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4篇)

时间:2023-07-30 11:5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丈

  优质资料.

  窝铁:“中国制进”新名片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制凌都只停留准.丸量低端的劳动宏集型的粗加工或组装领城,如今需速

  刃车这一类中国制凌的庐洗正在从质上敌变中国制凌的涵。中国爲速铁路的建役始于

  2004年的中国铁路长运规划,短短的十多年间,不仅使中国需铁实现从无列有的史破,更是村凌岀一个拥有勺主知识尹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使用中国标准的中国

  壽铁%牌。与国际同行和比,中国需铁不仗运管规栈丸,而且还具有糸统枝术全面、凌价

  低、建设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凌”的新名片,一再让世界惊叹。中

  国发袈壽铁,走的是“引进、谄化双收、再创新”之路,这哀朗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勺主

  创新道路并不是闵门凌车,而是坚持勺主发袈、开放合作的原则。壽铁尹业的发袈为卖现

  制凌强国的战略目标,构建“中国制凌2025”宏伟蓝图提供了一个本。优质资料.

  本丈所述中国爲铁包舍了两个就念,印中国為速铁路(CHSRJ和中?壽速列车

  (CRH丿。通當提到中国爲铁,丸家的眼球只着眼于既其观有富有科枝感的动车纽上,然而事卖上构建中国需铁这一疣丸体糸需要壽速列车和壽速铁路这两个元素相輔和成,A二者的建设和制凌上都提出了极爲的耍求。需速铁路建设和壽速列车制凌都是“中国制

  凌”A壽端领城的代哀之作,其迅速发袈形显中国的工业实力,色体现了中国A追赴世界

  制凌强国上的不懈努力。

  多方引进

  1978年访EJ期间,曾经乘坐目本新干统的壽速列车。准.车上,一名目本沱者采访他

  乘坐此车的威受,凹篆说:“威觉到快。有侬人跑的克思?。我们现症更适合坐这个车

  了。”随后中国的改罩开放事业如火如奉的进行,不得不说柱我们身后正是有新干线这样

  的国外领先科放催着中国人往前跑,仪身于祖国的“四化”事业。

  但是中国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多年的枝术緒备,准.意识到勺身有足够的枝术綺备

  肘,方才开始勺己的為铁计划。很多人认为中国爲速铁路起.源于2004年以来的技术引

  进,却不知道中国笫一条需铁是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的彖专;动车组的研制则更

  早,“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都是鼎榊丸名。

  中国壽铁丸量引进枝术始于2004年,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下,铁道部面向全球

  进行了壽速铁路枝术的招标。德国西门子、出国阿余斯通、加拿丸疣巴迪和目本川崎重工

  和继入国。中国爲铁于是走上了和当年汽车产业类似的通过“市场换枝术”的方无发展

  道路,这些外姿巨头与中国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和铁道部及相关国企签署放术转

  让协议和采购合同。

  中国看重的是枝术转让,因此不得不支付丸量的专利妾。2004年7月,铁道部为肘

  速200千耒动车组项

  目笫一次招标,德

  国西门子公司开岀了天价:每列原型车的价格

  *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虽然此次西门子公司并未中标,但佥可以看到

  柱放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外国的漫天要价。在棲下来的儿年间,中国企业从外方

  合作伙徉处进d了各种原型车,而支付的各项专利条用合计至少有儿十亿人氏④。

  谄化双收

  2004年中国铁道部与国外企业分别签订协汉,向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南车集团的厂

  商全面转让关純枝术,并通过双收的方式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尹化,成为“具有我国勺主知

  识尹权”的动车组产%糸列。和谱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是由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轲

  股份与加拿丸疣巴迪的合姿公司——四方咙巴迪铁路运输设备(BST丿生庐;CRH2型是

  由中国南车集团向目本川崎重工引进的新干线E2-1000糸列发展而来;CRH3列车的原型

  为优质资料.

