进行评价,由所在单位纳入个人目标绩效考核。学校根据《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结合季节气候变化等实际, 推动法治安全学习、应急疏散演练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每日放学学校须作安全提示,学生每月至少接受 1 次安全教育,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应急疏散演练。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将 6 月份定为全州“学生荣毒宣传月 " 、 9 月份定为“学生安全教育月 ". ( 责任单位 : 副校长室、法治安全教育涉及的职能处室 )

( 二 ) 联合校园周边学生安全区域监管体系。

7. 联合相关部门日常管理职资体系联合公安机关重点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关注自然资源气

象部门发布的重点地质灾客、气象灾害的预警 . 联系住房城乡建设 ( 综合执法 ) 部门重点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监管反违规占道经营滑理整治 . 联合交通运输部门重点加强对提供学生集体用车服务的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管,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联合文化部门重点加强连规文化娱乐场所清理整治 . 联合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重点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 指导学校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反时处理疫情或者学生群体性健康问题 . 联合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加强食堂、供应商反学生集体使用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监管 . 联合消防救援队重点加强 消防安全检查、消防标准化建设、火灾隐患消除等 . 联合 教育部门重点督促指导学校加强校内日常安全管理,配合相关部门日常管理工作。 ( 责任单位 : 党支部,工会 )

8. 强化警校合作机制 . 完善与维护校园安全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设置形式和警力配置,联系公安部门,加快推进校园反周边警务室和治安岗亭正规化、专业化、智能化,定期邀请派出经验丰富的民警到学校对安全保卫工作指导 . 充分发挥学校联系警务室和治安岗亭民警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广移动警务、“互联网 + 校园安防管理”应用,反时通报校园警情 , 反时应对处置师生报警求助 . ( 责任单位 : 党支部、总务处, 治保会, 各班级班主任 )

9. 强化重点 巡防机制 . 学校保卫干部、保安员、教职员工和群

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护学岗“建设 . ( 责任单位 : 总务处,各班级班主任 )

10. 强化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建立校园周

边治安形势研判预警机制,反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治安复杂场所、治安乱点进行排查整治,清理校园周边 200 米以内非法、违规经营的商贩、娱乐场所、文化产品等,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按照《中小学与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完善交通安全 设施和管理设施,优化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组织,设置学生、幼儿、家长等侯区、护学通道、临时停车位,保障学生 反接送人员安全顺畅出行 . ( 责任单位 : 党支部、总务处 ,治保会 )





【篇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三年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

  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是信息消费的引擎和重要内容,是未来最具活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我市拥有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于提升产业层级,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美丽天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结合《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计划,期限为20XX年至20XX年。

  一、产业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软件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强力驱动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优势产品不断涌现,聚集效应日益明显。业务收入从20XX年的370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711亿元,年均增长%,超过全国软件产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20XX年底,全市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软件企业总量超过1500家,其中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达到544家,登记软件产品2482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848件。

  - 1 -

  软件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全市逐步实现了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集约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软件产业核心区,以周边区县软件园为主体的软件产业辐射区和以中心城区商务楼宇为核心的软件产业特色区。其中,滨海高新区成功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标志着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也必将带动我市软件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人才等核心要素缺乏,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化发展不足;二是重点领域优势还需进一步巩固,骨干企业整合发展资源的能力还需提升,带动产业链的作用不突出;三是产业发展氛围不浓郁,产业聚集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等关键要素配置不足,使得我市对优秀软件资源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立足基础、龙头带动、发挥优势、载体支撑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大数据、IC设计、泛娱乐、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发展载体,着力聚集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一批中小软件企业,着力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推动我市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XX年,我市软件产业基本形成结构优、企业强、载体 - 2 -

  精的发展格局,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其中20XX年达到1000亿元,20XX年达到1200亿元,平均增长20%左右;软件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亿元以上软件企业达到150家,十亿元企业达到25家;软件产业聚集区达到8个,聚集区面积达到1000万平米,将我市打造为京津冀软件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地和中国北方软件产业聚集新高地。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主要任务

  围绕支撑软件产业规模发展、高端发展的核心关键要素,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手都要抓,坚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端都要硬,着力培育10家左右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中小软件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着力引进5家左右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人才的支撑能力。

