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3篇

时间:2023-08-04 12: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打造“中国第?,世界有名”的特?农产品优势区,地?特产将要“出圈”!近?,第四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名单公布,?龙江省通河县等79个地区?选。?前共认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08个。2017年,国家发展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励地?做?做强优势特?产业,争创特?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把地??特产和?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为推进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规范化管理,2020年7?,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管理办法》,强调“中国特优区??区域资源禀赋,以经济效益为中?、农民增收为?的,坚持市场导向、标准引领、品牌号召、主体作为、地?主抓的原则,以发展特?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强的农业产业为重点,打造‘中国第?,世界有名’的特?农产品优势区。”01.特优区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抓?《纲要》提出,我国地理、?候、?态资源多样,各地涌现出了?批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特定区域的特?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的知名度。在今后?段时期内,进?步优化特?农产品?产布局,做?做强优势特?农业产业,集中?量打造?批特优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业绿?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是提?我国农业竞争?的必然选择。特产,是?个国家的脸?与名?。提到?个国家,?们总是?先跟这个国家最有特?的产品和?化相联,最常出现的就是特?农产品:法国拉菲葡萄酒、依云矿泉?、美国加州?杏仁(巴旦?)、新奇?脐橙、新西兰佳沛奇异果、韩国正官庄?丽参……这些特?农产品对区域经济乃?国家经济的拉动作?不容?觑。波尔多?产的AOC葡萄酒(原产地名称管制酒)占全法国的三分之?以上,平均每公顷贡献了30.66万欧元(约合?民币209.93万元)产值,被喻为“世界的葡萄酒宝库”。整个波尔多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在世界葡萄酒产业具有举?轻重的地位。新西兰奇异果、爱达荷??、荷兰郁??、韩国?丽参、新潟越光??等,?不如此。

  新西兰奇异果、爱达荷??、荷兰郁??、韩国?丽参、新潟越光??等,?不如此。02.特优区打造?批代表中国的世界级品牌中国地?物博,?袤、丰富、多元的?然?候和地理地貌,孕育了世界上任何?个国家都难以?拟的丰富的?然资源与物产。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特产之乡数量全球第?!可以说,中国是世界第?特产?国,并造就了世界第?美?王国。中国历史更悠久,还有着源远流长的“药?同源”养?智慧,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具有区域特征的特产品种、消费习惯和数不胜数的美?(?品)?法、品类与?味。这些,是特产发展与品牌创建的天然源泉,是中国不可替代的最具竞争?的国家资源,也是创建伟?品牌的天然基因和?智优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作,特别要求特优区要具备发展“中国第?,世界有名”的基础条件。充分表明国家在这项?作中的着眼点和着?点上?瞻远瞩,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家级品牌战略的?度。《纲要》提出了国家级特优区和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纲要》重点部署国家级特优区的创建、认定与管理?作,选择了29个重点品种(类),分别明确创建区域,规划到2020年,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省级特优区由各省??创建、认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特优区建设要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标准化?产基地、加?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三个体系”(科技?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个机制”(建设和运?机制)。政府和农业企业?定要有信?并且有理由相信,在特?农产品优势区中,必将打造出?批代表中国名?的世界级农业品牌。03.特优区建设形成多项优势特?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洼地效应、集约优势和规模优势,吸引政策的、国家资?的,社会资本的、技术的、媒体与社会舆论的,以及劳动、管理和原料等?产要素向特?农产品优势区聚集。

