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6篇

时间:2023-08-05 16: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篇二: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心境的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

  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的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

  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

  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的《山园小梅》。也

  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的语境,意境的终极旨向,会含混不清。它原本的意蕴,会随之消失。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所

  拥有的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的层面。也就是说,它

  的内涵,大于表现它的词语。它的外延,却因之大

  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的意义

  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的恒定性、位置

  的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的内涵大于意

  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

  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的诗词

  名句一一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

  引用的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

  非意象。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篇三: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传统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

  1、树本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

  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

  凄苦、期待、知音难觅

  柳、杨

  送别、挽留,留恋、伤感

  2、花草类

  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

  菊

  隐逸、高洁、脱俗、清高

  梅

  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

  杨花

  离别、分离、离散、漂泊

  兰

  高洁

  桃花

  灿烂、古祥、爱情如意

  牡丹

  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

  荷花

  高洁、脱俗、矜持、清高

  枫叶荻花

  悲秋、萧瑟、凄凉

  草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禾

  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

  悲惨、凄恻

  猿猴

  理想、追求

  鸿鹄

  理想、追求

  燕雀

  小人、平庸

  鱼

  自由、惬意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

  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

  沙鸥

  飘零、伤感、孤独、寂寞

  燕子

  春天、祥和、思归

  鸳鸯

  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夏蝉

  热爱生活、清高

  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鸾鸟凤凰

  贤士君子、品德高尚

  孔雀

  美丽、吉祥

  孔雀落单

  悲伤、凄凉、孤寂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力量、深遂、气势

  波涛汹涌

  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

  春天、美好

  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

  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

  雪

  纯洁、美好

  暴风雪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浮云

  游子、漂泊

  5、器物类

  玉

  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孤灯

  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

  5、音乐曲调类

  《关山月》征戍离别

  《梅花落》

  孤单,冷落、凄凉

  《霓裳羽衣曲》

  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

  《杨柳曲》

  惜别怀远、怀念征人

  《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6、其它类

  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古人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乡村

  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

  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羌笛

  思乡、乡愁、幽怨

  磐石

  坚定、专一、结实

  长亭

  送别、伤离别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第二节、意境的种类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第三节、意境的创设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

  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二、借景衬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

  三、托物言志

  意象与意境: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

  一、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分属植物和动物,但组合在词中,成为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

  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礁石的形象,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使作者的情思具体可感,整首诗通体洋溢着诗美的特质。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

  达效果。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诗歌通过描述性意象“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灾难深重,表现了诗人的迷惘心理,而且为诗的后面写祖国的新生和“我”的“沸腾”作了充分的铺垫,这些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化,它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创造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的意象能构筑诗歌有机的整体,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因此,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阅读诗歌、教学诗歌都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当然以上分类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其实,具体到一首诗歌,往往不只创造一种意象,而是几种意象并存,那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诗歌的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的这个特征。

  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深意远。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

  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本意是词人抒发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但由于词的意境“境生象外”的特征,词的意象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两

  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勾起读者对词句咏叹不辍,玩味不已。

  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二)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

  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篇四: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什么是意境

  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意境说初见端倪。托名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今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述清楚,并不容易。《现代汉语词典》至今还把二者混为一谈。情思、意象、语言,这是诗的三要素,诗用语言表达情思,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思之间的中介。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意象

  那么,作为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在诗中的地位何在呢?它竟是虚无飘渺的吗?

  意境的存在当然是无疑的。它并非“虚无“,却不免“飘渺”。在前人关于意境的无数论述中,唐人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寥寥五字,一语中的。意境就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与其说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如说是“象外之韵,景外之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

  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借用李商隐《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形容:

  如果意象是日,意境就是日出之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融融暖意。

  如果意象是玉,意境就是蓝田那个地方由于出产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动的祥瑞之烟。

  借用李贺《天上谣》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来形容:

  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

  如果意象是那条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穹。

  如果一定要说意境是“象外之象“,那也只能说是物象之外的气象。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不是磁铁与磁场,电荷与电场,天体与引力场的关系。因为磁铁、电荷、天体与它们所生发的“场“同属于物质世界,磁场、电场、引力场看不见摸不着,通过科学仪器却能检测出来。而意象与意境却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也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的。

  意象与意境关系的表述

  关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可以作这样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

  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亦如王夫之所说,是“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

  “就是说,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

  “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而不仅是实外之虚,显外之隐,有限外之无限。

  在诗的世界里,意象与意境孰轻孰重?孰主孰从?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

  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

篇五: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Documentserial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

  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

  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心境的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

  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

  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的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

  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

  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的《山园小梅》。也

  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的语境,意境的终极旨向,

  会含混不清。它原本的意蕴,会随之消失。

  意象所

  拥有的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的层面。也就是说,它

  的内涵,大于表现它的词语。它的外延,却因之大

  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的意义

  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的恒定性、位置

  的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的内涵大于意

  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

  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的诗词

  名句一一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

  引用的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

  非意象。

篇六: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

  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3)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痖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

  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推荐访问:简述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 简述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