  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西门-fVelaroJ,由中国北车轨道直车淮.国生尹。上述各空列

  车的国尹化,表朗我国A引进众多壽价值尹%的过程中,逐步拿握了需速列车生尹的关純

  枝术。

  2007年12月22可首列国庐肘速300公里“和倔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丿蛊

  南车四方机车车轲股份玻工下线。它的成功下线是我国铁路全面卖施勺主创新战略取得的重丸成果,标志着我国铁路直运装备的枝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也由此成为世

  界上少数儿个能够勺主研制肘速300公里动车纽的国家。

  壽铁枝术的发衆,不仅仅是简单的壽速列车生尹,更准.于对其中各个糸统的拿握和融

  合的能力。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中国壽速铁路(笛■合《需速铁路役计规》的定义丿,该线路采用需鼾枝术的糸统集成,于2005年7月4目开工建役,2007年12月

  15目全线铺通,2008年8月1目技入运管。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正无进入

  “需铁肘代”,也?标志着我国屯成了对包含工程建设、壽遠列车、列车控制、直北建设.糸统集成.运管维护和环保标准等方面堆.的壽铁放术的整体苗化双收。

  融.合创鼾

  中国在引进爲铁枝术的过程中一直很注重与中国卖际相结合,A拿握了关健枝术之

  后,研制的新型CRH又增加兼家性、不脱轨等功能,因此形成了鮮朗而全面的中国特

  征,冠名中国标;隹(华标丿,它比动车组执术上的欧标和目标更需级,代哀目前世界动车

  组枝术的最需标准。

  2015年6月,肘速350公里的CRH-O5O3正无下线,这是中国卖现壽速动车组放术

  全面自主化、标准化的重大创新项目;2013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纽项目正式启

  动;2013年12月,总体枝术条件制岌免成;2014年9月方亲设计兜成;2015年6月

  30Q,

  “中国标准”动车级正式下线。2015年11月,中国标准动车级将进行为期2年

  的正线调沈.型式试验及列车的运用考核,开袈包括动力学.空宅动力学、牵引、制动、安全、噪声、动应力等动态爲速和重栽试验,按照计划,型式试殴柱2016年春节前兜

  成。

  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研制,遵循了安全可靠、简统化.糸列化.经济性.节能环保

  等原则,A方便运用、环保、节能、降低全春令周期成本、进一步提需安全冗余等方面加

  丸了创新力度,具有创新性、安全性、智能化、人性化、经济性等特点,实现壽速动车俎

  枝术全面勺主化,动车组整体性能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健糸统枝术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为代哀的成就,圾显示了我国融■合各国先进枝术,将壽新执

  术和勺身实际相结合,以及以现有枝术为起.点再创新的能力。

  优质资料.

  中国名片

  短短数年间便A国纵横东西南北,运營里程超万公里,成为助推中国城氛化和经济向

  前还进的一丸“神甕”。与国际同行和比,中国需铁不仅运管规栈丸,而且还具有糸统技

  术全面、凌价低、建设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凌”的新名片,一再让

  世界惊叹。

  荃于中国需铁的岀色表现,中国领导人在岀访肘频频“推銷”中国壽铁放术和装备。

  中国建设的土耳其“安伊需铁”已于2014年正无通车,中国承建的南其第一条需速铁路

  委瑞拉迪阿铁路正准.施工,另外还有数十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壽铁协议或合作盘向书,不

