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5篇

时间:2023-08-05 15:18: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课题《小学科学活动校本化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原则与评价方案。

  2.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优秀设计案例,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3.通过对小学科学活动的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研究,使我校科学教师能掌握并应用科学活动优化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研究从调查小学科学活动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及其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找出关键问题——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活动由“课程专家活动设计”转化为“教师的活动设计”,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活动设计”。研究主要是在实践中探索小学科学活动优化的原则与评价方案,形成“以探究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实现科学活动价值最大化的科学活动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活动”(即“课程专家的活动设计”)进行分析,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确定需要进行优化的“活动”。

  例如:

  小学科学活动效果反馈

  课题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活动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离不开的空气》

  活动2:“豆芽的生长”。

  让学生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在底部垫了几层吸水纸的盆里,放入刚发芽的豆子,加入适量的水,其中一盆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2-3天后观察两盘豆芽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恰恰相反——盖着塑料薄膜即缺少空气的一组绿豆长势很好,而没盖塑料薄膜即空气充足的一组长势较差。

  实验达不到预计的结果。

  活动效果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决定豆芽生长快慢的因素除了空气外,还有温度。上这节课时,天气较冷,盖薄膜给豆芽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在盒子里空气够用的情况下,豆芽自然就生长得更好。

  2.小学科学活动优化原则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小学科学活动优化的基本原则;应用原则,对小学科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从“课程专家的活动设计”到“教师的活动设计”的转化。

  3.小学科学活动评价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小学科学活动的评价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评价方案,对活动进行评价,进而实现从“教师的活动设计”到“学生的活动设计”的转化。

  4.小学科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小学科学“活动”优化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

  2.研究难点:研究并提出优化原则与评价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小学科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基础。

  2.调查法:通过对专家、本校及外校科学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目前科学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应用原则)设计——教学实施——(应用评价方案)评价——再优化”为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子课题安排

  1.小学科学活动设计原则的研究

  2.小学科学活动评价的研究

  3.中年级(三、四年级)科学活动优化设计与实施

  4.高年级(五、六年级)科学活动优化设计与实施

  研究措施与过程

  准备阶段(20xx.11—20xx.9)

  主要措施:一是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组,完善管理制度,做好计划管理与目标管理;二是理论保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

  (1)分析与总结目前小学科学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梳理国内外小学科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基础。

  (3)成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形成初步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选题与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4)研究并初步提出小学科学活动设计的原则与评价方案。

  研究阶段(20xx.9—20xx.7)

  主要措施:一是时间保障:贯彻“研究、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将日常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结合在一起:利用每周的科组教研时间,以“活动”优化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二是人员保障:安排每个研究阶段都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同时任教,如阶段(1)由苏文辉,詹伟达、黎海

  燕三名老师同时任教三、四年级不同班级的科学课,从而保证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个“活动”的优化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者提出“活动”设计,再经由课题组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分别试教——集体听课——评价——反思与总结,进而对“活动”设计进行再次优化。

  主要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1)中年级(三、四年级)科学活动优化的研究(20xx.9—20xx.7):分析三、四年级教材,确定研究对象;“(应用原则)设计——教学实施——(应用评价方案)评价——再优化”为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整理并形成《小学科学活动设计案例集(一)》。

  (2)高年级(五、六年级)科学活动优化的研究(20xx.9—20xx.7):分析三、四年级教材,确定研究对象;“(应用原则)设计——教学实施——(应用评价方案)评价——再优化”为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整理并形成《小学科学活动设计案例集(二)》。

  总结阶段(20xx.7—20xx.12)

  课题组成员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阶

  段

  性

  成

  果

  20xx年12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方案

  月

  可行性论证,进行初步师资培训。

  苏文辉

  20xx年12《小学科学活动设计案例集》

  月

  教学案例

  所有成员

  20xx年6月

  科学活动教学资源包(光盘与教具)

  图片、视频、所有成员

  教具

  20xx年3月

  教学故事

  文字

  所有成员

  20xx年3月

  20xx年6月

  20xx年6月

  20xx年6月

  20xx年6月

  20xx年6月

  20xx年6月

  粤教版小学科学课堂教具设计

  教具

  所有成员

  终

  结

  性

  成

  果

  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活动优化设计论文集》

  报告

  论文

  《小学科学活动设计案例集》

  教学案例

  科学活动教学资源包(光盘与教具)

  图片、视频、教具

  《小学科学活动设计课例》

  多媒体课件

  视频

  课件

篇二: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紧随其后,各种考试评价改革措施也纷纷出台,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型、实践型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各级从事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的人员,也纷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例如,广西的文可义、北京的顾建军、湖北的肖成全等都在这一方面以他们的实践与真知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借鉴与启示。但,对于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在实施该一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大力开发农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使农村学生在已有条件之中也能有效发展各方面的实践能力,目前尚未发现有系列的研究,也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

  我校作为全国第二批进入课改学校之一,自2002年起至今,我们在认真学习并积极实施各种课改理念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协作精神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都遇到了现有综合实践课程教材不合本地或本校实际、教如材中诸多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教师在备课时找不到相应的活动资料,学生开展活动也无法找到有关资源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展经常就成为纸上谈兵,本来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却大都给在室内“动口不动手”,有些老师则干脆擅自上为其他课,这样导致了很多时候的综合实践课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前提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我们农村小学特点的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建设之路,已成了当前我们共同的迫切愿望。

