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五篇】

时间:2022-04-15 17:40:04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元。 经济带是带状经济区的简称。经济带类似于城市带。经济带(或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由多个相邻的都市圈组成,经济带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5篇

【篇一】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

长江经济带地域范围: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战略构想。

长江流域地理特点: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2.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
4.流经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黄金水道的价值:
1.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2.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上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
3.干流航线与多条南北铁路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了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3.沿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酸雨现象发生。

治理长江的主要途径:
1.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2.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
3.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6月下旬,《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已下发到沿江11个省市。

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让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舞得更好,关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要结合规划纲要制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保护好生态环境,将生态工程建设与航道建设、产业转移衔接起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下决心解决长江航运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黄金水道航运能力,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经济带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围绕解决支流“不畅”问题,有序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长江船型标准化步伐。坚持安全第一,提高客船安全标准,完善危险化学品船舶技术规则和运输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舶。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加快长江水运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商业模式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优化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积极发展航空快递。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按照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统筹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其他城市要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自由落户。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健全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公共服务扩散、就业扩大四个同步,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注重保护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二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三是要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空间过度扩张,推动特大城市部分功能向周边疏解、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做好乡村规划,突出建筑风格,体现特色、传承文化,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二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以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为重点,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强跨区域扶贫协作,引导下游企业参与中上游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三是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为此,《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支持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中上游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推进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跨境运输便利化。以昆明为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进出口集散网络,促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加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推进相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篇二】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

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25期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一年多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和沿江11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共同努力、扎实工作,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清晰完善的规划体系。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依据《规划纲要》,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专项规划陆续印发实施,沿江省市实施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本完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保专项行动。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着力加以解决,同步研究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开展“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专项检查,针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到位、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20多个突出问题,进行省市自查、交叉检查、重点复查,并协同开展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展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和“回头看”工作,经过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非法码头得到了初步整治,拆除了近700余座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监管,长效机制得到了初步构建。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通过调查摸底、专项治理、加强监管三个步骤,重点整治化工污染问题。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严控长江水环境污染的关口,切实保障沿江群众饮水安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组织沿江11省市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指导推动长江经济带率先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跨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加快推动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着重抓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实施贵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头等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组织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拯救行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篇三】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

长江经济带重要意义(文档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长江经济带重要意义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提出,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进入新的阶段。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作为比肩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级战略,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不容小觑。通过分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厘清发展思路,提出更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产业升级;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7-01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9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贯穿我国沿海和内陆,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连接着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承东启西,通江达海。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一、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我国内陆地区的开放

  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只有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扩大内陆地区的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开放。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并且直达海洋,因此建设长江经济带能够使中西部地区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的进行资源交换,同时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我国的外需不断得到加强,然而内需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失衡加大了我国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还会加大国际间经济与政治的摩擦,所以失衡的内外需求结构亟须纠正。建设长江经济带一方面能够加大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当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会增加消费需求。因而建设长江经济带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减轻我国经济结构的内外失衡,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三、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措施来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条件发展了起来。我国东部沿海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另外建设中的还有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带等。然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落后了。长江经济带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连接着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正在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区,而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深刻地改变我国经济的区域格局。

  四、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面临着产业高度化、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任务: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密集,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我国亟需协调发展东西部的产业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我国东中西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可以将一些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不仅能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进而实现东中西部的经济协调发展。

  五、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建设统一的市场体系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总的来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活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已基本上通过市场进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量较为强大。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行政壁垒,推动相关各省份的协调合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玉芳,罗余红.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2] 俞荣根,罗锐华.建设长江经济带 促进西部大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彭佳佳,邱飞.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集聚情况考察[J].经济视角(下),2010(3).