  在产品产量、质量、价格、加?技术?艺、营销?络、信息交流、仓储运输、社会功能等产?优势,并且优势富集、叠加,进?步赢取国内外资源、技术和?才,在国内外市场上以其它?特优区不可?拟的优势胜出。包括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消费者可以很?便地寻找到优质特?产品,特?农产品优势区的产品销售和品牌创建就会快速形成。未来国家层?会有?量资?向这??投放。所以,现在各级政府、?业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培育和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这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最佳舞台,形成企业、产业与政府、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局?。中国酒都茅台、中国蔬菜之都寿光、中国龙虾之都盱眙、中国乳都内蒙古、中国?都漯河、中国茶都安溪、中国枸杞之都中宁、中国茉莉花之都横县、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等等,都是典型代表。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三、四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批)1.浙江省安吉县安吉?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重庆市涪陵区涪陵青菜头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河北省平泉市平泉?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重庆市荣昌区荣昌猪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福建省建瓯市建瓯笋?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浙江省三门县三门青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尖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福建省武夷?市武夷岩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9.宁夏回族?治区盐池县盐池滩?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0.安徽省亳州市亳州中药材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1.湖北省恩施州恩施硒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2.贵州省兴仁县兴仁薏仁?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3.江西省南丰县南丰蜜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4.江西省赣州市赣南脐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5.?东省东阿县东阿??驴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16.湖南省安化县安化?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7.河北省鸡泽县鸡泽辣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8.?西壮族?治区陆川县陆川猪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9.湖南省邵阳县邵阳油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0.江苏省盱眙县盱眙?龙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1.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莲藕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2.湖北省潜江市潜江?龙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3.?东省昌?市昌??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4.江苏省邳州市邳州银杏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5.江苏省昆?市阳澄湖?闸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6.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普洱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7.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绍兴会稽??榧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8.?东省珠海市?门区?蕉海鲈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9.?西壮族?治区?东县百?芒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0.云南省元谋县元谋蔬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1.贵州省遵义市遵义朝天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2.?东省?乡县?乡?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3.重庆市奉节县奉节脐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4.?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章丘?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5.四川省苍溪县苍溪猕猴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6.内蒙古?治区杭锦后旗河套向?葵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7.吉林省汪清县汪清???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8.陕西省商洛市商洛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9.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芒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0.?西省长治市上党中药材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1.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2.河南省灵宝市灵宝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42.河南省灵宝市灵宝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3.?西壮族?治区永福县永福罗汉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4.云南省德宏州德宏?粒咖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5.四川省宜宾县宜宾油樟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6.河北省迁西县迁西板栗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7.北京市平?区平??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8.湖南省华容县华容芥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9.宁夏回族?治区中宁县中宁枸杞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0.?龙江省海伦市海伦??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1.?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西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2.内蒙古?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草原??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3.辽宁省北镇市北镇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4.陕西省洛川县洛川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5.海南省澄迈县桥头地?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6.新疆维吾尔?治区巴?郭楞州库尔勒?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7.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蜜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8.新疆维吾尔?治区吐鲁番市?昌区吐鲁番哈密?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9.新疆?产建设兵团第?师3团阿拉尔薄?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0.西藏?治区?喀则市青稞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1.青海省?树州?树牦?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2.?兴安岭林业集团加格达奇林业局?兴安岭??猪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批)1.湖北省随州市随州?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河北省怀来县怀来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吉林省洮南市洮南绿?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河北省内丘县富岗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四川省资中县资中?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6.四川省?安市?安区?安龙安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西省沁县沁州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东省寿光市寿光蔬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9.安徽省黄?市黄?区太平猴魁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0.?西壮族?治区融安县融安?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1.?东省沂源县沂源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2.湖北省?堰市武当道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3.重庆市?柱县?柱黄连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4.?西省忻州市忻州杂粮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5.?东省烟台市福?区福??樱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6.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临安?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7.?西壮族?治区?林市?州区?林三黄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8.宁夏回族?治区中卫市中卫??硒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9.江苏省东台市东台西?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0.四川省眉?市眉?晚橘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1.云南省漾濞县漾濞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2.辽宁省鞍?市鞍?南果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3.?西壮族?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宜州桑蚕茧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4.重庆市江津区江津花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5.陕西省?荔县?荔冬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6.?肃省榆中县兰州?原夏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7.河北省安国市安国中药材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8.湖北省宜昌市宜昌蜜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9.福建省福?市福??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0.海南省三亚市三亚芒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1.宁夏回族?治区灵武市灵武长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2.河北省涉县涉县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33.?西壮族?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州?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4.?东省仁化县仁化贡柑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5.四川省合江县合江荔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6.?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沾化冬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7.辽宁省盘?县盘?河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8.安徽省砀?县砀?酥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9.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宁德?黄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0.云南省??州??三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1.河北省晋州市晋州鸭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2.宁夏回族?治区西吉县西吉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3.湖南省湘潭县湘潭湘莲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4.内蒙古?治区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5.?东省汶上县汶上芦花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6.?西壮族?治区平南县平南?硖龙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7.新疆维吾尔?治区叶城县叶城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8.安徽省霍?县霍??斛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9.重庆市潼南区潼南柠檬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0.?西省吉县吉县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1.?东农垦湛江剑?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2.贵州省织?县织??荪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碧螺春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4.湖南省汝城县汝城朝天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5.?肃省静宁县静宁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6.云南省华坪县华坪芒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7.?肃省岷县岷县当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8.浙江省余姚市余姚榨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9.四川省安岳县安岳柠檬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59.四川省安岳县安岳柠檬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0.江西省婺源县婺源绿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1.重庆市巫?县巫?脆李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2.河南省杞县杞县?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3.江苏省南京市?淳区固城湖螃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4.河南省泌阳县泌阳夏南?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5.?东省潮州市潮州单丛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6.云南省腾冲市槟榔江??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7.云南省宾川县宾川柑橘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8.内蒙古?治区?峰市?峰??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9.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0.贵州省都匀市都匀?尖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1.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柴达?枸杞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2.天津市宝坻区宝坻黄板泥鳅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3.内蒙古?治区通辽市科尔沁?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4.新疆?产建设兵团第?师阿拉尔市阿拉尔红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5.新疆维吾尔?治区若羌县若羌红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6.江西省崇仁县崇仁?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7.内蒙古?治区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8.河南省平舆县平舆?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9.上海市崇明区崇明清?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0.新疆维吾尔?治区鄯善县吐鲁番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1.陕西省富平县富平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2.西藏?治区?布江达县藏猪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3.?龙江省东宁市东宁???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4.西藏?治区类乌齐县牦?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三批)1.四川省?元市朝天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1.四川省?元市朝天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辽宁省?连市?连海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西省临猗县临猗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斯达斡尔族区梅?斯洋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辽宁省?连市?连?樱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四川省通江县通江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四川省凉?州凉?桑蚕茧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西省?同市云州区?同黄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9.?东省肥城市肥城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0.云南省勐海县勐海普洱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1.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2.贵州省湄潭县湄潭翠芽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3.河北省兴隆县兴隆?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4.安徽省宁国市宁国?核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5.?东省清远市清远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6.?西壮族?治区恭城瑶族?治县恭城?柿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7.河北省隆化县隆化??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8.湖南省衡阳市衡阳油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9.?西壮族?治区苍梧县六堡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0.?西省隰县隰县?露?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1.吉林省通化县通化蓝莓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2.湖北省?壁市?壁青砖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3.吉林省集安市集安?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4.湖北省通城县黄袍?油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5.河南省西峡县西峡猕猴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6.?西壮族?治区容县容县沙?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7.?东省胶州市胶州??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28.?西省安泽县安泽连翘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9.?西壮族?治区?阳县百?番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0.陕西省眉县眉县猕猴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1.浙江省庆元县、龙泉市、景宁畲族?治县庆元?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2.重庆市永川区永川秀芽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3.河北省巨?县巨??银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4.江苏省兴化市兴化?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5.?西壮族?治区全州县全州?花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6.四川省宜宾市宜宾早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7.陕西省紫阳县紫阳富硒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8.湖北省蕲春县蕲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9.江西省上饶市?丰区?丰马家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0.湖北省洪湖市洪湖??蔬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1.江苏省?锡市惠?区阳??蜜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2.浙江省磐安县磐五味中药材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3.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玫瑰?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4.辽宁省铁岭市铁岭榛?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5.?东省德庆县德庆贡柑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6.贵州省?江县?江蓝莓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7.福建省平和县平和蜜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8.内蒙古?治区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草原?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9.?东省烟台市烟台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0.内蒙古?治区乌海市乌海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1.?东省?州市从化区、增城区?州荔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2.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治县威宁洋芋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3.江西省?昌县?昌?莲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4.内蒙古?治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54.内蒙古?治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5.浙江省常?县常?油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6.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区滁菊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7.?东农垦湛江菠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8.宁夏回族?治区盐池县盐池黄花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9.青海省共和县龙?峡三?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0.河北省深州市深州蜜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1.新疆?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2.江苏省溧阳市溧阳青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3.江苏省宝应县宝应荷藕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4.贵州省盘州市盘州刺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5.?龙江省讷河市讷河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6.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7.?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花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8.北京市怀柔区怀柔板栗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9.河南省焦作市怀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0.陕西省商洛市商洛?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1.陕西省韩城市韩城花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2.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3.?龙江省伊春市伊春???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4.吉林省前郭县查?湖淡?有机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5.?东省夏津县夏津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6.?龙江省虎林市虎林椴树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7.天津市西青区沙窝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8.福建省连江县连江鲍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9.长??森?集团有限公司长??桑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0.青海省祁连县祁连藏?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1.新疆维吾尔?治区英吉沙县英吉沙杏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81.新疆维吾尔?治区英吉沙县英吉沙杏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2.西藏?治区亚东县亚东鲑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3.海南省东?市东??龙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四批)1.?龙江省通河县通河?榛?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湖南省洪江市黔阳冰糖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西省绛县绛县?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江西省遂川县遂川狗牯脑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湖南省邵东市邵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海南省海?市??荔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湖南省炎陵县炎陵黄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8.江西省吉安市井冈蜜柚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9.湖南省南县南县?龙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0.江西省进贤县军?湖?闸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1.江西省樟树市樟树中药材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2.吉林省桦甸市桦甸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3.四川省威远县威远?花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4.河北省宽城县宽城板栗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5.湖南省保靖县保靖黄?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6.安徽省潜?市天柱??蒌籽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7.福建省福安市福安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8.河南省汝阳县汝阳?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19.?西壮族?治区荔浦市荔浦砂糖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0.云南省彝良县彝良天?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1.?西壮族?治区容县霞烟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2.?西壮族?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武鸣沃柑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3.贵州省?城县?城红?猕猴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24.四川省三台县涪城麦冬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5.河南省卢?县卢?连翘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6.吉林省集安市集安?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7.四川省雅安市名?区蒙顶?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8.河北省?集市?集黄冠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29.湖北省罗?县罗?板栗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0.?肃省渭源县渭源?条党参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1.河北省遵化市遵化?菇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2.四川省会理县会理?榴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3.贵州省?阡县?阡苔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4.?西省右?县右??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5.安徽省青阳县九华黄精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6.河北省昌黎县昌黎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7.陕西省澄城县澄城樱桃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8.湖北省丹江?市武当蜜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39.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百?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0.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内丘县邢台酸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1.湖北省?城市?城福?菊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2.浙江省武义县武义绿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3.?东省英德市英德红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4.江苏省?邮市?邮鸭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5.?西壮族?治区灵?县灵?荔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6.?东省平?县平??银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7.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仙毫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8.四川省渠县渠县黄花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49.吉林省蛟河市蛟河???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0.?东省曹县曹县芦笋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51.陕西省定边县、靖边县榆林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2.重庆市黔江区黔江桑蚕茧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3.?肃省天?市麦积区天?花?苹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4.?西省岚县岚县马铃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5.浙江省安吉县安吉冬笋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6.河南省兰考县兰考红薯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7.重庆市?柱县?柱莼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8.福建省古?县古?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59.?东省乐陵市乐陵?丝?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0.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龙岗芡实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1.?西壮族?治区三江县三江??鲤鱼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2.陕西省佳县佳县油枣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3.福建省福州市福州茉莉花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4.湖北省嘉鱼县嘉鱼?蓝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5.辽宁省新民市关东?梁?西?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6.河南省宁陵县宁陵?顶谢花酥梨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7.湖北省宜昌市宜昌红茶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8.贵州省锦屏县锦屏茶油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69.?东省昌乐县昌乐西?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0.云南省临沧市临沧坚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1.海南省万宁市万宁槟榔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2.西藏?治区?朗县?朗蔬菜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3.新疆维吾尔?治区莎车县莎车巴旦?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4.青海省乌兰县乌兰茶卡?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5.内蒙古?治区开鲁县开鲁红?椒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6.宁夏回族?治区银川市贺兰?东麓酿酒葡萄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7.?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新会陈?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77.?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新会陈?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8.?东农垦湛江红江橙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79.?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北极蓝莓中国特?农产品优势区

篇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基础。

  一、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知道思想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我省是粮棉油的主产区,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全面分析各种生产要素条件,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

  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规模经济原则。将某种产品生产、加工及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相对集中,便于形成产品市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减少企业营运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突出重点原则。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

  3、发展目标。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产品基地,形成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本条件。

  1、列入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产品及区域。2、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具有生产传统、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的区域。3、以县市为单位,水稻、小麦、油菜、水产养殖面积在30万亩以上,蔬菜、棉花在10万亩以上,林果在5万亩以上,生猪出栏30万头以上。4、相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带产值50亿元以上,特色产品基地产值10亿元以上。5、特别适宜在我省种植或养殖,商品率高、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及市场需求量大、加工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出口潜力大的产品。产业带及产品基地的商品率在60%以上,商品量占全省的60%。

  二、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一)优质水稻。

  产业优势:水稻是我省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全省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总产占70%,商品量占80%。我省稻谷总产居全国第四位。近几年,湖北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发展很快,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稻米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大。

  区域布局: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包括安陆、当阳、京山、远安、沙洋、钟祥、应城等7县市,面积20万公顷。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包括潜江、松滋、洪湖、江陵、枝江、监利、石首、公安、天门、荆州等10县市区,面积50万公顷。3、鄂东南丘陵低山优质稻区,包括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孝南、孝昌7县市区,面积35万公顷。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以京山轻机为龙头,建设京山、沙洋基地,树立“桥米”品牌。扩大精米生产线,开展稻壳综合利用。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以湖北银欣、天荣为龙头,建设监利、公安基地,开展稻米深加工,树立“荆珍雪”、“天润”品牌。3、鄂东等地丘陵低山优质稻区以湖北中香米业为龙头,重点推广鄂香1号晚稻。在安陆、孝昌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树立“润珠”品牌。4、在蕲春、孝南建立优质稻种繁育基地,为三大优质稻区提供良种保证。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实行集中连片生产,发展种植大户,提高规模效益,生产收益率提高20%。2、提高加工档次,开发保健营养米及大米深加工。国标三级以上的稻米占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占40%以上。3、开拓南亚、非洲、中东及港澳市场,到2007年,出口大米突破50万吨。4、到2010年,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稻商品基地,出口大米突破60万吨。