  仅包括亚非拉国家,而且包括其国、英国等欧其发达国家,家涵盖装备、枝术转让和服务

  等。中国和泰国己经成立了中泰壽铁联合研丸中心,还将在非洲设立壽铁研发中心,其国

  通用电毛公司也希望与中国合作以共同推动壽铁放术进入其国。总之,中国需铁已经奁开

  了

  “走岀去”的步伐,前景/?网。

  中国壽铁“走出去”,悄煞改变了全球壽铁市场的格局,村玻了目本、德国、法国等

  少数儿个區家的公司垄新世界壽铁市场的格局。需铁枝术和装备的岀d将带来壽附加值,同肘,“中国制凌”从此有了壽铁这一形象代在%牌。

  制凌强国

  中国壽铁是魏舍了中国创凌的“中国制凌”鼾品牌,色是我国借以推动制凌强国战略

  的有力支擇之一。

  长久以来,“中国制凌”集中A丸量低端的势动宏集型的粗加工或组装领城,但我国

  的丸国优势和和对老备的工业体糸使我们不可能仅停留A世界尹老制佥流程的低端,我们

  需要一些可以代表中国制凌强国形象的需技术裝备品牌。需铁这一洗牌林破了

  “中国制

  凌”丸而不强的局面,它哀朗中国在工业制凌领城不仅免成了和世界的对接,准.芷些方面

  更具备了引领世界的能力。

  鞍.而淮■£身牧术进步的同肘,也面临着世界各方面的丸争。各国需铁巨头纷纷以欢府

  的支持为后盾,強化科枝创腑和市场布局,并通过知识产权强化尹业链控制,枪占壽铁尹

  业链的制需点,这对于正柱快速成长的中国需铁尹业,阮是一次难得机遇.,也是一场严峻

  桃战。

  中国卖施制凌强国战略,必须把握机遏,迎接桃战。中国欢府在卖施制凌强国战略的笫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凌2025》中指出“要拿握一枇重点领城关键核心技术,优

  势领城丸争力进一步增强,尹%质量有较丸提壽。”中国壽铁如今正逐步实瓶这些战略目

  标,但要保持在自身领城的领丸地伐,有力支撐制凌强国形象,还需不珮不躁,凝媒提

  升。

  优质资料.

篇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

  自2010年12月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内战引来了英美等国家的军事打击,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叙利亚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本文将简要阐述西亚北非动荡局势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动荡局势将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给中国今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西亚北非

  社会动荡

  原因

  影响

  启示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西亚北非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该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表面看来此次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内在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方面,该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国内失业率高等问题早已为该地区的动荡埋下了伏笔。政治方面,各国普遍缺乏民主政策,政府腐败问题严重,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方面,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本身存在畸形发展的趋势,加之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宗教方面,该地区各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融合是西亚北非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社会局势动荡。

  二、西亚北非动荡对中国的影响

  西亚北非动荡给中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一)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负面影响

  西亚北非的局势动荡对中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很大的威胁。比如中国在利比亚1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50个,涉及合同金额是188亿美元,随着利比亚的4万多中国员工的撤出,项目进展也随之大受影响,设备等资产也存在损失。除此之外,由于此次局势动荡对国际石油供给及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在中长期内增加了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

  (二)国内外敌对势力乘机做文章,欲让中国内部发生动荡

  自从西亚北非动荡以来,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学习照搬突尼斯、埃及的做法,在网上煽动非法聚集,蓄谋煽动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这些煽动受到了不怀好意的国家或明或暗的支持。一些西方媒体也是别有用心,大标题就是“茉莉花在中国”、“茉莉花开遍中国”,始终要让“茉莉花”这三个字和北京联系起来,在媒体显眼的位置上每周都要出现,完全不怀好意。这些人都是希望中国发生内乱,从而放慢中国崛起的步伐,此次动荡给了这些人一个可乘之机。

  (三)促进了中阿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政治生态,对地区格局产生剧烈冲击,阿拉伯国家也开始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阿拉伯国家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是一种重要势头。这一趋势将随着国际格局的进一步演变而不断加强。在政治上,阿拉伯国家希望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在西亚北非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和诉求,推动地区热点问题公正解决。在经济上,阿拉伯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加大对华投资,也要求中国加大对它们的投资;一些国家希望中国继续并扩大对它们的援助;还有许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公司签订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更大规模地参与其基础建设,并要求中国向它们转让高新技术。在人文方面,阿拉伯国家愿加强与中国的文明对话,在文化和新闻等方面加强交往与合作,也希望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维护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发展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动荡为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机会。

  (四)西亚北非动荡延长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从历史看,近30年来每一次中国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节点,都会出现阿拉伯2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因素。1989年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但由于1991年初美国打海湾战争,中国国际环境一下宽松了许多。10年以后,小布什2001年1月20日就任总统以后,大幅度调整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把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异常复杂。但是当年发生了9.11事件,一下子让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到了反恐上。又过了10年,奥巴马要将战略重心东移,大家开始议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还存不存在的时候,阿拉伯世界又动荡起来了。这次动荡虽然不会让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转移到西亚北非地区去,但是至少让美国手忙脚乱,会严重影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这对中国来说依然是一个机遇。[1]三、西亚北非动荡对中国的启示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次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中得出以下五点启示。