  [责任编辑:庞林]

第2篇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战略意义

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作用,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我国发展新阶段,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将其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作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历史地看,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推进虽然有成效,但不够显著。当前,有必要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条件和动力与之作一简要比较,以探寻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科学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地区与长江中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差别较大,改革发展存在较大不同步,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政策优势、经济优势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形成一定互补关系。中央希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扩大优势,希望沿海的改革开放势头传递到内地。但当时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而且普遍受制于国企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招商引资困难等问题,加之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很难顺利推进。20多年后的今天,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已经趋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心内移,对外开放的通关一体化建设卓

有成效。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约束进一步导致产业西移,沿江各省、市间产业转移已有相当规模,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不断让位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长江流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条件远比20年前成熟。 无论从开拓国际合作领域、整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实施国家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下的东中西部主要城市群开发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长江是实现这种连接的最好纽带。1993年,长江经济带10省市(现在是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165.8亿元,占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26%。到2014年,这个比重提高到44.72%。1993年,10省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的占比为20.21%,2014年该比重上升到41.25%。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长江还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长江经济带将支撑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对外开放战略。 有必要指出的是,20年间长江水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峡工程动工前的1993年,长江中上游河道水浅流急,货运能力十分有限。当年长江干流水运量为3.6亿吨,进出川运量为950万吨。2014年,沿江经济发展和三峡工程建成后出现的“高峡平湖”,使长江干流水运量达20.6亿吨,为1993年的5.7倍,连续10年位居世界内河水运榜首;2014年通过三峡船闸(即进出川、渝)货运量为1.19亿吨,比1993年增长10倍以上。同时,货物结构不断优化。这为国家实施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总结20年前对区域合作局限于倡导以及未能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缺乏市场动力和物流推力的经验教训。各省市应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共性化的创新能力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共同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进步和变革;建立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定期研讨、协商机制,减少对企业跨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的行政干预,真正让市场配置资源;建立适当平台和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进一步分航段整治长江河道,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江公路、铁路新干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政府培训领导机构

第3篇

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内河、唯一横贯东中西部地区的黄金水道。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侧重从扩大内需、拓展对外开放、培育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支撑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战略高度,强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梯度发展、协同发展。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承担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使命。

一是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这一交通大动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广阔腹地发展。加强长江上、中、下游航道疏浚治理,增强长江运能,推广船舶标准化管理,促进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健康发展。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沿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支撑作用。

二是建设长江产业集聚走廊。发挥沿江产业基础优势,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长三角地区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目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以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等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需要,优化沿江制造业布局,尤其是优化沿江石油化工、医药化工产业布局。推进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的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

三是建设长江生态城镇连绵带。发挥沿江城镇密集优势,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群为目标,重点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发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特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促进沿江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是建设长江生态走廊。在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的同时,将长江生态安全置于突出位置,以建设长江生态走廊为目标,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一项创新性工程,有赖于深化改革开放加以推进:

一方面要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健全区

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要把建设长江经济带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使各项举措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增强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创业就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另一方面要构建长江流域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重视东部沿海地区深度开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联动开放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开放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子。

第4篇

作者:雷亨顺

重庆大学学报 1998年08期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061.5]

  1 黄河持续断流,必须依靠长江作为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撑

  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伟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不少的奇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人类长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地开发与利用,导致了自食自然界对人类进行报复的恶果。华夏大地上流淌着四大江河及十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辽河、淮河、汉水、衡水、澜沧江、金沙江),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她的“孝子”。如今,“母亲”将要断“奶”,“孝子”不能不担当重担!

  著名环境学家景爱先生告知:黄河自1997年10月14日再次断流,极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的首次跨年度断流。报载,黄河自1997年2月7日以来,已先后断流11次;至11月20日止累计断流220天, 远远超过去年断流136天的历史最高记录!1997 年断流的最上端抵达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断流里程与1995年683公里的历史记录持平。

  1997年11月21日晨6时,黄河利津水文站迎来了第12 次非自然性过流,这是经国家防总11月8日发出向河口调水的紧急通知后, 将山西以上引黄水量压缩50%;刘家峡水库加大11月中旬的下泄水量;三门峡水库于14日全部放空;三门峡以下农业用水口门全部关闭;工业及城市用水总量不得超过20立方米/秒,山东东平湖退水渠于19日开始向黄河补水等一系紧急措施之后方才实现的过流。情况相当严重。

