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范本2篇)

时间:2023-08-17 14:54: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范本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范本2篇)

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2篇

第1篇: 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

政协工作经验交流发言5篇

【篇一】

一、主要做法

一是主动对接中心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四化驱动战略部署,县政协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在讨论年度工作要点时,精心选择当年全县重点推进的产业和项目,作为常务委员会、专委会专题调研和考察的课题。同时,根据决策和工作需要,政协调研组主动请战,先后就新型工业化、金银花产业、新型城镇化、经济外向化、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产业、企业融资、煤炭工业发展等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建议案。先后代县委、县政府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外向化的意见》。

二是精心做好调研准备。调研组成员不仅有常委、委员中的专业人士,还邀请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调研前广泛收集资料,同时听取县党政 __、分管领导意见,形成细致的调研提纲,提交调研组成员。明确每一个成员在调研中的具体任务,带着任务去调研,强化成员的责任感,避免走马观花。

三是广泛吸纳各方良策。比如,调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调研组就远赴江苏建湖县、亭湖区,重庆巴南区,近到桐梓县、湄潭县调研,学习借鉴不同类型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经验。调研金银花产业发展时,也远赴湖南隆回、重庆秀山、山东平邑等地考察调研。实地调研结束后立即集中讨论,调研组成员认真研讨,把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化作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和实施意见的提纲。执笔人根据提纲写出初稿后,调研组再次集中讨论,修改后依次上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充分讨论。

四是将常委会议通过的文稿印送县领导和各乡镇、部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调研报告和实施意见代拟稿报县委,县委全会讨论通过后印发全县。

五是深入抓好决策落实。在调研报告和决策文件印发后,县政协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决策落实。比如,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印发后的第二年,县政协常委会就对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进一步推动经济开发区、经贸局、发改局、招商局和各乡镇、部门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二、工作成效

一是促进了成果转化运用。以往,很多质量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印送相关单位后,因为各种原因领导关注不够,导致调研成果在转化落实上有差距,影响了委员的履职积极性。政协调研组为县委、县政府代起草决策文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政协调研提出的真知灼见有效转化为党政的决策,转化为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措施。

二是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关于加快推进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印送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金银花产业作为我县农业现代化的龙头产业,成立领导小组专抓,县政协相关主席参与具体工作;聘请著名战略、营销专家郭汉尧为我县决策顾问,多次邀请其为全县各级干部授课。郭汉尧投资组建吉帮金银花科技发展公司,成功打造了全国首家金银花主题创业园,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金银花专题产业园,引进中菲合资企业艾维特日化、老谢氏鸡蛋糕等10个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产品,我县成功打造“中国金银花之乡”品牌,农业品牌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增强了参政议政能力。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与专家、部门分管领导共同组成调研组,通过调研考察,了解、研究县域经济,努力做到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参政议政工作逐步呈现出“选题准、调研深、建议精、效果实”的特点。

四是提升了政协影响力。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文稿意见、宣传落实实施意见,参与具体工作,有效宣传了政协工作,较好实现了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服务中参政议政。

【篇二】

一、创新组织方式,激发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活力。

修文县政协共有15个界别185名委员。本届一次会议后,按界别或联组将委员划分为7个学习活动组,构建政协委员网络组织,发挥界别专长和特点开展活动。但由于县级政协界别委员分布不均,有的界别委员多一些,有的又同界不同行,活动开展有难度,参差不齐。我们尝试“打散重组”,一是从委员自身特点出发,使小组人员结构多元化,并从中推举2名组织能力强的委员担任组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委室负责人分别联系一个组,负责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抓住“政协委员进乡(镇)、社区活动”的契机,结合委员界别、自身特点、工作及居住地点、帮村扶贫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将委员分别划入12个联络组,使委员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三是以专委会为基础,注重发挥委员优势和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委员履职的工作热情。

二、注重载体平台,拓宽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渠道。

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政协机关主动为委员小组外出学习考察做好联系协调服务工作,小组根据委员意愿和需求,有到周边兄弟区、县参观学习的,有赴省、内外考察民俗、民居、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的,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寻找适合修文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向党委、政府谏良策。二是搭建参政议政平台。依托专委会的组织优势和活动平台,协调有序地开展“一视察、一调研、一座谈”和专题协商活动。针对部分非公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为企业分忧,促企业发展。为委员搭建提案办理民主监督平台,开展提案办理对口协商,提案委员与承办单位面对面交流,现场协商最佳办理方案,因受条件限制所提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能得到提案人的理解。举办重点提案办理专题协商会,出台了《修文县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工作制度》,通过对重点提案的督办,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针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铝凡土矿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社区矫正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医患矛盾调处、桃源河水体综合治理等多方面问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三是搭建活动载体平台。在委员中广泛开展“提交一件提案、反应一条社情民意、献一条发展良策、为民办一件实事”活动,政协提案数量逐年递增,xx年提案数量达到156件,创历史最高。今年县“两会”召开前,有的委员就将个人拟写的提案,在小组活动会上主动征求其他委员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有的委员积极下基层、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将意见梳理提炼后形成提案;专委会和委员学习活动组,结合自身组织开展的视察调研活动,将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形成集体提案。一些企业老总通过委员学习活动组,积极参与到“爱心捐助贫困学生”行动中,热情奉献爱心,伸出援手,为贫困学子圆梦。