  根据我校实际而言,对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从“多元与融合”的辩证规律出发,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实现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我地区学生发展中的多元价值追求:一是实现活动内容的多元选择,突出教学内容的地域性与校本性,让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的多元性,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经认真研究分析我校在自然资源、师资条件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基本经验等方

  面的实际,我们为本课题拟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结合地区实际探索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2、根据本地区学生发展需要研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资源,在现有综合实践课程基础上修订、编写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使之更适应本地区教学实际;

  3、结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协作精神;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各参研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促进各参研校的课改力度,实现我镇教学教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课题实验内容

  我们在本课题中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1、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现状;

  2、关于现有教材与本地区学生实际之间差异的研究;

  3、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在运用现有教材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研究;

  4、本地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状的研究。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本地区实践活动可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研究;

  2、本地区(校)各年龄段学生社会认知经验、心理特点的研究;

  3、本地现有资源空间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间整合方式的研究。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管理与评价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督导与评价的研究;

  3、校本化制度建设的研究。

  (四)

  课题实验假设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教育原则,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根据这一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要十分注重儿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必须要把活动主题建立在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心理结构的联系,以结构的观点来处理和实施教学。我们本项课题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积极研究与克服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本地区特点间的联系,大力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走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之路,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空间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积极将自己所学所懂的各种知识运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各项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步伐。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方法

  根据“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取,应用了以下方法:

  (一)

  在广泛调研中寻求认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以获取实验工作所需的数据资料,是我们在本课题实验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第一阶段,我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实施现状的研究时,就针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态度”、“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系列调研活动。在第二、三阶段,在搜集对综合实践校本教材的使用修改意见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多次调研活动。可以说,调研活动贯穿了我们整个实验工作的始终。

  (二)

  在地区实际中开发资源

  结合地区实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既是我们该课题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开展实验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例如,我们南坑的瓷器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老窑下,再有景德镇”的说法。老窑下便是我们这里的一个村,那里无论是小溪边,还是山脚下,到处可见一些不知年代的零瓷碎瓦,结合这些,为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理解,我们在所编写的校本教材中设计了

  “探寻老窑下、瓷泥的旅程、唉,那苍老的油茶树、话说“十大碗”、南溪河的变、五拱桥的传说”等主题。

  在我们南坑,虽然没有什么风景名胜,但也不乏七宝婆婆岩、坪村明月湖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与情操,我们又设计了

  “雄伟的渡槽、七宝婆婆岩、美丽的明月湖、我家池塘的鱼、走进校园”等活动主题。

  (三)

  在学科结合中丰富内涵

  虽然综合实践作为一门特定课程,它的开设、实施、管理方式等一直是我们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但,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每门学科都要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同时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都要安排适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此理念出发,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各门学科进行了相应的整合,这样既丰富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内容,又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在信息网络中拓宽外延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推进实验工作,也是我们一个重要工作方式。例如,在第一阶段,我们为使教师们对在观念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以芦溪教育科研网为平台,组织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无限”主题在线研讨活动,整个活动历时四个多钟头,收到各种回贴数百,但仍

  有不少活跃之士意犹末尽。后来,我们在编写综合实际校本教材时,无论是主题选择或是教材编排修改等,课题组成员也都是在网上利用QQ工具进行交流的。

  (五)

  在评价激励中提高热情

  做课题工作,需要老师们付出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为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两年来的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我们在评价激励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在“南坑小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中明确规定,课题组成员享有优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待遇,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也是优先考虑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以来,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在研究过程中的工作成绩,一般都比非课题组成员要得到更多的奖励性工资。

  (六)

  在实际运用中检验成果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这也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所十分注重的。我们无论取得何种认识何种成果,都必然要放到实际中进行检验。特别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编好以来,多次在教学实践之中去检验,并根据师生反映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

  (七)

  其他方面

  鉴于实际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运用了培训讲座,案例研究,数据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我们的实验工作方案,该课题实验工作,以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各阶段的工作情况分别为:

  1、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

  在我们的实验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批准立项之后,我校马上组织骨干教师全力开展该项课题工作。为确保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以原校长刘向根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以及业务副校长倪宗辉任组长的“课题业务指导小组”,两个组织机构具体督促,指导课题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二年三阶段的实验工作总方案。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配备骨干教师为课题主要承研人。在该一阶段,在该一阶段,根据实验方案的安排,我们组织开展了二次专题讲座,进行了多次校本培训,以强化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2008年12月,我们根据大家对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举行了一次“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研讨交流会;并结合研讨会,以课题组钟芝优老师指导的活动“童谣伴我快乐成长”开展了本项实验中的第一次案例研讨,并在当晚以芦溪教育科研网为平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无限”

  主题在线研讨活动,活动虽历时四个多钟头,通过该次活动,在各种观点与思想的激烈碰撞与交流中,我们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们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第二阶段:(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