  黄河与长江是中国腹地的两条最大河流,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份量很重很重,就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而言,黄河流域约占29%左右,长江流域约占39%左右。由于黄河近年持续断流,而且一年重于一年,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长江和长江流域必须担当历史重任,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强大支撑。

  2 沿长江经济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体地位

  21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六个阶段:

  (1)特区战略。

  1980—1984年,国家批准在南方地区设立了深圳等四大特区。

  (2)沿海开放战略。

  1984—1992年,继四大特区之后,进一步设立了14个港口开放城市。在这段时间里,“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居主导地位,虽然也有不少异议。

  (3)长江沿江开放战略。

  从90年代开始,在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国家又设立了长江沿江开发区,先后批准设立一批沿江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便是这一战略的两项重大举措。

  (4)T形战略。

  基于沿海开放战略和长江沿江开放战略的同步实施,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为T形的似弓箭的格局, 为全国经济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两条重要的主轴线。

  (5)π形战略。

  在T形战略两条主轴线的基础上增加黄河流域主轴线, 即三主轴格局的π形战略。

  (6)菱形战略。

  由于上述各种战略皆以经济发展的主轴线为基础,难以照顾到面,所以在东南中部各自选择一个核心地区形成“五极”——东部的上海,南部的广州、深圳,西部的成都、重庆,北部的北京、天津和中部的武汉。分别联接五极便形成菱形,其范围之内将形成五个核心工业区和五大中心城市群,这就是“菱形战略”。

  22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

  近年来,和战略研究相适应,经济区划研究也十分活跃,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七大经济区。

  国家规划在今后15年里全国将建设七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及华南部份省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2)七大流域经济区。

  以中国的主要水系为中心建立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东北经济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区、西北五省经济联合开发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区和澜沧江流域经济开发区。

  (3)九大都市圈。

  在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国情与经济布局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经济布局应当仿效日本,现阶段以经济力量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构建九大都市圈为宜:京津冀(石家庄),沈大,吉(长春)黑(哈尔滨),济青,湘(长沙)鄂(武汉)赣(南昌),成渝,珠江三角洲(穗、深、珠),长江中下游(南京、扬州、合肥),大上海(沪、苏、锡、常、杭、宁波)。

  综上所述,除单一的沿海开放战略外,无论是各种战略构思,或者是各种经济区划设想,长江沿江区域及其主要城市皆被认定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对此,各方面已取得完全共识,因此,可以肯定,长江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主体地位。

  3 联接“断链”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关键

  长江流域经济的形成在于有一条长达2500公里可以从重庆通航直达上海的“黄金水道”,千百年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亿万人民始终保持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长江并没有充分发挥她应当而又可能的更大作用。有人说,一条长江应相当于四条铁路,但长江上游宜昌—重庆段的年运输量却不足1000万吨;有人认为“沿江经济合作虽然嚷了很多年,却难以取得显著成效”。面对两方面的现实,长江必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但是,长江的发展又面临巨大困难。

  长期以来,长江之所以未能发挥其巨大潜力,长江经济带迟迟未能成形,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沿江交通不畅,沿江物资交流量太小而造成地区经济发展“断链”是关键性原因之一。“断链”表现在交通运输和经济两个重要方面,全长江有三处断链地带:①三峡地段;②沙市、洪湖地段;③九江、铜陵地段。三地段都缺少陆上交通联络干线,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随京九铁路的开通运营,安徽、江西境内的状态变化极大,此处的断链将会明显改善;随着三峡工程和三峡库区建设的推进,这里的断链必将逐步改善;至于湖北境内的断链,已有人提出在开发浦东和建设三峡工程的同时,考虑长江中部地区开发与发展。一旦长江的“断链”接通,交通通畅,物资交流量增大,经济合作必然大大增强,长江沿江经济带必将发展壮大。

