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6篇)

时间:2023-07-12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737.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6.3%

  前三季度,全区积极落实能源保供政策,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电稳步增长,发电结构持续优化。一、原煤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8.72亿吨,同比增长15.6%。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9937.2万吨,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产量较上月增加482.7万吨,保证了冬季供暖用煤供应充足。二、电力生产增速持续加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73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5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增速较上月加快2.9个百分点,当月、累计增速均达今年以来最高位。在风光发电快速发展带动下,9月份,全区新能源发电同比增长44.3%。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量增速首次超过全部发电量增速,同比增长8.8%,高于全部发电量增速2.5个百分点,占发电量的17.7%,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篇二: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几点思考

  黄大先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1998(000)00【摘

  要】今年以来,金华市通过认真贯彻中央3号、6号文件,把扩大内需、启动投资、调整结构、促进回升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经济在低通胀条件下基本保持了平衡增长,但增幅继续回落,止跌回升还须加大启动力度。一、在拉动经济增长三大因素中,扩大有效投资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支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的拉动作用来看:一是消费需求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即期消费需求的限制。

  【总页数】2页(P14-15)

  【作

  者】黄大先

  【作者单位】金会市计委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55【相关文献】

  1.顶住压力换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r——2017年三季度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付东梅;田晓明

  2.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自治区主席马飚提出并部署我区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J],3.全面正确积极理解和贯彻宏调控各项政策措施

  确保持续均衡信贷投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J],

  4.前9月利润总额27163亿元,同比增长6.6%国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J],5.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

  经济效益继续滑坡

  水灾损失严重

  形势十分严峻──1996年上半年广西经济形势分析[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消费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有序释放、逐波走高,为前三季度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夯实了基础。“十一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关于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奉献,促进消费经济良性互动进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

  一、今年1-9月消费需求增长特征分析

  今年消费需求连续去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一季度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增速远远高于去年,二季度以来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一季度略有减慢。消费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一是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的影响,今年同比增速相对减慢。二是受到物价因素的影响,进入二季度居民消费物价与商品零售物价涨幅开始回落,导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所降低,但实际增长明显提高。假如扣除上述影响因素,消费不仅没有减速迹象,反而在加速。1-9月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5080.6亿元,同比增长13.0%,名义增长与去年持平,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快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在本轮经济扩张期,居民消费需求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稳步提高。

  1、消费对经济增长奉献率提高,投资与消费增速差距有所缩小

  高投资、低消费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扩大内需措施到位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投资与消费不协调增长的格局有所改善。1-9月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达到13%,消费实际增长达到12.1%,创近年增幅的最高水平。今年1-3季度GDP增幅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是同期消费实际增长今年却比去年提高了2.4%,充分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有所提高。在国家多种政策的引导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局面得以操纵,1-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比去年同期

  降低2.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稳步快增,投资高位徘徊,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消费与投资的增长趋于协调,差距缩小。今年1-9月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为14.7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16.9个百分点,今年比去年缩小2.2个百分点。

  2、城市消费潜力无限,农村消费增速翻番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其要紧原因在于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城市消费高位上行,农村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共同推动了消费增长的旺盛局面。

  从城市消费看,今年1-9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0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速高于总消费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7.2%。长期以来,城市消费以数量大、增速快、比重高决定着全国消费品市场的兴衰与起伏波动,城市消费是推动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2001年以来住房、汽车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在城市陆续掀起,城市消费更是成为消费快速增长主力军。但是,今年的情况是完全不一致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汽车与住房等重量级消费品增长明显减速,但我国城市消费依然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充分说明城市居民的分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潜力无限,中低收入阶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可开拓空间依然很大。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收入较快增长支持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从农村消费来看,今年1-9月县级县下列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771.6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农民负担减少消费预期好转等因素促进下,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加快。由于农村消费品已满足率较低,因而消费新增量存在潜力大、覆盖面广的有利方面,同时农村消费基数较低、起点低,因而目前的增速比前几年几乎翻了一倍,与城市消费的增长差距也不断缩

  小,去年1-9月城乡消费增长差距为4.7个百分点,去年全年差距缩小为4个百分点,今年1-9月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为3个百分点。

