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4篇

时间:2023-07-31 19: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对农村社区、村庄、乡镇等社会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维稳等工作的过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探讨目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农民对政策不了解或者误解,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导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不能及时获取到农民的需求和反馈,不能做到精准施策。

  对策:

  1.加强信息宣传。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向农民普及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政府部门要主动与农民互动,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政策,使政策更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

  问题二: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

  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但当前很多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且由于农村人口流动和老龄化等因素,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完善建设规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培训,制定相关建设标准和评估制度,推动基层组织规范建设。

  2.加强社会化管理。政府部门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问题三: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例如医疗卫生、教育、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提高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设施、人力和资金等支持。

  问题四:矛盾纠纷增多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例如土地流转、产权纠纷等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调处和解决。

  1.健全调解机制。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设立专门调解机构和人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调处力度。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调解工作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调处工作,促进农民矛盾纠纷的和谐解决。

  以上就是目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篇二: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治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治理,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和维度。

  一、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和现状

  (一)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乡镇党委领导和农村自治组织政权相结合的制度设计。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单元,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乡镇辖区内农村设立村支两委,即行政村设立农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党支部是党委在乡村的触角延伸,直接对乡镇党委负责,职责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最基层,领导村委会实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负责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工作。经过近三十年左右的实践,这一制度设计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经济建设能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实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为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使农民紧紧地与土地直接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其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农民具有高度自主性,在尚未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将农民自主经营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农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乡村治理机制上,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法治与乡贤德治相结合的多重治理体系。国家法治是底线,是乡村治理的根本,是全体居民必须遵守的硬约束,也是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村民自治是基于中国大农村的国情,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最精简的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本实现的乡村治理最优选择,既节约了公共成本,又实现了最优绩效。乡贤德治是针对农村居民家族、宗族聚居的实际,结合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乡规民约为隐性制度约束,以品行好、威望高、有号召力的乡村建设代表人物为主要执行者的“软监督”治理模式。依靠协商、调解、舆论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有效影响和管理。这三者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都发挥了其各自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集约和高效。

  二、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人口流动频繁,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减弱。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留守人口以老弱病残、儿童和妇女居多,面对空心化的现状,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涉及村集体事务的处理和应对上就难以靠旧思维、老办法来解决。以两委选举为例,农村党员很多常年在外务工,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会。村委会选举,作为家庭代表的选民往往是留守老年人和妇女,其决策意识和能力与中青年劳动力有一定差距。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选举流于形式,基层民主的初衷和结果不相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落实方面,农村党支部的宣传贯彻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传统方式的组织动员在当下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惑与阻碍。

  (二)法治意识不强,依法行政和治理能力不足。城乡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而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履职方面依然凭借惯性思维,以行政力量为主开展工作,这就容易产生很多矛盾。以征地拆迁为例,农民上访问题近二十年来一直是困扰基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重要难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积累,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产生了负面效应。而作为村两委的负责人,由于其在乡村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存

  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乡镇、县级党委政府造成工作上的负担。这些问题在各地都有典型的案例出现,值得县级和乡镇党委政府引起重视。

  (三)城乡要素单向流动,乡村事业发展后继乏力。城镇化对乡村的挤压效应在近十多年来非常明显,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都纷纷进城工作、居住,其子女也在县城及中小城市接受教育。农村的人、财、物等要素单向流进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缺乏这些要素就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及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着相当大的阻碍和瓶颈。加之各地城镇化的政策和指标设计,对农村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使得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有些地方出现乡村凋敝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虽然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的低收益也难以对农民产生吸引力,土地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群体不断缩小的趋势也不可逆转。没有了作为核心要素的人力资源,一切乡村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领导力量,要加强农村支部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农村党员充实支部。选拔优秀的乡镇工作人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乡镇党委政府建立农村党建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党支部建设。优先在杰出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以他们的见识、经验来带动农村党支部思维和工作方式创新。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学历文化程度,重点是强化法治教育和纪律意识。县级政府加大在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健全其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出口,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育乡村治理主体,强化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合一”的合力。乡村治理不同于城市社会治理,有着其特殊的地缘、人情背景,更多的是靠村民自治和乡规民约来实现治理。如乡村中的红白理事会制度,这种靠乡规民约来实现事务管理的制度,在现今农村中已经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已经有所改观,与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大有关系。村两委班子通过村民议事会推动村风民俗的培育,让传统习惯与现代法治紧密融合,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农村的矛盾问题更多的是靠德治来解决,村民议事会、乡规民约、村风民俗等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同时,要实现乡村权力法治化、责任化,避免权力越界,村两委不应对村民事务过多干预,而是在法治底线下行使两委权力,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增强村民的现代法治文化观念,不断提高和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有些地方建立了村民监督员制度,受聘于乡镇党委政府,很好地行使了监督权利。健全农村网格员制度,将农村的大事小情消化于乡村之内。

