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7篇

时间:2023-07-11 17:0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篇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是课改的主体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思考了一些应对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接受课改。

  有些教师只是迫于外界的大环境的压力才接受的课改,从思想上并没有把课改当成一项长远的任务去尽力完成,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有些学校进行教改只重视教师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们学的过程。只进行教的改革,而忽视了学的改革,无疑割裂了教学过程,强行把这个紧密的结合体分开,教学改革也就不可能全面整体地进行。

  3.讲课方式陈旧。

  每个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发展的初期可能会适应教学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经意的瞬间会发生很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不断更新认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更新讲课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没有或很少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新的教材中,没有设计出来的可供教师学生共同参考的问题,这就给教师和学生很多自由的设计空间。有些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自主创新,在课堂上没有或很少激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提出疑问。一些教师虽然也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的内容,但是由于担心自己的讲课思路遭到破坏而不能放开,往往只是拘于形式,寥寥几个问题,根本没有深度,可供学生思考的不多。

  5.没有更好地与学生作思想交流。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很少或根本没有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课改新教材很大程度上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且以多样化的探讨活动呈现知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探讨活动获得。有些教师不能很认真的听取学生的提问,不能追踪学生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往往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一旦偏离就会加以干涉。有些教师很少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思想动态,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应对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课改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的取舍,巧妙的改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出了这样一道例题:李春家在体育馆西边400米的地方,王强家在体育馆东边300米的地方,李春家和王强家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米?

  因为体育馆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场所,它的东边或西边到底指哪一点就比较模糊。严格地讲这道题出得不严密,更何况仅仅是为了引出“加法交换律”,出题何必这样繁琐,干脆舍去,重新编一道: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彩色粉笔10支,白色粉笔20支,共有粉笔多少支?

  2.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生,要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预设。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多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因为偏离讲课的主题就予以打断,要适时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讲课内容上来,要鼓励创新式提问。

  3.改革教学方法

  适应课改新要求,不断创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发掘学生内在潜力,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以教师教授为主,以学生配合为辅。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创造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提问——分组讨论——应用于实际。

  4.做好思想交流,和谐师生关系

  陈旧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示范的多;学生提问的少,自己动手做的少,这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低一些。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希望获得哪个方面的知识,还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看似不合理的提问与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备课、上课的功夫用在指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深入探究方面来。

  教材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深入学习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加大自身学习力

  度,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新旧教材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切入点,加快课改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只有做到了这些,课改的目的才能达到。

篇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我是从2010年送走高三后直接接的高二,教授新教材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在这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好多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学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问题一:学生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关系处理不是很好,完不成教学任务是经常性的现象

  新课改以后的政治教材与旧的传统教材相比较,原来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内容在新教材中都是要一课时完成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活动、探究、合作学习往往要比老师单纯讲授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新的思维亮点甚至出人意料的新情况需要处理,现有的每节课的时间并没有增加,这样就使得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比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里就涉及到运动、静止、规律三个概念,“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人和规律的关系”三个关系;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个原理。这些在旧教材这些在旧教材中是分在四框来讲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是把它分为两课时探究的,但不可能每课内容都这样分解。

  .

  .

  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式滥用,缺乏有价值的探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上公开课、示范课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情况。课堂上,不论是否存有合作的时机,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就喜欢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明显。更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上吵成一团。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时效性不强;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有效的合作,教学有效性不强。

  二、新课标下针对上述问题高中政治教学的对策

  1、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向课堂要效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少.

  .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自主”,去合作、去探索,认为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于是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由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时,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不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和学生讨论,好象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学生能真正的自立,以做到自主学习的结果,其实依我看是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分小组活动,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

  .样的面面具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要敢于暴露学生的困难,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想办法解决,教师在新课程中应该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深刻领会新课表的精神实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兴趣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多媒体展示刘德华10、20、30、40、50、80的照片。让学生思考:(1)十岁到八十岁的刘德华有变化吗?(2)刘德华会变成梁朝伟活着周润发吗?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我乘势点拨:这就是哲学中的“动中有静”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到了新知识。

  3、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

  .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他主学习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要选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所探究问题要有可探讨的价值。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亦即那些对学生来说“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知识点上设疑,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造成冷场,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内容和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新旧知识比较时,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

  .合,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我选取了教材32页相关链接的内容设置问题讨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里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探究思考:你认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2)要教给学生自足学习、合作探究的技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掌握“五种”技能。教学生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做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有理由,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做出恰当的选择还要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

  .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政治课本身思想性、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等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兴趣。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能较好把抽象的理论、观点加以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多媒体运用时要注意不要走入误区,第一走出观念上的误区滥用多媒体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就不是新课程。第二防止课件变成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第三切忌课件版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起,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冲淡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其实计算机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生态的课也有它不可抹杀的优点。所以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只有主动创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只有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动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实效。

  .

  .

  .

