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5篇)

时间:2023-07-17 12: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

  

  汶川XX乡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区域概况:

  该区域位于汶川地震灾区,整个区域面积500公顷,呈“背山面水〞的狭长地带状,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带,属高山峡谷地貌,年降水量600毫米,年

  平均气温7摄氏度左右,8月平均气温20度左右,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参照汶J11气候数据〕.区域内有多种自然景观,山地上上森林、果林、河流、耕地等.其间散布有公路、小道、小溪、麦田、菜地、牧场等.但受汶川大地震破坏,区域内各种自然景观已经支离破碎.另外,该区域属于多民族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并保存有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群.2.区域景观分析

  该区域由于位于汶JI地震灾区,故各种自然景观均遭不同程度破坏,各项乡村根底设施也极不完善,这些构成了该区域的根本景观特征,这也决定了规划设计方案上是以灾后重建与生态恢复为主.区域内有较多的山地,树林等,故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不适宜大规模开展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耕作农业,因侧重生态农业或旅游农业.该区域属于河谷狭长地形,交通不便,各种景观建设无法开展大规模施工,故应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多结合自然原有风貌.针对该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有多种民族风格建筑的特点,可以此为依托开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同时可弥补当地农业产值的缺乏,加快区域内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设计依据:

  3.1设计目的把该区域建设成汶JI县民俗风情旅游的精品村寨.富有典型地域及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村寨,并使之成为具有合理的农业布局,可持续开展的旅游产业经济.完善的根底设施和社会保证体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寨风貌

  以及高水平的经营治理水平.3.2设计原那么

  遵循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突出西部川西民居特色〔实木结构〕及少数民族

  文化的影响渗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改造原有设施和房屋,增强根底设施

  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古建筑的保护.打造移步换景,步步有景,人景互动的生

  态有机空间.3.3设计理念

  回归质朴的传统风格并彰显与时俱进:建筑规划的实际只有回归质朴的传统

  风格才能让我们的村寨整体融入到自然生存的环境当中,并与环境相衬托,显示

  出与其他地域和环境空间迥然不同的个性风格与传承文明.就该区域而言,传统

  的实木结构自然的石砌造型是千百年来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感受的再现.今天,只有这种质朴的传统风格,才能勾起旅游者对历史的探寻和对自然的景仰,才能够彰显出当地建筑景观的特有个性.同时要表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

  得的伟大成就,不落后的观点,不落后的理念,集中的展现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

  与当地秀美的自然景观.3.4设计功能

  (1〕加快该区域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完成灾后重建;

  (2〕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3〕开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4〕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4.

  规划内容

  4.1农业布局规划

  对于区域农业布局,采取因地制宜,按区域划分的规划方式

  4.1.1中高山区——保水固土生态和谐型治理模式

  由于5.12地震的发生,许多的山体破碎、坡面生成大量裂隙,并且山体坡度

  太大,导致土壤疏松,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所以应退耕还林,改栽经济林、用材

  林或竹林等适宜性树种,从而恢复建设一个有利于山区生态平衡的林业生态系

  统.该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把承土保持放在第1位,并采取相应的具体举措.应该采取块状、大穴栽植苗木,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提升土壤蓄水水平;造

  林种树也应多样化,以提升林木对降水的调蓄水平.对于幼林抚育也一样,也应

  改全面深挖除草为块状抚育深挖除草,多保存地表檀被,以提升地被物持水水平.还有,当地的耕作模式也应该全都改成横向耕作而非是顺坡耕作这种水土易失的模式.其中,对于土壤脊薄、棵数少、根系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该地应

  当果断的退耕还林并保存原有植被,再栽植固水固土树种、毛竹等,以逐步形成

  复合结构,限制水土流失;对于土层较厚,土壤肥力尚可,有一定覆盖度的山地,应适当密植经济树种,提升其覆盏度,逐步形成横坡水平带状经济林园,以提升

  截滞地表径流水平,限制水土流失;对于土层深厚,土质良好,覆盖度较高,水

  土流失较轻的区段,应逐步建成狭长带状水平梯式经济林园或软埂经济林园,以

  限制水土流失.4.1.2低山丘陵区——坡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型模式

  在丘陵地带,主要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该区总体规划为坡水田林路综合治

  理型.治理开发的方向: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央的根本农田建设,从整体出发,根据地形、地貌及其不同侵蚀特征布设不同的防治举措,从岗顶到沟底设置三道

