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时政报道7篇

时间:2023-07-30 12: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论创新时政报道

  

篇二:论创新时政报道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新闻、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来获取时政新闻。其中,由于地方电视台的地域性优势和影响力,时政新闻报道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的思路来提升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受众影响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打造多元化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

  1、深度报道

  地方电视台采访官员、专家、学者等新闻资源更加直接,如何挖掘他们的立场、观点、经历、心得,将新闻报道延伸到央视报道未涉及的领域,建立地方台特色报道,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

  在深度报道中,地方电视台可以尝试通过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来展开故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从而真正深入到脉络、背景、环境这些重要方面去探究和报道新闻事件。

  2、大数据辅助报道

  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大数据辅助报道的方式提升时政新闻报道质量。通过挖掘各类公开数据、地方数据、社交数据等信息,提供数据分析和数据分布图等方式来进行时政新闻报道。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新闻的实际性和准确性,又可以提供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3、图片直播

  通过图片直播的方式,地方电视台可以将更多的细节、真实性和当下性展示给受众。尽可能多地捕捉新闻场景,成为新闻现场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图片直播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只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拍摄、传递图片就可以了。

  二、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1、文本新闻

  文本新闻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新闻报道方式。同时,文本新闻也是一种既传达准确信息,又能够确保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通过特别设计的文本新闻格式,地方电视台可以将时政新闻报道原创、有趣、文艺化地呈现给受众。

  2、音频新闻

  音频新闻是一种流行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将时政新闻报道转换成音频文件,受众可以在随时随地的情况下收听新闻报道,同时还可以免去互联网信号区的限制。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丰富、充实和创意的音频新闻报道,让受众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

  3、视频报道

  视频报道是一种深度、直观且易于传达信息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通过视频报道,地方电视台能够展示更多现场情感和家庭以及社会对事件的反应等情况,提供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同时,视频报道也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时政新闻事件及其影响。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新闻报道品质

  1、直播

  直播是一种流行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实时的视频图片展示和实况解说,可以让受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地方电视台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创造更多的交互空间和娱乐性,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贴近人心,提高其受众影响力。

  2、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一种重要的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地方电视台发现、跟踪和处理新闻报道有关的线索与信息。地方电视台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建立其专有的社交平台,与受众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与专家、学者等新闻资源合作,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受众影响力。

  结论

  地方电视台需要打造多元化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新闻报道品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地方电视台采取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打造自己的新闻特色和影响力,成为广大受众信赖的新闻源头。

篇三:论创新时政报道篇四:论创新时政报道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构建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闻事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逐渐显现出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原则,并详细阐述了新形势下创新电视时政新闻内容的重要意义,总结、探讨了构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型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相关新闻媒体提高新闻报道工作水平和质量,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思路

  0引言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正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各级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时政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为国家领导或各地领导,对报道形式与各项要求十分严格。随着时间的递增,这些要求与形式已经成为报道“惯例”,极少有电视台与记者愿意去冒险,尝试对其进行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时政新闻报道的表面化、僵硬化、公式化不仅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时政新闻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党政部门的良好形象。因此,深入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工作进行分析势在必行,有助于推动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工作的发展。

  1创新性原则

  现阶段,由于电视新闻长期的发展,其已然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公众影响力。对于社会公众群体而言,由于电视时政新闻媒体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值得观众对其的信任。因此,在创新电视时政新闻的基础上,各新闻媒体应锲而不舍的坚持时政新闻传播的具体原则,进而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虽然近年来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发展极为迅速,譬如微博、微信等,但是,由于这一系列信息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给时政新闻媒体带来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微信和微博发布的时政新闻个人情感较为强烈,严重影响了社会信息的客观性,且给社会舆论带来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同时还会在较大程度上扭曲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至始至终都应站在客观角度分析时政新闻内容和信息,杜绝在时政新闻信息中掺杂私人情感,最大限度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虽然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信息众多,但是缺乏社会公信力,如在2014年3月出现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平台上流传着众多的相关信息,但是新闻受众对这一系列新闻信息仍然抱着质疑的态度,直至该新闻报道出现了具体且准确的时间和事件信息后,许多群众才了解事件原由。由此可见,作为专业新闻组织,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并能达到社会公众群体对其的认可程度。此外,电视时政新闻媒体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时效性,而忽略信息传播质量,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需求。

  2更新观念、突破“惯例”