  该阶段为期一年,是实验工作的主要阶段,工作重点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为使这一工作重点得到有力的落实,我们在该阶段一方面加大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一年时间里,我校累计派出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均各种专业培训22人次,其中省级6人次,市级8人次,同时还多次聘请市、县各级教研专家来我校开展专业讲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帮扶,另一方面,我们注重了以各种实际活动为载体来推动实验工作。在2009年5月间我们以课题组成员童娣指导的活动“集市的上杆秤”和钟志伟老师指导的“走进老窑下”为载体围绕“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本地乡土资源”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两次案例研讨活动。在2009年8月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全省中小学优秀教研论文评比工作,并取得了一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的成绩。同年10月,我们完成了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初稿,并试验性地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性应用。11月24日,在萍乡市教研室、芦溪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承办了芦溪县“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参加活动的除市县各级教学教研主管部门外,还有全县各中心校(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本镇各村小的业务负责人。在活动中,我校由苏婷老师现场执教了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瓷泥的旅程》,江寿安校长在活动中代表学校向所有与会人员汇报了我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感受。

  2010年2月,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全省“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比活动,并分别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

  结合大家在本阶段中的研究认识与体会,我们还汇编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集”和“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集”各一册。

  3、第三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

  本阶段有半年时间,工作重点是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并对所编写的校本教材进行二期修改与完善,同时对各类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

  在萍乡市教研室外汤甦民老师等人的指导与建议下,课题组在2010年3月至4月完成了自编校本教材的的二期修改工作,修改后的教材,较原来更突出了年级特点,内容也充实了许多。2010年4月,我校参加了江西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交流暨说课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经验《开放活动空间,放飞学生理想》被市教研室推荐全加全省交流,同时,课题组成员

  苏婷老师的说课《瓷泥的旅程》获得了全省二等奖。2010年5月,我们课题组接到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项目组的专门邀请,邀请我们参加全国小学生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课题组成员已辅导学生撰写了五篇专题案例参加此次评选活动。在2010年8月,在全省中小教研论文评选中,我们课题组又有多篇论文获奖。

  另外,推广和应用我们自编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也是本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为更好地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把自编的校本教材发放到了全镇各小学,鼓励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将其应用于教学实际,并不断征收各种使用意见。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二年来的探索,我们“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这一课题实验工作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揭示了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不良现状

  这一成果主要我们主要是在第一阶段所取得,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我们取得了如下认识:

  1、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还不够。我们对86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回答了解的为21人,仅占24.4%,有所了解的人数有36人,占41.8%,不了解的老师有29人,占33.7%。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领域是最基本的常识,而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6%的教师对这一常识不了解,所选得答案是错误的,说明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对该门课程最基本的知识还没有掌握。

  附表一:

  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认识情况调查表

  数

  调

  查

  内

  容

  综合实践课程性质

  人数

  213629所占比例

  24.4%41.8%33.7%四个领域内容

  人数

  32657所占比例

  3.4%30.2%66.2%调

  据

  查

  指

  标

  了解

  有所了解

  不了解

  2、学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只有7.5%,尚未启动的占了92.5%。有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在部分班级开展实验。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3、被调查者中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阻力来自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占了80.5%,这些数字很让人担忧的。应试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课程,也是整个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拦路虎,其在小学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论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困难时,调查显示有86.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而不懂这门课如何开展的教师占83%,这也正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还远远不够。

  4、当前学生、教师、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予了普遍的重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占85%的学生表示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示一般态度的仅占13%。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

  总的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当前进农村小学中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与课改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二)探索了本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力的原因

  为寻求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力之现状的解决途径,我们对于形成这一现状的各种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经各方收集信息,我们发现其中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层面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缺乏必要认识

  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可是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江西省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它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占4—5课时。实际执行情况是,信息技术教育独立设置,小学劳动技术单独开设,地方课程两节,分别由语数老师兼任,班队活动占课1节。这种课程本位的课时分派方式,不利于整合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

  许多学校缺少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或方案,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自然的目标难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这门亮点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

  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搭给语数老师,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学校只能要求学校教师全员参与指导。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其他任务,因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员参与,全员难以负责”,往往陷入学生活动过程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

  4、培训不到位,理念没掌握,导致一线教师实施有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都是在经过多次的培训、反复的实践、研讨基础上进行的。

  5、评价没到位,机制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难成常态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考试与分数仍然左右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回归学生生活,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凡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普遍认可和赞赏,深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特征的无限空间,无不为学生的研究成果所折服,为学生的“异想天开”所惊叹。但这样一门无法评价、没有激励机制、又没具体实施细则的课程难以得到学校老师们支持,更难以成为常态课程。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里,就是已经实施起来的学校,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将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建立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实施细则,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

  在研究中加大了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做好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以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这一任务,我们通过反复实践与探索,提炼总结了以下几种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发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根据这一理念,于是我们就有了“蚂蚁的王国、我们去放风筝吧、童谣伴我快乐成长、有趣的电脑漫画、有趣的游戏、设计纸编小帽、制作贺年片”等深受

  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主题。

  2、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发掘课程资源

  地方和社区民族文化传统、历史资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素材之一。对于我们南坑来讲,瓷器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老窑下,再有景德镇”的说法。老窑下便是我们这里的一个村,那里无论是小溪边,还是山脚下,到处可见一些不知年代的零瓷碎瓦,结合这些,为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理解,我们又设计了