  (二)“双低”油菜。

  产业优势:1、我省是油菜生产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入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2、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26万公顷,占全国油菜总播面的15%,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18-20%,占全球的1/18。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位。3、种植油菜比较效益高,一亩油菜的收益比小麦高40元左右。4、我省油菜研究和技术推广力量、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监利、仙桃、公安、松滋、潜江、汉川、石首、荆州、洪湖、枝江、江陵等12个县市区。2、鄂东种植区,包括新洲、浠水、红安、黄梅、麻城、鄂州、武穴、阳新、大冶、赤壁、咸安等11个县市区。3、鄂中北种植区,包括沙洋、钟祥、京山、当阳、宜城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种植区以天颐科技公司为龙头,建设松滋、潜江、天门、枝江油菜生产基地,以解决收购资金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加工设备,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树立“天颐”品牌。2、鄂东种植区依托湖北华益,建立麻城、红安、浠水、武穴油菜生产基地。利用“双低”油菜籽适温直接浸出技术,建设年产1万吨系列保健油及2万吨饼粕脱毒项目。3、鄂中北种植区以荆门玉树、沙洋洪森实业为龙头,建立沙洋、钟祥、京山、宜城油菜生产基地,树立“玉树”、“洪森”品牌。采用油菜籽脱皮膨化技术,形成年加工25万吨菜籽的能力。4、在荆州建立储存能力为20万吨、周转量100万吨、日烘干能力为2000吨的华中油菜籽交易中心。5、以圣光种业为龙头,在谷城、南漳建设2000公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6、由省农业厅油菜中心牵头,组织科研、推广单位和骨干企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力争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注重研究、推广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和饼粕的综合利用。2、到2007年,油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总产达200万吨。配套建设双低油菜杂交种子生产基地3500公顷,年生产优质杂交种400万公斤。双低油菜率达到98%以上,“双低”菜籽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油分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3、到2010年,将我省长江、汉江流域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和双低杂交油菜种子供应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综合加工与产品交易中心。

  (三)蔬菜。

  产业优势:我省蔬菜、食用瓜面积已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量为3450万吨,在全国居第4位。湖北是莲藕等水生蔬菜最适宜地区,育种、栽培技术全国领先,莲藕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高山野生菜和越夏延秋菜在南方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全年外销瓜菜450万吨。

  区域布局:1、武汉市周边及鄂东蔬菜种植区,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新洲、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浠水、黄石江北农场等县市区场。种植面积26万公顷,主要以精细菜、加工菜及反季节菜为主。2、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包括襄阳、广水、谷城、老河口等4县市区,面积4万公顷。其中,襄阳发展大头菜,广水发展大蒜,谷城发展花椒,老河口发展蔬菜种子。3、高山菜及山野菜种植区,包括长阳、五峰、远安、崇阳、来凤、鹤峰等6县,面积6万公顷。其中,长阳、五峰发展高山反季节菜,远安发展冲菜,崇阳发展雷竹笋,来凤发展凤头姜,鹤峰发展薇菜。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4万公顷蔬菜产业带。包括新洲、黄州、团风、东西湖、汉川、孝南、云梦、蔡甸、嘉鱼等县市区。2、以黄石市区为中心,在黄石江北农场建设2000公顷标准化有机蔬菜园及年保鲜加工5万吨蔬菜的生产线,产品主销广州、深圳市场,树立“大自然”品牌。3、在长阳建设7000公顷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提高菜地标准。4、以湖北长友为龙头,建设鹤峰山野菜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树立“长友”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化。2、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和净菜包装上市。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扩大外销和出口。4、完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开辟蔬菜绿色通道。5、到2007年,蔬菜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产值增加50%以上。6、到2010年,蔬菜商品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40%提高到60%,产值再增加50%以上。整合武汉市的舵落口、皇经堂、武泰闸等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

  (四)优质三元猪。

  产业优势:我省是传统养猪大省,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全国前6位。养猪既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增长点。湖北良种猪的数量和品质居全国前列,市场覆盖25个省、市,信誉较高,供港活猪优质率在95%以上。科技力量雄厚,育种基地和种源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肉类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区域布局:建立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包括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黄陂、天门、仙桃、潜江、京山、钟祥、夷陵、枝江、当阳、松滋、公安、监利、鄂州、新洲、江夏、浠水、通城、阳新、蕲春、武穴、黄梅等21个市区县。产业带出栏生猪占全省的1/3。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湖北省原种猪场建立种猪测定中心及种公猪站,进行种猪的引进、选育。2、以健康集团为龙头,在天门建设年出栏80万头、出口5万头的养猪基地。3、以宜昌双汇、武汉飘飘、湖北天发等3家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分别在夷陵、通城、监利建立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双汇”、“飘飘”、“天发”的品牌效应。4、以湖北天荣、武汉正大、宜昌正大、武汉通威等四家饲料加工企业为基础,建设大型饲料加工企业,保证饲料供应。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猪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发展低温肉制品、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以及传统风味的中式肉制品。2、到2007年,产业带发展优质品牌种猪10万头,生猪出栏1300万头,出栏率由目前的130%提高到150%,其中,优质三元猪占80%;培植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三家,猪肉加工率达到30%,年加工能力400万头;40%以上的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活猪出口25万头,猪肉出口3万吨,创汇1亿美元。2、到2010年,生猪出栏1500万头,猪肉加工率达到50%,活猪出口20万头,猪肉出口5万吨,创汇2亿美元。

  (五)优质水产品。

  产业优势:1、我省是千湖之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130多种,可养水面73.4万公顷,占全国可养水面的1/10。2、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72万吨,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16.8%。3、科技力量雄厚,驻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是全国渔业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

  区域布局:1、平原精养区,包括仙桃、潜江、江陵、荆州、孝南等5市区,以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为主。2、湖面放养区,包括洪湖、监利、石首、汉川、鄂州、嘉鱼、大治、江夏、新洲等9县市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黄鳝、鳜鱼、泥鳅、乌鳢、长吻鱼危、龟鳖等特种养殖。3、水库网箱养殖区,包括夷陵、长阳、宜都、阳新、荆门等5个县市区,重点发展叉尾鮰、银鱼、鲟鱼养殖。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仙桃建设4万公顷精养鱼池,年产四大家鱼25万吨。2、以武昌鱼集团为龙头,在鄂州市建设3.5万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开展水产品深加工,树立“武昌鱼”品牌。3、以清江高坝州水产公司为龙头,在清江库区发展2000万平方米网箱养鱼,树立“清江鱼”品牌。4、在嘉鱼建设2000公顷河蟹养殖基地,树立“簰洲湾”品牌。5、在洪湖、监利、石首、汉川、新洲建设优质水产品基地,年产150万公斤以上。6、建设省优质水产品培育中心。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建成10个名特水产品省级苗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85%。2、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3、到2007年,建成10个稳产高产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0万公顷。4、到2010年,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将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六)速生丰产林。

  产业优势:我省速生丰产林以杨树、国外松、竹林为主栽品种,目前,全省仅杨树面积已发展到28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还有可供栽种杨树的面积55万公顷,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沿江滨湖地区及鄂北岗地。杨树是人造板的主要原料和木浆造纸的理想原料。我省的人造板工业每年消耗杨树200万立方米,而本省只能提供140万立方米;我国2/3的造纸木浆依赖进口。随着人造板需求量和用纸量的扩大,对杨树等速生木材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包括公安、石首、监利、潜江、荆州、沙市、江陵、洪湖、仙桃、天门、应城、汉川、东宝、沙洋、京山、钟祥等市县区。2、鄂南及武汉周边种植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安、蔡甸、新洲、汉南等县市区。3、鄂西及鄂北种植区,包括利川、恩施、建始、老河口、谷城、襄樊市郊、宜城、枣阳、随州等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以湖北吉象为龙头,建设意杨种植及加工基地,重点树立“吉象”品牌。2、鄂南以巨宁森工及赤壁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巨宁”品牌。3、武汉周边以福汉木业和武汉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福汉”板及“晨鸣”木浆纸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通过生态工程措施,解决树种和林地退化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2、到2007年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种植面积由28万公顷扩大到60万公顷,新增木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新增人造板加工能力200万立方米,新增木浆纸加工能力100万吨,年加工增值100亿元。3、到201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做到全省人造板及木浆纸原料自给。

  (七)柑桔。

  产业优势:我省种植柑桔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主要柑桔产区之一,以宜昌为中心的柑桔产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域。2002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12万公顷,总产1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三峡脐橙、宜昌蜜桔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出口东欧和畅销国内北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区域布局:1、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等3县,品种以脐橙为主,兴山、巴东适当发展锦橙和夏橙,秭归适当发展桃叶橙。2、长江沿岸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东宝、松滋等7县市区,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和椪柑优系为主,适当发展优质杂柑。3、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丹江口、郧县2县市,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为主。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果树良繁场和秭归柑桔良种场为重点,在宜都、秭归建设“三圃一园”,即2公顷柑桔资源圃、20公顷母本园、30公顷采穗圃、150公顷苗圃,带动12个县市区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2、以松滋望春花、宜昌汇源和宜昌椰风为龙头,在松滋、秭归、宜都建立柑桔果汁及桔瓣罐头原料基地。3、以金桥果菜批发市场为基础,扩建“三峡柑桔批发市场”。4、在丹江口市建设“武当柑桔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在柑桔销售中注重产品包装及品牌宣传,重点树立“桔颂”、“昭君村”、“晓曦红”、“武当”等柑桔品牌。2、到2007年,三大产区发展到10万公顷,产量15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60%;年柑桔出口10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3、到2010年,把三峡库区建成全国著名的脐橙产区,把长江沿岸和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和全国主要的优质柑桔出口基地。

  (八)优质棉花。

  产业优势:1、我省是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为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2、我省也是原棉消费大省,全省纺织纱绽328万绽,居全国第三位,棉布织机5.63万台,居全国第四位,纱、布印染能力达12亿米,年需纺棉800万担左右。3、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品、服装是我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支柱产品,年创汇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左右。

篇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根据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水产品

  我省是渔业大省,年国内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均位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80.7万吨,出口24.7万吨,创汇7.9亿美元,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我省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增长空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别是我省水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水产加工企业1763家、水产冷库1076座,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并有1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认证,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雏形。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经贸格局和游戏规则的逐步确立,我省渔业仍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发展成区域性的强势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影响竞争力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养殖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我省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攻方向: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黄鱼、珍珠、龟鳖、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和泥蚶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发展羊栖菜、文蛤、贻贝、石斑鱼等潜在优势品种。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优势