  防线,形成立体防治体系:第一道防线是在坡顶岗脊栽树戴帽,荒坡造林,林

  缘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限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耕地改垄修梯田,并按一定距离沿等高线方向营造水流调节林带,到达拦蓄径流蓄水保墒的目的;

  第三道防线是沟头修跌水、沟底修谷坊、糖坝、沟岸造林,限制沟壑开展该地区

  的通、双等小流域的丘陵状台地中重度水蚀区,应集中连片治理,根据三道防线

  技术,采取“林上山、粮下川、苕条栽中间〞的成功模式,征治理的同时,积

  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荒坡、荒沟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展小林场、小果园、小牧

  场、小渔场等综合型企业.在低山台地区应充分利用水田,建立水稻、油菜基

  地’低山区建立茶叶基地;大力开展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解决区内.“四

  料〞的缺乏,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养鸭,利用零星草地和作物秸秆开展草食

  畜牧业,利用丰富的建筑材料开展乡村工副业..4.1.3半丘陵区——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型模式

  半丘陵区地形波状起伏,漫川漫岗,亦比拟开阔,土壤多为紫色士,士质肥

  沃.该区的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粮牧企业经庭立体开发型.治理开发方向:积极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特别要注意预防产生新的水十流失.存举措选择上,要以植

  物举措为主,植物举措与耕作举措并举.在治理上,应积极推广“植物封沟〞的成功经验,大力营造以灌木、柏树等为主的固沟薪炭林,以缓解农村能源紧缺问

  题,促进秸秆还田或通过牲畜过腹还刚,该区的老等沟小流域为波状起伏台地轻

  中度水蚀区,根据该区的改进利用方向,实现工程水库、植物水库、土壤水库三

  大水库并举的良好局面.该区工程水库的建造的方法是修塘坝、修梯田;植物水

  库就是造各种水保林,种植物防冲带〔限制面积〕;土壤水库就是农作物的垄耕作.通过建设三大水库,该区就可以实现工程举措、植物举措和耕作举措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1.4平原区——林草畜粮综合经营型模式

  平原区地形开阔平坦,但风蚀较重.该区的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模式为林草畜

  综合经营型.治理兀发方向:人力营造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建立林

  果基地;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将牧业产值提升,以发

  展林、牧业为突破口,积极改造低产田,提升粮食产量,从根本上改变本区贫穷

  落后的面貌.该区的小流域属于缓坡倾斜平坦台地轻度风蚀区,根据治理开发方

  向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形成田成方、林成网,金色的种子丰收在绿色的格子里,开展林草间作.4.1.5河岸低洼易涝区——畜禽鱼稻良性循环模式

  河沿岸低洼易涝侵蚀区.地形低洼,大局部为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水资源丰

  富,但涝灾频繁而严重.该区按全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禽猪稻鱼型治理型.开

  发方向:大于一点五度的坡耕地应改垄,大于3度的可种植苕条防冲带,个别介

  于5?7度的坡耕地应修筑坡式梯田.在河岸区利用小流域或者人工沟渠将水源

  引入,建立完善农防林网,排灌渠网,交通路网和农林电网等人下调控恻络,使

  农田小区域气候得到改善,抗御风、涝灾害的水平得到增强在此根底上,积极发

  展水田生产,扩大早改水面积,开展渔、牧业生产,建立粮、牧、渔良性循环高

  效生态经济区.4.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对于生态建设,重点在于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开展,并尽量彰显经济效益,应重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规划

  4.2.1生态修复:

  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为主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

  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植被.水土保

  持工程:

  1.

  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

  2.

  山沟治理工程:包括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

  3.

  山洪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等;

  4.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包括小型水库、引洪漫地等;

  4.2.2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根本政策举措是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就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

  林草植被采取封禁举措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

  实行严格管护,保证绿化成果.4.2.3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

  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

  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

  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

  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表达,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开展

  的必然结果.4.3公共效劳设施建设规划

  由于地震严重损毁了公共效劳设施,因此在灾后重建中要考虑到受灾人民

  的内心需求,要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加人性的保证.农村生产设施的恢复重

  建,要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共享.4.3.1农村根底设施.利用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使用当地材料和人力,恢复重建农

  村公路、村庄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农村能源等设施.继续实施农村

  饮水平安工程.

