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5篇

时间:2023-07-20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略论学科德育的内涵、内容与实施理解内涵,发掘要素实施学科德育,理解其内涵是根本,发掘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是关键。只有发掘要素,才能挺驱拔?,求?之长。(?)理解学科德育内涵学科德育是?种结合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有?的、有计划地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理教育和能?培养等??,对学?施加影响的德育途径。学科德育体现了知识与德育、教书与育?的统?,具有教育内容丰富、?法?段隐蔽间接、认知?式和?为?式协同统?、实施稳定?有保障等特点。实施学科德育能够进?步拓宽德育时空和途径,提升德育的趣味性。统观国家教材、地?教材或新开发的部编教材,?不遵循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度统?原则,?且多数教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体现为双线编排—?条线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结构,另?条线是德育要素或者蕴含德育要素的隐形阶梯。以语?学科为例,2018年部编?学语?教材围绕“??主题”和“语?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其中,“语?要素”是语?学科知识与能???的要点,?“??主题”中就隐藏着德育要素。(?)发掘学科中的德育要素基于对学科德育的内涵理解、德育要素客观存在于学科之中的事实,以及当前学校德育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地、科学地发掘各学科的德育要素,梳理出“筋?”和“脉络”,为下?步整合德育资源搭好?架。发掘德育要素,?是要站在课程的?度观照德育要素的全部内容,发现其总纵向的梯度设计和横向的板块关系,整体把握德育要素,做到“胸中有丘壑,眼?存?河”。例如,中?学数学学科包括科学素养、??精神和道德素质等要素,根据学段进?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致可分为数字?化、数字美、数学史、数学哲学、数学?活和更深层次的课堂?化。只有把握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感受到德育要素的整体布局。?是要深?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写作意图,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出潜藏的德育线索,根据每个单元的编写意图确定德育要素的基本分布情况。例如,部编?学语?教材三年级上册,通过研读其配套的教师教学?书,我们发现该册的“??主题”依次是“校园?活”“?秋时节”“童话世界”“祖国河?”“我与?然”“美好品质”,其德育要素已然彰明较著。三是注意集收教学活动中?然发?的德育事件,将其提升和归纳为个性化的德育要素。例如,?对科学课的实验,学?不断尝试、勇于探索的?为,?乐、美术课堂上敢于以艺术?法表达个性?我的举动,数学、语?课堂上质疑问难、不迷信权威的?语,都是?种随机?成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在其学科领域内,收集这些资源并归纳为德育要素,按照?定的逻辑排列,在嵌?到以后的教学中去。收集资源,整合内容深刻把握了学科德育的内涵,全?发掘出学科德育的要素,下?步就可以搜集和整合内容了。搜集合适的德育资源,可以为学科德育寻求教学依托。?整合有效的德育内容,则能为学科德育提供创新的视?。(?)搜集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德育要素的发掘,为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搭建了结实的“架?”。依托它,我们再从各学科内容中去创新德育的内容,为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提供内容??的保障。?般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内容不像道德与法治课程?样直接“明?”出来。为了讨论问题的?便,我们不妨把中?学德育课程?致分为?科、理科、艺术体育和信息技术四?类。?科的德育内容往往蕴含相关的情节、事件、现象或体现在有关?物的品质中;理科的德育内容更加隐晦,需要教师进?深?的认识、发现、挖掘和整合。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德育意识和解读能?,就会对其视?不见,错失有效的德育资源。?科类课程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命理想和?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教育、法治教育、?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德育内容。以语?课程为例,教材内容?般体现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碎,不为?全”的风?,“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胸怀,“?所不欲,勿施于?”的做?原则,“天?健,君?以?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以?强不息”的雅量,“??流?”般的友谊,“天?我材必有?”的?信,等等。可以说,每?课都有指向德育的相关内容。再以历史课程为例,教材内容往往包括?类创造和传承的?明成果,中外圣贤先哲的宝贵思想财富,仁?志?致?国家富强、民族?义的事迹典故......依据要素寻求到的这些教学资源,对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尚的品德、健全的?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