  “唉,那苍老的油茶树、探寻老窑下、瓷泥的旅程、话说“十大碗”、南溪河的变、五拱桥的传说”等活动内容。

  3、从学生身边的自然风貌中发掘课程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也是该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在我们南坑,虽然没有什么风景名胜,但也不乏七宝婆婆岩、坪村明月湖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与情操,我们又设计了

  “雄伟的渡槽、七宝婆婆岩、美丽的明月湖、我家池塘的鱼、走进校园”等活动内容。

  4、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因此,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厨房小帮手、我也会做艾米古、擦玻璃有妙招、零食与书籍、关于压岁钱的调查、家庭文明礼仪、农民家庭小葱栽培”等主题活动努力把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整合起来,以扎实体现“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一课程理念。

  (四)

  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加强乡土资源与综合活动课程间的整合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前提下,编写了三到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一套,全套教材计八册,每册分别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内容范畴出示一个主题活动教材。每个教材内容都包括“生活浪花”、“合作平台”、“实践空间”、“成果交流”、“体验创作”、“我的收获”、“望远镜”和“主题库”这八个部分。其中“生活浪花”是以简洁通俗的语言从学生生活中引出主题,相当于“主题提出的背景”,而“合作平台”则是显示关于小组合作的内容,可简单出示有

  关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合作方式。第三部分“实践空间”属于课外资料搜集、调查访问内容;“成果交流”则又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内,一起交流分析所收集的信息资料。第五部分“体验创作”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内容,发展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接下来“我的收获”是一个评价交流内容,我们在编写时稍偏重了学生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第七个部分“望远镜”围绕主题出示一些相关资料,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主题库”则是在相应内容范畴中给参与活动的师生提供几个参考主题。后来,在萍乡市教研室、芦溪县教研室的建议与指导下,我们课题组又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这套教材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在修改后的校本教材虽然同样是从这四个内容范畴出示活动主题,但现在第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突出了年级特点,三四年级每个内容有五个版块:“生活浪花”、“合作平台”、“实践空间”、“成果展示”和“五彩缤纷”五六年级仍然保留八个版块:“生活浪花”、“合作平台”、“实践空间”、“成果交流”、“体验创作”、“我的收获”、“望远镜”和“主题库”。具体内容方面,三四年级偏重体现“人与自然”,五六年级则偏重于体现“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修改后的教材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数量方面更充实了。每册教材都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内容范畴出示两个主题活动教材,内容是原来的两倍。整个教材,虽较简洁,但也图文并茂,极具地区性与趣味性,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套校本教材,也有力加强了各种乡土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间的整合。

  (五)

  初步建构了本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模式

  在课题组的反复努力与实践中,我们建构了与我校实际相符的综合实践“五环活动”模式。结合我们所编排的校本教材特点,我们每个主题大约用3——4个课时完成,具体来说:按这一模式,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课内)

  本阶段主要任务:1、情境引入,初步感受。2、明确活动任务。3、小组自主分工并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资料搜集阶段(课外)

  因为本课程每周一节,所以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任务,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外进行,其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搜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对资料的整理给予相应指导。

  第三阶段:交流研讨阶段(课内)

  这时又回到了课堂里面,展示交流各小组拭目以待调查搜集资料,并结合活动目的进行研讨分析,形成认识。

  第四阶段:动手创作阶段(课内)

  结合已获得的认识进行自主创作,具体有小制作或小设计等。

  第五阶段:展示评价阶段(课外)

  在完成自主创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收集、交流、整理资料、自主创作等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包括自评和他评。

  通过上面五个环节,有机将学生的课堂内外结合在一起,持续性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探索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途径

  通过两年来的探索与思考,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我们对综合实践校本化的途径有了如下的认识与理解。

  1、大力开发本土资源

  《纲要》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从这个方面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统一内容和统一教材的课程。必须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来开发资源,确定方案。其他地方,其他学校的活动内容再好,也只是他山之石,是与自身实际不相符的,不能生搬硬套的。所以,要真正开设好这一课程,必须要立足实际,积极开发本土资源,才能彰显学校特色,有效发展学生能力。

  2、力求全员多方参与

  要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是学校中全员全程多方参与。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实际,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知识、案例;另一方面,要推出先行者,重点扶持,让先行者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发挥应有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与此同时,学校在设计先行案例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展示、全面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

  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不应只是某一个教师孤军奋战的结果,都应是各科教师、学生家长、每一名学生及相关社区志愿者协作互助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教师们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要取得成功,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外,还应组织协调多方力量,充分发掘身边的资源,特别是发掘家长中的课程资源,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真正受益。

  3、力求形式灵活多样

  当前农村学校里大多是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都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如果要求教师们组织开展活动都从零做起、重新开始,不但会增加教师们的负担,而且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这一实际,学校应鼓励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并基于学科进行活动。

  综合实战活动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应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必须多形式、灵活地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方法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教师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在全班进行指导。对一些如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调查、访问、出版等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要引导学生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成员可不分班级、年级,可以相同的兴趣自主结合。对如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之类的,则可以个人单独活动为主。这样才能使每一名学生有切切实实的收获,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受益。