  针对时政新闻报道来看,新闻稿件的长短、新闻中领导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语式的使用范围等都有一定的规则,而这一系列硬性规定也局限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进程。部分国家领导及各级领导的重大事项、重要会议及重大活动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新闻价值,并且其也是广大群众争先关注的重要问题。出席之外,国家领导人员的走访、会见、慰问等活动都具有严格的程序性、礼节性。因此,在处理这类时政新闻时,新闻工作者应当重视观念的转变,结合中央的八项规定以及本省市的落实规定,尽量将报道篇幅进行压缩,仅挖掘其中最具价值的信息,将官话、废话、套话全部除去。并且,在剪辑画面时,剪辑人员应尽可能减少会议镜头所占比重,即使相关规定表示,时政新闻超过30秒时必须具备相应的新闻画面,但不应仅仅只是会议场景或会见场景;当时政新闻超过1分钟时,必须配以简练字幕,如对新政策进行解读等内容。电视时政新闻媒体应当专门开通《时政要闻》的简报板块,对各级领导的一般性活动进行“打包”处理。

  3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开放性

  电视市政新闻媒体报道模式应摒弃传统的新闻框架,打破陈旧新闻框架在时间上、空间上、报道内容上的局限性,促使时政新闻报道内容逐步走向开放化。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多由新闻编辑和专业记者独立完成,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广大观众无法参与到时政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以广大受众的需求为导向。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仅适用于新闻资源较为匮乏的时期,而对于现代化信息社会,观众无法接受这种封闭式新闻制作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群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需要。

  目前,微博这一网络平台主要采用“开放源码”,经过许可后,可被任何人在许可范围内自由使用(复制、修改、衍生软件),并且不用担心侵权风险,这就决定了微博性质,其属于开放性信息传播平台。微博用户可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各类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这就导致一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微博肆无忌惮的传播各类虚假信息,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和质量,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准确传播也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其也是观众更倾向于开放性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体现。因此,部分电视时政新闻构建了微博互动平台,主动、及时地与微博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准确搜集时政新闻观众的反馈信息和建议,在保证时政新闻报道开放性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多观众的“爆料”。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电视新闻媒体在利用微博平台扩大新闻来源的过程中,应认真仔细审核、分析各类信息,尽可能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免对时政新闻的公众信服力带来不良影响。

  4突出新闻价值取向

  时政新闻报道应当高度关注具有价值的时政新闻,强化传播效果,结合电视媒体的功能与特点,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形象化、生动化、深度化,实现报道的贴近性、可视性与亲和力。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直播连线、记者出镜、现场同期声、现场采访等多种手段,推动时政新闻报道由传统的“静态”报道转变为“动态”报道模式。同时,要精心挑选案例,从相关当事人的经历、变化及命运进行切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细节进行丰富表达,把时政新闻做“活”、做“深”,放大政府的声音,打动观众。

  例如,某电视台在拍摄一条市委领导看望患有白血病儿童的新闻时,在讲述该儿童的家庭故事开始,设计了较大篇幅来介绍白血病的相关内容,并介绍了孩子患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并表述了社会爱心人士对孩子的关爱,在节目最后,引入了市委领导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同期声,将这一系列内容制作成为新闻特写《爱在,心在,一起加油》。整体篇幅充满了意义,引起了观众的心灵共鸣,使市委领导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亲切。再如,某电视台记者对市委领导到基层调研工会建设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一名记者捕捉到市委领导与某一位工人的对话,当即认为这个细节背后的故事一定具备新闻价值,于是立即与采访团队进行商议,请求对这名工作进行跟踪拍摄,详细的讲述了这名工人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深刻反映出新型社会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让绝大多数工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节目最后,镜头定格到工人与市委领导互动的画面。经过新闻当事人的讲述,使这个报道更加真实,更具说服力与吸引力。

  5结论

  综上所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路线方针以及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城市建设等内容的重要平台,具有独特的核心优势,其报道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可靠性及政治性。现阶段,许多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群体的实际需要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笔者提出,时政新闻媒体应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确保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不断更新观念,推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逐步走向开放性,突出新闻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篇五:论创新时政报道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

  王龙玉

  方青云

  发布时间:

  2009/06/19来源:

  金华报业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

  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很高,报道受到诸多框框制约,严肃的语言和僵化的报道模式使时政新闻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

  报纸靠什么安身立命?当然是新闻,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我们的权威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版以“追求更出色的主流新闻”,做“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为目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3]

  但是,在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妨碍了受众对它的接受和认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领导和媒体一头“热”(领导极为关注,媒体视作重点),群众和读者一头“冷”(受众不愿阅读,或者只读标题,过目即忘)。因而,时政新闻难以实现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时政报道不突破,新闻改革难言成功。”可见,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新闻事业要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

  当前时政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群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经常被淹没在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中。再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单一,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伸,不少会议新闻经常是一事一报,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记者不能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这样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与群众的“口头舆论场”就会发生错位。实践证明,两个“舆论场”的交集越大,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时政新闻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时政新闻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时政新闻的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本报关于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尝试和收到的效果