  3、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

  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类文化与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一致,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4年提高为1200美元,因而当前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统计说明,2005年我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大提高,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

  据统计,2005年1-8月广州市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为34.7%,比2002年提高0.9个百分点。据对南京城市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5年上半年,居民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为月人均245.44元,比2002年的月人均147.86元增长66.0%,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4.2%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27.8%。服务性消费持续升温,增幅明显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速。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不仅在东部发达地区有所表现,中西部地区服务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资料说明,今年1-9月份西安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131.74元,比2004年同期的1881.20元增长13.3%。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2004年1-9月份的33.23%提高到2005年1-9月份的35.31%,增长2个百分点。

  服务性消费增长要紧表现为:旅游与餐饮业消费方兴未艾,交通与通信服务消费增势迅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居住服务消费加速增长。

  4、汽车消费逐步回升,住房消费短暂调整后增势依然强劲

  汽车消费在前几年的暴涨之后今年出现回归理性,特别是随着油价不断上涨,部分购车族对汽车消费采取开始观望、延迟的消费态度,今年上半年家用汽车销售增长明显减慢,1-6月份限额以上汽车消费累计仅增长9.7%,比上年增速低几十个白分点,汽车消费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进入下半年以后,厂家采取限量销售与“饥饿经营法”对销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汽车价格战逐步平息,厂家在售后服务上下大功夫,依靠良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汽车价格下降的预期空间缩小,导致部分采取观望态度与上年推迟购买的消费者果断买车。此外,由于油价上涨与节约能源的政策导向,部分城市对小排气量车型限制减少,各类经济型、小排气量车型层出不穷,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三季度以来汽车消费不断升温,7、8月份汽车消费分别增长18.2%与18.5%,比6月份提高近10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经历了缓慢升温的走势。

  最近几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35-45%的高速增长,今年也不例外,一季度住房销售增长35.7%。二季度以后,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生产投资、信贷、价格与税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以挤压房地产泡沫,商品房销售的增长速度应声回落,4、5、6月份商品销售分别增长31%、24.1%与25.6%,增幅为近年的较低水平。但是,福利分房制度中止后,我国无房居民有增无减,新增人口与新增家庭对商品房需求十分旺盛,且刚性较强,因而通过短暂的回落后,商品房销售再度加快。此外,国家操纵房价过快增长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商品房平均售价由一季度的12.5%降为1-3季度的8.8%,房价有所降低也促进了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的回升。

  二、2005年消费实际增长将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

  四季度消费需求形势依然乐观。从长期因素看,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消费品零售额摆脱9-10%的增长区间,保持11-13%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趋旺已成定局,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到10%以上的区间不是短期能够逆转的,城市居民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与农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交错进行,共同促进与支撑了消费需求的持续繁荣。

  从当期因素看,消费持续快增有如下理由:一是实证分析说明,工业高速增长之后必定会有消费的相应快增。今年以来工业生产持续加快,轻、重工业交替快速上升,9月份工业增长再度加速,增长16.5%,而且与居民消费密切有关的轻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与重工业的差距不断缩小,为消费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二是今年1-3季度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继续保持较快水平,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跃升,而农民收入在上年高增长基础上继续增长,为消费市场的活跃提供了充裕的支出保障。三是物价水平回落到较低水平,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不仅激发了城市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欲望与频率,同时也使城市低收入者与农民有能力消费过去可望不可及的耐用消费品与其他生活消费品,这部分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增加与价格降低使他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但是,也应看到2004年消费增长的高峰在四季度,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将对今年消费增长有不利的滞后影响,因而今年四季度消费增速大幅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增速维持在13%以内的可能性较大。只是,由于今年物价水平有望操纵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物价全年增速操纵在2%左右,零售物价涨幅操纵在0.8%左右,因而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将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初步估计,2005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855.6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实际增长提高1.7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估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3.7%,县级县下列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

  小为2.6个百分点。

  三、2006年消费运行政策环境分析与消费增长的基本预测

  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大力提倡节约能耗、减少污染、建设与谐社会,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的年份,在大力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更多地围绕消费需求进展经济等政策取向的引导下,2006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1、“十一五”规划对扩大消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有三个重要“看点”:一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关于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关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上述三方面看似相互独立,事实上均围绕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降低投资率与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这样一个中心点。

