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3篇

时间:2023-08-10 17:0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医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

  1.工作原则。

  (2)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明确各项工作责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3)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报告内容。

  (1)报告对象:当发现医疗机构内发生或疑似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当地镇(街道)卫生院通报,确保信息流通。

  (2)报告文书:报告应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种名称、病人人数、接触者人数、治疗措施、已采取防控措施等。

  3.报告流程。

  (1)当发现疫情时,疫情卫生应急处理人员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和一次性统计。

  (2)对于发现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3)降低疫情的风险:防止聚集性传播、加强医院环境消毒、提高人员卫生意识等。

  (4)信息联动:及时向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疫情情况,并将疫情报告发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部属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加强管理:对于涉及到疫情防控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管理,确保疫情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处理。

篇二:医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防止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规定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告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39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防止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本地县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因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规定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记和传染病登记本,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记,对各类传染病予以具体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具体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检查科和影像科室要将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首诊医生。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笔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别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实行《传染病防治法》,保证传染病病例处置的规范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医院传染病管理实行院领导-疫情管理人员-首诊医师三级负责制。

  三、门诊首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认真及时登记门诊日记或HIS系统,规定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对传染病病例转登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告卡由医院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网络直报。

  四、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期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

  五、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因素疾病暴发时,应立即报告院领导或防保科,并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卫

  计局;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六、医院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一方面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七、发现不明因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本院不具有救治能力的传染病时,应当在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做好转诊登记。

  八、诊治、转诊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疫点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防止院内感染。

  九、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染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门诊日记、检查科和放射科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医生必须填写完善的门诊日记。门诊日记内容涉及:涉及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九项基本内容,14岁以下儿童填写家长姓名。在接诊过程中通过确诊,如属于传染病报告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完整填写报告卡后直接送达疫情管理科室,或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卡。(从诊断到网上直报乙丙类传染病必须≤24小时;并在送卡前将接诊的传染病按项目规定记录在本科室传染

  病登记薄上(由保健科统一提供);存档备查。

  2、出入院登记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须完整填写相关内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出院时,必须根据病历所书写的最后诊断填写病人的出院诊断。如属于确诊的传染病报告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完整填写报告卡后将报告卡放至固定的存卡处,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卡;或直接送达疫情管理科室。(从诊断到网上直报乙类必须≤24小时;并在送卡前将接诊的传染病按项目规定记录在本科室传染病登记薄上(由保健科统一提供);存档备查。

  3、检查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检查科检查人员署名。阳性结果用红笔或用红章标记,以示区别。传染病阳性结果必须反馈给首诊医生,并做好反馈记录(首诊医生签字确认)。

  4、放射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查项目、放射结果诊断、放射科医生署名。阳性结果用红笔或用红章标记,以示区别。传染病阳性结果必须反馈给首诊医生,并做好反馈记录(首诊医生签字确认)。

  医院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1、门诊日记和登记本,涉及门(急)诊、检查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具体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初诊病人,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传染科门诊或本地传染病医院。

  2、临床科室、检查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记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期间段内,两者人数相符合。

  3、防止保健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具体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4、不具有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具体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本院的传染科或本地传染病医院。

  5、按照传染病处置的相关规定做好转诊途中各逗留环节的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或导致院内感染事件。

  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记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具体(涉及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九项基本内容,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

  名)。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防止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门诊日记相应位置填写“疫情已报”字样。

  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天天核查门诊日记,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周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记,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

  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防保科。

  4、要做好门诊日记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

  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假如漏报1例传染病,处罚当班医生人民币X元,导致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解决。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查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一方面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告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因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存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碰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报告自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1、各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在法定期间内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

  立即电话报告防止保健科,保健科核算后立即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

  4、防止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规范规定每日2次及时进一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收卡登记。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疫情管理人员应定期开展传染病自查(自查内容涉及门诊日记、检查登记、传染病登记本等各种记录的登记情况、传染病报告情况等),综合医院自查院内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查本服务中心及下设服务站,乡(镇)卫生院自查本院各科室及所属村卫生所,以杜绝传染病漏报,迟报。并书写内容完整的自查记录。

