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范文(通用6篇)

时间:2022-04-18 0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振兴区,隶属辽宁省丹东市。 是丹东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地处丹东市东南部,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振兴区下辖7个街道、3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振兴区常住人口423538人。民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6篇

【篇一】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工作心得: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最新)

一、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哪些认识问题?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其实是认识问题,而不是有人喜欢说的“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类问题。我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识问题:

(一)城乡划分问题

我国城市与乡村划分是否合理?现在主要按行政管理区块来划分,把建制镇及城市的街道和区划分为城市地区,由此确定城市化率的大小。

(二)农业功能重点

过分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能影响大宗农产品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导致我国农业的“日本化”。

(三)农村发展趋势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不足,还有的“专家”美化小农,夸大“空心村”问题。

(四)城市发展误区

对城市发展有很多误区。举例来说,有人认为我国城市的高房价具有必然性,因为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城市规划界的主流意见赞成我国城市居民的高密度居住方式,以为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类似这些说法,严重妨碍我国城市化健康推进,也不利于乡村振兴。

二、改革应形成怎样的政策导向?

真正建立农民分享农村产业链价值的机制,在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纽带,今后的改革应形成下述政策导向。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

坚定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小农户向家庭农场的转变。无论如何不能把小农户看作现代农业的长期基础。小农户不可能真正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由小农户构成的合作社不会是真正的合作社。要改变对合作社的观念,不能把当代农民合作社混同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农业合作社。

(二)农民跨区域合作

推进农民合作社跨行政区发展,培育跨省市的巨型合作社。相较于中国20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美国不过几千个。欧盟内部农业发达国家的合作社也不过十来个。合作社机制必须改革,资本构成及分配关系不必拘泥于旧的合作社传统,而应大胆吸收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

(三)企业合作社转型

探索将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由国资或私人公司转型为农民合作社。这种转型需要顾及国内相关参与者的共赢以及国际贸易规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里不做具体讨论。

【篇二】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原创材料 仅供学习

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由委副主任××带队、委园艺特产处处长××参加的调研组,于11月6日—11月8日赴××县、××县、××市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组织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深入乡村、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等11个点实地参观考察。总的看,各地都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对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内容也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和产业生产经营特点,谈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市及××市都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着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

(一)科学谋篇布局,统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各地在产业发展上思路明确,既有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各产业发展上也有一些具体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市提出了“五六七”发展战略。××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工作重点敲在发展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上。××县按照“一个统领、两条主线、一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大县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市提出建设“一心、一园、两带、五区”的发展思路。

(二)依托资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各地都能根据本地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确立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模式。××市在稳定玉米、大豆农产品种植的前提下,着力建设七大产业基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营初见成效。××市依托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人参产业实现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20%;特产总产值预计实现200亿元,同比增长7%。××县紧紧围绕打造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大县,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中心,加快推进三产融合、生态循环、水源地保护、休闲旅游四大特色农业示范区,成功孵化出六大典型绿色发展模式,现已被评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县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化、市场化经济格局。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0个,其中特色产业专业村屯22个。

(三)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近些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改革,积极挖掘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增收潜力,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确权颁证、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尝试通过改革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县已完成所有村的外业测量,经确权公示后,年底前可完成证书发放的准备工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地贷”、“吉牧贷”、“棚膜贷”“政银担”业务等已经启动。××市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多条腿走路,多方发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通过调结构促增收。2017年××县调减籽粒玉米4万亩,完成粮改饲1万亩,调减后主要种植中药材、鲜食玉米、杂粮杂豆、大榛子、蔬菜等作物。二是通过劳务经济促增收。2017年××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占农村劳力总数的47%,劳务收入60亿元,平均每个劳力2.5万元。三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增收。××县依托5家鲜食玉米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发展鲜食玉米基地6万亩。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项目26个,带动2600余户农民就业。四是通过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增收。各地都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好各类农业扶持项目引导产业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市新发展家庭农场57个,总数达到200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0个,总数达到2000个,新增土地流转12万亩,总面积达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县、××县大力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产品,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强化配套服务,发展农家乐、农村田园综合体、旅游饭店、文化体验、滑雪度假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调研组在听取工作汇报的同时,重点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农村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从大的方面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农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60、70年代的水平,三北防护林建设进程缓慢,乡村道路虽然发展较快,运行到目前大多数开始进入修缮期。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各地都有部分村屯农民没有吃上自来水,相当一部分村屯没有硬化路面。据××市反映,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比较普遍,技术装备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功能性配套不完善。