  (三)聚合各类发展资源,实现发展要素城乡双向流动。要改变农村要素单一流向城市的趋势,就必须从政策上下功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载体。首先是加大中心村、镇建设力度,结合实际科学论证,把“空心村”治理好,引导和鼓励“空心村”农民向中心村、镇聚集,探索宅基地、耕地的集约利用试点,前提是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采取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其次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重点扶持,确保乡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医疗权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能保尽保,兜底帮扶,解决无力脱贫的农民群体的切实困难。再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城市工商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权益最大化,杜绝“失地”农民现象出现。探索入股、托管、流转等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培养职业农民,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

  (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乡村凋敝,更核心的是农村文化的凋敝。家族共同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解体,农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将优秀的农村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孝德文化等淡化或解构。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于广大农村中,依然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大力弘扬仁爱文化、孝道文化、家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实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文化基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增强道德教化在村庄治理中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庆民(1981—),山东德州人,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社会治理;)

篇三: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教育管理乡村振兴XIAONGNAZHENJIAYUCUGUNLIXING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摘赵姗姗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一)农村人口“空心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导致了不少青年人放弃乡村生活来到城市发展。而农村变成了老人、儿童“三留守”的状态,农村空心化问题仍然存在。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使得农村越来越走向“空心化”。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出现了农村高楼叠起但是无人居住的状况,往往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土地荒废,本应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却演变成农村发展的“第二产业”,这显然违背了农村的发展规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不少问题。第一,耕地荒芜的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土地由老人承担耕种,造成了耕种效率低,甚至是出现无人耕种的局面。第二,村委自治动力不足。大量村民外出务工,造成对村委事务的较少关心。而留守老人也缺乏对村委事务关注的热情,造成农村自治的动力不足,易出现基层腐败等问题。第三,老人缺少照顾和儿童缺乏看管。年轻人的外出务工,使得家中缺少青壮年,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这就造成老人缺少照顾、儿童缺少教育看管。第四,农村乡土文化无人传承。年轻人的匮乏使得农村在节日时候举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活动无人参与。一些贴花、剪纸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整个农村的乡土文化缺少传承的主体。第五,基层管理存在瓶颈。一方面,村干部老龄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村庄精英的流失也造成了管理的低效率。另外,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甚至是有的全家都在外打工,也造成了村委费用收取的困难。(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第一,基层民主参与缺乏热情。一方面,由于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在村委选举的时候不愿意回来;另一方面,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选举也不关心,对是谁当选也不关心,使得农村基层选举参与热情不高,参选率偏低,特别是乡人民代表的选举,一些村庄的参选率还不到50%。这种状况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无疑是不利的。第二,选举程序有待规范。一些地方出现选举主持者甚至会在不同的投票点上使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将不同村民小组提名的候选人分列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上,使农民提名的部分候选人丧失了当选的机会[3]。在选举工作中,存在的这种轻程序的现状不仅会导致选举的公信力缺失,而且会从根源上造成选举的不民主。第三,贿选现象仍然存在。在基层选举过程中,出现候选人明码标价,以一票若干元的价格买走村民手中的民主权限的情况。也有部分地区是以请客吃饭、拉拢人情关系的方式来贿选农民手中的选票。有些地方参选人甚至到农民家中,与他们签订承诺书,保证当选以后给农民带来非法的利益。这些做法对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无疑是不利的。第四,宗族意识影响选举公平。不少村民很少关心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40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参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就按血缘亲疏来投自己的选票。(三)乡村治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乡村管理主体主要有政府、村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现有的乡村治理应是一个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虽然现有的治理主体已经逐渐出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但是受到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治理“单一”化仍然是现阶段治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一化的治理主体不仅不能充分实现农民主体的利益,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监督而出现权力运转实效以及寻租现象的发生。据央视报道,某村委修建的厕所除了外观精美外,里面的设施完全不能用,完全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修建。这种现象与权力主体单一化、监督主体不到位是彼此关联的。村“两委”一般是指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两者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作为管理方,村民委员会接受党支部的管理。党支部书记作为一把手,统领全局。而村委主任是实际事物推进的核心人物。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事务往往容易出现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对立,无形中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能。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担任着任务上传下达的角色。