篇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对策:(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困惑二: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

  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

  对策:

  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与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困惑三:

  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

  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指航标,把握目标,准确定位,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会从中感受到领悟新课标真谛所带来的喜悦。

篇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标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2001年以来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发生着深刻可喜的变化。首先,课堂教学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共同探究、平等交流、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型课堂特征正逐步形成;其次是有利于教师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改革使教师对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教研活动有计划且广泛开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是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广大师生教与学的自学行为。再有是支持、关注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生命力,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将对新课标实施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简单阐述。

  1.在新教材的内容方面上:

  (1)情境设置应与知识形成自然联系

  目前,很多教材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不紧密,造成“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有外加的一顶“高帽子”之嫌。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是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

  (2)做到理论联系“真正”实际

  新教材中,出现了牵强附会联系实际的现象,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目的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

  (3)探究应有章可循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因而,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探究内容,但很多内容并不适宜作探究的素材,出现了探究泛化的现象。探究学习做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来表现并加以实施,这里的“形“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一个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其基本程序是: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交流和评价。这个基本程序使得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教材的设计如果使得学生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的每一步,就能得到学习结果,而其中没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探索,没有学生对现象的质疑,就会变成机械的发现学习,而无法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4)改变收集和处理信息造成的形式主义

  教材中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只要教学内容涉及到其它学科或风土人情,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与整合。使得教学内容泛化,数学课变成了大杂烩,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负担。而学生花了很大气力收集到的材料,可能只是在课堂上读一读,展示一下,而没有分析加工,出现了为收集材料而收集出来的形式主义。在教材的内容处理上,不能只重视收集,而忽视处理、利用。应让学生适当收集材料,对收集而来的材料进行适当分析加工,真正做到延伸拓展。

  (5)情感、态度、价值观,应避免“贴标签“的现象

  在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中,在教学目标这个环节里,出现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入教学目标体系,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里又不说明在哪些环节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只是贴一个标签,说明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这样做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独立或直接的进行,而必须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2、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于误区。

  (1)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之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是最有意义的。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对立起来,不顾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各自适用范围。事实上,接受学习适用于陈述性知识;发现学习适用于策略性知识,与小组学习学习或个别学习。在中小学阶段,两种学习方式恰当结合才能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片面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进入一个没有好的学习效果的误区。

  (2)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但对起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改革未及时跟进性研究,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哪怕平时“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叫的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不敢“自主“了,都必须紧紧围绕开始这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视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与高考的一张试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当然,高考的改革不是教育界所能解决的问题。

  3、改造我国课程改革指导性理论方面不足。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理论主要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发现学习;多元智能;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理论是先进的,但均来源于西方,而且多是一些纲领性原理,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明晰的步骤,造成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新中国的成功之处就是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道路,教育上更应联系中国国情,结合教学实际。

  4、在教材编写方面,教材编写轰轰烈烈,教材质量堪优;教师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1)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后的3~4个月,教材就已编好,编写时间过短,上马仓促,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编辑队伍缺乏及时的跟进研究、修改。要保证质量,只有加大人力物力,对已编写的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做到能及时收集,研究,不断进行考察修整。

  (2)从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现实的了解程度、对新课标的解读水平、对教材本身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看,教材的编写人员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并不是都适合参加这项工作。而教材编写人员与教师教育“各司其职”,结果造成学生又一层压力。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但该问题又未受到教育决策部门与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均仍在重视SCI评价体系,教育决策部门应对此引起一定的重视。

  093中文系

  历史教育2班

  赖建虹

  2009314203

篇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篇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而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程的教学,即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通过这一年的实施,我亲身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是正确的,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未来公民的化学素养。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经过仔细研讨新课标,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课程的结构特点,研讨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总结了以下解决办法。先例如下和大家交流。

  一、【问题】知识深广度的把握

  我对新课程的理解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中要以教材和课标为基础,教材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是点多、面广,但要求不深,对有些知识不深究。例如: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一节中,以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和理解了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影响方式,在涉及化学反应限度时,说明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实际是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平衡问题,引出了化学平衡,学生能初步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为了进一步给学生说明平衡状态中“条件改变,平衡改变”的道理,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并提到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它的本质又如何?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并提出,还比较感兴趣,有些辅导书中的某些题也涉及到这些内容,但一旦和学生探讨、实验、作图。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自己是很难主动完成这些的,需要有教师的引导,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面对大多数同学来讨论,这样的话,无形中是内容增多,知识加深。随之而来的是课时紧张,使教学工作不能有序进行。在备课时,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这时,拿出《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知道本节教学的目的不需要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化学平衡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知道化学平衡状态是相对的。因此,本节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归纳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会在以后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探讨。这时,豁然开朗备课就有了。在后来,当遇到类似问题时,我我们在备课组会上一新课改标准为指导展开讨论,最终对教学深广度有一个很好的处理。

  【解决对策】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反复解读、诠释和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二、【问题】教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

  高中化学分为2个必修,6个选修模块,在选修模块教学中,教师经常无意就增加了教学内容,甚至一高考的要求进行高一教学,不能很好的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如:在必修2中有机物教学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我们很多教师就附加了卤代烃、芳香烃、醛等,而新课标中只要求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要求: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真的它们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一事例,针对这样的问题总结有如下的解决办法:

  【解决对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必修模块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性,不要随意提高教学的教学难度。对选修模块的内容进行了解,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建议深学课标,课标中对每个模块都定有内容标准可供参

  考。

  三、【问题】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在教学中提倡使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问题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

推荐访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 过程中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