  4、积极融入社会课堂

  社会中有着取之不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潜在资源。只要我们能做有心人,积极去寻找,去发掘,才能有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好地突出地方及学校特色。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大课堂,去参与,去体验,去思考,在不断的“做”中成长。在这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教室里、课堂上所无法得到的,其收获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5、力求多角度看待收获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工作也不会一帆风顺。它既表现为学校、教师在开发资源、实施课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体现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也不可能有100%的成功体验。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仅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中小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甚至可以说,学生在活动中各种体验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活动的本身。要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能互相借鉴,应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失败”。同样,在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过程我们也会有类似“成功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从多角度看等收获得失,相信对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大有推动作用的。

  (七)建立了一套与学校实际相符的课程评价管理机制

  两年来,我们陆续尝试建立了很多直接或间接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设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制度。其中,保证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方面的有“南坑中心小学校本培训制度”和“南坑中心小学外出培训学习制度

  ”;有组织管理方面提供保障的有“南坑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制度”和“南坑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制度”;专门直接为开发实施本课程的有“南坑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工作制度”和“南坑中心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在评价激励方面提高教师工作热情的有“南坑中心小学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和“南坑中心学校教师评估考核制度”。

  这些制度,都不断地在实践中被检验与完善。

  (八)学生能力、教师素质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随着该项实验工作在我校的有效开展及教师们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附表二:

  二年来我校师生在综合实践课程荣誉获得情况统计表

  数

  据

  获

  奖

  级

  别

  国家级

  教师数

  46学生数

  67省级

  教师数

  69学生数

  1118市、县级

  教师数

  718学生数

  2645时

  间

  2008年

  2009年

  附表三

  学生能力发展状况统计表

  调

  查

  调查内容

  调

  查

  时

  间

  情

  况

  实验前

  普通班

  27%39%22%42%31%54%25.5%9.5%实验班

  32%38.5%24.5%44%35%57%31.6%10.2%实验后

  普通班

  39.6%45%47%51.5%36%62%42.6%18.5%实验班

  66%59.5%61.7%80%62.1%88.6%53%44%有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好

  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有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好

  学习参与热情高

  动手实践能力强

  有创新意识与欲望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二年来的努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虽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行进步伐,但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它们的解决办法,它们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

  1、部分教师素质与课程建设所需构成矛盾

  虽然通过我们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大多数教师都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按要求组织开展好每一次活动。但

  这毕竟不能代表全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年龄、传统观念或是客观条件等方面影响,不能有效组织开展好活动,甚至还有个别随意性较强的,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无形中积累了学生的某些劣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是要求学校全员全程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里形成一个矛盾。

  2、日趋敏感的安全问题与活动空间构成矛盾

  当前,学校的安全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的高度,甚至有点政治化了。这就给老师们在挖掘资源、开展活动时带来不少束缚。很多老师都觉得放不开手脚,也不敢放开来,不少活动本来是应组织学生到校外、深入社会去开展,但都因为安全问题而不得不改为在室内的纸上谈兵,因为没有人愿冒险去触这根紧绷着的高压线。安全问题,的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压缩了很多。

  3、使用校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构成矛盾

  我们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编写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但我们并不希望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以此为据,照本宣科地组织活动。因为严格来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应该在固定教材的。我们编此教材的目的,仅仅是在此新的课程刚刚起步之际,为教师们提供个范例与参考。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却是无限的,如果依此狭窄的教材而舍弃无限宽广的资源空间,却有得一芝麻而舍却众多西瓜之嫌,这有违综合实践课程之本意。

  以上问题,如未能效解决,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困扰着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改革方面的行进步伐。因此,虽然预期二年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工作已暂告结束,但我们对教育教改的探索和要求却永远没有终点。

篇三: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化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科学化、具体化的目标,它是新时代学生的总体要求,是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基础

  和前提。学校只有从实际出发,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变革,才能真正把

  核心素养内化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在校园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

  二、课题界定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

  意味着我国正在逐渐确立一条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之

  路。

  校本化:由于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办学保障等原因,每所学校的实际状况不同,在办学思想上也各不相同。因此,每学校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

  本化的研究,有所选择和侧重地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基本可以解决这

  一难题。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

  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

  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

  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

  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

  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

  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

  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2、国外研究状况述评:1997年12月,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已经启动了

  “核心

  素

  养”的项目研究。超过一半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

  研究。2006年12月18日欧盟核心素养的主体由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

  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

  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共8项核心素养的表述构成,对于每项素养,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上对其进

  行具体描述。2008年发布的《墨尔本宣言》概括出了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包括读写、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

  2007年美国再次更新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

  体,确立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

  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2004年,芬兰《基

  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把“核心素养”的概念融于其中。2007年,新西兰教育部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

  中。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发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

  架。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本质是新时期育人目标的完善与重构,其价值

  取向是回归人本性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人本性育人目标,需要在学校

  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表示,核心素养校本

  化是核心素养体系落地实践的必由之路。XX小学位于XX,是一所外来务

  工子女占53%的学校。学生流动性大,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基于此,将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是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探

  索也将深刻而强烈地带动我校教育质量提升。

  五、研究目标

  立足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依据校情,提炼适宜我校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付诸实施,在配套的德育活动中润物无

  声,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六、研究内容

  1、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办学

  特色,多维度思考,初步提炼我校核心素养的关键词。

  2、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围绕育人目标,搭建一个包含"课程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完整课程体系。