  据要素寻求到的这些教学资源,对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尚的品德、健全的?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整合各学科的德育内容中?学的科学、数理化、?物等理科类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过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在教材中,需要依据学科德育要素,往深处挖掘才能获得。例如,从某?学科的发现史、发展史的维度上挖掘;从知识、技能应?于现代社会的维度挖掘。具体来说,?是理解教材中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法论等,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学?进?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维?法教育的良好素材,需要经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转换为适合中?学?的教育内容。?是涉及诸如环境保护、关爱感恩、爱国、民族?信?等??的教育内容。?如?学数学中与“年、?、?”等知识点相关的教学内容,经过整合可联系国庆节、校庆?、?母??等,从?进?爱国、爱校、感恩?母的教育。教师创新视?,以相关知识为载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突破?,以学科发展史为纽带,就能?较充分地运?学科内容,使学?从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等。艺术体育类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具有较???旨趣的主题进?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有?的的艺术、体育教学活动,进?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吸引?,激发学?热爱?活、美化?活的情感,让学?在学习和?活中提升艺体素养。以?学?乐课程为例,???,教材中的歌曲等内容内涵丰富、?乐形象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整合这?类内容,激发学?兴趣,触发学?情感,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通过演唱、表演等活动形式,加深对?乐背后所表达的各种情感的理解;另???,我们可以整合?乐本?的旋律、调式、节拍、?度、节奏等??的特点,引导学?由浅及深地感受?乐之美,从?受到艺术的熏陶渲染。陶冶学?的情操。此外,随着电脑与互联?的普及,?络?益成为学??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信息技术类课程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设置的课程。学科德育既是对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发展新的教育空间的良好机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整合能帮助学?抵制来??络的各种不良信息、提?学??络免疫能?等相关内容,以此为抓?,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元素,开展学科德育。除了学科内容本?蕴含的德育要素,师?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德育内容来源。因为教学的艺术存在于教与学的互动中,?教与学的互动也是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会产?即时性的德育资源。这些具有亲历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德育效果。应?渗透策略,树??德育观念资源的搜集、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和?德育观念的践?。在教学策略??,我们倡导应??然渗透策略。?在教育理念层?,学科教师要树??德育观,增强实施德育的?觉性。(?)应?有效策略,注重?然渗透制定策略要紧扣精准的?标。教师在组织实施学科德育时,需要根据学?的道德状况和学科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标制定上,设计好每课知、情、意、?各??的恰切的德育?标,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给予落实,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防?出现德育、智育“两张?”的现象。应?策略要以“渗透”为主。根据学科德育的特点,“渗透”是实施学科德育最基本的策略。只有?好“渗透”,才能实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种教育现象,孩?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实施学科德育,学科内容是载体,?德育应该是“随风潜?夜,润物细?声”的存在,使学科性与教育性相融合。形象地说,德育渗透就像养分通过?质部送遍树?全?,?不是吊瓶施肥。这样才能让学?在没有感觉到施教者意图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这就要求学科德育的实施,不能离开学科知识载体进?额外的说教、贴标签,更不能?拉硬扯、牵强附会,以?学?产?逆反?理。落实策略要因“材”施教,因?施教。?是要因“材”施教。学科德育的策略落实是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能?点为依托的,教师要借助教材提供的教育情景,发挥出内容与策略的教育价值,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防?教育渗透变?源之?。?是要因?施教。德育渗透要与受教育主体—学?—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要选准德育要素、德育内容与学?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贴近学?实际、对症下药,提?学科德育的实效,防???化之、笼?统之。应在学科德育中实现知情意?并举,从?提?学?的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惯。(?)树??德育观,增强?范性学科教师要增强实施德育的?觉性。学科教师要树??德育观,明确认识到德育是所有教育?作者的共同使命。如上所述,虽然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德育要素和德育内容,但其德育价值很难?发地发挥作?。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增强实施学科德育的?觉性,保持较强的德育意识。具体来说,?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育?是教育教学?作的核?,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具有全科、全员育?的意识;?是要坚定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好主渠道的作?;三是教师要不断提???的德育认识?平,以?作则,促进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教师的课堂??要发挥德育?范作?,?是?教重于?传,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关重要。教师若能保持仪表端庄、真诚和蔼,举?投????然、问答交流从容有序,会对学?产?积极?深远的影响。?是在师?互动中也将不断出现德育?长点,教师要从内容整合、教学策略等??加以预设,捕捉和运?师?互动中?成的德育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德育?范作?。?如,教师与学?讨论时,教师是否践?了尊重、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教师点评时,对相关的?和事物具有怎样的判断,体现了怎样的??观、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语?神态、形体动作的互动,能够传递给学?的的德育信息。当下,培养学?必备品格成为社会的共识。泾渭分明的课程壁垒逐渐淡化,使得学科德育这棵成长中的树苗顺利将根须扎?各学科中,汲?取之、合?并之、容?化之。基于此,教师更应该深?理解和研究学科德育的内涵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空间?推动学科德育的渗透和发展,为学?发展核?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转?|《中国德育》2019年第04期

