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范本(通用3篇)

时间:2023-08-16 08:09: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范本(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范本(通用3篇)

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3篇

【篇一】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2012年10月,我市启动了城郊街西和村等22条行政村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今年5月下旬,市政协开展了“关于推进我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的专题调研活动。专题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城郊街西和村、江埔街锦一村等8个试点村,与各镇街、试点村干部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并分别与我市城乡建设局、规划局等职能部门,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供销社等挂点单位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广泛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困难,积极探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的措施和办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根据广州市创建工作要求,从2012年起至2016年底前我市要完成22条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其中,城郊街西和村为广州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点,须在2013年底前完成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其余21条村作为从化市级、镇级美丽乡村创建点,逐年分批进行考核验收。太平镇三百洞村等8个从化市级试点2014年底前完成;
余下的13个镇级试点在2016年底前全部完成。目前,创建工作有以下特点:
各级领导重视,建立机构机制。一是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建设机构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市专门成立了市美丽乡村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办等30多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局,各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各创建点群众的创建愿望比较强烈,大多数村已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二是建立挂点联动机制,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在广州市1个市直部门单位对口帮扶1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我市市委、政府领导及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等分别挂点1条行政村,并安排22个单位对口帮扶各试点村,使每条试点村均有1名市领导和2个单位挂点帮扶,采取“规划到村、责任到人”的办法,积极整合广州、从化两级力量联合攻关。

出台配套措施,明确职责任务。至今,我市先后出台了《从化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从化市美丽乡村建设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关于将美丽乡村、名镇名村、中心镇建设项目列入扶贫开发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的复函》《关于设立美丽乡村及名镇名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复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规定各镇为创建工作主体,有关职能部门为责任单位,挂点单位为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为总协调指导单位。在建设资金方面,要求通过“政府引导、村民支持、社会参与”多渠道筹措。广州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点资金将按8:2的比例由广州市和我市分担。我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5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本级财政涉农建设资金优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正大力引进社会资金打造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村庄编制稳步推进。一是市规划部门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依照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召开各方评审、规划成果公示等程序和规定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广州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点城郊街西和村,从化市级示范创建点中的江埔街锦一村、鳌头镇潭口村等3条村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相关规划成果已通过我市政府审批,并报广州市备案。从化市级示范创建点中的街口街石潭村等19条村也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原则通过专家评审,正修改完善,计划7月下旬上报市政府审批。二是举办专题管理培训班,增强干部创建意识和能力。今年3月举办了全市美丽乡村暨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全市镇街、村干部近1500人参加了学习,每人领取了《美丽乡村居民设计图集》《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工作指引》等资料。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活动,收到了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加快推进的效果。

着力加快项目建设,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市22个美丽乡村试点共确定项目282个,完工36个,在建15个,完成投资1.11亿元。广州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点西和村工作先行先试,走在我市前面。该村确定创建项目17个,总投资1559.3万元,其中广州市承担1247.44万元,本级311.86万元。为抢抓时间,这些项目的设计、立项等前期工作已同步进行。现在,西和村村口道路扩建宽2.5米工程已完成1500米;
村庄整饰工程完成70%;
20亩竹林小公园工程完成70%;
20平方米宣传报刊橱窗安装工程完成70%。根据广州市的要求,万花园美丽乡村群整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中,拟将万花园27000亩范围内的11条行政村、33家花卉企业纳入美丽乡村群,以“赏百花、尝百果、品岭南建筑、享农家乐趣”为主题,整体打造成为广州地区最高端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全省最大的花卉博览园。

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卫生先行。我市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工作,把农村清洁卫生工作摆在新农村建设优先位置来抓。2005年启动了以“五改五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2007年起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2012年,我市加快完善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的配置,积极推进“一村一个密闭垃圾收集点”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垃圾收集点33个,正在建设1025个;
加快推进 “一镇一站”的建设,太平镇、温泉镇、鳌头镇垃圾压缩中转运站已建成,良口镇、吕田镇压缩转运站今年底前建成。全面推广“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全市218条行政村均建立了环卫保洁制度,农村生活垃圾从清扫、收集、运输到处理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为我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卫生基础。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在试点创建工作中,面临资金、土地、政策配套等困难和问题。主要如下:
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准确。“什么是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是贯穿美丽乡村创建全过程的两个核心问题。准确把握美丽乡村内涵和标准,直接关系创建工作的得失。按照广州的工作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由多个要素构成、标准要求较高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是“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从试点创建工作来看,我市的市、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是比较单一和片面,与广州提出的总体目标差距较大,往往只关注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完成“七化”与“五个一”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就基本达标了。