  3、以日常德育活动为抓手,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特色明显的活动。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落实我校学

  生核心素养。

  七、研究重点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围绕育人目标,搭建一个包含“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完整课程体系;以日常

  德育活动为抓手,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特色明显的活

  动。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落实我校学生核心素养。

  八、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我们希冀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

  校特邑文

  化中“外显灵气、内藏灵秀、思维灵活、身手灵敏”的学生发

  展目标,提炼出XX小学的理想学生形象关键词,并将关键词与“学会学

  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大核心

  素养契合,以此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将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搭建一个包含“课程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完整课程体系,并通

  过系列主题德育活动,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九、研究思路

  1、提炼适宜我校核心素养关键词

  2、围绕关键词搭建特色课程体系

  3、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内化核心素养

  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为提炼我校核心素养校本化关键词作依据和基础。

  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开展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

  及时调整内容方法。

  3、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

  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

  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

  法。

  5、系统研究法:即摸索并建立一整套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方法。

  十一、实施步骤

  课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6------2020.2)准备阶段

  选题讨论、申报立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修改课题方案、组织

  课题组成员学习。

  第二阶段(2020.3——2020.12)实时操作阶段。

  设计子课题、运行操作、修订计划、收集资料、中期成果鉴定、统

  计分析

  第三阶段(2021、1——2021、6)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材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专辑、召

  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成果。

  十二、预期成果形式

  主要阶段性成果:

  1、总结基本方法,撰写阶段性报告

  2、深入调研,撰写报告

  3、推广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经验

  最终研究成果:

  1、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活动光盘

  3、小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集

  十三、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本课题的负责人为本校校长,撰写并发表过多篇论文,承担过国

  家、省、市级的课题级别的课题,植根在一线,指导教师实践、研究,科研经验非常丰厚。组织协调能力强,能进行髙效的理论培训、指导,并把握好研究方向。

  凡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曾参加过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实验人员结构

  合理,业务能力强,教科研热情高。

  前期我校各学科均以核心素养在该学科的落实开展了系列研究,如

  “在核心素养的关照下如何备好一节英语会话课?

  ”、“如何利用语文

  学科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等,这为我们搭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一

  些思路和基本方法。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校本化是核心素养体系落地实践的必由之路。

  搭建课程体系,丰富德育活动“一体双翼”,有助于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落地生根。

  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

  2、《全课程育人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与实践策略》解读李铁安博士

  3、《国外核心素养模式与框架》《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09期;

  作者:王坪晖

  课题编号:6589

篇四: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学科素养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与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与现状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亮点,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我校校本课程“《厨房中的化学》一燃气与灶具”专题谈起。探究环节提出问题。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过程,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订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通过调查制定实验方案,组建本课题调查小组。

  1、优化课题实施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题调研与课题研究

  3、定期交流

  4、规范研究的运行机制,形成稳定的研究模式

  5、积累大量、丰富的资料

  第三阶段:阶段小结、完善修订课题目标。

  第四阶段:

  1、质量抽测,反馈信息,收集资料

  2、资料整理,分类归档

  3、总结:并产生与之相应的研究成果,如成果展示、调查报告、科研论文。

  三、课题成员及工作安排:

  成员A:主持课题,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组织策划;负责对课题研究的协调、指导;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开发资源和案例,完成计划,总结、研究报告、论文等文字工作,召开课题研讨会。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实施方案、结题报告等。

  成员B: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开发资源和案例,实施行动研究。负责日常各种活动及会议的记载;负责撰写中期报告。

  成员C:对内安排、召集、主持组内研讨活动,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开发资源和案例,实施行动研究。负责日常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负责日常资料的印刷、发放。

  成员D:负责论文撰写与收集,并整理成册,协助课题组完成课题资料收集与撰写

  成员E:负责后勤工作与上级沟通联系,保证课题组正常完成。

  四、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资料文献法

  依托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报刊及著作,利用网络,合理利用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关理论等。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我们要准确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第二、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课题研究对象”的当前状况、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在走访专家进一步佐证的基础上提炼观点。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第三、个案分析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记录,从观察记录中做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针对课题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跟踪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第四、行动研究法

  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的研究方法。

  第五、经验总结法

  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推介的规律性内容,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我们争取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第六、比较分析法

  第七、观察记录法

  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研究个案。

  第八、通过问卷测试,探索课题研究对象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五、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程校本化案例研究

  人们习惯将厨房中的液化石油气罐称作煤气罐,其实不科学,因为罐内物质不是煤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液化石油气罐里的主要成分是丙烷,还混有少量丁烷、丙烯或丁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家中。现在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用的是与之相配套的灶具。如果换成管道天然气,需要更换灶具,否则不能使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从气体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燃气灶具必须更换吗?初步探究:分别取相同条件下1体积的丙烷、丁烷、丙烯、丁烯和甲