三、优化服务管理,增强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意识。

一是完善委员联系制度。建立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各界委员的制度,通过走访、座谈、互访、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近距离接触委员,全方位了解委员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和性格特征,更好地发挥委员专长和特点。二是健全委员履职办法。出台了《修文县政协委员履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委员职责,充分尊重委员主体地位,维护委员民主权利,同时,对委员参加各项活动做出相应规定和要求。三是优化服务委员措施。为委员履职提供优质服务是政协机关的职责所在。一方面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委员学习活动组开展活动提供交通、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因陋就简创建委员参政议政QQ群,上传各类学习资料、文件,公开活动信息,展示委员风采。另一方面,听取委员意见,对委员反应强烈又因权属制约不能解决的问题,创新思路,到上级政协争取支持。比如,原107省道修文路段、135县道扎佐高速收费站至野生动物园路段,由于年久失修,重车碾压,整条公路沿线的路基多处变形、沉降、龟裂,路面坑洼不平,雨天泥浆四溅,晴天尘土飞扬,成为沿路村寨和景区发展的一大瓶颈。县政协将问题反应到省政协提案委,得到大力支持,很快通过省政协提案得到解决。

四、夯实素质基础,提高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能力。

我们采取点(分散)和面(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委员进行学习培训。点,就是委员个人自学、小组领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不断提升委员的政策理论水平;面,就是举办讲座,邀请县内外知名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也登上讲台,结合县情,讲大数据、依法治国等理论。

【篇三】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网络协商有序开展。

县政协专门成立网络服务中心,明确1名政治立场坚定、文字功底强、政协工作经验丰富、电脑操作熟悉的委室主任具体抓,聘请1名年轻大学毕业生对县政协机关内部电脑、网络设备进行常年维护,确保网络协商形式建得起、能运行、网得住。同时,每年在召开政协全会期间,由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组织全体委员开展政协网络协商专门培训,要求每名委员都要加入政协QQ群、关注“镇远政协”微信公众号,并学会在镇远门户网站等平台上浏览信息、上传提案、社情民意线索等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二)加大投入,配备网络运行设备。

在今年预算运转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县政协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千方百计积极筹措资金,为县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专委室配备电脑、数码相机,为办公室购置1台摄像机,保障网络协商基本设备需要。同时,为确保县政协机关全体干部上网网速流畅、操作便捷,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与县移动公司协调,将县政协移动网络容量由原来的6兆扩充为10兆光纤,并开通无线wifi,大力提升网络服务和运行的效率。

(三)健全网服机制,促进网络协商规范化。

县政协创新建立了网络协商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中心、网络信息员、各委室负责人在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及维护、信息发布、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线索征集及办理情况反馈等工作中的职责,提升网络协商规范化水平和质量。

(四)整合网络载体,着力提升协商民主水平。

1、借助效能平台,公开提案办理透明度。镇远县以效能建设电子平台为载体,将县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协商任务,按职能分工明确具体承办单位、提出办结时限后,在“效能镇远”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量化管理,动态反映各级各部门效能任务完成情况,建立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达到提案办理协商民主效能明显提升的要求。

2、创建政协公众微信,搭造网络协商互通渠道。镇远政协微信公众号“镇远政协”,及时发布全县政协协商民主成果、委员活动、工作动态等重要图文信息和政协知识,让部分关注者会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提问、议政,公众平台负责人也会及时将微信用户反馈的社情民意等情况向政协领导汇报,并转交给有关部门迅速解决。

3、建立基层政协委员QQ群和无纸化自动办公网,收集社情民意。把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全部加入QQ群中,通过及时发送图片、视频信息与委员、干部交流互动,让大家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县政协工作开展情况。

4、搭借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协商民主快车道。县政协将常委会协商议题、年度调研课题、提案办理等重要工作安排发布在镇远门户网站“公告”栏上,广泛征求全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工作动态、协商民主建议及取得的协商成果发布在“政务要闻”栏中,让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成为全民参与的“快车道”。