村委会承担着上级乡政府派遣下来的诸多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乡政府越级管理的问题,通过“村财乡审”“村帐乡管”“干预村务决策”等方式过多地干预村委会的管理工作。使得村委会在村务的管理工作中过多地受到乡政府的牵制,甚至无力应对乡级政府委派的任务,出现村委服务水平下降,影响了村委的治理水平。(四)社会风气需要改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人士,除了外出打工人员,还有6亿人在农村。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冲击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孝顺之风受到影响。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年老时儿女理当尽孝,而且我国农村养老体制暂时还不健全,如果没有儿女的赡养,老人难以应对自己的生活。而随着人们思想被利益化侵蚀,“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状况变得愈发普遍,这对于良性的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不利的。第二,邻里摩擦增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特别是对于农村,村民与邻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大量的农民重新翻修自己的庭院,而在这个过程中,谁占的宅基地多些、谁的新房影响了自己等冲突时有发生,农民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由此引发口水战甚至引起肢体冲突。第三,村干部的功能弱化。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便是长老治村,即便是北方农村没有像南方那样盛行的宗族文化,村长也应具有重要地位[4]。可是现在,农民遇到问题不再依赖村长去解决,而是靠自己去解决,村长的权威下滑,发挥的功能逐渐弱化。二、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建立“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的核心问XIANGJICUNYZUHENGIAOGUXIANNL题是村民参与。针对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该引入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事务的治理中[5]。农村的法律建设仍然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普法内容生活化、普法形式多样化,通过普法教育强化村民的法律意识。德治的源头是儒家,在我国具有极深的根基,它的核心是指用规范的力量来约束人,通过营造正能量来引导人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乡村文化来约束村民的行为,用正面的文化教化农民。法治是针对人治而言,强调用法律规则约束村民的行为。我国农村一直是法治意志弱化的地区。受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共同作用,农村有了“迎法下乡、自觉遵守乡约、重塑优良传统、弘扬优良民风”,从而实现调节乡村社会关系的软约束功能。习近平指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之间的内在逻辑应该是自治为基础,法治为边界和保障,德治为支撑和较高追求。也就是说,在治理过程中,法治和德治都应该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来落实,并且法治和德治也应该围绕如何做好基层自治来展开。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何实现“三治融合”是治理有效的关键。通过“三治融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民众的活力,结合乡村发展的客观实际,打造我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二)构建我国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要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就要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6]。主要包括村“两委”领导班子、村民、各种公益组织、乡贤等各种参与主体。第一,要提高村“两委”的治理能力,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通过扩大差额选举增强选举的透明度,减少农村黑恶势力对选举的操纵,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第二,要转变村组织的管理职能,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为目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第三,培养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治理能力。农民参政是保证乡村自治的关键环节,应该通过政务公开和权利清单制度,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政务的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第四,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治理的中流砥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激发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第五,鼓励乡贤、大学生等返乡精英参与到乡村治理的活动中。乡贤一般是乡村中德高望重的一类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乡贤的号召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果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三)农村空心化的有效治理第一,消除城乡差距。空心化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城乡差距造成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资源倾斜城市造成的。因此,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吸引社会资源、人力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第二,吸引人才回流。通过有效的方法吸引人才的回流,是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乡村振兴教育管理HENANNONGYE41教育管理乡村振兴XIAONGNAZHENJIAYUCUGUNLIXING和产生的影响都让人瞠目结舌,这主要是刑法对于贿选现象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的。因此,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当选无效、给予批评教育的层面,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参考文献: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关键。由于人口流动政策的放开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近些年,大量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再加上通过参军和考学,有一批人才奔向城市落户。所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人才外流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人才引入机制的建立,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回乡创业。实现从农村空心化到城乡一体化的合理转换。第三,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相对于城市的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这极大地加剧了农村空心化,所以,要注重两种文化的融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找出两种文化共存的方法。(四)完善我国基层直选制度首先,要加强党委对村直选的领导,严格按照直选程序组织选举,促使村民委员会的直选工作顺利完成。党员要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能够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选举。其次,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直选程序。