  1、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开展对软件企业的梳理工作,分析企业的成长动力,将总部设立在天津的骨干企业,以及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带动性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软件企业确定为“种子型”企业,建立起对“种子型”企业的及时发现、持续关注、有力支持的机制。建立有效联系机制,确保随时掌握“种子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扩张动态,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集中政策、资金、资质和项目等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此类“种子型”企业在我市落地生根,并成长为行业的龙头企业,我市乃至全国的标志性企业。

  2、着力推动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发展

  - 3 -

  针对我市软件产业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的现状,围绕制约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协调和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对掌握具有排它性和不易模仿性技术的中小软件企业,加大项目、融资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发出具有特色和行业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支持和鼓励各类优秀软件专业人才创办和领办中小软件企业。鼓励大企业将部分业务转包给中小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联合拓展业务。通过扩大中小软件企业的群体规模和单体规模,壮大全产业规模。

  3、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以吸引一批软件行业龙头企业落户为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中科院、工程院、知名高校和中央直属的大院大所等为重点,采取合作成立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其先进研发成果到天津转化和产业化;瞄准世界软件500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并把握京津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区位和成本优势,积极引进地区总部、研发基地、技术支持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等落户,着力支持企业在天津建立新的工作团队;做好落地企业的服务工作,加速产业链条的形成。

  4、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端、紧缺人才为重点,着力引进海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到天津创新创业,面向三北地区知名高校,引进一批优秀软件专业毕业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利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天津市高等院校,以及天津市大学软 - 4 -

  件学院等平台资源,为产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采用“订单式”、“定制式”等培训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四大优势领域,构建八大战略共同体

  按照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原则,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重点加快大数据、IC设计、泛娱乐和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的发展。同时,激发企业开拓精神,鼓励行业内企业建立战略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争取项目、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重点围绕数据库、数据安全、IC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服务外包、金融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八大产业战略共同体。

  大数据领域。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服务和数据安全等我市优势领域,重点在数据库、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分析软件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积极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云计算技术中心,着力开发自主可控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产品,加速推进能源互联网等重要领域的大数据的应用,大力推进大数据服务的产业化;加大云安全软件的开发。开展计算机病毒防治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关键技术和成果,促进和引导我国的反病毒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数据库、数据安全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XX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50亿元。

  - 5 -

  IC设计领域。充分依托国内IT市场,扩大IC设计企业的发展规模,加强企业与新一代终端厂商的合作,在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物联网、三网融合等领域,形成系列化的IC产品,大力发展系统级芯片、通信芯片、物联网传感器芯片、射频标签芯片、数字电视IC设计等。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大力开展无线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基带、射频多媒体芯片,数字电视音视频芯片及其应用方案的研发,做好与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的衔接,培育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发挥好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将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引领示范区。支持企业建立IC设计战略共同体。到20XX年,IC设计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

  泛娱乐领域。大力发展影视、游戏、动漫、文学等数字内容行业;加快互联网娱乐平台行业的发展,提高数字媒体内容的传播速度;着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行业。不断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企业的经营和赢利模式,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建成我国北方数字出版、在线视频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心。围绕动漫游戏、数字影视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XX年,泛娱乐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围绕ITO、BPO和KPO等关键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促进行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若干家规模、能力、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企业。重点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扩大通讯和电力软件研发规模,发展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支持等外包业务。壮大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拓展呼叫中心、港口 - 6 -

  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医疗卫生、通讯与公共事业等行业的业务流程设计。鼓励企业聚焦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领域,重点拓展知识产权研究、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测试、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外包业务。支持企业建立服务外包战略共同体。到20XX年,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同时,大力加快汽车、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应用软件,尤其是把握工业时代机遇,推动功能性工业软件的智能应用和研发;支持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电子商务、多媒体、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和商业信息服务等互联网业发展;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围绕金融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建设2个战略共同体。到20XX年,行业应用软件、互联网及嵌入式软件等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2.优化八大产业聚集区建设

  立足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着力完善聚集区环境,引导软件资源定向聚集,促进软件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滨海高新区软件园。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服务外包、互联网、动漫游戏、IC设计等产业方向。同时进一步完善软件园环境,在居住、交通、餐饮与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专项提升,将软件园打造为宜居、宜商、宜工作的综合体。