美丽乡村规划特色需强化。经过规划部门、镇街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22条美丽乡村创建点的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已进入规划审核和组织实施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受委托的设计单位对各村庄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等情况了解和掌握不够深透,村庄规划编制存在内容重复、形式较单一、特色不够鲜明等情况。个别村庄规划未能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准确把握各个村落的“灵魂”,没有将村庄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传统习俗、发展规划等元素有机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突显个性、打造特色,难以使试点村较好地利用原有资源优势改善面貌、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以引领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创建工作目标。

美丽乡村资金土地需求大。我市22条美丽乡村创建点上报的建设项目约282个,总预算8.32亿元。减去已完成项目和广州市支持部分,2012到2016年我市共需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约6.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32亿元。目前,我市每年预算只能安排25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相比,每年缺口超过1个亿。广州市级创建示范点西和村要在今年年底接受考核验收,但是由于项目和资金最终批复较晚,除村前道路等个别项目由我市出资先行建设外,其余项目还未动工,影响了该试点的工作推进,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根据规划,我市22条美丽乡村创建点共需要建设用地指标830亩,每年约需166亩用地指标。如何解决用地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国土部门明确答复,缺少建设用地也将影响各村项目的立项审批。

联动机制合力未形成。一是多方协商沟通平台有待完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单位有我市镇、村、市属职能部门以及广州市直帮扶单位等,目前单位之间还未发挥应有的联动配合作用。挂点单位与其帮扶村之间,同一挂点村的广州和从化单位之间缺少沟通渠道,不少挂点单位反映对其挂点村的规划、建设项目、村民需求等均不知情,没法开展有效的帮扶工作。由于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主管单位与扶贫开发主管单位没有提前做好联系沟通,导致部分单位的扶贫开发帮扶对象与美丽乡村建设帮对象不一致,帮扶工作要重新起步,影响工作的延续和深入。二是创建工作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有待理顺。在西和村的创建工作中,建设主体由城郊街调整为城乡建设局,责任主体却依然是城郊街,这给创建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亟需对建设主体进行调整。三是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有待畅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多,涉及部门和环节多,审批时间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推进。

农村清洁卫生工作,任务艰巨。对照上级要求,2013年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2%,而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46%,差距很大。我市部分镇、村环卫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卫生意识依然较淡薄。我市农村保洁员的工资大部分以镇、村自筹为主,农村的环卫工人工资偏低,每月500-1000元,这严重影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农村生活垃圾密闭式收集点、运输车辆和生活垃圾分类等各项配套资金的投入仍未落实,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三、工作意见和建议创建美丽乡村,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工作光荣而艰巨。创建各方必须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开创新路。针对存在困难和问题,建议如下:
掌握标准,提高认识。针对各级对创建美丽乡村存在认识简单化、建设模式化、发展思路单一等情况,建议:一是深入组织学习贯彻创建工作方案。组织参与创建工作的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广州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方案》《从化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浙江省安吉县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准确、全面掌握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及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透彻理解和掌握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和标准,做到创建工作既有统一标准又有特色亮点,创造性地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二是正确把握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名镇名村建设的联系和区别。三者均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发掘资源禀赋、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比生态文明村、名村建设的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涵盖面更广,创建难度更大。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消除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模糊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效加快我市美丽幸福乡村建设步伐。

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可行性,避免规划的随意变更和反复浪费。一是要凸显村落个性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要实行“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建设模式,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的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使自然风光与乡土风情有机融合,努力打造我市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避免贪大求洋和千村一面。规划设计单位要认真听取所在镇和挂点单位意见,仔细征询村民的要求和建议。同时,还应征求文化、旅游、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意见,使各村的规划切实符合“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二是要突显自然生态优势。我市生态良好,山青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是广州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我市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优先、原生态为主的原则,根据我市境内大小溪流众多及群山环绕的地理特点,可以小溪流域治理为抓手,开展青山绿水工程,打造有中华文化传统、岭南特色的锦绣长廊。我市锦一村、三百洞村、赤树村、宣星村、狮象村等试点村就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可以把小溪流治理作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和亮点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三是优先满足群众当前的迫切需求。要坚持民意为重原则,规划工作要做到长远结合,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实事求是地制订各村美丽乡村创建计划。