  (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注重民生

  民众生活贫困,就会导致不满情绪的高涨,以致求变心理上升,因此中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以科技和实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改善经济结构,避免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条件的吸收外资,避免单纯外向型经济的出现;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心青年学生就业,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化,大力缩小贫富差距;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和制度,广泛开展普及社会保障的活动。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极端僵化独裁的政治体制,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从这些国家的动荡中我们认识到: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只有真正把人民当作亲人,人民才会把你当作亲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物质上都充分保证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近年来,民主参与的新形式不断涌现,广大人3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民正日益享受民主的地位和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非常完善,某些地方领导专制思想依然存在、解决贪污腐败依然是政治难题、依法行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三)要积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中,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为了避免在中国出现类似的动荡局势,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今社会,西方一些国家推行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别有用心地推行所谓的“自由民主理论”,推销它们的价值观,推行西方的所谓民主思想,我们必须要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们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入侵的能力,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四)要妥善处理本国的宗教问题

  宗教问题是造成西亚北非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这样的动荡在中国出现,中国就必须要妥善处理本国的宗教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两种社会制度的国际对立,这三点决定了中国宗教问题不同于它国的特点,因此,解决宗教问题,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基本指针,抓住防范宗教渗透这一关键环节,以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规范为具体实施途径,推动宗教的改革,使宗教最终成为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2](五)要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殊性与互联网监管问题

  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外交,是造成西亚北非国家持续动荡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国民对此方面的防范意识,使民众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汹涌袭来的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信息筛选、甄别,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辨别力。必须看到,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但虚拟空间折射出西亚北非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网络空间没有国界的划分,但是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却清晰地演示着当代国际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残酷性;网络技术是中性的,我们应该坚持对互联网采4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取有效监管与妥善疏导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网络为民众政治、经济、社会的利益诉求提供合理渠道,为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安全减压阀”,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网络监测的社会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互联网的负面效应,趋利避害,以真正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稳定。[3]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1]李绍先.西亚北非动荡的启示[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2012.[2]赵大兴.论解决当前我国宗教问题的方针、途径和关键环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3]刘小勤.西亚北非变局的反思[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

篇三: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班号:

  学号:

  姓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

  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本文将在对苏联模式失败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展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一、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一)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致命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也许能保障国家政权几百年,而苏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却只有不到80年历史就灭亡了。除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与渗透外,从治国理政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其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苏联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虽然也制定了宪法和大量的法律,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没有树立法律的权威,而只是实用主义地对待宪法和法律,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工具。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想改就改,想废就废,以致于最终戈尔巴乔夫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宪法中

  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废改掉,从而合法地改变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在西方法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设想在西方国家,如果最高领导人想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想修改宪法的根本性条款,那在他这样做之际必将被弹劾,因此他的想法绝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最高领导人只有捍卫宪法的权利,而决不能违反宪法。对于宪法中的一般性条款的修改都特别困难,更不用说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款。事实上,西方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不可更改的。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他品质好能量大,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多做些贡献;他品质好能量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就会小一些;他品质差能量再大,也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而不可能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句话,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或快或慢地推动国家的行进,他可能加速国家的发展,也可能延缓国家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向。因此,虽然研究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能登上苏联政坛的最顶峰是重要的,但关键不在这,而在于制度有没有制约万一选错人也能保障根本制度不可能被改变的民主制衡原则!

  (二)经济结构畸形、忽视农业,是导致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基础原因。

  苏联改革的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基础原因是苏联长期以来忽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合理结构,导致产业结构极度畸形,农业与轻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严重滞后与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受到很大限制。而自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苏联的改革进程以来,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甚至还越来越严重与恶化了。统计资料显示,苏联职工工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0%,不足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重的一半(美国为62%);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如60年代中期三者的比例为2:2:6,8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为1.5:1.2:6。从工业内部的重工业与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比例看,重工业占绝对多数,特别是70年代以后,苏联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结果使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轻工业(含食品工业)还不到全部工业生产量的10%(而美国为25-30%),严重影响了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妨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不满情绪不断滋生与蔓延开来。这是导致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原因。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