  工程

  供水设施

  农村公路

  乡客运站

  农村沼气处理池

  垃圾收集转运处

  理场

  就地重建的村庄应以原有的设施为根底,在保证平安的前提下,恢复重建基

  础设施.异地新建的村庄,应尊重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合理确定基础设施的重建水平和方式.数量

  33处

  30公里

  3个

  200个

  2处

  4.3.2农村效劳设施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效劳体系的恢复重建,要考虑到贫困村、国有农场和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统筹安排相关设施的恢复重建.最后,在公共效劳设施的恢复重建中,要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效劳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标准,将其建成最平安、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工程

  医疗效劳点

  学校

  小型公园

  冏场

  电影院

  宗教场所

  图书馆

  居民区

  乡级行政机构

  数目

  单个辐射面积

  约2000亩

  约2500亩

  约1000亩

  约2000亩

  约7500亩

  约7500亩

  约7500亩

  约2500亩

  约7500亩

  4384111314.4乡村旅游规划

  由于该地自然风光优美.民族特色浓郁,故可着重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效劳于地方经济的的开展.4.4.1山地旅游中央

  该区域属于多民族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并保存有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群.本地区政府应着力加大对山地旅游开发的投

  入,找准市场与资源的对接点,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底蕴,以现有的山地旅游根底设施为依托,针对性开发山地休闲、度假与健身旅游产品,实现合

  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层次,实现旅游形象与市场认知的完美对接,实现游客需求与

  产品供应的完整契合,将这些地区打造成为该地区新的山地旅游中央.4.4.2树立旅游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区

  重树该地区旅游目的地平安形象,是消除游客心理阴影、安抚游客情绪、树

  立市场信心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聚焦该地区的时机,巧妙借助媒体

  宣传的契机进行事件营销,向各外地传播该地区旅游的新形象,强化潜在游客对

  该地区旅游的市场认知度,重塑“青山依旧在,绿水自长流〞旅游新形象,为未来

  旅游业的快速起飞奠定良好的市场形象根底.4.4.3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线路

  在民族聚集地区内通过线路统筹,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线路.以

  能有效促进该民族聚集地区建筑群的恢复为前提,开发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依托该地区所带来的知名度,对各种新增地震遗迹资源进

  行整合,形成吸引广阔旅游者的中国汶川地震遗址旅游线;

  4.4.4集中布局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调整灾区的产业结构,在平原、山前和山区分别构筑差异化产业集群,在不适宜开发工农业的区域大胆退出第二产业、限制第一产业、推进第三产业,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打造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努

  力实现“四个集中〞,即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三个空间

  集中;休闲度假效劳中央向山前和山中的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

  山前和平原集中;整合多民族聚集地、汶川地震遗址旅游产品,旅游影响力向民

  族文化品牌集中.最终实现该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5.

  设计综述

  选择村落内部重要的节点空间,结合其区位环境和功能,进行建设改造,使

  之成为村落的重要景点和主要的人流聚集地;改造原根底设施的建设,包括平安

  设施、照明设施、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系统完善;对流经村落的水渠进行景观

  打造,增强其欣赏和使用功能,使其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笔重彩亮色,其中包括

  卫生整治、景点营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长向与河流相伴,地块较为分散,故而设计中采取“以点盖面〞—通过对重要节点的限制,到达对

  整个区域的有序的,科学的,艺术的规划.