  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区域:按照六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及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大黄鱼、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主要布局在嵊泗、岱山、定海、普陀、慈溪、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发展珍珠、龟鳖和部分南美白对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长兴、湖州市区、德清、余杭、萧山、西湖、江干、桐庐、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建德、海盐、秀城、秀洲、诸暨、越城、绍兴、上虞、余姚、兰溪、义乌、金东、武义、龙游、柯城、江山等28个县、(市、区)。

  (1)大黄鱼:结合本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发展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

  (2)海水蟹:发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

  (3)对虾: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二带一区,即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

  (4)泥蚶:建设甬台沿海泥蚶养殖产业带和温州泥蚶养殖产业区。

  (5)珍珠:建设宁绍、金衢、杭嘉湖三个优势明显的珍珠产业带;

  (6)龟鳖: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一带一区,即杭嘉湖产业带、绍金宁产业区。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07年,实现新增养殖产值80~100亿,新增出口创汇3~4亿美元。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大黄鱼养殖规模达到产量3.3万吨、产值12亿元;海水蟹类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45亿元;对虾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5-30亿元;商品蚶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25亿元。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珍珠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40-50亿元;龟鳖养殖规模达到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

  2.蔬菜瓜类

  蔬菜是我省的大宗优势农产品,1998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12.9%的速度递增,2002年播种面积达到1045.5万亩,总产量1765.3万吨,产值158亿元,生产总量和生产总值居全省种植业首位,年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浙江的榨菜、花菜、西兰花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我省自然条件优越,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蔬菜种类50余种,夏季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成为辐射上海、江苏和省内市场的最佳高山蔬菜产区。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我省位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人口占全国的1/10,是国内蔬菜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据调查,上海日消费新鲜蔬菜2万吨左右,60%来自外省市,目前我省只占其外购量的16%,市场拓展空间较大。而且,我国蔬菜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只有日本等蔬菜市场价格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近几年,出口市场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因此我省的蔬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但是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与山东、江苏、福建和海南等省比较相对较高;优质无公害蔬菜比重较低,卫生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蔬菜销售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城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同时,营销方式传统,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

  企业,也给我省的蔬菜销售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我省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蔬菜安全、营养的现代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生产多宜性、与上海等目标市场接近、交通便捷的优势,改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实施差别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蔬菜保鲜加工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市郊以及长兴、吴兴、秀城区、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余杭、萧山、上虞、余姚、慈溪、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产区,重点布局在临安、富阳、建德、诸暨、义乌、婺城、浦江、磐安、武义、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莲都、缙云、遂昌、松阳、文成、泰顺、永嘉、江山等2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形成主要大中城市城郊50万亩的集约化常年鲜菜生产基地,浙北--浙东南沿海250万亩的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西部、中南部45万亩的高山蔬菜和100万亩的特色蔬菜基地。优势产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内销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均达到20%以上,在省内和毗邻省市的蔬菜市场占有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进口国要求,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努力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生产基地。

  3.笋竹

  竹产业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竹子以其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既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发展潜力。我省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居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全省有竹林面积1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500多家,竹业年产值115亿元。竹材产量近1亿根,年加工竹材1.5亿支,其中原竹销往省外1800万支,外省购入原竹6000万支。竹笋年产量142万吨,水煮笋加工的原料近40%来自省外。笋竹产品加工原料自给不足。笋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以竹代木”方兴未艾。竹笋、竹胶板、竹装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化工产品等无论出口或内销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主攻方向: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重点,以菜竹笋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根据立地条件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推广“一竹三笋”、设施栽培、定向栽培等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

  优势区域:建立以浙北的安吉、浙西的龙游和衢江、浙南的龙泉及浙东的四明山区为区域中心的各具优势的毛竹重点产区;以临安、德清为重点的早竹笋产区;以平阳、苍南为中心的浙南绿竹(马蹄笋)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新造竹林30万亩,低改300万亩,丰产竹林亩均收益达到800元以上,竹业一产产值由36亿元增加到50亿元。

  4.茶叶

  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

  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主攻方向: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加强机采机制、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外向型加工企业发展,建立设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区域,推进企业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5.干鲜果

  浙江省适宜多种干鲜果生长,主栽有柑桔、杨梅、梨、桃、葡萄、枇杷、香榧、山核桃、板栗等。2002年全省水果产量252万吨,其中柑桔产量占65%,果品产值47.6亿元;干果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7亿元。从长远看,我省柑桔、杨梅、早熟梨、香榧、山核桃等干鲜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一是生产基础较好。我省的柑桔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杨梅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拥有玉环柚、常山胡柚、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通过实施水果优质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干鲜果单位面积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拥有一批如黄岩罐头集团、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等有相当实力的水果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二是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我省宽皮柑桔生产成本大约为美国的1/2,日本的1/20,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柑桔罐头加工和出口占全国的2/3以上,占国际贸易量的50%左右,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近5年国际宽皮柑桔消费增长较快,浙江作为宽皮柑桔适生区,只要优化品种结构,延长采摘期,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加工包装层次,有望增加鲜果出口。香榧、山核桃等我省特有的珍稀干果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栽培地域性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

  但我省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水果占水果的比例偏低,柑桔中品质一般的中熟温州

  蜜柑比例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采摘期和上市期集中,果品外观质量和专用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差距,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巩固柑桔,积极发展杨梅、早熟梨、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干鲜果。柑桔中重点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桔,玉环柚、苍南四季柚等柚类品种和胡柚、象山红等杂柑类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柑桔良种供应能力,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加工基地;研发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品种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促进提前挂果投产。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以有实力的营销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大型果品分级包装中心,提高罐头加工能力和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促进对外贸易。

  优势区域:柑桔:建设浙东南温州蜜柑产区,重点在临海、黄岩、温岭、三门、象山、宁海、乐清、瓯海等8个县(市、区);浙西南椪柑产区,重点在柯城、衢江、龙游、莲都等4个县(区)。柚类和杂柑生产基地,主要在玉环、苍南、常山等3个县;

  杨梅:主要布局在黄岩、临海、仙居、青田、余姚、慈溪、瓯海、永嘉、瑞安、定海等10个县(市、区);

  梨:主要布局在慈溪、余姚、仙居、桐庐、义乌、东阳、松阳等7个县(市);

  山核桃:重点建立以临安市昌化为中心,辐射淳安、安吉、桐庐等地的天目山脉山核桃主产区;

  香榧:重点建立诸暨、东阳、嵊州等地的会嵇山脉香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柑桔10万亩、杨梅3万亩、梨7万亩、山核桃和香榧5万亩;柑桔平均亩产由9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70%。

  6.蚕茧

  我国丝绸以出口为主,茧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蚕丝产品75%用于出口,丝类和丝织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45%,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国能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世界上蚕茧和生丝的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生产成本和质量上无法与我国相比。浙江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历来重视种桑养蚕,素称“丝绸之府”。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万亩,蚕茧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桑蚕茧产区集中,嘉湖、杭绍四市桑园面积和产茧分别占全省的88%和92%;桑园产出率较高,亩桑产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近年来,积极调整养蚕布局和蚕品种结构,抗性强、茧质优的蚕品种饲养量已占全年饲养量的60%以上,解舒率达70%以上,茧级6级左右,居全国前茅。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丝绸加工出口基地,蚕茧深加工能力强,白厂丝年加工能力1.6万吨,占全国的30%,需原料茧15万吨。目前影响我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高,受国际丝绸行情变化和国内丝绸行业无序竞争等影响,生丝价格低位波动,蚕茧生产效益下降。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我省嘉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省原料茧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和竞争能力逐步削弱的趋势难以避免。但从近期看,蚕茧仍是我省一大特色产品,为与我省发达的丝绸工业相配套,应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逐步发展浙西新区,提高生产水平。

  主攻方向:

  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建立规模较大、辐射全国的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引、育种能力的优质蚕种规模化生产企业;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着力改善蚕茧质量。

  优势区域:以嘉湖为核心、杭绍为辅的生产区域,包括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桑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蚕茧产量7.5万吨,亩桑产茧量由目前的82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优质茧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7.花卉苗木

  花卉苗木是我省的新兴优势产业,我省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以来,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和销售额以年均近5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年产值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其中观赏苗木年产值和花卉出口额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我国花卉苗木的主要产区。我省花卉苗木消费市场主要是省内各主要城市和上海市、江苏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苗木的消费仍将不断增长。目前上海年需从外地调入鲜切花3亿支,盆花1500万盆,苗木2400万株,且仍有很大的消费潜力。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以及全国各城镇绿化的蓬勃发展,为我省今后花卉苗木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浙江地处亚热带,是花卉苗木资源大省,已发现可利用的花木100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大。地方特色的乡土花木在全国具有很大比重,如绍兴的兰花,金华的茶花、佛手,杭州的桂花,宁波的五针松、红枫,普陀的水仙等。同时浙江又是我国南北花卉苗木的过渡地带,产自浙江的花木南移北种容易成活,在盆花、花坛花和园林绿化苗木等方面生产优势明显。目前,浙江花卉苗木的产业门类日益拓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地方已经形成了集中的优势产区。影响我省花卉苗木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驯化开发野生花卉苗木资源,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盆花、花坛花和我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加快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和介质栽培技术,发展中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提高鲜花保鲜水平;大力弘扬花文化,扩大花卉消费量和应用范围;建立和完善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发展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奉化、北仑、慈溪、余姚、婺城、金东等县(市、区)为主的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杭州市区、海宁、海盐等县(市)为主的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0.5万元提高到0.8万元,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全省花卉苗木年出口额由目前的2000多万美元提高到6000多万美元,全省花卉苗木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8.双低油菜

  我省属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潜力大。全国植物油每年产销缺口400万吨,饲用饼粕消费量每年增加16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7%,且今后一段时期,植物油消费量还将以年均5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我省植物油年消费量36万吨,产消缺口20万吨左右,植物蛋白饲料常年调入量300万吨。