  当一国经济度过初级进展阶段,进入中高级进展阶段后,消费对生产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我国要实现在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务必转变以增加投资为主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充分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形成围绕消费需求进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十一五”规划还提出,务必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进展经济的出发点与归宿。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进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十一五”规划中的有关内容关于2006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2、日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2006年国家将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与国债投资将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更多地投向社会公益事业、更多地投向转移支付,用于社会进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与加大农业进展的支持力度等方面,财政支出转向公共服务支出,关于提高城市低收入者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消费预期有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低保与特困户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河北、陕西、吉林12个省市已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国家还提出了“十一五”社保覆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目标。多年来,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在工业、企业等基本建设上,公共财政制度与与此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关于扩大消费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的支付能力增强

  2005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0%,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3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5%,增速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加快了0.1个百分点。从目前看,由于国家支持农业进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不断加大,而且农业丰收已成定局,尽管粮食价格不可能大幅上涨,但是国家继续实施最低限价保护性收购政策,因而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表现出增产增收的局面,1-3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人均1131元,同比增长18.1%。此外,在各方努力下,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农民务工收入呈现较快增长,1-3季度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93元,同比增长16.1%。

  总体看,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关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调整消费格局与更新消费观念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商业网点快速增长,郊区农村受到大城市的工业经济辐射影响大,城市化步伐迈的较大,因而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市,消费需求也呈现旺

  盛增长态势。

  4、城市居民收入结构性微调,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将呈现增加趋势

  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是困扰城市消费的根源之一。为了保护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缩小收入差别,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今年1-3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当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将刺激下一年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年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低收入者倾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不断得以改善,生活消费支出将相应扩大。此外,2006年工资调整方案将出台,涉及到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奉献不可估量。

  5、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与趋于合理,即期消费有望扩大

  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医疗、住房、教育与养老等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即期消费需求增长。随着我国财力不断增长、财政支出从进展生产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完善各项改革制度,以建立公平、合理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一些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负担得到缓解。有关部门对医疗制度改革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医、药分开与建立低收费国家医院的设想,以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人性化设计,使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即期消费支出将不断增加。

  6、个税扣除费用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将刺激中低收入群体与中西部的消费

  我国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有望在2006年出台实施,关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首先,新的个人所得税将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为1600元,大幅提高800元,有利于给工

  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据计算,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182元,按人均负担率1.91计算,城镇职工的人均负担消费支出为1143元/月,将扣除费用确定为1600元,使中低收入者保证基本支出得到满足后略有结余,这是顺应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的合理调整,而在此之前,工薪阶层在基本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前就需缴纳所得税,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扩大消费。

  其次,本次个人所得税规定全国统一的纳税标准,看似不合理,事实上新的纳税规定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别,鼓励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扩大消费。我国区域经济进展水平不平衡、收入水平部差距较大,假如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目前,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将构成利好,中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货币购买能力,增加消费支出,继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进展。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与住房消费仍将连续较为沉闷的增长,火爆局面不可能再现。油价一涨再涨使老百姓对汽车消费望而生畏,酝酿之中的燃油税政策也对汽车消费有重大影响。一项调查说明,有45%左右的消费者由于油价上涨推迟或者取消了个人轿车的购买计划,燃油税对80%的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影响。操纵房价过快上涨、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的优惠贷款、提高首付比例等导致许多消费者采取观望态度,只有16%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是购买住宅的适当时机。

  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策补贴作用有限。要完全改善农民状况,一要确保农村倾斜进展政策的连续性,确立几年度计划与实现目标,力争农民收入迈台阶。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尽快推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农低、城高的反向工业产品“剪刀差”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消费。“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我们期待新农村运动将推动农村

  经济进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总的看,2006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初步估计,2006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8766.2亿元,同比增长13.0%,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2个百分点,考虑到2006年物价水平可能会比今年略有提高,因而消费实际增长约为11.3%,比2005年实际增幅降低0.6个百分点。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027.5亿元,增长13.8%,农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2738亿元,增长11.4%,城市消费增速基本与2005年持平,农村消费增长加快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由2005年的2.6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为2.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稳步提升。