  作者:纪海龙

  程亚男作者|纪海龙,?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学,教师;程亚男,?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学,教师。

篇二: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852370973@qq.com有效德育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丁安琳

  学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同学者对于数学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

  摘要:数学是重要的一门学科。挖掘数学的特有育人价值,小学阶段也是基础,厘清小有不同的界定。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探究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本文的数学学科德育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在施路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树立数学学科德育意情感、品质和行为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情感上要热爱识,深入挖掘德育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数学学科德祖国,具有民族自豪感,有远大的理想,同时对于数学育方式,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等方式来推进小学数学学具有积极的情感。品质上来说,要具有求真务实,敢于科德育。质疑,勇于创新的数学家的品质,行为上,要有良好的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困难;实施路径学习习惯,做事认真踏实,细致严谨,具有良好正确的0 引言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习惯。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2 2.1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面临的挑战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同数学教师学科德育意识薄弱样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数学学科德育则是在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薄弱,认为数学与德育教学中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促没有多大关系,德育是班主任老师的任务。这样的情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况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小升初,起始阶段,本文主要探讨的学科德育是小学数学学科中高考的压力,分数这一显性的指标远远比德育这一德育。但是,在教师实施数学学科德育的时候,将数学隐性的指标更容易达到,也很容易量化。教师自然而学科德育与教学割裂,专门将德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板然在追求这种指标成绩的时候形成思维惯性和行为惯块进行渗透,或者认为就是简单的介绍教材上的拓展性,忽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个内容,对于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存在极大的曲解。因性品质的培养。作为德育内容的“你知道吗”“数学广此,厘清小学数学学科内涵是有必要的,它能够指导学角”等内容,一些教师的处理态度是只要考试考就讲,校和教师进行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建设,提高小学数学有时间就讲,没时间不讲。这样的教学行为与教师自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身的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淡薄的德育意识有很大的1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本质内涵关系2.2 。数学教师德育素材挖掘能力不足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教师德育素材挖掘能力不足主要源于教师素材挖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掘主动性缺乏和德育素材缺乏。教师一般会利用教材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中的主题图和数学广场等来进行德育渗透,很少关注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并利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的数学科德育是指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网站和媒体等渠道和素材。大多数教师对于教材的挖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掘都是粗略概之,其他渠道的德育素材的收集更是寥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寥无几。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大都集中在主题图,数学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数学学科德育是广角,你知道吗,问题解决,综合实践板块中。教师在要基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界定。张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时,难以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主动奠宙先生将数学学科德育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将相关的材料融合进入教学环节中,吸引学生兴趣,很德品质。朱玉认为数学学科德育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处理突发情况,尤其是新手学习,体会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严谨思维,学会用数教师。作者简介:丁安琳(199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教育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2022.421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有效德育852370973@qq.com2.3 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学班级的特点在班级里面设置名人墙,或者出数学主如今,学校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仍然是以题的黑板报。在认识图形的时候,可以展示我国古代成绩为主,考核标准都是学生是否获得高的分数,是否陶罐上的图形,讲解密铺的时候,让学生与古代的人进能够顺利地进入上一级的学校。因此,教师难以将工行对话,塑造学生的数学美学,展现数学的栩栩如生之作重点聚焦于育人上,更多的是教书。学校评价制度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美妙和美好。的欠缺和社会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都使得学校和教3.4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师“重智轻德”,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身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多元评价心健康发展。考核评价制度缺乏数学学科德育的部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分数不能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要分,也是因为德育没有智育可以量化,难以利用有效的将德育考核放进评价体系当中去。比如,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来对数学学科德进行测量。同时,数学学科数学学科德育的评价,可以建立学生的数学成长档案,德育效果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也决定着评价难以进行,将每一次的数学日记,数学演讲稿等放进去。对于教进而导致数学学科德育的发展进程缓慢。师老师,班级的平均分,升学率不能是唯一的考核标3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准,要科学的把数学学科德育与教学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3.1 树立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意识了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多数教师应该摒弃旧有的德育观念和教育价值观情感的体验。只有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制度改变,教师念。教育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学科知识还应该培养学摒弃分数一刀切的教学观念,教书育人才不会变成一生的道德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育句空话。德和学科教学的育德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科老师应小学是学生的重要人生阶段,数学也是一个重要该全面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利用学科为依托,充分挖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小学数学学掘教学中的德育点,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树科德育意识,提高自身学科德育能力,学校改革相关的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地学习德育知识,与时俱进考核评价制度,将数学学科德育纳入评价体系,才能促的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和素养,要意识到“人人都是德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数学学科德育也是一个长育工作者”,教学和德育是无法分割,并不是二元对立远的过程,只有学校、教师、社会共同协作,才能使得数的部分。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研修和自我反思,在学学科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素材。参考文献3.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是进行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步骤。教师要充分探索和挖掘小学数学课程[2]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09-11.,内容中的德育要素,并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数据图表,http://www.moe..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数学史,数学家短篇小说等进行数学学科德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主题样式[3]t张建20170904_313128.初中数学学科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htmlgov.,2017cn./srcsite/A06/s3325/201709/[J].现代教图、插图、练习和小型活动等。为了能够准确挖掘德育,2017,(24):60-61.育点,培养德育敏感性,教师必须整理吸收归纳教材[4]孙彦婷.数学学科德育:内涵、问题与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3):110-112.中的所有内容,并收集相关材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张蕊.“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研究[M].北京:教师还应将学生从课堂教学带到课后,将教学与课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学习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之外进行数学学[6]张奠宙.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点和层次[J].科德育。3.3 灵活选取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方式[7](朱玉06):.加强对数学教育中德育的认识与实践1-2.数学教学,2006,[J].数学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数学学科德育方育学报,1996,(04):6-9.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引导教育的方式,根据[8]权坤丽.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教学状态的实际情况进行合大学,2018.理设计和调整,真正达到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润物细无[9]李芝.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现状调查研究[D].赣声”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活泼的卡通插南:赣南师范大学,2017.图,笔直而多样的线框以及旋转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10]数学教材在编撰中融入的艺术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2019陈红苗,(36.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62-63.[J].吉林教育,责任编辑