  油菜是我省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浙北平原和金衢盆地,具有产区集中、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7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省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全省油菜籽年加工量达200多万吨,其中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量就在60万吨以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但我省油菜品质、含油率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生产成本偏高,产后油脂深加工和菜饼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

  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省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扩大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炼度;研究推广高蛋白低硫苷菜饼在畜禽、水产饲料中的技术应用。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长兴、南浔、吴兴、德清、平湖、海宁、秀洲、海盐和兰溪、龙游、江山等1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实现油菜双低化,芥酸、硫苷分别低于1%(油)和

  30微摩尔/克(饼)以下,含油率比现有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种植面积250万亩,其中订单生产比例占80%以上;开发低芥酸保健色拉油、高蛋白低硫苷菜饼,提高产品档次和饼粕利用率。

  9.食用菌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加入WTO后,我国可享受各成员国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将给我国食用菌尤其是香菇出口创汇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食用菌将保持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

  我省是食用菌生产、出口大省,食用菌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列全国前二位,其中香菇生产量约占全国的35%,鲜香菇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2002年虽受市场影响栽培量虽有所减少,但仍达60万吨左右。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市场、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地位突出。但我省食用菌生产存在产业化程度低、专业化生产滞后,科技和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木材资源消耗型菇类比例较高,草腐菌生产发展不快,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等问题,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主攻方向:稳定木腐菌,发展草腐菌,开发珍稀菇;建设省级和区域性香菇、蘑菇和金针菇菌种繁育基地,研发新型菌种培育技术,推广节木型生产,促进食用菌生产从数量耗能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加快发展菇木林,培育配合培养料专业化生产,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

  优势区域:建设浙西南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缙云、磐安、武义等8个县(市)的香菇、黑木耳产区;浙西江山、常山、开化等县(市)的金针菇产区;浙南(苍南、平阳等)和浙北(嘉善、平湖等)两大蘑菇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成为全国的中心产区,总产量达到55万吨,以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节木型食用菌逐步达到食用菌总产量35%左右,珍稀菇类达到10%,优质菌种的占有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40%,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

  10.中药材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抗药性的不断认识,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形成,全球中药需求增长较快。目前,世界中成药和中药制剂市场销售额达3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天然植物中药、中成药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我国已将中药产业列入“十五”重点支柱产业,支持中药材研究和加工,促进中成药出口,提高我国在国际植物药中的市场份额。

  浙江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生产总量、资源总量均列全国前

  三位。2002年,种植面积33.8万亩,比1998年增长87%。“浙八味”和薏苡、山茱萸等道地药材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我省重要的地方特色产品。近几年,我省特别重视扶持壮大中药材加工企业,全省已拥有康恩贝、天目药业、青春宝、胡庆馀堂、仙居制药等一大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骨干企业,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已建立了自身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研究所。但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投入少,企业生产规模小,资源开发不够,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纯度不高,缺乏标准和生产规程,质量检测技术落后,组织化程度低,采收加工技术更新慢等问题。

  主攻方向: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有效成分高的中药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制订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主型GAP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在优势区域内建设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中药和珍稀中药原料专业化产区。

  优势区域:按照GAP要求,重点建立磐安浙贝母和白术、东阳元胡、桐乡杭白菊、仙居黄姜以及浙西南山茱萸、杜仲、厚朴等道地药材专业化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势产区“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产值10亿元。良种覆盖率由20%提高到50%,建立5个符合GAP要求的“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企业订单率逐步达到30%以上。

  11.畜产品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47.8万吨,蜂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畜牧大产业的总产值达859亿元。但目前全省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偏低,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4%、51%和55%,以目前全国人均肉类消费年增长10%、奶类增长30%左右计算,省内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大。

  我省活猪及肉食制品、动物肠衣、羽绒制品、蜂产品、兔毛及制品等五大类畜产品出口、外销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0.9%、15.8%、45.6%、20%和30.9%,出口遍及东南亚、欧洲、美国等世界五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蜂王浆出口贸易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瘦肉型猪在香港和上海等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金华火腿”誉满东南亚,年加工量达400万只,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鸭蛋及其制品多数由我省鸭农生产供应,优质鸡、湖羊肉及其制品也是销沪、销粤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优质安全畜产品出口和国内消费量日趋增长,市场需求容量愈来愈大。且我省最大的销售市场上海,自产生猪、家禽数量将减少50%左右,奶牛限制发展,年外购生猪将达到750万头以上、肉禽近亿只,奶牛需“移地养殖”1.5万头,这为我省加快发展优质猪禽、奶牛、肉羊、蜂产品、鸭蛋及制品生产提供了极好机遇。

  我省畜产品中优质猪禽羊肉、牛奶、鸭蛋、蜂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是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湖羊、绍鸭、金华猪等优质高产品种世界独一无二;二是我省畜禽养殖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程度居全国前茅,其中万头猪场达到97个,年出栏生猪占全省的近1/10,奶牛生产水平居各省区的第三位;三是我国主要活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主要肉类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牛、羊肉价格分别低57%、84%和54%。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我省的饲料成本将可能下降10%—15%,畜产品的成本劣势与江苏、山东、河南等畜产品大省相干比将逐步缩小,而我省畜牧业在科技、区位、市场开发和工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凸现。当前阻碍市场开拓的主要问题是养殖环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畜产品加工业滞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尚有较大差距。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加大优质猪、优质家禽、湖羊、良种奶牛的育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加

  快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加快大型牧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桔园、竹园、桑园、茶园”等园地鸡,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牧草栽培、青贮技术和疾病综合防制技术;主攻生猪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名牌产品,大幅度增加在本省及上海等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开拓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优质猪:重点建设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地区优质猪生产带。主要布局在秀城、平湖、海盐、德清、萧山、诸暨、上虞、鄞州、义乌、永康、东阳、磐安、浦江、衢江、龙游、临海、天台、永嘉等18个县(市、区)。

  优质禽:重点建设浙东、浙西南的肉鹅带和“桔园、竹园、桑园、茶园”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肉鹅主要布局在江山、定海、象山、余姚、永康等5个县(市、区);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要布局在仙居、温岭、宁海、余杭、临安、衢江、安吉、德清、常山、开化等10个县(市、区)。

  湖羊:主要布局在嘉湖地区的桐乡、海宁、秀洲、吴兴、南浔等5个县(市、区)。

  蛋鸭:主要布局在镇海、宁海、奉化、鄞洲、乐清、绍兴、诸暨、嘉善、桐乡等水网地带和浙中西部的缙云、兰溪等11个县(市、区)。

  奶牛:重点建设杭、宁、温城郊型现代化奶源基地,高速公路沿线的婺城、金东、椒江、黄岩等4个经济发达县(市、区)的奶业产区,新建杭州湾海涂和长兴等浙西北奶业生产带。

  蜂:主要建设江山、慈溪、兰溪、桐庐等县(市、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年提供优质猪、优质鸡及肉鹅、湖羊、蛋鸭、奶牛分别达到1000万头、4000万羽、110万只、2000万羽和11万头,分别比2002年增长54%、50%、57%、100%和90%。建成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小区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300个,畜禽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鲜活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供应超市的小包装冷鲜肉比例提高到50%左右;培育畜产品知名品牌,牧业组织化程度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保持和扩大我省蜂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浙江茶叶发展概况

  【产业现状】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协会工作

  一、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是产茶大省,茶叶是浙江传统优势农产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茶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2003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14.2万亩(占全国的12%),产茶13.27万吨(占全国的17%),产值36.5亿元(占全国的32%),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的52.17%)。在全国名列前茅。

  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施茶叶“四大工程”进展顺利,收效显著。全省茶树良种化率已由1999年的8%提高到28.5%;名优茶产量大4.02万吨,占总产量的30%,名优茶销售收入29.7亿元,占总收入的81.3%,为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有机茶开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茶叶深加工取得新成绩,茶多酚开发和茶多糖临床试验有新的进展。

  二是茶叶出口走出低谷。我省是茶叶出口大省,前几年在茶叶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为眼前利益,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搀假使杂,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声誉。近两年,有关部门与省茶协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我省茶叶出口开始走出低谷,出口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茶类价格有所回升。2003年,全省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52.17%,创汇1.78亿美元。特别是去年春季,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茶叶生产和出口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三是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和壮大,有力地推进了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到2003年底,我省茶叶行业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县级的则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茶叶专业合作社近100家,其中新昌县已有乡村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浙江茶叶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建成“茶叶强省”,任务还十分艰巨。

  首先,要加强品牌建设。我省是名茶大省,仅农业厅评比的名茶就有百来个,其他各类博览

  会、展销会、研究会评出的名茶或金银奖项更是名目繁多,数量难以统计。但是,真正知名的品牌却很少。除了西湖龙井,我是省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外市场著名的茶叶品牌。出口茶叶也是一样,我省是绿茶出口大省,出口量占全国的60%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40%,但出口绿茶多为外商定牌加工,用的是人家的品牌。最近,由省农业厅和省茶协主办的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活动,就是为了打造浙江茶叶品牌的一次尝试。

  其次,要加快质量与安全卫生体系建设。茶叶作为食品,其质量与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卫生方面的风波不断,如假冒龙井茶事件,有机茶检出农残事件,龙井茶铅含量超标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浙江茶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后果不能低估。在出口方面,欧盟、日本等国纷纷提高农残标准,构筑“绿色壁垒”,给我省茶叶出口增加了许多困难。