  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07:52:579.29.202207:5207:52:5722.9.297时52分7时52分57秒Sep.29,2229September20227:52:57AM07:52:57

篇四: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研判

  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今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既有“稳”的一面,更有“进”的积极表现。但疫情冲击的影响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主导产业、主要领域复苏乏力,企业经营仍显艰难,就业民生保障压力不减。后期,随着“促稳”“强保”“求进”等系列政策的落地显效,全年全区经济有望转正。需围绕“六稳”“六保”,用好“政策窗口期”,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举措落地显效,助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全面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

  关键词:经济形势;复苏;转正

  一、2022年前三季度内蒙古经济运行特征

  今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延续持续复苏态势,总体“缓中有稳、稳中有进”。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9个百分点,二次产业同比分别增长0.2%、-0.9%和-3.0%,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加快12.3、2.7和3.8个白分点。

  (一)“缓”是经济复苏步伐偏缓,主要经济指标距年度目标存在差距

  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1-8月,从工业看,除广西(-2%)和内蒙古外,其他西部省区工业增速均已恢复正增长;从投资看,西部其他省区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内蒙古投资同比下降12%;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仅完成年初预算的63%。

  (二)“稳”是产业支撑力逐步恢复,就业民生基本稳定

  产业支撑力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四增一平一降”,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高新技术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8%、9.8%和8.9%。1-8月,规上服务业仓业营业收入降幅环比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收入、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就业民生保障稳定。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任务74.3%、国家年度计划82.6%,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年度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较去年末增长10.6万人;参加工傷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1%和101.4%。收入增长远快于经济增速,前二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上年同期缩小0.16。

  (三)“进”是经济活跃度持续改善,新动能不断积聚

  市场活力逐步改善。前二季度,工业用电量连续6个月上升,货运最、货物周转量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4.3和2.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逐步改善,1-8月,黑色、有色行业产销率分别同比提高5.6和5.1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不断释放。新产业增长加快,前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煤化工、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丁规模以上工业6.9、5.2和7个百分点。新产品增长良好,单晶硅、光缆、智能电视、稀上磁性材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9.7%、28%、6.8%和2.3%。“新基建”全面铺开,截至8月,累计建成5G基站8412个,呼和浩特市成为全区首个5G网络覆盖城市。

  二、当前内蒙古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优势主导产业复苏乏力,支撑力尚显不足

  一是优势产业支撑力减弱。煤炭产能释放节奏较慢,前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下降12%。医药制造、黑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恢复较快,但不足以弥补煤炭行业下滑对工业的影响。二是重点地区贡献不足。鄂尔多斯市工业持续10%左有的负增长,对全区工业增长的支撑力大幅走弱。1-8月,鄂尔多斯市煤炭、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5.7%和5.7%。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对工业生产形成制约。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明显,对处于产业链中上游的内蒙古相关产业带来较大冲击。如,包钢钢材出口同比下降27.89%,科迈化工出口订单同比减少80%以上。四是服务业恢复动力尚显不足。1-8月,44.3%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占比较大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复苏乏力,是拖累服务业增长的主因。

  (二)投资降幅仍较大,增长后劲凸显乏力

  一是丰要投资领域增势乏力。工业、基础设施投资下滑明显,生产性项目和生产配套型投资乏力。1-8月,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7.9%和13%。二是投资接续出现“空档期”。重大项目续建多、新建少,投资强度下降。1-8月,全区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43.9%。且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2022年计划新建重大项目中,处于前期阶段项目占未开工项同总数的91.3%。三是政府类和社会类投资双降。地方可用于补短板投资的财力有限,政府投资项目规模下降。上半年政府投资类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仅为19.2%。此外,企业投资意愿仍显低迷。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下降5.6%。四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部分区外氽业取消对外投资计划,引资重点面向地区疫情管控措施较为严格,对招商