  开发区泰达软件园。重点发展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IC设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产业方向。适度超前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提高现有IC设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效果,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软硬完善的环 - 7 -

  境加速产业资源的聚集。

  保税区空港软件园。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等产业方向。通过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区布局,达到最优集聚效应,为发展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创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重点打造以动漫影视、广告传媒、互联网IT为主的泛娱乐集群,并着力打造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武清电子商务园。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为主导,云计算服务平台、第三方电商支付、服务外包为辅的软件产业集群。为中小电子商务个人与企业打造信息化服务环境和孵化平台,同时融合主流模式,构建综合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中北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智慧信息、电子商务、可穿戴设备、北斗应用等产业方向。加速招商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IDC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通过定向聚集打造我市软件产业新基地。

  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围绕智慧化、信息化方向,积极承接北京优势资源溢出,重点发展两化融合行业应用软件,推进天津宝坻智慧云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全国性数据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津南海河教育园聚集区。围绕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优秀软件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软件企业向海河教育园聚集,同时支持高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创办和领办软件企业。

  四、保障措施

  - 8 -

  加强政策引导和落实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信息、技术、创业、培训等服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强本市相关专项资金向项目聚焦,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开展针对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业务。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骨干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并购。

  强化项目支撑

  鼓励大型企业发挥自身基础和优势,瞄准产业重点方向和前沿领域,集成多方资源和技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并积极申请国家项目支持;鼓励各领域战略共同体联合申请国家和天津市相关项目;加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好项目的带动作用,鼓励本土软件企业快速形成配套能力,促进我市整体软件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各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做好项目落地、实施的配套服务工作。

  - 9 -

  加深开放、交流和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好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等京津合作示范区的作用,积极吸引北京优秀软件资源,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积极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引导和鼓励京津冀三地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强联合攻关。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在境外设立研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申请国外专利,在海外推广应用。

  附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 10 -

  附表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序号

  1

  总各相关单位落实本行动计划情况。 2

  委、市国税局、市财政局

  积极推动软件产业载体建设,形成各有优3

  势、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源互补和产业结构升级。

  人民政府、宝坻区人民政府

  4

  智力支撑。 5

  键技术研发类项目合作攻关。 6

  级。 7

  业实施重点项目,壮大产业规模。 8

  桥梁作用,为软件企业做好服务。

  会

  支持市软件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软件行业协利用软件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我市软件企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 政府 新区人民政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软件产业结构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人民搭建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做好人才培养,为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提供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教委 政府、西青区人民政府、东丽区人民政府、津南区人民政府、武清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人民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

  工作任务

  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汇

  责任部门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 11 -

【篇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和突破难点
作者:季晓南
来源:《国企管理》2020年第01期

        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2019国企管理年会上指出,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聚焦深层次难点,突破制度性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克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企业发展砥砺前行,在国内经济压力逐步加大的形势下取得新的成效。1-11月份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4%,为国民经济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发展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12月10-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制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一方面,这表明围绕国企改革重点难点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行动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国企改革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着眼于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聚焦难点,突破重点,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行动,四大难点要聚焦

        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聚焦难点问题。着眼于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促进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需要聚焦的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难点之一,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政企分开的思想。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国内最先提出政企分开思想的是董辅礽教授。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从农村吹起,董辅礽教授就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进行改革,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1年,应该说,政企不分包括政资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问题有了明显改变,但显性的、隐形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并没有真正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政企不分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很难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很难真正把十九大提出的效益优先原则落到实处。因此,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应该把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篇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改委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利与弊,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都将进入快速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

1

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十三次深化改革4月27日启动。一号文件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具有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四中全会重要改革措施实施方案(2020-2021年)》具有衔接四中全会精神的意义。

两个月后召开了第十四次深化改革会议,第一个文件是《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特别强调了2020年的三大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三项是“乘势而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意味着经济体制现代化的任务应该成为下一届中央全体会议的主题。这个信息非常重要。

2

改革的两大功能: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引领作用

依靠改革应对变化,开拓新局面,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不仅善于蓄势待发,而且善于识别变化、求变。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在变。要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改革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重大制度创新。优先实施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强调突破和引领作用,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实施深化改革规划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