  在当前和今后一二十年内,依托上海建设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构建中国和亚洲的一流国际大都市,大上海地区必将进行持续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从上海自身的需要出发,除了面向国际市场,还必须面向国内腹地。上海发展的后劲大于沿海其它开放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一大片与上海联系紧密的腹地。从国家的总体利益出发,“二次西进”是强化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假如只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全国全民族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而弱化“西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境外转移,必将造成我国一方面丢失大量国际市场,一方面又减少国内后进地区人口就业机会,延缓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进程,并使上海丧失对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而犯战略性错误。

  长江上游从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库区,必须紧紧把握三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难得历史机遇,认真转变观念,扩大开放度,发挥政策吸引和服务吸引功能,促使上海地区的产业和企业家逆江西进,立足本地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快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家队伍的壮大成长,把上游地区构建成为新兴的地域产业带,增大经济总量,壮大实力。与上海和下游地区相呼应,联合中游地区,互补联动,长江沿江经济带的振兴指日可待。

  4 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由于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历史使命重大,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长江水源丰富,不会断流。但是,当前长江沿江的污染已相当严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据报载:上海郊区的河流污染几乎是“无水不污,无河不淤”。松江、闵行、宝山、青浦等上十个郊区的小河滨全部淤塞发臭,变成垃圾场。浦东农村建设发展迅猛,沥青路、水泥路、西班牙式或日本式小洋房比比皆是。院子里停放着摩托车、助动车,甚至小轿车。但门前屋后却令人掩鼻摇头,散发阵阵恶臭。上海市水文站和市环境监测中心对市内河水的检测报告称:四类水占评价河的17.2%,五类水为46.37%,21.5%劣于五类水,而一、 二类水几乎为零!上海已被列为缺少优质水的“缺水型城市”。南京江段沿江17座大型工矿企业废水已造成长达7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石油化工厂排污口的油污染带长达20公里, 江段监测断面测出酚的最大值超过地面水标准4倍多。早在80年代,武汉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就有80%不符合排放标准,长江武汉段的岸边污染带已达120公里, 水质大多接近地面水三类标准。目前,污染情况更加严重。长江干流重庆江段的污染比较严重。三峡库区白色污染和船舶垃圾污染最为突出,每艘船舶每年产生垃圾约177—236吨,平均每年约7.5万多吨。此外, 三峡游船中仅两条豪华游轮有粪便处理设施,其它船只的粪便皆直接排入江水,每天近万人的排泄已远远超过三峡江段的自净化能力。至于重庆市区的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995年名列全国37个大中城市的倒数第五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仅占40%左右,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1996年,邹家华副总理指出:“重庆市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彻底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否则前途不堪设想”。

  长江上游的污染源70—80%来自重庆。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到成库后正常水位175米,重庆江段的江水平均流速将从建库前的2.66 米/秒下降到0.38米/秒, 横向扩散系数将从0.121 平方米/秒下降到 0.0466平方米/秒,即在排污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江中污染带将加宽 0.85倍,污染度将升高34.5%—146%。此外,长江上游重庆市区以上江段的污染必将导致重庆江段的污染更加严重。

  因此,必须强调和呼吁:三峡工程水库总蓄水量达393亿立方米,一旦形成重度污染将无法根本治理!这不仅危及重庆市的生存,而且将影响整条长江。重庆市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对待长江水资源保护。重庆市一定要选择生态型发展战略,一定要把库区建设成生态经济区,否则将严重影响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介绍:雷亨顺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重庆 400044

第5篇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时空意义

继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全新改写。

  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思考和建议。

  在此之前三天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再往前追溯,今年两会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即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现在做出这一决策部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首先,从空间维度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自西向东连接着发达的沿海和广袤的内陆,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约6亿人口,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我国客观形成及重点打造的经济区域主要为“块状”,而长江经济带这一“条状”区域,可以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并且,长江经济带将与沿海一线构成“一纵一横”的T形格局,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空间的主干骨架。