篇二: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篇三: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

  

  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图解

  第一篇: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详细介绍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10.2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10.7福建省南平市延

  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

  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第11章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法规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10.2河北省鹿

  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10.7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

  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第11章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法规

  第二篇: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整治规划。

  一、道路交通整治

  1、建设通村道路与桥梁,完善村内路网,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

  2、搞好村庄道路绿化,行道树间距保证在6-8米。

  3、村庄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

  4、安排专人搞好道路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给水整治

  1、争取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2、对各居民点分散供水水源搞好卫生防护,水井周边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三、排水整治

  1、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不直接排入池塘。

  2、加强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

  四、电力电线完善

  1、加强供电设施与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搞好电力,电线架设与维护。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1、根据我村地理形态,选择中心位置建设好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及公共活动场所。

  2、配置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完善健身器材,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

  3、在邻近交通线路建设港湾式客车停靠站。

  六、农民住宅改建

  1、按照《导则》要求搞好房屋的改造建设。

  2、严格按照房屋规划,控制好立面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的村庄风貌。

  七、环境卫生整治

  1、确保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90%以上。

  2、在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公厕,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

  3、家庭散养家禽做到人畜分离,合理集中布置牛栏畜养用地。

  4、对于公厕、户厕、畜禽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管理制度。

  5、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生活垃圾池,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

  6、拆除严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各种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7、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制高点等环境面貌。

  八、绿化与生态建设

  1、充分利用本乡、本土植树在村旁、宅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及绿色植物。

  2、对河渠、公用水塘搞好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亲水环境。

  3、保护树木,严禁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

  九、防灾减灾

  1、对地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修建防洪堤、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

  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不允许将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建在易发灾害地区,对已在这类地区建设的所有公共建筑全部拆除,妥善安置。

  3、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4、对有火灾隐患的各类部位进行整治,结合水管网设置消火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并确保不少于4米宽的消防通道。

  十、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1、对已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

  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

  2、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整治。

  3、对古树名木不得砍伐、移植、出售,在树冠垂直投影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其生长的任何行为。

  十一、对于以上规划为确保其项目实施,在必要时,将聘请有关规划建筑设计部门进行设计,按照规划建筑设计的技术文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

  第三篇: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

  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历史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村庄道路系统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新农村规划中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由此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一、概述

  新农村的道路建设应首先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新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新农村对内有合理的路网,对外有与城市便捷的交通,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之后对每条道路从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建材等方面做因地制宜的设计。道路平面位置符合新农村道路网规划,道路纵断面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横断面、特别是横断面绿化设计要具有当地特色,采取当地优良植物,道路建材的使用从拉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地取材。

  二、村庄道路系统概念

  村庄道路系统是组成村庄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决定了村庄发展的轮廓与形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村庄道路系统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参照城市的相关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

  (一)村庄交通系统是村庄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村庄交通系统把分散的村域内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村庄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村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庄的布局结构、规模大小、甚至村庄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交通系统的支撑。

  (二)村庄道路系统是村庄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庄交通系统是村庄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村庄交通系统是由村庄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村庄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村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三)村庄道路系统是村域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

  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村庄道路系统既是组织村庄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村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动脉”。村庄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就决定了村庄发展的轮廓、形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发挥作用。

  三、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及横断面设计

  (一)道路等级

  以往的农村道路一般参照四级公路进行规划设计,参照的标准为《村镇规划标准》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由于新农村道路的性质发生变化,规划设计标准一般参照城市支路。

  村庄道路按其功能性和作用性可分为:城镇干道、村级主干道、村级次干道、村级支路和村级巷道五级。

  (1)城镇干道

  城镇干道是以满足交通运输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承担村域主要的交通流量及对外交通的联系,一般位于村庄组团的外围。

  (2)村级主干路

  村级主干路是村域中主要的常速交通道路,主要为相邻组团之间和城镇中心区的中距离运输服务,是联系村域各组团及城镇对外交通枢纽的主要通道。村级主干路在村庄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村级主干路一般位于村庄组团的中心位置。

  (3)村级次干路

  村级次干路是村庄各组团内主要干道,次干路联系城镇干道和主干路,组成村庄干路网。

  (4)村级支路

  村级支路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在交通上起汇集性作用,可分为交通性巷道和生活性巷道。

  (5)村级巷道

  村级巷道是直接为用地服务的生活性道路。

  (二)道路横断面

  新农村道路横断面应首先满足交通需求的情况下,认真分析研究

  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使道路在形式上满足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与其两侧建筑物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对两侧用地的开发和促进作用,在功能上可以很好地为村庄的生产、生活服务。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容积率相对较低,道路可以规划建设的较宽敞一些,道路绿地率相对高一些,道路横断面因地制宜的规划为多种形式,不必拘泥,对于新农村内部道路的横断面可以一个村一种形式,各有特色。例如青海省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地方特色,道路主干道中央带和两侧带的设计区别于其他地区,同时设计中加入当地绿化品种,从绿化上区别于城市和其他农村,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