二、取得的成效

(一)推进协商网络形式化,协商议政质量明显提升。

县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118件和26条社情民意,其中有96件提案和22条社情民意是通过“政协委员QQ”群和“镇远政协”微信平台上传的。涉及民生工程的网络提案和社情民意,问题反映很到位,提出水平也很高,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迅速解决。

(二)健全网络协商机制,提案办理效果良好。

通过“效能镇远”平台,将118件委员提案办理进度公布于网页,推行任务分解、进度报告、满意度测评、年度考评等网络监测,提高提案办理效率。县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来收到的118件提案,共有36件得到了实施和解决,52件正在解决,30件受条件限制留作参考,办结率100%、满意率98.2%。

(三)注重社情民意收集,建言献策积极性日益增强。县政协委员通过“政协委员QQ”群和“镇远政协”微信平台上传社情民意26条。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及时在“无纸化自动办公网”送达到县政府,引起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领导分别对有关问题作出书面批示,县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和落实。

(四)开展网络 __,提升政协机关整体形象。截至10月底,县政协在新华网、黔东南新闻、镇远新闻网、《镇远政协信息》、《镇远政协》公众微信等各网络上发表政协工作动态信息200余条,这些网络信息的传播,极大改善了政协机关“年纪大”、“二线干部”、“无正事”等负面形象,传递了新时期政协机关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五)协商效率高成本低,促进委员全天候履职。

为镇远争创全国卫生县城,近百名政协委员通过“QQ群”和政协微信交流,委员们既可以分全体人员、界别小组相互交流,也可以组建临时讨论小组,并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

【篇四】

一、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是不断规范基层政协组织机构建设。赤水市(县)政协早在1985年初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区(镇)政协联络组,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上就此作了专题发言。撤区建镇并乡后,及时在17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政协联络组,并明确组长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并随市政协换届而进行相应的人事调整;成员由在该乡镇(街道)的市政协委员和具有代表性、带头性、号召性的各界代表人士组成。联络组工作在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和当地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今年,为进一步加强联络组的管理,赤水市政协根据《政协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经多次调研讨论,在原《赤水市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工作(简则)》基础上对联络工作、组织、纪律惩处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报经市委同意并以市委文件下发了《赤水市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工作规则》。《规则》明确了市政协联络组组长由市委提名,市政协常务委员会任免。通过对基层政协组织机构的完善,推动政协民主协商工作向基层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二是有效发挥乡镇联络组作用。在市政协的指导下,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组织成员开展学习。通过政协联络组平台,定期不定期召集本地的市政协委员和联络组成员就政协理论、统战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参政议政水平。要开展民主协商。围绕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开展协商讨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出意见建议。要开展民主监督。积极组织联络组成员开展视察调研,倾听和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及时反馈当地党委政府或市政协,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好上级政策,为促进当地“四个全面”服好务。要积极参政议政。应邀出席或列席当地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参与协商讨论重要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团结各族各界人士参与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为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积极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去年以来,赤水市政协探索在乡镇搭建以“乡、村、组、户”为单位的“四级”民主协商平台,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触角进一步延伸。由相邻群众商定民主协商中心户,并确定一名户代表为牵头人,负责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进行民主协商组织工作,对涉及村、组重大事务的,负责协商统一意见,并向村、组汇报相关协商意见。在组一级建立民主协商中心点,负责对本组重大事务进行协商,设立中心户长一名,各户牵头人为成员。在村(社区)一级建立民主协商中心站,负责对本村(社区)一级重大事务的协商工作,并确定站长1名、副站长1—2名,各中心户长为成员,负责村级协商具体事宜。以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为中心,负责管理、指导本乡镇(街道)各级协商平台工作,帮助下级村、组、户建立协商平台,完善相关工作职责、协商形式、办法等,并对各级协商平台进行备案。

四是加强政协联络组之间联系交流。为保持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学习,市政协将17个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城区三办四个片区,并明确由一名副主席和一个专委会负责联系、指导。不定期组织各片区政协联络组成员围绕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重点开展相互交流学习、视察调研活动。这既为乡镇政协委员参与经济建设搭建了平台,扩大了委员的组织活动参与面,增强了政协委员的认同感、归宿感和凝聚力,又有力地促进了邻近乡镇之间先进经验的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调动了基层政协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委员从群众中收集到的“南桥路铺设的人行地砖下雨天太滑”的社情民意,经市政府采纳后,已重新铺设了防滑地砖。又如,在今年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市政协的指导,葫市镇政协联络组召集高竹村金竹林组村民通过民主协商,基层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帮助,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保护,并组建了20多人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队,既丰富了群众业余精神生活,又为老百姓摆脱精神贫困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是发挥了政协的优势和作用。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联络组、开展片区联谊活动对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区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去年赤水市东部片区“8.11”抗洪抢险中,基层政协委员就积极捐款捐物11余万元;随后东部片区政协联络组又组织开展了灾后重建视察调研活动,为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灾后生产、灾民安置等积极建言献策。

