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的现实价值(2篇)

时间:2023-07-13 19:1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礼仪教育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修养是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礼仪修养能够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因此大学生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水平。礼仪修养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礼仪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时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的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礼仪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

  业道德、职业礼仪等。礼仪是影响社会组织得失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他个人,更主要的是代表他所在的集体,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往活动的质量。

  目前,在不是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礼仪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首先,加强礼仪有助于提搞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周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加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的实现自我。

篇二:礼仪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价值

  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

  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这与中

  国古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重视礼仪的制定及其教育是

  分不开的。

  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

  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有着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

  据记载,尧舜时期

  就有了礼乐教育的先例。《尚书

  ?舜典》就有舜命契、夔以“礼

  乐”教育百姓、胄子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

  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

  言,?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1]“五

  教”即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

  通过乐教,使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

  朴而不高傲;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境地。

  夏商周时期,用“礼

  乐”教育世子成为传统。

  西周时期,礼仪就已经成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

  容。《周礼

  ?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五

  礼”之事,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

  通过这“五

  礼”实现对民众的教

  化、国家的治理。按照《周礼》的记载,西

  周治国有“六典”,其二为“教典”,为地官所掌。通过社会方

  面的礼仪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治国安民的目的。西周学制

  分“乡学”与“国学”,予以实施礼仪教育。

  “乡学”中的教育

  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

  六德是指六种品德,即知(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六种善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六种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和“三乐”。三德指三种品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

  三种善行,即孝敬父母、尊敬贤良、顺从师长;六仪指六种重要

  场合或事件的礼仪,即祭祀礼仪、宾客礼仪、朝廷礼仪、丧纪礼

  仪、军旅礼仪、车马礼仪;三乐指三种乐教,即乐德、乐语和乐

  舞。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节民性”“兴民德”,提

  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

  可见,西周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以道德

  伦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其子弟,具

  有一定的狭隘性。

  孔子在对西周的礼仪教育进行借鉴反思的基础

  上,把礼仪教育从贵族的狭小范围推广到平民社会,使礼仪教育

  成为提高普遍人性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孔子强调,通过

  礼仪教育,不能使人们仅停留在知礼、识礼的层面,而是引导社

  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2]使人们明礼知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

  仪规范,不做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实现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3]的和谐局面。

  继孔子之后,荀子更为重视礼仪教育。从其性恶论出发,更

  加强调礼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即通过“礼”调节人的欲望与现实

  之间的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感染熏陶,使人们

  认同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也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4]242荀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经学教育,礼

  仪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

  教育家,大多也重视礼仪教育。宋代张载特别推崇“礼”,认为

  学礼、崇礼、从礼、守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

  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方面所行的礼事,包

  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同时,他

  为白鹿书院制订了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

  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之所以被当政者和诸多文人重视,原因是

  其在教化民众、涵养德性、治国安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

  世的准则,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

  体规定。

  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立身处世中个人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方面的基

  本知识,并鼓励、督促他们在家庭、学校和

  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反复体验、感受并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日积

  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随之养成。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

  体现为非常具体、细致乃至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几乎覆盖

  社会中每个人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弥散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个场

  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

  无时无刻不处于礼仪规范的浸染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掌握并自觉遵循的行

  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

  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素质修养和

  文明教养,使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从而使人们形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2.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表面上是规定人的仪表仪容、言谈

  举止、待人接物等具体内容,但实质是以涵养人的良好德性为旨

  归,使人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礼仪的本质(核心)

  是仁爱,不只是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仪式和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特别是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使受教育者领悟、体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并自觉的认同和践行,从而逐渐内

  化为个人品德。

  中国古代众多礼仪活动的举行,除了表达人们的情感之外,主要目的是给人以教化,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

  德素质。例如,作为众礼之始的冠礼,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

  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冠礼的各种仪

  式,使加冠者意识

  到,作为成年人要服装齐备、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

  在生活中,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

  辈顺从。

  总之,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习惯将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塑造人们

  的道德品质。

  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维护尊卑等级关系的制度,也是维持

  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的准则,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

  范和标准。

  荀子说: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4]312礼仪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

  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因此,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彰显社会交往

  中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此行事。

  一个人

  如果不懂礼仪,在生活中就会不知所措,在社交场合就会手足无

  措,也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孔子说,把礼仪运用到

  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

  别;把礼仪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仪

  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可见,通过礼

  仪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规矩以及职责所在,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与人和睦

  相处的和谐景象。

推荐访问:礼仪教育的现实价值 礼仪 现实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