  在设计多层建筑群中的道路横断面时,因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人行道相应宽一些,宽度设计为4-6米,而高档住宅区的道路断面设计则将人行道设计的相应窄一些,宽度4-5米,在人行道外侧再增加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三、新农村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

  (一)村庄路网需满足交通运输的技术指标

  (1)尽可能满足合理的道路非直线系数值。非直线系数值是道路起点、重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一般要求其非直线系数在1.1-1.2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4;

  (2)应有足够且恰当的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是衡量道路系统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是指村庄除住区、街坊内通向建

  筑用地的通道之外的道路总长与村庄用地面积的比值。足够且恰当的道路网密度,有利于村庄内部路网的衔接和沟通,便于行人和车辆的出行。

  (二)需满足市政综合管线布置的要求

  在村庄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摸清道路上要埋设哪些管线,考虑给予足够的用地,且给予合理安排。排水管线纵断面设计要与街道纵坡密切配合,并且要求雨污分流;电信管道要靠近建筑物布置,要求设较大的检修入孔;燃气管线要防爆,必须远离建筑物;条件允许时电力架空线要入地,与其他市政管线保证足够的安全间距。

  (三)需满足村庄景观的要求

  道路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特殊位置景观设计及建筑构景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下三类:1)实用性设施,如路栅、路障、路灯、座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和公交亭等;2)审美性设施,如街道树、花坛等户外艺术品;3)视觉传达性设施。如交通标志、路标、路牌和地面标志等。要重视这些服务设施的点缀作用,将其作为整个道路景观的一部分,从而提高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境界。

  四、新农村道路养护与管理

  养护管理工作是道路建设完毕后一项长期的、关键的后期工作,对保护相关设施、维护道路系统的服务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道路的养护和管理应本着“强化领导、统一监督、明确职责、分级管养”的原则。乡镇政府对农村道路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村委会是农村道路养护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并有村委会指派专人负责道路养护与管理工作。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新农村道路等级、设计要求以及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新农村道路建设应该从规划开始,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新农村对内有合理的路网,对外有与城市便捷的交通,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首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是道路骨架规划;第二,新农村道路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对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重点在横断面的绿化上要体现当地特点;第三,在道路建材使用上最大限度地采用当地资源,对道路建材进行科学实验,保证道路质量,为新农村道路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依据。

  第四篇: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最终版)

  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住宅规划设计分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两方面。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的目的是提高村镇住宅和小区整体的合理性、节能

  性和可操作性,告诉农民,应该在哪里盖房、哪里修路、哪里建工厂、哪里搞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农民有序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镇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即将建设的公共建筑或既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为中心点,考虑乡村特色、解决现存问题、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旧村镇改造、确定“拆建比”、贯彻节地节能政策、协调居住区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关系;依据车型妥善确定道路系统;结合河道做好公共建设项目的布局定位并做到负荷均衡、便于安全使用和管理。做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布局,处理好户外交往空间与景观节点的关系,做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居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理念,外观设计要新颖、美观又要便于实施,布局合理,体现建筑节能、民族文化、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同时兼顾农村特色,既要搞好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也要兼顾村镇总体规划。住宅建筑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采取多种单元类型,系列化拼接,注意节能措施的实施和使用节能建材。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区,凡是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生产功能,一般应拒于住宅居住区之外,若受经济水平限制或出于特定条件的需要,可以允许某些无污染的生产功能及虽有轻度污染,但采用“微型”、“分区”、“严控”等手段能确保控制污染的部分生产功能进入住宅居住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家居功能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定适用、安全、方便、卫生、舒适的生活方式;二是要顾及到新农村家居功能的多样化。除住户必备的基本空间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确定特定的辅助功能空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使用成熟的节能体系和节能环保建材,计算各结点承载力,确定窗墙比,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合理选择朝向,综