三是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赤水市创建“四级”协商民主平台以来,充分发挥了政协工作紧接地气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协商活动,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推动基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如,为改变竹海湖风景区入口处村民建房混乱村容脏乱差的问题,确保顺利申报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赤水市政协组织100余名政协委员与村民进行“一对一”帮扶,提出多套村容村貌整治方案供村民选择,通过全体村民投票决定了他们自己心中最佳的整治方案并付诸实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经验与启示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必须始终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与党委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要积极争取让委员列席当地党政相关会议,让委员掌握基层党政工作重点。要争取党政支持,落实好基层委员活动场所,保障委员活动经费,确保基层联络组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建好履职平台是关键。必须积极为基层委员搭建好参政议政平台,保证委员民主表达有渠道。要着力在畅通会议建言渠道、民主对话渠道、信息反映渠道和成果转化渠道上下功夫,真正使委员有发言的地方、表现的舞台。

第三,提升委员履职能力是基础。必须重视委员素质的提升,通过集中学习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委员知识结构,提升政协委员政策理论水平,让他们具备“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的能力和素质。

第四,健全协商制度是保障。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对乡镇联络组的工作内容、形式、程序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促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运行更规范,履行职能更富有成效。

【篇五】

近年来,xx政协紧紧围绕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优势,坚持不建机构建机制,推动委员下沉,切实发挥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重要作用,稳步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严密制度设计,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__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全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文件,从组织体系、议事规则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设立协商议事会议,搭建基层协商民主平台。针对乡镇(街道)没有政协组织的问题,组建委员履职小组,搭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三类协商议事会议平台,推动委员履职工作下沉。乡镇(街道)协商议事会议依托“政协委员之家”,以委员履职小组负责人为协商议事会议召集人,负责乡镇(街道)协商议事工作;
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协商议事会议,由所联系的政协委员任召集人,负责相关协商议事工作。

构建适用可行的运行机制,保障协商活动有效开展。按照要求,对协商议事会议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如何协商等作出明确规定。精心确定协商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委员入户走访、发放议题征集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筛选议题并公示。认真组织协商议事会议,由乡镇(街道)委员履职小组负责人或联系村(社区)、企业的政协委员负责组织、主持协商议事会议,按照提出意见、互动协商、修订意见、提请确认等步骤,就协商议题进行充分协商,努力形成共识。推动协商成果实施,及时将协商成果向群众和相关单位反馈,并在下次协商议事会议上通报,力求协商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

://xinde/ __gyanjiaoliu/333775.html

内容仅供参考

第2篇: 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

总225期第9期2008年9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Guizhou
V01.225,No.9
September.2008
经济法视野中的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张林鸿程英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
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宏观上看,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争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协调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决定了经济法将在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经济法要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两方面入手:在经济立法中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利益;
建立合理的民族区域财税调控制度;
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同步建立起市场培育法律制度、规制法协调制度和区域经济协同合作制度。

关键词:经济法;
经济法理念;
民族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8)09--050--054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则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从宏观上看,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国伊始,我国就出台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扶植和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审视几十年来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
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3m∞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近代法律观念逐渐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法律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如果说传统的个人自由观念与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关,而关于社会整体公正的观念则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这种追求社会整体公正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为这种社会整体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公权力保障。为保证国家公权力的合理运
往的民族发展措施大都强调经济政策措施,忽视
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单一的政策不能保障民族区域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解决民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稳定的、有强制力的法律来保障。协调一国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将在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行,协调国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
系的经济法应运而生。对于我国而言,经济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阶段;
第二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
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
一、经济法的理念定位
国内对于经济法的定义尚存争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
作者简介:张林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程英卫,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9期经济法视野中的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尽完善,此时如何“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经济法在我国现阶段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理念,含理想与信念之义,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目标及其实现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一般认为“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体。,,[2]理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表述。法律理念是人们关于借助法律可以实现某一领域的理想生活模式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念。法律理念是高于法律观念、法律表象和法律意识的理性认知形态,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性把握和构建。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内在精神,是人们关于借助经济法可以实现理想的经济生活目标模式的一种法律信念。目前国内对经济法理念的具体内容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理念有四层含义: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理念、政府有限干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经济安全理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理念具有层次性:正义是最高层次的理念,由其统帅自由、平等和秩序等理念,EsI(P4z-sD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理念包含四个方面:自由理念、公平理念、发展理念和安全理念o[4](P4-20)综合以上,我们认为,经济法的理念包括社会本位理念,协调理念和发展理念。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在于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考量;
经济法的协调理念在于经济法追求社会公平。经济法追求的这种公平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主导的公平。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相互之间的能力、财富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经济法将实质公平引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在认同分配差异所具有的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的同时,更兼顾社会意义上的合理性;
经济法的发展理念体现在经济法致力于可持续的、安全的、有效率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法理念与民族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
(一)市场失灵——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症结所在
市场失灵,通常认为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s](脚q2’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便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
 