(二)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是有些政策需要完善。如国土和林业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在农业用地划定上存在争议。××县金川镇的部分平整土地林业部门划为林业用地,相当一部分山坡地国土部门划为农用地,而且,平整的林地和山坡的农用地不能相互调换。二是政策的综合效益不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村的各类优惠政策很多,但相对分散,缺乏统筹使用一盘棋的工作机制,资金使用效果不佳。三是政策扶持的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扶持政策大多是计划经济保××来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如园艺特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少,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食用菌、小类经济作物等,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农药使用登记目录。四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据基层反映,农业项目小、散、多、杂,近些年来成为检查的重点,一个农业项目往往要接受5—6个部门检查审计评估等,使基层应接不暇。五是政策扶持的引导力度有待提高。如,玉米秸秆“五化”政策覆盖面有限,禁止焚烧的堵与让农民不烧秸秆的疏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不到农用电价。相当一部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扒皮机、冷藏车等)没有纳入补贴范围。设施农业建设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建设初期还要向国土部门交纳数额很大的保证金,等等。六是扶持政策与农村实际不完全相符。有些政策规定的太细、太死。如按规定15万元以上的农村项目需要招投标,增加费用,增加程序,效果又不好。有些就地取材的项目需要开正式发票,增加税金,增加不必要支出等等。

(三)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不敢调、不会调、从而导致不能调,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相当一部分坡耕地仍然种大苞米,产业结构不优、区域集中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三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四是缺少自主优良品种。玉米、水稻有一些国内自主品种外,蔬菜、特产、中草药、经济作物等其它农作物很少有自主品种,农民种子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企业宣传和推广。一些地方的园艺特产品还处在谁种植谁试验的阶段,也没有达到适区适种的要求。产品商品性状不优、品质效益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突出。五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六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七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八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仍然没有缓解。据××禾韵蓝莓龙头企业介绍,高峰时雇佣当地农民上千人采摘蓝莓,男女劳动力平均年龄52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老体弱或多病者,素质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市统计,全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据××县、××县介绍,农村户口考入大学又返回农村就业的不足10%,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结婚后基本选择外出打工或在城镇居住。

(五)农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很大。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屯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据××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反映,农村面源污染占全部污染的56%,已经超过城市,地下水超采、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农药薄膜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非常突出。

(六)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字方针与原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有一些新变化,要求今后工作着力点也应有所调整。如:与治理有效相对应的乡村民主议事制度应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在议事程序、范围、参加人数等方面都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总的讲,乡风文明建设任务还很重。一是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不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没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二是由于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多,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农民思想观念不新、意识水平较低,农村文体活动不多、精神生活贫乏,少数农民农闲季节沉迷于宗教信仰、玩麻将、赌博等。三是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对老人重葬轻养。据××反映,部分地方农村随礼占农民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对策及建议

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如基层普遍反映,给玉米生产者补贴与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相矛盾,财政补贴应重点向结构调整的产业倾斜。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传统村落,使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均衡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搞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城镇带动战略。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带动县城、县城辐射乡村的城乡融合体。推进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走农村人口异地与就近就地城镇化并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吸纳能力。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想。与国民经济增数相适应,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新增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把项目资金的整合权更多的下放给县市。三是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保护体系,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策项目扶持上要有所偏重。按照当地资源禀赋的要求,遏制小而散、小而全的产业,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的作法。

