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8篇

时间:2023-07-21 12:5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开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缺乏,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管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拟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奉献率是比拟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兴旺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开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开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缺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当前,我国城市化开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拟先进的农业根底设施,而大局部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本钱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作为现代农业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开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兴旺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开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2]。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开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开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参加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3]。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无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3]张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假设干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21〔11〕:18-20.[2]王劲松,王和平,张富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21〔5〕:81-83,86.[1]韦燕萍,陆宇明,梁明柳,等.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21〔1〕:29-32.参考文献

  3结语

篇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科学技术Sciencetechnology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郭淑青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响应党的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整体目标,聚焦农业产业振兴,逐渐演变成生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领域。(2)农业劳动力就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逐渐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三农”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突破农业科技发展桎梏,于此,本文就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方法、现状和对策展开详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十四五”的重要规划内容。近年来,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需求还远远达不到实际人口需求,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借助于技术优化实现提升。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一)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还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949万吨(2020年),虽然每年连续增加,比2019年增长0.9%,但增幅并不大,且人口基数大,畜牧业、加工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粮食需求量同样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变动较大,粮食的供求关系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在随着城镇化等的发展,逐渐减少,对此,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成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1]。(二)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食品安全是农业产业的重点方向。为此,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关注绿色农业发展,加快生物疫苗、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的研究,为构建更加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的种养模式奠定基础,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包括两方面。(1)设施栽培。(2)设施养殖。如塑料大棚、温室,还有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发展设施农业,也是一种高效利用耕地的方式,增强生产的可控性,并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生产损耗,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良农业生产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表现为四个方面。(1)农业产业的转变,种养业等传统农业体系由产中转移到产前和产后。(3)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逐渐深入,演变为生产、销售、贸易一体化的格局。(4)农民收入来源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对于种养生产成果的依赖性非常高,逐渐演变为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的方式。对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更高,几乎超出了农业本身价值的3~5倍。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走高效农业的道路,借助于现代科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五)节水农业技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各行各业对于水资源的依赖和消耗,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频率也逐渐攀升。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大约在4000亿立方左右,加上其他农业用水,总量巨大。由于缺水,我国各地的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3亿亩。同时,在我国的传统农业领域,水资源浪费问题同样十分严峻,农业用水利用率低于50%,年损失量巨大。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平衡,发展节水农业,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任务要求[3]。(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建设绿色农业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号召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不断攀升。对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负起引领农业进步的责任,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科研创新,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结合生态振兴要求,开展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对于污染治理、秸秆处理、肥料利用等进行重点探索,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的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和生态、科技的整合,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七)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农业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2022年第6期213Sciencetechnology科学技术口结构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应用发展,再加上农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很多农民的认知水平、科技认知等也极大地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展,很难接受并付出较大的科技成本来发展农业[6]。羊”。其中,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为先导性技术,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生物技术的潜能十分巨大,能够不断突破原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则能够从智能性、精确性的角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4]。今后,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还必须要从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注重基因工程、数字农业、智慧农场、遥感农业、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建议要想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要关注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应用体系,全力打造新农业格局,实现农环控农业、等的高新技术发展研究,并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国际市场先机和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单一,科技资源分散,信息、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各地区、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虽然各地区都有专业的科教单位、科研单位、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但是,并未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缓慢,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再加上“跟踪式”“模仿式”等的科研模式,导致出现了很多的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造成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并且,很多科研领域还出现了科研问题导向不明显,科研方向与实际农业生产需求脱节等问题,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足,科技人员考核重理论,轻成果,只注重论文数量和层次,在农业创新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问题[5]。(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更偏重于一些传统农业产品,高效特色农产品科研较少,且科技成果滞后,尤其是一些课题研究更是比较偏和实际需求差距较远。在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形式主义”问题,过于追求形式,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创新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撑和后劲。很多地区都建设了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应用系统等,农业科技示范应用平台虽然多,却并未发挥平台力量,成为“僵尸”平台。建设,加上投入资金量大,但后续无人管理,无人维护,长期下来,平台成为了摆设。(三)农业农村人才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虽然农村的个人素质越来越高,文化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很多从事农业行业的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包括科技认知水平等仍然普遍偏低,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脱离城市,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一些年老体衰者。在这些农业从业人员中,还有很多都是五六十甚至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子女出外谋生,自己在家种地。这类人群比重非常大,且这类人群大多都是并未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甚至有的根本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人2142022年第6期业产业从品种资源库、品种推广、技术成果体系建设、推广转化应用等的环环相扣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全链条,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一)强力推进农业重大品种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重在“农业”的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对于农业来说,科技创新的基础就是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而种质资源,则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在加大种质资源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优质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保护,适当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拓展各类农业重大新品种创新项目,激励各科研单位进行农业优质品种的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精心选育一批质量好、市场化前景好、应用成效显著的农业新品种,充分利用繁育基地以及示范基地的创新平台,引导科研育种单位以及农业示范单位,围绕“高质绿色”发展目标,对研发出来的优质新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农业育种科技创新和种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引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7]。(二)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支撑引领体系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不断扩大范围和影响力的前提下,需要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应用体系的各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机制。结合“十四五”要求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科研和应用水平。针对地区限制性产业和科技应用因素,及时组织科研单位进行难题攻关,发展关键技术,实行个科研单位与农业科技创新组织的协同攻关,并结合其他系统集成,借助现代化科技,推动成果应用无阻碍的全面覆盖。在此基础上,切实地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示范农业体系,使其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头军”。(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宣传贯彻省市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条例制度,落实“十四五”关于农村产业振兴的规划,扩大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队伍,以更优质的条件吸引农科大学生下基层,吸引其投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力度。相关部门还需要从人才管理角度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薪资水平与生活条件,保障农技推广