  今年,报社党委、编委会为激励记者的创新热情,使记者能努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做深、做透、做活时政新闻,决定设立时政报道创新奖,获奖作品的计分奖励标准等同于月度好稿一等奖,这项工作实施两个多月来,对本报时政新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次“月月读”读书动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一个动员报告。按照通常时政新闻的写法,会后只需发个会议消息,重点报

  道领导讲话就可以了。因为强调时政新闻的创新,记者没有照常规来处理这个新闻。动员报告通篇引经据典,用很多先哲和伟人的读书经历启迪大家,似一位长者在循循善诱,又似朋友间的促膝谈心,参加会议的人员普遍感觉到这次会议上的报告与以往会议中领导讲话的内容太不一样了!记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政新闻创新题材。

  会议结束后,记者立即着手写了一篇现场通讯《戒除浮躁、潜心读书———记市直宣传系统一堂读书动员课》。同时还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写了一篇会议消息,万一通讯通不过,就用消息代替,做到万无一失。但最终说明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是编辑、部主任还是分管领导,对创新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通讯稿一路绿灯得以见报。这一通讯刊发后,效果很好,基本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读者对此好评,领导也满意。在随后的评报会上,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充分肯定。

  随着时政新闻创新的氛围渐浓,金华日报的许多记者在参加会议时,不是仅拿拿讲话稿,从中摘抄几句话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认真关注领导即兴的讲话,从中找出亮点。时政记者每天沉浸在文山会海里,对领导讲话不可能做到字字入耳,但是真正精彩的领导发言,尤其是新鲜的提法,是能够让人一听就产生兴趣的,只要善于聆听,就能从中找出新闻点来。

  对于多年从事时政报道的记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思维,尤其在节日报道上。从每年与节日相关的新闻,除了数字上的变化外,很多报纸的内容和提法都差不多。对于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金华旅游部门也作了一个相关统计,记者拿到这个报表时,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无论从人数还是增幅上都与往年差不多,表面上看不出新意,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呢?通过对旅游业内人士深入的交谈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今年的涨幅不是历年最高,但是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很多产业萎缩的情况下,11%还是可以给旅游业注入很大的信心的。记者通过选取这一独特视角,写了《两位数的增幅提振了旅游业信心——春节黄金周近80万人次畅游金华》一文,虽然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出彩,但角度为之一新。

  现在,在我们的版面上,至少在《金华日报》一版的时政新闻报道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变化:讲“事”的多了,讲“话”的少了,“一鱼两吃”的多了,后续报道多了,落地新闻多了,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认为,在时政新闻创新过程中,有这么一些做法值得总结:一是在采访会议时,要反复思考琢磨,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要传递给公众什么信息;二是在写作时,要与读者换位思考,并在字里行间尽量满足读者对这一新闻的信息需求;三是不求一步达到“变脸式”改革,而是从细处小处开始“描眉式”创新,比如在标题、导语等方面做一些小“手术”。四是要形成氛围,参与时政报道的记者要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每月都要给自己定下创新的指标。

  尽管在当前时政新闻主要以领导人活动作为报道对象,领导职务大小与新闻价值和版面大小成正比的前提下,要创新时政新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并不代表时政新闻创新“无所作为”,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哪怕一小步,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身为时政记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时政新闻并不是格式化的新闻报道,对于广大读者,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开了什么会,会上领导讲了什么话,更关心的是会议是否有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对他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事实,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关于时政新闻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究竟以怎样一种方式改变时政新闻的枯燥乏味,让读者爱读时政新闻,以下几点,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在报道角度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工业项目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其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策性,但很少联系群众生活,让读者读起来不够轻松,很难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在时政新闻写作时,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拉近时政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二)在报道内容上,既重“人”,也重“事”,寻找新闻亮点。领导出席和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所以会议报道的重点应该放在事上。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群众的关系联系起来,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领导的空话套话。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将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是会议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做好会议信息的延伸,把会场之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具有大量信息的会议报道起来并不难,但作为一些领导经常性工作的政务报道,大多缺乏事件、动态、细节、形象,事实的可感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时政新闻写活,写生动,就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把功夫用到“会外”。

  (四)要注重会议新闻价值的深化,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时政报道要善于做“加法”,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会议是新闻的富矿,会议为新闻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和新鲜的新闻由头,可以为平时积累的零散的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党报的时政报道确有许多规范性的要求,更有许多一时难以打破的条条框框,但作为党报的时政新闻工作者,不能作茧自缚,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要正确处理好难和易、能和为、甘和苦的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创新,为生动实践“办报为民”的理念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所在部门:金华日报记者部)

篇六:论创新时政报道

  

  论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采写的创新

  近年来,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采写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采写的创新。