  任

  远2022.422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三: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道德教育的内涵

  道德教育是一种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教育,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是关于善与恶、对与错的判断和选择。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关注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则。

  二、道德的价值

  道德教育的第二步是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创造性价值。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理解道德的价值。

  三、道德的内涵

  道德教育的第三步是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内涵,即道德规范与道德方法。道德规范是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它包括了尊重他人、公正、诚信、责任等方面的内容。道德方法是人类实现道德行为的行动方式,它包括了领悟道德、运用道德、展现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四、道德的适用

  道德教育的第四步是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适用范围。道德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行为,它也适用于团体、组织、国家等各个层面。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道德的适用范围,从而更好地推动道德的普及和实践。

  五、道德的实践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真正的行为,即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实践。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重视道德实践,通过各种方式实际行动起来,同时,也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总之,道德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它不仅关注道德的本质、价值和内涵,也关注道德的适用和实践。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篇四: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一、德育的内涵:什么是德育?

  第一种说法: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第二种说法: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三种说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凡是事物皆是一个矛盾,矛盾有两个对立的侧面构成。德育也是由两个对立的侧面构成,一面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是教师),另一面是道德学习者(在学校是学生)。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所以,所谓德育,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作为道德学习者,要主动的学

  习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视道德学习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道德好,生命幸福,人格崇高;道德不好,生命悲哀,人格渺小。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教师是道德教育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由道德无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选择。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即德育的本质和内涵。

  第四种说法:

  我国古代把“教”字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即德育的意思。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特别要求统治者善于教化民众,“得民心以治天下”。我国古代名著《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所讲的“教学”、“教”、“学”都是讲教化之意。我国“五经四书”中的《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讲的“大学之道”的“道”,即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讲的都是德育的内容。因此,古人讲“道”,实质上讲的是德育。我国古代教育家,虽还没有用德育的概念,但都主张统治者对民众施以德育,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确使用“德育”概念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有的按苏联教育学上的用法,用狭义教育表示德育;有的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习惯用法,称德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有的说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教育。凡此等等,说法极不统一。当然,这些说法其含义大体相同,但又各自有所侧重。现在,比较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倾向于用“思想品德教育”来表述德育概念。