  科学技术队伍的活力和建设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各项富民工程的实施范围,组织各个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县区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的直接对接,并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的平台支撑下,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农业现场,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优化升级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将农业科技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等推广到田间地头去,并提供及时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线指导服务,不断扩大农业科技成果新用户。(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三农”之根本,没有农民,何谈农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而言,农民的科技创新素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民的科技认知水平、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接受程度等,都会直接决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推进。对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结合一些专业农业培训体系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带头人示范培训、农业农村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定制村官”培育工程等,关注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培养更多的拥有专业技能,且为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提高农村人才培育质效,开展各类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农业经营培训、“半农半读”农民中职教育等活动,分层次、分类别的组织农村参与教育培训,使其成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现代化农民,成长为拥抱新时代、新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能够在政策扶持、教育培训、规范管理等“三位一体”的推动中,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业生产素质,构建一支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军,整体提高科技创新应用和科技创新发展。参考文献:Sciencetechnology五、结束语总而言之,在科技创新进步的大环境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新的农业格局会逐渐建立起来,科技创新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会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和科技的融合,构建高科技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的高科技、高质量发展。[1]杨平.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及对策建议: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3):4.[2]张树林,袁永胜,王一鹏,等.关于潍坊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21(2):4.[3]钱政成,王兆华.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11):7.[4]许忠裕,邓国仙,陆涛,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研究:基于广西的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21,41(8):5.[5]梁俊芬,方伟,万忠,等.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绿色发展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9):8.[6]孙长东,陈酉宜.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6):9.[7]于辉,刘现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5.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0462002022年第6期215

篇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优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环境,持续稳定增加农夫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动农村改革进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夫问题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市注意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业农村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行一系列举措,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品种选育和产品开发、农业科技特色产业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载体建设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发挥了科技引领、集成示范的作用。

  同时,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上也存在肯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如今:一是自主创新力量不强。我市水稻、小麦、蔬菜等种植业品种和栽培技术有

  可完好阅读)……展的动力和后劲。六是部分农业大区不能享受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例如海州区划调整后,耕地面积为22.8万亩,具备了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却不能享受省对县的同等政策待遇,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竞争,需要市级层面赐予更多关怀、支持和倾斜。

  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进展阶段,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推动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作,我们建议:

  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和扶持政策。依据农业科技进展的实际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品种创

  新、前沿高技术讨论、基础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引导社会力气广泛参加,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重点支持成果转化、技术更新和产业规模化。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化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育,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注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依据国家和省关于动员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有关看法,制订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推动措施。

  2、加强重点专项工作,提高科技支撑力量和服务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资源整合和工作联动。围绕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培育,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制订农业科技特色产业认定标准,对于经认定的特色产业,市科技打算优先支持,并优先推举申报省有关项目。加强科技特色产业统计分析工作,制订出台专项扶持措施。围绕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动粮食科技丰产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等重大专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服务。

  3、优化农业科技打算设置和资源配置。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围绕拾841攀登打算”和“优良品种培育工程”所确定的领域方向,重点支持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种植养殖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农产品加工提取关键技术和产品等项目。集成支持能猎取自主学问产权、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示范

  水平。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特色优良品种引进示范、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集成支持盛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实施的成果示范项目。三是增设支持农业企业的专项资金。根据国务院提出的“现有支持中小企业进展的专项资金(基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要求和省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培育的有关精神,争取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农业部分),……(未完,全文共2416字,当前只显示142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保藏《关于促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作的建议(人大议案)》)

  本站为您免费供应“一站通服务”(即帮您下载其它任何收费网站的文章!)