  一、多元化的采访形式

  地方电视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采访方法,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除了传统的采访方式,如现场采访、电话采访等,地方电视台还引入了其他形式的采访,比如微信采访、网络直播等。其中,微信采访已经成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采访方式之一,该方式能够将采访与互动相结合,使得采访更加灵活、自然。网络直播则是一种创新的采访形式,它能够将现场的情况即时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信息。

  二、多样化的内容呈现

  地方电视台不仅在采访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在信息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举例来说,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将“碎片化”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一部分,这种新闻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人们的生活。此外,地方电视台也在视觉效果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加入电子地图、动态图表、三维模拟等方式,使得新闻更具可读性和图像性,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多角度的报道

  在时政新闻采写中,地方电视台也同样注重多角度的报道。在涉及到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时,地方电视台不仅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还会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对事件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报道。通过多角度的报道,可以更好地展现事实真相,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事情的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实用性的专题报道

  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还会将一些内容单独制作成专题报道。这些专题报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政策、掌握市场走向、了解风险提示等。此外,还会针对一些突发事件采集信息,实时报道,并制作成专题新闻,使得观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况和进展。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采写方面的创新不断,多元化的采访方法、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多角度的报道以及实用性的专题报道等,都为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帮助,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服务。

篇七:论创新时政报道

  

  最新整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思考

  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事业发展火热,各类新媒体竞相进入受众视野。尽管各类媒体发展迅速,但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宣传和方针政策的报道仍然是各大媒体争先发布的头条,时政新闻仍占据着各类媒体的重要席位。对于时政新闻,各类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尽相同,但因为受体制约束和观念影响,难以从传统套路中解脱,严重影响其传播力、影响力及服务功能。所以,需要对当下时政新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为时政新闻的创新方向提供参考。

  一、当下时政新闻报道的特征

  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同时,也具有导向性,它不仅服务于国家政党,更重要的是引导舆论,对受众关心的新问题、社会新形态进行指点。时政新闻报道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体现的是党的思想、方针、路线、领导人物的风采,领导者的重要讲话等等,在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下,时政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时政新闻报道也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和严谨性,特别是针对重大事件和会议等内容的报道,各大媒体和报纸等对于报道内容需要

  统一口径,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时政新闻报道同质化的严重程度,也是制约其报道创新的重要方面。时政新闻的受众广泛,随着受众对信息量需求的不断增长,时政新闻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宣传形式,通过细致的策划和服务,使得时政新闻的受众也更加广泛。

  二、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时政新闻类报道同质化严重,模式化的报道使得大众很难细细品读其中的语句,也就使得时政新闻类报道难以突破和创新。

  时政类新闻报道服务功能淡化,对于多数会议及政策新闻报道都站在党政部门的角度向读者进行灌输式报道,媒体扮演了传话筒,而不是解说员的角色,受众很难直接从中获得国家意识,而往往是从某些专家类的解读中寻找时政新闻所包涵的深层次的内涵。

  时政新闻类的编排也缺乏创新性,一些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主要依据的是记者自身的惯性思维或报道经验,为了达到符合章程的报道内容,使得内容乏味无趣,传播力大受影响。

  三、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对策

  在推进xxxx建设的当下,国家政策更加以人为本,相关政策的变化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在不断改进。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时政新闻创造着更多的素材,时政新闻的报道在激烈竞争中如何寻求突破,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寻求解答。

  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时政新闻内容具体而又有章程可循,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吸引受众深入了解,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寻求更合适的标题让观众眼前一亮,其次在符合“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新组织,使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来传递时政新闻内容,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从而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闻采编也逐渐实现了实时互联。所以,适时运用各类科技手段来提高新闻报道传播效果,更符合年轻一代人xx时政新闻的特点。例如当下流行的直播平台,主持人通过现场直播,更能让人身临其境,传播效果更好。

  把握广大群众关心的内容,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如今的形势下,媒体除了要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外,更应该通过对新闻的梳理,深入发掘事件的原因,预测发展的趋势,为受众提出独立的价值判断,以此提升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传播力和影响力。

  此外,媒体也应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行使其监督责任,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后续跟踪,为受众争取更多的利益,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出彩点。同时,时政新闻的报道也要求记者和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新闻敏感强度和创新意识,打破陈规,从自身专业角度寻求突破,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把握时政新闻的主题和内涵。通过独到地表达,及时传播有效资讯。

  四、结语

  时政新闻担负着引导大众舆论的重担,在新媒体崛起的同时,与时俱进是时势所趋。但创新是否会超出时政新闻的规定范围,时政新闻报道能否走向多元化、平民化仍是未知数。媒体也应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寻求可行之道,在开放性的道路上寻求更高更远的传播价值。

推荐访问:论创新时政报道 时政 创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