(三)尊重市场规律,明确政府职责。全方位、大尺度地改革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一是科学制定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包括调整和完善原有的政策,如基层普遍反映,给玉米生产者补贴与调减籽粒玉米生产面积相矛盾,财政补贴应重点向结构调整的产业倾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十九大精神相适应的新政策等,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是在项目审批、权利下放、土地流转、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用地用水用电、减轻企业负担、绿色通道等方面,规范部门职责,防止不作为。同时,更要防止添乱添堵的乱作为。三是加大重点产业的组织保障。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工作队伍、技术队伍,健全网络,配齐人员,保障经费。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由政府立项、大专院校承担,研发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作物品种,进行实验示范,成功后逐步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应恢复以往基层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在实验田进行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功能。五是提供信息服务。依靠行政资源及时将产业发展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农资供应、企业信用评级、产购销等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由生产经营者自行决策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

(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吸引人才向乡村转移。人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因素,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智慧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采取三项措施同时推进。一是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报酬,建立适应农村各类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鼓励人才下基层,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三是充分挖掘、培养农村现有人才。这是相对快捷的方式。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退休的机关干部等回乡发展产业,尤其是要注重村组干部的培养,树立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对农民有感情的典型人物。

【篇三】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重塑城乡关系,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西部看四川 2018-03-28 09:08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乡村振兴,提到“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七条道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清晰路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内涵。乡村振兴中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其具体内涵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与过去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区别,着力重点在哪里,本期时势专论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嘉宾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郭晓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向军 王付永

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意义

主持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应该如何认识?

郑风田:目前乡村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城乡融合不够、不充分有关。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我经常去欧洲,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欧洲的年轻人进城,因为年轻人喜欢热闹,城里工作机会也多;而老年人呢,有个说法叫作“老年人下乡”。我在意大利罗马的郊区,发现农村建得非常漂亮,在这里会发现有很多老人,一问这些老人,原来都是在罗马市工作,退休了之后觉得罗马市太闹了,所以到郊区买一栋房子,在那里养老。老年人在乡村的小镇上,一方面为农村带来了人气,另一方面也会提升乡村的消费水平。我想,中国有1亿多年满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在城市生活,如果把乡村建得非常漂亮,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差,让城市的老人能够有机会到农村去养老,这对于农村发展无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做到这一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

郭晓鸣: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城市繁荣而农村落后的现象呢?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直接相关。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有限了,这是导致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让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流动,就成为我国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点。因为只有城乡要素能够平等对流,才能有效解决乡村因要素严重短缺而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进而改变乡村落后、城市繁荣的失衡格局。

主持人:请您谈一下,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和其他六条道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郑风田:城乡融合在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之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城乡融合既是乡村振兴之路,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一点来看,城乡之间是否做到了融合,是否在往融合的方向努力,也是检验其他六条道路开展得如何的一个重要尺度。

郭晓鸣:从乡村振兴的内容来讲,城乡融合起着引领性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不能只局限在乡村内部重建和提升。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开放性的,必须有城乡两端双重资源的集合和集成,既有农村内部资源的激活集聚,也有城市外部资源的整合进入。城乡融合至少包括城乡资源平等公平的自由交换、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城乡形态差异化的互利性共存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因此,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互利共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不管是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还是空间融合,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都是关键性的制度支撑。

针对城乡新特点,如何做好融合新文章

主持人: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要重塑城乡关系,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谈到城乡关系,我们过去最熟悉的就是“城乡统筹”的表述了。那么,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二者区别在哪里,其中体现了怎样的思路之变?

郭晓鸣:与“城乡统筹”相比,“城乡融合”更加强调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更加强调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在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要求就是城乡之间必须实现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要解决我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突出矛盾,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对城乡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即由过去的“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过去实行城乡统筹战略,基本取向是“以城带乡”,城与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与次的关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由于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地方统筹的结果仍然改变不了农村的人、财、物向城市流动,仍然改变不了强城弱乡的基本格局。总体上,由于显著增大了相关投入,城乡统筹促进了乡村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长足发展,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城乡平等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途径,其重大政策取向就是要重构新型城乡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城乡之间人、财、物等发展要素能够真正平等对流,城市对乡村由带动发展变为共同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存。