篇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论苑Lunyuan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李恒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1.制约因素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老化”现象。的需要,存在知识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2.具体措施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心)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棚架”问题。基层“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者单位:158200黑龙江省鸡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178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在农业领域中,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其次,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最后,需要科研机构的支持。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其次,需要注重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只有加强应用研究,才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最后,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篇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5-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主体应当运用自身的累积资源投入创新之外,政府的创新资源也应当主要投入到市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之中。我国农业的市场主体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重任之日,才是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真正取得成功之时。

  农业是自然区划特征非常明显的产业,中国又有非常特殊的其他国情,因此,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道路尤为必要。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是一种长期趋势的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技术路径的创造、选择、坚持与落实就成为科技界的头等大事,也是涉农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们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这个总体要求需要从每一项技术入手去落实,并且相互配套才能形成互相适应的有效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还面临许多大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科学规律实现主动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摆在农业科技专家面前的严峻挑战。

  农业财政科技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是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但关键在于落实。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财务统计基础使得这项政策真正成为可以精确检测的对象。其次应当明确这是各级政府都应当达到的要求,是具有明确定量指标的硬要求,不是各级政府可以相互推诿的软要求。必须做到财政责任落实到位,党政督察机制完善,并成为每年各级政府报告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中西部基层政府实现目标的难度很大,建议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列入或者扩大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额度。

  -6-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现代金融支持和保障

  张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成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体系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收益。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特殊资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对资产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获得创新收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往往具有快速成长和未来高收入增长流的特点,现代股票市场能够将企业各类资产和企业未来收入流提前折现,上市科技企业的市值一般远远高于自身净资产数倍,其高出的溢价就是科技创新成果未来收入的折现,这样创新科技企业既可以通过股票高溢价发行筹集比一般企业更多资金,赢得更多和更大创新发展机会,也可通过股票二级市场交易变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早日兑现。

  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农业科技创新本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现代金融体系在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的同时为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愿意承担农业科技创新高风险的风险资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完全不同,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背后所隐藏的高收益,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愿意承担高风险,即这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金融制度安排,农业科技创新中所存在的高风险转移和分散给风险投资者,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风险分散、转移、对冲和规避的管理工具,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撑起“保护伞”,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现代金融证券市场,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缓慢的财富实现过程,难以产生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创新,也就会放慢整个社会科技创新速度,农业科技创新速度也会滞缓。

  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现代金融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促使社会闲散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最具市场潜力的农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当中,从而满足具

  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同时,能够自发地抑制无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换言之,现代金融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资金引导。另外,现代金融市场中为资金供求双方起到媒体或桥梁作用的各种中介机构,如市场咨询单位,证券研究所、投资顾问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所提供的各类信息本身就具有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功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创新成果才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最终才能得到回报。现代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具有敏锐捕捉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及时提供给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起到类似于期货市场中“价格发现”的作用,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最大特征。强调多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推进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强化政府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目前,涉及农业科技的职能部门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农业科技资源管理尚存在渠道分散、重复布局、各自为战的现象。应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7-之间的沟通协调,改进和完善现有各部门在经费预算、科研立项、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使部门间的科技资源能够汇聚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上来。要强调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联动,实现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更好对接。

  稳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除中央级研究院所外,我国各省区市基本都建有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院,相当一部分地市也建有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促进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有序竞争与相对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经费资助机制,并且在事业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农业科研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积极稳妥地推动有商业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制为企业,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继续完善和发展大学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农业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已经占到我国全部农业科技成果的一半左右,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骨干力量。应继续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太行山之路”等大学农技服务模式,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以规范和制度化,同时在国家实施的重大推广计划、财政专项、星火计划、基地建设等各类推广项目,对大学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公正、规范的农业技术市场秩序,真正维护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考虑到农业科研区域性较强的特点,要选择改革力度大、创新能力强、区域中心地位明显的地方农业大学,联合本区域其他研究力量,开展区域性农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