(三)整合资源,稳步推进。一是要整合政策资源。应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努力尝试政策创新,力求在解决土地瓶颈、资金制约等方面的取得新突破。其中在土地方面,建议广州参照扶贫开发的做法,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用地指标;
亦可通过置换宅基证、复绿补偿等办法组织清拆农村空置旧房屋、猪舍、牛舍等,腾出土地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创业增收、扶贫开发、危破房改造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投入协调机制,保证资金集中、高效使用,确保美丽乡村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帮扶单位职责,促使各挂点部门积极参与挂点村的建设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三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市场原则,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农业企业参与历史文化古村、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村等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是要实施区分投入机制。要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别投入:对于必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类的,以政府投入为主;
对于一般公共配套设施,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资助为辅;
对于产业发展,应坚持企业和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从而缓解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压力。总之,试点工作要坚持“经济有基础、群众有愿望、班子有能力、区位有优势”的原则,从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启动,成熟一条,建设一条,防止急躁冒进。

建全协调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协调机制为纽带,以狠抓创建工作落实为根本。一是强化协调联动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市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力度,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强化部门合作,及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有序推进。要进一步落实“美丽乡村结对帮扶共商共建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沟通,抓好落实。二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参照扶贫开发建设项目的做法,在立项、招投标、资金划拨、规费减免等方面构建绿色通道,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切实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奖惩办法,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单位、主体单位和挂点单位捆绑起来一并考核,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情况与各种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责任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挂点单位帮扶的资金额度和建设项目等,便于挂点单位开展帮扶。四是全力以赴推进西和村试点建设。要调动和组织全市力量,切实抓好西和村的试点建设工作,确保年底考核验收工作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西和村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转变全市上下的观念,凝聚共识,加快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培育文明乡风。

美丽乡村既要创建,更要培育。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必须将他们调动起来,共同打造美丽幸福家园。要抓紧美丽乡村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切实加强创建工作好处、规定和要求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使农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不断增强村庄规划意识和保洁意识,逐步树立村庄保值增值观念,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创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积极挖掘培育乡村文化。大力挖掘各村的传统文化,增加和丰富村庄规划的文化元素,有计划地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只有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调动起来,农民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管护,美丽乡村才会青春永驻、美丽常在。

【篇二】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

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政协调研组就我县xxxx年美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部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认真查看建设现场和成效,了解建设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乡镇和县美好办关于美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交流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3年,我县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6个美好乡村重点中心村示范点建设任务,初步呈现了“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百姓生活和美”的农村新面貌,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效应,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继续以抓点示范为主。在完善上年度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了吴圩镇东大岗、连江镇岳庄、定城镇周庄、炉桥镇盐化新村、藕塘镇大杨新村和张桥镇北张胡等6个中心村为新的示范点。其中东大岗中心村为精品村,岳庄、周庄中心村为特色村,盐化新村、大杨新村和北张胡中心村为达标村。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责任乡镇高度重视示范点建设工作,及时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安排专人驻守工作一线,驻点现场监督施工,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其中,岳庄、盐化新村进展较快,已完成建设任务80%以上;
周庄完成约60%;
北张胡、大杨新村和东大岗是新启动的示范点,建设进度较慢,北张胡、大杨新村完成不足30%,东大岗完成了规划和拆迁任务,示范点内主干道基本建成,其他建设基本未动。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的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科学编制示范点发展规划。示范点选点、建设坚持群众意愿和科学规划的有机结合,注重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干群关系顺、干部服务意识强的中心村作为重点示范村;
邀请专业规划编制机构和本县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座谈、评估、勘测,坚持从用地规模、人口集聚、服务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符合群众要求,彰显乡村风情和个性特色。特别是在建设规划中,坚持把“原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主导模式,尊重现状格局,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等要素,统一规划实施,力求保持各村特色风貌。