  第三,要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在传统饮用花茶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开拓绿茶市场。这几年,我国南方各产茶省已纷纷加快茶叶生产和名茶开发。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劳动力成本等原因,对浙江茶叶构成一定威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当务之急,是要把浙江企业组织起来开拓北方市场。去年十月,我会组织全省3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到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受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要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全省214万亩茶园有100万户茶农经营,平均每户2亩左右,生产规模小、布局散。栽培技术落后,茶园改造资金缺乏。在加工方面,据农业厅统计,全省茶叶初制厂8146家,大多规模很小,平均每个初制厂加工茶叶11.8吨,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下的占70.4%;厂房多为村里的老房子、祠堂、大会堂等,机器设备陈旧,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严重缺位,产业化程度很低。

  二、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

  浙江省茶叶茶叶产业协会是在省委领导同志倡议下于2000年5月8日成立的,至今已经整整四年了。不久前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省茶协成立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初步摸索了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行业协会的经验。我会通过调研,最早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农业行业协会的建议,提出行业协会四大职能(行业代表、服务、协调、自律)。目前,省茶协在行业内已有一定地位,影响力

  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提高。四年来,省茶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行使行业代表职能,反映行业状况和会员要求,维护会员权益,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协会对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组织调研,已先后完成珠茶产销问题、有机茶开发、茶叶市场建设和管理、蒸青茶市场前景与发展对策以及茶叶加工厂改造等调研课题,并写出调研报告,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去年春季我省突发非典疫情后,茶叶产销受到较大的冲击,我会及时深入产地调研,写出有关茶叶产销形势和非典影响分析的报告,得到省领导的重视。

  在维护会员权益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对龙井茶铅含量超标问题、北京马连道市场浙江省有机茶质量问题的处理,我会都发挥了行业代表的作用,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企业权益。受到产区政府、有关企业和职能部门的肯定和欢迎。

  (二)以服务为宗旨,在开拓市场、提供信息、帮助会员排忧解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领导的肯定和会员的好评。

  浙江是产茶大省,如何把生产出来的茶叶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不仅是加工经营企业、广大茶农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关心的问题。省茶协把组织企业开拓市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四年来,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济南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在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对拓展浙茶市场、建立产销渠道和提高浙江茶叶知名度均起了积极作用。

  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是协会行业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茶叶信息》(半月刊)“浙江省茶协动态”专栏,《茶协简报》和《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通讯》,向会员提供产供销信息。

  目前,即将开通的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网站,将为企业搭建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茶叶行业整体提升。

  (三)做好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珠茶是我省传统大宗出口茶类,前几年在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掺假使杂,严重影响了顽固茶叶的声誉。2000年9月,我会支持珠茶加工企业成立珠茶商会,共同协商出口价格,制止压价竞争,进行加强行业自律的积极尝试。2003年,我会配合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办质量培训班,向会员单位宣传提高质量的意义,倡导行业自律,加上省商检局采取相应措施,使生产企业的质量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珠茶质

  量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制止。2003年,我省出口珠茶全部合格,珠茶出口形势趋好。

  蒸青茶是我省又一主要出口茶类,近几年发展迅猛,生产线已达百条左右。由于产大于销,出口形势严峻,如处置不当,将重蹈珠茶的复辙。我会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出口企业意见,支持企业要求成立蒸青茶行业组织的要求。经过酝酿筹备,省茶叶产业协会蒸青茶分会已于2003年9月成立,并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自律公约,以期通过行业自律,促使我省蒸青茶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协会以蒸青茶分会作为行业自律的试点。

  我会还积极参与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工作,总结推广绍兴县以会稽龙井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落实原产地域保护的做法。教育会员加强自律,落实管理措施。这项工作,得到了来浙江调研原产地域保护工作的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的肯定。

  (四)认真完成省政府交办和授权的工作,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和有机茶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茶协成立不久即受省政府委托,完成龙井茶原产地域划分方案的专家论证工作。在我会组织的论证会上,专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原则上达成共识,并在划分产区、照顾西湖龙井等方面为我国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做法,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好评。省政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协会建议确定的划分方案,得到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认同,如期获得批准公布,使拖延已久的龙井茶原产地域申报工作得以圆满解决。这对我省龙井茶的发展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个方案对保护龙井茶和促进茶农增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协调管理全省有机茶产业开发是省政府授权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协会一直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专门成立了有机茶专业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制订了有机茶认证规则和管理办法。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中心等单位的支持配合丁,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我省有机茶健康有序发展。我省有机茶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协会工作,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现成的经验,主要靠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四年来我会在改革协会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重视发展会员,扩大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工作覆盖面,打好协会工作的基础。目前协会会员已从成立时134家(团体67家,个人67个)发展到212家(团体142家,个人70个)。我们特别注意吸收企业入会,像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娃哈哈集团公司、绍兴御茶村茶业公司、浙江三明茶业公司、华发出口茶厂、诸暨绿剑茶业合作社、绍兴会稽龙井专业

  合作社等龙头骨干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都被吸收到协会,进一步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是逐步增加企业家在协会理事会里的比重,为把协会办成行业性民办组织打好基础。在刚刚结束的二届一次理事会上,省茶叶公司总经理施建强当选会长,有4个企业家当选副会长。在理事会中,企业家占50%以上。

  三是加强秘书处建设。秘书处是协会的工作班子,协会的各项职能主要通过秘书处去实施和落实。四年来,秘书处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保证了协会工作正常开展。力戒“衙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受到会员的欢迎。同时,坚持“勤俭办会”的方针,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协会经费,并每年向理事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四是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团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协会十分注意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同时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兄弟省市区茶叶协会等社团建立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而努力。今年4月底我会承办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省级茶协工作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了浙江与各兄弟省区茶协的联系与合作。与此同时,省茶协还十分重视与市、县茶协加强联系与交流。目前,全省已成立市级茶协6个、县级茶协25个,主要产茶区已基本成立了茶协,初步构建起省、市、县茶协工作网络。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开了一个头,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与领导的要求,建立茶叶强省的目标和会员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1、发挥协会作用、健全完善协会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2、协会自身存在着协调能力不强,功能不健全,为会员服务面窄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加以克服,更好地做好协会工作。

  今后打算,分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建设,重点是探索行业协会在“四位一体”体制中的作用和行业自律问题,拟在蒸青茶分会中试点;二是组织会员打造浙江茶叶品牌,与省农业厅合作举办十大名茶评比拓展浙茶市场;三是积极参与茶叶质量与卫生安全体系的建设,如有机茶、龙井茶等。

  三、关于加强农口行业协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于省领导重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协会自身的努力,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和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根据省茶协四年的实践,对加强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1、根据形势发展,有必要尽早制定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或条例,以法律或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界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以拓展协会工作空间,协调职能部门与协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一时实施有困难,可以借鉴福建的做法,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农口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

  2、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农口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席会议秘书处建设,赋予秘书处更多的协调职能,以更好地为各行业协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和组织比较符合目前农口行业协会实际,对促进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开展合作交流和提供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巩固和加强。

  3、建立和规范行业协会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走市场化招聘人员的路子,为实现协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年轻人员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政企合并的协会,要求尤为迫切。

  4、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经费筹措办法。经费不足是困扰行业协会的难题之一。由于省领导的重视,浙江省近几年对农口行业协会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支持,很好地体现了“民办、官助”的原则,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经费筹措办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改革协会会费收取办法,逐步增加会费在协会经费里的比例;政府扶持协会增强服务功能,通过服务性收费增加协会经费;建立政府委托工作收费制度等。

  浙江概况

  地理位置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介于北纬27°12′—31°31′和东经118°00′—123°00′之间,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江苏相邻,背依内陆广阔的腹地。

  浙江有雁荡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仙都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海盐南北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瓯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

  气候条件

  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旅游之地、文物之邦”之称。年平均气温15.3-17.9℃,无霜期达230—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1900毫米。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

  面积人口

  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岛屿面积167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其中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的群岛。海洋面积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港湾众多,共有大小天然港口60余处,形成了以宁波、温州、舟山、嘉兴和台州五大港为主的港口群。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71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6%。

  行政区划

  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省辖市,下设36个县、22个县级市和30个市辖区。省会城市杭州,宁波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

  自然资源

  浙江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达59.4%,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名优特产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乌桕、厚朴、山茱萸等为全国重点产区,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190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0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1/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有12种矿产储量位于全国前三位,其中,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全国第一位,萤石居全国第二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文历史

  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同时,河姆渡还是世界水稻栽培的发祥地。距今约5300~42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两岸的良渚文化,则是继河姆渡文化以后在浙江出现的又一远古文明高潮,丝的发明和玉器雕刻是良渚先民对人类的最主要贡献。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死后葬在绍兴。大禹陵、禹王庙,成为人们的景仰之地。在佛教史上,浙江也享有盛名。公元四世纪,新昌大佛寺、宁波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天台国清寺、杭州灵隐寺都是当时的名刹。其中国清寺是日本天台宗的发祥地,天童寺是日本曹洞宗的发祥地。10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是瓷器的国度,浙江更是青瓷的故乡。公元11、12世纪,中国有五大名窑,浙江就占了两窑,--龙泉窑和杭州官窑。浙江的丝绸、茶叶和造纸业也很发达,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丰富而神秘。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英杰辈出,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事业一直颇为发达,文学、戏剧、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其中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浙江无愧于自古以来最美丽的词汇与赞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

  文化艺术

  越剧是中国的主要剧种之一,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较有影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五女拜寿》等优秀剧目。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除越剧外,浙江还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并拥有婺、绍、瓯、甬、姚、湖等多种剧种。