  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农业领域更多的介入,涉农企业正成为农村技术服务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中国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事实相对应,中国企业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展经营,企业从获取自身最大利益出发,也会对所涉及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相应技术指导。要鼓励和支持相关涉农企业在某些领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超前、深度参与农业技术研发。在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比例,设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后补助计划,对企业自筹资金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给予经费补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毛学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农业科技创新面向大农业。当前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保障能力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楚看到,由于生物技术、加工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种植业或农林牧副渔,而是包含了食品、自然资源、生物科技产品、健康、生态环境、休闲与绿色产业等。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也需要拓展与延伸,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向优势农产品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从过去定位于生产功能向追求三生功能(生产、生活和生态)迈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大农业概念。

  鼓励涉农企业加入科技创新大军。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农业技术来提高竞争力,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涉农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愈加强烈。如果对规模以上的涉农企业初步加总,2010年大约有10万个。但是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涉农企业涉农行业的投入强度,农副食品加工业(0.17%)、食品制造业(0.34%)、饮料制造业(0.59%)、烟草制造业(0.22%)、纺织业(0.29%)均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0.61),其距离成为研发主体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中央财政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促进提高农业科技的社会投入水平。

  让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起到承上启下、引领支撑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8-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的中间环节,应当起着承上启下之关键作用,既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起到反馈作用,影响着项目资源分配,又对下游环节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但是从各个环节上投入来看,仅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农、林、牧渔业小计”来说,2009年农林牧渔业的R&D投入约为70亿元,其中试验发展经费接近

  50亿元。不过,如考虑其他部门的科技投入,农业领域内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可能相对更高些。从早期统计资料来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投入规模相对较大。唯独中间环节———农业成果转化投入,2001—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5.5亿元,平均每年不到3亿元,显然这样投入与之前各种来源的农业科技成果待转化需求相比,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有限。在重视农业科技公共性同时,需要特别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科技与产业、科研导向与市场有效需求在整个科技链条上得到有机统一。

  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缺乏,激励机制问题突出。因此,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传播平台、农业科技应用平台和环境支持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阶段

  巨文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30年来,在农村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减弱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强。我国目前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能保证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科技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通过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市场化等方面不断推动农业快速增长,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

  导和发展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农产品产量,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快速发展,不断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爆发时期。与此同时,欧美等大跨国公司依靠强大农业生物技术优势,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是我国在世界农业科技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和重要地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三大问题

  毕亮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衔接有待加强。我国科研体系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在纵向层面上,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为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但科研单位对成果推广和产业发展的责任较为淡化,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在横向层面上,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均可通过项目形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但课题的设置重点体系化程度不高,机构重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9-叠、任务交叉的现象仍然比较多,成果推广和向产业延伸的动力不足,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大学偏重于科研和教育,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的义务。在国家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类院校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都偏重于科研和教学,且在科技资源流动、信息共享、人才联动等方面没有形成高效机制。

  在科研上,对实际生产需求的关注仍然不够,导致对下游科研机构的辐射传输能力不强;在教学上,以理论课程的讲授为主,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贴切度不够,培养的人才对基层农业生产的了解不足;在任务上,没有推广和展示的义务。

  三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地位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明晰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潜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然而,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分布不均,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都对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需求。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刘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地位偏低、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已多年未见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的重大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多流于对国外相关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式的跟踪模仿,鲜见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和绝大部分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均需依赖进口。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选题与市场定位的脱离,导致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产生了一些难于推广、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科研成果。我国进行的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虽然改革了过去的农技推广体系,但却难以彻底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重课题申请、重研究过程、重科研成果鉴定评奖”而“轻应用示范和推广”的问题。

  解决以上问题,要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入手。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比重更低,2012年,中央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增加了投入,资金如何被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制度中,应将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和可推广性作为重点考量指标。

  其次,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亟待形成。我国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进行研发、真正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尚未将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然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更容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市场需求和推广方式,因此,我国亟待形成一套针对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农业科技的性质决定农业科技的供给者

  郭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从农业科技经济特性出发,可以发现农业科技具有三性———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农业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即农业科技享用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农业科技创新的非竞争性、高风险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技要由政府来供给。首先,农业科技作为

  -10-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

  一种公共品,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即存在市场失灵;其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

  农业受

  自然、气候以及生物自身生长规律等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强、投资大、风险高;最

  后,农业科技创新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牵涉到经济社会中的一、二、三产业以及多种

  学科知识,涉及政府、科研

  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包含着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

  农业科技的基础性。

  首先,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高水平的发展,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支撑起整个经济社会的长期高效的运行,这种效用的传导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农业科研活动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基

  础性。农业科技研究更多是基础性应用研究,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又为其他学科、其他产业发展

  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与技术支持。

  最后,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连贯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人

  力、物力和学术积淀,需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农业科技的社会性。

  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较强的正外部性决定了它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农

