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5篇)

时间:2023-07-10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成为了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实际上在国有企业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着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现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股份制改革不够彻底

  1990年代后期,由于外部压力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许多企业从原先的全民所有制改为股份制,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一大变革,但是,股份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许多股份制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如现实中的国有股依然占据着控制地位,根本无法实现股东人人平等,同时,内部的腐败现象也屡屡发生,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2.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干预以及制度性因素,其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如民营企业健全,缺乏充分的竞争、市场约束和深度监管,导致了劣迹斑斑的腐败现象的频发,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企业行为,但是,由于制度性弊端以及经济利益的考虑,国有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问题依然存在。

  3.经营性损失和财务风险暴露

  国有企业的一些企业预算设置不合理,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风险控制能力也相对偏弱,企业的经营性损失和财务风险暴露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国有股、集体股与职工股的比例需进一步调整,股权结构要更加平衡,资源配置更加公正合理。同时,在推进股份制改革时,还需完善约定权和声誉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让股东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才能够彻底摆脱行政主导下的弊端,提高企业的发展成果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2.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企业必须建立更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人事安排、决策执行、利益分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建立透明、公正、有效的决策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使企业治理能力得到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效率,在全面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基础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市场和业务,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经济效益。

  4.加强监管和公众监督

  除了制度的强制监管措施,公众监督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力度,使企业的诚信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消除了不良的影响,增强企业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用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的企业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优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二: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国有企业发展建议

  国有企业发展建议

  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

  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

  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

  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

  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

  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矗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

  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

  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

  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

  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已有很大进展: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但收入、资产收益上升,国有企业数80年代初有约30万户,现在只有约18万户(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已从1998年的6.5万户降到2002年的4.3万户;全国国有小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0%(国资委有关专家估计);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改制和资产优化重组结合推进,企业制度和资产结构同时改善;与改制改组结合的职工分流稳健推进。

  (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政策尚不够明确。针对具体行业及地方,已有些政策出台。但由于缺基本规模和政策,当改制及相应的并购重组涉及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关工作就难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方向性的和结构性的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法律规范问题,如按企业法登记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否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设计国有特殊公司的依据何在及其法律规范有何特点;有些是结构性问题,如国有独资大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及相应的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问题,在不动结构的情况下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简单地进行子公司经营者、员工持股等改制是否会带来集团业务难以整合的矛盾等。

  改制程序和具体政策方面也有些问题。近几年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较快,但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审计评估不实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原因,如轻视改制的复杂性和性,以“运动”方式推进企业改制;亦有政策不系统配套的原因,国家及有

  关部门没有系统政策,仅凭分散的具体政策规范,指导作用有限;有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问题。最近国资委出台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解决了改制程序不规范的许多问题,但仍然存在需进一步明确、完善的问题。

  二、若干看法及建议

  (一)指导思想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必要进行改制。除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业务和财务与政府难以分开的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应变成公司制企业,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可以变成合作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可以股权多元化。

  要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国家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战略,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案。

  按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原则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统筹兼顾首先是要处理好国有股东、收购者、债权人、经营者及职工的关系,其次是要处理好企业改制和企业长远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按公开竞争、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配套改革和调整政策,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条件。

  (二)尽快确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基本规划和政策

  凡是可以转为公司的企业,原则上股权都可以多元化。不宜股权多元化目前只能是国有独资公司的,一是需要国家直接控制业务的公司(如造币公司),这些公司业务特殊,且中国不具备相应业务外包的条件;二是基于重要性和财务原因需要国家直接控制的公司,如一些国防工业公司,这是因为其业务重要,目前财务尚不能独立,我国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国防科研、国防订货在内的管理体制。一些持有较多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目前不具备股权多元化条件,但经过业务和资产结构调整,将来仍能股权多元化。

  国家必须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企业,应当是属于国家必须控制领域的公司,或是公司业务影响大,即使将来国家可不控股但为平稳过渡或各“看一看”在一定时期内也需控股的公司。在规模很大、市场结

  构从长期看会是垄断或寡头(或巨头)控制型的、经济社会影响极大的产业,如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信业、金融业、航空业、国防工业,至少在一定时期(如5~10年)或更长时间内会有一定数量的这样的企业。以后可以进一步出售国有股份,还可以设黄金股作为特殊的闸门。

  国有企业股份可以出售给一般国民、私人企业或投资家(机构或个人)、外国企业与外国投资者。出售股份时既要考虑出售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是否会造成外国资本及个别私人资本对行业的垄断或控制。由于中国私人资本相对较弱,在同等条件下,可支持有条件的中国私人资本优先购股。

  (三)结合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制

  大型企业或集团在确定改制方案时有必要先对公司或集团的战略目标、业务前景及组织体制进行评估,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再推进改制。

  国家及某些地方的大型国有企业,不少业务重合、事业重复,又不可能形成规模经济水平之上的竞争,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而后改制。整合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但股东同一的企业,从法律上看亦可根据股东的安排直接合并或整合。因为如果先改制形成多元股东结构后再合并或整合,成本可能显著上升。但到底是否及如何整合,必须进行经济分析。