  6、防止保健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并定期报告院领导小组,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7、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规定检查和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报告。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进行全院通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迟报、漏报,以及网络直

  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1、我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实行医院、科室、负责人三级管理制度,院部有一名主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贯彻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贯彻责任。根据规定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

  3、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情上报工作,实行每周小结,每月有总结。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行处罚。

  5、凡漏报、迟报,未导致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X元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解决,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导致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负责人给予X元罚款解决。

  7、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负责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院,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8、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负责人年终资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9、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扣除3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导致严重后果者,按下岗解决,违反法规者依法解决。

  医院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与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重要涉及: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与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防止保健科工作规范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规定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防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行。

  3、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4、天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报告卡,并做好收卡登记(签收的目的为明确疫情报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员责任),对送达防止保健科的报告卡随时签收,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通过调查,排除一年内反复上报的也许,及时上报。

  5、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记、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查科检查结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涉及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处罚通告)。

  7、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期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每月与医务处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9、规范计划免疫工作。

  10、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防止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有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本地县(区)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告知报告人核对;对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算:

  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因素不明的传染病。

  Ⅱ发现不明因素肺炎病例、不明因素死亡病例。

  Ⅲ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合)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按月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合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准时参与县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导致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解决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规定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用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规定,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用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用医学观测及其他必要的防止措施。

  6、不具有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腹泻病门诊,规定专人、专室、专设备,24小时值班。

  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

  3、腹泻病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4、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床观测病人另做具体病历记录。

  5、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记录工作,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

  6、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积极抢救治疗或留床观测。

  7、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医院传染病暴发/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解决机制与流程

  1、临床科室发现多例相同传染病或感染病例应立即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其聚集性和相同症候群特点,判断、核算其流行或爆发后,立即报告院领导县卫计局和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对疫情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查看,采集部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做检查。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做出初步判断。

  2.

  初步鉴定疫点和疫情或感染区域,实行疫点地解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做区域隔离、消毒,必要时区域封锁,迅速控制疫情。

  3.核算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4.隔离治疗病人。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7、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上报。总结经验,制定此后但防止

  措施。

  解决流程:临床科室发现多例相同传染病或感染病例→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核算流行或爆发→报告院领导、线卫计局和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查找感染源、进行病原学检测、核算诊断→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用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解决→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

  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SARS、不明因素疾病、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案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对的指挥,快速反映,积极应对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

  员:

  (二)技术专家组,对碰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指导。

  医疗组:

  疫情报告管理组:

  医技组:

  (三)及时报告请示;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按规定期间向县疾控中心和县卫计局报告;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必要的控制措施,将突发事件情况的措施和现状简要进行报告。

  (四)及时对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在收集信息基础上,计划执行过程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必要时进行调整。

  (五)重视与公众和新闻媒介合作;通过媒体,让社会了解事件的真相、医院态度;通过媒体树立医院在突发事件中的好形象。

  二、强调分工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调互相配合,防止互相推委,做好人员、财产、设备等筹备工作:

  医疗组:负责诊断、治疗、抢救防止等工作。

  疫情报告管理组:负责疫情报告和个案调查

  后勤保障组:负责药品、设备、器材、病房设施等工作

  三、采用果断措施,切断一切感染途径

  (一)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防护意识:运用周会进行动员,请专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不明因素疾病、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发病因素、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专题讲座及重点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强化培训,使医务人员纯熟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二)准备防护用品防止用药:筹备和购买防护用品及防止药品。

  (三)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按规定成立感染科,开展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传染病病人,重点可疑病人,上报疫情。建立隔离区,对病区进行分区(清洁区

  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必要的设备。

  (四)对病区医务人员实行隔离管理和重点保护。

  医务人员参与传染病治疗期间,严禁离开隔离区,同时,为他们在病区内提供必需生活用品等,在规定期间内进行隔离医学观测。

  (五)严格污物和垃圾解决:病区楼内污物通道与医疗通道严格区分,各病区的污物和垃圾直接与病区从专门通道送到固定地点,能焚烧的立即焚烧;需要反复使用和不能焚烧解决应进行消毒浸泡解决直接通过专门通道运送到指定地点解决。加大污水解决的消毒剂量。