  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建立起来的。为了防止与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与干涉,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苏联的国防建设一直占用了国家建设的大量资金。应该说,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苏联在二战中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苏联的国防建设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特点明显。赫鲁晓夫上台进行改革以来,不但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国防建设投入,致使问题更加严重。赫鲁晓夫提出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发展战略武器,目标是取得对美国的军事优势。勃列日涅夫,更是宣布国防问题要在“全部工作中占第一位”。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里根政府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跟着投入巨大财力、人力与物力来发展太空技术,以期与美国相抗衡,导致早已失去平衡的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失衡,民用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停滞与落后,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导致国家综合国力下降。据统计,从60年代开始,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耗费了巨量的资金与人才用于发展洲际导弹、核武器与太空军事工业。60年代到80年代成为苏联扩充军备的高峰期,把大约20-25%的国民收入用于军事建设上,机械工业部门的产值有70%是军事工业(同期美国军费开支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经济运行机制未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上不去,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科学、合理、高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转变。事实证明,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转来转去、修修补补,不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框架的束缚,是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最后成功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从开始完全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存在,到模拟市场改进经济计划,到逐步承认市场机制的某些积极作用,允许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与领域内发挥补充作用,再到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领域。除了中国等个别国家后来完全突

  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外,苏联、东欧等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长期以来都只是在如何改进计划、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机制的某些补充性的积极作用等框架内转来转去,并且由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与干预企业的顽症的影响、经济生活缺乏活力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导致多次改革成效都不大,国民经济从根本上说始终都没有从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上转变为集约经营的内涵型发展道路上来。由于国民经济的效益与质量没有根本改善与提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最终连增长速度也只能是阶段性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抛弃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全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优胜劣汰的内在机制。同时,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克服市场机制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缺陷。总之,只有稳步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机制转变,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

  历史活动中的人需要经验,需要教训,需要积累,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在新中国经历了28年长期摸索之后,在经历挫折之后,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后,邓小平终于发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走出苏联模式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何去何从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所幸,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作出了勇敢的探索。这些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认识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就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盲目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错误观念。这—伟大探索,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中国走出苏联模式,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道路。

  第二,从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了改革各项方针、政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个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这样就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对现实

  社会主义成熟程度估计过高、总是急于向更高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观念。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附功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严重困扰我们的那些思想理论障碍,为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苏联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奋发的历史。走出苏联模式,中国龙开始腾飞,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前瞻

  苏联模式葬送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过于僵化、保守、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成为了苏联走向进一步现代化的束缚。所谓不走“老路”的本质就是反对僵化、保守、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而“邪路”就是戈尔巴乔夫走的全盘西化的道路,踢开苏共和工人阶级、抛弃马克思主义搞改革,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

  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要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保守和集权政治经济制度问题解决好。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已经将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且融入了全球市场,但我们人能看到经济主体中国有经济占得比重巨大,并且垄断和行政壁垒等问题仍然存在,对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不利,经济领域仍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而更为引发关注的是在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最为迟缓的领域,政治领域的保守和集权是苏联模式弊病的遗留,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也是下一个十年国家改革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对苏联模式遗留下的“大政府”进行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认为,只要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沉疴多年的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弊端就一朝便解。中国现在的诸多管制与审批大都是职业官僚或为奉迎上级

  领导,或为体现对应利益而作出的盲目的行政管理。比如近些年来一直饱受争议的电影审查制度,即便主管官员表示审查“没有意见”,但就是不能上映,而不能上映的原因可能是某个官员有不同看法。审查过程中经常存在形而上学、上纲上线、曲解含义的现象,这常常令电影人莫名其妙。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放权,唯有放权才能解决保守和集权所带来的问题。在十八大上明确要求继续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因此,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从制度设计上遏制腐败,以及回应公众对改革的呼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改革都是必要的。行政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涉及政府的职能调整,政府机构的变动,还有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等,特别是要对现有利益格局做调整,也关系到官员升迁去留,难度、阻力都不会小。因此,全面的行政体制改革并不是明智的道路(“大部制”改革也进行过多次,见效甚微),政治体制应首先从放权开始,然后逐步削减政府机构,政府逐渐从市场能自身解决的领域退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下一步并不是简单的集中删减合并机构,而是要改革职能,减少审批,向市场、社会、基层放权,约束政府权力,激发社会活力,释放制度红利,建立一个真正的有限责任政府。

  参考文献:

  [1]弗·索格多.现代俄罗斯政治史[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94.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90.