  引资形成影响。同时,延链、补链项目技术含量较高,产业配套不足致承接难度加大。

  (三)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削弱,消费回稳尚显艰难

  一是疫情大幅削弱居民消费能力。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其负面影响已从压缩改善型消费,传导至收缩基础型消费。二是消费意愿尚显不足。疫情对就业、收入和家庭财富积累产生明显冲击,加上支出有增无减,消费意愿明显下降。上半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大幅下滑14.2%和9.5%。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放缓。疫情大幅压缩了升级类消费,其中,占比较大的汽车类、石油类消费低迷,成为消费下滑的主因。由于新型消费业态尚处起步培育阶段,且线上消费扩容也加速了消费外流,对提振本地消费形成制约。四是消费政策的带动力尚待激发。政策体系尚难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预期的改善。如受发放模式、覆盖范围等因素限制,内蒙古消费券带动力有限。如,呼和浩特市消费券的综合杠杆为1:8.39,远低于发达城市1:20的水平。

  (四)就业压力不减,民生改善较为艰难

  一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扩增量压力加大,重点就业人群就业指标同比均有所下降。保存量难度不减,上半年,全区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的存量较上年底减少20多万人。二是民生保障压力倍增。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基层运转和基本民生保障形成直接影响。全区仍有个别旗县尚未发放当月低保金和价格临时补贴。三是社保待遇发放和扩面压力较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存在风险隐患。1-8月,全区氽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且未参保人员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参保扩面难度加大。

  (五)企业经营仍未脱困,惠企援企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复产不达产问题突出。市场需求萎缩是导致企业“不达产”的丰要因素,加之上游原材料供不上、下游配套跟不上等因素制约,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开工后被迫停工的窘境。二是“经营不增收”降低生产积极性。受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低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1-8月,全区规模以上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1.2元,营业收入下降3.1%。三是要素供给不足加大企业经营压力。当前,资金不足仍是最大瓶颈,全区736户工业企业提出流动资金需求378亿元。此外,部分盟市电力缺口突出。乌兰察布市铁合金、大数据、石墨碳素等行业约100万千伏安用电容量需接人。四是企业政策获得感不高。部分领域政策“滴灌效应”有待加强,减税降费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落细,保市场主体的各项政策急需针对性延续和拓展。

  (六)外贸外资压力不减,开放带动力大幅下降

  一是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加大。疫情下,内蒙古大部分口岸处于“封关”或“半封关”状态,且受国外企业取消订单、出口渠道受阻等因素影响,贸易规模下降。1-8月,全区进出口总额下降10%。蒙古国7次延长疫情防控戒备期限,导致1-8月甘其毛都口岸煤炭进口大幅减少43.7%。二是利用外资水平持续走低。1-8月,全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6.4%,新增境外投资企业同比减少11家。同时,疫情对内蒙古资本融入国际循环形成影响,跨境投融资进入“低潮期”,企业“走出去”步伐放缓。

  三、内蒙古全年经济走势研判

  (一)发展环境分析

  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程度前所未有。随着美欧“带疫”重启经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出现反弹,秋冬季是否二次爆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可能再度下行,GDP增速将进一步降至-7.6%,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加剧,全球经济陷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内蒙古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形成较强拖累。

  全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着力稳定经济基本面,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降转升,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和消费当季增速均实现由负转正,总体延续加快复苏态势。四季度,随着各类政策措施的推动,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将持续缓解,国内经济形势将好于前三季度,对内蒙古经济回稳将形成较强的需求拉动。

  (二)经济走势研判

  下阶段,国家扩大内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战略加快实施,对内蒙古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提供重大机遇。同时,随着国家及自治区系列政策的落地显效,经济复苏动能有望逐步增强,预计前三季度全区经济降幅将继续收窄,全年经济有望转正。

  政策面,“稳增长+促改革”两大政策主线,为全区推动经济复苏、增强体制动力释放政策红利

  全年经济走势取决于疫情和政策节奏。宏观政策焦点从平抑经济总量短期波动转向熨平长期结构转变,为内蒙古稳增长、调结构留足空间。短期,3.75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等政策落地,为内蒙古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就业惠民生形成重要支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码、减税降费效应持续显现,为内蒙古企业减负增效形成利好。长期,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等系列举

  措逐步推进,聚焦“双循环”展开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提升产业链水平等改革为我区化解体制机制矛盾形成重要推力。