  其次,从时间维度看。长江经济带从提出概念和设想到成为战略决策,大约历经了30年。目前,付诸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有效推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使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必然是一个关键性任务;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处于发展速度换档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和促动转型升级的抓手。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相对饱和、遭遇“瓶颈”制约的现实,正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求相呼应、相契合,横贯东西的长江经济带是把这两者对接起来的再合适不过的载体。如果说,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所观照的是南北之间以及环渤海地区内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所要解决的则是更为严重的东西发展失衡问题。以此视之,建设长江经济带既恰逢其时,又可谓当务之急。

 

 最后,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不仅深入中国腹地,还可通过重庆等节点继续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则可借由沿海一线,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由此,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棋局。

  当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最大难点仍在于破除行政藩篱,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各自为政、市场分割,是长江经济带延宕数年却仍基本停留在“构想”阶段的深层原因所在,也是此次中央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所要力促突破的方面。京津冀地区仅涉及三个省市,实现一体化发展都举步维艰,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协调、磨合的难度就更加可想而知。近几年来,长江沿线多个省份均制定了基于本行政辖区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诸如安徽的两江经济合作区、湖北的武汉经济合作区等等;从各省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来看,彼此之间也多有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预计会在年内出台。期望它能高屋建瓴地建立起通盘规划和整体协调机制,使长江经济带真正产生分工、融合、互动、共赢的协同效应,而不是一堆“装到麻袋里的土豆”。

【篇四】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据《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大纲》,汉江生态经济带定位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武汉沿汉江流域包括开发区(东西湖区)在内的6个行政区将作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主发动机”,带动湖北省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省内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倒逼武汉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1.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要依托城市群的建设。但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上还是分割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一体化程度较低。各城市间、区域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等形式的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过去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正在消除;传统产业发达地区的领先地位正在被新兴产业崛起地区赶超替代;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正在面临以3D打印和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产业形态正在从过去“1”到“N”的线性增长演变为从“0”到“1”的裂变增长。开发区发展速度与新城区比、与其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中,有些差距还比较大。

3.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能源资源承载力不断弱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凸显,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过程中,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任务也越发艰巨。

4.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统合,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尚未完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够,缺乏平台支撑,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临空港开发区必须有所作为

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作为武汉临空与沿江双向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有巨大潜力,必须要有大的作为,要紧紧围绕万亿倍增目标,确立工作新目标、新任务,谋划发展新产业、新项目,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新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突破、新亮点,力争成为武汉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四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1.融入战略大局,争做区域发展领跑者。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从地方区域来看,我区处于长江、汉江交汇的扇形区,是武汉市扩大城区空间的第一圈层,也是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必然是省市里重点发展的区域。从宏观大局看,我区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兼取两大经济带的东风。

特别是,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开发区做大做强大临空经济区,建设产城融合临空港新城,打造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千亿倍增”,要求开发区做万亿倍增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引领者。近期万市长调研我区,还特别指出,开发区不要满足于在省市层面走在前列,要放眼全国、比肩东南部的开发区。

为此,我区要积极争做引领区域发展的领跑者。在湖北省临空经济区建设中,要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在申报武汉内陆自由贸易区方面,要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武汉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争取将东西湖都市发展区全域纳入,成为新区主体与核心;在汉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当之无愧地做“主发动机”,成为推动省内腹地与沿江区域联动开发的桥头堡。

2.加快开放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对于区域发展与竞争而言,谁抢占了开放高地,谁就占据了发展高地;谁率先建成完备的开放功能,谁就能实现率先发展。特别是这种开放优势具有独占性,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为此,一定要立志于抢抓长江经济带上的开放高地。