篇五: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路径

  作者:平晓敏

  林一钢

  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02期

  摘

  要

  基于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研究,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由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三方面构成。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和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教师;学科德育;学科德育素养

  作者简介

  平晓敏,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林一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含有道德的目的,但当前学科德育功能日渐萎缩,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对教师而言,有效进行学科德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素养。

  一、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

  明确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学科德育素养研究的基础。以往学科德育研究中关于教师的论述较为分散,首先进行归纳并参考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研究路向: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1],分析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

  (一)基于推演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中国式立论惯常使用同构推演法来论证,包括外推、内推和旁推。外推是由小类的任何性质为前提得出大类的相同性质;内推则与外推反向,由大类推至小类;旁推是指可从甲类的性质推至互相交融的乙类。[2]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推演式研究路向属于内推式,即从教师的德育素养推演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因学科德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在具体学科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德育素养,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科教学情境中的德育表现。教师的德育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

  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3]以此为基准推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关于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表现出的、决定其学科德育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且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基于深挖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深挖式是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挖掘并将其映射到具体的分类类别。[4][5]“学科德育素养”是一个由“学科德育”和“素养”两个子概念组成的组合概念,深挖式的学科德育素养研究路向是指通过深挖“学科德育”和“素养”的本质,探求“学科德育素养”的概念。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各科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进行德育。[6]素养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7]基于此,教师学科德育素养是使各科教师更好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的认知、能力和态度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指导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指导式的研究路向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8]以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信”为理论指导是目前素养研究中最常出现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学科德育素养也将从这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但在这五个要素中,知、情和行是最基本的因素,意志问题通常可以还原为情感和行为问题,信念问题也可以还原为认知和情感问题。[9]因此,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了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教师学科德育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它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在学科德育实践中生成,会随着教师学科德育实践的发展或情境的变化而发展,最终体现在教师的学科德育自觉上,以人为本位,指向立德树人。

  二、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构成

  学科德育素养的构成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Saarni提出教师作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需要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10]Tuana指出道德敏感性、伦理推理技巧和道德想象是三个基本成分。[11]顾惠梁提出学科德育的德育意识、学科德育的教学艺术、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在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时显得重要。[12]石建明认为学科渗透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的能力、教学预设能力和学科渗透的技能是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时需把握的几个关键词。[13]汤琪和刘智认为育人意识、育德能力和道德示范是教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点。[14]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其中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占据较大比重。对于教师学科德育素养来说,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知构成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活动的基础,对学科德育的情感影响其在学科德育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在学科德育中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学科德育行为。因此,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构成最基本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

  (一)学科德育认知

  学科德育认知是学科德育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科德育的理解程度,关系到教师能否意识到学科德育的问题。首先,应认识到什么是学科德育的问题。学科德育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在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渗透于其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方式。[15]教师对学科德育概念的认知是学科德育实践的起始。其次,应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德育的问题。德育之于教学不是外生之物,而是从内而生的天然本质。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社会的道德目的才是一种“教育”,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16]再次,应认识到谁来实施学科德育的问题。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书与育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教师的教育使命。最后,应认识到如何开展学科德育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学科德育具体实施的清晰认知是有效开展学科德育的前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科、课程和学情等,制定相应的学科德育目标,组织学科德育资源,掌握学科德育的实施方法。

  (二)学科德育情感

  学科德育情感是学科德育的枢纽,是教师对学科德育的情感倾向,关系到教师是否愿意进行学科德育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科德育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品德的培养者。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多种价值因素来实现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责任。[17]教师应有意识地超越单纯的学科教学,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将“教知识的人”变为“教书育人的人”。其次,对学科德育怀有热情。教师在进行学科德育工作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力,甚至学生本身对德育的厌倦情绪都在蔓延。[18]原因在于教师以空洞的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科德育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19]对此,教师应具有学科德育感染力,以情育德,引导学生道德情操发展。再次,对学科德育怀有信心。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支持各项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科德育具有地位优势、内容优势、队伍优势和教研优势[20],教师更应具备学科德育自信,积极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提高学科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最后,对学科德育具有价值追求。教师对学科德育内容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德育内容的价值判断。[21]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德育工作表现出认同和自信,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共同追求更高层次的学科德育目标。