  烷,比较它们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其中任何一种气体充分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都比同体积的甲烷充分燃烧消耗的氧气多。因此,相同体积的液化气完全燃烧耗的氧气一定比天然气消耗的氧气多。分析至此,学生得出结论:充分燃烧消耗的氧气少了,需要将进风口改小,减少空气的进人量,进而达到减少氧气的目的。如果不调小,就会使燃料与氧气的体积比变小,出现脱火、离焰等现象。因此更换燃气灶具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时,有的同学提出改造灶具的方法,如:在进风口处放上一个金属片,和原来控制进空气的金属片粘在一起;将进风口粘上一小部分减小进风口面积,从而减少空气的进人量。总之同学们都从减小进人空气用量的角度展开联想,设计改造的方案。那么,灶具厂家是怎样对灶具进行改造的呢?探究环节2实地考查。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仔细观察、对比,找出灶具的不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和同学们来到灶具专卖店,目的是对比观察2种灶具的不同之处。从外观上看,液化气灶与天然气灶的进风口完全一样,这令同学们惊讶不已,灶具店老板也没能做出解释。

  学生们请求老板将灶具完全拆开后进行比较,开始老板不答应,怕影响销售,后来被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所感动,打开2种灶具的面板。结果又令学生大失所望,里面也完全一样。怎么和老师讲的内容大相径庭?孩子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我,有的学生直接说老师讲错了。笔者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微笑着对他们说:灶具厂家不会故意引诱消费者上当,监管部门也不会放过他们,一定有你们没有发现的地方,还要继续仔细观察。同学们请老板把灶具完全拆解,将每个部件一一进行对比“一”过了大概20min,终于有一组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种灶具燃气进口的直径不同。天然气的燃气进口(喷嘴)要比液化气的燃气进口稍大一些。除去这点差别之外,再没有别的不同。这一点也从老板那里得到证实:空气进口完全相同,液化气进口直径一般是0.8而天然气一般是1.3mm。老板见学生们如此专注.載恳地送给我们2个气嘴以便回来研究,还说期待同学们把研究成果与他分享。

  二、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与生活实践联系

  探究环节3发现问题,直击真相。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通过数据推导,得出灶具改造的真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培养学

  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为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笔者鼓励他们说,对灶具改装的研究是正确的,肯定没有科学性错误,那为什么实际做法却恰好相反呢?一定是我们的方案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从灶具的用途出发来分析:灶具是为烹饪提供热能的,是不是应该从这个角度人手进行探究呢?从人教版《选修4》中查阅资料(表1)并进行比较。

  名称

  化学式

  燃烧热/(kJ·m引一

  液化气(丙烷)

  天然气(甲烷)

  C3HgCHA2219.9890.31结果发现:如果按我们设计的改装方法,天然气所提供的热量只是液化气的40‰,热量(火力)远远不能满足烹饪要求我们终于找到问题之所在啦!原来不缩小空气进口,反而通过增大天然气进口,是为了增加天然气的用量,以保证烹调时热能的供应,同学们把老板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换算后发现,液化气的进口面积为天然气的38%,接近40%。假定气体的流速相同,2种灶具所提供的热能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微小的差距完全可以

  通过燃气和空气的2个进口调节。至此,笼罩在学生们脑海里的乌云终于散尽,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令老师都困惑的问题,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高兴之余,学生又提出,这种更换灶具的方法不可取,本来就是更换一个小小的进气嘴的事,却要把整个灶具全部淘汰,造成资源的浪费。于是,学生们提出应当向有关部门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所有燃气灶具都采用同一规格和标准的气嘴,特别是气嘴的螺纹要相同,方便更换,如果有困难,最起码同一品牌、同一厂家的产品标准应该统一。我真心为他们点赞,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们有了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

  事已至此,本该画句号了,但笔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和他们一起算了笔账。探究环节4算经济账。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推理,应用“有关物质的量相关计算”的知识设计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案,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液化气〈按丙烷计算)每罐15kg,国家补贴后每罐60元;每立方米天然气为2.28元(按温、常压计算),那么使用哪种燃料便宜呢?

  1、按质量比较。根据所给数据可以计算出,每千克液化气为4元,天然气为3.49元。

  按体积比较。根据所给数据计算,每立方米液化气为7.18元,而每立方米天然气为2.28元。

  有的同学提出,既然2种燃气都是为了提供热能,那么从提供相同能量的角度比较又会如何呢?

  按提供相同能量比较.通过计算,1mol液化气的价格为0.176元,1mol天然气的价格为0.0558元。假设提供10佣kJ能量,液化气需要花费0.0793元,天然气要0.0628元。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比较,得出的结论都是使用天然气便宜。

  又有学生提出:现在厨房中有许多可以用来烹饪的电器,用电和燃气哪个更便宜呢?

  与用电相比.北京市居民用电价格为0·48元/度,提供1000kJ能量需要的电费为0.133元·

  使用天然气便宜。

  探究环节5上网查资料,完成探究任务·

  1、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泄露之后很难察觉,容易造成火灾,燃气公司是如何解决的?

  2、一旦家里发生天然气泄露,应该如何处理,怎么报警?

  3、我国的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沿海地带,天然气从哪里来?