临空开放优势是我区特色优势之一。我区要积极对接全球速度经济时代和航空都市时代的来临,发挥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在临空经济发展上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以保税物流、口岸服务、多式联运等各类服务功能为平台,辐射带动“两市三区”共同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共同招商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使武汉临空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发展最好、功能最强的临空经济区,引领长江中游与中部地区发展,打造内陆地区面向国际的开放高地,打造“中国中部孟菲斯”。同时,依托“汉新欧”这条中部地区至欧洲陆上货运大通道,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及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3.科学谋划布局,做强做实产业基础。做好促进产业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两篇大文章,是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开发区要面向未来国家级新区,着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京津冀非首都功能项目转移,吸纳西部地区优质资源要素,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壮大自身的产业,加速推进百亿园区成长工程和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同时注重做好“十三五”规划,规划一批大产业,策划一批大项目,利用沿江、临空双向开发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在我区布局更多产业项目。

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食品烟草医药产业以全国最大食品加工区为目标,率先建成首个千亿产业。机械电子信息产业以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实现集群式发展。航空制造业以引进航空制造企业为重点,建设中部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无人机产业基地。高端化发展服务业。物流业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方向发展,积极申报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和自贸区,打造中部地区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以泛金银湖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商务、创意设计、新兴金融以及总部经济,打造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服务区。休闲旅游业突出近郊、生态田园湖泊风光特色,打造假日休闲新空间。创新性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对农业的驱动作用,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动“一产三产化”,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创新链。积极抢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利好,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以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营造产业创新环境为主攻方向,培育部署创新链,积极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适度超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培育经开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力争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方面主动作为,为全市作出贡献,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以“互联网+”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新的增长点。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尽快成立科技投资基金,提高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撑力。

5.加强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决定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涉及交通、航运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要借势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具体而言,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铁水联运方面,加快建设舵落口港、青锋港两个港口,疏浚辖区内的36公里的汉江航道,争取将全国铁路集装箱武汉中心站通达阳逻港,真正实现铁水联运。

在城区对外通道方面,要打通开发区惠安大道、东吴大道与硚口区沿河大道、解放大道的连接,形成从汉口核心区到东西湖再到汉川的大通道,实现汉江湾与综保区连通,促进硚口、东西湖一体化发展,切实推动汉江经济带建设。同时加快跨府河大桥、机场二通道金银潭匝道和姑李路匝道建设,积极争取在硚孝高速建设中同步建设东西湖匝道,实现东西湖、黄陂、孝感等地互联互通。

在城区轨道交通方面,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长线建设,将地铁6号线向东西湖腹地延伸,与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换乘,解决金银湖、径河近30万人的出行问题,实现临空港经开区核心区域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

综上所述,虽然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力争成为两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武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发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诸多困难要克服,但我区要坚定信念,牢牢抓住国家、省、市的战略利好,力争将临空港开发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载体,引领整个临空经济区“西延、北拓”,带动“两市三区”整体发展。

【篇五】对长江经济带的感想

长江经济带形成开放新优势
作者:定军
来源:《大陆桥视野·上》2016年第09期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对长江经济带的高铁、高速公路、水路、航空、油气以及其他一些大项目进行了规划。

        不过随着近期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以及地方“十三五”高铁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有望增加大批新的项目和通道。比如上海到成都(重庆)的时速350公里的新高铁,以及从上海经南京、九江、岳阳到重庆的高铁等。

        多名专家认为,这将大大发挥长江经济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该走廊有望成为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的物流新通道,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交通更加便捷。

        新开放通道渐成型

        2014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根据了解,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走廊,与其他领域的最大不同在于,无论是铁路、高速公路还是河运等都很发达,各个运输模式的整合将发挥巨大优势。

        比如上海到成都(重庆)有望建设新的高铁,原先上海到重庆(成都)的客运专线有望改为走货运。该线路将和陇海线平行,这样企业在上海可以将货物通过此铁路,送往成都,再通过成都到西宁或者格尔木的铁路往欧洲或者中亚。而宜昌到重庆货运铁路等建成,有利于各城市的货物通过铁路送达港口,再往海外出口。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长江经济带有很好的交通模式,海上有上海作为海港,陆上从重庆、成都等地直接通过铁路将货物发往欧洲,长江也有南京、武汉港口对接等。

推荐访问:长江 感想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