郑风田:过去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本意是希望以城带乡,但由于我国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附力,所以很大程度上把农村的人、财、物都吸到城里去了,加上制度因素,造成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融合更深层的含义是,二者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并避免各自不足。城市建设要借鉴乡村的美景与生态,要实现环境美,不能全都是一片高楼大厦、“水泥森林”;同样的道理,乡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长处:基础设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便捷化,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覆盖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银行网点、购物、公共交通等方面也要跟上。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充分吸收对方的长处,城市要变得更生态、更绿色、更宜居,乡村应该在基础硬件上加大投入,应该更清洁、更便利、更繁荣。

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主持人: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只有城乡之间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才能真正做到城乡深度融合。请您谈一下,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是什么?该如何进行破解?

郭晓鸣:农村土地资源是当今中国农村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实现突破,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选择。从已有实践看,通过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改革和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一连串重大的关联性改革行动,不仅可以为受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重建吸引的城市资本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和渠道,而且能够推动激活农村要素与促进城市资本下乡高效对接,为严重缺乏投资的乡村区域带来动力强劲的社会资本。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引爆点,城乡双向释放能量,牵一发而引动全身,催生并实现乡村产业重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乡村治理模式重构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深度变化。当然,除了解决土地的问题,破解乡村人和钱的难题同样重要。因而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农民市民化政策的同时,以更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为城市人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务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提高农民在金融服务上的获得感,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农旅融合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崇信县农旅融合发展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侯晓秀

【摘 要】新形势下农旅融合发展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是将农业农村农民与旅游关联发展的重大战略。农旅融合发展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最好的路径。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19(000)011

【总页数】3

【关键词】农旅融合;乡村振兴;崇信县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以“农旅融合、以旅促农、以农兴旅”为宗旨,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完善旅游休闲功能,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培育,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崇信县全县总人口10.2万,农业人口8.2万人,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崇信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种植业、特色农业(苹果、芹菜、红牛、油用牡丹等)发展基础较好,乡村旅游发展实力雄厚,特别是“崇信芹菜”“崇信苹果”等特色农产品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标保护登记,成为崇信品牌享誉国内。县内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围绕体验农村生活、享受农业风采、欣赏农村风情等形式的旅游模式已初步形成,为崇信县农旅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等条件影响,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瓶颈。二是农旅配套要素的还不完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缺少了水电、住宿、餐饮、卫生、交通、停车场、路标等旅游基础设施。三是旅游路线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业主都是以庭院式为主进行经营,经营模式单一,娱乐形式单一,没有真正体现最主要的特色——“农”字。特别是夜晚娱乐活动匮乏,没有延伸出旅游产品的链条,不能串点成线。四是农特旅游商品不够丰富。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质量安全可追溯,集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农特旅游商品的生产、营销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针对这些问题,崇信县要抢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机遇期,通过合理科学规划、丰富产业链条、创新多元旅游、提升配套服务、发展好乡村旅游等措施,充分挖掘农旅融合发展资源,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设美丽幸福新崇信县。

【篇五】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郭毅飞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9期

        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方式等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本文是对巩义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在分析巩义市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巩义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思路,构建巩义市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巩义市城乡规划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巩义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08

        0 引言

        农村地区的退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一旦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考虑和促进农村地区的复兴。国外所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促进农村复兴的措施,以促进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在中国,“三农”问题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2019年5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建立农村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政策是农村复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体制保障。

        河南省作为中国粮仓谷物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河南农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基本粮食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粮食安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治理、体制保障和深化改革与脱贫攻坚等,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三农”工作必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全面规划和实施。巩义市2018年城镇化率为57.93%,本文以巩义市为例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契合国务院发布的拟为在城市和省两级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国家试点地区提出了一些想法,为河南省其他市县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篇六】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有什么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陈炎兵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4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分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深刻认识,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全局性战略,同时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这在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凸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以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迅速补齐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短板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要求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和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的得力之举。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未来三年时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全国所有农民的小康愿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推荐访问:有什么关系 城乡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