  (六)加强消毒管理:对全院医疗工作地点和病区进行随时消毒和终

  末消毒,感染监控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防止措施,对隔离病区内的污染物品要按照医疗垃圾解决办法进行解决。

  (七)保护易感受人群:为全院人员发放防止用药。对重点科室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除发放防止用药外,还要配发隔离衣、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

  四、常见传染病的应急解决流程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不明因素疾病的应急解决流程

  1.疫情报告。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因素疾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防止保健科报告,由防止保健科逐级报告院领导和本地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算诊断后,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本地疾病防止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核算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用控制措施,防治疫情的扩散。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各地指定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及时采样检测,必要时送上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检测。

  4.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鉴定标准和解决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测2周,一般采用居家医学观测,必要时集中观测。

  5.疫点消毒解决:疾病防止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疫点(涉及患者住

  所、工作场合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规定进行消毒解决。

  6.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防止措施。

  7.交通卫生检疫:根据非典疫情形势,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宣布实行国内交通检疫的地区,采用严格的交通检疫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人或疑似病人,防止疫情借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传播。

  解决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因素疾病时→疫情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用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解决→交通卫生检疫

  (二)鼠疫应急解决流程

  1.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防疫机构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通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做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行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算诊断(确诊时限规定2天内)。个案调查涉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史重大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涉及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补充完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解决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防止保健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核算诊断→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行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紧急疫情报告→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三)炭疽疫情应急解决流程

  1.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对疫情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查看,采集部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做检查。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行疫源地解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算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病人。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根据暴发、流行因素的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调查与患者及病畜、死畜、也许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

  ——根据个案调查和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解决流程: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防止保健科→防止保健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用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解决。

  (四)医院感染爆发应急解决流程

  1.临床科室发现在病区内短时间内发现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由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报告院感科,院感科证实流行或爆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爆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边人群进行具体的流行病

  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涉及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对的的消毒灭菌解决,隔离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因素,推测也许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用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解决流程: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核算流行或爆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感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篇三:医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XXXX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实际,制订制度。

  二、应登记报告的法定传染病

  (一)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26种: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11种: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四)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病、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H7N9检测病例。

  (五)急性迟缓性麻痹(15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报告流程和时限

  (一)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以及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1小时内电话告知公共卫生科,同时填写并提交传染病报告卡。

  (二)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当班填写并提交传

  染病报告卡,24小时内公共卫生科进行网络直报。

  (三)15岁以下儿童,经诊断为急性迟缓性麻痹时,应于12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管理制度

  (一)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第一个发现各类传染病的医生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临床医生和疫情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要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门诊病房医生发现在我院初次就诊的传染病、疑似病例、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提交,包括已在其他医疗单位确诊过的病例。

  (四)已报过传染病报告卡的传染病,在更改诊断或疑似病例在确诊或排除后应在24小时内填写订正卡并提交;如果病人死亡,应再填写死亡卡。甲类传染病要随时订正。

  (五)及时做好相关登记工作,要求项目齐全,内容详实:

  1.门诊要设立门诊日志、病房要设立入出院登记簿,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信息要真实,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

  2.临床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登记信息要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簿相一致。

  3.公共卫生科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进行汇总登记。

  公共卫生科职责

  1.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办法》,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管理工作,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处理。

  2.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食源性疾病等病例报告工作。

  3.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卡介苗接种情况统计报表、脊灰疫情旬报表、性病艾滋病报表、肺炎报表、疟疾报表、腹泻病报表等的整理上报及各种个案调查、标本采集送检工作。

  4.公共卫生科要每天对前一天的出院登记和门诊日志以及当天相关的检验登记、影像登记进行检查。发现传染病漏报,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尽快补报。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总结,并将检查情况在医院工作简报中公布。

  5.发现甲类、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疫情,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6.参加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新动态,做好对新入院员工

  和实习学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及疫情报告等培训工作。

  7.负责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控烟相关工作。

  8.做好卫生主管部门、疾控中心和院方布置的临时相关任务。

推荐访问:医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 传染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