怎么改革: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

就是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脚点是“实效”。要从 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任务是实打实的,责任也是实打实的,必须一级抓一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就是抓实效的方案。

4

突出强调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看起来是老话,实有新意。在一段时间内,有人借“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认为放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在实践上导致动摇。“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意味什么?国有资本是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的政治基础不可代替,国家重要支柱,不可代替。特别是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勇挑重担,在应急保供、医疗支援、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筑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仅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分别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中国石化和新兴际华集团,在几周内将口罩的日产量从零提高到了近1000万套,防护服的日产量提高到了近20万套;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和华润集团,为一线提供了从试剂盒到有效的中药等充足的“弹药”;中央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复苏中发挥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头复工复产,引领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复苏。 在抗疫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次奇迹,都有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身影。证明国企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篇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

(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实业兴衢、制造为本”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发展目标

以“八八战略”为指导,奋力践行“八个嘱托”,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高举产业大旗,唱响产业为王,增强产业自信,有效推动“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见效。通过三年努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产业高端化、平台高能级、企业雁阵式、服务精准化、市域大统筹、衢州巨化一体化,力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把衢州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一)以高质量为目标,做大工业总量。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握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活力增长。力争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力争2020年新增规上企业100家以上,到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超1300家。

(二)以优结构为主线,推动项目投资。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力争3年内引进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以上,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确保每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2年工业投资超200亿元。

(三)以增效益为方向,提升工业产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完成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出清,力争到2022年,亩均工业增加值达到89万元/亩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加3万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在10%以上。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202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8%,到2022年争取达到2%以上。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实现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清零”。

二、发展举措

(一)产业高端化。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健全、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衢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

1.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构建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行动计划。通过3年努力,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打造成为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到2022年,力争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4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

2.打造产业集群。对标国际国内产业先进水平,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构筑形成“4+10”制造业集群格局,在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发展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力争到2022年,将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特种纸、电子化学品等4个产业,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合计超1000亿元,其中氟硅新材料产值超500亿元;将光伏、空气动力和掘进机械、输配电、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新型建材、金属制品、家居木业等10个产业,培育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合计超1200亿元。

3.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大力推进龙游造纸、江山低压电器、常山泵阀轴承改造试点,2020年完成100个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和100个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力争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示范全覆盖,促进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深入推进“互联网+”“智能+”“5G+”,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上云用云,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试点。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主导产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全覆盖。

4.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把好项目决策咨询总关口,提高投资强度、亩均税收,降低能耗、环保排放指标。持续抓好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和“低散乱”企业整治,有效运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绿色金融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占比,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二)平台高能级。坚持“部门围着园区转、园区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项目转”,整合提升绿色产业集聚区、县(市、区)开发区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平台,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方向的高新园区和以特色产业为方向的小微企业园,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平台能级。

1.工业平台整合提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等产业平台的整合提升和管理体制机制重构,实施园区平台“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创建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力争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升平台对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力、承载力、吸引力。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实现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老旧工业园区“二次开发”,盘活园区存量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2.高新园区市域“全覆盖”。推进衢州国家级高新园区提质扩容,保障拓展空间,确保后续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平台,培育一批在氟硅新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和产品。加快江山智能装备、龙游精密高端装备制造两个省级高新区建设,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启动衢江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谋划启动柯城、常山、开化省级高新园区创建申报工作,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到2022年实现全市域高新园区“全覆盖”。

3.小微企业园扩量提标。按照“特色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统一化决策”的原则,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25个,其中新建成小微企业园10个,推进500家以上小微企业入园。同时,出台全市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办法,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园区和小微企业园区。

(三)企业雁阵式。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实施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等专项行动,通过推进工业“五个一批”,优化存量工业结构,着力构筑“龙头标杆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三级分类鲜明的“雁阵式”梯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1.深化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针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出台“一企一培育”政策,培育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产业链号召力的一流企业。支持龙头标杆企业通过股改上市、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新培育100亿元企业2家、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15家以上,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的行业话语权。大力实施企业挂牌上市“冲刺”计划,力争到2022年上市企业数达到10家、辅导或排队企业10家,挂牌上市后备企业保持在100家左右。