  许多国有独资企业,其下有一家甚至多家上市公司,拥有的存续资产有优有劣。形成这种结构,与我国采取优良资产上市、不好资产留给母公司的做法及利用母公司让政府和实体企业隔离、减少干预的想法有关。这种结构,使国有独资的母公司很难改制和股权多元化,简单化地让上市或非上市的子公司引入新股东,则可能破坏集团内凝聚力和整合能力。因此对这类集团,至少应评估是否有必要对主体业务资产及相应的子公司先进行适当整合,包括母-子公司合并,而后引入新股东、实现母公司改制乃至上市的路径和方案。TCL集团提出并得到批准的母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而后吸收上市子公司的方案,就是改制与集团组织结构调整结合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从结构上消灭了

  上市公司与集团可能有不正常关联交易的根源,其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文件进行主辅分离改制,也是改制和企业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做法,应积极推进。这方面要注意的是,必须是真正的主辅分离,以防出现3~5年后需要再整合导致整合成本上升的问题。

  (四)根据有利于发展、分类推进、公开竞争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本节参考了William.Mako和张春霖于2003年9月在世行中国蒙古局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报告的观点。)明确改制目标为出售收益最大化和有利于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目标通常是多元的。各国都依据本国情况确定改制目标的优先顺序。我国企业改制的目标应是收益最大化和有利于企业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如该企业发展有战略意义时,可优先考虑企业发展目标。一些国家在绩优大型国有企业以IPO方式进行股权多元化时,实施让一般投资者获得较多股份、分享改革利益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制方式取决于改制企业的特征和需要。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宜采用公开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对无力偿债或难以审查的宜用清算改制方式。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应重视吸引战略投资者的改制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企业仅限于大型、运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或职工收购(MBO、EBO)改制主要适用于特别依赖经营者和职

  【国有企业发展建议】

篇三: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我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在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加强改革。同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工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国有企业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同时,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四、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只有全面加强企业改革和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

  -1-

  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国有企业才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

篇四: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国有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较而言,国企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考核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绩效管理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惯性,因此导致单位员工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也缺乏相应的考核以及管理意识,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绩效管理在很多国有企业中都有相应的应用,但是由于绩效管理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加上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这项考核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思想内涵,认为只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进行确定以及考核,并没有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绩效工资发放也仍存在着“大锅饭”的局面,绩效工资往往不能真正起到绩效激励和作为绩效管理的手段,从而在工作中不能真正践行绩效管理的相应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实效性还不强,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思想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绩效管理模式得不到发展的根本原因。

  1.2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机制不完善

  绩效管理过程中,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否顺畅,对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企的机构组织设计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头领导”现象,企业内部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常有不顺畅,因此导致与绩效管理相关的各项信息的传递不够顺畅,员工不能及时领悟绩效管理的内涵,在参与绩效管理时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1.3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绩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很多国有企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大多带有一些行政模式的影子,因此现代化的绩效管理模式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很多时候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员工在职务晋升、奖金分配方面不能与实际的绩效保持一致,因此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以及支持,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发展。

  1.4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需要采用专业的的知识对单位的发展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设定相应的绩效指标,从而使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绩效管理的指标设定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变量的思考,由于各种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一些无法控制的绩效结果出现,使得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被打乱。另一方面,在绩效管理指标的设定方面往往忽略了指标内在本质的探究,在进行绩效指标的设定以及选择时,不仅要看各种绩效指标实现的结果,还应该要对指标的内涵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各种指标的内在信息。另外,现在的国有企业中鲜有专业性十分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在专业性方面较为欠缺,难以实施过于复杂的绩效高指标体系。同时,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过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人情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常常缺乏具有挑战性的绩效指标,导致员工在工作

  中感受不到挑战性和压力,久而久之对员工的积极性带来很大影响。

  2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2.1提升国企绩效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考评者还是被考评者,都应该要积极重视绩效管理,加强企业各级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极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逐步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手段。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很多人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对此,在单位内部要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得单位中的各层人员都能够积极认识到绩效考核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于管理者而言,可以积极加强绩效管理策略的制定,于被管理者而言,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过程中,落实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

  2.2在国企内部加强各层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的完善

  在国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各层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对于企业的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应不断完善沟通机制,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促进各种政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考核管理结束之后进行准确地反馈,以便员工能够积极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策略。在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实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体系,由不同层级的人员将各种信息逐级上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2.3积极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在绩效改进方面应该要对具体的目标进行量化和确定,使得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有助于企业的绩效管理不断深入推进。在短时间内进行绩效管理是为了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掌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员工进行奖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要正确地把握目标导向,消除多元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都会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常见的激励措施有员工的晋升、奖惩、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4科学合理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企绩效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措施。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可以规范绩效管理的相关过程,一般说来,绩效管理的指标可分为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在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的结合,加强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的结合,加强部门指标与单位整体指标的结合,并形成具有竞争和奖惩机制的绩效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考核指标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涵盖员工工作的所有环节,比如员工工作效率、员工工作状态等,对不同的考核要素要进行比例的分配,反映出不同部门的考核重点。

  3结语

  绩效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绩效管理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国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都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但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仍然较为滞后,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不断促进绩效管理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国企内部的绩效管理意识进行改革、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科学合理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加强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国有企业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改革。国有企业应该不断追求改革创新,推动市场化和国际化。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高企业效益。

  2.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国有企业应该把握信息化时代的机遇,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国有企业应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积极培养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强化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生产力,应该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到环保、安全、健康、透明。

  5.推进改革创新应当是企业的重要工作方向。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要,尝试新的经营模式、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保持企业活力,取得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推荐访问: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国有企业 存在问题 建议