  市场面,经济先行指标逐步改善,预示经济将延续复苏改善态势

  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表明全国经济景气度持續改善。受此带动,全区经济先行指标持续恢复,预示后期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前三季度,全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对三季度经营状况预期指数重回景气区间,物流业景气指数环比持续回升。

  供给面,市场需求改善、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稳定对主要工业行业回稳形成支撑,工业经济将逐步回归常态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回稳,内蒙古主要产业链景气度有望逐步改善,对工业经济回稳提供支撑。煤炭产业链,四季度进入冬季用煤高峰,加之进口煤总量即将达到当年峰值,全区煤炭行业有望量价齐升、逐步改善。钢铁产业看,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基建投资相关行业的修复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内蒙古钢铁行业将形成较强的需求拉动。高技术产业看,海外疫情蔓延对医药需求持续增加,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改善。且高技术制造业将迎来“进口替代”机遇,对内蒙古相关行业形成利好。数字经济产业看,疫情对数字经济形成较强的加速和催化作用,“云产业”“云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扩容,数字经济活力加快释放。

  需求面,投资、消费在分化中弱势回稳,回归正常水平仍需再度加码

  下阶段,供需循环的堵点集中在总需求疫弱上,提振内需是重中之重。投资后劲仍显乏力。四季度,制造业投资有望逐步改善,“两新一重”投

  资有望继续发力,房地产投资有反弹基础。但受制于产业链供应链不畅、产能未充分释放等因素制约,企业投资意愿偏弱,投资后劲仍待增强。消费进入温和“回补期”。随着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消费环境渐趋改善,居民消费将延续自发性修复,但由于疫情对就业、收入的冲击仍在持续,将影响半年乃至一年的消费能力,消费回补速度将逐步放缓。其中,必需品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汽车消费有望呈现阶段性回暖,文旅休闲消费有望逐步回补。

  区域面,区域合作纵向、横向拓展,协调发展新动能逐步释放

  随着设施联通、产业协作、机制构建等多方面举措落地,区域经济新动能逐步释放。一是呼包鄂乌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呼凉高速公路、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等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成为经济回稳的重要增长点。蒙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稀土等领域新动能不断积聚释放。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协作等领域集聚发力,随着生态补水、沙漠治理、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的加快实施,增长点将进一步激发。三是东部盟市后发潜能加快释放。上半年,东部盟市经济恢复速度相对较快,经济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后期,随着有色金属延链补链、绿色煤电铝等领域项目的推进,东部盟市经济回稳步伐有望加快。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一是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落实落细已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氽业复产达效、援企纾困、扩大消费、稳岗补贴等援企政策措施,做好企业运行相关的水电气暖、交通、物流等保障工作。二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就业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积极推进

  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发挥失业保险兜底作用。三是强化就业供需服务。通过推广使用就业服务平台、精准组织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等,促进就业者与招纳单位实现精准匹配。四是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

  (二)全力保主体、稳定产业链

  一是多举措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延期执行前期出台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自治区缓解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压力实施方案,完善蒙西地区降低“煤改电”用电价格的扶持政策,落实中小微企业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等金融支持政策。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自治区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撑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和《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积极推进投资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次不跑、全程办好”。加大监督力度,解决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工程款等问题。三是充分激发企业创活力。支持企业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争取在稀上、石墨烯、氢能、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领域率先突破。聚焦产业链提升方向,完善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体系。四是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做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保障基础原材料的稳定供给。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提升改造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产业链延伸耦合,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建立龙头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上下游供需有效对接。

  (三)全力稳投资、扩消费

  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等民生投入。加大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制造业技术改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力度,增加对新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等技术投入。谋划推动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等基础设施项目,补齐产业配套短板。聚焦项目资金保障,严控非必需、非重点、非刚性和新增财政支出,做好相关专项债发行工作。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智能制造等战略机遇,做足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二是着力推动消费回稳扩容。加快内蒙古品牌建设,推动健康、教育、体育等领域服务认证,全面提升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新业态融合。加快完善消费支撑体系,打造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体验式消费、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模式。