  合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第五篇:现代化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近几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实践中,可归纳出村庄建设规划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村庄的现状挖掘不到位;村庄规划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的特色;村庄规划的成果只是“墙上挂挂”,失去对村庄建设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村庄规划设计时,应立足村庄的资源条件和已具备的发展优势,坚持以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促进村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打造村庄特色构建基础平台。

  一、新农村文化生态的延续

  农民居民之间的生活模式还是以血缘联系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这种模式将渐渐淡化。但对于以农村回迁居民为主的住区,这种模式还很明显,另外农村是城市与自然结合较为紧密的部分。自然化程度要求更高,要求居住的氛围更加自然,是一种小尺度的空间感受。

  中国传统居住是以院落为核心的,院落表现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传统围合是全围合。这与旧时对安全的需要相符合。现代的生活模式是开放的,生长的。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可以考虑在底层设置一些开敞性院落空间作为内外空间过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居民有自己种植的需要,院落中可建小型休闲设施,如凉亭、露天棋桌(供多人座位)。组团空间中,道路边上的小场地也是居民所喜爱的,中心绿地以实用为主。

  二、促进产业形成和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从区域范围着手,分析村庄产业发展的前景,协调好村庄自身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从提供新的经济功能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增收和受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出发,对村庄的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进行落实,加强了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同时,在住宅设计中,认真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的面积,设置相对独立的具有庭院生产功能的产业用房,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村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充分尊重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在生态和谐中求发展。①集约利用土地。从区域角度认真分析村庄的土地价值,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迁村并点,将原有的村民小组,布置为1个或2个主要的居住组团,适当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按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集中产业园区。通过这些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②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养殖业的发展,继续推广使用沼气。既避免山林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又有效地处理了养猪所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从地方实际出发,在规划中落实环保措施,注重新技术的科学利用,重点加强对居民点、养殖基地的废水、污水控制。村民住户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要求达到100%。立足于省水、省电、省燃料,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支出。将主要居室置于南向,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采用明厨明厕;推广应

  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等。整治、利用并适当扩建已经形成的人工山塘,在进行水产养殖的同时使它成为可供观赏、垂钓的公共休闲水面。保持水面洁净,改善沟渠亲水环境,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和场地铺装,采用本地片石,形式简洁,利于排水和减少水土流失。③保持环境友好。按照村庄规划方案,结合村庄地貌及建筑特点,本着少花钱、求实效的原则,新建的集中居住组团引导村民按照规划提供的户型设计建房,并进行庭院绿化,要求观赏树木与花草有机地形成立体结构。少数分散住户则因地制宜,按休闲农庄的设计要求,通过粉刷(如以白色为主)等方式对建筑进行适当的整饰,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村庄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建设村庄小游园。充分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空闲地建设小绿地,同时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绿化品种选择体现村庄特色、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木或常绿植物,比如柘岱口乡的尹家村老人公园。与此同时,大力倡导植树和果树种植,让村庄在美化、绿化的同时,凸显环境特色。

  四、延续乡村人文特色

  在农村规划中,如何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协调好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在村庄规划中,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协调好与旧村的关系,使新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与旧村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迁村并点时,注意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镇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原有村镇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继续发扬重视教育的传统,规划建设好幼儿园、小学及村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需要。在住宅墙面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地方,配以鼓励形成良好乡风民俗的宣传画,利用传唱村歌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彰显村庄的文化特色。

  对于现代农村的规划建设,因其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应进行分类指导,做到村村有特色、有品位,避免求新求

  洋、千村一面。通过对村庄进行的建设规划设计实践,要打造村庄特色,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贯彻村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

  2、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为原则,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注重合理配置产业发展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并通过节能等新技术的利用,降低村民生活成本的支出;注重总体布局体现农村的生活特点、方便村民开展生产活动,并设计符合村民生活习惯和村民家庭生产的需求的农宅,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等,是打造村庄特色的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J].教学与研究,2006(1):18—25。

  [2]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06(1):86—88。

  [3]郝继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及阻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2):43.47.[4]刘刚,雷俊忠,赵世勇.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6(7):10—12.来源:中研智业集团

  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中研智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篇四: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

  

  **村村庄规划方案

  第一章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村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

  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

  明显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乡**村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

  组织和民主建设,这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因此,为提升**村的整体形

  象,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村庄文明,我村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开展村长远计划建设。