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村庄建设和配套。中心村建设坚持以示范点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河塘清淤等事关民生的工程建设为重点,严格按建设规范、时间节点组织施工;
县美好办科学统筹谋划、严格督查调度,指导督促各示范点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建设协同推进,各示范点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连江镇多渠道整合筹措资金对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进行全面修建完善,村民住宅及村庄绿化已全部建成,道路、水电、通讯和有线电视等已实现户户通,大戏台和民俗文化馆已完工,体育健身场所、水冲式公厕和便民超市已建成使用,每户卫生改厕及沟塘清淤已全面完成。

三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为示范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示范点乡镇都编制了美好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土地整治、集中流转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和合作社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数中心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为中心村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了条件,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连江镇引进的新海岸生态园林、穗园生态种植等农业投资公司建成了15000亩的环岳庄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林下养鹅、龙虾、泥鳅养殖、茭白种植、花卉苗木;
吴圩镇示范点精整流转3xxxx亩土地种植特色经济苗木、草莓、水蜜桃和有机水稻等;
张桥镇示范点农户已流转土地达76.2%,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生产。

四是保障措施坚实有力,确保示范点建设推进有序。在运行机制上,坚持高位推进、多方联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建设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县美好办和县直机关单位加强工作谋划指导,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
各示范点乡镇都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主抓示范点建设;
示范点村也组建了村民理事会等,明确工作职责、议事制度等,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深化农美公司管理和运作模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整合项目、农民自筹、社会资助、部门帮扶、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广辟融资渠道,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今年仅县财政投资用于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预计达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总体行动较快,力度较大,并取得预期成效。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县委、县政府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但是在部分干群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仍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跟自己关系不大,等上级发话,靠上级支持意识较浓,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自然村庄整治,还是长效管理等,镇、村除了上级补助资金外都需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现有镇村经济水平和实力有限,配套不到位,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较少。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仍较分散,而且由于建设项目的申批程序多、流程长,导致专项资金拨付滞后,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整体进度差距较大。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推进进度不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建设进展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吴圩镇东大岗示范点,由于老民居保护建设规划等迟迟不能落实,导致村庄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如不加快推进,势必影响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省市整体验收。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承包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土地、水面等资源不能很好利用,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
一些中心村缺少区位优势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短期内发展特色产业十分困难,农业收益低,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乏力。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部分乡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整套自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仅仅依靠村民理事会发挥有限作用,示范点建设明显出现了“三难”,即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等。

三、工作建议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理清发展思路。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立足村情,统筹谋划,修订完善村庄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从农村长远发展出发,注重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并注重发挥规划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严格按规划抓整治、搞建设。杜绝规划与建设不一的现象发生,做到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结合各村区位、资源、产业和群众现实需要,实行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与管护,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有特色的示范点。

二要凝聚建设合力,加快建设进度。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激发他们投身建设的热情。要把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以他们所愿、所想、所盼作为第一出发点,保证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抓好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县美好办要对照标准,加强指导,组织学习先进,完善建设成果;
各职能部门在抓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要增强协调配合意识;
有关乡镇要自觉提高执行力,主动作为,加快工作进度,突出工作重点;
县领导要加大调度的频次和力度,实行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建设进度。

三要加大整合力度,解决资金难题。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乡村经济压力重,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安排,有效整合。县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整合资金力度,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并加大本级资金投入,全力支持中心村的建设;
要及时拨付扶持资金和奖补资金,简化工作流程,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四要注重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动力。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我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基础条件,这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优势,要注重立足当地优势合理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村一品;
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盘活集体资产,探索以集体资产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产业,兴办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众发展农家乐、家庭工业等提供场所和服务,壮大集体经济,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

五要加强机制建设,延续建设活力。美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既要高标准抓好建设,又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等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要落实完善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县委、县政府要适时调度,强化整体推进力度,重视考核奖惩,强化结果运用,确保美好乡村建成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美好乡村建设管理队伍;
要以美好乡村建设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结对帮扶、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配备、引进和培养人才,确保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得到保障。

【篇三】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lass=““>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范本 乡村 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范本(通用3篇) 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 乡村文化建设点烟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