  业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强化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解决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拓宽了解决“三

  农”问题的渠道,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农业科技创新是一

  种“社会模式”,创新的主体包括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关、农民、社会团体、国外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创新

  活动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内容包涵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属性,以获取长期、持续的生

  态与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社会系统。

  农业科技的三性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财政应在农业科技活

  动中承担主要责任。

  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傅晋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

  作为一项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的产物,科技特派员制度从产生至今已经历经了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演

  进。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我国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25个县(市、区、旗)开展了科技特派

  员工作,开展工作的县占全国县(市)总数的77.9%。

  同时,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发展至将近15万人,大幅提高

  了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正因如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

  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业已成为受到国家认可的农村

  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对于政府对科技特派

  员工作的重视,学术界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则略显

  不足。已有的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对科技特派员体制机制问题展开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典型案例分析为

  主,多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定位为农村科技服务的一种类型,很少有从科技创业的角度对科技特派员所做的相

  关研究。

  为此,今后关于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研究有待加强:一是继续深入挖掘现实中正在开展

  的各类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总结分析其制度演进过程及政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新型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专题研究;二是从科技创业的分析视角,加强对科技特派员这一重要行为主体的专题研

  究,研究方法应更多采用大样本统计模型实证分析方法,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三是加强对科

  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评估研究,从农户等各类政策被影响者的角度出发,量化政策效应,为今后进一步完善

  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责任编辑

  迟凤玲)

篇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

  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明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技推广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广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开发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市场开发是科技创新的生命,辐射带动是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这一理念,选准创新重点、做好创新规划、明确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基础。力争在农业

  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推动农

  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重

  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

  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

  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

  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

  实基础。一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研发的立足

  点。在技术方面,研发人员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

  证技术的先进性,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

  载体。在成本方面,把解决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作为着

  力攻克的技术瓶颈,尽可能降低肥料生产制作成本,努力使

  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

  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

  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科研

  单位、专家和合作企业、示范基地以及省、市、县之间协同

  配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及科

  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三是

  要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不断反馈与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

  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

  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要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

  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

  性。

  2、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

  展农业,无疑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但这决不意味

  着不需要投入。现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已进入黄金

  时期,必须以相应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推广手段作保

  证,这就更需要足够的投入。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

  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

  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

  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

  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

  和法规中,对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已有了明确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要逐项逐条抓落实。同时,要走多条投资渠道、多种

  投资形式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和单

  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投资结构,还要努力争取利用外资,千

  方百计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总体水平。各级除了要增加农业

  事业经费外,还要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体系

  建设经费、大型活动的专项经费及各种基地建设的配套资

  金。各项农业技术改进费必须按规定继续提取,由农业部门

  掌握,并征得有关方面意见,作出具体安排,专款专用,真

  正用于技术改进。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

  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后

  劲。对大型农业科技开发项目,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贷款、贴

  息贷款、周转金以及部分无偿启动资金。各地还要安排一定

  的启动资金和外汇额度,用于优质良种、先进技术、先进设

  备的引进。

  3、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人才是

  关键。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新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

  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下大力气培养和

  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同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创

  新的受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

  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

  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

  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

  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

  民。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加大邙日光工程”等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

  程,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

  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110、农民科

  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直接把科技送

  到农民手里,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要健全农民培训

  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

  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

  技培训基地。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一是要大力推

  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

  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

  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

  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

  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二

  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使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

  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创新

  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

  技推广队伍。要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

  技创新活

  动。三是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

  程为平台,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途

  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

  和应用水平。

  5、大力稳定壮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各级人民政

  府和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稳

  定,改革中要防止农业第一线科技人员的流失。技术推广机

  构的经费,应当由国家财政负担,不能随意搞“脱钩”

  “断

  奶”。经费数额不但不能减少,而且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

  长不断增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

  广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基层事业单位,对其管理,应坚

  持条块结合,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农业科技推

  广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

  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

  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网络,具有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国家保障

  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发展运行机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

  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

  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中作出

  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6、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在农产品由短缺

  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

  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需

  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

  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

  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

  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

  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

  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

  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

  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

  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

  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

  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

  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7、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与科技创

  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

  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

  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

  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

  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

  果;紧密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

  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

  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要加强

  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加快农

  业生物重要种质资源发掘与重要遗传性状改良;t加强农业

  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可持续控制研究;强化农业环境资源高效

  利用与生态安全研究;加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等。

篇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

  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

  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

  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

  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

  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推荐访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应在 着力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