  浙江的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世纪,浙江曾是全国美术活动中心之一。19世纪以来,浙江书画更是独放异彩,对中国画坛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浙江曾出现王羲之、俞世南、楮遂良、吴镇、赵孟頫、赵之谦、任博年、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现当代有出现了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知名书画家。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龙舞、狮舞、竹马、高跷、灯会遍及城乡,山歌、田歌、渔歌、民间器乐种类繁多。“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瓯塑”蜚声中外。东阳木雕兴盛于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在雕刻技法上以高浮雕、多层次、构图饱满、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而著称。温州乐清一带的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青田石雕以当地得天独厚的石材—叶蜡石为材质,石色五彩缤纷。石雕艺人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温州“瓯塑”又称“油泥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油泥在平板、墙壁等物体上堆塑人物,再现景物,形式酷似浮雕、油画。此外,浙江的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享有盛誉。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舟山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更具影响。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有影响。全省涌现了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地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浙江4815种农副产品有了品牌

  东方网10月9日消息:普通早桃两毛一斤尚难“贱卖”,可注册了“源东”商标的金华白桃在上海的超市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一般西瓜时下的零售价只有六七毛,而贴有“凯宇”标签的平湖西瓜,还在秧上时,就以4元1公斤的批发价被预购一空??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己经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4815个。

  “九五”期间,我国出现部分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而浙江农民依托“品牌”战略,杀出“卖难”重围,走上追求效益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之路。

  长期在市场经济氛围中耳濡目染的浙江农民十分清楚,农产品没有牌子就等于没有市场的“入场券”。于是,在一种农产品推向市场之前,首先取个好听、好看、好记的“名字”并到省里甚至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浙江各地政府、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大共识。

  一次次“卖果难”、“卖菜难”、“卖粮难”的惨痛教训也使浙江的干部认识到:农副产品要出高效,在一片“卖难”声中杀出一条市场“血路”,只有同工业品一样走

  优质创名牌的路子。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摆上一事日程,明确提出要以名牌产品为导向,发挥名牌效应,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潜力大的农产品著名商标。

  长在浙江田间山头、原先并不起眼的柑桔、草莓、茶叶等农副产品,如今竞相亮出各具特色的“名片”:天子、一品红、绿牡丹??在市场竞争中占尽风头。浙江农民用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名字”,把他们的农副产品从田野、山林、滩涂送到都市和境外。

  农产品有牌子并能打响牌子,背后必须要有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绝活”。因此,浙江各地在争创农业名牌时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赋予农字号商标“名、优、特、新”的内涵。

  浙江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丰富多样,全省不少地方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如西湖龙井、黄岩蜜橘、楚门文旦、新昌小京生花生等等。给这些传统名产注册商标,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使之发扬光大,是浙江省农业品牌建设的一条捷径。据了解,浙江省这些传统农产品字号近年来几乎全部都被正式注册,有的还出现了几个相邻地区竞相抢注的局面。

  在创品牌过程中,浙江省依靠科技走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制订了细致而科学的品牌生产、栽培、饲养加工标准和质量标准。一县一名品、一镇一优品处处涌现,这些农副产品品牌天地在浙江被逐渐撑起。衢县30万亩的柑橘基地、临安万吨山核桃生产能力、江山300多万羽白鹅、全国最大的庆元香菇市场、慈溪3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沿海数百万亩滩涂养殖??一片片名牌农产品基地所展示的是浙江农业未来的希望。

  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新昌县为解决传统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注册农副产品商标。近几年来,这个县依托长毛兔、茶叶等一批特色产品,投资兴建市场,组建行业协会,申请注册了“白雪公主”、大佛龙井”等兔毛茶叶商标,坚持“科技先导、股份合作、系列服务、利益共享”等原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带动全县效益农业的发展。全县3.8万户兔农饲养70多万只兔子,兔毛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

  品牌战略使浙江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衢县“一品红”柑橘的一级果率平均已达80%以上,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的要高出3至4倍;往年开化龙顶茶叶的“卖茶难”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今年各地客商云集开化名茶市场,95%的“春龙顶”当季销售完毕;江山白鹅的饲养量已达370万羽,产值可达1亿多元,鹅农可获利1920万元。嘉兴的干窑大米在一次6天的展销会期间销出了46吨,这在多省大米云集的浙江市场实属罕见。

  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梁森苗

  教授

  农业部中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

  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效益林业,是新世纪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山区经济繁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杨梅是我国南方良好的经济林、生态林树种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不仅树姿优美,四季常绿,栽培容易,是绿化山地、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而且果实初夏成熟,色泽艳丽,风味特佳,因而,杨梅林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

  1.1地理分布

  杨梅原产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目前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其中以浙江的栽培面积最大,共有70万亩左右,品种质量最优,产量也最高;其次是江苏、福建与广东。国外,如日本与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但其果形小、味酸,多种植在庭院供作观赏。

  1.2主要用途

  杨梅营养价值高,其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0.5%-1.1%,富含维生素C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与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杨梅可制作糖水罐头、果酱、蜜饯、果汁、果干和果酒等食品;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多种功能。

  1.3生产现状

  浙江省1959年的杨梅栽培面积为6.6万亩,年总产量为2.65万吨;1985年迅速发展,面积达26万亩,年总产量为4.62万吨;到1999年底,面积达到49.5万亩,年总产量为15.6万吨,其面积是1959年的7.5倍和1985年的1.9倍,年总产量是1959年的5.89倍和1985年的3.38倍,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杨梅现已成为浙江省的第二大水果。目前,全国杨梅栽培总面积约270万亩,品种305个,单系120个,共425个。其中熟期配套的优良推广品种有11个,特别是适应性广泛,果形特大,品质优异的东魁杨梅的选出,是杨梅发展史上的奇迹,东魁杨梅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云南、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省,80年代开始相继从浙江引进荸荠种与东魁等优良品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云南与贵州,由于当地春季雨量偏少,而夏季雨量较多的自然条件,更加适应杨梅的生长和结果,表现在熟期提早、品质变优。云南的富民县和石屏县,最近引进种植的10万亩杨梅,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优质杨梅果实的销售大部分仍以鲜销为主。通过杨梅保鲜技术,不但延长了本地销售期,还远销到我国北方以及出口到俄罗斯等地。少部分用于加工,如杨梅干、杨梅果汁、杨梅蜜饯、杨梅果酒等。

  2、杨梅的适宜生态条件

  杨梅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5-21℃,极端最低气温-12--13℃,年降雨量不少于10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5月份的干燥度小于1.0,海拔高度500米以下,PH值5.5-6.0,山地坡度在30度以下,排水良好,处于"半野生"栽培状态。一般以杜鹃、橡子等阔叶树与蕨类植物生长占优势的土壤,种植的杨梅开始结果早,产量也高。杨梅是雌雄异株的果树,通过授粉才能结实,因此在新区建立杨梅园,应考虑种植1-2%的雄树,才能确保丰产稳产。

  3、杨梅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3.1选择优良品种

  不管是经济栽培,还是绿化荒山或水土保持,都应选择优良品种种植。全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通过统一评比,发掘出14个最具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与代表品种,它们是早荠蜜梅、早色、二都白杨梅、丁岙梅、西山乌梅、光叶杨梅、荸荠种、细蒂、松山大早梅、乌酥核、大炭梅、晚荠蜜梅、东魁与晚稻杨梅。荸荠种杨梅是全国发展面积最大的品种,东魁杨梅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在一地区栽培,应选择一个能创名牌、高效益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再选1至2个品种配合,以延长供应期。

  3.2栽培关键技术

  首先,应选择好园地,并适时定植。如浙江省应在春季的2-3月份,冰冻期过后,杨梅开始萌芽前种植。再选择壮苗并打泥浆远运,起苗至定植时间最长不要超过10天。其次,挖好定植穴。在等高线上挖成鱼鳞坑。大小1米见方,深0.8米。施足基肥,每穴施厩肥25千克(或菜饼3千克)和焦泥灰10-15千克,再加过磷酸钙1千克,于种植时和土拌匀施入。鱼鳞坑周围的杂草和树木不宜立即去掉,待苗成活后再把高大的树砍去。第三,及时种植。为提高成活率,种植时宜深不宜浅,特别是秋旱比较重的地方。应把砧木上的老接穗全部埋入地下,接穗上新长出的枝叶也至少有3-5片叶埋入土中,以使接穗部分发根。种植前,应剪去全部叶子,留下叶柄,并去掉接穗上的尼龙薄膜。

  3.3管理关键措施

  定植后的第一年的7-8月份,应进行防旱抗旱,以后每年至少施肥2次,定植后3-4年逐年扩穴,并加强夏季修剪,促使杨梅在1-3年形成树冠,4-5年即可少量挂果。一年二次施肥:第一次是10月份结合扩穴施基肥,每树用菜饼2千克或硫酸钾1千克或厩肥20千克;第二次是6-7月份,每树施草木灰5千克、尿素0.5千克和过磷酸钙少量。

  幼龄树的整形修剪,应在疏散分层形的基础上,5~8月份进行夏季修剪,即拉大主枝与辅养枝的角度,在树冠内部阴蔽部位剪去1/3强枝,留中等强度或较弱的枝条;第4年,在粗度为4百米以上的直立领导干上进行倒贴皮处理,抑制春梢生长,促进开花、坐果。

  4、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

  杨梅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因而成本低。一般杨梅的平均经济寿命30年以上,大树株产高的达300公斤,最高达到900公斤。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高的可达2000公斤。东魁杨梅在浙江黄岩连续5年售价均稳定在每公斤20元,在云南石屏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在美国超级市场上每只售价为1美元,商品价值很高。

  此外,杨梅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病虫为害较少,污染少,具有"绿色无公害水果"之美誉;杨梅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常绿,适应于山地生长,是山区旅游风景、绿化造林的良好树种;杨梅幼苗定植不需要全垦荒山,其生长旺盛,善于覆盖地面,是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如福建省南安市用杨梅代替马尾松大面积绿化荒山,从种植后第6年开始,使本来水土流失严重到1900-200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约50-60吨/平方公里·年,远远低于水土流失的允许界线500吨/平方公里·年;同时,绿化区农民杨梅收入年户均达2000多元。杨梅的新鲜枝叶不易燃烧,可作为森林防火带种植,防止森林火灾。