  第二章村庄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一位于岚济公路沿线**乡政府驻地全居人口

  1480余人,耕地面积900余亩,村两委成员9人,党员45人。**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方山,南傍温凉河,具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

  长的气候特点,又受海洋、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影响,基本构成了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

  互补”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中间横贯岚济公路,荒山面积大、交通便利全村以种

  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具有十足的发展优势。

  二、社会经济情况及村庄现状建设状况

  **村村域范围面积为900余亩。全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葡萄、核桃等,养殖主要发展猪、牛、兔、桑蚕等。由于历史原因,村域内现有住宅建筑大都沿道路而建,错落无序,大多数

  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村内功能设施不全,绿化不成体系,环境卫生较差。除个别住宅外观别致、造型新颖,达到小康型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房屋多为二、三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楼房,房型老化、单

  一、陈旧,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

  目前村域内道路经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部分道路质量较差。通村公路基本已达到村级

  公路标准,部分通组道路也已达到标准,大部分为碎石路。

  村内用地除村委会、居民点、农田和河流外,还有英利伟塑业有限公司、供销社、加油站、乡直单

  位。

  四、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村庄分散建设,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村庄中住宅布局较为凌乱,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难度,不

  利于

  节约土地,不利于生产力的协调和发展,给机械化耕作带来难度。

  、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排水、文化娱乐、环

  虽然**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经济投入,但在村内交通、保等方面还相对落后,村民点现状房屋建设质量偏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造成村民生

  活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村内功能设施不全,道路较差,河道不清,环境卫生较差。村宅错落无序,比较散乱,房型老化、单

  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

  第三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平邑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6、**村提供的有关设计条件;

  、与本规划有关的规范、规定、标准等。

  二、规划原则

  、规划编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规划编制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遗存,地方民俗风情,努力营造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环境

  清新优美的农村新社区。

  、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休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

  建设,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提前基本实

  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规划目标

  为了彻底改善当前农村住宅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规划从大魏庄村域现状实际发展状

  况

  和趋势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先进理念,体现特色,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对村域

  进行全面整治,创建出空间层次丰富,方便农民生活,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及交通

  便捷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环境

  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做到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教

  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成为能充分体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村

  庄内部实现五化一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

  ——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通中心村主干公

  路达到四级

  以上标准。

  ——村庄绿化。中心村(村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

  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

  ——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自来水普遍入户;畜禽污染

  得到有效治理;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河道净化。保护和管理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做到水体净化、河边绿化;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按

  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实施。

  ——环境美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

  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依林傍水,错落有致;农户

  住宅实用、美观。

  五、规划范围

  **村村域内所有土地为本次整治规划的研究范围。

  第四章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一、村域经济发展规划

  **村南靠温凉河,北靠市经济开发区,村域地处山区,境内水源充沛,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耕地较为

  集中,宜于发展高产农业以及多种经济作物,农业发展前景较大。

  由此确定村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与旧村

  整治相结合,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依托村域区位优势和结合村域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多

  元化发展的结构的调整。

  三、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结合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依据《**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确定村域村

  庄建设空间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心居民点建设。

  规划在村域内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居民点”的规划布局。

  根据自然村现状,依据村域发展态势,遵循居住用地适度集中、农田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田集约化

  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优化住区环境的原则,利用政策引导,规划近期结合村庄整治将各自

  然村进行整合,完善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整洁墙面,注重宅前、宅后的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建设,改善生

  产生活环境。远期形成四个居住区,分别为居民区、商业区、小康楼、高层住宅楼、并将小康楼作为中心居

  民点统一进行规划,配置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健身器材和公共绿地、公厕等,从而形成相对集中,设施共

  享的新农村。(见附图)第五章村域整治规划

  规划根据目前农村较为突出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结合村域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对村域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

  个明显改变,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一、房屋建筑整治规划

  老村内建筑整治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角度确定需要拆除的建筑,另一方面也应从节省资金角度确定建筑的改良方式,多层次的解决不良建筑带来的影响。

  、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农房,整治各住房间距内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各种杂房和陋棚,整修道路

  和院落,种植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新建农房相对集中,大力推广定型图,实行农房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逐步将零星农房就近搬迁到规

