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通用3篇)

时间:2022-04-19 1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篇1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PPT课件 答题卡

教学过程

1、“脑筋急转弯”游戏引入问题

房间里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但是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强调爸爸身份的双重性--身份“重复”了)

生:有三个人儿子、爸爸、爷爷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里小刚爸爸即是爷爷儿子又是小刚的爸爸,爸爸爸爸的身份是重复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重复的数量,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会重复的现象,这不三一班的同学的参赛名单,从这份名单我们能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又要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

出示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2、新授

例题:下表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问:有几个人参加跳绳比赛?有几个人参加踢毽比赛?

生答:9人 8人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个表格里的内容有何发现?

生:有些人的名字是重复的。

师:哪些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清楚地看出有三人重复呢?

把重复的人名圈出来

用表格整理出来:

师:同学们现在表格人数比较少容易找人名,但是表格人多时就不好找了。那我们今天就来用集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PPT出示集合圈

师:老师把两个圈都贴在黑板上了,请两位同学来帮老师把两组参赛的同学人名分别贴在黑板上两个圈里面。

两个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老师把两个圈子放在了黑板上一个代表跳绳组,一个代表踢毽组,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把表格的人名分别贴到跳绳组与踢毽组的圈里!谁来帮助老师你?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刚圈出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的名字,他们只是一个人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这三位同学即在跳绳的圈里又在踢毽组的圈里?

让学生到黑板操作如何摆放集合圈

重点介绍集合圈每部分表示什么

师: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整个图表示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部分表示的是什么,同桌互说。

跳绳组 踢毽组

跳绳组 踢毽组

两项都参加的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维恩图也叫集合圈。那老师有个疑问,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一共有几人呢?

参加跳绳的学生有9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8人,两项有17人,真有17人么?

生: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有3人,有3人重复,不是17人

师:那到底有几人参加比赛呢?

生:14人,9+8-3=14(人)

(重点介绍9代表的是全部跳绳组的学生,8代表的是全部踢毽组的学生,减3是因为有三人的名字重复出现。)

师引导出公式:参加人数=项目人数和-重复人数

师:除了上面的计算方法,我们还能找出另外一种方法计算么?

生:6 + 3 + 5 = 14(人)

师小结:在计算总人数时,要记得找出重复的人数,计算时,要把重复的人数减去。

3、练习(以小组讨论为主)

昨天进的水果:葡萄、樱桃、梨、苹果、菠萝、西瓜

今天进的水果:苹果、梨、西瓜、香蕉、橙子、草莓、油桃

今天进的 昨天进的

(1)两天都进的水果有( )种 (2)两天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唱歌:魏东、马晓军、孙晓明、黄阳、崔美兰、王哲、罗红、宋玲玲、沈欢

跳舞:高新、郑红、马晓军、胡霞、黄阳、万大林、 宋玲玲、姜

罗红、徐丽娟。

(1)即会唱歌又会跳舞的有( )人?

(2)学校歌舞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些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篇2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2、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四、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五、说设计

1、把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经验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配合学生汇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恩图,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维恩图,并通过直观演示将两个集合圈合并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尤其是“两项都参加的和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体会交集和并集的含义。

2、放手学生,让学生体会与交、并有关的计算。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根据连线或维恩图,会列出多种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结合维恩图体会各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体会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要将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后减去其交集的元素个数。突出基本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与交、并有关计算的体会和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3、关注“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后,学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发“冲突”。抓住这一“冲突”,追问“你能确定有17人吗?”、“你能证明为什么不是17人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保障。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通过学生生活实际介绍了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交、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复,并顿悟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5、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参加跳绳人数”和“参加踢毽人数”,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人数”和“只参加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参加的。

6、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最后设计的课后思考题目对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既是锻炼又是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说课稿篇3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去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通知: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健身比赛:跳绳和踢毽。

1、师:三年级一班有8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7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踢毽比赛。

2、出示参加跳绳、踢毽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马超 赵军 徐强 王爱华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李芳 卢强 朱小东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8人)

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7人)

师:我把这些同学的名字都贴在黑板上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两位同学一组,看谁能迅速的把本组的同学找准位置。

请四位不同小组的同学上来,给名字卡片找位置。

学生会发现少了三个同学的卡片,可能会出现争抢的情况

师:为什么会少了三个同学的呢?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想一个好的办法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请找到方法的小组到前面来进行调整。(把三个重复同学的名字放在中间位置,并说一说各个组的名单。)

师: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和动作,我们还是不知道哪些同学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哪些同学是参加踢毽比赛的。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把两组同学很好的表示出来吗?

学生想办法。

请同学到前面来圈一圈。

师:你真有创意,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因为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韦恩最先开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了。

3、投影出示集合图,让学生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师:谁来当小老师,介绍一下集合图中各个圈表示的意思啊?

4、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在答题纸上写算式,并进行汇报。

三、能力提升。

1、提出问题。

师:我们三(2)班也有8名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7名同学参加了踢毽比赛,想一想,我们班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2、学生汇报。

3、课件展示过程。

学生观察,说一说。

生:都是用总人数减去重复的人数。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3、小调查:本班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1)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2)只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

(3)只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推荐访问:上册 广角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