  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浙江葡萄在20多年中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仅400亩,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亩产量1400多公斤,年总产量18万多吨。葡萄亩产量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首位。浙江葡萄已形成了一个产业。

  

  与此同时,浙江省葡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隐忧。在近日召开的优质高效葡萄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战略转变。

  

  一、调整品种布局,逐步发展早熟、高糖、优质品质

  

  据统计,我省藤稔、巨峰面积9万多亩,约占75%,2004年产量1.5亿多公斤,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40天销售,导致上市集中价格下跌,使不少果农增产增收。

  

  因此在稳定藤稔、巨峰当家品种的同时,要尽快增加早熟品种比例,改变品种单一的局面。新品种先引种,认为综合性状好,经市场检验后方可逐步推广,不能轻信广告,不能盲目求新求奇,不能盲目推广。

  

  二、调整栽培思路,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丰产型栽培已不适应市场对质量的需求。要提高果品质量,实行优质栽培,从浙江实际出发,栽培上要进行四大调整:一是控产栽培,丰产型品种及高产地区亩产量调整至1500公斤左右;二是控氮栽培,肥料上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减氮稳磷增钾,氮磷钾比例要努力达到1:1:1.2-1.4,三是保叶栽培,改变重果轻叶的观念。要种出优质果,首先要培养好叶片,只有光合产物积累多,才能提高果品质量;四是因种栽培,根据各品种特性,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良性状,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三、调整防病理念,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

  

  在浙江实行无公害化栽培,要加大设施栽培推广力度。全省葡萄设施栽培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占全省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要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设施栽培,采用保健栽培、套袋栽培,结合使用无公害栽培允许使用的农药,力减用药次数,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质量标准的优质果。

  浙江柑橘业发展前景

  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柑橘产地,年产柑橘200万吨左右,柑橘是浙江省种植业的一个优势产业,年直接销售产值达20亿多元,为15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加工、市场、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柑橘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竞争势必变得更为激烈。以品种多样、栽培精细著称的浙江省柑橘业原先所拥有的一些优势已经弱化或正在逐步丧失之中,正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而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更显得意义重要。本文兹就浙江柑橘业的现状、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我省柑橘产业发展对策,以求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实现我省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我国柑橘发展现状及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1.1我国柑橘发展现状

  从国内柑橘业的总体情况看,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数十年来持续增长,其中1980年代以后增长最为迅速。1980年代世界柑橘年增长率为2.2%,我国则以16.1%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国柑橘栽培达到114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生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仅次于巴西、美国而居第三位,2002年生产量达到1199万吨。柑橘是我国水果消费的主要品种,鲜柑橘消费的迅速增长与产量增长相一致。人均柑橘果品占有量也由1952年、1978年和1985年的0.36千克、0.40千克和1.71千克增长到2002年的10.29千克。

  1.2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浙江省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多样,栽培技术精细。2002年,全省橘园面积为12.3万公顷(约占全国比重9%,居各省第五位),总产量165万吨(占全国比重13%,居各省第二位)(图1)。目前,我省的柑橘生产处于果品质量的全面提升阶段,栽培技术的集成度有了明显提高,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水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提高明显,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提高,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此外,我省柑橘业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营规模小,兼业农家为主。根据个点调查和有关资料推算,我省柑橘栽培农家户均0.2公顷以下的占到70%,专业橘农(农产品总收入中柑橘的销售收入占到80%以上的农户)比例不高,仅在20%~30%左右。虽然我省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变化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还不足以转移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使柑橘产区形成规模经营。因此,这种以兼业农家为主的格局还将延续下去,但其比例会随着橘果生产商品化、高附加值化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下降。

  (2)以宽皮柑橘为主栽品种类型,品种选择的宽容度低。柑橘类果树虽然是种类多样,类型丰富的最大宗水果,但作为柑橘北缘栽培的浙江产区,其所能选择的品种宽容度仅限于那些较耐寒的种类。宽皮柑橘历来是我省最重要的栽培种类,目前主栽的早熟温州蜜柑、椪柑、本地早蜜橘等均为全国性的柑橘良种。在全省柑橘栽培总面积中,宽皮柑橘类仍占到83%。浙江省生产的一些橙类品种如脐橙、普通甜橙等,在品质上不如浙江以南省份暖地所产,以及存在着因气候原因所引起的裂果、溃疡病、冻害等生产制约因子,作为世界上主要汁用品种的甜橙在浙江适应区域窄小,在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未能得到根本转移的情况下尚不具备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因此,今后仍将以宽皮柑橘及其近缘的橘橙、橘柚类为主要的栽培更新品种。

  (3)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度较高。栽培技术精细一直是我省柑橘栽培的特点之一,全省柑橘结果园的每公顷产量达到11.6吨,为全国平均单产7.7吨的1.6倍,为世界平均单产14.5吨的80%,美国平均单产达到36.9吨,单位面积产量低是我省柑橘提高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图2)。我省是国内柑橘高品质化栽培起步较早,采用先进、实用技术较全面,推广应用较快的区域之一。随着优质高效新技术的采用,橘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改善明显,追求高附加值橘果生产高收入的农家也有增加,出现了一批注册商标品牌,其中黄岩的“九峰”牌本地早蜜橘,临海的“圆梦”牌蜜橘,玉环的“楚门文旦”牌玉环柚,衢江的“一品红”牌椪柑,常山的“天子”、“天宝”牌胡柚,均在全国农博会上获得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在全国的消费市场上崭露头角。

  (4)鲜食为主,加工比例低。橘果除供应本省消费外,还运销到上海、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诸省市,外销出口国有加拿大、俄罗斯等,是日本糖水橘片罐头的主要进口产地。我省以柑橘、笋、蘑菇等为主的罐头生产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50%,其中出口的柑橘罐头占全国的80%,2002年出口橘片罐头23.5万吨。90年代下半叶以来,特别是连续低温杀菌机的引进,产品品质明显提高。现有出口橘罐工厂55家,其中30%为中外合资企业。除温州蜜柑每年有30余万吨用于加工橘片罐头,其中2/3用于出口外销,比全国平均的橘果加工比例6%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加工产值约9亿多元,比鲜销增值3倍。除了更新设备,积极的引入iso、haccp的认证。近年来,用于柑橘罐头加工的品种类型有了拓展。槾橘、胡柚加工橘片罐头的产品,略带苦味在欧美市场受到欢迎,其中槾橘的年加工量已达到1万吨。

  2浙江柑橘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就意味着要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挑战与机遇并存。入世使我省柑橘产业面临国际化竞争,进口增加,影响橘农收入的增加,卖难问题更趋突出,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滞后的问题将更为明显,对市场竞争力弱的产地产区冲击较大。

  除了果树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繁忙季节长时间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外,我省柑橘业和其他种植业一样,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并进,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换阶段,同时柑橘生产的产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服务形式到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着不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适应柑橘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省柑橘生产出现效益滑坡,经营困难的原因,从市场流通角度来说,主要是市场竞争力弱,分散种植模式,规模经济不足,经营分散性大;加工业缺乏自有品牌,国外的“绿色壁垒”趋严和反倾销障碍;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流通领域尚不完善,产业化起步迟,不利于开拓市场,产品在国内市场无比较优势。

  3浙江柑橘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

  鉴于我省柑橘业的特点,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果品质量差、优质果率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水果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橘果生产已转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应当以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优化调整品种结构、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等对策,以增强我省柑橘业的体质,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3.1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

  随着我省及主产区各级柑橘产业协会的成立,应当加强对柑橘生产的宏观研究与预测,不但要掌握全省和国内的柑橘生产、流通信息,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市场的动态变化,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向生产者发布产销信息,提高生产的预见性与科学性。加快实施省农业厅出台的包括柑橘的《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增强我省柑橘业体质,实施柑橘健康栽培技术。

  3.2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良种是世界农产品质量竞争的核心。国内橘果市场优质果供不应求,低质果渐受冷落的态势已经形成。而我省目前优质柑橘大约只占总产量1/4,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通过高接换种增加优良品种面积,对密植园进行间伐,对不适宜的橘园以及低产园,劣质品种栽培园进行淘汰改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充分考虑适地适作的前提下,继续以温州蜜柑和椪柑为主栽品种,增加优质早熟温州蜜柑比例,适当发展特早熟温州蜜柑,积极发展具个性化的地域性特色品种,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适销对路产品,产地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果率只有提高到70%以上,才能形成优势。

  3.3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和健康栽培

  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推广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施,实施柑橘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创造条件。要将良种苗木、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生草栽培)、综合防治等提高果品质量的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整套的病虫测报防治指导体系,实行病虫害优化综合防治、配方施肥,严格按照柑橘无公害生产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柑橘的生产试验与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增加生物农药、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针对我省面临的一些严重危害病虫害的传入,应当正确评估,应当做好我省柑橘业与黄龙病长期共存的防治对策,对确诊为柑橘黄龙病侵染的发病单株,要坚决挖除,对株发病率较低的柑橘园,挖除病株后,可以在当年或次年再植。加强对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其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挖除发病株的同时,也要鼓励在集中优势产区的发展,加强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工作的支持,加快建立柑橘黄龙病的快速检测体系的建设。

  3.4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

  虽然以农户为农业基本经营单位的格局必然长期存在,但是加入世贸组织本身更加迫切地要求农户相应提高组织化程度。要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民自己的利益组织,如农民柑橘(水果)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的建立,实行农工商一体化,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的流通成本,为调整结构、执行国家的政策提供组织上的支持,关注国际市场信息,密切注意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建立一种既专业化又较为灵活的生产机制,积极推进柑橘产业化进程。(徐建国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推荐访问: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农产品 规划纲要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