  (四)全力稳定粮食安全、确保能源安全

  一是全力稳定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加快农牧业优质高效转型,加强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重点地区盐碱地改良工程,提高农牧业供给能力。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丰体,强化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建设粮食产业强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更多“蒙字号”产品走出去。二是全力保障绿色清洁能源供给。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上,着力发展非煤能源,提高风电整体技术水平,稳步发展太阳能发电,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光伏+”、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建设。加强氢能源、大规模产能布局研究,在条件相对成熟、相关产业配套较好的地区引进氢能源、大规模储能项目。积极创建国

  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示范項目,对跨省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予以支持。

  (五)全力稳外贸、稳外资

  一是着力稳定贸易、投资规模。通过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孵化贸易新业态。积极探索互市贸易落地加工新模式,破除互贸区落地加工的政策桎梏,提升“落地加工”能力。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中欧班列开展跨境电商、快件、邮件运输业务,引导企业利用回程班列扩大进口货物品类,实现供应链循环。二是以企业带动开放平台发展。在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聚焦企业需求,加大基础配套设施、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等方面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开放主体作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氽业最大自由度。三是加快打造泛口岸经济。围绕基础设施、贸易互通等,给予中蒙俄走廊建设更多的财政金融支持。扩大“线上”合作,抢占对俄、蒙跨境电商等“数字化高地”。依托中欧班列,加快构建泛口岸经济架构,推动二连浩特一集宁,满都拉一包头等地区联动。

  (六)全力保民生、惠民生

  一是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此,集中兑付以前年度欠拨民生项目资金。加大城镇困难群体临时救助力度,确保城镇失业人员保险和临时生活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阶段性扩大失业农民工保障范围。落实好社会保险费减免与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实施,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加大政策兑现力度,以生产经营恢复带动居民增收。对从事餐饮、零售等行业个体工商户,做好营业执照登记与许可审批衔接,帮助恢复经营。推广“互联网+”销售新模式,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牧民增收。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政

  策,保障各项惠民补贴合理增长。三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

篇五: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形势分析及建议

  作者:丁晓龙

  来源:《北方经济》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贸易合作力度的加大,为内蒙古对俄贸易开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俄罗斯是内蒙古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区与俄罗斯之间存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等合作基础优势,应深入研究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形势,着力解决制约贸易合作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好政府合作机制,力促对俄贸易发展。

  一、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形势分析

  (一)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现状

  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是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俄贸易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俄贸易增速高于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增速。2013年,中俄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为89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下挫压力下仍增长1.1%,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4年前三季度中俄贸易额为708亿美元,同比增长7%,超过同期中国外贸增幅的两倍。预计2014年年底中俄贸易将达到创纪录的900亿美元,中俄两国元首期望的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实现。

  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俄罗斯是内蒙古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内蒙古对俄罗斯贸易额26.27亿美元,占中俄贸易总值的2.9%,其中出口2.75亿美元,进口23.52亿美元。2014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对俄罗斯贸易实现22亿美元,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1%,贸易额同比增长10.8%;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97.6%,进口18.1亿元,增长1.3%。内蒙古自俄罗斯进口品种类别较为集中,主要为资源、能源型商品;出口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二)内蒙古与俄罗斯贸易优势

  内蒙古与俄罗斯之间存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等合作基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优势。内蒙古与俄罗斯通关贸易有百年历史,满洲里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是我国规模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满洲里国际公路口岸于1998年投入使用,是中国规模较大的边境公路口岸。满洲里口岸货运量始终雄居全国同类口岸之首,2013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006万吨,同比增长6%,位居全国陆运口岸之首。口岸进出境人员达到181万人次。二是区位优势。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其中1012公里与俄罗斯相邻,拥有直接对俄陆路边境口岸4个,航空口岸2个,承担着中俄陆路运输65%的货运量。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最大边境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中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三是人文优势。内蒙古与俄罗斯接壤边界

篇六: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北方经济特别策划SPECIALPLANNING内蒙古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2020年前三季度,内蒙古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紧抓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机遇,全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质量效益逐步改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复工复产复商逐月好转。政策积极效应逐步显现,全区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承受力、韧性和潜力,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加之中美贸易战影响,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和消费驱动力不足,经贸交流制约严重,债务风险明显上升,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大,全区经济运行仍面临稳中有变的局面。下一步,全区上下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抢抓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动工业稳增长,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第四季度各项工作,保障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14

推荐访问:内蒙古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 前三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