纯粹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内部和外部条件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却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这样,在市场法则下,区域经济差距将持续扩大。此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例如,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东都地区因为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之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策支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逐步提高。相对于西部而言,东部有着更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也更能吸引资本的投入。而自然条件相对较为恶劣的西部,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尽管新世纪伊始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加大了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入并给与西部投资以政策支持,但就投资环境而言西部仍整体逊于东部。这样的后果就是,东部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其支付给被利用资源的回报较为丰厚,也就越能吸引各种优质资源,而这样的优质资源接下来会进一步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对于东部而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西部经济较为落后,所能提供给经济资源的成长机会也会相对较少,对各种优质资源也就缺乏吸引力,由于缺乏优质经济资源,西部经济发展缓慢,而发展缓慢的西部经济越发不能吸引经济资源,于西部而言,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这样的后果是东西部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区域经济的不协调,这是市场失灵的结果。《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东西部经济差距继续加大,2006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5年的69.7%下降到66.7%,而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5年的48%下降到44.2%。而且,西部面临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的问题。青海、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区2007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几个投资高的省区

52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25期
在GDP能耗排位中均进入了全国前15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普遍较低o[63西部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贫困地区人口中最困难的人口有80%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
经济法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的法,而国家协调经济运行之所以成为必要则在于市场失灵。市场配置资源通常能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结果,但市场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以避免市场的缺陷。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这时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对民族区域经济加以扶植,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正是经济法所要调整的对象。
(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与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是指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就暴露无遗,比如市场不完全、市场不普遍、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经济周期波动等,对于这些市场存在的问题,以个人本位为价值追求的民法是无能为力的,甚至,个人本位是市场缺陷的直接动因。因为,如果缺乏有效约束,市场规则下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过分强调自身的利益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规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短缺。为从法律制度上矫正市场规则带来的个人主义倾向,经济法应运而生。民族区域经济大部分较为落后,如果单靠市场法则,民族区域是难以吸引到优质的经济资源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会给社会安定带来隐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基于整个社会利益的考量,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经济法关注的对象。
(三)经济法的协调理念与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强调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征的是各种事物各得其所。经济法的协调理念意在通过经济法达到一种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达到经济法预想的协调。当公平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利益
 
的均衡状态时,人们往往特指分配公平。这是因为“分配问题是整个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也即分配问题是整个社会公平问题的核心O班7](P27’众所周知,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它关注的是市场交易中的公平。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是国家对社会财富进行第二次分配时的公平,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经济法的公平更关注个体的实质差异,相对于“起点公平”而言更注重“结果公平”,它包括基本需要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第二次分配公平是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由于初次分配造成贫富悬殊、产业差别等分配不均衡现象所引发的,其公平不是指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而是指利用国家经济能力,在调整产业结构、均衡收入分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分配公平推动法律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迈进并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出现。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其在调整社会分配关系过程中具有特殊性。社会分配不公平作为市场失灵的基本表现之一,成为经济法介入分配过程、调整分配关系的直接经济根源。法律上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分配常常需要公权的干预,政府干预之手因此也会触及平等主体间的分配,以实现特定目的。[8]∞_1鼬政府因此可以用两种手段来尝试进行强制性分配:一种是运用政府的强制力来征税和分派转移支付,以弱化甚至消除竞争博弈的后果,这是对交易过程的干预;
另一种是通过直接干预立足于私人产权的竞争基础,通过影响财务资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干预缔约自由,改变市场的运行,这种干预是对交易结果及其积聚力量的干预。
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和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9]傅3’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不活跃,社会投资少,现有经济多以资源型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较低,在社会初次分配中,民族地区得到的经济利益明显少于中东部地区,从而造成分配的不均衡。在经济法的视野中,这是一种不公平。民族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理应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民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有必要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调整,协调东西

推荐访问:范本 协作 法院 关于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范本2篇) 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 法院区域协作经验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