  划村居点。

  、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拆除危险、废弃房屋,多渠道筹资对保留的房屋进行统一的修缮和粉刷,改善

  村庄的整体形象。现状建筑改造应遵循“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的原则,对沿路建筑物依据不同情况分

  为基本可行建筑、整修清洗建筑、更换建筑色彩、重点改造建筑、尽快拆除建筑、远期拆除建筑等几种模

  式进行改造。

  、农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应适度分离,提倡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对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和

  利用,即采用制造沼气,、采用高效生态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规划修缮和粉刷房屋5户,粉刷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划近期零星房屋暂时保留稍作修缮,中远期

  随着农民新村的建设逐步搬迁。

  二、环境整治规划

  1、村庄绿化

  规划大力提倡房前屋后绿化,建立村庄和河道绿化系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点带线,以点带

  面,最大程度的展现村庄整治的精华。在节点上,以建筑、水、绿化、道路的综合强化与协调化,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规划于设置约245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小游园);规划于房前屋后设置绿化带或花坛。

  在绿地建设中强调绿地的层次感与有机联系,既要运用多种植物的交错布置形成错落有致、四季有形的规

  模性绿地,也要加强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让绿地与人的行为有机结合,形成不同层次的小游园、观赏园

  等,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形成“人在林中,家在水边、绿在身旁”的田园风貌。绿化材料

  以经济树种为主,在部分地段种植桃、杏、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并在房前屋后留出自营种植区,鼓励村民

  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减少绿化投入,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更是使**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另

  外,适当配置香樟、紫荆、黄杨、棕梅、杜鹃等美化树种,并铺设草坪、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观赏性。绿化树

  种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推广经济林、果林栽种果树林木。

  2、河道净化

  结合河道保洁工程,对村庄内南部和周边的小河进行清淤、疏浚,严禁养殖水草,建设生态护岸,两岸设

  置生态的绿化带。规划通过路水相依、江南水乡等主题理念,既通过沿岸栽植亲水植物体现柔水风情,也通

  过堤岸的灵活处理、观色的有机导入,将水文化引入人的生活,体现“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

  3、卫生洁化

  垃圾处理系统: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保洁制度,村庄内按一定规模和半径设置垃圾收集

  点,,每5-7户门前设置一只垃圾箱,全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房。村委设置一名保洁员,负责整个村范围内

  的垃圾收集清运以及相应设备的维护。

  规划配置垃圾箱100只,垃圾收集房1座。

  污水的处理:大力推广三格化粪池,普及率不低于

  95%,规划每户农户设置一座三格化

  粪池,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畜禽粪便、生活粪便均可建沼气池变成沼气、作为肥料、应用高生态绿地处理系统

  等工艺处理,从而达到对农村的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和合理利用。

  规划于温良河附近结合公共绿地的建设设置一座凉亭。

  三、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于村内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集村民自治、治安防范、培训教育、图书阅览、文化

  活动

  室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在温良河附近设置室外活动场地一处,拥有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

  四、基础设施规划

  1、通村连组道路硬化,达到机动车通行要求。

  规划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路面宽度

  米,路面为沥青路面或水泥碎路面,设

  计荷载标准达到汽一

  20,挂-100。通组道路,路面宽度为〉3.0?3.5米,路面采用水泥碎路面。进户道路,路面宽度为

  2.0?2.5米,路面采用水泥碎路面。

  目前村域内道路已基本形成体系,通村公路和部分通组道路已硬化并基本达到标准,其余通组道路太窄,且大部分为土路。规划继续完善通村道路及宅前路,主要道路两旁增加绿化。规划硬化道路长度约5公里,其中通组道路约5公里。

  2、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

  规划村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85%以上,基本保障村民用水安全。

  3、提倡应用环保、洁净能源,逐步建立规模养殖业,沼气发生、利用系统,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

  4、完善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行政村电话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不低于

  80%。

  附:1、**乡**村居住小区规划图(总平面图)

  2、**乡**村居住小区规划图(道路绿化)

  1、**乡”村居住小区规划图(总平面图)

  2、**乡**村居住小区规划图(道路绿化)

  位庄乡大位庄居住小区规划困

篇五: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

  

推荐访问:农村规划设计方案图 设计方案 农村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