我国2021年出台的选举法新规,对村委会成员、村民委员会选举方法、村民委员会任期时间、村民委员会选举年龄等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宽泛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全国人大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从而使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在立法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达到平衡,也将使我国的农村直选法律更加完善[7]。再有,避免选举过程中的贿选现象。目前我国村委会在选举过程中,贿选现象发生的频率[1]周文,司婧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问题与改革深化[J].河北经贸大[2]张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4]李莹.论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9(11):35-37.11-13.1-17.[5]董磊明.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与治权弱化[J].人民论坛,2013(26):[6]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7]徐家琦.完善我国农村直选制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2.作者简介:赵姗姗(198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理论与方法。刊,2021(03):75-81.2017(12):87-93.学学报,2021,42(01):16-25.(责任编辑马志娟)(上接第39页)课程中融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三农”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政元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接受专业教学过程中所渗透的价值观,进而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引入农业影视制作大赛、农产品直播带货项目,打通学-做-研-赛之间的壁垒,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三)涌现出一批育人典型案例以山东省科普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平台,教师鼓励并指导研究生参加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影视作品竞赛。2021年,笔者指导的三个团队获批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项目阶段性科研成果,《传媒视角下青岛市休闲农业研究:问题与对策》已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四)示范与辐射作用一是专业单体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思政建设在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业信息化领域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课程借助多种实践案例,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动心、动脑、动手。二是基于MOOC平台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资源辐射作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用。本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基于超星尔雅(MOOC)平台持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参照示范教学包的建设标准,可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上的借鉴。三是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的影响辐射作用。本课程充分利用本校农业影视资源,基于第一、第二课堂开展课程项目开发,如“农业栏目策划”“农业节目制作”等实践项目,将项目成果推送至农业农村频道、中国农业网等相关平台,有效促进了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参考文献:[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社,2009:470.基金项目:2021年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QNYKCSZ2103。作者简介:逄格炜(1976-),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剧作理论与农业信息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责任编辑张萌喆)42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社区化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农村新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化治理方式逐渐兴起,它对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农村社区化治理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治理的技术手段亟须创新,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够全面等;其推进面临诸多困境,如缺乏权威的法律规范指引,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治理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完善农村社区化治理,需要国家出台城乡社区组织法,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法治化,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形成多层次、协同性、包容性农村社区化治理体制机制。地方实践探索中要进一步创新农村社区化治理手段,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信息化;适应社会开放、流动的特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通过多元路径培育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化治理。

  标签:社区化治理;治理现代化;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各地在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积极创新社区治理方式,一种以农村新社区①为载体的社区化治理方式逐步兴起,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推力,也是新时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一、我国农村社区化治理的现状

  社区即“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②,共同的情感关怀维系着人们对社区的认同,这是传统社会乡村社区的显著特征。在现代社会,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农村经济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业方式、社会交往和组织方式、价值观念、利益需求等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农村社会逐步变迁、解体,农村社区的形态和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重大转变。如果说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内生封闭性共同体,那么工业社会中的社区则具有外生性特征,它是不同身份的居民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合体,既是个体的私人生活领域,也是群体的公共生活领域。在现代社会,社区共同体不是一个纯粹的国家领域、市场领域或社会领域,而是国家、市场、社会都在其中的一个混合领域(第四领域)。农村新社区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两个基本属性,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基础载体,以农村新社区为载体的农村社区化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农村社区化治理的实践探索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经历了传统社会以宗族组织为载体的“宗族治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行政村庄为基础的“村庄行政化治理”,人民公社

推荐访问: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对策 治理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