  4、天然气与沼气成分是否相同?简要说明沼气产生的原理,并画出沼气池的示意图。课上进行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还说得到了家长的夸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缺乏交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给孩子们布置任务,创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也让学生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当讲“有机物燃烧原理”时,化学课程班的同学特别兴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这些内容让我来讲吧;有的学生洋洋得意地和周围同学说:你知道使用液化气、天然气和用电,哪个更便宜吗?见此情景,我很欣慰,这是大家一起探究的成果,付出有了回报,大家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困难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必须要从多方面考虑。国家课程是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教材。校本课程要根植于国家课程,是对国家教材的相关内容

  进行再次整合和适当扩展。扩展的程度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出发,实事求是,校本课程要为教学服务,更主要是服务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要能体现探究式思维方法的培养,以求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崇尚科学真理,敢于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已有结论提出质疑,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绿色化学理念。

篇五: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小学生自信素养校本化策略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自信

  校本化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第一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阶段,自信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信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我们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会表现出自信心缺乏,意志比较薄弱,进取心和抗挫折的能力差,但归其原因是自信心缺乏和不足。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享受着过多的保护和关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导致他们在困难面前缺乏激情,缺乏勇气,缺乏应有的自信。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提出了“打造自信团队

  孕育自信学子”的办学口号,力争通过六年的小学教育,让我校的学生都能树立自信意识,具备自信素养。但小学生自信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因此我们把“小学生自信素养校本化策略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课题界定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素质、能力作积极评价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是,哪些活动能培养孩子的自信?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解决的问题。

  研究现状述评

  我校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如下:

  1、老师在评价中缺少鼓励。2、来自家庭的压力太大。3、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不当。4、受挫力不强。5、自身条件受限。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古籍有云。《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晋陆机《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很重要。因为自信与成功是成正比的,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自信才可能成功,不自信,就不可能成功。自信是一种优良的竞技状。自信对于一个学生、对于一个成年人、对于一个想在生活中进取的人,是“金不换”的法则。培养自信就是直接培养成功,打击自信就是打击成功。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目标

  1、在前期对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及平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节活动、演讲竞赛、朗读比赛、各种节日文艺汇演、少年宫活动、班队会等活动,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素质教育中渗透自信教育,让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得到锻炼,逐渐增强自信。

  2、探索各种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让学生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3、用教师和学生客观、实在、中肯的积极评价,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采取家校联合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学阶段开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人自重自爱,个个自信自强,形成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面对困难时都不会畏缩不前,并且能够勇敢地迎难而上,最终能成功地战胜困难。

  5、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6、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缺乏自信心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指导研究活动。

  2、目前小学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调查,现状成因分析。

  3、加强小学生自信培养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重点:探索并总结培养小学生自信的方法和对策,并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格。

  创新之处:1、加强合作与交流。2、让学生在管理中挑战自我,展示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决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聘请教育理论专家来校进行“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理论讲座和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水平。

  2、加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3)对比研究法。通过课题实施前后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4)用“行动研究法”结合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效研究。收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记录的关于教师研究的原始资料,以此为样本,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分三步完成:

  (一)2019年5月-2019年12月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立会和学生家长会,安排组织发动工作。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向区科委申报立项工作。

  3、组织参研人员培训,请专家指导或到外地(校)学校经验。

  (二)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各班实施课题计划。

  2、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参研人员相互学习,每月开一次座谈会。

  3、收集实验资料。

  4、反馈调控,完善措施。

  (三)2021年1月-2021年6月为总结阶段:

  1、进行目标自测,据此查漏补缺。

  2、搜集整理资料。

  3、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第四部分

  本课题主持人从事我校自信文化构建管理和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曾在《教育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科研论文。

  1、本课题参研人员***、***和**等部分教师曾完成省级课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研究”,该课题成效显著,得到区课题组领导***主任的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2、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

  (1)、参加人员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全校教师60多人组成。

  (2)、参加主研的教师的学历均是专科或本科,其中本科学历3人,占92.3%。其中副高级教师2人,占76.9%,所以参研教师有能力完成本研究课题。

  前期研究成果

  从2016年春学校校长更换后,校领导依据镇小师生的实际,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与时俱进的提出了“自信教育”文化定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致力于“打造自信团队,孕育自信学子”建设。从“教育教学、课外阅读、学生体质、兴趣特长、习惯养成”五方面进行构建。在前不久我们于世界读书日这一天隆重举行了大型的读书展演活动!五彩缤纷的经典诵读节目展示,让被邀请的区教研室***科长和***主任赞不绝口。这次展演目的在于总结,展示过去一年的读书成果,加快学习型、速效性、特色型校园的创建与完善,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目前,我校的自信文化构建中的“教育教学、学生体质之大课间”已经迎来了******、******、******、******、*******等兄弟学校的参观指导。

  在2018年xx区青少年科技节七巧板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被誉为“优秀辅导教师”称号。12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魔方竞赛,我校***、***、***和***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通过活动实践、评比竞赛,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道德素养也越来越高。

  核心观点

  “打造自信团队

  孕育自信学子”是我们的核心观点。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眼前的世界就没有鲜亮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能让自己生命绽放光彩的法宝就是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认知,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够使一个人的潜能不断得以释放,是克服困难的重要保障。很多实例足以说明自信心对个人的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公民素质教育中的自信教育学》杨舂芳

  王重玖

  2、《基础教育研究论坛》

  3、《公民教育内容探析》

  冯宇红

  课题编号:7350

推荐访问:浅谈课题研究的校本化 校本 浅谈 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