2.扎实推进“登高计划”。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制度,深化“雏鹰行动”,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计划”,开展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培育行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具有关键设备或先进材料生产能力的冠军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力争到2022年,全市累计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同比增长在10%以上。

3.开展企业“上规行动”。利用亩均大数据平台,筛选一批行业前景佳、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作为上规升级重点培育对象,纳入“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强化政策引导,在用地、融资、减负等方面,对“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和新升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防止企业“退规下档”,助推企业入规升级,力争3年内新增规上企业300家以上。

(四)服务精准化。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精准对接服务,集中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增强环境对产业的吸引力和黏性。

1.专业服务产业。编制“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建立市领导牵头产业研究小组,分产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建立产业招商借力借智机制。大力实施“鲲鹏计划”,依托浙江大学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促进产教融合、产研结合。高水平建设江山木门、衢州氟硅钴新材料、龙游特种纸等7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力争到2022年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达到20家以上,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2.高效服务企业。健全“组团联企”组织保障,研究制定督查、考核、评价办法,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运行“政企通”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发挥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以“企业融资方式改革和还款方式创新”为核心,切实增强企业融资和还贷便利性。

3.贴心服务企业家。以培养领军型企业家为目标,加大企业家“启发式+订单式”“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培训力度,每年确定产业主题,举办产业创新论坛、企业家素质提升研讨班,着力构建一支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队伍。选树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

(五)市域大统筹。按照打通融合、资源整合、系统高效的思路要求,集中资源力量,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全市域产业、资源、政策统筹集成。

1.产业集聚布局。围绕全市产业集群构建和产业发展需要,每个县(市、区)确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到2022年至少打造1个基本成型、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形成全市一盘棋布局、县(市、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22年,市、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双千亿”,县(市、区)形成“321”的总量布局,即龙游县、江山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衢江区、常山县超200亿元,开化县、柯城区超100亿元。

2.资源集中配置。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工作向县(市、区)级产业平台、小微企业园延伸,对已完成区域规划环评及审查的平台,其负面清单外的项目环评可降低一个等级管理。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积极向上争取能耗、空间等指标,市域内统筹使用,破解能耗瓶颈制约。发挥好全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先发优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导“专业跟着产业走”,鼓励与企业合作办班,为企业输送技术性人才。

3.政策集成激励。对各区块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加快形成“任务+政策+资金”三张清单,构建统一高效的大科创专项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市县贯通,推行市政府特别奖评选激励市域全覆盖,聚焦政策资源共同支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六)衢州巨化一体化。统筹整合人才、科技、资金、平台等要素资源,通过衢州巨化产城融合、创新要素共享、基础配套共用。产业数字化平台共建,为产业发展赋能、为转型升级助力。

1.合力培育产业集群。围绕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氢能等产业,推动氟硅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终端化延伸,补强电子化学材料产业链,推进实施氢能示范工程,打造国际级氟硅新材料先进制造基地,打响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品牌。发挥巨化在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方面优势,共同成立衢州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全市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发挥巨化在产业配套、产业招商上的龙头作用,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支持巨化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协同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2.合力打造高能级平台。完善产业平台功能,将巨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系,实现发展空间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发挥巨化物流多式联运优势,合力将衢州工业新城物流园区打造成为衢州陆港型物流枢纽。强化巨化在园区供热、供气和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作用,提升园区公用设施配套能力。汇聚衢州市、巨化集团和浙江大学等三方的优势力量,合作创建高端化学品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支持巨化引进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大巨化新材料、新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三、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工作,提振抓工业强发展信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作用,加强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地指标要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50%,特别是要保障衢州国家级高新园区用地需求。完善政府产业基金考核评价办法,依托我市区域产业母基金,加快构建“1+6+N”的基金架构,鼓励各区块设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子基金,给予集群内引领性、基础性、高成长的项目重点支持,有效发挥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

(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工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督查考评机制,纳入年度市委市政府综合性考核,并加大考核比重。各县(市、区)要根据本行动纲要,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落实。坚持“结果+过程”的考核原则,扎实开展季度比评、年中督查、年终考核。

(四)营造浓厚氛围。每年年初召开高规格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一批市政府特别奖获奖企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上下齐抓工业的合力。

推荐访问:国企改革 方案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