  [3]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篇四: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题

  目: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生姓名:

  大山

  学

  号:

  10203101指导教师:

  李鸣

  题目类型:?理论研究

  ?实验研究

  ?工程设计

  ?工程技术研究

  ?软件开发

  2012年04月16日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大山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541004)[摘要]

  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仍然有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上,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经的历史进程,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联系与斗争中壮大和发展自己,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主义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最终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取胜,开辟全球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作者简介]

  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FateofSocialismZhaoguoCui(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of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Abstract:Sincethe21century,further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hasbroughtnotonlymagnificentdrivingforcetotheworldtrade,butalsoalotofuncertaintiestomanycountries,andappearsamanynewfeaturesandcontradictories.Chinamustactivelyparticipatein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speedupsocialistmodernization.Keywords:Economy;Globalization;Socialism;Historicaldestiny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2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1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影响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积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经济全球化获益的发展中国家不到20个。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劣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事实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差别,绝对贫困的国家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由20世纪60年代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48个。

  虽然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个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不仅表现在国内,而且表现在国际上。正如江泽民所指出:“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经济全球化,造成了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加深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危机。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使全球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国际金融的扩张和投机性,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所以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都是风光无限。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全球化正在加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把它推到了社会主义的门槛。

  2经济全球化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没有刻板的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当代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它既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时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实际更详细的材料和手段。

  在20世纪,社会主义得到很大发展,后期却出现了严重挫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有消长,处于既矛盾又共存的状态。资本主义要完全消灭社会主义不可能,社会主义要很快代替资本主义也不现实。这种状况,不仅在21世纪将持续下去,也可能会在更长3的时间持续下去。当然,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足。以为革命胜利后很快就会建成社会主义,不要很久就会取得最后胜利。这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往往脱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把共同贫穷当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条件,“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纵使你宣布已建成了社会主义,也是不能巩固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邓小平的思想,看清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原来经济文化落后,革命成功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的全球化。各国通过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市场经济当成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吸纳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代现代化的进步潮流。

  3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的做法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为作用和客观进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的历史产物,我们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谨慎稳妥,量力而行;既要冷静沉着,又要坚决果断,善于把握机遇。总之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讲究斗争艺术,真正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道路。这是我们过去取得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的最可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全方位的攻势,赢得比较于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开创社会主义美好前程的最大的优势。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鉴于目前世界上“一球两制”的客观现实,我们还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现实中代表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是错综复杂,有时又是十分激烈的。对我们来讲,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原则立场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动摇了这一点,面对依然强大的资本主义的攻势,我们就丧失了根本,就丧失了“比较优势”所在。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产生的固步自封的社会,无论是其运动、思想还是社会形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没有脱离开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搞封闭,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某些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我们自己。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针对当时一些人这样那样的担心,他又回答说:“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经济力、科技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资本主义一争高低,立于不败之地,根本上还是在于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而这就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5键是发展经济。”但这并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认为只要经济或者说只有先把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或才有可能解决。

  实际上,从国际方面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不希望当今世界再崛起一个或几个在综合国力上能与它们平起平坐的国家,特别是无法容忍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之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这些发达国家无时无刻不在想尽各种办法干扰、破坏我们的建设大局,力求达到削弱我们的国家实力的险恶目的。当前的主要表现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加强对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和市场侵占的同时,加紧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这些国家的渗透和影响。

  从国内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此,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和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以上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原则立场的现实处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为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紧建设植根于民族传统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立足于本国实际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力争在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从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力,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之路。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曾经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如“西方化”,就是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和观念来一统世界的过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大国在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金的优6势达到某种险恶的政治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一个必须十分清醒的原则立场是:在整个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自己的主动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立足国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干革命、搞建设,而不能主要或完全依靠外来力量。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仍然有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上,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经的历史进程,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联系与斗争中壮大和发展自己,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主义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最终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取胜,开辟全球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俄]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79[5]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章新胜.《学会做事》中文版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7]蔡克勇.把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8]刘文霞.德育的的明智策略:教人学会做人[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9]《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国教育报[N]2005.19[10]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1]王克仁.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现状及评价体系重构原则新探[J]党史文苑2005(24)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发展史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