  (三)学科德育行为

  学科德育行为是学科德育的关键,关系到教师能否有效进行学科德育实践的问题。首先,能有效实施学科德育活动。根据学情和学科特点等制定具体、系统和可行的学科德育目标,指导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统筹协调课内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科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实施学科德育活动。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他评,科学评价学科德育成果。其次,能有效反思学科德育活动。教师在学科德育中发现的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及时归纳分析并系统化、理论化地转化为自己的学科德育经验,据此不断调整自身的学科德育活动,增强自身的学科德育影响力。最后,能对学科德育活

  动进行研究。对自己的学科德育活动展开行动研究,发现学科德育问题并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资料,形成解决策略并加以实践检验,总结上升至理论层面。对学科德育实践中的新问题进行再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德育实践。

  三、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教之本在师。教师不仅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樹人的责任,还要在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和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需大力培养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提升其学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

  学校应加大对各学科的德育宣传,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组织学科德育报道和科普活动,建立相关学科德育网站,整理学科德育典型案例供教师了解学习。提供相应的学科德育条件,将德育经费放在学校学科德育人力、物力建设上,调动教师的学科德育积极性。设立专门开展德育活动的展览室或活动室,师生可在其中阅读相关书籍,分享德育故事。打造学科德育文化走廊、文化角,悬挂相关口号标语,放置相关书籍、宣传册和杂志等材料供师生和家长学习。引导家委会参与学校的学科德育建设,鼓励家长提供相应支持,帮助教师解决学科德育问题,共同建设学科德育环境。教师在浓厚的学科德育氛围和丰富的学科德育资源中进行育人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和情感,将逐渐养成学科德育自觉性。

  (二)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

  教师在职培训要和职前培养一体化,将学科德育内容融入入职培训以及职后培训等全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相应地增加学科德育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引导师范生对学科德育形成基本认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范生的学科德育情感,培养师范生言传身教,以德立身、施教和育德的情感。创新学科德育培养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学科德育优秀工作者请进课堂,与师范生一起讨论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师范生的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价值追求,习得一定的学科德育行为。在师范生的实习阶段加入学科德育相关工作,体会学科德育的实践。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学科德育专题,通过老带新等机制,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引领作用,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德育工作,掌握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在育人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职教师培训要把学科德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创新学科德育培训方式方法,增强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发展学科德育情感和提高学科德育行为。

  (三)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学科德育素养,将学科德育纳入专业发展过程。教育教学问题复杂多变,仅着眼于当前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技能,专业发展就会停滞不

  前。对此,教师应自觉拓展学科发展视野,打破专业局限,增强自身的学科融合和创新思维。主动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跨学科论坛,在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知识文化储备,多方面、多途径充实自己。与优秀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观摩其课堂教学,学习学科德育经验,并学以致用,调整自己学科德育中的不适应环节。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现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将教学内容取于生活用于生活,不仅教导学生知识也让学生习得生活经验,将学科融入个人生活之中。有意识地反思总结自己的学科德育实践,对自己的育人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方向和进程,将学科德育融入专业发展进程,保持终身学习之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5][8]卫倩平.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路向分析:基于对概念和要素研究的文献梳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8(8):39-43.[2]朱晓农.同构推演法:中国逻辑如何论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3):80-97+175.[3]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8.[4]姜疆.深度学习:深度挖掘数据新经济[J].新经济导刊,2018(Z1):99-102.[6]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4-137.[7]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9]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8.[10]SaarniC.EmotionalCompetence: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InR.Bar-On&J.Parker(Eds.),The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0:68-91.[11]TuanaN.ConceptualizingMoralLiteracy[J].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2007,45(4):364-378.[12]顾惠梁.学科德育再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6-57.[13]石建明.学科渗透德育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40-41.

  [14]汤琪,刘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2):71-74.[15]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25.[1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34.[17]叶飞.学科教师的困惑: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6):39-41.[18]周彬,高星原.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09(3):29-33+42.[19]汪明.学科德育的喜与忧[J].教学与管理,2015(35):11-13.[20]闫益佳.德育自信,源于优势[J].中国德育,2013(4):29-30.[21]王婷婷.学科德育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始[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64-66.

  责任编辑︱庞

  雪

推荐访问: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方式 简述 德育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